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

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首都长安;记住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太学;列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措施;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拓边疆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列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措施,提高阅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学生在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基础上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评价汉武帝,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现

通过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评价,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武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还应认识到国家统一是汉朝强盛的重要原因。

通过讲述卫青、霍去病的生平故事。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懂得一个人要建功立业必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到的作用。

四、课型:新课。

五、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课外收集有关汉武帝、霍去病等的资料。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给合。

七、教学时间:1课时(或2课时)。

八、教具(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多媒体软件、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或节选片断。

九、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片段,提问:

①这部电视剧你看过吗?

②请同学们说说歌里唱的是哪一个皇帝?你对这个皇帝有什么印象?

③你记住了剧中哪些重要人物的名字?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印象中的汉武帝)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简单评价,然后补充简单的几句话,介绍汉朝建立的情况: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刘邦又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得了天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3、介绍:汉武帝刘彻是汉朝达到鼎盛时期的皇帝,在位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汉武帝的确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胆任用开拓性人才,进行改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往往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

既然同学们对汉武帝那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请翻开教材。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征求学生意见:同学们想先了解汉武帝的“文治”还是“武功”呢?(这里假设更多的同学选择先了解汉武帝的“武功”,则先学习这部分内容)

2、请同学们把教科书翻到第64页,用三分钟阅读课文,然后归纳一下汉武帝在“武功”方而有哪些成绩?

西北——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开发边疆 西南——征服西南夷,开发西南

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师生再一起探讨下列内容(不分先后):

(1)西北: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打败匈奴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项重要而漫长的任务,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在这场战争中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起到了重要作用。请大家欣赏视频。(播放视频)从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树立为维护国家统一、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并懂得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出示《西汉疆域图》,看河西四个郡的位置,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

你最熟悉哪一的个地方?(敦煌是今天的旅游胜地;酒泉是卫星发射基地,名称沿用至今;讲到武威郡时,请学生看书上插图《甘肃武威雕城》,顶部的奔马造型来自于一件青铜文物“马踏飞燕”。此铜马的侧视图像已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并展示另一张幻灯片“中国旅游标志图”。

(2)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师生观看地图,教师强调一句,今天的另一个旅游胜地海南岛(地图上闪烁)在汉朝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归中央政府管辖了。

(3)西南:征服西南夷,开发西南

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文小字内容思考:①“西南夷”指的是什么地方?②请一位同学讲述“夜郎自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进行谦虚品质的教育)

(4)东北:打败朝鲜,设置乐浪等郡

这一点学生也许没有讲到,教师可结合地图作简单补充:汉武帝曾对朝鲜大规模作战,胜利后设置乐浪等郡,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及鸭绿江两岸地区。

3、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西汉疆域图》及秦、汉的疆域对比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开发了西北、东北、西南、南方边疆,管辖范围大大扩张,使西汉成为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西汉王朝鼎盛时版图和势力范围达到了六百万平方公里。祖国的辽阔疆域,大体上是汉武帝时期对西北、东南、南方和西南地区开拓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4、师生谈话过渡:汉武帝能够实现这些“武功”成就,还需要些什么支持呢?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国家的安定和足够的财力支持等等。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看汉武帝的“文治”功劳,看他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国家,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5、汉武帝要治理好国家仅凭他一人肯定是不行的,还需要他的大臣们的辅佐。好的,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来当一当汉武帝的大臣,成为汉武帝治理国家的智囊团成员。

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政治大臣”、“思想文化大臣”、“经济大臣”三个大组,每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要求学生先分析国家存在什么问题,然后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根据课文和所查资料总结归纳。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老师参与到讨论中去,不能放任自流,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五分钟后三个组同学可依次发言,也可不分先后发言。)

(1)政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分封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王国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的一段小字能够发现这是汉武帝上台时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由学生发表自己讨论出的见解或方法,言之有理的教师应给予肯定。如果有同学提出镇压或杀戮的办法,可联系秦始皇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突出汉武帝的杰出才能。

然后请学生答出汉武帝是如何做的。学生可能很快找到答案是颁布了“推恩令”。但是“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根据书上几句话的介绍来理解这个政策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理解:①“推”和“恩”是什么意思,推就是推广、扩散的意思;恩,就是恩惠,皇帝的恩泽;那么“推恩”就是推广皇帝的恩泽,使更多的皇族子孙享受到皇帝的恩泽。②是什么样的恩泽呢?是金钱?高官?爵位还是土地?是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候国。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经过层层分封,原来强大的诸侯国力且就分散了、削弱了,当然再难以同中央相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子弟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出示分封前后示意图)这一招相当高明,相当巧妙,形软实硬,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解决了王国同题没有引起对抗,体现出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④那么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辅栏的“读读”,认识主父偃,认识到这也是汉武帝善于用人的一个表现。

