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6    阅读: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一
《日本的丧葬礼仪和习俗禁忌》

日本的丧葬礼仪和习俗禁忌

摘要 日本到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礼仪,且甚是隆重。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在日本,人们之间极讲礼仪。习俗禁忌也很多。

关键词 丧葬文化 日本 习俗禁忌

一、丧葬礼仪

日本的丧葬礼仪很隆重。人死后,家属立即为之正枕,敲打死者的枕头。并在死者的额头上蒙块三角形布或纸,叫“天冠”,算是阴间用的帽子。哭丧、吊丧主要在于歌颂死者的功德,倾诉遗属的哀恸。出殡时,旧俗是棺材不宜自平时人们进出的院落正门抬出,而要走小门,或索性在院墙开洞,待棺材抬出后立即砌上。送葬时孝子捧灵牌走在前面,死者的至亲头缠白布随在棺后。棺到墓穴,抬着绕三周,正中安下,等到送殡的亲友到齐,进行安葬。

日本每年有七八十万人走向人生的终点。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的国家,所以传统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很流行。

以东京为例,丧礼一般分两天在自家举行。一切由死者的亲戚或者单位的人出面安排。这个人先得与全体亲属和包办丧事的殡仪公司商量具体事宜,选日子要考虑佛教的戒规。日子定下来后分头通知有关人员。通知哪天举行"通夜"(守夜),哪天举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一般在通夜的次日举行,一般在中午。

亲戚和左邻右舍以及单位领导要参加通夜和告别仪式,而且要穿黑色的礼服。一般人只要在告别仪式那天去一次就可以了。

通夜和告别仪式的摆设都一样,不过分好几个等级,用哪个等级的摆设则根据丧主支付的费用而定,与死者的生前地位没有关系。

祭坛一般有三层,正中间上方放着死者的黑白照片,两侧放着荷花灯、花篮、鲜花、水果等。棺材放在前列,细节因佛教宗派不同而各异。

通夜原来只是由亲属和邻居出席的仪式。一般从晚上6点左右开始举行。近年来一般亲友也在通夜那一天来烧香。这样第二天的告别仪式可以不来。一般人不论哪一天去都要带烧香钱"香典"。左邻右舍因为要帮忙,钱可以少出。一般人一次大概出五千至一万日元左右。通夜和告别仪式那一天专门有人负责收钱记账。

和尚念完经以后,左邻右舍和亲戚在一起用餐。有的人家分两次进行。一次是亲戚和单位领导。一次是邻居。还有的人家从火葬场回来后再会一次餐。待参加通夜的人们走后,直系亲属轮班通宵守护在死者身旁,不断烧香。

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也有和尚来念经。亲戚跟通夜时一样,坐在祭坛前面,其他人一

般站在外面。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在亲属的护送下送到火葬场。据统计日本人办丧事的费用全国平均为208万日元。其中支付给和尚的念经钱为52万日元,会餐费为43万日元。

(一)对遗体的处理习俗

日本人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有许多习惯作法。一般男子要剃须整发,女子要化妆。按照佛式葬礼要头朝北放尸体,称名"北枕"。两手合掌,脸盖白布,胸上放剃刀,以除魔避邪。有时枕边还要放一小桌,摆碗清水,并用死者生前用过的饭碗盛满饭,插上一双筷子,摆在桌上。直到入殓前香火不断。入殓时要给死者擦身,最亲近的遗属要给其穿上寿衣或死者生前特别喜欢的服装,棺内还要放上死者生前喜爱的用品。

日本影片《入殓师》中有很多片段是描写入殓师整理遗体的情形:入殓师在整理遗体的时候,先将白被盖上、退去穿着的衣服、再盖上衣服、退去白被、最后才擦拭身体,这一系列的繁琐只为不让家属看到亡人的皮肤。穿新衣的时候,要先表演似的在手上撑开两袖,将内外衣套于一起,再为死者穿上,最后提起外袍的斜襟、将直襟平缓地阖到躯体上进行平伏整理。僵硬的双手要先温暖和柔韧,再相合交叉,轻顿两下而缓放胸前,并做最后的安抚。这种仪式不仅仅是对“尊严”的维护,更是对“爱”的维护。

(二)答谢礼仪

日本人在办丧事过程中及丧事完了之后,要向吊唁者、僧侣、牧师、以及其他帮助料理丧事的人表示感谢或回礼。对前来参加"守灵式"的人要设便宴款待;对一同去葬场的人和参加埋葬仪式的人要请到自己家或到饭店吃饭;对司机或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等一般要用写上"志"的小纸袋装上一两千日元答谢;对其他帮忙的人要以"交通费"的名义送些钱。对僧侣,要根据诵经的次数、时间的长短等来付酬金。酬金的数额有时是通过联系人已事先商定,届时装在写着"御布料"、"御经料"纸袋中敬送。在举行基督教葬礼时,使用教堂,事后要向其捐款,对牧师要另送酬金,纸袋封面要写上"御礼"等。对送香礼钱的人,在葬礼完了以后,要向他们寄送感谢信,并回赠"谢礼钱"。"谢礼钱"的数量一般为对方送的香典钱的一半或1/3。同时还要回送洗澡巾、被单、毛料、白布料、陶器、漆器、茶叶等礼品。最近几年也有采取不向个人而向社会福利设施捐款的形式表示感谢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上"承故人意愿,敬许向社会福祉捐献"之类的话。

