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一
《生活是美好的--契诃夫》

生活是美好的

契诃夫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难。为了做到这一点,光是中头彩赢了20万卢布、得了“白鹰”勋章、娶了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

为了不断地感受到幸福,甚至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

(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气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寇克是19世纪德国细菌学家,“小点”指细菌),不是毛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跟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边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的地方去,你岂不觉着幸福?

要是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都痛。

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下子跟三个人结婚。„„要是你给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了。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二
《契诃夫: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美好的》 契诃夫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 中头彩赢了二十万卢布、得了“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 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甚 至在苦恼和愁闷的时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 (一)善于满足现状, (二)很高 兴的感到: “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 。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 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 那你不要脸色发白, 而要喜气洋洋的叫道: “挺 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 “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 眼睛里! ”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 在听音乐,而不是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 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 不是寇克的 “小点” 〔寇克的 “小 点” :寇克是 19 世纪德国细菌学家, “小点”指细菌。,不是旋毛虫,不是猪, 〕 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 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边远的地方, 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的地方 去,你岂不觉着幸福?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 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 ,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 下子跟三个人结婚。…… 要是你给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 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 “我多么运气,人 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 要是你的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了。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三
《08契诃夫《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 契诃夫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20万卢布,得个“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激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在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不是旋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跟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边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地方去,岂不觉着幸福?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   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下子跟三个人结婚。……要是您给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了。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四
《美丽花园的淡淡哀愁_从_樱桃园_解读契诃夫对_美_的追求》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Journal

of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2005No13

美丽花园的淡淡哀愁

———从《樱桃园》解读契诃夫对“美”的追求

朱怡虹

(浙江大学美被无辜毁灭”这一主题。名作《樱桃园》继承并深化了  [摘要]“

这一主题,集中表现出契诃夫对消逝之美的复杂感受和对永恒之美的不懈追求。依托“樱桃园”之美,契诃夫天才般地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人类面对物质和精神不可兼得时的情理冲突和思想困惑,从而赋予《樱桃园》以超越时代的文学魅力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契诃夫;《樱桃园》;美;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I51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3489(2005)0320069203

  《樱桃园》是契诃夫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戏剧杰作,剧作家在其首演后不到半年,就永别了他无限热爱的人间。这部剧作是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这位伟大作家留给后人最丰盈的礼物。然而我们对这部百年巨作的阐释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斥了太多的主流意识形态批判话语,经过很多过滤后的樱桃园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契诃夫也因为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中囚禁太久,而变得越来越老气横秋,以至让人无话可说。那为什么今天的人还是那么喜爱着契诃夫,难道就是因为他们想知道一百年前地主贵族的没落生活、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迹历史?当然不是,肯定是契诃夫的作品中有着什么永恒的东西让人难以释怀。所以就让我们抛开那些枯燥的批评理论和形式套话,携手走进这座美丽的百年花园,细心体会园内人的快乐和哀愁,认真倾听那些打动我们心弦的声音,一起追寻萦绕在作家心头的永恒之美,一起体味大师留给我们的深邃思考。

间撒满阳光,清新的空气,白头翁的歌声。然而拥有这座诗意庄园的主人们尽管不断的表白着他们对樱桃园的无比眷恋,却任由庸俗的金钱和现实一步步侵吞着这座花园,一边痛哭着,一边轻松的埋葬了这样的美。

契诃夫在剧中塑造了两位既迷人又可厌的主人公———樱桃园的旧主人———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他们曾经哀伤温情地回忆过童年(对他们说来,童年就等于樱桃园);他们曾经发表过悲怆激昂的言辞,说什么没有樱桃园,他们就活不下去,可是,等到真正失去了樱桃园的时候,他们却既轻易又彻底地向这样的“不幸”妥协了,甚至由于“一切都结束了”而感到满意。郎涅夫斯卡雅和加耶夫很想让自己扮演成一个悲剧人物,可是他们却没有扮演悲剧角色的勇气,也根本不知道悲剧角色应该体验怎样严肃、强烈的情感。

剧中还有一种代表着新生活的欢乐音调。在契诃夫看来,安尼雅这股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应该向往更广阔的天地,樱桃园很美丽,但无法满足如此年轻跳跃的心灵。安

一、注定消失的美

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五月的樱桃园开满了白色的花朵,长带子似的园径在月色下闪着银光,白色和浅紫色的房

