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池春人性4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池春人性4篇一
《高效课堂打假》

高效课堂“打假”(随时修订) (2010-06-02 15:42:15)

转载

标签: 分类: 共同体大家庭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文化

高效课堂评价

高效课堂的灵魂

教育

我要批判那些带引号的“高效课堂”,因为它们正以扑朔迷离的各种幻象,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披着高效课堂的外衣,大兴应试教育的“妖风”。李鬼太多了,自然就会坏了李逵的好名声,并且蛊惑迷乱着课改,引领着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从此远离真正的教育本质而舍本逐末,那么南辕北辙的教育越发变得不太正经,遭人厌恶。

我当然一直在为了课改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不改就没有出路。基于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诊断,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或者换个说法,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揪住了课堂、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和找准了支点,便能撬动整个地球说法差不多。

“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改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不跳楼”。而救救孩子也其实没有多么的高难度,只要去想办法“改变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学生精神状态、发展状态的改变。一旦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我想跳楼的几率一定会降低。如果这一代学生有希望,那么我们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不是说孩子就是未来吗?而那些加引号的课改,不以解脱和改变学生的“状态”为要旨,反而越发加剧着学生的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变形”的应试教育正日益危害着我们的教育,如果任由它们存在而不去戳破甚至“打假”,那么教育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仍然会有更多的孩子会继续从教学楼上跳下去!即使今天不跳楼,可后天呢,即便不自杀,可杀别人呢?

因此,课改是在“放生”,这是一份有良知的、关于“人”的事业。 有人说我们是在重新解构中国教育,那么这种“重构”也是循着新课改理念进行的。什么叫重构?如果教育回到一个“人”字上就被叫做“颠覆”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曾经的教育实在是离人太远!

如果你觉得旧城改造不错,那也应该接受教育的“重构”才对。

高效课堂有“四维目标”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

“狂欢”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课堂知识达标率即便是100%,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这样的课堂依然打“零分”。上课不仅是一场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充满情趣愉快的情感旅程,唯此才能“让学生怕下课”,才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感,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严格说来,靠的正是智慧,假如课堂只能给予学生知识却最终形不成智慧,那课堂即便能够满足“三维目标”,我以为仍然是有缺陷的,而高效课堂恰能够补正这个漏洞。

因此,高效课堂绝对也不可能是时下有人从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课堂,这样的“高效课堂”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功利的、应试的,真正高效课堂的内涵十分丰富。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地”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但却没有明白另外一个道理,课堂仅仅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这道理朴素到和“红灯停、绿灯行”没有差别。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

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传统教学方式太过原始,由此而导致的传统课堂“配置”过低,我甚至怀疑传统课堂的“立意”是错误的,方向也是错的,它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学习能力从何而来?得舍弃“马车”换乘“汽车”,尽管有些不情愿,试着“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 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尤其是关于“教”和“教师”,我们以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其实更多就来自于这样的定位,而发展教师“专业化”其实就是在培养“二传”技艺,问题是即便是“二传”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了,那假如今天的课堂是否会因为教师的情绪不高、愿望不强而技艺发挥不好呢?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怀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课堂一旦拒绝生成和生长,教学一旦变成了灌输和填充,那让学生得来的则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因此我们从相当高度上认识学习能力,我们主张,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

高效课堂首先“立人”,因而它是一个“教育”概念。

它有三大系统作为基本的支撑。

高效课堂的三大支撑

“高效课堂教育”有三大系统。

首先是文化系统,其次是评价系统,然后才是课堂教学系统。

一、 文化系统全称为“高效课堂文化”系统。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在我们看来,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这种文化是什么形态和性质的?我们把它叫做“不相信学生文化”,因为太多的“不相信”,才导致不放手、不放心、不信赖、不归还„„才有公然的“替代和包办”,才有命令、指责、干预、统一、惩罚„„说到“根”,是陈腐的专制在作祟!

一个专制而冷酷的课堂岂能有学生的开放、创造、狂欢?难道他会乐在被奴役、沉迷于被压抑、陶醉于被囚禁?教育即解放!解放。解放什么?简单说,解放时间和体力,解放智力,解放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生生存》著名报告中谈到:教育能够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的潜在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探索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让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当下中国的教育学实在应该是“教育解放学”,解放的主体是学生,其次是教师。因此课改又哪里是牺牲教师权益呢,相反,高效课堂一直在主张教师权益,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和捍卫教师的尊严,教师理应享受到尊崇、自由、快乐,享有发展的、自在的、幸福的生活。

如果一种教育是在牺牲教师“成全”学生作为代价,那这样的教育一定不是好教育。如果不能认识到唯有教师的解放才能带来学生的解放,唯有幸福的教师才可培养出幸福的学生,那课改当然无法推进,教师又哪里是课改的阻碍者? 唯有保全作为“人”之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兴趣、权利、理想、尊严,教育才会散发着“人性”,才让人迷恋和感动,教育不是牺牲、抢占和暴虐,不是奴役、命令和顺从,它必须服务于“人”的需要,从生存到成长发展。从这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开放”,是开放与解放,是变一潭死水为一池春水,是充满生命的“泛活”。

