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般涉调》折券弃债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2    阅读:

折券弃债篇一
《般涉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二、难点、重点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2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速读测试。

1.填表且举例:

2.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3.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4.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6.在[耍孩儿]、[五煞]、 [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7.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8.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9.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10.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二)激疑质疑。

说说《[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精读导引。

精读课文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元朝的?汉朝的?或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2.嘲骂皇帝有什么积极意义?

3.嘲骂皇帝的“乡民”是农村中的“土财主”吗?

4.应该怎样看待本文的大量口语和嘻笑怒骂的艺术风格呢?

第二课时

(四)疑难讨论。

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不过,艺术的真实毕竟不同于历史的真实,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皇帝的面揭皇帝老底的“村民”,我们在历史上尚未听到,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讲讲本文的艺术风格。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的艺术风格是粗犷朴野、幽默泼辣,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文章风格的需要,它故意通过一个质朴、天真、无所畏惧的农民的所见、所感、所言、所行来揭示“高祖还乡”的盛举。吓人壮胆的仪仗,在质朴

的农民的眼里、心里不可理解,用生活经验稍加形容,就剥光了皇帝庄严神圣的外衣;而要揭本质,就不得不把“村民”写成有钱、有粮、有地、有房的富裕户了,这样写,完全是为了揭露无赖刘三老底的需要。《陌上桑》中罗敷的装束,《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打扮也是这样,一为表达需要,二是民歌特点。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虽是文人之作,但元曲广泛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全文的大量口语、俚语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样写,不但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而且这样揭刘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历来反对给艺术人物划阶级、定成分。退一步讲,即使从全文来看,揭刘三的“村民”也决非什么“土财主”,因为这个“村民”非常纯朴坦率,他对统治阶级的一切虚伪的仪制,一无所知。他好奇地凝望着他们,并且给自己作出种种天真的解释。尽管在客观上他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这些仪仗的真相,但这并非他的本意。在他,这一切确乎是深深的困惑。当他愤怒时,非常耿直,能毫无顾忌地揭发一个封建皇帝的猥琐的真面目,他丝毫不因为对方是一个皇帝而略有恐惧、忌惮。这种朴实、天真、坦直、倔强、勇敢的精神,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在剥削阶级身上能找到吗?

以前的流氓,现在竟然连名姓都不许人叫了,对皇帝刘邦,包含着深深的蔑视和憎恨;对皇帝的爪牙,如“瞎王留”、“乔男女”、“乔人物”也深恶痛绝。应该说,在这一人物的性格中,作者已经集中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主要的精神气质。

“村民”骂皇帝,中外文坛少见,而睢景臣却在《高祖还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

2.《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每空2分,共12分)

3.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10分)

4.“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一个村民才突然发现“那大汉”原来是无赖刘三,于是就向刘三索起债来;但村民始终没有弄明白“刘三——那大汉——汉高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10分)

5.“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根本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做显得出奇、幽默、有趣,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10分)

6.“村民”并不懂得什么“仪仗队”,他们更不认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只好依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加以形容了;这样写,就剥光了堂皇富丽的外衣,在荒唐可笑中显示了辛辣讽刺和意味深长。(10分)

7.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野、无所畏惧。(6分)

8.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10分)

9.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10分)

10.(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肥。(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10分)

第三课时

〖小资料〗

(一)《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2.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臵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3.高祖还归,过沛,留。臵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二)套数。

套数是散曲中的一种大型体式。它是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也叫套曲、散套。套数的组成,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整套必须有

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互相联缀而成;第二,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外,大多数情况在结束处有一个尾声;第三,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只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都标明该套曲子属于何宫或何调。例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表示这套曲子自“夜行船”以下都属于“双调”;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表明“端正好”以下诸曲都属于“正宫”。元散曲中套数常用的只有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锤宫;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就是通常说的宫调。音乐上采用宫调,不是始于元代,早在《礼记〃礼运》篇里就有了记载。总之,用五声、六律互相搭配,可得八十四调。实际在曲调中不会全用得到的。元代的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其中常用的只有上述的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不同的宫调,表示不同的声情。对此前人做过一些分析。元代燕南芝庵著《唱论》里形容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等等。后来《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等书沿袭了这些说法。今天来看这些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明不同的宫调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所表现的情调有所不同而已。