二、习俗禁忌

日本人对樱花无比厚爱,而对荷花很反感。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荷花是丧葬活动用的,菊花在日本是皇室的标志,不要作为礼物送给日本人,盆花和带有泥土的花,则被理解为"扎根",所以不要送给病人。在探望病人的时还要注意不要送山茶花、仙客来花、白色的花和淡黄色的花。水晶是日本的国石。日本人很喜欢猕猴和绿雉,并且分别将其确定为国宝和过鸟。同时,他们对鹤和龟也好平如潮,认为是长寿和吉祥的代表。但是,日本人对金色的猫以及狐狸和獾极为反感,认为它们是"晦气""贪婪"和"狡诈"的化身。一般而言,日本人大都喜欢白色和黄色,讨厌绿色和紫色,还敬重数字"7"这一习俗,对数字4"与"9"视

为不吉。日本人很喜欢送人小礼物,但是下列礼物不可;梳子、圆珠笔、T恤衫、火柴、广告帽。礼品包装不要扎蝴蝶结。即便是吸烟者,日本人也不喜欢别人向他敬烟,他也不会向你敬烟。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参考文献

(1)

(2)

(3)

(4)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二
《除夕的禁忌》

除夕的风俗禁忌

——关于长治市一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摘要: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怖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我将以自己家乡为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访谈观察,记录这个地方的除夕中保留的一些禁忌,以为关于中国禁忌文化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禁忌是百姓希望在未来避过灾祸,获得吉祥、幸福心理的体现,多是原始信仰的遗留。

关键字:除夕 习俗 禁忌

禁忌的观念和民俗是伴随着人类一同出现的。在人类社会伊始,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极端低下,由此产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惧,有恐惧则惧罹祸害;为避祸害,必成禁忌。这种由于对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与恐怖,而自觉不自觉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过这种自我约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种种“异己”的力量,转化成“顺己”、“助己”的力量,活的神灵的恩赐和避免惩罚,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习俗。[1]

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即告诉你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东西.禁忌是不讲科学依据的,某种语言、某种行为或接触某种人、物与人们认为要降临的恶果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直接的或者必然的联系。然而,违背禁忌的处罚又是不可抗拒的。否则,禁忌就失去了威慑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破坏禁忌所遭受的惩罚往往是由精神上的或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来实行。不可否认的是,有时候人们精神上的踏实可以转为肉体上的抵抗力,从而真的达到消灾避祸的目的。

下面我将以自己家乡为个案,采取田野调查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访谈观察,记录这个地方的除夕保留的一些禁忌,以为关于中国禁忌文化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

这个村庄是在长治市郊的大辛庄镇,以农业和为主要经济来源。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在白天贴春联,贴门神,祭祖、守岁、生旺火、

吃年夜饭、放爆竹

在月穷岁尽之时,时间到了一个单位的终极,往往会有祸祟。人们都希望度过除夕,带来未来一年的好运。既然如此,在过除夕时人们就会有很多禁忌,特别是旧一年的的最后一天。

除夕守夜,灯要彻夜不灭,忌黑暗。 禁忌开箱柜,以免财物丢失;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否则来年日子会越过越糊涂; 病人要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

由此可见,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不祥”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怖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由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多是在神秘力量前脆弱的村民的通过某种消极防范行为,希望避过灾祸,获得吉祥、幸福心理的体现,多是原始信仰的遗留。

在当今社会,关于除夕期间的禁忌已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仍带着迷信色彩而沿袭,一部分则脱去迷信色彩转化为规范社会生活的礼俗。

简单说来,这些春节期间的禁忌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日常生活禁忌,如,不能打碎碗碟、吃鱼要留头尾。

二、对语言的魔力深信不疑的语言禁忌,如忌讳说“死”、“坏”“断”等。

有些禁忌在今天的人看来觉得荒唐可笑,然而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和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却都得到普遍的遵守和认同,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对鬼神权威恐惧的心理的驱使。鬼和神的出现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自然的权威,这种权威时常通过自然界报复性的灾难和人的生老病死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产生畏惧并且由于无法掌控什么时候会降灾祸,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用禁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取悦鬼神,避免由于行为的不慎而遭到鬼神的报复。如,加开箱柜,以免财务丢失。。

这么些年来,禁忌习俗能够传承下来,从众效应功不可没。年龄大的人,从小对禁忌民俗耳濡目染,多年遵循,已成习惯。当然也有人对禁忌民俗虽不知何意,但见旁人特别是长辈们都这样做,也就宁可相信或盲目仿效,而决不去明确地反对禁忌。即使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和接受新鲜事物很多的年轻人,自己并不相信禁忌,但迫于老人、亲友和社会众人的习惯势力,为了图个大家心情愉快,心理平衡,也往往迁就老人和亲友。不少虔诚信奉禁忌的人都不知道他所信守的禁忌是什么意思,更找不到禁忌所表达的确切含义,只是觉得是祖宗代代流传下来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很负责地将它转交给下一代人。

