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张爱玲倾城之恋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6    阅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一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二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

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

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 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张爱玲也有她自己的倾城之恋。看过一本书,忘了名字,内容,只记得里面的一句话,“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抹不去的黑点,张爱玲是胡兰成一生唯一的亮点”。

在我看来,对聪明如张爱玲的才情女子,用这样过于技巧化的文字评定她的爱人和爱情,未免过于滑稽。毕竟张爱玲的情感蓬勃在有胡兰成相伴的日子里,她的爱之花凋零在他离去的日子里,更何况张爱玲是一个一心爱恋自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因有了胡兰成她的自爱才不至于成自恋为畸形!在张爱玲的字典中,政治,伎俩,其它一切都如同虚设。她活在细节,活在自我中。天下纵大,与我何干呢,何必庸人自忧呢!更重要的,胡兰成蜕去他功利险恶的政治野心,还是一个文学才子啊,他还是有资格来鉴赏她的。他说张爱玲“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整个林野为她而存在”,我想这绝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了解相知的感叹,因为言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因自己也是陪衬的无奈,好像还有细微的妒忌。

张爱玲的后半生即从她离开上海以后的日子,是孤苦寂寞的。纵便是才女,无回天的力,也只能长恨无歌了。这对于成名过早的张爱玲,恐怕是上天最大的无情了。有什么比失去胡兰成,失去上海,对她的打击更大的呢?从此,她的生命便随时间无声吞噬,日日消耗,终于连死自己都无从安排。

文学史上,小说家自杀的很多,精神分裂的也不在少数。我想这些人至死还是保留了一个小说家的自尊的。张爱玲没有自杀,其实她是有很多自杀的理由的——可她就是没有!这便保留了张爱玲的特色——这也更使我迷恋她的小说更迷恋她的性格!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随天随命地走!我是个大俗人,她恣意张狂地说。

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艳鬼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荡来游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是世俗红尘中如流苏七巧之人的生活,张爱玲傲眉一挑“俗人怎么啦”,从此俗人的文字风行上海滩,而那些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写到这里我顿悟:张爱玲在执着顽强地完成她自己的传奇!她真的从来就没有生死的观念界限,她也在梦幻游移之中!油尽自然灯枯,身死自然神亡,上帝在,何需以人工来了结生命这无常?触目惊心是世人看她的死去,“触目惊心”又何尝不是她的小说的结局?残酷悲凉的让你说不出话来?对,这就她想要的结局!万般无奈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而已!无从悲悯,无需理解!——难道不是这样吗,古往今来,所谓的绝唱就是这样让你说不出话来!

或许这样说来用“长恨无歌”来形容张爱玲的后半生也显的牵强了。从来就无人能代言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她走过这个世界真的只为自己,“千万年,在时间的无崖荒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没有话可说”,就连那句“咳,你也在这里?”也显的多余。

我相信佛家的缘,因缘而来,“无”缘而去,无意间留下的传奇,乃因毕竟曾有过的缘!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三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摘要:张爱玲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杰出的海派女作家代表作家,她的创作力图还原战争背景中人的固有的本性,张爱玲所展示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在战争环境中正式的人生形态。在张爱玲的“私语”中,交织着复杂而矛盾的美感倾向,一方面是对现代文明的“荒凉”感受中呈露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美感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对士大夫乐感文化传统的眷恋,对普通人的寻常人生乐趣的沉迷。《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是一个动听又不近人情的故事。张爱玲用她苍凉的笔调,华丽绚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关键词:张爱玲 ;爱恋;悲凉;艺术风格

一、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之际,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在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他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这倒是“倾城”的另一个意义: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二、白流苏的悲凉

在《倾城之恋》这本书里,白流苏由一个楚楚可怜,等待救援的落难公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主动出击,为自己未来而努力的女骑士。旧思想在这个家庭中根深蒂固,况且先前婚姻的失败,娘家的冷落以及徐太太的适时点醒,都逼得流苏心里只能摆下“婚姻”这个唯一事业。从而形成了她以“赌徒”为背景的婚姻模式。而败落的家、守旧的老母、为钱是图的哥嫂共同逼迫了白流苏,撑起了她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1】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因此,流苏必须逃离开嗜着她青春和生命的上海,那个时候家庭的侮辱早已经盖过背井离乡的伤感。而范柳原不过是她为了给家族一点颜色瞧瞧的道具,或是一张长期的饭票。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亦是如此。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

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在对亲情、爱情描写的同时,张爱玲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探寻人物内心世界,透过剖析他们的行为,从而演绎了一幕幕人性遭受摧残的悲剧。

三、苍凉的风格

张爱玲是冷静的。她笔下的故事,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是好是坏,也一律是冷静淡漠的一种基调。冷静的文笔描写冷静的现实,冷静的现实冷静地表达人性,翻来覆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苍凉的情绪。张爱玲喜欢用些艳丽浓重的字眼,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那种种华丽凄艳的文字,通过那份绚丽色彩突出她所表达的主题,给人视觉上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在视觉冲击中去联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张爱玲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从“悲壮”转换到“苍凉”, “悲壮”与“苍凉”之间既有相通处,也有相异处,相通证明张爱玲确实具有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曾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3]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荒凉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整个创作渗透着悲凉的阴气。

因而在这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这样的基调苍凉。而且她往往以繁华的都市和大家族为背景,透过这些传奇的繁华的背景我们总能感受到她心中隐隐的悲哀和作品中挥之不去的苍凉。

四、 张爱玲式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似乎拥有着太多的坎坷,男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不只是代表着他们自己,推来攘去的,还有他们背后的时代。爱情下的无奈,浪漫中的凄凉,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已经不再是才子佳人的童话,仅存的浪漫全化成了凋零的花骨朵,风一吹便是四处散去,像及了张爱玲那种隐藏于文字之下的苍凉,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许刺骨的寒冷。

《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4]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

家。

也许在其他作家笔下,白流苏最后的命运也许会以一场以外的死亡做为故事的结束,以此升华白流苏悲剧的一生,向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呐喊。然而,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我们看到那些如鬼魅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来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就是白流苏之人的生活,从此这些白流苏之流的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当白流苏笑盈盈地把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的时候,一个张爱玲式的爱情故事终究结束了。倾城倾国的女人大抵如此吧!再美的人儿也逃脱不了生活的琐碎,平凡与平淡本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梁祝般唯美的童话只不过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的乌托邦罢了。现实的出现既而粉碎了一切,爱情开始变得轻如毫毛。这并不是我们喜新厌旧, 是尘世之下太多太多的纷杂让我们挑不起那最重的一担。担心的、恼怒的、忧郁的、流连的、羞怯的⋯⋯每个人都是“精刮”的,得一份心无旁骛、纯洁的情感着实不易。即便是拥有,也只怕是在更多的无奈下被蚕食得只剩躯壳。