(2)经济上存在的问题是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的管理比较宽松,私人可以铸造。私人还垄断了盐和铁这两种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经营。

汉武帝整理财政的措施是统一由国家来铸造货币,并且实行盐铁官营。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假设每位同学都可以铸造货币,那流通时会是什么局面呢?肯定会发现货币轻重不一、质量不一、形状不一等等。这不仅影响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统一。今天我们的人民币就只能由国家统一印制和发行。学生回答完后,请同学们看图片:(秦半两钱、汉五铢钱、现代人民币一元硬币),要求说出三种钱币的异同。前两种形制一样,都是圆形方孔,人民币硬币也是圆的但没有孔,教师再简介一点货币知识给学生:五铢钱名称来历实际就是因为重量为五铢,大约为3.33克,这种货币在中国从汉武帝到唐高祖流行了七百多年。关于盐铁官营这项措施也是初中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盐的生产经营为例作补充介绍: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最后提出问题:这两项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规模巨大、资金雄厚的盐铁官营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越厚的财力支持这一点。

(3)思想上国家存在的问题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时存在,有些人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不利于思想上实现“大一统”。老师解释“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万物要一统于上天;皇帝是天的儿子——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因此,“国家在思想上要一统于儒家思想,政治上、经济上要一统于皇帝”。

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千多年。学生回答后,可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的文化专制制度,可以把汉武帝的这项措施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做个比铰。这些措施的采取都是为了在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还必须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兴办太学的目的就是这个。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的《讲经图》,这是我们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面像砖,据说此图是反映文翁在成都兴学后的讲经情况。文翁第一个在全国创办地方官学,学校就是今天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请同学们想象他们上课的情况,比较一下和我们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可以提示学生从古人的坐具、坐姿、座位、学习内容、还有对教师的称呼“博士“等等来思考,提高他们了解

历史的兴趣。

6、以上是本课介绍的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完后可以提问:同学们还了解汉武帝的哪些功绩呢,如果同学能够答出汉武帝治理黄河、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的措施,汉武帝巩固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多媒休投影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一系列措施:

文治:1、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大学.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3、经济上:统一铸造货币,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武功: 军事上:开发边疆

西北——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西南——征服西南夷,开发西南

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四、学习活动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它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和所查阅的资料分小组讨论,谈谈汉武帝给你留下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讨论的结果,查阅、收集资料,自理题目,写一篇评价汉武帝的小论文。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二
《good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三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编制:×××

一、课程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二、课程目标:

1. 识记与理解

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影响。

2. 能力和方法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

开发边疆。

四、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

“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五、教法设计:

展示法、讲解法、提问法。

课型:授新课

教具:地图册、多媒体、ppt.

板书: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下诏求贤;推恩令;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整理财政;统一货币;盐铁官营;

军事上:败匈奴,设河西四郡;加强对五岭以南的管理;管理西南夷;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导入。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守业更比创业难》。大汉天子又指的是?(汉武帝)听了这首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注意一下红色部分(守业更比创业难)这首歌主要讲述的就是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并把它发扬光大的故事。那他在位期间面临着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守护他祖辈留下的江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同样本课属于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我们先来看看文治武功。文治指的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进行的治理;武功在这里不是说武功盖世,在古代指的是军事行动和开疆拓土。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1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的统治,最后(刘邦)攻入咸阳,谁出城投降(子婴),标志着秦朝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07年)。经过4年楚汉战争,最后刘邦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汉朝分为两个时期:“西汉”和“东汉”。汉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建立者是(刘邦),都城在(长安)。史称“西汉”。请同学们看到地图册第20页。看到西汉的疆域图,西汉的都城是(长安);再看到22页东汉的疆域图,东汉的都城是(洛阳),根据地图,可知长安在洛阳的西边,所以刘邦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西周和东周是一样的。

请同学们看到教材,西汉在谁统治时期进入了鼎盛时期?(汉武帝刘彻)请同学们注意一下他名字的写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武帝。他从小饱读诗书,在皇家林苑里策马奔腾,养成了刚强勇武的性格,具备了当皇帝的素质。他16岁时就登上帝位成为统治全国的皇帝。如何治理国家成为他的首要问题。接下来就一起看看,他所面临的困难都有哪些?

