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一
《文章精彩段落》

文章精彩段落

一、 直接描写型

1、比起那些树叶,鲜红的枫叶就更惹人注目了,有的是鲜红的,有绿中带红的,还有全部枯黄的,真是多姿多彩啊!远远望去,一片片枫叶就像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风中摇曳。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海拉尔的西山公园有三个景点:动物园、鸟语林和名人峰。动物园有许多有趣的动物,驼鸟的叫声最奇特,像轻声敲鼓一样,发出“嗵嗵嗵”的声音。可怜的老黑熊好像身上有许多小虫子,总是用手不停地去挠后背。我们游完动物园,走进鸟语林。鸟语林被一张大大的网罩着,像一个大毡帽。里面有白天鹅、黑天鹅、鸽子、八哥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鸟。那只黑八哥最有趣,人一走近,它就会说:“你好,你好!”名人峰上的樟松高大粗壮,其中"二王"的树龄达到了480年,它的身高24米,胸径85厘米。还有两棵相邻的松树,枝叶已经连在一起,人们叫它们“连理树”。它们身上绑着许多红布条,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3、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玩西湖,走到"曲院风荷"里面,只见满院耸立着许多参天大树,笔直笔直的。院里有条长廊,弯弯曲曲的,像一条蛇似的。旁边还有许多假山,有的像老牛,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大象……坐在长廊里,我一边休息,一边欣赏西湖美丽的景色。西湖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好多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远处雾蒙蒙的山峦、绰约的楼阁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亦梦亦幻,似梦境,似仙境,使人感觉真的来到了人间天堂。

4、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滴翠。抬头奇峰遮天,脚下清流潺潺,怪石卧波。雨中的山色,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如果说它有,它随着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云影,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如果说它无,它在云雾开合之间露出容颜,倍觉亲切。

5、满目葱茏,花木成群,树影婆娑,花枝摇曳,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翠竹,清风拂过,丛叶舞动,刚劲之中又显些柔娟。花丛高低错落,粉红的,洁白的,鹅黄的,淡紫的,花儿在寂静的空气中悄悄地飘散着微微清香。

6、秋风飒飒,吹走了炎夏,代之而来的是秋天的凉爽。早晨,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地板上,带来阵阵暖意,朝霞也很滋润,镶嵌在苍老的枝叶上,澄碧的蓝天上飘着缓缓流云,凉爽的秋风之中,秋意显得更加优美、深沉。

7、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远山是一片浅蓝中的一缕悄无声息的黛青。黄昏时分,一片朦胧的山体上方,镶嵌的是一道神秘的金紫。冬晨,一夜雪花过后,远山是一道柔美的银色曲线,是那样的清远高洁。春光明媚中,远山充满生机,若有若无的,在温暖的春风里晒太阳。如火的夏季里,它的影像似乎丰满了许多,凝神细视,似乎能看到山间湿润的气息在蒸腾。

8、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

9、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情。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

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10、四周宁静,只有大自然的声音,放眼望去,绵绵的群山,绿绿的田野,青青的河水,蔚蓝的天空下漂浮着几朵白云,身边芳草吐翠,燕舞莺歌,澄澈甘甜的溪水贯穿整个树林,好一幅自然和谐图啊!

二、情景交融型

1、白云悠悠的日子,天空格外的湛蓝,大地异常的空寂。疾风过处,绿草上跃动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一颗心,再配一双脚,便勾勒出了我去远方放牧青春的风景线。

2、晨曦初露,村内到处飘飘渺渺,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鹤立鸡群,有的则连冒出水面的勇气也没有。这一幕,流淌着淡淡的碧光。我犹如进入了蓬莱仙境,一天的开始由大自然的美景拉开了序幕。

3、窗外,细雨蒙蒙,微风夹杂着细雨扑窗而来,拂过我的脸上。那是怎样一种享受,怎样的一种惬意,坚硬之中透着一丝温柔,微痛之间夹杂丝丝舒坦。

4、当你身临暖风拂面,鸟语花香,青山绿水,良田万顷的春景时,一定会陶醉其中;当你面对如金似银,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时,一定会欣喜不已。你可曾想过,那盎然的春色却是历经严寒洗礼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却是接受酷暑熔炼后的结晶。

5、和煦的阳光掠过微微皱起波纹的水面,清冽晶莹的水儿绽放着迷离动人的光泽。我小心翼翼地掬起它,那么柔软、脆弱,心中惟恐它会突然坠落,化为云烟。透过它明亮的身躯,我清楚地看到了我自己。于是,我迷茫了:我是水,还是水的我?

6、就在这里,忽记起梅花。一枝两枝,老枝细枝,横着,虬着,描着影子,喷着细太阳淡淡金色地铺在地板上:四壁琳琅,书架上的书和书签都像在发出言语;墙上小对联记不得是谁的集句;中条是东坡的诗。你敛住气,简直不敢喘息,巅起脚,细小的身形嵌在书房中间,看残照当窗,花影摇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点迷惘。又像“怪东风着意相寻”,有点儿没主意!浪漫,极端的浪漫。“飞花满地谁为扫?” 你问,情绪风似地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头看看,花依旧嫣然不语。“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你更沉默,几乎热情地感到花的寂寞,开始怜花,把同情统统诗意地交给了花心!

7、你能想像,站在街口,望过去是蓊郁的、没有边际的梧桐树,那是怎样的撩人心魄的美丽!我喜欢摸它盘虬卧龙的树干,聆听着树叶沙沙的耳语,透过叶隙欣赏那洒落在地上斑斑点点的阳光。

8、我说,我的忧郁是朵春花,总在季节来临的时候适时开放。春天里,多雾,所以我常常迷惘着而看不清方向,看不清我的前行的方向,为此,我觉得很悲哀。

9、我说,我恋上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爱上写诗如梦如画的日子。 可是,今晨,你满怀的愁绪乱了我这一季的情绪呀。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文字和无望的诗歌里穿梭,没有任何欲望和涟漪可以激荡。 因为一份最痛楚和执著的守望,在植满诗歌的相思园里长着刺。

10、月光清幽。淅沥的雨滴打在茅屋上,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游子的夹衣,忽然,一阵冷风挤进茅屋的窗隙,母亲似乎着凉,带着浓浓的倦意咳嗽了几声。我梦中惊醒,怔怔地看着灯下年迈的母亲……

三、巧用修辞型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难怪著名作家秦牧会说:“精彩的比喻想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满文生辉。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当春间二三月,轻随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人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2、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视,处处离不开眼镜,就像个“睁眼瞎子”一样,只要把他的眼镜摘下来,在我面前他就像绵羊一样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头了。他吩咐我给他拿肥皂换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给你跑跑腿,然后再治你。一会儿,哥哥伸长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满头满脸都是。我一看时机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后去洗头,一捧水,捧了个空。他忙去找,可刚一睁眼,肥皂沫就杀得他直流眼泪。他像盲人摸路一样,东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还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镜。

3、苦难,作为过去重重叠叠岁月的一种馈赠,似乎已成了一个老得该进博物馆的历史名词。我们常常拒绝苦难。

4、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雪,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5、妈妈的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照得我浑身洋溢着温馨;爸爸的爱,深沉得犹如高山里的树木,让我从不受风吹雨打;我的爱,没有惊天动地,只犹如一缕清风拂过他们的身边。

6、琴声依旧回旋在苍照暮色中的小道上,却犹如一股清泉为每个途人洗去心灵的污垢,洗去疲倦的尘埃。

7、他心里好像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好像全世界的蛇胆都在自己肚子中翻腾,他受不了,想把这种苦吐掉,但是这东西刚倒嘴边,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空留他一口苦涩。

8、雨是秦槐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怆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愁苦寂寥的乡思之泪。

9、这里固然有绝崖、陡壁、喷泉、草地,但更为离奇的却是那波光流思的冰湖。那湖水碧蓝见底,湖面映浮着远山的倒影。在霞光尽染的傍晚,你在湖边草地支起帐篷,升起黄火,看明澈的冰湖里的繁星,和那被黄火染得一片通红的雪山,简直忘掉盛夏的酷暑,如置身神话世界了。

10、正如鸣蝉惯于吵闹,黄蜂惯于蜇人,小孩惯于哭叫一样,我的家乡也形成了难以变更,也从来没有变更过的习惯。

(二)、善用拟人,添彩增辉

拟人句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请看这精彩片段:

1、爸爸心爱的君子兰开了:有的已经绽开,大概是等不及了,长长的花朵是橙红色的,相互间笑着闹着,热烈奔放;有的也已经胀得鼓鼓的,像船舱,满装生命的酒酿,似乎一触即破。

2、春天给了鲜花一扇门,于是,在鲜花的争齐斗艳中,也填补了自己的寂寞和空白;黑夜给了星星一扇门,于是,在星星的闪烁眨眼中,也融化了自己的冷清和肃穆;清泉给了鱼儿一扇门,于是,在鱼儿的惬意游弋中,也增添了自己的生机和情趣……常留一扇门,常存一片心,“双赢”不是问题。

3、大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的邮递员。只见他全身衣服湿透了,裤腿卷得高高的,从膝盖到脚全沾满了泥水,好像刚从泥地里爬起来似的。他手里捧着一包用油布包着落邮件,顾不上抹脸上的雨水,对屋里人说:“《儿童时代》来啦!”