尼雅坚信“整个俄罗斯是我们的花园”,于是她永别了旧生活,兴高采烈的离开了樱桃园,去追寻她心目中更美的大花园。安尼雅后来是否找到了那个更美的花园,契诃夫虽然抱有美好的理想却无法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抛弃樱桃园的安

尼雅们最后是否会重新回头寻找最初的心灵家园,这只能是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思考。而在当时,这样的樱桃园尽管美丽,无人欣赏也只能慢慢凋零。

樱桃园的旧主人已经无法维持庄园原来的美丽,那么新主人罗巴辛呢?契诃夫赋予这个人物以多重的涵义,寄托了自己对于逝去的美的矛盾心理,这一点本文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详细阐述,在此仅简单提及。单单从樱桃园最后的命运来看,无论罗巴辛对于樱桃园的美有多么欣赏,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毁灭了美丽的樱桃园,将园内的树木悉尽砍去改建别墅。

剧本结束,万籁俱寂。划破这静谧气氛的,是樱桃园深处斧子砍伐树木的砰砰声。在这片伐木声中,的老仆人费尔斯,“一动不动地躺在”活的东西,,来的一种琴弦绷断似的声音,“”消失在天边。

沃伊尼茨基将永远在没有光的生活里生活下去。美自此又走向绝望。

《三姐妹》继续和发展了《凡尼亚舅舅》的主题:庸俗、无聊、死气沉沉的小市民生活是一个可怕的泥沼。与最初的《伊凡诺夫》相比,庸俗生活的力量在这里已经被大大强化。在强大的庸俗王国的攻击和排挤下,三姐妹追求幸福的激情无声无息的熄灭下去。三姐妹的生活将毫无诗意的循环往复下去,近乎停滞,没有松动的可能。这就是庸俗战胜美的历史。

如果说之前戏剧中的主人公还有过对美执着的向往和追求,,,有过对这,,主人公们已经这是一出相对于前几部作品,整个舞台上到处是春天盛开的樱桃花,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庄园被拍卖的悲剧故事却被淡化,成为幕后的背景故事。正如剧中的主人公们,他们似乎全然没有意识到庄园的拍卖是对他们过去生活的彻底否定,将

二、美被毁灭的过程

美丽的樱桃园就这样的消失了。契诃夫认识到,现实是敌视美的,在这个不纯洁、不公正的生活里,美是偶然的,是可悲的多余的。“无辜被毁灭着的美”成了契诃夫戏剧作品中抒情性的基础和深刻的主题曲。在契诃夫历部作品中,都充满了美与庸俗的抗争。

《伊凡诺夫》中的主人公曾经是一个“年轻的、热心的、诚恳”充满信仰的青年,可在周围无聊乏味的人群和环境的影响下,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便成为了没有灵魂的人。但伊凡诺夫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堕落和衰老,他不断强调自己“还有自尊心”,他用最后的意志拒绝了与萨沙的婚姻,因为他明白自己“没有权利去毁灭别人”。“我的青春在我的心里觉醒了,我的旧我振作起来了!”伊凡诺夫最后的表白是美的微光在闪耀。

如果说伊凡诺夫最后是因为不愿向庸俗妥协而自杀的话,《海鸥》中的女主人公尼娜在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之后则勇敢的坚持下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念,找到了通向光明的道路。尼娜所体现出的不是被毁灭的美,而是饱经现实摧残仍然没有放弃追求的美。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美丽好像是能够战胜庸俗的,能像展翅的海鸥般自由翱翔。

然而庸俗的反扑是可怕的,在《凡尼亚舅舅》中又一次无情的扼杀了美的光芒。沃伊尼茨基背叛了他为之献出最好年华的那些错误思想,却找不到别的思想用来反对和替代,这就使他的反抗愈发没有出路,他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在两声虚张声势的枪响之后,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开头。

完全改变各自的命运,唱歌的依然唱歌,跳舞的依然跳舞。他们被庸俗毁灭着,也同时毁灭着美,但他们却不再有丝毫的悲剧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样的人不配拥有如此严肃强烈的感情。这是“荒谬绝伦的事情呀!这是时代的错误呀!”如果前面的几部戏剧表现的是正在进行着的,昭示现实之痛的荒诞,那么到了这里,则已经荒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樱桃园最后被商人罗巴辛改建成了别墅,宣告了诗意美彻底的毁灭。