张爱玲的故事里永远是让人叹不尽的忧。像是道尽了人世间的沧桑,每每读罢,一阵心痛萦绕心头,却道不明是为哪般。或许这就是她故事里的苍凉,比爱情更为深远的艰涩⋯⋯

参考文献:

[1]任茹文,王艳 张爱玲传 团结出版社,2008

[2]张爱玲 流言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3]任茹文,王艳 张爱玲传 团结出版社,2008

[4]张爱玲 倾城之恋 京华出版社,2006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四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主要目录: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二、荒谬飘摇的爱情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1 、灵动的感悟2 、平实的细节《倾城之恋》(1943 )也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作品仍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仍然是在爱情中书写人生的荒凉,比《沉香屑第一炉香》其荒凉意味更强。甚至,主人公的性格也和《沉香屑》有相似之处。但是,其题材、写法,韵味,又有所不同。一、古典豪门与现代都市小说的题材很特殊,故事存在着两个环境:一个是现代大都市,一个是传统古典贵族的大家族内部。这个传统贵族大家庭是在上海。故事中的人物又到香港。前边写大都市里衰败、破落的大家族生活,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后边却是写贵族小姐与现代浪子在香港相爱,豪华饭店、宾馆,灯红酒绿。衰败古典贵族大家庭与现代都市的结合,是张爱玲在题材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在其他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二重结合。《花雕》《茉莉香片》《金锁记》等。这种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把这样两种特殊的生活组合在小说中,具有很特殊的美感。张爱玲强调一种参差的对照之美。这也是一种对照。这种对照也存在着一种苍凉、荒凉的美感。大家族在现代城市里,失去了古典时代的威风,日益衰败、破落。给人一种毁灭感。同样是荒凉的意味。张爱玲家庭本身就是这样的大家族的。二、荒谬飘摇的爱情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命运是不断下滑、沉落,最后她的自我消失在欲望之中。但是,这里,主人公白流苏的爱情却有一种上升的趋势。白流苏是一个衰败的贵族大家庭的小姐。这个大家庭整天过着那种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生活。白流苏因为是小老婆所生,特别是有过离婚的经历,所以,在家庭中格外受排挤。他的哥哥、嫂子都欺负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并不是软弱的人,所以,仍然怀着自己生活渴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华侨富商子弟范柳原,经过一番所谓的曲折艰苦的高级调情以后,在香港沦陷的炮火中,他们各自感到了对方的真情实意,宣布结婚。在这种爱情中,白流苏有两个动力:一个是大家庭的压力,一个是对生活渴望。在大家庭中,她由于自己地身份、地位和不幸的婚姻经历,总是被排斥。精神格外痛苦。她只能往前追求自己的生活,就是选择一个好丈夫,过着自己的生活,远离这个龌龊的大家庭。没有任何退路。她是怀着赌博、冒险的心理去到香港见范柳原的。张爱玲的人物往往是感情冒险主义者。但是,范柳原却仍然是乔琪一样的人。虽然对她很欣赏,却也是只给她欢乐,而不给她婚姻的。白流苏感到,范柳原对于她就是高级而文雅的调情。范柳原是个虚无感很强的人,他似乎觉得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一切都是游戏,都是玩乐。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他什么都不信,一点正经没有,总是调侃的态度。范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我们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所以,范柳原在他得到白流苏以后,就自己离开香港到英国去。他还是把白流苏当作和他玩过的别的女人那样对待。但是战争爆发,范柳原没有走成。在战争的死亡面前,两个人都感到了真正的爱情。于是范柳原宣布和白流苏结婚。这种爱情或者婚姻,不是他们之间感情,而是借助偶然的战争的外力促成的:“香港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这里就意味着,这种爱情是建筑在一种不可理喻的荒谬性之中。世界是荒谬的,不可理喻的。没有任何秩序。人在这样的世界中,没有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表面上好象获得自主性,其实不过是世界无形的巨手拨弄的结果而已。这里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中,爱情也变得荒谬、飘摇不定。作品这样说:“柳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张爱玲说:“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这里,仍然显示出苍凉的韵味。

三、灵动的感悟与平实的细节张爱玲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灵动的感悟就是善于对描写对象进行一种很深刻感悟,然后通过一具体形象把这种感悟到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实际是意象或者意境。不是空洞的说教,或者抒情,而是在形象中暗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深切,灵动。让读者去体味。作品开头两段: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

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洋台上,拉着胡琴。这里,由“时钟”到唱歌,再到“胡琴”,然后是光艳的伶人。它们组合在一起。把白公馆的惜日的繁华,今天的衰落的那种苍凉传达出来。还有白流苏在屋里:朦胧中可以看见堂屋里顺着墙高高下下堆着一排书箱,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散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拖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这是对流苏在白公馆里的心情的描写。不是直接述说,而是借着环境描写和感悟去写。白公馆的败落,陈腐,阴郁而流苏的苦闷都暗示出来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夜色中到了浅水湾,流苏内心情感、欲望是这样写: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了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噼里扑噜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她仰着脸望上去。柳原道:“广东人叫它„影树‟,你看这叶子。”叶子像凤尾草,一阵风过,那轻纤的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耳边恍惚听见一串小小音符,不成腔,像檐前铁马的叮当。2、平实的细节张爱玲小说虽然也讲究故事性,但是,她并不靠情节魅力。而是靠细节的爆发力。无论多大的场面,她一般都不进行宏观整体地扫描,而是从小处开始。一点一滴的去写,在细节的精雕细刻。张爱玲酷爱细节的作家。她在评论《红楼梦》《金瓶梅》时说:“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张爱玲本身受《红楼梦》影响很大。张爱玲写人、景物等都是在细节上苦心经营。可以从二个方面看张爱玲小说的细节:(1)以小写大张爱玲要确定全篇的感情基调的时候,笼罩全篇氛围、感情。往往都是从一、二个小处着眼。不是宏大叙述。比如,开头作品是写大家庭晚上一个大生活场景。从时钟开始写,然后是白四爷拉胡琴。用这样的意象,写出苍凉的大韵味。(2)从小处写起。张爱玲喜欢写大的生活场景,比如说大家庭的生活,别墅里的酒会、宴会等等。但是,她不喜欢从宏观上去写,不从宏观上想描写那种整体的氛围,而是从细节开始,一步一步地写出大场景。细节都很平实,好象没有什么惊人的东西,但是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活,人物性格、场景、故事就都被写出来了。作品开始就是晚上白公馆的很大生活场景。却主要几乎都是人物具体对话和简单动作,没有任何概括性的,笼统的叙述语言。每个人的话都很长,都是他们性格的体现。正是对话中,人物很微妙的心理都写出来了。三爷和四爷对话。内容是白流苏原来的丈夫死了,三爷想让白流苏去奔丧。实际上是排挤白流苏,想赶她走:白流苏坐在屋子里的一角,慢条斯理绣着一只拖鞋……这时她便淡淡的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她若无其事地做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她偶然遇到范柳原的那个晚上,别人都骂她不要脸。但是她却暗自得意。一是对别人是报复,二是内心有一种喜悦。流苏蹲在地下摸着黑点蚊香,洋台上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搽亮了洋火,眼看着她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她把烧焦的火柴丢在烟盘子里。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她一歪身坐在地上,搂住了长袍的膝部,郑重地把脸偎在上面。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直熏到她脑子里去。她的眼睛里,眼泪闪着光。中国文学欣赏中国文学欣赏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五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