4、河蚌因为沙石可磨砺而备受煎熬时,它在心中种下了一束阳光,它知道沙石将变成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于是,世间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珠。蝴蝶在蛹中艰苦挣扎时,它在心中种下了一束阳光,她想到了破茧而出后花间的翩翩起舞,于是,世间又多了一个美丽的精灵。

5、柳树早已脱去了她如泉如瀑、如伞如盖的绿色,用她的萧条继续感动着人们。原本绿色的稻田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盛装,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头,散发着甜香。菊花更是不会放过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先恐后为秋天的金色画卷添上明丽的几笔。

6、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

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7、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

8、太阳收起了冬天的羞涩,毫不吝啬地洒下温情的阳光。“我要出来,我要出来!”豆子们欢欣地叫嚷着。

9、夕阳轰然下落在浔阳江中,溅起满天的晚霞,把江水染得赤红似血。

10、这些牵牛花,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满盛着琼浆玉液的玲珑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归来的众将士们开怀痛饮。

(三)、妙用排比,气势如虹

排比形式多种多样,它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无疑会使你的作文大为增色,是创造文章语言亮点的一种重要手段。请看这些精彩片段:

1、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2、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若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意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3、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4、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当你安于供养时,自由便没了。山中的石!当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当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空中的鸟!当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空中的雁!当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

5、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二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文章的段落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按照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写作思路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和段落,哪些内容在前,哪些内容在后,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因此,正确分析文章段落实际上是理解作者思路、真正理解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与段落有关的题目有这样几类:

一、概括段落内容,理解段落作用。

二、分析文中相邻两段的关系。

三、分析抽出的段落回归原位的理由。

四、补充用省略号表示的段落的内容。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概括段落内容,理解段落作用。这实际上是两小类,一类是概括段落内容,一类是分析段落作用。

先说概括段落内容,不同文体的段落,有不同的概括方法。

记叙性段落的概括,一般可根据记叙要素(可省去时间、地点两个要素)浓缩成一句话,即把“何人何样做何事”汇成一句话。其中“何样”是概括的关键,一般是指“何人”“做何事”时的目的、经过或背景。如果一个段落里有多件事,可先概括出每件事,然后把这几件事的共性汇成一句话。概括时要注意人物的姓名、称呼和事情的起止。

议论性段落的概括主要是概括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概括到最后,应是一句高度凝练的话,概括过程中要注意将论点因素“浓缩”进这句话中,即浓缩为“何人办何事+论点因素”。这里的论点因素实际上就是论点中的关键词。

说明性段落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道理、规则等,相当于为说明对象概括出一个定义。

无论哪种概括,都要注意抓题干上的有关提示和要求,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用精练、要言不烦的句子表述出来。

再看分析段落作用,一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从内容上,二是从结构上。内容上往往要求回答这一段写了什么,结构上往往要求回答作者这样写在全文中的作用。200

8年上海中考语文卷中,有这么一题: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1) ;

(2) 。这是《年轻的国旗》一文中的一段,全文讲述的是5名中国女生在异国他乡的爱国行动,其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文章第③段如下:

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的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仔细阅读全文后,很容易发现,这一段,一是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二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如果题目要求只从一个方面回答,那么,往往是从结构方面分析的,这我们可以从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得到启示:在文章开头部分的,往往是起交代背景、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作用;在文章结尾处的,往往是起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等作用;在文章中间的,往往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二、分析文中相邻两段的关系。题目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分析文中的某两段能否调换位置。

阅读现代文,除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外,还要善于发现文章段落顺序上的规律,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趋于理性。时间上由先往后,内容上由浅入深,这是文章段落安排的基本规律。如果颠倒了,就会出现条理不清的现象。但有的时候,作者会有意识地打乱这样的顺序,以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不过这种情况,作者一定会有所暗示。

分析段落顺序能否调换,可按下面的步骤操作:

1.概括相邻两段的各自内容,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两段之间如存在着时间先后、前因后果、前浅后深、前表后里等关系,就不能调换位置。

2.从这两段与上下段落的关系来看,前一段与上一段的关系紧密或下一段与后一段的关系紧密,这两段就不能调换位置。如1998年上海语文中考卷《必须重视艺术教育》一文,在提出论点后用事实论据来论证,文章第②段用爱因斯坦的事例,第③段用钱学森的事例,第④段用江泽民的事例,题目是问文中的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的理由,如果从这两段内容本身来分析,就很容易找出理由:文章的第③段是承接第②段爱因斯坦的事例来论证的,说的都是科学家的事迹,而第④段江泽民的事例是从政治家(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来论证的,如果第④段与第③段互换位置,文章语脉就中断了。

3.从文章的暗示语(一般在这两段前、后或文章开头)来看这两段不能调换位置的理由(暗示语往往有递进、并列、先后等暗示,决定了段落间的关系)。

发现了段落顺序间的规律后,用简洁明确的语句表述出来,就是文章段落不能调换位置的理由。

三、分析抽出的段落回归原位的理由。题目的形式为从文中抽取出一段,问应归到哪两段之间。

这类题目各种文体都有,比较多的是在记叙文与议论文中。

段落归位类题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记叙文主体部分段落间的关系就是两大类型。一种是并列式的,与文章头尾组成“总—分—总”的关系;另一种是逐步将情节推向高潮,即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来安排段落。关于段落归位的题目主要在后一种情况下出现,这种文章有的有较明显的时间性词语作为显性信息,而时间性的词语也往往反映了事件的发展。有的缺少这种显性信息,但会有一些隐性信息。阅读时,要善于捕捉文中有关时间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来理解文章段落间的关系。

判断抽出的段落应补入哪两段之间,我们只须把原文中关于时间的显性或隐性的信息找到,再看抽出部分的时间信息,便可知道抽出的这一段应补入何处。可以这样说,记叙文的段落归位题主要从文章的时间顺序上,结合相关内容来找解题思路。

议论文中的此类题目,解题思路也应从文章本身的特点考虑。议论文本论部分的安排有并列、对比、逐层推进等几类,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再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写作思路暗示的信息,就很容易解答。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步:

1.把握抽出段落的基本内容。

2.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和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文章段落安排顺序的规律。

3.借助对原文顺序的理解,把抽出的这一段归回原处。而对全文顺序的理解,就是这一段回归原位的理由。

四、补充用省略号表示的段落的内容。这类题目的基本形式是从文中抽出一段,但不显示出来,在原文处用省略号表示,而且,这个省略号独立成段。题目要求回答省略号的地方应补写的内容。

对此,我们应该考虑省略号前后的时间信息和事件的相关内容来补写,只要符合事件发展的逻辑,文字上不要求与原文一样。

前面已经说过,文章的段落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抽出一段后,作者的写作思路就中断了,我们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去思考,应该很容易发现抽出这一段的基本内容。 这类题目仅看省略号前后的文字是无法解答的,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才能准确判断。如《科教兴国的历史借鉴》一文,从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归结出两条经验,意在给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历史经验,供有关人员研究、借鉴。作者认为,美国、日本、韩国成功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二是加大科技投资和培养科技人才。 在每条经验下面以美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为序,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论证,这样的写作思路,如果在每条经验下面的段落中,抽出一段用省略号表示,是很容易分析出这个省略号所省略的具体内容的。

可见,这类补充段落内容的题目虽然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但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它的解题思路为:

1.阅读全文,尽可能理解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并尽力寻找文章暗示结构的词句。

2.联系全文布局内容,分析文章的暗示语,尤其要注意分析省略号前后两段的具体内容,思考它们之间缺少了什么内容,再决定该段的内容。省略号如在列举事例的段落后,总结性的语句前,则可认为“省略了与上述事例相同的其他内容”,当然,应把“上述事例”具体表达出来。

有关文章段落的题目,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题目,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三
《优秀作文片段欣赏》

优秀作文片段欣赏

1.模拟考场作文:重温过去的曲子

片段:在漫长的人生大道中,每当走过一段,必定能够留下或浅或深的记忆在脑海里,如曲子一般,时常回荡在大脑中。自有记忆以来,脑海中总能回荡着一些来自过去的"曲子",在这众曲子中,虽并非首首最爱,但有一点非常值得庆幸,因为它们都是我的,是我大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模拟考场作文:流逝的日子

片段:自从一个人呱呱坠地的第二秒开始,他就拥有了"昨天"。自从一个人有了思想,他便会无尽地想起昨天,每个人都在沉思昨日时有了思想的成熟。走过了昨天,回忆着昨天,思考着昨天……

3.模拟考场作文:懂得放弃/

片段:天天的漫游,我在不知不觉中已是诀别了无数个昨天。熟悉的气味依然在身旁弥漫,鲜活的身影仍在脑中晃动,而伸手触及到的只是一片因记忆流走后的空白。昨日,不论是如何真心实意地度过,尽管是那般欢乐还是悲伤,但是它的流逝也是无情的。所以,人要学着放弃……

4.模拟考场作文:昨日窗外梧桐树

片段:"昨天"指向之无穷无尽,就像昨天一样。若干个昨天之前,我还在西安,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发荣、衰败。梧桐所演绎的春季无限华美与丰盈。我最熟识的是法国梧桐,他是西安街边常见的夹道树。掌形的叶片在暖风里摇摆,我在床前看着,想到西安在未来不再是我久住之地,这美景我再也无法时常领略,便似啜饮了苦酒一般。纵然茂密的叶子们不停地挤拥到我的窗前,显出无限欢愉的神情,我依然无法释怀。我昨天在西安看法国梧桐的丰姿绰约添在了我乡愁的笔记之中……

5.模拟考场作文:轻轻地走

片段:我走过昨天了,走过了许许多多的昨天。在此刻,我的心还在不停地雀跃。因为就在昨天,我盼望着即将来临的暑假,向往着暑假美不可言的读书生活。我甚至在脑中拟了时间表:清晨读名著,黄昏游散文,寂夜伴思考。昨天因幻想而生的快活被我带到考场上来了,我忘了,自己已走过昨天,雀跃蹦跳的心该平静了……

6.模拟考场作文:想念那一片浓绿

片段:住在家乡的时候,门前门后到处是那种参天的树,树叶茂密成荫,站在树下,甚至无法看到天空,只看到大片大片的浓绿。离开家乡这几年,尤其想念那一片浓绿,因为那里有我单纯的伙伴,有我单纯的童年……

7.模拟考场作文:期待枯枝又绿时

片段:我生活的星球三十年前已寸草不生。住在层层锁闭的空间S中,每天背着不同功能的轻便机械穿梭在长而曲折的回廊。当走进每一道门,各种机器便开始无声地运转,重重灯光亮起,照出我巨大的身影憧憧晃动。极少时间,我停下来,静静发呆,幻想古老童话中的绿树葱荣……

8.模拟考场作文:一种别样的生活

片段:绿叶,它并不能常绿,而且一生却也是短暂得可怜。它并不能像昙花般瞬间消耗终生的美丽积蓄,虽短暂却十分灿烂多彩。它唯一可做的,就只能寂寂地等待死亡。我以前是这样认为的,但那天早晨我却改观了……

9.模拟考场作文:与阳光舞蹈

片段:我喜欢叶子,喜欢那绿绿的叶子。春天,嫩绿的叶芽从枝的缝里萌生,努力的穿过那小小的洞向外长,渴求一见浩瀚的蓝天。终于,它长成了,长成了一片有模有样的小叶子,轻轻的膜覆盖着它的血肉,细小的脉络隐匿其中。这样的叶子我摸过,柔软的质地,嫩得光