从开始的正剧到最后的喜剧,美被毁灭的过程越来越被淡化,然而美却消失得越来越彻底。到了《樱桃园》里,没有枪声,没有自杀、没有决斗、甚至没有气愤,所有惊诧性的高潮都变成喑哑,有的只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锯树的声音,就在这样的平淡中,美没有一丝的反抗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爱情、艺术(特里波列夫对新形式的追求)、梦想(三姐妹对莫斯科的向往)、美好的记忆(樱桃园)都无法阻挡美迅速而彻底的崩塌,然而契诃夫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永恒之美的向往和追求。就在一系列的戏剧探索中,深藏着契诃夫悲伤的诗情和忧郁的沉思。

三、永恒的美

在《樱桃园》里,我们始终能感觉到契诃夫对于消逝的美的矛盾心理,幸福是可以预期的,但是笼罩在人们周身的,却总是莫名其妙的忧伤和刻骨的惆怅。作家既深深眷恋着过去单纯宁静的美,又无比向往着未来充满激情的美,因为两者的不可兼得,使整部作品蒙上了忧郁的色彩。

契诃夫将他的这种矛盾心态投射在了商人罗巴辛这个特殊的形象上。罗巴辛具有新旧交替的双重身份:昨天的农民和今天的商人,而且还有着出乎意料的细腻感情。他并不仅仅是个资产阶级的利禄之徒,而是有着“纤细而柔软的指头,像艺术家的指头一样”,也有一个“敏锐而细腻的灵魂”。契诃夫是这样评价罗巴辛的:“要知道这不是庸俗意义上的商人……是一个中心角色……这是一个性格很柔和的人;的确罗巴辛是一个商人,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正派人,他的举止应该是体面的、有文化修养的,并不卑鄙的,也不耍狡猾手段……”。

在剧中,罗巴辛既扮演刽子手,又扮演牺牲品。同一个罗巴辛,他以利斧砍伐世上最美丽的樱桃园,同时又几乎是哭着说:“噢,这一切赶快给我过去吧,我们这种荒谬不幸的生活赶快改变一下吧!”。在吸引着他,诱惑着他,,,而且也为那整个丑陋不堪的生活感到羞愧。但是他不能不这样做,因为他在现实里的客观地位,在生活中的客观处境就是这样。他用他艺术家纤细的指头,做着毁坏美的事。于此同时,他对改造后的樱桃园则充满了信心,坚信他的“子子孙孙将在这儿看见新生活”。

罗巴辛的矛盾也是契诃夫的矛盾。契诃夫满怀着对人类深沉的爱的情感,满怀着对美的永恒追求,用细腻、敏感的笔触为人们描绘出旧生活落日晚霞的美丽,又对它微叹着抒发出对人类灿烂明天的幻想。契诃夫的叹息不是对旧生活的留恋,而是对那正在消逝的美的惋惜。就在《樱桃园》抒情诗意的背后,始终流露出契诃夫对文化失落的忧虑。他看不到出路,也不知道传统文化是否必须要经受“文明”这头野兽可怕的进攻,精神与物质是否真的不可兼得,在世纪交替之际,美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由此契诃夫在《樱桃园》中关于美的思考具备了超越自身时代的现代意义上的魅力。他天才地预见到了下一个世纪,人在社会变革的激荡中,在

物质高度发达、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人类所遭遇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在面对趋新还是怀旧的两难选择时,现代人的迷惘与无奈以及理智与情感的永恒冲突。

“好的剧作是为一切时代而写的”。契诃夫给我们揭示的生活之迷依然在困绕着我们,时代变了,但我们丝毫没有比契诃夫作品中的人变得更聪明,反而原地徘徊在与他作品中的人物相似的生存困境中。许多停留于农业文明的社会都面临文明转型而带来的文化变革问题。传统中许多优美文化面对强调竞争和效率的工商业的冲击而被抛弃,或由精致变得粗糙。人类不得不与一些别”就地消失。《樱桃园》在人们心中勾起的正是这种面对新时代忧喜参半的复杂感情。在实用主义、物质主义、发展主义的夹缠之中,契诃夫的樱桃园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的精神象征,诉说着现代人的理性、情感和良知,促使我们思考现代化的伦理原则和审美内涵:过去生活中的“诗意”,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毫无意义吗?“新生活”崛起必须要以“旧时代的生活”的牺牲为代价吗?只要物质与精神还没有结合在美妙的和谐之中,契诃夫的戏剧便永远保持着新鲜的现代感和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一位导演曾说过:“剧作家不一定像历史学家那样可以看见真实,但却可以看见本质,而这些本质才是令人反省的。”现代人重读《樱桃园》的时候,或许更能体会契诃夫剧本中流露出来的忧愁,更能欣赏樱桃园的美丽,从而获得心灵的慰籍吧。

