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教师比喻为什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1    阅读: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一
《谈将教师比喻为》

谈将教师比喻为“蜡烛”的不当之处

“教师是神圣的,就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可是,容我们反思一下,这种固有的观念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们的压力,对教师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从事这种“神圣的”工作,难道就是要像蜡烛一样,以自己的牺牲来让学生获得知识造福学生吗?这种认识会不会让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望而却步呢?下面我想谈一下将教师比喻为蜡烛的不当之处。

首先, 从宏观角度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主要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从以上八条定位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改下,教师的位置与教师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把教师比喻成“蜡烛”,已经不是那么的恰当。我们知道,以往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是人们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评价,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用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和前进的道路,好比教师呕心沥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给予了崇高的赞美和肯定。但这一说法中,它过于强调教师照亮别人、传播知识的功能,是一种“生重于师”的师生关系的内涵,蜡烛总有燃尽的一天,当烛光熄灭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也终结了吗?教育是以教师的损

失来造福学生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而新的课程改革则特别强调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既要照亮别人、传播知识,更要实现教学相长、发展自我,不断推动自我的提升与超越,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满足于“照亮别人”而逐步耗尽了自己,真的落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地步,这种结局是悲壮和惨烈的,这不应该是教师的最后结局。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由于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有其工作的特殊性,但是,如果将这种工作的特殊性神圣化,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这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来奉献社会的话,未免会让教师以及将要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来讲,这种对教师“超高度”的定位与评价,顿觉不寒而栗。教师是具有独立个性成年人,有自己的生活需要以及自由生存的权利。有自己的家庭,自然应该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教师是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人,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分工,教师像其他职业一样,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取得了应有的报酬。所以,教师不像蜡烛,在给予社会光亮的同时,他不能牺牲自己,因为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要生活也要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

作为即将步入教师这一行业的我们,心底的呼声是:请把我们当普通人看待。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二
《该怎样比喻教师》

该怎样比喻教师

孙鸿斌

古往今来,人们用种种美好的比喻来赞颂教师。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蜡烛”,赞颂其“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这种比喻,既有“愿化红烛照人寰”的壮志豪情,亦有“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凉之感。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春蚕”,赞颂其“全心全意,默默奉献”的献身精神。这种比喻,古人早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今人似有“蚕儿难免作茧自缚”的顾虑。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蜜蜂”,赞颂其“辛勤劳动,造福人民”的勤奋精神。这种比喻,引得不少人唱起了《蜜蜂之歌》,但也有人说,蜜蜂肚里装的是甜蜜的心肠,可屁股上有毒刺却又有蛰人之厌。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骆驼”,赞颂其“任重道远,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比喻,陶行知先生十分赞同。他说:“为了苦孩,甘当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如今,我们已进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代不同了,“骆驼”的比喻,不知怎么很少有人提了。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老黄牛”,赞颂其“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这种比喻,鲁迅先生就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但也有人认为,光靠埋头苦干还不行,还应抬头乐干;埋头拉车还须抬头看路。也有人说,我们现在应该既有“牛劲”,又有“猴劲”,“老黄牛”的比喻似有缺乏机敏的笨拙之嫌。

有的把教师比喻为“园丁”。赞颂其“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育人精神。这种比喻,在小学生课本里就有“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的课文。“园丁”的比喻,已经是妇孺皆知。还再这样比喻,就有点俗气。

笔者十分赞成一种新的比喻:“桥梁”。说教师是智慧河上一座桥,根基厚实,伟岸坚强,普渡众生,助人成才,到达成功的彼岸,默默奉献,不求索取。学生毕业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教师依然屹立于自己的岗位上。这种比喻,不落俗套,旨意深远。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有利于进行敬业爱岗的专业思想教育。这种比喻,对于全社会来说,有利于形成伟岸、质朴、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三
《关于教师的几个比喻》