滑,嫩得鲜艳。阳光照在大片幼小的叶子上时,显得特别温和。那湛明的体质似乎在上面流动,风儿一吹,叶儿伴着阳光摇得格外起劲,叶面闪耀的金黄让人充满了希望……

10.模拟考场作文:如绿叶般美丽

片段:世界上有三种神圣而永恒的情感,即亲情、爱情、友情。如果把这三钟情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亲情就是深深泥土里的根,爱情则是枝头绚丽多彩的花,而友情犹如满树的绿叶,繁阴而灿烂……

11.模拟考场作文:绿叶礼赞

片段:我要赞美绿叶,因为绿叶让我感觉到生命伟大的呼吸。我不赞同"红花还需绿叶配",我不认为绿叶是红花的陪衬品,绿叶应该是生命的主角和象征。红花才是配角。一年四季,枝头上也只挂了几天的花,晒几日骄阳便枯萎,淋几次风雨便凋谢,生命是如此脆弱短暂。而北国的松树,时时着一身绿袍,顶着烈日,迎着风雪,岿然伫立于时间的激流中,永远没有冲淡绿色的芬芳……

12.考场作文:含一片绿叶

片段: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童年发生的大事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惟独那一幕幕"吃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小时侯,外婆家门前有一个院子,偌大的院子里种了许多植物,有海棠、菊花、美人蕉、芭蕉、苹果树、荔枝树、桃树……,我和表妹非常喜爱这片乐土,于是美其名曰"绿色天堂"……

13.考场作文:一片绿叶的故事

片段:春天终于来临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在一棵荔枝树上,长出了不胜枚举的嫩芽。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在母亲的怀里欢呼雀跃,仿佛是为了春天谱写着绿色的赞歌。其中有一片绿叶特别机灵,体形更是与众不同。它没有其它叶子狭长的身躯,有的只是像手掌一样的形状,它的伙伴对它议论纷纷。"瞧!我们这出了一个怪物!"一片叶子冷冷地说。随之,其余的叶子随声应和,一阵冷笑,将掌形绿叶赶入了阴暗的角落……

14.考场作文:绿叶与红花

片段:人们常用"绿叶"比喻默默奉献的人,用"红花"比喻众人瞩目者。人多以"红花"为可贵,如拿破仑曾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亦有"绿叶"为贵者,谚云:"红花还须绿叶衬。"而我以为:绿叶与红花,相伴相随而生,无绿叶即无红花,无红花亦无绿叶……

15.考场作文:信念之叶

片段:为找到生命之树,我毅然上路,记不得走了多久,只记得走得很累,很累,最后昏倒在一颗树下……幸运的是,那就是生命之树。我慢慢的站起来,拖着身上的尘土,眼睛却在这棵神奇的树上打量开了。生命之树与其它树唯一不同的便是它的叶子,每片叶子都与众不同。比如金黄色的财富之叶,粉红色的美貌之叶,蓝色的知识之叶。我一边赞叹着,一边绕着树欣赏,生命之树的叶子象征着人们的一切,多神奇的树啊!……

16.假如我有七十二变

片段:假如我是孙悟空,那我就会拥有他的七十二变,我就会变成很多的东西。假如我有七十二变,我将变成一个太阳。当哪里有黑暗,我将会带他到黎明;当哪里有寒冷,我将会给他温暖。我将燃烧自己,照亮着别人,给他们作启明星,指引他们走向光明大道。我放射着我的光辉,使动物、植物能够繁殖,使它们能够生存,人类也因为有了他们,也会生存发展……

17.钢琴情结

片段:在我每天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家琴行,随着公车的飞驰一次又一的驶过摆在琴行落地窗的钢琴,心中会激起一丝无奈,化作淡淡的忧伤在心中慢慢扩散,回荡……最爱是钢琴……

18.看世界七十二变

片段:现在的世界,能变的可真是太多了。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从前的我可真是恶劣极了,有事偷着乐,没事就欺负弟弟妹妹,也不知因此免费收获了多少三姑六婆七姨八婶的怨言,

不过这可没关系,时代在变,日月在变,我岂甘落人后,想当然耳,我也在变。想来也该是"女大十八变"的功劳,现在的我虽说不上亭亭玉立,是大家闺秀的模范,倒也算得上是知书识礼,是个小家碧玉。懂得爱护弟妹,尊敬父母。这一变,变得可真大。

19.让心定格

片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每度过一秒钟,周边的一切也许就时过境迁。叶知秋而黄,逢春而青;月十五则盈,他日则残;星夏夜如聚,冬夜甚稀……一切都不愿定格,一切毫不留情地改变……

20.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片段:放下一天的功课,披着夕阳的余晖,漫步在有草有花有树有河有桥的红树林公园里,是一种享受。在这里,我可以肆意地放飞我的思绪,任他飘扬过海,任他穿梭在天地之间…

21.窗,真的开了吗?

片段:坐在国贸大厦最顶层的旋转餐厅里。一个人,点了一杯咖啡,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这里的咖啡,好贵。但生活太累,偶尔奢侈一回吧……

22.秋风又扫梧桐叶

片段:时逢隆冬。秋季的寒风早已吹落了故乡的梧桐叶。这些梧桐叶,大多已化入土了吧。我的故乡在西安。西安是一个典型的四季分明的城市,树木的荣衰特别规律。我住的地方到处是法国梧桐,梧桐叶生得特别大方,随手拾起来一片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如同我如今积攒的沉甸甸的故土情结……

23.模拟考场作文:何处相思明月桥

片段:夜,寂凉如水。我倚在栏边,任江风轻撩衣袂。如仙乐萦绕。且听风吟,且诉桥思,且望星空缥缈。想起昨夜花语,痴起晨曦莺舞,忆起那年笑语,思起故人往事。悠悠数载,如一画卷,虚无扩张在桥头漫游……

24.模拟考场作文:独木桥

片段:一条湍急的河像一条凶猛的大蛇一样横在我前面,上面拧着的一个个漩涡让我胆颤心惊。我必须到河对岸去,但跨在河面上的只有一座独木桥--如果这根看起来叫人极不放心的木头是桥的话……

25.模拟考场作文:走向希望之桥

片段:(一)进欲望之桥,前方是一座欲望之桥,我痴痴地盯着它。诱惑跑过来对我说:你将享受到天堂之乐。理性悄悄地对我说:你将尝到地狱之苦。我面对着诱惑与理性,思索着,犹豫着。我想前进,理性不让;想后退,诱惑也不依。一阵寒风刮起,理性被卷走了。于是,诱惑牵着我的手,走进了欲望之桥……

26.模拟考场作文:我是桥

片段:我是桥,一座繁忙都市里极为普通的立交桥,我身上的土石都来自同一个偏僻的村庄,这些团结的兄弟姐妹们组成了我,他们的记忆成了我宝贵的回忆。想起从前,在那偏僻的小山村里,很宁静,处处都鸟语花香,虽然那儿的人有点穷,但他们是却是很快乐的

27.北国雪

片段:有人也许喜欢春天的滋朗,有人也许喜欢夏天的娇艳,有人也许喜欢秋天的金黄,而我,更喜欢北国独特的景观-雪。初冬来临的时候,那令人盼望已久的雪精灵悄然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像梨花;像鹅毛;像柳絮,纷纷扬扬;似窗花;似星星;似仙境的神芒,千姿百态。他轻轻的、柔柔的、不知不觉的落在你的脸上,身上,忽然把你吓一跳,让你感到有些丝丝凉意。一个天真的声音喊到-下雪啦,之后又有无数童稚的声音在欢呼-快看呀,下雪啦,接着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在雪地里跑来跑去……

28.醉 酒

片段:酒的发明者,有人说是仪狄,也有人说是杜康,现已无法查证。不过有酒以来,"醉"

和"酒"的缘份倘若考证一番,也颇为有趣。"醉"大概和"酒"同时出现。"醉"者,"酉卒"也。是否可解作"饮酒而卒"呢?我不知道,不过仪狄献酒,令大禹醉倒三天三夜,自此被疏远的故事,倒是口耳相传了五千年。这大概是关于"醉酒"的最初记载吧。可惜自那以后,大禹便没了传人,贪恋杯中之物者越来越多。自陶渊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开先河以来,便有了王维"留醉与山翁"的欣悦,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傲,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迈,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旷达,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的雄浑,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悲凉……当然,不醉,乃至于否定醉酒之人也非没有,其代表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后来又衍生出不少带"醉"字的贬义词:醉鬼、烂醉如泥、醉生梦死……总之,"醉"可谓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大特色。探讨"醉汉"们的态度,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29.追求时带上执着

片段:有三个年轻人,同时都梦到了一个满是金银珠宝的山洞。为了寻找这个地方,他们决定结伴而行。第一个年轻人叫"退缩",第二个年轻人叫"满足",而第三个年轻人则叫"追求"……

30.明天会更好

片段:雨不停的下着,我的心情就好像这灰色的天气一般,阴沉灰暗。我的明天也由于雨天能见度太低,而看不见前方的路。临近中考了,我即将离开母校,离开教导我的老师和相处已久的同学,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心中突然有一种将要失去避难港而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明天将会是在那里呢?这种心理,对于一名中学生而言,可能极为正常,可对于我-一名临近中考的学生,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却不很正常。原因,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我是一名差生。曾听过有人说:"人要看开些,人比人是要比死人的。"之后,我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精神发扬光大了,这种乐观精神很快成了我最大的忧虑。无忧无虑的心情使我成了笑得最灿烂的人之一,这也正像有一个绿茶广告那样:心情不好的人说"哎呀,水只剩下一半了",心情好的人却说"真好,水还有一半呢!……"。

31.山、草、木与繁荣

片段:我缓步亲近大自然的美景,蓝天、绿树、嫩叶、鲜草,一切小心地靠拢在一起,山里苏醒了。和风送暖,不急也不慢,怕吹破了这一蓝绿相间的水彩画,悠悠荡荡。忽闻百灵鸟在上空映辉闪过,鸣着笛子,披上金黄的外衣,吵醒了四周的森林。森林中的忧郁被打碎,树木却不理睬鸟的呼唤,冷酷地洒出了绿条,迎风而摆,替换了枯黄的枝叶,显得更可爱。鸟也进入了林间穿插,带来了深绿色的活泼气氛。草被洗得干干净净,尤绿长青,天空降下了第一场春雨,蒙蒙地撒在草尖上,土地又肥沃了。但在树木的掩盖下,小草在吸取营养时不致于打弯了腰,使水均匀地落在每一棵草上,两者皆散发出清新的幽香。雨后,有彩虹架于两山之端,树木和新草在与春风的抚笑中,形成了潮浪……