曲牌除小令专用的以外,都可以用到套数中。套数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曲牌组成,这些曲牌联缀的顺序逐渐形成了大致的规律。清人李玉《北词广正谱》曾收集这方面的惯例。近人蔡莹《元剧联套述例》则专门进行研究。如每套曲的开头都有惯例:南吕宫以[一枝花]为首,中吕宫以[粉蝶儿]为首,正宫以[端正好]为首,等等。中间的曲子在顺序上也有惯例:如[正宫〃端正好]后面常接[滚绣球],[脱布衫]后常接[小梁州]等等。大约这些曲子彼此音律上恰好衔接,联缀起来既自然又好听的缘故吧。

一般说来,元杂剧中所用的套数都可以运用到散曲,而散曲中却有自己专用的套数。散曲专用的套数约有二十八套,常用的约十套。

这里酌选了十二套作品,也兼顾到曲调的联套情况。其中如关汉卿写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写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写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无论思想性、艺术性,在元代散曲中都是有代表性的。

折券弃债篇二
《【般涉调】哨遍》

折券弃债篇三
《高祖还乡教案》

折券弃债篇四
《高祖还乡》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三

[文件] jiaoan74.doc

[标题] 高祖还乡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 一 ) 套曲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学样式,可结合它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明,掌握这些文体知识。

( 二 ) 这套散曲文字通俗易懂,注释也相当详尽,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读懂。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生自学时,抓好范读这个环节,通过范读深入领会主人公的感情,并以此为契机,深入理解整篇课文。

( 三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局限性”的问题。怎么理解“局限性” ? 是不是每篇古典文学作品都要讲“局限性” ? 具体到这篇课文,是否需要谈什么“局限性” ? 这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来作细致的讨论。

( 四 )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学阶段学过的诗、词、曲作个回顾,了解它们的异同点,它们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明白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道路。这可以利用讲座的形式举行,同时还可以举办古典诗歌朗诵会等等。

( 五 ) 课外将《潼关怀古》《窦娥冤》与本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一。

【 指点迷津 】

[ 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同学们能够见识一下元代散曲的特色,同学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篇套曲所表现的特有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 一 )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甚多,白朴有《高祖归庄》,张国宾有《歌大汉高祖还乡》等。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钟嗣成赞它“新奇”,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手法,学习本文要抓“新奇”二字。

( 二 )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唯一的一首元代奎曲,它和诗词在形式上大相同。对此问题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可在教师引导下读些元代散曲。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 一 ) 元曲、元杂剧、元散曲分别指什么 ? 有什么特点 ?

提示:请结合“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

答案要点:

1 . 元曲 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两者都使用当时的北曲,形式同宋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直率地表达思想感情。它是在元代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和各种民间曲艺发展而成。所用曲牌约四百余个,都是北方流行的“北曲”。元代北曲流行,许多人用以填写散曲或编写杂剧,有很高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美的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常同唐诗、宋词并称。尤以剧曲 ( 元杂剧 ) 成就更高,因此通常也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

2 . 散曲是金元时期,继词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一种能歌唱的新诗体。它是曲的一种形式。原是指分散的单只曲词的意思,相对于有故事情节,有角色扮演的剧曲 ( 元杂剧 ) 而言,又称清曲或清唱。其曲调主要来自胡乐,也直接采自当时北方民间的“俚曲”,也有从宋词的词调变化而来。最初主要在市民中流传,故曾被称为“街市小令”,后来被引进文坛。包括散套、小令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长短不拘,一韵到底。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以用“么”篇或“带过曲”的形式加以重复,或将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几只曲子联结起来的以扩大篇幅。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人物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浩养等,后期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作品较多社会内容、后期则要逊色得多了。

3 . 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剧本分“旦本”和“末本”,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剧本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也有例外。剧本的组成部分:曲词、宾白、科和题目正名。元曲有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 二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

作者是怎样写汉高祖,写乡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的 ? 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 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参考答案:

本文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没有像其他的散曲家那样对汉高祖歌功颂德,而是通过一个乡邻的观察和回忆,撕去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表,揭露了他无赖的本领。这在当时是要有相当的勇气的。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支曲子〔哨遍〕,写高祖还乡农村的骚乱,开始写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接着写乡里势利小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

第二部分从〔耍孩儿〕到〔四煞〕三支曲子,写农民眼中的仪表队。一伙“鸟男女”吹吹打打,在农民眼里,那些月旗、日旗、凤凰旗、飞虎旗、蟠龙戏珠旗成了野兔、乌鸦、鸡、狗、蛇之类;那些金光闪闪的兵器,成了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那些导驾的官员,成了凶神恶煞的判官;那些扈从的内官、宫女成了差役和妖女。封建帝王的威风在他自己的故乡被一扫而光。