在地图册第20、21页有,汉武帝所面临的困难。看地图上,首先是七国之乱,其次是匈奴与西汉的战争,所以我们归纳为两大问题:

1、王国问题

2、匈奴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帝要解决困难,并把自己的祖业发扬光大,使国家变得富强,他需要有人给他出谋划策,所以他首先要做的是(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62页)(寻找人才)。对,首先他要下诏求贤。

1) 下诏求贤

他是用什么方法寻找人才的?(让各地自下而上举荐)。他寻找到的人才都有(董仲舒),除了董仲舒还有卫青、霍去病、张骞、司马相如等。

其中一人很快得到武帝赏识,他是(董仲舒),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皇帝被称为天子,他要统一国家,要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权力。这就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强调君权独尊。这种思想被称为“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的君权独尊观念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一致,所以他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大一统”思想的实现,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中,罢黜的含义是(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所以提高了哪派的地位?(儒学、儒家)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21页第1段第4行,。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请同学们勾下来。到后来由孟子发扬光大。第122页,有孟子,同学们课下可了解一下。再翻回来看到教材,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重用儒生、重视儒学),所以它的意义

是(确立了正统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巩固统一,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弊:不利于其它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和自由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对比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异同。 同:加强了思想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异:对待各家书籍不同;影响不同。

(秦: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汉:不利于其它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和自由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进步体现在?(兴办太学)在哪里办?(都城长安),主持教学的是(博士),博士在古代是指老师,而现在的博士是一种学位。招收的学生称为(太学生、弟子员)。看这幅图,他们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日本是借鉴中国的这种席地而坐的方式)。办太学的作用是(以儒家经典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人才,促进文化教育发展,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官学)的发展方向。

3) 推恩令

思想的统一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请同学们看到第62页小字部分。

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汉承秦制,除了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还实行了分封制。分封的人是?(刘姓子弟,异性王)结果如何?(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不服从中央的管理,王国问题十分严重)汉武帝的父亲,景帝采取的措施是(武力攻打、削藩)结果怎样?(王国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武帝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来看一则材料: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汉书•诸侯王表》

回答问题:

1) 武帝是指谁?(汉武帝)主父指的是谁?(主父偃yan,三声)

2) 根据材料,指出主父之册是指什么策略?并指出其内容。

3) 结合教材,请分析其实施的影响。

推恩令;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使更多的皇族领受皇帝的恩泽,规定,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管理国都周围的地方,其他子弟则封为侯爵,由郡县管理。)板书:分封图。

(这样就越分越小,力量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直接影响)。汉武帝还采取了其他的措施,借口剥夺他们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影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4) 武帝与汉景帝武力镇压的措施相比,有什么优势?(各抒己见)

4) 整理财政(统一货币铸造、盐铁官营)

在推恩令实施过程中,针对王国问题,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统一货币铸造、盐铁官营)

统一货币铸造,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五铢钱)。回答辅栏里的问题:西汉五铢钱和秦半两有什么相同之处。(圆形方孔)但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那使用五铢钱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一起来看看两则: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粮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四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五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汉武帝在位时创办的太学

2、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

3、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意义

二、能力与目标

1、通过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理解,为培养学生初步评价汉武帝打下基础,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历史图片的讲解,培养学生看图学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汉武帝“大一统”的思想,分析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2、通过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分析,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a、尊儒学,兴太学

b、开发边疆

二、难点:a、“大一统”的意义

b、“推恩令”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方法

一、中心人物教学法

二、图示法

三、讨论法

授课类型:新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战争过程当中,他们先后被部下所杀,起义失败。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并没有终止,在此期间,刘邦、项羽领导的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本来这二人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迫使秦投降自己,谁就当皇帝。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进入咸阳,子婴投降,秦灭亡。那么秦朝灭亡后是谁上了皇帝,建立了怎样一个王朝崛起取代了它,又是谁将这个王朝经营到最繁荣鼎盛的时期?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的课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同学们花两分钟浏览61页的主要内容,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汉武帝文治武功]

生:刘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汉朝。到了汉武帝时达到鼎盛。

师:自秦灭亡后,刘邦、项羽前后进行了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被围于垓下,人少食尽,四面楚歌,后突围至乌江自刎。刘邦夺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同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长安就是我们今天的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总结秦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休养生息,到汉惠帝时则进一步推行这一政策,及至文帝与景帝统治时期倡导以农为本,使得经济得到很快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经过汉初70年的恢复与发展,到公元前

140年汉武帝继位,西汉王朝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国家实力强大,这位汉武帝施展他的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大一统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那么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位人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本中61页的小字部分。

学生看教材小字,说出汉武帝接受了哪些教育?这些教育对汉武帝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刘彻即将满16岁时,他的父皇病逝,第二天他就登上皇位。由于从小的严格教育和广泛的兴趣培养,使得他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天子。从此,汉武帝开始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仅凭他一人之力不可能成功,俗话说:“国家之兴在于人才。”那么汉武帝是怎样寻找人才的呢?