32.《夜里戴草帽的人们》品读

片段:夜里还戴着草帽的,是一些什么人呢?有谁会在天黑无光的时候,把这种传统的遮阳工具继续戴在头上?夜里戴着草帽的人们必须刚从白昼的烈日中走来,或者准备在天亮以后走到一片炎热中去。这样的人不是长年在乡村劳作的农民,农民在夜里一般不需要把草帽戴到头上……

人生需要掌声。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赞歌。然而钟子期走了,人生中的鼓掌者离去,俞伯牙的生命也就枯萎了。(朱敏)

绿是春红的衬托,绿是夏阴的奉献,绿是秋风的依恋,绿是冬雪包裹的生命。

愿每个人的心,经过冬的考验,都长出春的新绿。(喻美玲)

只有秋天理解落叶的匆忙,只有云明白雨的惆怅,只有鸟儿知道天空的辽阔,也只有我知道

自己渴望的方向,我用心去呼唤希望,用心去寻找理想,用心去飞越梦想。

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我呼唤真诚,友谊如沙漠中的古瓷器,打破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回来。

我呼唤自己,将自己从朦胧之中唤醒,将自己从污泥中唤起。让自己更加透明,更加真实,更加美丽,让泉水洗涤我的耳朵,听听自己的呼唤。

我会呼唤山的高大,海的广阔,天的蔚蓝。我会呼唤草的翠绿,水的纯净,鸟的自由。我会呼唤人的良知,人的真诚,人的善良。我告诉自己:用心呼唤的声音,也是天籁之音。(宦娇)

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却无知无觉。(无名)

我们都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在地上,结成冰,化成水,就谁也里不开谁了。生命因你而精彩。(郭玲)

缘,让你我相识在桂花飘香的九月。在逝去的三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因为有你,我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的生命才变得绚丽多姿;因为有你,才使多愁善感的我让快乐包围;也因为有你,才使自命不凡的我学会虚心坦诚。我们彼此都真诚相待过,你我都在彼此心里烙下字——友谊。

我曾一度把你比作河水,而我是一条游弋在水里的鱼。我曾忧伤的对你们说:“你们谁都不知道我哭过,因为我在水里。”你却平静的说:“我知道,因为你在我心里。”(郭玲)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顾城)

当全世界都伪装成糖,我仍是一粒盐,始终坚持最初的咸。

生命在最危险的环境里,方是真正的生命。(巴斯德)

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四
《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揭秘

考试中,言语理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原因如下:1,题目多,分值高。2,数学题和资料分析题的参考时间是绝对不够用的,因此,必须在言语理解部分挤出一些时间来,同时还必须保证正确率。3,命题趋势:数字推理越来越无厘头,数学运算越来越偏门,图形推理越来越复杂,类比推理越来越模糊,逻辑推理越来越专业,资料分析越来越麻烦,常识越来越非主流——唯独言语理解大概保持着它的既有面目。

你肯定想过: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言语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 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言语理解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争议题?为什么各个机构和专家经常给出不同的答案?

当然,想做好任何一种题型,前提条件是多练多想。在你经过大量练习和痛苦思考之后,如果效果仍然不佳,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你有所裨益。

如何看*****题

我想首先强调一点:这篇心得不是基础辅导。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公考认识基本为零的同志,那你的当务之急是去多练习,去形成对于言语的基本思路和属于你自己的基本认识。在你拥有了足够多的练习量、出现过足够多的错误、产生了足够多的疑惑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秘籍,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很高,那完全可以鄙视我。 好了,言归正传。片段阅读题目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都是一段文字加一个问题再加四个选项。这种一致性的下面很显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别,你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请看看我

的一些认识。

一、 严谨性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言语理解的题目是怎么弄出来的? 答案很简单,命题专家弄出来的。

这不是废话,既然号称命题专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他们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

不可臵疑的。

第二个问题,命题专家怎么出的这些题目?

答案依然很简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中摘录出来的。 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既然题目从这些文章中来,那么答案也一定从这些文章中来。这就是我要说的严谨性之一:命题的严谨性。

作为一个命题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自己去写一个正确答案放到选项之中(哪怕这个选项真的就是正确的)——他们杜撰的都是错误答案。原因有这么几点:1、这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2、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对于某个段落的理解就是完全正确并且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同的;3、即使由于作者的原因导致某一道题并不是那么成功,那么责任在于作者,不在于命题者。

严谨性之二:原文的严谨性。被刊登出来的文章是经过高水平作者的写作和修改,再经过好几道编辑和校对工作,最终定稿并且付印。这样的文章,不用说,一般也是很严谨的。

请仔细思考这两点。这正是揭开言语理解秘密的第一把钥匙。同时,在遇到那些很难确定答案的题目时,不要多费脑力去思考,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在练习时去找到原文,在考试时去猜测原文。

由此得到一个诀窍:片段阅读不仅需要阅读,需要理解,需要分析,还需要合理的猜测与想象。

二、 整体性

上面我们说了,答案来自原文,不是来自命题者。那么,原文的哪些部分,可能成为正确答案呢?

现在找几篇文章来看,并且尝试一下自己选择合适的段落或者语句的组合来构成题目,你就会发现,命题者的工作一点都不好玩——因为你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至于答案,只能是某一段的中心句,或者文章的标题,或者段落的小标题。

这可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片段阅读里面,主旨题的数量占多数——因为答案从原文中来,只能是重点句或者标题。而重点句或者标题,就是主旨。

整体性之一: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都来自共同的文章。因此,答案不管放在题干之前作为开头,或者放在题干之后做结尾,都是一个整体,不会让你产生突兀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合理地运用转折词和连词,那么中心句放在开头和结尾都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整体性,不单单指不重复出现,也包括语意,语境和论述,说明方式的整齐性)。请仔细思考体会这一点。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这是一道难题。事实上看完原文我根本不知道这段话在说什么。 那么试着把选项都分别带入题干的开头和结尾来看看就知道了。选项A带入题干的开头很合适,但是放在结尾就莫名其妙,因为和第一句话重复。选项B放在开头和结尾都不合适。选项C放在结尾非常合适,但是放在开头就很不合适——“沉没成本”这个专业术语在题干的中部才出现,不是么?那就只剩D了,这个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是合适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选项C放在结尾就是很合适啊?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堆,就是为了论述C的。但是,请注意到题干里的这句话: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者本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采用经济学术语来做论点,不是么?

例2:2008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这仍然是一道难题。很多同志可以轻松的排除C,但是在A,B,D之间感到犹豫和彷徨。其实呢,命题者就是在一篇名为《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的文章中摘抄出了一些重点句,然后问你这些句子的主要内容。答案是什么呢?显然是标题,对不对?

整体性之二:正确答案和提问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提问加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正确选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代表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最终想得出的结果,也代表着命题者对于原文的精确理解和适当锤炼。再回头去看看例2。不要看片段,试着把提问和四个选项分别加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你会发现,只有提问和A的组合才是最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完整的语句。这个时候,你还会对A有任何怀疑么?

再归纳出一个诀窍:片段阅读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理解,而是语感。 例3: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这道题其实争议很大。因为ABCD看起来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五
《片段阅读》

片段阅读揭秘

在考试中,言语理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原因如下:1,题目多,分值高。2,数学题和资料分析题的参考时间是绝对不够用的,因此,必须在言语理解部分挤出一些时间来,同时还必须保证正确率。3,命题趋势:数字推理越来越无厘头,数学运算越来越偏门,图形推理越来越复杂,类比推理越来越模糊,逻辑推理越来越专业,资料分析越来越麻烦,常识越来越非主流——唯独言语理解大概保持着它的既有面目。

你肯定想过: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言语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

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言语理解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争议题?为什么各个机构和专家经常给出不同的答案?

当然,想做好任何一种题型,前提条件是多练多想。在你经过大量练习和痛苦思考之后,如果效果仍然不佳,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你有所裨益。

如何看*****题

我想首先强调一点:这篇心得不是基础辅导。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公考认识基本为零的同志,那你的当务之急是去多练习,去形成对于言语的基本思路和属于你自己的基本认识。在你拥有了足够多的练习量、出现过足够多的错误、产生了足够多的疑惑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秘籍,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很高,那完全可以鄙视我。

好了,言归正传。片段阅读题目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都是一段文字加一个问题再加四个选项。这种一致性的下面很显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别,你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请看看我的一些认识。

一、 严谨性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言语理解的题目是怎么弄出来的?

答案很简单,命题专家弄出来的。

这不是废话,既然号称命题专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他们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不可置疑的。

第二个问题,命题专家怎么出的这些题目?

答案依然很简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中摘录出来的。

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既然题目从这些文章中来,那么答案也一定从这些文章

中来。这就是我要说的严谨性之一:命题的严谨性。

作为一个命题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自己去写一个正确答案放到选项之中(哪怕这个选项真的就是正确的)——他们杜撰的都是错误答案。原因有这么几点:1、这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2、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对于某个段落的理解就是完全正确并且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同的;3、即使由于作者的原因导致某一道题并不是那么成功,那么责任在于作者,不在于命题者。

严谨性之二:原文的严谨性。被刊登出来的文章是经过高水平作者的写作和修改,再经过好几道编辑和校对工作,最终定稿并且付印。这样的文章,不用说,一般也是很严谨的。 请仔细思考这两点。这正是揭开言语理解秘密的第一把钥匙。同时,在遇到那些很难确定答案的题目时,不要多费脑力去思考,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在练习时去找到原文,在考试时去猜测原文。

由此得到一个诀窍:片段阅读不仅需要阅读,需要理解,需要分析,还需要合理的猜测与想象。

二、 整体性

上面我们说了,答案来自原文,不是来自命题者。那么,原文的哪些部分,可能成为正确答案呢?