那天,偶然瞥见了夜空里清冷的月光,一霎那,恍如隔世,一种似曾相识、熟悉却遥远的情愫在脑海牵扯,久久无法理出思绪。 那样的月光,在哪儿见过呢?

那样的感觉,什么时候有过?

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我们以为淡忘了,却会在毫无防备的某个瞬间忽然蹦出来,让人措手不及。既无法坦然处之,又不能弃之不理。 就像路上突遇许久未见的熟人,他一脸热忱,你却不知所措,极力辨认回想,却记不清晰。

直到有一天,再次看到封面上的那张照片,才渐渐回想起来。 相片微微泛着黄,一袭修身的旗袍,散发着上海女人特有的韵味。然而那微微扬起的脸庞,空视一切的傲然和淡漠,却只有她才有。 “她战战兢兢拿起听筒来,搁在褥单上。可是四周太静了,虽是离了这么远,她也听得见柳原的声音在那里心平气和地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柳原道:“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枝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他不再说话了,可是电话始终没挂上。许久许久,流苏疑心他可是盹着了,然而那边终于扑秃一声,轻轻挂断了。流苏用颤抖的手从褥单上拿起她的听筒,放回架子上。她怕他第四次再打来,但是他没有。这都是一个梦—越想越像梦。”

那时的月光,那时的柳原,那时的流苏,那时的我,因为一个名

字,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

张爱玲,一个用文字书写人生的女子。留下了那么多精彩,也留给了我们那么多遗憾。

第一次读她的《倾城之恋》,是在什么时候,已经记不清了。 但从此便喜欢上了那种慵懒闲散、精致冷漠的笔调。她的喜,再欢欣雀跃,也有着排解不去的悲凉;她的悲,再痛彻心扉,也有着挥抹不去的孤傲。

童年的家庭遭遇,让她从小就有了成熟敏感的心智、敏锐洞悉的观察力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冷漠外壳。

她,用自己的“冷眼旁观”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她特有的笔调描绘着她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

嘈杂喧闹中透着人性的悲凉,光鲜气派下止不住败落的无奈。然而,即便如此环境下,她依然相信爱情。在潜意识中,她甚至渴望一份没有杂质、平等真挚的爱情。

她,没有斯佳丽的热烈和顽强,但有着东方女子特有的执着和细腻。

一旦爱上,便失去了自我。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她,白流苏;她,张爱玲。她是她的缩影,她是她的寄予。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那个时候,别的她不知道,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那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那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那个人。

一场传奇,一段倾城之恋,在青春懵懂的岁月里,激荡了多少涟漪。

然在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中,也逐渐淡去,回归平静。 就算再惊天撼地的相遇,最终还是要归于平淡。

范柳原和白流苏,最终,他再也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而她,也只是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庆幸着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又带着些许怅惘失落。

可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无法预知的世界里,他和她,正努力兑现着那个古老的承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六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有关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张爱玲小说的中心思想:在女奴时代谢幕的今天,女性角色的归属所在,张爱玲否定当时女性的生存方式,希望女性能挣脱文化的,历史的,生理的,心理的等等诸多枷锁般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的生存。 张爱玲是富家小姐出生,她的外婆是小妾。裹着小脚。她的母亲和父亲离婚了,父亲娶有小妾并且和小妾吸食大麻,最后败坏家产。母亲离婚后去欧洲。张爱玲的父亲几次说要杀死张爱玲,张爱玲从父亲那逃到母亲那,母亲对张说:“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缺乏父爱,因此有恋父情结。这也是以后她和汉奸胡兰成恋爱的原因之一。 别人都说张爱玲是富家小姐,张爱玲却说“我是靠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张爱玲三岁便把唐诗三百首拿下,七岁时开始写自己第一部小说。她曾经犹疑是要做一个钢琴家还是画家。她是一个天才。但生活的琐碎中她的自理能力却可以说是个白痴。后期帮香港电影公司做编剧,并且参加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家。一生作品无数。 张爱玲的自传中说到自己创作的《倾城之恋》拍成电影后,好多女人喜欢。原因:人都说二八年华,而《倾》中的女主人翁白流苏年近三十还能找到一个有钱又帅气又风流倜傥的男人范柳原,这给了很多女人一个梦。而流苏也在看不起自己的家人面前出了口气,又给大龄单身或离婚过的女人们“争一口气”。但张爱玲自己说, 《倾》并不是个好的圆满结局。 流苏的家人嫌流苏是个离婚大龄女人,处处刁难流苏。 家里一片的女儿,把小的宝络嫁给从国外回来年轻有为的富豪范柳原成了家人的首要事情。 而最后范看上的居然是流苏。窥见上海这家子的生存法则后,从故事一开始到结束这就是个悲剧。柳原不想让任何女人束缚住自己,包括他爱的流苏。 柳原不要婚姻,他惧怕婚姻。而流苏有脑子,她要的就是名份。但流苏也不想成为其他那些太太那样无所事事,整日吸食大麻。在男女主人翁斗智斗勇几回合后,发生了香港沦陷,身处在战争的爱情,在历经考验后,柳原终于在危难之际害怕失去真情,害怕失去流苏,也怕自己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终于娶白流苏当了正式的太太。要是没有了香港沦陷,也就没有这“圆满”的结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 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