最后,让我们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艺术生活》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关于契诃夫的篇章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像应有的那样读完它,还没有深入领会它的实质,而是过早地把书合上了。让他们再把这本书打开,研究它,一直把它读完。”

[参考文献]

[1] [俄]安东・契诃夫1契诃夫戏剧集[M]1焦菊隐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6] [俄]安东・契诃夫1契诃夫手记[M]1贾植芳1天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

[2] 徐祖武1契诃夫研究[C]1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1[3] [苏]叶尔米洛夫1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M]1张守

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

[7] 李辰民1走进契诃夫的文学世界[M]1香港:香港天

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

[8] 郑克鲁1外国文学史[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 刘文飞1永远的契诃夫———纪念契诃夫逝世一百周

慎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

[4] [苏]з・帕佩尔内1契诃夫怎样创作[M]1朱逸森1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

[5] 朱逸森1契诃夫———人品・创作・艺术[M]1上海:

年[J]1读书12004(12)1

(责任编辑 如月)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五
《契诃夫小说的意蕴美》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六
《浅谈契诃夫》

浅谈契诃夫

电子081 杨秋月

关键字:契诃夫 短篇小说 真实

主题摘要: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给读者展现的是对真实生活的提取而又高于现实生活,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露生活本质与人性特征。契诃夫的作品同时又被许多文学大家所追捧,不仅因为他的文学造诣,也由于他选择一种痛苦的清醒着的生活方式,不断做出悲天悯人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向“善”努力。

正文:

有没有一支笔,起伏跌宕后仍然静静喧嚣?

有没有一出戏,活色生香却激流暗涌?

有没有一个灵魂,曲终人散后却永远不会寂寞?

只有在契诃夫的笔下,悲剧才会那么浪漫,残酷才会那么凄美,狼狈也会那么从容,欢喜才会那么灵动,戏谑也会那么无奈。他的短篇小说,就像一场盛宴的觥筹交错。是文学秀,也是生活秀。谁的眼睛能够看穿真相?谁的心能明辨是非?谁又能治得了谁的罪?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像是我们自己热闹的影子,在最佳主角的幻想中,携着七情六欲,在华美的布景中寂寞穿行。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作品里,有当时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有广为传诵、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极富寓意、思想隽永的人生哲学。而用以表达这一切的,均得益于契诃夫极其凝练的形象化语言和独一无二的叙事手法。一般的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他的小说却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还原,甚至可以说,是对真实生活某一场景或某一细节的细微提取。正如他在《初学写作者守则》中所说,“你只管在你面前铺开纸,拿起笔,调动起被你抓住的想法,写将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李子干,写天气,写戈沃罗夫厂出的克瓦斯,写大西洋,写时钟的指针,写去年下的那场雪„„”正因如此,契诃夫的文字行云流水,其人物信手拈来,占据人的灵魂,烧灼人的情感,妙语连珠,回味无穷。难怪有人称赞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般源源流出。也正是因为契诃夫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以至于百余年后的今天,

我们读起书中的人物时,仍觉得亲切鲜活,如同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同伴。

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和人性特征,是契诃夫短篇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特点。契诃夫在其短篇小说的写作原则中说:“我们必须写简单的事情:比如塞米诺维奇怎样和伊万诺夫结婚了,就是这样。”他在最寻常的生活中,挑出了这一点,那一点,外加一点细节,将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于是就构成了新的内容。他高度淡化情节,只言片语便得其故事精髓,任何一种时间、地点和场合,都可以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开始方式。而往往在你以为故事才刚刚开始时,便已经戛然而止。契诃夫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尤其是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他并不像多数作家般仔细描述小说人物的心理变化,只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他的短篇小说中没有轰轰烈烈撼人心魄的革命或离现实遥不可及的战争,只是提取了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凡的片段,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行动和最巧妙精致的细节,将一个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即使没有对白的人物也栩栩如生,从而在这短小的故事中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