现在找几篇文章来看,并且尝试一下自己选择合适的段落或者语句的组合来构成题目,你就会发现,命题者的工作一点都不好玩——因为你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至于答案,只能是某一段的中心句,或者文章的标题,或者段落的小标题。

这可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片段阅读里面,主旨题的数量占多数——因为答案从原文中来,只能是重点句或者标题。而重点句或者标题,就是主旨。

整体性之一: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都来自共同的文章。因此,答案不管放在题干之前作为开头,或者放在题干之后做结尾,都是一个整体,不会让你产生突兀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合理地运用转折词和连词,那么中心句放在开头和结尾都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整体性,不单单指不重复出现,也包括语意,语境和论述,说明方式的整齐性)。请仔细思考体会这一点。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这是一道难题。事实上看完原文我根本不知道这段话在说什么。

那么试着把选项都分别带入题干的开头和结尾来看看就知道了。选项A带入题干的开头很合适,但是放在结尾就莫名其妙,因为和第一句话重复。选项B放在开头和结尾都不合适。选项C放在结尾非常合适,但是放在开头就很不合适——“沉没成本”这个专业术语在题干的中部才出现,不是么?那就只剩D了,这个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是合适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选项C放在结尾就是很合适啊?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堆,就是为了论述C的。但是,请注意到题干里的这句话: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者本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采用经济学术语来做论点,不是么?

例2:2008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这仍然是一道难题。很多同志可以轻松的排除C,但是在A,B,D之间感到犹豫和彷徨。其实呢,命题者就是在一篇名为《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的文章中摘抄出了一些重点句,然后问你这些句子的主要内容。答案是什么呢?显然是标题,对不对?

整体性之二:正确答案和提问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提问加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正确选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代表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最终想得出的结果,也代表着命题者对于原文的精确理解和适当锤炼。再回头去看看例2。不要看片段,试着把提问和四个选项分别加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你会发现,只有提问和A的组合才是最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完整的语句。这个时候,你还会对A有任何怀疑么?

再归纳出一个诀窍:片段阅读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理解,而是语感。

例3: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这道题其实争议很大。因为ABCD看起来都有不当的地方。这个时候请注意提问方式——强调什么?选项ABC都是一个现象,现象应该用“说明”这两个字。因此,强调的是D。或者说,当你看到“强调”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你必须立刻明白:答案一定是一个很有力度的选项。

例4: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

A.君子慎独

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D.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你可以去分析子罕不接收别人礼物的心理;可以去揣摩命题人从各个角度可能的思维方式;可以去仔细比较四个选项,试图选出最合适的一项;甚至可以去设想自己是命题者,会如何杜撰几个相似度极高的选项来把这道题变成一道难题。

但是请注意提问的关键词:“警语”。什么是警语?那就是这句话会让你警觉,让你扪心自问,让你作为座右铭。请问,在四个选项中,那个选项是“警语”?答案就很明显了,A。

例5: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宽容三次。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在寻找快乐的路途中,最难做到的或许是你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于无意中深深中伤你。” 我们常常是对别人太严厉了。每个人都在企图证明:我是对的,而你错了。能装下别人或自己的缺点,才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风雨。我们宽容了别人,同样是自我的赐福。

这段文字主要是论述( )。

A.宽容是一种美德 B.宽容是一种博大

C.宽容是人一生中的福气 D.宽容是自我的赐福

正确答案其实一看就明白,甚至不用看题干。A和B是常识,不用“论述”。而C和D,明显应该是选D。按照正确答案和题干的整体性我们也知道该选D。只不过你应该明白,这里的D不是中心句,而是文章的标题。

例6: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并且说:“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这段文字的要义是( )

A、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B、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组织并未自觉、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C、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D、要解决生态文明的建构问题,必须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作为理论基础

这道题也是有些争议的。但是请不要去看命题者给你的片段了,而是转为分析一下提问中的关键词:“要义”。什么是要义?那就是关键的含义。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么请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命题者想让你选一个高度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这四个选项中最富有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是什么?就是D对吧。至于片段里说了什么,真的很重要么?

以上我们看了几道题目。这些题目都是所谓的难题或者争议题。但是通过分析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模糊的题目,其实是命题者不太负责的后果。具体来讲,就是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拟定了一道题,在编写错误选项的时候想的没有那么仔细,并没有结合题目整体环境来设置错误选项,导致了在错误选项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当然,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命题者显然不会对错误选项负责——重要的是在有些命题者认为正确的选项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

换句话来说,当做题的人比命题的人想得多的时候,许多争议题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可换个角度:正是这些争议题的存在,才有力的提升了言语理解的地位——如果大家都能做对,那为什么国考要考40道言语理解呢?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六
《一篇文章大多数都是若干段落组成的》

一篇文章大多数都是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懂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层意思。一段一段地读完全篇,领会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领会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读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给文章分段,掌握提炼段落大意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谈谈分段。

我们认为复习分段要有成效,必须在三方面着力。

⑴ 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分段依据。

从文章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考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学生以理性指导分段,举一反三。这些规律性知识包括显隐两个层面。

第一,文章中出现分段的标识。比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人物的出没等;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总结句、小结句、过渡句等。这些标识是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在文字上的表现,可作为分段的参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主要的。以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基本类型有:

① 分合(总分)关系。这种段式的特点是由总述和分述构成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

② 并列关系。指各段之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形成的逻辑关系。各段之间无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 顺承关系。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的逻辑联系。所谓“顺序”可以分为:事情本身发展的顺序,事情中时间推移的顺序,事情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④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常见关系外,还有“点面”、“对比”、“主次”、“因果”、“承启”、“动静”等关系。

以上这些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是段落划分的内在依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把握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应当看作分段教学中的治本之举。在复习中,要在阅读具体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使之达到温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⑵ 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分割法。所谓整体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研究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就是先看课文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讫点,然后再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前面谈到的点面关系、主次关系等可以用这种方法;相邻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顺承等关系的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段。

分段复习还应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复习。分段与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课文的过程。从语言表

达的训练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 组合法。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② 扩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③ 摘句法。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④ 连串法。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复习归纳段意的过程中重要在于思维训练,真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骤。

2、概括段意的要求:

⑴ 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⑵ 不要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

⑶ 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3、概括段意的步骤:

⑴ 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⑵ 细读各段,对自然段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运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⑶ 再读全文,整体思考,进行修改使之准确、通顺。

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① 取舍法。即学生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归纳段意。

② 归并法。指低一级的概念归并成高一级的概念,形成逻辑意义上的归纳。 4、施以灵活性的处理,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发展。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具体说来就需要:

⑴ 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⑵ 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过分以标准答案来框死学生。例如:学生能抓住课题,运用联想、假设、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维过程与文章思路相合拍,就应该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许学生在推测到具体分段中经历一个由误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过程。

了解几种开头与结尾。

好的文章,开头应该是开门见山,使读者立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点明题目或中心,使读者印象深刻,了解中心;或者是写出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

写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的结构才完整,才能增强文章的感受力。好的文章结尾,要么总结全文,要么点明题目,要么点明中心,要么照应开头,要么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事物或议论,吸引读者的兴趣。从结构上分析文章的表达方法,不仅要看开头是否新颖、巧妙、有趣,还要看结尾是否有艺术性。

3、分析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表示连接的方式。文章常用过渡句式过渡段来过渡。过渡好,文章各层次之间就衔接自然而紧密。例如《伟大的友谊》中有过渡段,这种段既是对前段的总结,又是对下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就是前面写的事,后面有交代;后面写到的,前面有伏笔。文章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构思更加严密。《桂林山水》、《灯光》都是首尾照应。

在复习中要利用六年级学过的课文,回忆整理以上表述方法,并通过复习阅读训练真正掌握,同时注重读写结合,在读中学组织材料,即谋篇布局,在写中运用读中学到的表现方法。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七
《片段阅读解密》

片段阅读揭秘

在考试中,言语理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之一。原因如下:1,题目多,分值高。2,数学题和资料分析题的参考时间是绝对不够用的,因此,必须在言语理解部分挤出一些时间来,同时还必须保证正确率。3,命题趋势:数字推理越来越无厘头,数学运算越来越偏门,图形推理越来越复杂,类比推理越来越模糊,逻辑推理越来越专业,资料分析越来越麻烦,常识越来越非主流——唯独言语理解大概保持着它的既有面目。

你肯定想过: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言语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

但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言语理解为什么这么容易出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争议题?为什么各个机构和专家经常给出不同的答案?

当然,想做好任何一种题型,前提条件是多练多想。在你经过大量练习和痛苦思考之后,如果效果仍然不佳,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你有所裨益。

如何看*****题

我想首先强调一点:这篇心得不是基础辅导。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公考认识基本为零的同志,那你的当务之急是去多练习,去形成对于言语的基本思路和属于你自己的基本认识。在你拥有了足够多的练习量、出现过足够多的错误、产生了足够多的疑惑之后,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当然,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秘籍,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如果你本身的能力很高,那完全可以鄙视我。

好了,言归正传。片段阅读题目的表现形式是一致的,都是一段文字加一个问题再加四个选项。这种一致性的下面很显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别,你是怎么看待的?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那请看看我的一些认识。

一、 严谨性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言语理解的题目是怎么弄出来的?

答案很简单,命题专家弄出来的。

这不是废话,既然号称命题专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他们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是不可置疑的。 第二个问题,命题专家怎么出的这些题目?

答案依然很简单,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的各种文章中摘录出来的。

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既然题目从这些文章中来,那么答案也一定从这些文章中来。这就是我要说的严谨性之一:命题的严谨性。

作为一个命题者,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自己去写一个正确答案放到选项之中(哪怕这个选项真的就是正确的)——他们杜撰的都是错误答案。原因有这么几点:1、这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2、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对于某个段落的理解就是完全正确并且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同的;3、即使由于作者的原因导致某一道题并不是那么成功,那么责任在于作者,不在于命题者。

严谨性之二:原文的严谨性。被刊登出来的文章是经过高水平作者的写作和修改,再经过好几道编辑和校对工作,最终定稿并且付印。这样的文章,不用说,一般也是很严谨的。

请仔细思考这两点。这正是揭开言语理解秘密的第一把钥匙。同时,在遇到那些很难确定答案的题目时,不要多费脑力去思考,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在练习时去找到原文,在考试时去猜测原文。

由此得到一个诀窍:片段阅读不仅需要阅读,需要理解,需要分析,还需要合理的猜测与想象。

二、 整体性

上面我们说了,答案来自原文,不是来自命题者。那么,原文的哪些部分,可能成为正确答案呢?