当人们遵从禁忌的时候,常常将消极避祸的心理同趋吉求福的积极心理结合起来,并在这种结合中倾注了对未来的希望。生活中备受压抑和惊吓的人们通过创造出种种的禁忌手段,试图影响或左右这些非人间力量所能控制的东西,以求生活的平安顺畅、得福免凶。尽管从科学的物质的角度上说,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但是从精神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显然,禁忌行为对现实中的人而言,并非在客观上有何实用价值,而在于给恐慌、忧虑的世人以某种精神胜利和心理安慰。

笔者从实际调查中发现,除夕的禁忌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某些不可代替的功效,具体表现在一起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人和社会的团聚和谐,大家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叙事聊天,气氛和谐温馨。

二、有助于对社会成员的良好行为的规范。通过禁忌对社会成员的言行进行引导,灌输符合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行为准则,比如教化行为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达到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及道德规范。如除夕这天不能骂人、不能与人争吵。

三、安慰人们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心理,如对来年平安和财运的特别保护。从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广大农民生活的不安感和无奈感,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反映了他们的医疗水平的低下和看病难的问题,而对来年财运的小心翼翼保护,更是反映了农民们对财富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禁忌,可以实现平安和得到财富,以减少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幸,得到单纯的心理安慰。

对待禁忌,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既要看到它遇昧、迷信,对人们的行为消极影响作用的一面;也要看到禁忌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自我调节和约束的作用,以及符合人们生活的经济成分。

参考文献:

[1]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詹·乔·弗雷泽,金枝(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李 彬,山西民俗大观。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2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三
《夫妻房事禁忌》

话说忌讳

谁不希望自己长寿康宁、子孙绵长、功业卓著、吉祥平安?又有哪个希望自己短命夭折、多灾多病、断子绝孙、家道破落?这是人之常情,即使三岁小孩也明白这个道理。纵然是愚蠢到极点的人,也绝对不会幸灾乐祸、厌福恶吉。而好色贪淫之人,心里所想的跟自己所做的完全相反,以至于最后自己所不想要的都来了,自己想要的一样也没得到,这就太惨了。那些只想纵情于花柳的人姑且不说,即使是夫妻之间的房事,如果贪迷在里面,同样会导致丧身殒命。虽然有的人不是那么贪迷,但由于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也会导致死亡,实在可怜啊!

印光大师有一位弟子叫罗济同,四川人,在上海做船商生意,性情很是忠厚,深信佛法,早就想归依,因事情走不开就拖下来了。民国十四年病了数月,非常危险,中西医均无效。几个月下来,已花了很大一笔药钱,于是生气地说:“我从此以后,纵是死了,也不再吃药了。”他的太太就在佛前虔诚地祈祷,愿终身吃素念佛,以让丈夫的病痊愈。当天下午他的病就有了转机,只是大泻一场,不见吃药病就好了。印光大师来到上海,见他身体虽未完全恢复,气色已淳净光华,跟前些时日已判若两人,于是,他就在初八与太太一起到太平寺同受三归五戒。后来又请师父到家中吃饭,就说:“师父就是弟子的父母,弟子也就是师父的儿女。”印光大师叮咛他说:“父母唯其担心你的身体,你大病尚未复原,应多加保重啊。”可惜他并不明白师父所说的保重指什么。到月底,师父再见到他,发现他的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就知道这是大病过后犯房事所导致的。师父也后悔自己当时没说明白,以致于病情复发,无药可治了。不到数日,果然就死了。

孟子说:“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健康时尚宜节欲,何况大病刚好呢。世上像这样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致丧命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啊!

十年前,有一富商的儿子,在日本学医,名列前茅。坐电车时,车未停稳就跳下来,跌断了手臂,对医生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盘,很快也就治好了。他的手臂刚好不久,就回国为母亲祝寿,当夜与妻子同睡,第二天就死了。老人都知道,凡是伤了骨头的人,须百来日不可近女色。这个儿子很聪明,而且还是医生,对于这种忌讳却懵懂不知,因贪片刻之欢乐,却丢了自己宝贵的性命,太令人叹惜了。 有一年,一个商人正走好运,在生意上猛赚了一把,很是得意。就从外面赶回家中,妻子非常高兴。当时正值五月,天气很热,就打开电扇,抬了一杯加蜜的冰水给他喝,坐在盆里洗完澡。只知道解热得凉,不知道行房事的时候,不可受凉。事完之后不到三句话的工夫,就腹痛而死。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却不知忌讳,冒昧从事,以至死亡;还有不知道的人,这样枉送性命的就不知其数了。古往今来,大家认为福最大的莫过于皇帝,福大其寿也应当大。但你扳着手指头算一算,十有八九都不长寿。哪个不是欲事过多,又不知忌讳,才自己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世上很聪明的人,多数都不长寿,不也是因为对房事的禁忌懵懂无知所导致的吗?可以这样说,世人之中,有十分之四的人是因色欲而死,还有的人虽然不是因色欲直接而死,但因贪迷色欲,精气亏损,当受到某种触击导致间接死亡的,也占十分之四。其本命该死的,也不过占到十分之一二。茫茫世界,芸芸人生,十有八九因色欲而死,不值得哀叹吗?