桌子底下去。”张爱玲说了,两人都不是在大时代中的英雄,他们没有去参加反抗侵略。而流苏和她的家人以婚姻做生存的理念只会成为妇女永远的悲剧。 《连环套》和《金锁记》就直接凸显了旧社会没有文化女人靠婚姻生存的悲惨结局。《连环套》中的霓喜从小被卖给个印度商人做妾,为了做正室,几经波折,最后被丈夫雅赫雅赶出家门。之后又找了几个男人跟他们“完婚”,有的是有结婚,有的是没结婚。“汤姆生两手按着桌子站立着,茫然看着她,就像是不记得她是谁。霓喜忽然觉得她自己的大腿肥唧唧地抵着写字台,觉得她自己一身肥肉,觉得她自己衣服穿得过于花哨,再打扮些也是个下等女人;汤姆生的世界是浅灰石的浮雕,在清平的图案上她是突兀地凸出的一大块,浮雕变了石像,高高突出双乳与下身。她嫌她自己整个地太大,太触目。汤姆生即刻意会到她这种感觉,她在他面前蓦地萎缩下去,失去了从前吸引过他的那种悍然的美。”当女人认为肉体是自己的本钱的时候,她也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她笑道:‘发利斯比我小呢!年纪上头也不对。’那印度妇人顿了一顿,微笑道:‘年纪上是差得太远一点,他的意思是……瑟梨塔……瑟梨塔今年才十三,他已经三十一了,可是他情愿等着,等她长大。你要是肯呢,就让他们订了婚,一来好叫他放心,二来他可以出钱送她进学校,念得好好的不念下去,怪可惜的。当然弟弟妹妹也都得进学堂。你们结了这头亲,遇到什么事要他帮忙的,也有个名目,赛姆生太太你说是不是?’霓喜举起头来,正看见隔壁房里,瑟梨塔坐在藤椅上乘凉,想是打了个哈欠,伸懒腰,房门半掩着,只看见白漆门边凭空现出一只苍黑的小手,骨节是较深的黑色——仿佛是苍白的未来里伸出一只小手,在她心上摸了一摸。霓喜知道她是老了。她扶着沙发站起身来,僵硬的膝盖骨咯啦一响,她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就这样破碎了。”女人老了也就没人要了,她的女儿还是可以利用的。 《金锁记》中的七巧悲惨的一生就被她名存实亡的婚姻所控制,不单害了自己,还连带去害自己的子女们。七巧也是个瘾君子, 大麻是她生存下来唯一感觉到幸福快乐舒心的溯源。七巧是无知的,是典型的旧社会婚姻奴隶,被婚姻的大锁锁了一生,即使离开争夺财产的婆家那所宅门,她也被锁得紧紧的,世代锁下去。 《花凋》和《琉璃瓦》也是两部有相似之处的作品。作品中的女主人翁们被家人要求找婆家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揭露了丑恶的旧社会当时民众的生活艰难以及想靠攀附资产家庭的可悲现象。《

琉璃瓦》中的家庭偏偏生的都是女儿,父母张罗女儿们一个一个嫁了“好人家”,偏偏到了小女儿心心这儿,来了个“不听话”,玩上了自由恋爱。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男主人翁佟振保也还算老实,出生草根,凭借自己的努力有个好工作。但人家的艳福也不浅,有着红玫瑰和白玫瑰,还有其他灯红酒绿的地方各式的花朵们。女人们最后都是老了,都会腻的,男人却仍可以在社会的宽容下继续猎奇。当然,为了不辜负社会对他的期望,振保结果还是选择重新做个好人。 《色.戒》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写照了。《色》是张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创作的。一个爱国的,要杀汉奸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却被“汉奸”俘虏了心,临杀老易时放他一马。而汉奸易先生却为了自己的生存选择了杀掉女大学生王佳芝。在杀易先生的路上,佳芝一直在想老易是不是真心爱他。而老易“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男人在感情上是理智而又自私的,女人在理智下,还是会为了感情而自我毁灭的,这是男女对待感情的一个不同。也是女人“劣根性”的一种。 没有特别,最爱的还是《十八春》,又名《半生缘》。《半》中的女主人翁顾曼桢是迄今为止我最佩服的女人之一,在旧社会的种种“陋习制度”下她决不屈服,靠自强自立,一天做三份工养家,也决不步姐姐顾曼如的后尘做舞小姐。而最后嫁给祝鸿才也不过又是女人的“劣根性”作祟,她误以为赵世钧已经和翠芝结婚了,她就故意把自己毁掉,“自杀”嫁给祝鸿才,做了生平最错的一件事。后来就费尽周折和祝鸿才离婚,自己带着儿子继续独立。曼桢也是少有的不虚荣的女人,一点也不怎么打扮,自然清新。而翠芝作为一个富家出生的小姐,读大学也是为了嫁给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少爷。因为作为一个富家女,决不能出来抛头露面工作。翠芝也曾说过羡慕曼桢那样在外面做事,能够自己独立,充实。而翠芝和世钧结婚后整天就是和无知的富太太们攀比财富、打扮和奢侈的消费,世钧也从来没爱过翠芝这样的女人。最能和曼桢对比的是姐姐曼如。曼如是个可恨又可怜的旧社会产物,她为了维系自己赖以生存,但又摇摇欲坠的和祝鸿才的婚姻,居然设计让妹妹曼桢被姐夫鸿才强暴并关押起来产下儿子。故事最后,鸿才还是没改恶习,并没对曼如好。旧社会牺牲了曼如,曼

桢成为鸿才这类人的玩物,牺牲了世钧和曼桢这对情投意合的男女的真爱,我每每看《十八春》都要哭,在曼桢那悲惨的命运中好像和她一起在经历这种撕心裂肺的惨痛人生。 姐姐曼如为了婚姻,取悦丈夫祝鸿才,去牺牲自己的妹妹曼桢的终生幸福,让人替曼桢唏嘘不已之余,对万恶旧社会女卑男尊的社会制度、地位感叹。 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都会有一夫多妻的段落,而这样的家庭面临的都是没有真爱,而只能又是为家产争夺而最后酿成悲剧。现实中,张看得太多了,自己的父母也是旧社会婚姻的牺牲者。 《流言》和《传奇》是张爱玲的名著,而张爱玲自己本来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段传奇呢? 胡兰成就是在一次看到张爱玲的《封锁》后想认识这个女孩。张爱玲旺盛的创作时期都是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另人诧异一个少女会有如此的思想。她被誉为鲁迅之后又一个追寻人类真谛的人。她的曾祖父是清末大臣李鸿章。后来胡兰成抛弃了她。她第二任丈夫是美国的赖雅。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七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 张露 072003040110

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环境分析 白流苏 范柳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 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1]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上海一个旧式家庭之女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看尽了人生的世态炎凉。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跟随徐太太去了香港,之后毫不意外的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与范柳原的相遇,为了自己以后的婚姻地位和无忧的生活,与范柳原展开了一段“勾心斗角”的爱情拉锯战,本以为这场斗争是白流苏输了,范柳原打算离开香港一段时间,但恰在这时香港发生了战争,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返回浅水湾寻找白流苏,在这生死未知的期间两人相依为命,并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情愫,最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得她成功的嫁给了范柳原。本文通过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绚丽的文辞描写,从小说双城的场景和主角人物的性格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一、环境分析