第三部分从〔煞三〕到〔尾〕四曲子,写农民对汉高祖本质的揭露。见驾、骂驾,威风凛凛的帝王在乡民眼中成了“大汉”,还其“无赖”的本来面目。一连串的质问将帝王的根脚从头数:一数出身,好酒贪杯,喂牛切草;再数为人,胡作非为,敲诈勒索;最后质问刘三,如何改名换姓做高祖,似乎刘邦做了皇帝是为了“赖帐”。这一质问,不仅活脱脱地对高祖昔日流氓无赖的嘴脸,作了极为诙谐、辛辣的讽刺,而且也流露了作品中的某些小民意识,构成它对封建秩序蔑视的基调。

作者有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和乡民们对高祖学还乡的态度,是极尽嘲讽的能事。在作者所处的社会里,能对皇帝这般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个套曲在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的同时,对封建统治的下层基础像王乡老、赵忙郎之流的卑鄙无耻,也一齐原形毕露。还有那个反衬出封建帝王本质的乡邻,也应是本文塑造的得力形象。这个农民见识有限,但豪爽开朗,敢说敢为:既粗犷泼辣,又幽默风趣;既有朴素的农民反抗意识,又带有某种小市民的习俗和色彩。在揭露刘邦的根底时,也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反映出作者受历史的局限,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来观察问题的。

( 三 )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 ?

元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民间口语。本篇运用了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声音笑貌如在眼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运用口语的句子来。本篇善用诙谐语言,结尾处有的话写得不合理,却十分有趣,有讽刺意味,试指出并说明。

答案分析:

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如《高祖还乡》是用的[ 般涉调 ],在这个宫调内有[ 遍哨 ][ 耍孩儿 ][ 煞 ][ 尾 ]几支曲子相联而成,而且[ 煞 ]用了五遍。二是全套无论长短必是首尾一韵。

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言的词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口头语言的词语。

运用口语的句子: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结尾处“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汉高祖是死后的谥号,虽不合理,却十分有趣,富有讽刺意味。

以上这些口语很多,难以一一摘举,其中最突出的是[ 二 ]、[ 一 ]两支曲子中的用语,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农民对着皇帝指名道姓,扳着手指头,一件件,一桩桩的数着的愤怒神态。全曲中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总之,本曲对皇帝的讽刺是十分成功,也是极其大胆的。它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篇作品要比安徒生的作品早问世五百年。就这一点说,也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 四 ) 知识扩展

1 . 元代仪仗顺序:

A . 马鼓队 B . 金鼓队 C . 旗队 D . 兵器队 E . 导驾官队伍、皇帝 F . 扈从官、妃嫔

2 . 以下资料取自《史记·高祖本纪》,供学习时参考:

A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B .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候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人大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C .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联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D . 元曲又称“北曲”,是与“南曲”区别而言,也表明了我国的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元曲”,实际上兼指两种不同的文学体制,一种是散曲,它包含了短的小令和以若干小令联组而成的长的套数;另一种则是杂剧,是属于戏剧的范围,不过杂剧中的歌曲是由套数组成而已。

“散曲”的“散”,是零散单只的意思。小令,就是小调,小曲,是短小单只的曲子,当时俗名又唤做“叶儿”。与词有些相近,但不象词一样大都分为上下阕,而是只有一段。小令有曲牌或称曲调,如《采茶歌》、《山坡羊》、《豆叶黄》、《干荷叶》等都是。但有时候,单只的小令容纳不了要表达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幺篇”和“带过曲”。幺篇,是按照原来的曲调再重复写一篇。“带过曲”,则是把两三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子联接起来写的,如《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骂玉郎带过皇恩》、《采茶歌》等。套数,又称套曲,是由若干只曲子组合在一起而成。它的组合,有一定规则,即这些曲子必须属同一宫调,押同一韵脚,有首有尾。

什么叫做“宫调”呢 ? 它原是我国古代音乐上用来限定乐器音色高低的名称。现存的北曲,共有十二个宫调,下隶三百三十五个曲调,常用的有五宫即[ 正宫 ]、[ 中吕宫 ]、[ 南吕宫 ]、[ 仙品宫 ]和[ 黄钟宫 ],四调,即[ 大石调 ]、[ 双调 ]、[ 商调 ]、[ 越调 ]。课文中的[ 般涉调 ],也是一种“宫调”。[ 哨遍 ]、[ 耍孩儿 ]和[ 五煞 ],是同一宫调下的三种曲牌。每一个套数,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为全套的曲牌名,所以课文用《[ 般涉调 ]哨遍》标明。“高祖还乡”则是这一套数的题目。《[ 双调 ]夜行船·秋思》“双调”标明属于哪一个“宫调”,“夜行船”是这一套数的第一首曲牌,“秋思”则是题目。