一般人都容易忽视夫妻之间的房事,不知一年之中,有很多日子不能同房,例如春分前三日,节气转换,古时候会有人敲木筒沿街遍告乡民:“雷将发声,不宜房事,不戒之人,生子不备,必有凶灾。”这是有道理的,人身气血流行,原本与天地节气相应,倘若交合不是时候,稍一走泄,则气血不合,就会伤精损气,比平时要厉害百倍。当神明降鉴的日期,则淫污冒渎,将被阴责,自己还不知道。有些人万事不顺意,常常疾病缠身,甚至夭折,往往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与其以后追悔,不如从现在戒起,要知道有些事后悔是来不及的。

行房建议

有的人把行房当成乐事,不知道一身的精华就是精液,精液由血液升华而成,三四十倍的血才成一滴精,日日外泄,则气血大衰。人身的新陈代谢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冬夏两季失精更伤身体,特别是阴历五月和十一月,失一如百。五月精薄如水,交合最为伤身,若交后吹风饮凉必得夹阴伤寒而死。因此,古时候,年轻媳妇在农历五月份都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就是要保养丈夫的身体。十一月精液特稠,浓缩如浆,是秋收冬藏的时候,泄精一次,对身体损伤极大,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春天病菌繁殖的时候,你就不能抵抗了,自然就会多病。房事多的人,精藏不住,下腿肚一定细瘦,与身体不相称,大家可以自己察看,时常警惕!

人身不是钢铁铸成的,而是气血凝结而成的。如果人在色欲上不能自我节制,偶尔放任一下自己的感情,事前也知自爱,事后也知追悔,但欲心一旺,一切皆忘,想到这一次没有关系,以后不再这样就行了,次次都这么想,便不能自制,继而就会日损月伤,精髓亏,气

血败,最后就是死亡。因为人的气血行于六经,一日行一经,六日而周绕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因此,外感最轻的人,必须要七日经脉走完才能出汗疏解,也就是气血绕完一周。人当欲事正浓时,无不精神兴奋,心跳加速,发热冒汗,这是因为骨节豁开,筋脉离脱的原因,精髓泄过,就伤了一经的气血,贪凉受风更惨,一经既伤,必待七日气血再次周绕到此经的时候,方能复元。《易经》上说:“七日来复。”就是要休养七日才能恢复。世人不到七日又再行房,精髓再次走泄,经气不能复元,一伤再伤,以致外感内亏,什么病都出来了。人们把这些都归咎于不走运才生病。不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原故,是很长时间逐渐积下来的病啊,主要是没能谨守“七日来复”的规律。

这里制订一个期限,是大家节欲保身的根本。二十岁时,以七日一次为准。三十岁时,以十四日一次为准。四十岁时,则宜二十八日一次。五十岁时,则宜四十五日一次。到六十岁时,则精髓已绝(女子四十九就绝经了),不能再生,急宜断除色欲、禁绝房事。以保持仅有的一点精髓,作为自己保命的本钱,万不可轻易走泄了。以上所订的期限,专指春秋两季而言。若是冬夏两季,一则火令极热,发泄无余,一则水令极寒,闭藏极密,这两季行房最伤身体。即便年轻时,也要尽量断欲。最好二十岁时,可十四日一次。三十岁时,可二十八日一次。四十岁时,可四十五日一次。至五十岁时,血气大衰,夏令可六十日一次,冬令则宜谨守不泄。因为天地给与人的气,在冬令要深藏起来,以便作为来春发生之本,因此冬令伤身比夏令还要重十倍。依照这个限定做,可少病长寿。不按这个限定做,房事频繁,必然多病短命。古人道:“子成年,父节欲;子已婚,父绝欲。”道理很深啊!

戒期禁忌

现将戒期、天忌、地忌、人忌列录于后,望大家自爱。

【戒期】(纪:为十二年。算:为一百天。)

[农历] 正月 (共十八日)

戒期 缘由 犯者报应 初一 天腊;玉帝校世人神气禄命;月朔(每月同) 削禄,夺纪 初三 万神都会;斗降(每月同) 夺纪 初五 五虚忌 宜戒 初六 六耗忌;雷斋日(每月同) 减寿 初七 上会日 损寿 初八 五殿阎罗天子诞;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夺纪 初九 玉皇上帝诞 夺纪 十三 杨公忌 宜戒 十四 三元降;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十五 三元降;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上元神会(每月同);月望(每月同) 夺纪 十六 三元降 减寿 十九 长春真人诞 宜戒 廿三 三尸神奏事;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宜戒 廿五 月晦日(每月同); 减寿; 天地仓开日 损寿,子带疾 廿七 斗降(每月同)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每月同,宜先一日即戒)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宜戒 月晦;司命奏事(每月同);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月小即戒廿九)

[农历] 二月 (共十八天)

初一 月朔;一殿秦广王诞 夺纪 初二 万神都会; 夺纪 福德土地正神诞 得祸 初三 斗降;文昌帝君诞 削禄,夺纪 初六 雷斋日;东岳帝君诞 减寿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三殿宋帝王诞;张大帝诞;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一 杨公忌 宜戒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宜戒 十五 释迦牟尼佛般涅槃;月望;太上老君诞;四天王巡行 削禄,夺纪 十七 东方杜将军诞 宜戒 十八 四殿五官王诞;至圣先师孔子讳辰 削禄,夺纪 十九 观音大士诞 夺纪 廿一 普贤菩萨诞 宜戒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宜戒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四
《性生活禁忌 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谨将戒日及天地人忌列表敬录于后,愿为人夫妇者,都能够遵守,以保福寿安康。