生:下诏求贤,各地推荐

师: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上台不久就下诏求贤,让各地举荐博学多才、能提出治国方略的人入朝为官,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在推荐上来的人才当中就有一个人很受汉武帝的赏识,这个人就是董仲舒。但是汉武帝为什么会对他如此重视,仅仅只是因为博学多才?请一个同学回答

生: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与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的要求一致。

师:什么事大一统?

生:万物要统一于上天,国家要统一于皇帝。

师:董仲舒是什么人, 他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提倡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间永恒的法则,是从古至今共通的道理。他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提出“大一统”与“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的思想 。认为皇帝的权利是上天赋予的,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也就是天子,万物统一于上天,作为上天选中的天子,这天下就应该统一在天子手中。这与当时汉武帝想要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抱负一拍即合,加上汉武帝从小也是接受儒家教育,对此十分认同,汉武帝就十分重视董仲舒。思想是契合了,但是要怎么令其成为现实呢?董仲舒给汉武帝献上了一条妙计,他上书汉武帝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意思是凡是没有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孔子儒家思想的人,要断绝其升迁的道路,不要使他和别人一起中选。如果让各种学说与儒学处于同等的地位,必然要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地倡导儒学,宣扬“君权独尊“这一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并驾齐驱。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罢黜并不是像秦始皇那样极端做法,只是排斥贬低其他的学说,但不禁止这些学说的存在。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汉武帝颁布这样的政令究竟好好?

生: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生:不好,太过于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有利有弊,我们只要客观地评价即可,老师不做结论,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多探讨。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还采取了以儒家思想培训和选拔官员的措施,根据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教天下之士的建议,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研习儒家学术。汉武帝重视儒学,中庸儒生,确立了儒学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的路。大家一起来看一下62页的插图,汉代的画像砖《讲经图》,图片靠左坐在矮榻上的应该是老师,学生都是席地而坐,预习过课文,那么同学们知道当时的学生和老师分别称为什么?

生:老师称博士;学生称太学生

师:汉武帝创办太学,以儒家教育年轻的一代,致力于培养忠于皇帝的官吏。最初的太学中只有设五经博士,五经即是《诗》、《书》、《易》、《春秋》。置博士弟子50人,虽然人数不多,

但是却是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官学的发展方向,将儒学官学化,儒家成了学而优则仕的工具。到了西汉末年,太学生增至3000人,到了王莽时期,达到了一万人。

汉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喂培养封建官僚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统一思想的同时,汉武帝在实现大一统过程中还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生:推恩令,盐铁官营

师:思想上得到统一,那么政治上是否也就统一了呢,阅读62页至63页的小字部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政治统一上,汉武帝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取胜,分封功臣名将,到了他建国称帝时,已经先后分封了异姓功臣7人为王,称异姓王,但是这些异姓王领地广,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刘邦认识到这是对中央政权的一个严重的威胁。从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这7年里,刘邦借口他们谋反开始逐个铲除,消除了隐患。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陆续又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称之为同姓王,他在位的最后一年里建立了9个同姓王国,刘邦为了世世代代统治,临死时曾召集大臣立下”白马之誓”,规定“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以此来限制出现异姓王,想依靠血缘亲情来巩固汉朝统治。同姓王虽受到中央节制,但是又相对地独立。管辖范围很广。景帝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交)封地最大。吴有五十多城,楚有40城。所有王国加起来相当于西汉统治地区的一半。他们的权力很大:可以任免百官(除丞相、太傅、中尉等由中央任命外)、征收赋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初封时,由于这些诸侯的年龄比较小,中央派去的丞相和太傅还能控制住局面,后来随着诸侯年龄的增长,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起来,这些王国便成为与中我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了,而王国力量的发展形成“王国问题” ,这严重的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巩固。那么汉武帝时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结果如何?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曾接受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削夺王国的封地,然而这种太过强硬的手段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但是国家刚刚恢复的经济受到了打击,王国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如果你是汉武帝的大臣,你们有什么建议?