现在找几篇文章来看,并且尝试一下自己选择合适的段落或者语句的组合来构成题目,你就会发现,命题者的工作一点都不好玩——因为你可以选择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至于答案,只能是某一段的中心句,或者文章的标题,或者段落的小标题。

这可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片段阅读里面,主旨题的数量占多数——因为答案从原文中来,只能是重点句或者标题。而重点句或者标题,就是主旨。

整体性之一:正确答案和题干是一个整体,因为他们都来自共同的文章。因此,答案不管放在题干之前作为开头,或者放在题干之后做结尾,都是一个整体,不会让你产生突兀的感觉。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合理地运用转折词和连词,那么中心句放在开头和结尾都是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整体性,不单单指不重复出现,也包括语意,语境和论述,说明方式的整齐性)。请仔细思考体会这一点。

例1: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这是一道难题。事实上看完原文我根本不知道这段话在说什么。

那么试着把选项都分别带入题干的开头和结尾来看看就知道了。选项A带入题干的开头很合适,但是放在结尾就莫名其妙,因为和第一句话重复。选项B放在开头和结尾都不合适。选项C放在结尾非常合适,但是放在开头就很不合适——“沉没成本”这个专业术语在题干的中部才出现,不是么?那就只剩D了,这个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是合适的。 当然,你也许会说,选项C放在结尾就是很合适啊?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堆,就是为了论述C的。但是,请注意到题干里的这句话: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作者本身不是经济学家,那么他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采用经济学术语来做论点,不是么?

例2:2008年12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有关“山寨现象”的内容,五成网友看好“山寨产品”。“山寨风”在民间流行已久,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它在模仿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终于闯进了主流文化的视野。它一开始瞄准的只是低端消费群体,但慢慢地突破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局限,演变为一种大众流行时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

A.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

B.关于山寨流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

C.“山寨风”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D.从经济消费的视角透析一下“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这仍然是一道难题。很多同志可以轻松的排除C,但是在A,B,D之间感到犹豫和彷徨。其实呢,命题者就是在一篇名为《山寨风何以刮进了新闻联播》的文章中摘抄出了一些重点句,然后问你这些句子的主要内容。答案是什么呢?显然是标题,对不对?

整体性之二:正确答案和提问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提问加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正确选项,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代表了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最终想得出的结果,也代表着命题者对于原文的精确理解和适当锤炼。再回头去看看例2。不要看片段,试着把提问和四个选项分别加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语句。你会发现,只有提问和A的组合才是最通顺的,没有语病的,完整的语句。这个时候,你还会对A有任何怀疑么?

再归纳出一个诀窍:片段阅读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理解,而是语感。

例3:行为科学研究显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通常不那么复杂,也宽松些.可能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更有规律,更易于预料,因此也更容易协调.因为人们知道他们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普通的人际关系缺乏规律 B .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

C .共同的目标使工作人员很团结 D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靠共同努力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这道题其实争议很大。因为ABCD看起来都有不当的地方。这个时候请注意提问方式——强调什么?选项ABC都是一个现象,现象应该用“说明”这两个字。因此,强调的是D。或者说,当你看到“强调”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你必须立刻明白:答案一定是一个很有力度的选项。

例4: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以不贪而名垂青史。有一次,一个人得了块玉,拿去送给当权的子罕。子罕拒不接受。那人说,让做玉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送给你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这段文字给人的警语是:

A.君子慎独

B.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D.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你可以去分析子罕不接收别人礼物的心理;可以去揣摩命题人从各个角度可能的思维方式;可以去仔细比较四个选项,试图选出最合适的一项;甚至可以去设想自己是命题者,会如何杜撰几个相似度极高的选项来把这道题变成一道难题。

但是请注意提问的关键词:“警语”。什么是警语?那就是这句话会让你警觉,让你扪心自问,让你作为座右铭。请问,在四个选项中,那个选项是“警语”?答案就很明显了,A。

例5:一位智者这样说过:“你必须宽容三次。你必须原谅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完美无缺;你必须原谅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愤怒之火只会影响自己和家人;在寻找快乐的路途中,最难做到的或许是你必须原谅你的朋友,因为越是亲密的朋友,越能于无意中深深中伤你。” 我们常常是对别人太严厉了。每个人都在企图证明:我是对的,而你错了。能装下别人或自己的缺点,才能装下整个世界的风雨。我们宽容了别人,同样是自我的赐福。

这段文字主要是论述( )。

A.宽容是一种美德 B.宽容是一种博大

C.宽容是人一生中的福气 D.宽容是自我的赐福

正确答案其实一看就明白,甚至不用看题干。A和B是常识,不用“论述”。而C和D,明显应该是选D。按照正确答案和题干的整体性我们也知道该选D。只不过你应该明白,这里的D不是中心句,而是文章的标题。

例6: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在对人的活动意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文化变革目标。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作出了警惕自然界报复的预言,并且说:“只有一个在其中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这段文字的要义是( )

A、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B、生态破坏的社会根源是社会生产组织并未自觉、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C、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D、要解决生态文明的建构问题,必须以《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立场作为理论基础

这道题也是有些争议的。但是请不要去看命题者给你的片段了,而是转为分析一下提问中的关键词:“要义”。什么是要义?那就是关键的含义。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么请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命题者想让你选一个高度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这四个选项中最富有理论化和指导性的选项

是什么?就是D对吧。至于片段里说了什么,真的很重要么?

以上我们看了几道题目。这些题目都是所谓的难题或者争议题。但是通过分析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模糊的题目,其实是命题者不太负责的后果。具体来讲,就是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那么多,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拟定了一道题,在编写错误选项的时候想的没有那么仔细,并没有结合题目整体环境来设置错误选项,导致了在错误选项中也有合理的地方——当然,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命题者显然不会对错误选项负责——重要的是在有些命题者认为正确的选项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

换句话来说,当做题的人比命题的人想得多的时候,许多争议题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可换个角度:正是这些争议题的存在,才有力的提升了言语理解的地位——如果大家都能做对,那为什么国考要考40道言语理解呢?

那么,为什么有的言语理解题目看起来语焉不详,让人摸不到头脑呢?

其实命题者在很多时候也是很为难的。一方面,他们要提高题目的难度,因此,采取这种我称之为“提问陷阱”的方式来命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成为以后的命题趋势。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保证题目在逻辑意义上的严谨,所以,在提问中就自然出现了这样和“严谨”相关的关键词。不信你再去研究一下例四,把提问方式改成:“这段话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来看看。这道题就真的没办法做了。

可以再得到一个诀窍:要高度注意出现在提问中的关键词。

整体性之三:由前面两个性质就可以自然得到第三个性质,那就是片段,提问和正确答案共同构成了完整、严密的统一组合。例2是一个特例,只需要分析提问和选项就可以轻松确定正确答案。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选项和提问的组合是很通顺的语句,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假设——如果这段话说的是“提问+A”,那么这段话应该说明那些部分,采取什么样子的论证方法和形式?如果这段话说的是“提问+B”,那么这段话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例7:能源价格高并非全是坏事,因为价格杠杆自会调节石油的流向,确保人类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几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变凉爽的能源需求上。实际上,如果我们遵循价格杠杆,甚至无需教育消费者,人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那些价格杠杆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机制本身有问题的地方,改进机制,才能使价格杠杆更有效。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 改革体制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前提

B 能源的无谓浪费问题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C 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合理利用与节约能源

D 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能源流向的作用

这道题目的争议之大,令人发指。首先我们可以排除B。因为这个显然是说价格和能源的关系,不是单纯在说能源浪费。同理,A中由于没有说到能源,似乎也不尽准确。那么到底是C还是D呢?普通的分析浪费大量时间不说,还很难得到正确答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假设和代入来找出比较合适的一项:如果片段核心观点是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八
《片段作文

(一)要把内容写得具体

“空洞无物”是一些同学在作文中常犯的毛病,有的同学无论是叙述一人一事,还是描写一景一物都喜欢笼统地叙述,用一些大词概括,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片段作文训练,就要求我们如实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感,把内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要把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必须细致观察事物,这和写生一样。写生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用笔描绘出来。我们用语言描述事物也是这样。首先要用眼睛抓住事物的特征,而且要认真地看,确实认识了才能动笔写。只有观察得全面、细致,才会写得具体、真切。因此,我们练习写片段作文,首先要学会并掌握观察的方法。应当怎样观察事物呢?被观察的事物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相同。

观察人,重点要看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

两个红军战士

吹笛子的是一位老红军。他坐在石头上,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腰里挂着驳壳枪,帽子上的五角星红得十分鲜艳。他颧骨很高,额上的皱纹很深,浓浓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特别有神。一位十几岁的小红军偎依在他的身旁,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小红军也赤着脚,衣服也很破,搂着一支跟他差不多高的步枪。

这篇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神态。描写得简练、生动,富于生活感。阅读这段文字以后,这两位英雄的战士就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一样。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这样形象逼真呢?这是由于作者在仔细观察他们的容貌、服饰、举止、神态等方面,抓住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又如实地描写出来。你瞧,战士们的衣服“很破”,“腰里挂着驳壳枪”,表明他们的生活很艰苦,经受了战火的考验;老红军的“眼睛特别有神”,表露出他对胜利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小红军“右手托着下巴,侧着耳朵倾听”,好像那悠扬的笛声,引起他对无限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观察了人物的整体形象,又观察到了人物的细节特征,才描写得这样感人至深。

观察一个人,除了观察人物的外貌、服饰外,还要重点注意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要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一个人,抓住特征表现出来,才能把人物形象写得丰满,性格突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鲜明。

观察事,重点要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如:

忆铁人

一天,他带我到家属基地去。刚踏进托儿所外门,就听见哇哇的哭声。铁人急步推开保育室的门进去,只见一个小娃正坐在地上哭鼻抹泪。铁人提高声音问:“阿姨呢?”一个敦实淳朴的中年职工家属,抱着个孩子匆匆走来。铁人激动地批评她:“钻工们在一线苦战,你却任由他们的孩子哭?„„”她望着铁人,不做声,不辩解。„„赶我们回去的时候,一位干部随车到前边办点事。当他到了地点下车时,说:“老铁同志,刚才你批评的那个阿姨是个好同志。她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娃,倒是她的亲骨肉咧!”铁人睁大了眼:“噢?„„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小车急扭过去,冲向托儿所。一下车,铁人就闯进门,四下找着,发现那小娃已洗净了泪眼,正坐在小凳上抱着球玩。他一把把娃娃举起来看着,看着,紧紧地搂在胸前。

这篇短文记叙了铁人视察托儿所的一件事,表现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先写铁人批评阿姨任石油工人孩子哭;次写铁人领悟到错怪了阿姨的心境;最后写铁人再次前去看孩子和阿姨。作者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顺序观察和写作,事情的前因后果十分清楚、明白。叙事离不开写人,只有细致地写出人物的活动,才能把故事写得有血有肉,具体生动。你看,当铁人明白批评错了阿姨以后,作者观察了铁人的神态和语言,刻画他“睁大了眼睛”,展现出铁人恍然大悟的神情:“噢„„咳!”仅两个字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铁人是多么内疚啊!