【 妙文赏析 】

[ 双调 ]夜行船·秋思

元·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牌,不辩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耶 ? 知他是晋耶 ?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曲。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

折券弃债篇五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

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案】:

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

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

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 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1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銮( )舆( ) 糨( ) 银铮( ) 觑( )( )斛( )揪捽( ) 2解释词语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但有的 无推故 (2)索应付 索

(3)银铮了斧 银铮

(4)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大作怪

(5)猛可里抬头觑 猛可里 觑 (6)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 拽埧

(7)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白甚么

3.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4.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

5.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6.作者故意说出哪句不合情理的话?这样做合适吗?

7.在[耍孩儿]、[五煞]、 [四煞]中,作者为什么那样写皇帝的仪仗队呢?

8.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拽埧

9.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

10.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11.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额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1、这组套曲按内容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

第二部分从第二支曲子到第四支曲子

第三部分是第五支曲子到第八支曲子

2、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找出这些人物并分析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

3、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分析: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否定了皇帝不是什么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人。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4、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现实?元朝的?汉朝的?或者是整个封建社会的?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皇帝的乐队在

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见课文[二][一])。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

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榨勒索。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三、课堂小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动作传神

本文的局限性: 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显然是不好的,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训练案】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差(chāi)夫 拽(zhuài)坝 揪捽(zuó) 供给(gěi) B.糨(qiàng) 铮(zhēng) 斧钺(yuâ) 銮(luán)舆 C.蹬(dēng) (dâng) 小觑(xū) 耽(dān)酒

D 强秤(chēng)了麻三秤(châng) 偷量(liáng)了豆几斛(hú)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銮舆 马 妆梳 挪身 B.施礼 耽酒 胸脯 祥细 C. 礼数 器仗 发迹 慷慨 D 贯酒 沽酒 恢谐 揪捽 3.对本文构思巧妙的理解,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五支曲子写“我”在高祖还乡时所见,后三支曲子写“我”所想。 B.作品通过一位熟知刘邦底细的乡民来揭刘邦的老底,正表现了这种揭露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本曲采用漫画化的夸张手法来描绘乡里郑重其事地准备迎驾的景象,高祖还乡的庄严盛大场面和刘邦的倨傲作态,正是为了使这个封建帝王毫无神圣可言。 D.这套曲子中的“我”,是作者实现作品立意和施展讽刺技巧的凭借,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关键。

4、判断题(正确的打“Ö”,错误的打“×”) (1).无曲指的是元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高祖还乡》即是以“般涉调”为宫调,以“哨遍”为曲牌的套曲。( ) (2).小令与套曲没有宾白科范(科介),这是与元杂剧的区别,但在宫调和一韵到底方面与杂剧是完全一样的。( ) ( 3).在语言方面,散曲与诗词各具特色:诗词语言典雅,较多使用书面语;散曲语言朴实,较多使用民间口语。( ) (4).元代仪仗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皇帝出巡时,马鼓队、金鼓队和旗队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兵器队,后面才是皇帝的车子;车前是导驾官队伍,车后跟着扈从官,随行的还有

嫔妃等,文中的仪仗队伍,就是按元代皇帝出巡的情况写的。( ) (二)简答题: 1.“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这句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它传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是通过一个农民的眼睛来写刘邦还乡这件事的,从文中的描述,这个农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曲对皇帝的讽刺与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哪篇作品相似?它们表现了什么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

1.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作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妇贳酒,醉卧,武妇、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酒留饮,售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债。

(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并且上额突起,美丽的胡须,左边的大腿上有72个黑痣仁爱并且关爱他人,喜爱给予,性情豁达。平常有大的气度,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到了壮年,尝试作官吏,作泗水的亭长,官署里的官吏没有不被他耍笑戏弄的。喜好喝酒和女色,常常在姓王的妇女和姓武的妇女那里赊欠酒喝,醉到卧在地上,姓王的妇女和姓武的妇女看见他上面常常有龙,以这件事为奇怪。高祖每次去买酒畅饮,店里售出的酒是平日的几倍。等到见了怪事,年终,两家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