生:各抒己见

师:汉武帝没有运用武力,也不似汉景帝那样强势,而是用另一种温和的办法。《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分子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在实行“推恩令之前,王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子孙没有爵位和封地。实行“推恩令”之后诸王在保留一大块封地直接控制以外,其余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儿子建立侯国。于是一个王国内就建立了许多的侯国,西汉一代王子候计408人,大多都是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时分封的。由此王国的力量也就分散、削弱了,难以对抗中央,王国问题就如此巧妙地被解决了。

学习了“推恩令”之后,同学们比较一下它和“削藩”哪一种更高明?

生:通过“推恩令”,王国力量被分散

生:“削藩”容易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生:“推恩令”的柔和使得封地的人民对汉武帝感恩戴德,不与中央为敌

师:后来汉武帝还以各种借口取消王侯的爵位,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夺了106位王侯之爵,占了当时王侯的半数。后来,汉武帝还设“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此孤立诸侯。至此,王侯虽然存在,但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封国正事,封土而不治民。困扰西汉初年许久的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手中迎刃而解,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汉武帝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于是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国家收入,以此来支持汉武帝施展大一统的抱负。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桑弘羊”,他是洛阳一个富商的儿子,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此人精于心算,终生成为汉武帝身边不可替代的财政大臣,也是汉武帝身边屈指可数的没有被杀掉的几个大臣。汉朝初年,国家对于钱币铸造采取放任政策,因此导致了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差别悬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流通,引起了通货膨胀,虽然武帝曾下令整顿货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刘彻采纳了桑弘羊的意见,取消了郡国私铸钱币的权利,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废除旧货币,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钱的质量很高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六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七
《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中国文治武功的顶峰》

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中国文治武功的顶峰

一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让人对汉武帝产生了“雄才大略”和“好大喜功”这一对好似硬币两面的印象。但在他的文治武功背后,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帝国冉冉升起的伟大历史。

虽然在汉朝数百年后另一个同样由华夏民族建立的伟大帝国大唐,在世界上似乎具更为深远的影响,但《帝国兴替启示录"汉"白日薄西山》的作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兴无指出,作为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大汉帝国才在最深的层面影响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全部历史。

汉帝国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就是郡县制。虽然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萌芽,在秦朝已被正式推行,但郡县制是在汉朝开始完善,并第一次真正扎下了根。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反封建革命。今天的西方国家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标志是没有世袭,没有宗法血缘,国家机器向全民开放。对于中国,这一历史早在两千年前的汉帝国就已经开始完善。帝国的创立者高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无赖,而不像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的那样,是天的儿子。与此对应,试图向汉朝皇帝兜售政治理想的诸子百家也大都出身寒门。这的确是史无前例。

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汉朝分封诸侯之初,郡县和诸侯国各半,却“有叛国而无叛郡”。后来继续沿袭郡县制的唐朝,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因此“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这一成功的政治制度为何承自秦却功在汉?徐兴无认为,在文化上实现更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表示了尊重,是汉朝让郡县制完美起来的原因。与郡县制相辅的文官制度、中央集权和中央与地方两级制度的建立,同样是从汉朝开始完善。即便是后来漫长的历史中其他民族入主中原,那也只被看作是不同华夏民族政权的更迭,因为他们尊奉的文化都是华夏文明。

在著有《汉武帝传》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生明先生看来,汉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四百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收复了北匈奴占领的秦朝故土,统一了两越,其领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东北部分区域外,几乎包括现在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超过前朝秦朝一倍之多。尽管此后政治上的分裂和统一又反复了多次,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整合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大汉帝国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空前的文化繁荣时期。中国的文官制度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理想,通过对人才才能和德行的考察,而不是出身与地位,来吸引政府人才。这一制度几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被采用。汉朝的理想虽然在几百年后由于它的灭亡而暂时中断,但是后来历代的继承者都敬仰汉代所创立的伟大传统。

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在汉朝统治期间取得的领土和确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一直维持到20世纪。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自己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事实上,汉朝之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由大汉帝国的成就所确定——从起源于有限的华北平原的商朝开始,中国政权和版图到汉代时已经扩大到包括了现代中国边界内的大部分地区。在这同一时期,中国文明的传统模式也已经确立,那就是在此后20世纪中一直坚持不败的模式。

这正是大汉王朝的光荣所在。他在两千年的历史深处俯视着他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个伟大民族。