关于教师的几个比喻

教师是摆渡者

教师是摆渡者,反反复复地把彼岸当做目标,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往彼岸。直到有一天,船上再没乘客时,自己就好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心和脑被孩子们掏空了似的。这样的老师是可悲的,自己的一生徘徊不前,除了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外,一旦离开学生,属于自己的东西微乎其微,自己如被榨干了汁水一样干瘪。我们应该像火箭一样把孩子送得更远,让他们飞得更高;但也不能像火箭一样一把卫星送上天,自己就沉落在大海,我们要跟孩子一起飞翔,跟孩子一起成长。

教师是养鸭人

教师是养鸭人,鸭子随着鸭棚四海为家,养鸭人“来来”的声音召唤着每一只鸭子,结果第一梯队的鸭子跑在最前面,尽情享受田里的虫子——打牙祭,第二梯队的鸭子就只好吃稻谷——吃素菜,第三梯队的鸭子落在后面吃的是混水——喝汤水。同样是鸭子,第一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大,因为他们主动出击,第三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小,因为他们被动接受。同样一个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却是千差万别?主要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差甚远。鸡不啄米,强压着它的脖子吃,也没多大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些虫子往往遍及田野,要是你捉来放在鸭棚子里,鸭子还嫌没胃口。只要学生具备起码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就要放手发动他们,对于被动捕食的,我们要鞭策和鼓励他们。

教师是厨师

教师是厨师,一堂课就是一道菜,有的老师认为油多,菜就好吃。但油多也会把菜烧坏。有的老师经常拖堂,把菜给炒焦了或炖融了,学生早就吃饱了,但老师就是不让他们下席,一道家常菜吃得像满汉全席,学生难受。有的老师炒鲜菜就像馏剩菜,面对新学生和新教材,翻的是老黄历,用的是老方法,学生吃起来索然无味。有的老师炒菜掌握不住火候,油温不是高就是低,教学节奏不能

掌握轻重缓急。有的老师将荤菜跟素菜,汤菜跟蒸菜,炖菜跟炒菜,凉菜跟热菜搭配不当,学生吃了不消化,甚至拉肚子。学生胃口不一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胃口给烹制不同的菜肴,让他们吃饱吃好,充分消化,及时吸收。蹩脚的厨师烹饪出来的菜肴多半千篇一律,粗制滥造。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四
《有关教师形象的三个比喻》

有关教师形象的三个比喻

作者:陈如平 论文 2003-11-24

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就有过许多令人动心的描述。最为典型的是,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定义可以说最为具体而明确地规定了古代教师的功能和任务。到了近现代,人们在描绘教师形象时通常使用三个比喻,但有人提出质疑。

第一个比喻,“教师是园丁”。其本意是要表现教师象辛勤的园丁培育花朵那样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照、关心和关爱,以表示人们对教师的赞美和尊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园丁的本职除了浇灌、施肥、照料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剪枝修叶”。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统一化、产品标准化、行动整齐划一的基本反映。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剪枝修叶” 强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完全一致,而不顾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爱好、智慧能力乃至具体教学情境的差异,其最终结果是扼杀学生个性,造成千生一面的局面。转移到教师身上,“剪枝修叶”的行为则意味着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剪裁。我们认为,教师不应是象园丁那样修修剪剪,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让他/她成为他/她能成为的人。

第二个比喻更为形象,“教师象蜡烛”。蜡烛通过燃烧自己给他人带来了光明,因此,这个比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要注意的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燃尽了自己。奉献后不可再生,这种形象不太符合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趋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我们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教师寻求各种机会及时“充电”,使自己成为“长明灯”,以赶上社会经济和先进技术急剧变化的要求。因为,那种“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需一桶的水”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应成为“长流水”,要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提供纯净、营养的知识资源,教师教学创新的动力在于自我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三个比喻是,“教师似春蚕”。春蚕的形象是在结出晶莹剔透的银丝,展示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同时,也作茧自缚了。这个比喻用于教师身上可能意味着教师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更不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育创新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渐进提高,因此,改变这种形象的具体做法是要求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参与教师教育科研,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去实践。