月份:正月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初一 天腊 玉帝校世人神气禄命 月朔 削禄夺纪(十二年为一纪,一百日为一算,夺纪夺算都是减寿)

初三 万神都会 斗降 夺纪

初五 五虚忌(五虚,中医谓体虚的五种症状指脉细、皮寒、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真气不足)

初六 六耗忌(阴、阳、晦、明、风、雨所导致的六种病) 雷斋日(每月同) 减寿

初七 上会日 损寿

初八 五殿阎罗天子诞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夺纪

初九 玉皇上帝诞 夺纪

十三 杨公忌

十四 三元降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十五 三元降 上元神会 月望(每月同)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夺纪

十六 三元降 减寿

十九 长春真人诞

廿三 三尸神奏事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廿五 月晦日(每月同) 天地仓开日 减寿 损寿子带疾 廿七 斗降(每月同)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每月同)(宜先一日即戒)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三十 月晦 司命奏事(每月同)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二月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初一 月朔 一殿秦广王诞 夺纪

初二 万神都会 福德土地正神诞 夺纪得祸

初三 斗降 文昌帝君诞 削禄夺纪

初六 雷斋日 东岳帝君诞 减寿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 宋帝王诞 张大帝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一纪12年阳寿)

十一 杨公忌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释迦牟尼佛涅磐 月望 太上老君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七 东方杜将军诞

十八 四殿五官王诞 至圣先师孔子讳辰 削禄夺纪

十九 观音大士诞 夺纪

廿一 普贤菩萨诞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 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三月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初一 月朔 二殿楚江王诞 夺纪

初三 斗降 玄天上帝诞 夺纪

初六 雷斋日 减寿

初八 六殿卞城王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初九 牛鬼神出 杨公忌 产恶胎

十二 中央五道诞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 玄坛诞昊天上帝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准提菩萨诞 夺纪

十八 中岳大帝诞 后土娘娘诞 三茅降

二十 天地仓开日 子孙娘娘诞 损寿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七殿泰山王诞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苍颉至圣先师诞 得病 削禄夺纪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 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月小即戒廿九)

月份:四月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减寿

初一 月朔 八殿都市王诞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四 万神善化 文殊菩萨诞 夭胎

初六 雷斋日 减寿

初七 南斗北斗西斗同降 杨公忌 减寿

初八 释迦牟尼佛诞 万神善化 善恶童子降 九殿平等王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夭胎血死

十四 纯阳祖师诞 四天王巡行 减寿

十五 月望 钟离祖师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天地仓开日 损寿

十七 十殿转轮王诞 夺纪

十八 天地仓开日 紫微大帝诞 减寿

二十 眼光圣母诞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 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逢月小即成廿九) 减寿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五
《回族的俗信禁忌》

回族的俗信禁忌

伊斯兰教在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其意识已渗透到回族的思想、道德、经济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回族日常生活中的起居饮食、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也无不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回族的一些重要的俗信禁忌中,多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食物禁戒。回族日常生活中,忌食的东西较多。除忌食猪肉外,教法中明令的许多食物的禁戒规定也为广大回族所遵守。一般说来,对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锋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鱼类,回族都禁食。但大凡禽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鹑、鸽等,而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凡兽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鹿、兔等,反之不能食,如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鱼可以吃的必须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鳞,且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黄花鱼、带鱼等,反之不能食的有鲸鱼、鲨鱼和乌龟等,海豹、海狮等也在禁食范围之内。回族还禁食用火器击毙的“可食类”畜禽。按伊斯兰教规定,禁戒动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为人所用。此外,回族以为,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过。因为《古兰经》讲:“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禁食烟、酒、毒品。烟、酒、毒品,也是回族生活中的一大禁忌。回族一般称其为“哈拉目”(阿拉伯语,原意为“禁忌”、“被禁止的”)。禁止饮酒,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筵席”章里特别指出,饮酒是一种秽行,是一种恶魔行为,要求穆斯林远离。回族以此认为,酒能易人之志,浊人之身。往往宽言寡语者,一经酒醉,便言语失常,甚至卧地发狂、丑态百出。且酒有败坏纲纪,毁灭伦理,以致使人丧失“伊麻尼”(阿拉伯语,信仰之意)的害处,因此要求严厉禁止。不仅是酒,凡对人的精神、意志、道德以及身体有伤害性与摧残性的饮料,回族也要求不予饮用。而且根据教律规定,凡是所禁之物,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卖买。

回族禁吸香烟也源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曾说:“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在回族看来,吸烟一旦成瘾,便会使人精神、身体麻醉,长此以往,乃令人喜好毒品,而毒品更是伊斯兰教予以严禁的,被称为是恶魔的行为,故香烟也就成为回族日常禁物之一,在西北虔诚的回族家中,即使贵宾来访,主人不仅不以香烟招待,也不允许来客在屋内吸烟。回族中有些年轻人一般平时也吸烟,但在老人面前须回避。在回族的葬礼上,清真寺内及家中念“亥听”(阿拉伯语,意指《古兰经》部分章节的选集,此处指回族在婚丧节庆中所进行的颂读《古兰经》等宗教仪式或活动)时,更严禁吸烟、喝酒、吸毒品等类似“不轨”的行为。