大风起兮云飞扬:帝国初年的艰难

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刚刚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汉高祖刚即位时,在当时首都洛阳南宫的一个庆功宴上,曾与手下功臣将领讨论过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问题。在他看来,成功失败,全在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

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此三人乃天下豪杰。”

然而功臣在天下平定后面临的“兔死狐悲”的命运,似乎永远是一个终极问题。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在刘邦的猜疑中先后被诛,淮南王英布被迫叛乱。当刘邦亲率大军击败英布后,边境危机又接踵而至。汉朝虽然取强秦而代之,但国家的命运是否会和亡秦一样,实在尚未可知。在返回首都长安路过故乡沛县时,刘邦在沛宫摆下盛大酒席,宴请故人亲友和沛县的父老子弟。旧地重游,回顾半生戎马生涯的刘邦不禁击筑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正如翦伯赞在《秦汉史》里说:“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开国的汉朝国力衰弱,百业凋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大都名城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资治通鉴》描述当时的状况,甚至连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不过当过亭长的开国皇帝似乎能够忍受这一点。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通过暴力创建的王朝,从开始便表现出不凡的气象。在接受群臣的建议后,高祖将首都从最初的洛阳迁往长安,依靠关中险要的形式高屋建瓴,向东控制天下,从此无后顾之忧。之后汉高祖命故秦博士、儒生叔孙通制定朝廷礼仪,以确立天子威严。面对匈奴的威胁,以武力夺天下的汉高祖也决定还以颜色。

尽管今天的研究显示,匈奴从人种学上也许不同于汉人,但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里却记述,匈奴人认为他们也是炎黄的子孙。在汉朝人看来,匈奴和汉只是夷夏之别,这种思想在《左传》中已有反映。在秦始皇的年代,甚至出现过一则“亡秦者胡”的谶语。为此拥有强大武力的始皇帝修建了长城和从咸阳到阴山的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两个浩大的工程。为了防外患却导致了内乱,这对于新科的汉朝同样是个难题。自匈奴汗国崛起开始,中原政权此后两千年间的外患几乎全部来自北方。如何解决内忧和外患,决定着百废待兴的新王朝的存亡。

文景之治:韬光养晦的年代

汉高祖刘邦去世前曾吩咐手下人杀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起誓未来“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这就是 “白马盟”。显然,异性王的剿灭并未让刘邦对内政放心。所幸在吕氏试图夺取江山时,当年誓盟的将领在太尉周勃的率领下消灭了吕氏势力,迎立高祖之子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

文帝和其后的景帝在位数十年间,虽然汉王朝对匈奴采取防御与和亲并重的方针,但每次和亲只能维持数年和平。汉朝边境“斥侯望烽燧,不得安卧,将吏身被甲胄而睡”。大臣贾谊为此痛哭不已,建议汉文帝要“猎猛敌”,全力对付匈奴。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陈述防御匈奴的战略“筹边策”。晁错认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因此要“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

整个文景时代,汉朝通过郡国兵和屯田兵组成边防部队,防御匈奴的进攻。通过迁徙内地人民充实边疆,建筑城邑,高城深垒,稳固边境。采用晁错的建议,“以夷制夷”。赐予归附汉朝的胡、义渠、蛮夷部署以汉朝精良的武器,利用他们与匈奴类似的骑射能力和风俗习惯,会同边境的汉朝部队,共同守卫边疆。面对匈奴的多次袭击和大举进攻,汉朝的策略虽然只能做到将匈奴“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但还是保证了内地中原地区的安宁。

如此同时,文景两代皇帝都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方针。不但奖励农耕,宫廷还提倡节俭。半个多世纪农业文明的发展让汉朝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繁衍出众多的人口。文景两朝皇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对内减免严苛的制度,对外采取容忍的外交策略。让汉朝在建国初期内忧外患中得以安然度过,史称“文景之治”的两代朝廷,成为汉朝的走向强盛前韬光养晦的年代。然而在匈奴的铁骑威胁下,帝国开国年代一个错误的决策在多年孕育后,却险些在国家上升阶段带来致命的危机。