冲突与矛盾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一点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乞丐》,起初我们只是好奇乞丐卢什科夫是否能走上正途,在结尾处看到“在公证人那里工作,每天拿三十五个卢布”的乞丐时,我们还不及为其感到欣慰,文章便笔锋一转,让乞丐说出真正让他下决心改变的,居然是斯克沃尔佐夫家的厨娘。再如《恐怖之夜》,文章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巴尼希津之口,讲述其圣诞前夜招魂会回家后居然在家中发现一口棺材,而去其朋友家居然有相同的棺材,其文表述之真实仿佛使读者同样经历了毛骨悚然的夜晚,而在最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又一次中了契诃夫的“陷阱”。 国学大家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如此评判“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同样,以此来衡量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也是很有裨益。契诃夫具有高超的抒情艺术才能,善于找准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巧妙而多样地流露他对觉醒者的同情及赞扬,对堕落者的否定和厌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抨击,而且浓郁的抒情意味常以“客观”而含蓄的叙述笔法为载体。契诃夫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基于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各异,他巧妙地发出有着微细不同的感情色彩的笑声,淡淡的幽默往往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练,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笔下的人物是孤独而且寂寞的,其生活状态是原生的、琐碎细微的。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波达波夫的儿子死了,他渴望让人了解,沟通情感。可坐马车的客人竟没有一个愿意听他诉说。最后,姚纳只能对着他的马倾诉自己失子的悲

痛。里尔克说,灵魂没有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的确如此,《苦恼》这篇被列夫·托尔斯泰称最好的小说,没有情节上的巧合,没有戏剧化的冲突,仅仅是一些最普通的日常琐事,经过契诃夫的排列组合,就向读者揭示出了一种人间的寂寞。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去读寂寞,他会觉得,那种反映生活琐碎卑微的悲剧性,儿好悲剧的利箭突然冲我们的前额射来,让人猝不及防,心灵惧撼。原来,这种悲剧生隐藏在你的心底很久,而你又不忍正视的。

契诃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是个忧伤而善良的人,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小说中描写情感和苦恼,没有激烈的暴风雨式展示,对人物命运的分析也没有宏篇大论,有时你还想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说却已经结束了。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节制。当描写到感情时,总是淡淡的表达一个人最表层的倾诉,其他的内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静止的风景衬托,所以读他的作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能体会人生中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同时又有一种“秋天的忧伤”的审美体验。这和作家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我很喜欢契诃夫的文学观:“文学之所以叫做文学,就因为它是按照生活原有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的。它的宗旨是真实,是无条件老老实实的真实。”“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他认为高尔基的作品修饰语太多,难以理解,“把那些可以删去的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字眼删掉,”“这种描写一下子不能印入脑海,而小说却必须一下子、在一秒钟之内印入脑海。” 尤其是他对简练的看法。契诃夫说短篇小说必须具有“双倍的简练。”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没有多余之笔。就连偶尔的旁逸斜出,也在更深广的背景中,作了遥远的呼应。对细节的敏感、留恋、关照,都有深深地悲悯——因为人世间的每一事件,都浸透了人的血泪。

记得佛罗姆曾指出,令人悲哀的是,当我们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我们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契诃夫如同一个造梦的旅人,为我们描述出一个个斑斓而苍凉的幻梦。而在梦醒后却惊奇地发现,这幻梦竟是真实的生活。契诃夫的作品,总把人从迷梦的幻觉中拉回来,目击人世,扑面而来的现实——做逃避现实的胆小鬼,是一种耻辱。夜读契诃夫,如同欣赏一部黑白片的电影,让人仿若置身于俄罗斯白雪覆盖的石子街道。路灯清冷的光映衬出雪花透亮的光芒,“套中人”别里科夫、变色龙“”、佝偻褴褛的乞丐,仿佛生了锈似的不起眼的海军少将老头„„一个个书中的人物纷纷向你走来,默默上演着一幕幕或滑稽、或悲凄、或幸福的故

事。

世界如此残缺,给了人灵魂却不给人一颗爱人的心,给了人力量却不告知力量背后更深刻的无奈,给了人希望却不指出通向希望的道路,给了人生命却不说明生命的意义。然而作为社会的良心,作为清醒的思考者,契诃夫正如《苍生》所说,在那个缺少忧患的时代。忧患是一种沉重,深刻而且痛苦的清醒。他宁愿选择一种痛苦的清醒,也不愿活在麻醉了的冷漠之中。因为他知道,活着的痛比糊涂的死更有价值。更何况,忧患的痛是为了更多的不痛,人们逃不开一副担子,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你可以不相信这种良心,但你不可以亵渎它。人性正因如契诃夫这样的大作家不断做出悲天悯人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向“善”努力,才会显得美好。