禁食自死物、血液。回族的信仰以为,要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就要有一种热诚的精神和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为此,凡是任何本身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食物都是不可食的。自死物、血液便在此禁食范围之内。回族人讲,凡动物自然死亡,体内必然有毒,而一切生物的贪恶嗜欲则是由血气而生,故饮食血液对人身心无益。宰牛、羊、鸡、鸣.回族讲究一定要将其体内血液放干净,方能食用。宰后收拾牛、羊、鸡、鸭,要求必须先把其心割去,再收拾其它内脏,因为他们认为,动物虽被宰杀,但心仍然活着。除禁食自死物外,回族还禁食被勒死的、跌死的、捶死的、牛氏死的、野兽吃剩的畜禽。

自死物与血液,无疑是回族卫生的、科学的和有益的禁忌,长期以来,它为绝大多数回族所遵守,因而保持了回族人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得到了其它民族的好评。

禁食猪肉。禁食猪肉,是回族最重要的禁忌,其原因起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人们啊,你们应食地面上合义的、清洁的食物”,又说:“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割之动物。”至于为何禁食猪肉,伊斯兰教明确指出,猪为“秽物”,是“不洁之物”;故不予食之。在中近东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水源短缺,使得猪常常带有病毒,所以人们自古就视猪为不洁之物,且猪的形象丑陋不堪,令人厌恶。因此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犹太民族,均有禁食猪肉的习俗。伊斯兰教适应了中近东人民这一禁忌,并将它作为宗教戒律之一,要求人们加以遵守。所以忌食猪肉并非是回族独有的习俗,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都有同样的禁忌。

然而,回族对于猪的禁忌尤其严格,不仅忌食猪肉,而且对其它民族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有人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更有甚者,回民中有姓朱的,因朱与猪音同,而改为姓黑的。在一些回族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鞋也不用。回族严格忌食猪肉的习俗,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今天,一般回民在宗教功课上虽不能严格履行,但对禁食猪肉这一宗教戒律,都能认真遵守。假如有人犯了此禁,那将会被认为丧失了做“回回”的起码标准。

禁拜多神、偶像。信仰真主是回族信仰的核心和基础,一般要求做到“心里诚信,舌肉召认”,不能有丝毫疑问。真主也即“安拉”,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最高神,内地回族一般称为“真主”,取其“真一清静、主宰一切”之意;西北回民多称为“胡达”(波斯语,意为自在者)。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为:“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即宇宙之中只有独一无二的真主,除此,不能有其它神,或类似真主之神的存在。回族穆斯林讲,真主是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真宰,是全知的、全能的、永恒的、贯通一切的,不可分的实体,是无始无终、无像无声、无方位、无定所,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不容有任何怀疑和争辨。因此“认主独一”是回民最基本的信条,除真主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据此,回族除面朝麦加,礼拜真主外,不叩拜其它任何偶像,且坚决反对本民族崇拜偶像,崇拜多神被认为有着不可恕饶的罪过。在回族的清真寺及一切宗教场所,不仅不准出现任何人的影像,甚至连动物画像在清真寺也属严禁之列。因为礼拜时,如果周围挂有人物、动物画像,那将被认为是崇拜偶像,所以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即使在居室中也不贴挂人、物影像,桌柜之上也不摆设人、物塑像。家中平常多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字画和古典诗词、汉文“克塔布”(阿拉伯语,意为经典)中的“五更月”以及阿文书法、克尔白圣寺绣画等装饰。而一般回族家庭,虽然平时也不妨挂一些人、物画像和家人照片,但老人礼拜,或请阿訇来家念“亥听”时,必须将所挂人、物画像罩住,或者把画像、照片翻面。回族以为,这样才算符合对真主的信仰。

禁占卜、算卦。占卜、算卦被回族人看做是有失“伊麻尼”的行为。因为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的“信前定”,要求人们相信天地之间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现象,都由真主的意志决定。真主创造生,造化死,世间万事都是“安拉”的定然。回族通常讲,“一切围着太克底尔(阿拉伯语,前定之意)转”,任何人不能预知自己或别人的将来。但人们可用自己的理智来选择信仰,判断善恶,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作为回族穆斯林要求自己顺其自然,不为所求,不为所争。如此,求卜、问卦是有悻于“前定”信仰的,回族称属污秽的“魔鬼”行为,近似于迷信。迷信又与“伊麻尼”是不相容的。所以,回族严禁求卜问卦,否则会被认为丧失了信仰,要受人唾弃的。

禁赌。严禁赌博,是回族的一种良好的传统美德。族内若有人赌博,那将被认为是破了禁,犯了罪,因教义认为,赌博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仇恨”,而且将会“阻止”人们“记念真主和谨守拜功”,是恶魔才有的行为,所以予以坚决禁止。回族由此以为,赌具有十大罪恶,即坏良心、丧品行、伤性命、用祖宗、失家教、荡家产、生事变、离骨肉及犯国法和遭天遣。回族家长和阿匐,经常以此教育子女与人们,要求他们远离这种邪恶的行为。如果沾染上这一“哈拉目”,将会