对三个比喻提出质疑,无非是要说明,教师形象不太符合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要予以修正。我们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以及这种角色对教师能力要求两个角度来描绘教师的形象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五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被比喻成辛勤的园丁》

教惟以爱,学惟以笃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被比喻成辛勤的园丁,在精心的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会同时绽放,而有时一些花的孕育过程是比较长的,需要我们这些园丁耐心地等待,而这种等待犹如渔人手执鱼竿,镇定自若,等待鱼篓充盈、满载而归;也犹如果农在林间穿梭,剪枝施肥,等待满园飘香,果实累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事业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要给予每一朵花关爱的同时耐心的等待每一朵花成熟、开放。

在培育等待每一朵花开放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我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我的老师的临别赠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幸福所在,在你成为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一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体会到幸福与温情”。每当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也时时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警醒着自己的工作。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不断地在努力实践着。

一、帮助学生改掉不写作业的坏习惯,挽救一朵枯萎的花。

学生可能会因为家庭或社会的一些因素,在心理上受到影响,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我班的一个男孩,性格比较内向,作业不做也不交,偶尔看到他写的字,也分辨不出到底写的是什么。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时,同学们却抢着替他回答了:“老师,你不用管他,他从来都不交作业。”听到这些话,我真从心里替他难过:孩子,难道你真的麻木到这种程度了吗?不交作业,成了你的权利了吗?课后,我不停地想: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通过与他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他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都顾不上他,时间长了,就连他自己也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对学习更是不放在心上。为了让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上队伍,我首先从他的作业抓起,让同学们来监督他的作业上交情况:如果连续三次表现好,就在他的作业本上贴上一个小星星;如果一节课举三次手,就加一分。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鼓励下,他的表现越来越好。记得一次,我让他站起来朗读课文,他站起来很流利的读完了,我们都很惊讶,心里更是高兴,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掌为他祝贺。他的脸红红的,但不是因为羞愧,而是因为喜悦与兴奋。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抚慰一朵朵伤心的花。

作为教师,不同的孩子要给予不同的关爱,特别是一些家庭特殊或性格特别的孩子,教师更应该给他们更多地关爱,将自己特别的爱给这些特殊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用心去呵护,去关爱。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比较内向,平时不大爱说话,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可以说在班级里,她几乎没有要好的朋友,而且有时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个孩子,希望她能够融入这个班集体。有时,课间我主动找她聊天,逐渐增加她对我的信任感。时间长了,她

有时也会主动跟在我的身后,甚至对我有一种依赖,但是,这个孩子仍然还是沉默寡言。再后来,有一天,她突然问我:“老师,我是我妈妈的亲生孩子吗?”当时我一愣,她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一直在细心的呵护着她幼小的心灵。因为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有着特殊的身份,她是她父母领养的孩子,我想这或许就是她平时不大爱说话的原因吧。现在孩子的思想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我必须首先从调整她的心态入手,引导她走出这一思想的低谷。“谁说你不是妈妈的亲生孩子呢?你想想,如果你不是妈妈的亲孩子,妈妈会每天都来接你吗?会给你买好看的衣服,做你爱吃的饭菜吗?”在引导孩子的同时,我又加强了和她父母的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更多的关注这个孩子,帮助她尽快地走出迷茫,摆脱困惑,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后来,在我和她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这个孩子的脸上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微笑。