(1) 上海白公馆

白公馆是流苏从小生活的地方,出嫁,离婚,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带着少许离婚分到的家产和受伤的心回到了这个有着亲人的家里,但是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小说开篇就写到:“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仅这一句,一方面说明了白公馆的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着,而他们却也不愿去改变他们百年如一日的生活。别人都在忙碌着,他们却还在悠闲的计较着。另一方面则是暗指他们这个老贵族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步向衰败、没落。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渲染出白流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张爱玲营造的梦魇般的氛围与情调,笼罩着小说中的人物和周围的一切,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充盈着苍凉,抑郁而哀切的胡琴声。[2]与伶人扮演的热闹场景相比,四爷独自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的身影就显得凄凉多了,更显示出了白公馆的冷清和衰败的气息。从这胡琴声中引出了白公馆的一件稀罕儿事——徐太太来“报丧”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也正是这场风波让白流苏明白了她的家人是一群怎样的人。也是在白公馆里上演的一场大戏。白家兄嫂在得知流苏的前夫去世之后,都想着让流苏回去为前夫守寡,表面上都是为了流苏好,其实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把流苏赶出去这个家,他们也好有点利可图。特别是三爷,刚开始还是好言好语,一副为人兄长,为妹妹打算的口气,让她回前夫家过继个前夫的侄子过来,名为流苏有个依靠,其实是想让流苏把前夫的财产也一并过继过来,让他们以后也有点好处可捞。见流苏不同意,便又说: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

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了!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用这样的话来说服流苏。在被流苏说出三爷把她带回来的钱花光的真相后,三爷面子就挂不住了,直接说开了,接着四奶奶,三奶奶也都说开了,意思就是流苏在这个家闲着吃他们的,住他们的,现在物价贵了,他们养不起他这个闲人了,其实最主要的是流苏这个妹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兄嫂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流苏气极,颤抖着,抓住了四爷,但四爷却也认为三爷说的对,最后流苏想到了白老太太,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说句话,可是当流苏跑到白老太太的身边时,得到的却是白老太的一番避避重就轻的话,说到最后,也就是让流苏回到前夫家去,白老太的一番话无疑把流苏打入了谷底,连这个家,连最后的依靠也没了,这就是生她养她的地方,这些就是她的家人,她的心就这样被她最亲的人撕裂了,就连绣鞋的针也扎了手,也全然不知。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句话包含了流苏太多的辛酸、失望和痛苦。

这些就是白公馆的人,透露了她们对亲情的淡漠,对流苏的冷情,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显示出了他们的冷酷无情。白公馆的衰败也是必然的,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的腐败的贵族观念,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他们的观念也还是腐朽的老思想,他们家的女儿的命运就是为了保住白家的名声找个有靠山的人家出嫁了,一带女儿嫁出去了,另一代女儿又顶替上来,百年来不变,任然是由父母来掌握、安排自己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任然停留在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礼教下。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流苏的命运注定了是悲惨的。所以最后她决定听从徐太太的话用自己作为赌注勇敢的选择了离开了这个封闭、落后、没有人情味的家。

(2)香港浅水湾

香港浅水湾是一个繁华、新时代气息浓烈的地方,流苏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潇洒多金的富二代范柳原,在那次相见后,范柳原对流苏有了意思,于是通过媒人徐太太邀请流苏离开家来这个地方,而流苏也在那个家受尽冷嘲热讽后,于是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出来闯一闯,于是她跟随徐太太来到了这个地方。正是在这个地方,改变了流苏的命运。也展开了流苏与范柳原的一场感情拉锯战。

来到这个地方,正如流苏所料,富二代公子范柳原早已等在了这里,是有意抑或是无意,流苏在浅水湾饭店的房间争好相邻,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开始了“谈恋爱”。白流苏与范柳原从一开始交往就在互相较劲,双方你来我往,攻杀战守,逗引埋伏。在白流苏眼中,范柳原“虽然够不上称作美男子,粗枝大叶的,也有他的一种风情”,而在范柳原眼中,白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尤其喜欢她身着旗袍、低头不胜娇羞的模样,因而有心勾引她,但又无意娶她,最多愿意让她做个情妇。白流苏洞察范柳原的心机,因而给他亲近自己的机会,但绝不

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因为她深知,“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这就意味着,白流苏的“守身如玉”并非理想贞女式的重德轻欲,对白流苏来说,贞节就是她与范柳原婚姻交易中的砝码,这和她“不愿寻了个低三下四的职业”而失去其“淑女的身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价,以达到让范柳原明媒正娶她的目的,而不是偷鸡摸狗的玩玩。范柳原知道白流苏要什么,但他固执地不愿承认。白流苏不知道范柳原要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3]

在流苏去到浅水湾饭店见到范柳原之后,他们之间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彼此身上各取所需。流苏想依靠范柳原让自己以后的生活好一点,在范柳原身上得到一个名分,在婚姻上有个地位,而范柳原觉得流苏是个有挑战性的女子,既有中国式女子的婉约,却又比一般女子来得有性格,想要征服她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他的情妇。于是,在浅水湾,他们一个演戏,另一个配合着,就这样开始了这场爱情游戏。在他们第一次去香港饭店,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就正式拉开了帷幕,范柳原看似无意却是有意的对流苏诉说着萨黑咦妮公主的身世和遭遇,说明了他也想过那样自由的生活,没有婚姻的束缚,之后他们去丛林散步,范柳原对流苏说:“我自己也不懂得我——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可是他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流苏不懂得他,这让他有些失望。在这之后,范柳原与流苏常常一起出双入对,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浅水湾饭店的人都误以为他们是夫妻,都叫流苏范太太,而范柳原听了也不否认,也不给流苏机会否认,因为他想要就是这种结果。他深知流苏的经历,背景。因为她是一个中国式的女子,自然就有中国式女子的思想,虽然他们自己知道他们什么都没发生,但是在别人看来他们整天出双入对,肯定已不再纯洁。在人言可谓的旧思想里,流苏自然逃不出他的手掌心。然而流苏却让未让他如了意,流苏的固执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有的,尽管在别人看来他们之间已经亲密无间,但她任抱着她的那份矜持,因为她把戏知道这是她最有价值的筹码,只要范柳原还没得到她,就不会对她失去兴趣。就是这样,范柳原跟流苏玩起了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把戏。他与萨黑咦妮公主亲热的来往,在流苏面前与萨黑咦妮举动亲昵,对流苏的态度爱理不理,想让流苏吃醋,最后让她妥协。可是流苏偏不让她称心,尽管她枉担了范太太的虚名,但范柳原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她,她句还有价值,还有砝码。于是她决定回上海,范柳原听她说了之后也并没有反对,并说送她回家。在送流苏回家的路上,范柳原的态度也还是冷冷淡淡的,他坚信流苏走不出他的手掌心。过了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岁,这时候范柳原发了电报让流苏回香港浅水湾,并且船票已经买好,她的母亲也让她回去,她伤心的哭了,因为她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早就认定她已是范柳原的情妇。并且已经两年了,她禁不起老了,但她也清楚的知道这一