但我们也应该读懂罗杰斯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任何知识”,“高效教师”(算是不严谨的一个词汇吧)他(她)在课堂上实在不应该是教知识,教师带给学生的最大影响首先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一个人,他(她)具有怎样的人格、性格,他面对的是“人”而不光是书本,他(她)是在心灵上书写,而不是单单是在黑板上,他(她)是和他(她)的几十个学生一起,在相互激活着自己的生命,在创造一个“未来的世界”——阳光、开放、向上,我们把这样的六个字列入“高效课堂文化”真言,旨在提醒那些做真教育的学校,去审视和创设学校文化,看一看我们的教室、走廊、餐厅、宿舍、校园,有没有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能不能有利于师生的解放,记住邓小平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个教导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以这个“软件”去给文化“杀毒”,用这样的文化去影响、浸染、滋润、陶冶、激活每一颗生命。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他还是班级、校园的主体。如果文化舍本逐末,不去致力于研究如何发挥和张扬学生主体,那文化就是没落而无生机的。但遗憾的是,时下许多学校的文化恰恰是这样的,我们有那么多漂亮的楼房、草坪、树木、假山、塑胶跑道、图书馆,可体现出来的不是儿童的意志,而是校长的需要,这样设计出来的文化,没能起到“化”的作用,即便在化,“化”的当然也不是学生,这就是“专制”下文化极其尴尬的呈现方式——脱离了儿童,一旦文化和儿童格格不入,花再多的钱,也无法起来积极作用,而只能是钳制、约束、囚禁儿童,没了创新和创造,便让他们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些东西在这样钳制、约束、囚禁儿童?

你千万别狡辩,说出一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话来,我们只问一句,你是想把学校办成“集中营”还是“政治学院”?是在“育人”还是在培养“棍徒”、走卒?是在倡议“民主”还是在膜拜“专制”?是在培养创造还是在扼杀创新?看不透这些,却一味跟着别人瞎嚷嚷,人家背论语你也跟着背论语,人家弟子规你也弟子规,“规”吧,日本人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把学校发展定位在“培养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了,等有一天日本人再杀上门来,他们的屠刀会因为你会背弟子规,你是个谦谦君子,你非礼勿听而饶你不死吗?我们不是不需要培养谦谦君子,但我们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培养能保卫家园的虎狼之师,让每个中国的孩子

“如狼似虎”,像英雄一般站出来抗击,而不是培养摇尾乞怜的汉奸,我不信他们还敢凌辱我们的国土、欺辱我们的姐妹。鲁迅说,培养“战士”,托马斯说,教育是在为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人才,你千万别“倒退”,为“封建社会”培养鹰犬和唯唯诺诺、只会说一句“嗻”的奴才,不信,在这样下去教育就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但今天的有些学校正在积极赶往回原始社会的路上。

因此,把学校的自治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去创设匹配和适合他们的文化是当务之急。教室是谁的?答案是学生的。学校是谁的?答案是学生的。走廊、操场、绿地、树木„„是谁的?答案是学生的。既然是学生的,好比他们自己居住的房间,要体现出来的当然是他们的意志、格调、兴趣、价值。

成立学生实施学校管理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大校长每周任命一名学生担任执行校长,然后让他再去组阁,我相信这个学生校长一生都会珍惜这份荣耀和敬重。而学生会则把重点放在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上,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处理他们的“内部事务”,团委呢,则把怀有各种天赋、个性、特长的学生集合起来,成立兴趣小组,甚至把兴趣小组升格,比如文学社升格为“文学院”,自然兴趣小组升格为“自然科学院”,你也学着任命成员为“院士”,而且鼓励“小院士”们给大院士写信联络,聘请他们担任名誉“院长”,大手拉动小手,并出版自己的《自然科学》杂志。而对于本校的部分由才华的教师,现在课堂不是限制他们讲而遭遇到了抵制吗,现在,你就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他们成立“教师俱乐部”,会跳舞的成立舞蹈俱乐部,会写诗的成立诗歌俱乐部,教师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挂接呼应起来搞,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

当然,教育是为了展示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进步。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是不是还要重视班级乃至学校“媒体”的创办呢。广播站,为什么不可以尝试每个班一周,轮流负责编采播,“竞”起来,学校里的一切事情都“竞”起来,就能够激发出“声色”。对了,学校就是要围绕“声色”来创建“特色”,其实,特色就特在“学生”上,而不是你每年能考上多少清华北大,你有多少名特级教师,有什么领导来视察过学校。“声”是广播站、电视台,“色”是班级媒体,当然包括黑板报和班级报纸。除了鼓励他们创办这些,顶重要的是你要把他们的创作成果适时地“展览”出来,千万不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就失去了原动力了,如何展览?很简单,你只需要在通过教学楼的过道上,栽上几个橱窗,然后不断展览更换,除此外,每周还要评奖,各种奖状不断发,别小看奖状,,虽然不值钱,但它代表的是什么,没有人不看重自己的脸面的。

具体到班级,我必须要特别说明,现代班级他是一个集体,是由几十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班级的权利权当然首当其冲地要归还给学生,班主任是谁?是学生。老师干什么?是学生班主任的助理,叫助理班主任。没有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管学生靠什么?靠拳头显然不行,真正可靠的是是文化。班级文化更多体现在班规上,你知道美国年度教师克拉克先生的“55条班规”吗?如果没有,请研究一下,相信你会受到不少的启发。

在军队,有雷锋班、有钢七连、有英雄团,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新兵,你是雷锋班的战士,那我相信你会骤然觉得这个班与别的班与众不同。那么,是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明信片 外埠

下一篇: 猫呼呼的声音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