三、做一个说话算数的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一朵朵守信的花。

我国自古就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作为教师,我们更要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都能具有自觉遵守诺言的品格。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地去教育引导学生,即使再调皮的学生也能被我们感化。不妨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班有个孩子非常聪明,学东西非常快,但就是不愿意学习,上课也很少能够集中精力,而且每次他犯了错误,都会说以后一定改正,但每次过不了多久,就又“涛声依旧”了。可这个孩子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比他学习好,他心里又非常的不服气。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我在这个学期末,故意跟他打赌:如果这次考试成绩比较优秀的话,我就发给他一张亮点卡。于是孩子开始拼命的学习,终于以班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向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学生回校那天,因为当时的事情太多,竟然忘记给他发亮点卡了。回家后,我突然想起来。于是,我就骑上电动车把亮点卡给他送到了家。当时,不仅孩子的家长很感动,这个孩子也很激动:老师亲自来给我送亮点卡了!并且我告诉孩子,老师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希望以后你也能够做一个说一不二、遵守诺言的好孩子。看到孩子自信的点了点头,我也满意的笑了。

教育需要爱心,学生渴望关爱,“教惟以爱,学惟以笃”,我们要用“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每一个学生,细心的呵护每一个学生。虽然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他们是懂感情的,一份真心实意地爱,一份难得的信任,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们对于老师的辛勤劳动,关心爱护,怎会无动于衷呢?相信:只要教师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耐心,一定能够看到争奇斗艳、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天!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六
《人们对教师的比喻》

人们对教师的比喻有很多,红烛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等等。今年我接任了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面对六十七张陌生的面孔,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对于刚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对他们的将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近两个月来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意识到,当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是最不容易,也是最艰苦的。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七
《现代教师的新比喻》

现代教师的新比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于无意之中道破了教育弊端的“天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工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削足适履”的时候,还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用教师的一句通用口头禅来讲,就是“素质太差”。

联想到医生,现实中绝没有人把医生称作“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对病人要望、闻、问、切,然后因人施救,对症下药。医生从来不指望病人按要求得病,也从不指责病人得错了病,更不会埋怨病人“身体素质太差”。

这种教育弊病是把人当作物来生产的,把人的大脑当作贮藏室,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当然,产生这样的教育弊病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任何教育都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体还处在工业时代,工业社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工业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它要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地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而必须是统一化的批量生产、大批量地制造。也就是说,工业社会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教育方式是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的一端输入进去、经过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每一所学校就相当于一座工厂或一条生产线,其产品就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这条生产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把教师称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肯定了教师塑造学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是学生道德和品格的设计师、创造者,是学生个性的制造者或生产者)。同时,其本身就陷入了某种误区:“工程师”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 人类在21世纪初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信息的主要特点包括共享性、开放性,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人的世界。信息与物质、能源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如:我们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同时传递给多个人,让多个人共同享用,原信息并不改变。信息是无形财富,是战略资源。大量地、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位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坐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倾听名校名师的教学、查阅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学生学习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学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要从 “塑造型”向“服务型”转变,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服务。 试想,我们过去用来描绘教育、描绘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者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说教师是“园丁”,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这些都是落后的陈旧的。

信息社会的老师不必是“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毕竟是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那

么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应该如何来称赞教师呢?我认为:

从新课改的视角,教师像是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从学习的视角,教育即学习,教师应该称为“学师”。

从培养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人师”。

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天使”。

从“服务型”教育的视角,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八
《对外汉语教师考试必考比喻用法》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九
《比喻专题讲义(教师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教师比喻为什么篇十
《试讲-比喻-教师版》

1、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比喻)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反问)

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 ④她的性格很像母亲。(比喻)

2、仿写句子

(1)书籍就像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2)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 3、赏析句子

(1)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作用: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特点:比喻的显著特点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应该具有相似性,并且喻体是具体的、常见的、浅显的。

例如:

他(本体)动也不动,仿佛一尊(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长城(本体)像(喻体)一条长龙(喻体)。

她染了红红的头发,走路时,头上像是燃烧了一团火。

1

2

3

11、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丝,肚子肥凸得就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号是“

蟆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明喻)

12、圆规一面偾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是借喻,但如果在文中出现则为借代。)

出题模式:句子赏析题(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之一)

答题模式:本句使用了„„修辞手法,(作用)表达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补充: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手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答题模式:总述场景、分析关键动词、分析程度体现特点、表达情感。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根据文章内容,常用词汇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4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