去,她便是默认了做范柳原的情妇,无奈之下,她再一次回到了浅水湾饭店。还是相同的房间。流苏做了范柳原的情妇。在两人的一番勾心斗角之后,流苏最终还是没逃出范柳原的掌控。但是为让人预料到的是战争的爆发,让本来打算去英国的范柳原没去成,反而成就了流苏一开始的心意。战争爆发了,流苏自己在他们租住的房子里面担惊受怕、饿了几天,眼前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有的只是没有止境的炮声,当看到战乱中来接自己的的范柳原时,她绷紧了好几天的神经终于断了,以前的矜持没了,有的只是眼前的范柳原,而范柳原也是,在这战乱中,有的只是与流苏的相依为命,不离不弃,这让他感动了,也让他们明白了眼前的相依是多么的可贵,这时候的他们没有了勾心斗角,有了坦诚相见,两人的感情在这场战争中迅速的升温,那是真心对真心,彼此珍惜的感情。战争结束了,他们也在这混乱中接了婚。

在这浅水湾,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却也结束了他们的故事。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却也结束了他们的爱情游戏。在这里,他们经历了很多,见识了他们的勾心斗角,也见证了他们从贪恋爱到恋爱的过程。

二.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1)白流苏

从她的第一次婚姻开始,到离婚,在家受到家人的冷嘲热讽,到毅然决定离家,之后与范柳原展开的一系列争斗都无不展现出了流苏的勇敢和聪慧。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接受的仍然是女子的“三从四德”,认为女子嫁人以后,就一定要待在丈夫身边,向来只有男子可以休掉女子,女子却不能先甩掉丈夫,丈夫就是女子的天的教育,而作为一个封建家族中的女子,在出嫁以后,便也是“嫁出去的女儿,抛出去的水”。流苏违反了这个常态,与丈夫离了婚,勇敢的跳出了这个火坑。带着离婚得到的一点家产回到了她唯一可以依靠的家,但是回到家以后的遭遇却又把她推向了另一个深渊,所谓的家人让她彻底的失忘,生养她的母亲却让她更是绝望。她与丈夫离婚是为了寻找新的希望回到家以后,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甚至到绝望,眼前一切的亲情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时候的流苏是无奈的、软弱的,因为被家人抛弃是痛苦的,这让流苏很难接受。对未来的路充满了迷茫,自己该何去何从,继续留在家里,只是作为一个没有自尊、多余的、让人厌恶的人存在着,要是离开,外面的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离开了家,自己又改如何生存,对于未来,流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而媒人徐太太的道来正好给了她一个逃出升天的机会。这就好比是一个在苦苦挣扎快要沉溺的人,抓住了一根漂浮的救命稻草。在妹妹的相亲上,流苏结识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然而因为她所受的教育和她的经历让流苏在婉约的小女人中又透露出一点张扬,也因为他家曾是贵族,让她也养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八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

刘晓颖1 ,刘晓敏2

( 1.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2. 临沭教师进修学校,山东临沭276700)

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分析之后,仍存有解读的空间。《倾城之恋》中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

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经典

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334( 2011) 01 - 0093 - 02

收稿日期: 2010 - 09 - 28

作者简介:刘晓颖,女,山东临沭人,安徽大学2009 级硕士研究生。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意识

到经典化的重要性,研究者们认为文学史“不应该越讲越厚,

而应该越讲越薄,越讲越精,经典化是必然的”[1]。经典是指

那种具有文学史意义,蕴涵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价值观念、

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

文本。但经典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存在着被湮灭、

重释或强化的可能性。20 世纪末张爱玲作品在中国的经典

化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张爱玲1943 年初登文坛便声

名鹊起,红遍大半个中国。但1949 年后,张爱玲所站立的文

学立场与当时主流的文学立场之间存在分歧,文学史教材上

几乎没有她的影子。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大陆的

思想解放和文坛的自由性、主体性思潮的兴起,加上夏志清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首次重点评讲,她逐渐被中国学术

界和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张爱玲热”和“张学”。我以为,

张爱玲小说中最经典的不是她的扛鼎之作《金锁记》,而是

《倾城之恋》。作品中丰富的意象、丰厚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

主题的思考提升了其艺术高度。

一、众多的悲剧意象

《倾城___________之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

兄嫂谩骂有加,逼迫流苏回去做寡妇。流苏不从,恰巧碰见

了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范柳原,两人展开了持久的心理战。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香港的沦陷,使得两人最终还是步入

了婚姻的殿堂。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

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 “凭张爱玲灵敏的头

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

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2]259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

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 一) “镜”意象

《倾城之恋》的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谓“镜”意

象。小说中第一处对镜子的描写为: 白流苏在遭到娘家人冷

嘲热讽之后,“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一双

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

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

的一笑……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

不与她相关了”[3]53。这次对镜,流苏发现了自己的美貌和身 材,抛弃了忠节孝义的道德规范,看似是从镜中发现了自我, 决定了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要用自己残余的青春博得 再次婚姻,实际上恰恰是失去了自我。

第二处为白流苏第二次离家去香港时,“流苏觉得她滴

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

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 上身来”[3]77。镜子在质地上是易碎的。正如张爱玲在《流 言》中所言: “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 镜之易碎,象征着情感之易碎。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恩爱的 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脆弱,说不定什么时候轻轻一碰,就 支离破碎了。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流苏与柳原之间空

无感情的婚姻就像镜中之像,若有若无。流苏做了柳原的情 妇后,“持家罢,根本无家可持……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 月? ……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3]79她虽然得到了经济 的安全,但却产生了虚无感。这与叔本华的哲学思考不谋而 合: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 二) “围城”意象

小说中另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是“围城”。把婚姻及

其他类似的一切喻为围城,应该是从钱钟书正式开始的,但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领域第一个明确运用这个意象的。白流

93

苏跪着祈求母亲做主时又想起来小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 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人人

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3]50。 这里表现出了围城意识,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 谁的世界。

二、丰富的哲学意蕴

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

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受到家庭身世和中外文学思想的影

响,她的作品闪烁着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 一) 荒原意识

在艾略特的《荒原》中,“荒原”代表着追寻———追寻一 种存在。追寻赋予人类存在的一切意义。诗人穆旦的作品

也渗透着强烈的荒原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 争、爱情的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