契诃夫说自己的作品会在死后被遗忘,但五十年后又会崛起。我相信,再过多少年,他的作品都不会被遗忘。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七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俄国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家,戏剧家。他在小说与戏剧创作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在世时,早已确立了作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而成为一位大戏剧家,则是他身后的事,直到六十年代才得到广泛的认可。

契诃夫生于塔干罗格城的一个杂货商家庭,祖父是赎身农奴。为生活所迫,契诃夫不得不听从严厉的父亲的命令,站在柜台后面,为家里的生计尽一份力,但这种生活对童年的契诃夫没有一点乐趣,相反使他十分痛苦。对童年时期的生活,他的结论是:“我小时候没有童年。”

1876年,父亲的生意破产,只好到莫斯科去当伙计,不久家人也随之迁往莫斯科,只留下契诃夫一人在故乡继续求学。为了维持生活,他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当家庭教师。1879年,契诃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1884年,他大学毕业后,在伏斯克列辛斯克和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了农民、地主、官吏、教员等各式人物,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不无益处。

契诃夫的早期作品主要发表在《晴蜓》和《花絮》两本幽默刊物上。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是他的处女作,其中嘲笑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自命不凡的地主。这一时期契诃夫虽然也为生活所需写过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幽默作品,但他很快就使自己脱离了低级的趣味,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这样,他就写出了一批以契洪特为笔名的小说,如《一个文官之死》、《胖子和瘦子》、《变色龙》、《凶犯》、《普利希别耶夫中士》、《苦恼》、《万卡》等。

在契诃夫的成长过程中,他曾经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只想有“最最绝对的自由”和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但现实本身却使他不得不常常思考自己的政治倾向问题,他逐渐认识到,“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身负责任的人”。他为自己缺乏一个“明确的世界观”而苦恼,这种心情反映在了他的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中。小说中那位行将就木的老教授尼古拉斯捷潘内奇虽然一生献身科学事业,但在垂暮之年却无法回答养女卡嘉提出的“我该怎么办?”这一严肃的问题,他只能感叹:“不管我怎样费力地想,也不管我把思路引到什么地方,我清楚地觉得我的欲望是缺乏一种主要的、一种非常重大的东西。”虽然契诃夫曾声明不要把“教授的思想”与“契诃夫的思想”相提并论,但这篇小说在本质上反映了契诃夫对“明确的世界观”的渴望。

正是在渴望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契诃夫于1890年4月,拖

着羸弱之驱赴远东的萨哈林岛(即库页岛)考察。在三个月中,他访问了近万名犯人和移民,亲眼目睹了俄国政治犯的悲惨生活及发生在这里的野蛮与灾难,使他对俄国的现实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次考察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此,他克服了不问政治的倾向,清算了托尔斯泰主义对他的影响,认识到“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我至少需要一点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而这次考察的直接成果就是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的发表。

1892年,契诃夫在梅里霍沃购置了庄园并在那里定居,同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接触。1898年起,他因病情加重,遵医嘱迁居黑海南岸的雅尔塔。1890-1900年间,他先后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巴黎等地治病、疗养和游览。1901年同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奥尔迦克尼碧尔结婚。

19世纪的最后十年,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他的中短篇小说既有反映农村愚昧、野蛮、落后的《农民》、《新别墅》、《在峡谷里》,也有以揭露资本主义为内容的《女人的王国》、《三年》、《出诊》,更有揭露庸俗和堕落生活的《醋栗》、《姚尼奇》。这一时期,戏剧也成为他的一个重要创作领域,《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相继问世。

1904年6月,契诃夫的病情恶化,在妻子的陪伴下,他前往德国与瑞士交界的巴登维勒疗养。7月2日在该地逝世,年仅44岁。

契诃夫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1897年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震动全欧时,契诃夫正在欧洲疗养,他和左拉等欧洲进步作家一样,坚决站在受诬陷的犹太血统军官一边,给他以巨大的声援。1902年,他抗议科学院屈服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粗暴干预而撤销高尔基的名誉院士资格,并与柯罗连科一起,毅然放弃两年前获得的名誉院士称号。