变得龌龊无耻,为众人所鄙视。

族内婚。回族素来以为,男女间的结合,必须以信仰同一为基础。因此,回族婚姻常常只限于本民族内部,西北的回族此外也只是同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实行通婚。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由于回族散居全国,与汉族等杂居,所以历史上以至现实生活中,回族同汉族和其它民族青年恋爱结婚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其中,以回族男青年即汉族等其它民族姑娘为妻者居多。

回族在信仰、饮食等生活方面,与非穆斯林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回族一般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姻,一旦涉及到族外,无论嫁、娶,都要求外族青年理解、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并且要虔诚地皈依伊斯兰教,否则,婚姻将会受到家人的反对。外族青年皈依伊斯兰教,有一套较为认真、严肃的程序。首先回族家长要请外族青年来家,问其对此婚姻是否诚心,愿不愿意“随教”,若回答是,就由回族家长给其讲授一些信仰常识及饮食禁忌,令其认真遵守。经一段时间考察,认为可以信赖,便带其到清真寺,先教以大、小净的洗法(女青年则由回族妇女在家施以教导),沐浴完毕,带至阿訇室内,由阿訇再讲以宗教知识并教其背诵清真言,直至背熟。而后,方可拟定结婚日期。

回族对“随教”青年的“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证婚词、此指由阿訇主持的婚礼仪式)要求严格。成婚之日,父母、媒人、新郎、新娘—一到场,阿訇首先问过回族父母是否有“口唤”(意即是否允许),再问媒人是否交过聘礼,接下问新郎、新娘各自是否真心结合。之后,阿訇考核新郎、新娘有关宗教知识,请其背诵清真言,回答一些信仰问题,并再次对“随教”的新郎(或新娘)嘱以谆谆教导,勉励其牢记“信教为人之本”,而后诵经祈祷,予以证婚,讲明“尼卡哈”是根据《古兰经》,圣训勉励人类结成夫妇的原则进行的。最后,阿訇祝愿新婚夫妻生活愉快,幸福美满。这样,一桩涉及外族的婚姻,方被回族认为是符合教规的,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外族青年从此也就被看做是回族的一员了,日后双方所生孩子的民族成份,自然也就以回族为准了。

丧葬中的禁忌。回族的葬礼简单、朴素,但却有着较多的禁忌。人去世后,回族不称为死,而要称为“昌提”(阿拉伯语,逝世)、“无常”、“口唤”成“归真”(意即回归至真主阙于),死人称为“亡人”,尸体要称为“埋体”,以示与其它民族的区分。回族对于衷哭不禁止,人“无常”之后,家人亲朋与其永别,难兔表现出哀伤之情,不由自主地痛苦是人之常情。但回族忌讳在亡人面前嚎啕大哭或跳脚拍胸,呼喊哀叫。因为教规以为亡人是顺命归真而去家人亲朋应当相信真主的前定,而嚎哭被看做是对亡人逝去的“不满”和“怨恨”。

“埋体”未葬之前,回族有守夜的习惯。守夜的亲朋好友都要洗大、小净,以保持“埋体”房内的洁净。房内不得海阔天空高声喧哗,只可追忆亡者,谈信仰,互相劝勉以走主道,更严禁守夜期间抽烟、喝酒与赌博。守夜时,禁止狗、猫等动物进入“埋体”房内,回族讲,如果猫、狗进入房内,会惊动亡人,是很不吉祥的。此外,回族不允许给亡人送花圈、挽幛,更反对设灵堂。送“埋体”入坟地时,讲究送葬者须洗大净,而且不允许人们在“埋体”前跑动,应走在“埋体”之后或两旁。

念“比思敏俩习”。“比思敏俩习”,为阿拉伯语,意为“以真主的名义”。回族习惯在做、吃食物及进行其它一些日常活动时,都要口念或心念“比思敏俩习。”如平素炒菜、做饭,油、菜入锅,吃饭、喝水之前,以及担水入缸,均念以“比思敏俩习”,以表明回族人时刻不忘真主造化万物之恩。此外,在吃蒸馍、烙饼、馕时,回族禁忌囫囵啃咬,一定要首先口念“比思敏俩习”,掰做两瓣或更多的小块来吃。回族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食品时,也必须先念“比思敏俩习”,且讲究包括家人在内的其它人没有小净不能进厨房。主人认为做这些食物时,须有虔敬的心灵和纯洁的身体,这样炸出的食物,才色泽宜人,酥脆香甜。

宰牲须以真主之名。回族人宰牲时,必须首先诵念真主“安拉”的名字,俗称“道太司迷耶”。即“比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尔”,意为“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这样所宰之物,才被认为是

符合经义的,可以食用。否则,将视为妄杀而禁食。凡宰牲者必须是穆斯林,这是回族宰牲的先决条件,所以,一般回族家中宰牲,都要请清真寺的阿訇或满拉来主刀。宰牲时先诵主名,然后割断禽畜的食管、气管与血管,但不能把头立即割下,并且必须空净其血液。在宰杀牛、羊、驼时,回族还讲究只捆绑这些畜物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而留一条后腿在外,并且要求使用锋锐的利刀,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时的痛苦。此外,在围捕打猎时,回族人箭射、兵击动物之前,必须念诵真主之名。这样,即使兔、雉、鹿之类被射击而死,待血流尽也可以吃。而凡为火焚而死之物,虽诵念真主之名,也不能食用。