这个实例使我们懂得,观察一件事,要调查研究它的全过程。细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既要观察事情的进程,又要观察人物的表现。一件事写得生动感人,是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

观察环境,重点还要看各种陈设、建筑位置、物体的轮廓和构造。如:

三味书屋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树底下有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真切呢?这是由于作者身临其境地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所以才能具体如实地写出来。观察环境,还要按照方位,有一定的顺序。这段文字先写书屋正中,墙上有一幅画,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再写四面是学生的书桌;最后写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全段仅用六句话,就把鲁迅小学时候学习的环境,交待得一清二楚。

观察环境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从中间到四周,或从四周到中间。不管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都

要抓住环境特点,确定好观察点,按照空间位置的顺序仔细看,才能把环境写得既有条理,又形象逼真,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察景物,要看清景物的形状、色彩和动态。世上千景万物,总各有一定的样子,具有不同的色彩,而它们的姿态又是各式各样的。如:

小城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发散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片红云中。小城的花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这段景物描写,就像是一幅恬静优美的风景画,使我们受到强烈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城多美,多么可爱啊!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描绘了树木的颜色、形状和动态。你看,“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从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用“红云”作比,贴切地写出了凤凰树花的颜色和形状;用“热闹,笼罩,飘来”等词,形象地勾勒了凤凰树花盛开时的动态。你再看,“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阳光,挡风雨。”用“绿绒大伞”作比,把榕树的颜色、形状描绘得十分形象;而“密不透风”,则夸张地写出了树叶的茂密。“撑开”,准确而鲜明地写出了榕树的姿态。由于作者观察得精细,抓住了小城景物特征——凤凰树花和榕树的特征,才把小城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使人产生“人在画中”的感触。

观察描写景物,还应该把自己的体验写进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用这五种器官观察、体验,能多角度、多侧面地接受信息,把观察、体验到的景物全面地、真实地描绘出来。

除注意观察环境、观察景物外,还要注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环境、景物的不同变化。同一环境、景物,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早上、中午、晚上、夜间,也不一样;而在风、雪、雨、雾、霜中,更有差异。

从上面讲的看来,必须在平日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善于观察。只有在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注意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二)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

“言之有序”,是写好片段作文的第二个要求。一个片段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片段要一句一句地叙述,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条理要清楚。

写人叙事的片段,可以采取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总述部分,可以对所写的人和事先做总的叙述和介绍,使读者先对人和事有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再举出实例,具体加以介绍和叙述。如:

推车

王小刚同学是个助人为乐学习雷锋的好孩子。有一天放学后,他背着书包走在马路上,看见有位农民伯伯吃力地拉着一辆满载蔬菜的车,慢慢地在上坡。王小刚三步并做两步地跑过去,把书包挂在后车帮上,弓着背、弯着腰,猛地一推后槽帮,那车轱辘突然陷进了一块小洼地,一动也不动。小刚抬起头,看了农民伯伯一眼,大声喊:“一、二、三!”猛地一使劲,车又平缓地上了路。农民伯伯望着小刚涨红的面孔,感激地说:“谢谢你!”小刚摆摆手,背起书包回家了。

这段文字的开头,先用一句话对王小刚做了总的介绍。这样,我们就对王小刚有了总的印象:助人为乐。他到底怎样助人为乐呢?接下去,叙述了一件具体事情,采取了先总后分的写法。总述,要写得概括,一般可用二三句话点明总的情况;分述,要具体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人物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一具体地写出来。写出事情的特点、人物的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颠倒总述、分述的位置,先分述,再总述。

写人的片段离不开写事,因此可以按照事情发生先后的顺序叙述。

雨夜

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突然一阵雷声,下起大雨来了。

不一会儿,邓妈妈一手打着雨伞,一手拿着雨衣,来到小郭站岗的地方。邓妈妈对小郭说:“总理让我给你送雨衣来了,快披上吧。”

邓妈妈帮小郭披上了雨衣,又说:“总理让我告诉你,打雷下雨的时候,不要站在大树下。”小郭听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叙了敬爱的周总理让邓妈妈送雨衣给警卫战士小郭,并叮嘱小郭,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这篇短文,为什么脉络写得那么清楚、有条有理呢?这是因为作者严格地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顺序,一步步地有条理地写出来的。按照顺序

写,动笔之前,应该反复考虑文章的内容,什么先写,什么后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之间怎样过渡,怎样照应,文章的脉络要理得一清二楚,然后再动笔写。

状物的片段,还要特别注意描写顺序,使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凑,意思连贯。如:

我的“小花鹿”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色的小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小花鹿”的身体是桔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

这是一段状物的文字。状物,就是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等做具体生动的描摹,类似美术中的素描或写生。这段文字,先写小花鹿的脑袋,再写身体,接着写尾巴,最后写脖子上的装饰物。而脑袋,又是依照耳朵——眼睛——嘴的顺序从上到下写的,句与句之间衔接得也很紧凑,条理分明,丝丝入扣。

写景状物,要紧的是抓住特征,有条不紊,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领悟到,写好任何一个片段,重要的是要按照顺序观察,按照顺序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有条理。

(三)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每个段落,都紧紧围绕中心意思展开。一段文章,实际就是一篇文章的雏形。每个段落,都有各自不同的中心。这一段文字,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凡是中心明确的段落,人们读后就能抓住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而中心模糊的段落,材料必然组织得紊乱,使人读了不知所以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淡漠了。

一个段落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段的中心,段的展开,段的收笔。段的中心,往往用一句话来概括,点明本段的主要意思、写作重点和范围。全段围绕这句话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展开段落。段的收笔,指的是一个段落的结束句。

这些段落,中心句写在开头,开宗明义指示读者。下面内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九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运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段落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重要的是多读多练增强语感,并辅之于行之有效的方法,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段眼”。段眼就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或能涵盖大意的一句话。段眼作为一段的中心句,该段中其他句子的表达都围绕此句展开,因此找准中心句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也便于概括段落的内容,或直接用中心句,或对中心句稍加整理即可。就结构而言,中心句一般用在段首,个别的用在段中,少数的到段尾才抖搂。如《苏州园林》的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只要抓住首句这个中心句就可以了。

二、抓占中心位置的人、事、物、情、理。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但往往有占中心地位的人、事、物、情、理,整个段落都是紧紧围绕这些来写的,抓住他们,概括段落内容就较容易了。如:“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的肌肉产生一种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这段文字中占中心位置的是“他”,全段都是围绕“他”写的。对这样写人的段落可按“谁+怎样+干什么”来概括。该段可概括为“他聚精会神地塑像”。

三、抓上下文联系。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篇文章的段落是密切相关的。有些段落是对下文的领起,有些段落是对上文的小结。在概括上有领起段或下有总结段的段落时,可联系上下文借助这些领起段或概括作用的段落来概括。如《北京立交桥》的15段回忆了未建立交桥时的交通状况,举出了久困车上、憋不住尿、民警轮下殉职的例子。第16段对上段做了形象地总结:“这种路口堵塞现象,人们给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动脉栓塞’”。据此可将15段文字的意思概括为:北京未建立交桥时路口的堵塞现象非常严重。

四、归纳。有些段落运用列举的方法,把一些有某一共同点的人或事物写在一段内。概括这类段落内容可通过归纳,概括出所写人或事物的共同点,也就概括出段落内容了。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书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本段写了6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从卑微经过艰苦磨练而达显贵。所以段意可概括为: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艰苦磨练。

概括段落大意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总结中心思想的前提。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一、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如《给颜黎民的信》中第一大段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讲只看一个人的著作是不大好的;第二层讲只看文学书,也不好;第三层讲像世界旅行记和纪录电影都可以看。这样综合三层的意思,段意可以概括为:鲁迅先生告诉颜黎民应该怎样读书。

二、摘引法。就是摘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重点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来概括。

三、取主法。就是第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取重要的一层作为段落大意。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对

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第二层写鲁迅先生逝世后,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感人场面;第三层写“我”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联系全文我们可以确定第二层的意思是主要的,段意概括为:鲁迅先生逝世后,人民群众深切怀念他。

四、标题法。就是用加小标题的方法进行概括。如《将相和》可把“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几个小标题概括为段意。

五、合并法。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如《桂林山水》的

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这样就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这对我们提高读、写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视不同情况采用以下方法概括段意:

一、中心句概括法

有的段落开头有总起句,有的末尾有总结句,有的段落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们把它们称作“中心句”。可以直接用它们作为段意。但有的还需要稍改一下。这些句子大家已屡见不鲜,不必赘述了。

二、取主舍次法

这种方法是从一段的几层意思中,选取其中的主要意思来概括段意,而舍去次要的内容。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第三大段,讲了这样几件事:雨来的爸爸和妈妈都为打鬼子的事出门去了,雨来在炕上念书;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被鬼子抓住了。这里最主要的事是件是寸来掩护交通员,所以可用这一点作为这一段的段落大意,其余的就可以略去了。

三、层意相加法

如果一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分不清主次,就必须把并列的几层意思相加起来作为段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加一加。

大家听得头皮发麻了吧,没关系,多读、多练,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概括段落大意的。

加法

如果一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分不清主次,就必须把并列的几层意思相加起来作为段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加一加。

大家听得头皮发麻了吧,没关系,多读、多练,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概括段落大意的。

老师 如何准确的概括文章中心和段落大意呢?