契诃夫小说的主要内容:

1.对奴性心理的揭露和批判。

契诃夫真正有意义的作品是从写小人物开始的,在普希金所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中,经过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发展与深化,小人物形象自成一个系列,并具有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并不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而是居于官僚等级制度最底层的小官吏,由于长期处于等级制度的压制之下,他们的人性被严重扭曲了,奴性心理成为主宰他们人格的核心。具有奴性心理的人不仅自己做奴隶,也要那些比他地位低的人做他的奴隶,因此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契诃夫之前的小人物形象多是受害者,从维林至巴施马奇金,到杰符什金,他们的悲惨

遭遇往往能唤起读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哀怜。而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有《小公务员之死》里的可怜虫,《胖子和瘦子》里见到比自己官职高的同学就一副奴颜卑膝相的瘦子,更有为虎作怅的奥楚蔑洛夫和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在后一类人物身上,奴性演化为对比他们地位更低的百姓的迫害,他们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一部分。契诃夫让我们看到,专制制度不仅会产生小公务员那样奴性十足的可怜虫,而且还会产生同样是奴性十足的封建专制的卫道者,他们的自觉和尽职,更让我们洞察了封建专制对人类精神的毒害,唤起读者对封建专制更深刻的仇恨。

《套中人》是契诃夫对奴性心理的更进一步揭露。在此前的小说中,契诃夫就已经揭示出,奴性心理不但害己(《小公务员之死》),而且害人(《变色龙》等),这些人不但害怕专制制度,同时也在维护专制制度,《套中人》里的别里科夫身上就同时具有这两类人的精神特质。他战战兢兢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时刻担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结果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可笑之极:“他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雨伞总是用套子包好,表也总是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包好;连削铅笔的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一个套子,因为他老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上耳朵;他一坐上马车,就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来。”他之所以这样,是和他的僵化思想紧密相关的,他一切都循规蹈矩,“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如果有哪一位大人突然把他训斥一顿,那他一定会一命呜呼的。但他连偶然冒犯大人物都不可能,因为他生活得太规矩,未必有胆量与大人物坐在一起看戏。生活如此僵化的人已经把专制社会视为天经地义,因此他又自觉地用套住他的套子去套别人,有时竟然干出盯梢、告密的勾当,搞得全城人都怕他,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赈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作者似乎有些过于夸张了,但作者不仅意在让读者充分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套子里,所以,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大声疾呼:“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

别里科夫的形象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也概括了一部分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既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的暴虐统治,也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自私。通过别里科夫这一喜剧人物的悲剧结局,提出了要彻底消灭套中人,就必须使人们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套子里解放出来。

对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准确描摹

契诃夫本人就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也落在了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

的劳动者身上,他写的《苦恼》、《哀伤》、《万卡》虽然与屠格涅夫的《木木》一脉相承,但契诃夫的这类小说是深入到劳动者心灵深处的,他把他们深藏的苦痛和哀伤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在表面上平静的描写中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让读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问一问自己的生活。《哀伤》里那个从来没有那样哀伤的铁匠,和自己的老婆希里糊涂过了一辈子,直到老婆要死了,才意识到“他还没有来得及跟他的老太婆生活,也没有来得及向她表明心迹,怜惜她,她就死了。”这是多么深切的悲哀啊,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来过,很快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苦恼”是人人都会有的,但马车夫姚纳的苦恼却是特别的,因为他的苦恼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却找不到诉说苦恼的对象,最后只好把一腔苦恼讲给自己的小马听。姚纳的孤独和无助,反映出了那个社会的冷漠,人们精神的麻木。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是深刻的,怎样才能消除姚纳的苦恼,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万卡》虽然写了鞋店徒工万卡的痛苦遭遇,让读者对可恶的鞋店老板生出无限的愤恨,并对可怜的万卡无法改变的命运发出由衷的悲叹,但作者着墨更多的是万卡眼中的祖父的生活,快乐的乡村生活,祖父与其他仆人之间的嬉闹,尤其是圣诞节时的忙碌,都成为万卡心中美好的记忆。在描写痛苦生活的同时又散发出浓郁的抒情意味,这是契诃夫的小说独有的,因此,有人将契诃夫的这类小说称为“抒情心理短篇小说”。