大汉帝国内部三十九郡几乎占据了帝国领土的大半。与之相比,皇帝直接统辖的不过十五郡。高祖当年为了稳定刘姓天下,分封同姓王以辅佐中央。然而血缘从来就不能避免为权力进行的杀戮。同姓诸侯王可以掌握军队,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逐渐形成内部的割据状态。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如果不解决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则必将“制大权,以逼天子”。汉文帝采取“剖分王国策”,将数个大国一分为数国。并任命自己的儿子刘武为梁王以控制中原。但这些策略却适得其反,使诸侯王与帝国中央的积怨越来越深。当晁错在景帝时提出《削藩策》以削除诸王的领地和实力时,最为强大的吴王刘濞终于联合楚、赵、胶西、胶东、州、济南等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在任命当年为汉文帝所器重的周勃之子周亚夫为主将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得以维护。

选择儒家:政治理想的寻求

然而尽管汉朝承秦制,但秦的败亡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教训。秦朝的败亡表面在于暴政,深层的原因在于反传统反封建的同时却缺乏政治理想。短暂的秦帝国在用法家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和度量衡的时候,却未能统一帝国内部辽阔土地上的文化。

法家在摧毁了秦帝国精英文化(焚书坑儒)的同时也试图摧毁平民文化。在今天湖北发掘的秦墓中,一个叫禧的秦朝官员的竹简档案,记载了秦朝断然试图统一全国风俗而遭至各地“父老”抵制的历史。这些“父老”正是支持汉高祖刘邦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类似西门豹在“河伯娶妇”中痛斥的愚民,却是乡间宗族的领袖人物。

汉帝国明智地选择了黄老和儒家思想较富人性的道德观,使法家的严酷得到缓和。汉高祖刘邦甚至强调儒家关于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民服务、不义的统治者理当丧失上天授权和民众支持等观念。建国初期的??了秦代招致的叛乱。

将大汉帝国内各种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的正是汉武帝。他最终选择了儒家。这是汉帝国一次长达70多年的政治试验,它早在汉高祖分封诸侯王时就已经开始。

法家的治理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整治梁孝王,民间同情的却是后者。法家和道家的结合的黄老学说提倡“无为而治”,却全然解决不了国家的内忧外患。在帝国百废待兴的年代,儒家百科全书式的治学方式迎合了社会在知识上的需求。儒学主动调整思想迎合武帝的作为(他曾当过胶东王,对于齐鲁的儒家很有了解),最终使得儒学中春秋公羊学派在朝廷中占据统治地位。

这绝非偶然。公羊派儒家宣扬“大一统”迎合了刚刚平定七国之乱、正在完善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汉帝国;儒家提出的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维护了国内的安定,却又不失仁义;“国君报九世甚至百世之仇”的思想,也合乎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需要。

从此汉帝国建立后的三大任务——发展生产,消除内忧,平息外患三大战略,已完成了前二者。平息外患匈奴,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伟大责任,正等待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领袖完成。

反击匈奴:大漠双星闪耀

《资治通鉴》记载汉景帝后三年国家的富足:“京师指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腐败不可食。”功臣们乘牛车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中央政府仅养在首都长安的马就有40万匹之多。即便如此,汉武帝在即位后的12年间,为未来对匈奴的反击进行着个方面的准备也相当谨慎。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达了开战的决心。通过马邑富豪聂壹,汉朝试图诱使匈奴军臣单于率10万骑兵入汉境。汉武帝则派遣30万大军在马邑(山西朔州)山谷埋伏,试图诱敌深入予以全歼。然而由于情报被军臣单于发觉,马邑之战功败垂成。汉匈50多年的脆弱和平终于破裂,两大强国的全面战争开始了。

马邑之战后4年(前12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分别从上谷(河北怀来)、代郡(河北蔚县)、云中(内蒙古托克托)、雁门(山西右玉)四路进击匈奴。除了卫青捣毁匈奴的圣地龙城,其余三支部队都遭到失败或者无功而返。两年后匈奴入侵汉朝东北部的上谷、渔阳地区。汉武帝采用避实就虚的战略,派车骑将军卫青与将军李息从云中沿黄河河套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迂回作战。穿越单于本部和右贤王的领地,包围白羊王与楼烦王的部队并予以全歼。

《史记"卫青传》记载汉军大获全胜,并“全甲而还”。这一战不但是军事史上长途奔袭的伟大战例,还一举收复秦代版图、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去除了匈奴威胁长安的前沿基地,并为汉帝国进击匈奴提供了绝好的前进基地。汉帝国反击河南之战彻底改变了帝国60多年来被动防守的作战方针,从此阴山南麓的匈奴主力开始暴露在汉帝国的铁骑面前。

卫青的第二次重大出击目标是匈奴右贤王的王庭。他率领着由步兵、骑兵和战车部队组成的10万大军,再次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出现在匈奴人面前。正喝酒醉卧、毫无察觉的右贤王只带着一名侍妾和数百人逃走,其下小王数十人和上万名匈奴人为卫青俘获。