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这个人物就处于精神荒原状

态。私生子的身份使他受到中国族人的冷待和排挤,而西洋 文化更不是他的根系,所以他的心灵一直在漂泊,便日益堕 落下去,“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正是范柳原对自己荒原状 态的一句经典概括。范回国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想 找寻到传统的中国精神,同时要逃离人类文明,找到一种原 始的朴素的生命意义。白流苏就是范柳原理想中的女人,范 柳原把她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永远不会过时。

( 二) 回归意识

那么,内心一片虚无如荒原的人类,将走向何处呢? 有

人会以坚定的宗教信念来抵抗困境和虚空。《倾城之恋》没 有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暗合了一种出路: 回归安稳,回归传 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安稳一直是白流苏的追求。离婚后,她波澜不惊地过了

七八年,后来在兄嫂的逼迫下开始了反抗,但反抗的目标依 然是想追求一个安稳的婚姻生活。而在战争面前,在人类文 明遭受摧毁、人类无能为力之时,安稳地过平实的日子才是 最真的。战火之后,“他们来不及整顿房屋,先去张罗吃的”, 现实的、安稳的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核心。张爱玲的创作观 也是如此。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 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略人生安稳这一面。其实

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4]13战火没有让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 流苏飞扬起来,反而让飞扬的范柳原转向平实,选择了安稳 的婚姻。

三、“沟通之难”的思考

《倾城之恋》描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调情与算计,

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流苏与柳原 都想得到对方,却基于各自的需求而打着算盘,以致迟迟不 能产生真切的爱情,真正拥有彼此。白流苏是要找到一个安 稳的丈夫以保证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想找到一个有中国 元素的女人,他把流苏当作拯救自己的“药”,哀恳流苏“我 要你懂得我”。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柳原总是君子人模 样,当众却喜欢放肆、调情。但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流苏 无暇顾及心灵,加上她不由自主的自卑心和戒备心,她总是 误会柳原偶尔的真情表露。“我要说的不见得是你要听的。 你听到的也未必是我说出的。对话不容易”[5]。实际上,他 们都是现代风雨冲击中被旧生活遗弃了的漂泊者,都憎恨旧 的生存环境,却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传统意识,这正显示了 近现代中国洋场社会不新不旧、亦中亦西的文化特征。

小说所表达的“沟通之难”在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现代

文明正在流行一种可怕的精神冷漠、难于沟通的“病症”。那 么如何实现沟通呢? 小说中,在灾难面前白流苏终于醒悟什 么是真什么是假。“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 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 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

活个十年八年”[3]85。他们之间的心墙已经倒塌,沟通变得和 谐顺畅。停战后他们再次经过那堵灰砖砌成的墙,流苏道: “那堵墙……”柳原道: “也没有去看看。”流苏叹了口气道: “算了罢。”说了一半对方就知道下文,很有默契,与战前二人 互相试探的大段对话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生死面前,他们甘 愿放弃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关注生命,用最朴实的真 情真爱来沟通,来维系生活和婚姻,正是小说表现出来的解

决之道和深刻主题。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

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正如夏中义所言: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生命力,要比作为女人的张爱玲健 旺……作为小说家,张爱玲依然风姿绰约地活在一代代读者

的想象世界。”[6]虽经过一段时期的被湮没,但张爱玲的小说 在被重新发掘后持久不衰地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无数后人追 随于她。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J]文艺研究,1999, ( 1) .

[2]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 7) [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 社,2003.

[4]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 3) [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 社,2003.

[5]刘安海. 阻隔与沟通: 异元批评与对话批评———文论建 设中的一个问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2002,( 1) .

[6]夏中义. 想象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序言 [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郭庆林]

94

张爱玲倾城之恋篇九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

[提要]本文分析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指出《倾城之恋》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生落后的苍凉困境.

[关t诃]《,i城之惑》#苍凉,凡生困境[中圈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3—414512003]03济南

250100

ollo—02

娟,山求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山东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完满悲剧感的作家,她的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梦魔般挥之难去的悲凉氟围,虽然其中也有着^生的种种热阚繁华,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故事讲的仍是张爱玲擅长的男女情爱t白流苏和范柳原,一个破落世家的离婚女儿和一个饱经世故的老留学生,两个来自不同文明和世界.有着不同身世和欲求的原本毫不相干的人被命运的邕手搓台在一起.靠一场惊心动魄的倾城战火结成了婚姻,在鄢“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做了“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在张爱琦满是残缺的故事中是少有的圆满结局.然而这个看似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圆满里却蕴古了更深刻的不圆满,选段“得意缘”的华孵底色上衬出的其实是现代人灰色人生的苍凉和悲裒.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她对女性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它可以看作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苍凉之歌.对于流苏,很多人将她视作情场的赌徒.是个以婚姻为职业,借“堞爱”来“谋生”的恶俗女人,也有人认为她是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受害者.是个值得同情和悲悯的弱者形象.

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

鲁迅曾指出走【叶l家门的挪拉们只有两条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流苏不时堕落+就只能回来。回到娘家.这个所有女子的最后据点.可是在娘家人眼中流苏是嫁出去的女儿,已是外面的人了。随着家道嗷落、生计日盘艰难t兄嫂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赶走流苏.此时母亲的狰语无情和兄嫂的冷眼无义让流苏感到这个太厦将倾的贵族之家已不再是她最后的庇护所.特别是当过去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之后,流苏强烈地赢觉到它所散发出的腐败与死气。流苏不愿被动地接受这一残酷命运,她准备再次H{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族,她要为自己另外找一条生路来,但她又有什么资本找到这条生路呢?正如流苏自己所说,她是个“顶无用的人”.而在失去了Ⅲ家庭给予她的身份和尊严等等这些保护伞之后,她只剩下“还不老”的自已,除此她一无所有,一无所长。流苏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就是用自己残存的韶华再结一门亲.所以当范柳原这个理想结婚人选出现时,流苏首先并不是为他的风仪与魅力而动心.她心中涌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与范柳原结婚.以获得经济的保证.她租清楚如果“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的抓住一个男^,是一种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o【=t”’所以她千方百计要成为一个“名JF言顺的妻”.在流苏服中,婚姻的目的不是寻求情感的归宿.而是获取必要的物质倚靠以保障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西蒙・渡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一书中指出女人的历史性压制了女人的自然性,使她仅仅成为丁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或日“次性”.今天的女性虽已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性别不同的人类从来就投有平等地共享过一个世界。渡伏娃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女人与男人的不平等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关系。而流苏的离婚一回家再嫁的人生轨迹恬恰具体而

而张爱玲本人则在《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中称赞流

苏“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有决断.有口才”.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流苏以及她的“倾城之恋”呢?流苏出身于式搬旧家庭,是那种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文化熏染的女性.范柳原就认为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他之所以对流苏一见钟情,一个很重受的原因就是后者身上所具有的完美的古中国情调.但流苏又并非完全是旧式的.她虽然接受了封建包办婚姻,但当性情暴躁的丈夫对她百般虐待时,流苏并不是像太多数旧式女人那样委曲求全忍辱偷生.而是愤而与之离婚.尽管在这个走出丈夫家门的过程中夹杂着太多痛苦和无奈,却表明流苏不再是传

统意义上惜守“三从四德”、凡事逆米顺受的懦弱女子了.