2.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答案

自主测试

3.《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

4.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5.“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一个村民才突然发现“那大汉”原来是无赖刘三,于是就向刘三索起债来;但村民始终没有弄明白“刘三——那大汉——汉高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6.“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根本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这样做显得出奇、幽默、有趣,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10分) 7.“村民”并不懂得什么“仪仗队”,他们更不认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只好依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加以形容了;这样写,就剥光了堂皇富丽的外衣,在荒唐可笑中显示了辛辣讽刺和意味深长。(10分)

8.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野、无所畏惧。(6分)

9.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了冷嘲热讽的能事。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10分)

10.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10分)

11.(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肥。(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10分) 课堂讨论

1第一部分描述村里那些财主阔佬们为迎接汉高祖还乡,所进行的忙忙碌碌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叙述了皇帝车驾进村的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揭露和鞭挞了刘邦早年的流氓行径

2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

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4本文主要写的是元朝的现实,从“社长排门告示”的制度到“皇帝仪仗队”的规格,全是元朝的规章和现实。作者是元代人,对元朝的规章熟悉,笔下大写元代现实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高祖还乡”确实有汉朝的影子,汉高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上台前确实有些流氓无赖行径,这和本文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还应指出的是,它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意义。比如,流氓无赖打天下、坐天下、二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代不乏人。至于“皇帝一出,山摇地动”的场面,简直是家常便饭。

总之,本文写的是元朝的现实,确实有汉朝的影子,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有普遍意义。这就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认识意义。 当堂巩固

二.1.C 2.C 3.B

三.1.× 2.× 3.Ö 4.Ö

(1.元曲应指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2.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无需宾白、科介。而杂剧的组成部分是宾白、唱词、科介。杂剧中的唱词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 四.

1.这句话以民间口语入曲,它传达了“我”瞧不起皇帝的仪仗队,进而也蔑视封建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思想感情。

2.本曲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朴直,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3.与《皇帝的新衣》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最高统治者高贵的假面具,还他们的丑恶的真面目。

折券弃债篇六
《高祖本纪》

折券弃债篇七
《江苏省致远中学2014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江苏省致远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提携/提防 勒索/悬崖勒马 曲高和寡/和衷共济 ......

B.拾荒/拾级 地壳/金蝉脱壳 瑕瑜互见/图穷匕见 ......

C.伺候/伺机 粮囤/囤积居奇 崭露头角/抛头露面 ......

D.圈阅/圈养 塞车/闭目塞听 一声不吭/引吭高歌 ......

答案 、D(“勒、壳、露”同)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 ▲ 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 ▲ 。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 。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答案 .B (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平和。态度谦逊和蔼,对待人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字斟句酌:指对字句反复推敲琢磨,多半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进皮肤美白细腻。

C.马航对这次MH370客机失联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必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待,不能强词夺理推脱责任。

D.作家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史实融入小说创作,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称号。

答案 、C(A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B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中心语“的状况”。 D项,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作家莫言„„”与“被评为„„称号”搭配不当。)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的啊!

① 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 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 ①④⑤②③ B. ②④⑤③① C. ②③①⑤④ D. ①②④⑤③

答案 、B 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A.创造性思维要在实践中善于捕捉灵感。

B.我们要抛弃的恰是我们正要寻找的。

C.生命从一开始就考验着我们的取舍。

D.独立常始于为自己想出第一个主意。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

A.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军亡导,或失道

B.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C.①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②楚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D.①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②被发行吟泽畔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全都不同的一组是(2分)

①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②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④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⑤每吴中有大繇役,项梁常为主办 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⑦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⑧欲上报天子军曲折 ....

A. ①④⑥⑧ B.②④⑤⑥ C.②③⑦⑧ D. ①③⑤⑦

答案 、 A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人穷则反本(贫穷)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

B.右将军独下吏,当(应当)死。圣君治国累世(清平国家)两家常折券弃责(债务) ....

C.厚币委质事楚(委托) 争宠而心害之(忌妒)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扶持)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诚恳的样子) ...

然皆祖屈原 之从容辞令(效法) .

答案 、 D

9.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C、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D、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2分) ..A.①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B.①岂管仲之谓乎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C.①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②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D.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 、A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

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

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轻率 .

B.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

C. 已擢高科、登显仕 擢:选拔 .

D. 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勒:雕刻 .

答案 .A(易,轻视,怠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富贵而归故乡/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

B.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C.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

D.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之臣矣 ..