历史全然翻转!过去是匈奴人主动犯边,现在却成了汉军主动寻找匈奴的军队。右贤王被击破,使得匈奴从辽河流域到天山阿尔泰山的广阔领地被分割成两段。匈奴铁骑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了。当匈奴的骑兵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24年)再次进攻汉朝的代郡时,汉朝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中将军公孙敖(义渠胡人)、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前匈奴小王)、右将军苏建(苏武的父亲)、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的强大阵容,率兵十余万主动攻击匈奴单于本部主力部队。此次战役虽然双方都有得失,但是汉朝的战果更大。更重要的是,汉帝国另一颗伟大的将星冉冉升起:18岁的霍去病随卫青出征,仅率800骑兵,就斩杀匈奴2028 人,并且斩单于的祖父,俘获单于的叔叔和相国。

汉帝国的三次胜利让匈奴单于采纳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接受投降的汉将赵信的建议:“撤军到更北面的大漠深处,诱使汉朝军队前往,届时远征的汉军人马疲惫,匈奴可以一击成功。”这一决策让大漠以南的匈奴只剩下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以及东面的左贤王。此时张骞已经从西域归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一举打通连接西域的河西走廊,联合西域各国攻击匈奴,成为第四次反击匈奴的战略目的。

霍去病在攻取河西走廊的战役中终于一战功成!他以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从陇西出发,转战五个匈奴属国,几乎抓住单于的儿子。在与浑邪王、休屠王部遭遇后大获全胜,杀死了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俘虏了浑邪王的儿子、相国、都尉和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匈奴在河西十分之七的军力被一举消灭,河西走廊从此被打通。同年霍去病再次远征。他率军深入大漠千里后突然南下,一举击破浑邪王、休屠王部,计俘虏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共59人,斩俘3万多人。几乎清除了河西走廊全部的匈奴势力。此战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史载匈奴歌谣当时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开通西域:文治武功的顶峰

河西之战不但断绝了匈奴和南方羌族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这的确是大汉帝国最伟大的功绩之一。从一个摇摇欲坠的新生国家到武帝时代的文治武功,汉朝已全然成为一个伟大的帝国。数代人为之所困的匈奴边患终于得到缓解。但帝国的彻底和平还没有到来。

元狩三年秋(前122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再次攻击右北平地区,掠杀千余人。汉武帝获知赵信为匈奴单于献计,试图囤积精兵于漠北以待汉军。于是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前所未有的骑兵大军,辅以数十万步兵辎重部队,深入匈奴深处寻找其主力部队。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卫青用武刚车(一种有边有盖的古代战车)结阵,同时派出两翼骑兵冲击匈奴骑兵。在两强相遇中,单于在汉帝国远征大军面前脱逃。这一战卫青击溃匈奴主力,并焚毁匈奴赵信城而还。

大漠以东,霍去病的5万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部队相遇。年轻的汉朝将军以此前中原军队前所未有的进攻精神,一举俘获匈奴7万多人,并追击左贤王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匈奴汗国即使在冒顿单于最昌盛时,骑兵也不过30万人。此次漠北决战彻底歼灭了匈奴主力部队,从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廷”。

强大大汉帝国的建立,与之相辅相成的,便是强大匈奴汗国的衰亡。在张骞联合西域各国攻击匈奴后,匈奴汗国不但主力被汉帝国的军队摧毁,在西方势力也被汉和乌孙联军击败,在东方也被新兴乌桓部落击败,从而分裂为南北两个汗国。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北匈奴的攻击下,率全部人民归附汉帝国,并前往长安朝觐。这一事件给西域各国以巨大的震撼,从前蹂躏西域各国的强大匈奴汗国竟被中国征服,从此大汉帝国的声威远播西域。这一巨大影响体现在此后匈奴再次与汉朝开战之后:公元前36年,在匈奴郅支单于杀中国使节8年后,汉帝国西域副校尉陈汤竟然能私自调发西域各国军队,合同汉朝屯垦部队共4万余人,分两路,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穿大宛,过乌孙,至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下合围匈奴,并斩郅支单于首级,传送大汉帝国首都长安。这是一场结束西汉与匈奴百多年战争的胜利,大汉的威信从此在西域建立起来。正如陈汤在给皇帝的奏疏中指出,应该向天下各国表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八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九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文治武功是什么意思篇十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怎么赞美家乡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