她已经懂得用法律米保护自己的人格和权利,可是她仍要

感性地体现了这一真实。同张爱玲笔下的拭她女性相比,

流苏应该算一个勇敢的女性.她敢于离婚.也敢于走出去.

1些菱塾叁抖堂:i垒!堕

万方数据

寻求新的生活,然『『ii女性在几千年高压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对于男性根探蒂固的依赖性与寄生性却又深深束缚着流苏的灵魂.那种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已经渗透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积淀于她的心灵耀址,所以她}U走的身影只能被定格为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出走的结果也无非是从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用美好的内体取悦于人,是女性在退出社会的主导地位沦为男性附庸后所采取的最古老的求生手段.也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妇女职业。“为r谋生『『【f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or日112)白流苏就是这样的女人,也只能是这样的女人。她虽曾深罹婚姻之苦.并试图摆脱造条将一生的悲欢都依附于男人的浮萍之路.但生存空间的狭小和生存出路的有限卫使她不得不重投婚姻的罗网。虽然在新一轮的“求嫁”途中流苏的态度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并将之视作一次“愉快的冒险”,但这和她第一次旧式婚姻并无任何实质的币同.流苏仍将男^作为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标准,列她来说,重要的不是她是否爱他.而是他是否爱她,

她所关心的也只是对方与她自己有关的那一部分…一柳

原到底想不想娶她.至于柳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真心是什么,她统统不懂也不想去了解。这样的流苏已经毫无人的主体性可肓,除了她那堪可倾城的美丽窖貌和在封建大家庭中养成的小智小慧,流苏剩下的就只有一个狭隘、卑俗的灵魂.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的是人性失落后的荒凉。

流苏在她第二次寻求婚姻的过程中用尽了所有解数,也受尽了种种委屈。却仍元法得到她想要的婚姻和名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若不是香港的战火成全丁她,等待流苏的恐怕也只有堕落

一途。虽然她奇迹般地没有堕落而是意外地得到了令人装慕的圆满结局.但这一如意的结局并没有消解她“求嫁”过程中的悲剧意义.所以婚后的流苏并没有感到新生的自信与喜悦.相反.她心中却充满了一片苍凉和怅惘.在前面等她的仍是一个不可知的束来,她仍必须口口为婚姻奔

忙,“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似2巷】“’

对于范柳原而盲,这次恋爱则体现着另一种悲哀。评论界对范柳原的评价历来不高.认为他是一个把“把恋爱

看作高尔夫和戚士忌之间的调剂岫c四引”’的浮滑浪荡的

花花公子.的确,他爱流苏,首先爱她的美貌、优雅以及纯粹的东方闺秀风采。但速并不是最主要的。对于“被捧坏了”,“把女人看作他脚下的铌”的范柳原来说,已是“贼柳残花”的流苏带给他的不只是外在的吸引,他在流苏身上寻求的也不仅是感官的享乐,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籍与精神的契台.

范柳原生在异邦,长在他乡,接受的是西式教育.由

于他父母的结台是非正式的.他的身份也无法得到确认,“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o(=*“),这些都在他心巾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虽然他在后jI∈也争到继承权,获得了财产.但却始终无法得到家旅的承认,成为其中的

万方数据

一分子。他和流苏一样,就像无根的浮萍,科零的落叶,是被硬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独个体.他们的心都是虑飘双的设有着落.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流苏就对她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他能够看出流苏在家庭中的艰难处境,也能体会

她受到的精神压抑.在她身上,他感觉到了那种非常热悉的没有根的凄凉和惶惑.范柳J蓐i是真正懂流苏的,他曾多次提到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她的“特妊是低头”,他看出了流苏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奴性。虽然流苏准备逃离,却始终无法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她只能依附于他人。而范柳原也是想着逃离.只不过他要摆脱的是对之失望已扳的人类文明.回归到自然与原始中去.然而同流苏的命运一样.他最终也逃不掉.他必须依附于这十社会。他和流苏是一对无力掌握自己命运方向的软弱无力的可怜虫。由于这种类的相似.使得范柳原千方百计的要得到和流苏在一起的机会.应该说,一开始他

对流苏是抱有幻想的。他希望流苏能给他一点真心.能像

他懂她一样懂得自己.但很快他就明白这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流苏不愿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两人无法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不过是流苏想要得到的结婚对象而已.正知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一样,流苏也无法主宰自己的感情,现实的重压已使她丧失丁爱的能力,除了自己她根本不会爱别人.流苏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女人”,而范流原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想要得到的不过是浊世中的一点真爱,既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回应,他也绝不愿付出自己的真情.流苏与柳原就这样互相计较互相盘算着,硝个人只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掩藏丁真心,根本无法达成真正的契台.

如果说流苏面临的人生困境主要是由生存的压力造成的,摹本上属于物质层面,那么柳原面临的困境则是纯粹的精神危机.选源自于他对人类文明的怀疑和不确定,在他眼中,一切都是靠币住的,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只能是虚假.他认为只有当造成这种虚假和隔膜的人类文明彻底崩溃.人们才能看见彼此的一点真心.果真.香港的陷落不仅成全了流苏也成全了他.使他亲眼目睹了文明的毁_灭,战争的炮火轰毁了所有的浮华.使得“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㈣2甚B”,失去丁身外之物的文明人,最终只剩下纯粹的自己。除掉了外在的束缚,人们终于能够坦诚相对,平等相处,所以他和流苏能在刹那间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两人真正达到了谅解,傲到了水乳交融。然丽人类不可能彻底毁掉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文明,他们终究还是要回到文明中去,所以那令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的和谐与理解最终还是要被现实的重重黑暗所淹没.所以我们看到当一切都恢复到战前的原状时,柳原也很快滑回到他的老路L,就像流苏要继续面对她的生存困

境一样,等待柳原的也依然是虚无世界的满目荒踉.

①张爱玲.张爱玲文巢[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责任编藿:李玉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仓样嘉搓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