答案 .B(介词,在。A项,承接/并列;C项,连词,来/介词,用;D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3分)

答案 、像(苏)季子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3分,全句文意1分,“不礼”、“见弃”各1分)

(2)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3分)

答案 、他的丰功伟业,用来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的,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3分,全句文意1分,“所以”、“乃 ”各1分) (3)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3分) 答案 、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完全控制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4)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 答案 、屈原的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志趣高雅纯洁,行为端正清廉,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用材料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14.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原因是什么?用自己话简要概括(3分) 答案 、.魏国公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少年时已得志仕途通达;有自己的志向抱负(或命名本意即是以此为戒)。(一点1分)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困境中的时候在乡里窘迫困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季子(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而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于是意气洋洋,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选拔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处境困厄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声诗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折券弃债篇八
《句型》

一、通假字:

1.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债务。

2. 沛中豪桀(桀:杰)

3.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4. 非有所侵暴,无恐 (勿,不要)

5.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距之(勿,不要;“内”通“纳”,让…进入;

“距”通“拒”,抵御)

6. 喟然太息(叹)

7. 延上坐(座)

8. 献飨军士(享,享受)

9. 兵罢戏下(麾下) 10. 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尝”曾经 ,“繇”通“徭”服役)

11. 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理亏,这里有不安的意思。坐,座位)

12.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卤”通“掳”抢,“憙”通“喜”

高兴,“解”通“懈”懈怠)

13.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假意)

14. 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东乡,这里是指向东)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坐之堂下(使…坐)

少成事(使…成)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使…朝拜,使动)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使„„称王)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使…空,使动)

至阳夏南止军(止:使„„停止)

深堑而守之(深:使„„深)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形意动)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是正确的)

3. 名词作动词 避仇从之客(做客,名作动)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使眼色,名作动)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攻,名作动)

欲约分王关中(称王,名作动)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拉的白车,名作动) 诽谤者族(灭族,名作动)

项羽果率诸侯兵西(向西进军,名作动)

还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亦示项王无东意(向东进攻,名作动)

起为太上皇寿(祝寿,名作动)

不如仲力(名作动,勤奋努力)

都彭城 (定都)

都南郑(定都)

汉王引诸侯兵北(向北进军,名作动)

深堑而守之(挖掘深深的堑壕,名作动)

4. 名词作状语

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在西边,名作状)

南攻颍阳(向南,名作状) 遂西入咸阳(向西,名作状)

夜见张良(在晚上,名作状)

诸侯及士卒多道亡归(在半路上,名作状)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吕公善沛公(与…交好,形作动)

素易诸吏(看不起,形作动)

高祖竟酒,后(留下不走,留到最后,形作动)

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形作动)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作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形作名)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形作名,暴逆的人)

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微细:平民;暴逆:暴逆之秦)

项羽妒贤嫉能(贤、能: 贤能的人) 7. 动词作名词

泣数行下(动作名,眼泪)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判断)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约定耳(表原因判断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判断)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表原因判断句)

此所以失天下也(表原因判断句)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宾语前置句

籍何以至此(宾前)

不如决策东向(宾前)

泣数行下(宾前) 是以兵大败

4.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啖以利(介后)

与秦军战于蓝田南(介后)

止宫休舍(省略+介后)

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省略句+介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省略+介后)

决胜于千里之外(介后)

大会垓下

与项羽决胜垓下

大败垓下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省略+介后)

汉王败固陵(省略+介后) 5.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6. 省略句

遇彭越昌邑(省略)

因与俱攻秦军(省略)

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省略句+介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省略+介后)

大会(于)垓下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

大败(于)垓下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汉王败固陵

至固陵,不会

用张良计

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之)武王

立武王布为淮南王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7. 兼语句

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之)武王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8.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四、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没依靠,无谋生手段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6)至固陵,不会

不会:古:没有来会合 今:不能够

(7) 大王起微细

微细: 古:平民 今:非常细小

(8)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 古:„„的原因 今:表结果

(9)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 今义:山东省

(10)仁而爱人

爱人: 古:爱人民 今:丈夫或妻子

(11)常有大度

大度: 古:大气度,大抱负 今:对人宽容

(12)非儿女子所知也

女子: 古:妇女 今:女性的人

五、偏义复词

非有功伐 (功劳)

六、一词多义

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陂九泽,度九山

折券弃债篇九
《《高祖本纪》复习》

折券弃债篇十
《高祖本纪》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