答:概括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正确地理解和概括出中心思想,才真正地读懂了一篇文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煅炼语言概括能力。那么,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首先,对一篇文章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一边读,一边想,弄清楚全文写了什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从而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中心思想。

归纳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点要求:

1. 确切。即能准确、恰当地找出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2. 完整。即用恰如其分的句子把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感情不遗漏地表达出来。

3. 简洁。即在确切、完整的前提下,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来表达。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

2. 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

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如《桂林山水》一课,开头就点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一夜的工作》一文结尾一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点明了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几次。

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如《少年闰土》一课,“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天空。”这段议论的句子含蓄地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半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通篇写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学们读后会产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中心思想也就十分明确了。

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段意,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住内容要点,再准确地进行概括。自然段的段意,是根据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的。意义段的段意,是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综合归纳出来的。所以概括段意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分析、思考、综合,就可以正确地概括段落大意了。具体的方法是:

1、摘句法。摘句法,就是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作段意。一般地说,

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能够概括主要内容,就摘取这样的句子做段意。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段意。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2、连词法。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连词法就是连接重点词语,归纳段意的方法。用连词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所选词语要准确,串连起来能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句子要通顺、明白,不能出现别扭、累赘的语病。

3、归并法。有的意义段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概括段意时要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再归并出意义段的段意。运用归并法概括段意时,一定要抓住段的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归并各自然段段意要语句通顺、明了。二是可以对原自然段段意的语句进行删减增补。力求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一)划分段落。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以及文中各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读懂全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需要顺着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常见的划分段落的方法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空间位置的转移分段、按不同内容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一般来说,正确地给文章分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记叙文常常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记叙的,因此,就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例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先写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然后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之前到泸定桥;接着写红军夺下泸定桥;最后写红军通过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课文围绕飞夺泸定桥这件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因而可以把文章分为上面这么四大段。

2、按照时间的推移划分。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凡按时间顺序写的,都有表示时间的短语。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将全文分成四段。但从时间这条线索,也比较好划分。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这次战斗的目的;接着写天还没亮的情景;然后写中午发生的情况;最后写黄昏时候,我军把敌人全部歼灭的情况。因此,按时间的推移,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帮助我们划分段落。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是:“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时候”。

还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也是按时间的推移描述的。如《观潮》一课先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照时间的推移全文可分为四段。又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先写下雪前天气的变化;再描写下雪时的景色;然后写雪后的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可以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段。再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因此,也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

3、按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分段。

这种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划分的方法适合于地点、场景变化为线索的游记、参观访问记等文章。如《长城》这篇课文,先写远看长城的样子,接着写近看长城的构造,又写站在长城上看到长城样子及作者的联想,最后是作者对长城的赞美。按照观察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

是按游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洞的时间和目的,然后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记叙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因此,按地点位置的变化可将本文分作六大段。

4、按内容不同分段。

这种按内容来分段的方法适合于通过几件事来写一个人或说明一个问题的文章。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美好品质。文章可按三个小故事划分段落。又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大海的景色;第2自然段写海边早晨的景象;第3自然段写沙滩上的贝壳和捕鱼船队的归来。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了海滨的美丽景色,因此,归为一段。第4自然段写小城庭院的树多,第5自然段写小城的公园美,第6自然段写小城的街道美。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小城的美丽景色,因此,也归为一段。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这篇课文可分为两段。

5、按文章特定的结构分段。

有的文章的结构很清楚。如用“总分”结构写的一般可分为三段或两段。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法: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写了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第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第4自然段总起来描写桂林的山水。因此,按总——分——总的方法可将全文分为三段。又如《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也是采用的“总——分——总”的写法:课文先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建立在共产主义事业之上的,然后分别讲恩格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帮助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亲密合作,最后总结全文,讲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因此,按照写法可以分为四段:开头总起为一段,中间的分写为第二、三段,最后的总结部分为第四段。

还有的文章是以回忆式、倒叙式结构写的,例如《灯光》,一般可分为三段或两段;还有的如作者已经在写文章时分好了段落,用一、二、三„„表示,比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还有的用小标题表示,或者空行表示,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类文章实际上已经分好段落。

以上所讲的分段方法不可生搬硬套,要结合课文,灵活运用。有时同一篇文章可用不同的方法分段。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又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被捕前——被捕——法庭上——被害以后)给课文分段,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那年春天——可怕的一天——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给课文分段。

划分段落时还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是有些文章自然段不多,或四、五段,或七、八段,自然段很整齐,这样的文章我们可采取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先罗列出来,然后把相同内容的自然段合并的方法来分段。

例如《太阳》一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

看过的一些文章段落篇十
《优美段落》

优美段落

善良,像一颗缀在叶尖上的露珠,也许它很小,但它可以滋润一朵花并让它美丽的

开放;善良,像一座草屋,也许它很破旧,但它可以让疲惫无助的旅人过一个平安的夜

晚„„朋友,当你向他人伸出援手时,你便是在善待自己 。

拥有梦想可以创造奇迹,拥有梦想,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天空;拥有梦

想,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梦想,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

海洋。小小的心灵,大大的梦想,一步一步努力,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天空。

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

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别人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

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

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

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

了生命的真谛。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

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

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花叶摇摆,给别人送去一片绿, 花朵盛开,给别人捧上一阵香, 当你把生命放进了别

人心里,关怀他们一些,帮助他们一些,你的生命之花便会在别人心中常开不败,溢满馨

香。

雨果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心就是

一个人的翅膀,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喜欢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温柔地洒下,透过皮肤一丝丝进入血液。伴随着书本里文字的起伏跌宕,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阳光把我的轮廓描成金黄,混合着这美好的时光,酿成记忆。

我喜欢独处,独爱于在秋天到来时,那满院盛开盛开的菊花。一个人坐在窗边,品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在那种返璞归真,妙不可言的时候,给自己多一些的遐思,给自己多一些恬静的快乐。

当墨笔轻轻地触动一张空白的纸,便划出了人生的起点;当橡皮擦沉重地擦拭那张洁白的纸上的污点,便擦亮了人生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七色笔刻苦铭心地绘成一张风雨后彩虹高挂的风景画,便为人生谱写了一首优美的扣人心弦的乐曲。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这是古代诗人陈寿说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如果没有书,人类文明将无法延续下去。而书,也是一个伴我成长的伴侣。

当读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时,那醉人的书香会萦绕在他身边,一切困惑,一切疲倦都被这神圣的香味驱走。因为书香使人振奋,使人喜悦,使人不觉得劳累,总会让人想起那荡气回肠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又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我爱读书,不过这都给归功于我的妈妈。小时候,妈妈就开始教我背古诗词了,这也使我从此喜欢上了书籍,并发誓一定要多读点书来丰富自己。

总爱翻看书本的扉页,感受书本巨大的知识内涵;总爱抚摸书的页本,享受它那无声的教育;更爱漫步在书香的丛林中,吮吸它那墨香的气味。【关于读书的优美语段】关于读书的优美语段。书,我发现我迷上你了。

书籍是带领我们回到远古的时光机,即使我们没办法生活在古代,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对过去了如指掌。书籍还是引领我们穿越未来的隧道,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在一定的限度上观测未来。读书的魅力足以见矣!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书还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像《桂林山水》《林海》《福州动物园》等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可对这些景色我还是了如指掌,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读了很多有关类似的文章。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我仿佛和作者们游玩了一次。书还可以增长知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却为我提供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考试竟然考了这些知识,我当然不用犯愁了。

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还是为我解答难题的一位良师。一天下午,我在院子里发现了一群蚂蚁正在搬家,我就开始疑惑了,蚂蚁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于是,我请教了我的小老师——《十万个为什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有关蚂蚁搬家的资料,原来,蚂蚁搬家是要下雨,下雨之前,蚂蚁们为了不让自己洞穴没得物品遭到损坏,就把家搬到高处,这样一来,洞穴内的物品就不会遭到损坏了。我顿时恍然大悟。

第一次接触书时,觉得书枯燥无味,一点都没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书越来越感兴趣,书柜中的书也越来越多,只要每天一放学回家,我就立刻向书柜跑去,拿出我心爱的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甚至入迷到了妈妈叫我吃饭,我也丝毫不动身的程度。因为我已经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探险家,向着神秘的世界进发。我又想一个饥饿的人,书像一个面包,我躺在这块“面包上”,觉得一点也不饥饿了。而随着我看的书越来越多,积累的好词好句也越来越多。所以,看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读书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如阳光围绕着我们;如朋友陪伴着我们;在我们伤心绝望之时,它是安慰我们的最好灵药。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 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从幻想的世界里抽身出来,面前还是堆积如山的书本、参辅书,我常常在思考,何时才能从书海中抽离,让呆滞的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我明白爸爸妈妈在暑假里,给我报补习班,但是读书不是强制的,是自发的,是喜欢,所以爱读书。

儿时的我,拿起一本书,只看里面的故事,现在我拿起一本书,看的是里面的涵养,儿时我看书是津津有味,现在我看书是修养净身。现在我而是问问一番香味。说书香醉人,并不是说书香有多芳馨,有多甜蜜,有多温暖,而是因为书香是书本的内涵,是书本的魅力所在。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里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如果你从未学过数学,你该如何为你的人生作出合理的具备条理性的规划?倘若你从未读过书,你又该如何在外人面前潇洒地挥出你的个性签名?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的确是这样,当你打开绚丽多彩的图书,你就起进了知识的大门。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妙的诗歌,感人的童话,精美的散文„„都会让你难忘怀,给你无穷的欢乐。让你置身于新的世界——知识世界。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教我们怎样作文,怎样做人。在我们孤单时,它像大朋友一样安慰你。中国古时候有一位文学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困难时,它会帮助我们,给我们力量。

读书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从我吖吖学语开始,书对我就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慢慢的,姐姐觉得我是该读童话的时候了,就给我买了《安徒生童话》给我看。那时,我还认不了那么多的字,就拼着拼音读:“QIU„„XIAO„„YA„„”渐渐的,我变成了“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能一日不读”的人了,一有书,我就看的如醉如痴。 书,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了书,人的思想就会永远都那么的封建。如果没了书,人们的做事方法就会永远都那么的古板,不会改变。

的确如此,人的一生陪伴我们最多的是书籍。从幼儿园到小学再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等等。不都是书籍一直在陪伴我们吗?而且读书有益于身心健康,增加我们的知识量。大家可知我们所学的书仅仅是知识海洋的一小滴水。我们的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