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批判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是一所医院里的精神病人病室。病室里住着五个病人,其中格罗莫夫虽被诊断为疯子,但他不俗的谈吐和深刻的见解却深深地吸引了拉京医生,引得拉京常来病室与格罗莫夫交谈、辩论,人们因此断定拉京的精神也出了毛病,竟把他也当作疯子关进了第六病室,拉京不甘心受如此处置,反而遭到看门人尼基塔的一顿拳打脚踢之后,中风而死。 第六病室是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专制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来看,这是一个偏僻、落后、毫无生气的小城,交通极为不便,需坐好几天马车才能到铁路线;城里的人们生活无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更感到压抑和苦闷;第六病室与监狱为邻,病室四周杂草丛生,台阶破损;室内则恶臭难闻,光线阴暗;铁窗寒月,门口蜷缩着凶恶的看门人。 第六病室的前堂里堆着各种破烂,如褥垫,破旧的长袍,裤子,衬衫,破鞋等,而看门人尼基塔就躺在这堆破烂上面。尼基塔是专制势力的象征,而这堆破烂就是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

医院里到处臭得叫人透不过气来,全院只有两把手术刀,没有温度计;医生职工和家属与病人一起住在病房里,而病房里充满了蟑螂、臭虫和耗子。有点权力的人都一齐向病人勒

索。拉京的前任医师不但倒卖医院里的酒精,还罗致护士和女病人组成了一个后宫,过着皇帝一样的生活。

在专制统治下,人民不但没有行动的自由,而且没有思想的自由。先后被关进第六病室的格罗莫夫和拉京医生,都是精神正常的人。格罗莫夫的经历坎坷,思想正直,和城里人不甚相合,讨厌城里人动物性的恶劣生活,“他永远是真诚的”。这样的人却时常提心吊胆地生活,疑心自己随时可能被捕。在忧虑和恐惧中他神经衰弱了,得了被虐狂。他的反映看似病态,但这是专制统治造成的,是他对社会现实有清醒认识的结果。

《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对支配他达六、七年之久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一次总清算。这集中反映在对拉京医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

拉京医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信奉者,对社会虽多有不满,但能容忍,他的处世之道是:“痛苦是一种生动的观念,运用意志力量改变这个观念,丢开它,不诉苦,痛苦就会消灭”。他的这种态度遭到了格罗莫夫的责斥。他逐渐被格罗莫夫的思想所吸引,越来越频繁地来看望格罗莫夫。城里人都认为他疯了,胁迫他辞职,外出旅行。外出回来时,工作和住房都没了,生活失去了保障,整日精神抑郁。最后被那个抢了他职位的霍包托夫骗进了第六病室。他向看门人尼基塔请求出去散散步,却遭到暴打,直到临死他才明白托尔斯泰主义是于事无补的。

对庸俗生活的尖锐讽刺

契诃夫认识到,专制社会中最可怕的不是愚昧无知者的麻木不仁,可怕的是知识分子的灵魂也被庸俗不堪的社会空气所毒化。因此他写某些人陷于庸俗丑恶的生活而不可自拔,由人变成了庸人,也有的人深感庸俗生活的可怕而千方百计想逃出去。典型的作品有《姚尼奇》、《醋栗》、《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等。

《姚尼奇》和《醋栗》形象地展示了“人变成庸人”的过程。在《姚尼奇》里,作者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城里顶有才气、顶有修养的屠尔金一家。屠尔金爱说俏皮话;基妻总对客人朗诵自己写的小说,写的是生活里决不会有的事,人们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听。其女儿叶卡捷琳娜弹钢琴,使轻地按琴键,仿佛非要把那几个琴键按进琴里面决不罢休似的。她在弹一段很难的曲子,那曲子所以有趣味,就因为它难。客人走时,听差巴瓦听从主人的命令,拉开架式,扬起胳膊,用悲惨的声调说:“苦命的女人,死吧!”

这种生活周而复始。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种所谓“高雅”的生活,处身于庸俗之中而不知。契诃夫用他锐利的解剖刀,解剖着小城里人们的灵魂,发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散发出庸俗的气息。既然是这样一个环境,那么姚尼奇的蜕变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这位学医的年轻人,初到小城是那样精神焕发,他渴望过高雅的生活,因此被介绍到屠尔金先生家。他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八
《契诃夫》

生活的美好的 契科夫篇九
《契诃夫赏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