驱魔石。回民墓区,给人的印象是静穆肃重。不仅坟墓一排排,一行行排列得井然有序,而且你会看到每一坟墓之上,都压有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其中有些坟墓用纯白色或纯青色的鹅卵石堆成,肃穆、庄重。这些鹅卵石,回民称其为“驱魔石”。回族人以为,在墓地上压以驱魔石,一方面可增加墓地庄重肃穆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为亡人驱魔。实际上,因早先回民的墓地多处荒郊,时常受到野兽的侵扰,为了防止野兽(回民称为“伊比利斯”,意为魔鬼)的刨挖,便开始在坟上压以石块,以使坟内亡人得以安息。长此以往,坟上压以鹅卵石,便成了回族丧葬中的一个习俗。

驱魔石是亡人亲属每次上坟时,逐渐携带压上去的。有的依原坟在底部周围和顶部之上压以较大的石头,而周围则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铺压,坟墓仍呈长圆形状;有的则将坟墓底部以大石头堆为长方形状,而上方却用小石子堆压为椭圆形状。在回族一些先贤哲人的墓地,群众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坟外大都以精美的青、白两色的花岗岩石砌成,底部仍呈长方形,上方大多呈拱形状,工艺精细,倍显庄重。除在坟外铺压驱魔石外,内地一些回族坟内,还须放些小石子或碎石,一般置于“埋体”旁边,它同压在坟外的鹅卵石有同义之用,也是为了驱魔。

“都阿”治病。“都阿”原意为“祈祷”,即向真主祷告。早先一些回民生病之后,久治不愈便有向阿訇讨“都阿”的习俗。这里的“都阿”,则为向阿訇讨要治病之方,实际上就是通过阿匐向真主祷告,以使疾病早日痊愈。用“都阿”治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吹都阿”,由家人请来阿訇为病人念一段“索勒”(《古兰经》选段),然后由阿訇向病人吹几口气;或者在阿匐念“索勒”时,家人在桌子上放上盐、糖、茶之类的饮用品,念毕后,阿訇对这些物品吹几口气,称“糖都阿”、“盐都阿”、“茶都阿”等,然后让病人服下,以此希望能够治愈疾病,使病人早日康复。另一种称为“写都阿”,即由病人家属请阿訇在纸上用毛笔写一段“索勒”,拿回家将纸烧成灰,灰末由病人用水冲服;也有请阿匐用墨笔在茶蛊、饭碗之内写上一段“索勒”,用开水让病人冲服的。

“都阿”治病在乡村或边远地区的回族中至今仍流行。南方一些地区的回民,还有带糖、茶等食品到“筛海”(阿拉伯语,德高望重、有宗教修养的人)坟上诵经祈祷,之后作为“都阿”服用来医治疾病的。回族的“都阿”不仅用以治病,有时也被用来作消灾驱祸。在宁夏南部回民山区,由于每年的旱灾和冰雹严重地危害着这里的农业生产,所以旱象严重时,回族常常又有集会作“都阿”,以挖井掏泉,或荒郊求雨的习俗。到七、八月间,麦子成熟时,又常常有“压山头挡冰雹”的活动。一般由阿訇在纸条或者布条上,写一段“索勒”,把它压在一些最高的山顶上,以求真主能够驱雹防灾。

善待鸽子与蜘蛛。回族视鸽子为和平的象征,在有条件的回族家中,几乎都畜养有鸽子。在所有家禽中,回族最喜爱的也要数鸽子了。来到回族聚居区,常常会看到成群的鸽子,在空中悠然飞行,回旋不离,那悦耳的哨音,为人带来和平与安宁。

根据伊斯兰教传说故事,公元622年9月20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希古莱年),穆罕默德在古莱什部落贵族的迫害下,与其志友艾布·伯克尔逃亡麦地那,半路上遭古莱什贵族的追赶,穆罕默德便与艾布·伯克尔躲进一个山洞。当追兵赶到时,看到洞口密布着许多的蜘蛛网络(原本没有),看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就形成的。稠密的蜘蛛网使得追兵看不到洞内是否有人,而且这时从洞口还飞来几对鸽子,追兵由此认为洞内无人,于是喊叫着由原路退回。

洞口的鸽子、蜘蛛网,使得穆罕默德幸免遇难。所以,穆斯林把鸽子看做是和平、吉祥的动物。回族讲,鸽子救过“圣人”,因而忌杀鸽子。阿訇一般不替人宰鸽子,而当危重病人要补身体,或者作偏方治病用时,乃讲究用“金刀子”宰,“银盘子”盛血。同样原因,回族也忌讳随便乱打蜘蛛,屋内出现蜘蛛,或有了蜘蛛网,只是将其轻轻扫出屋外。

禁踩蚂蚁。在回族居住的村庄、院落,无论大人、小孩,看到蚁群、蚁巢,总是小心翼翼,绕道而行,决不有意踩踏。遇到阴天,蚁群大批出巢时,大家走路更为谨慎,小孩若故意踩踏蚂蚁坝要受到大人的谴责。

传说在穆罕默德传教初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越来越多,激怒了古莱什部落的贵族们,他们干方百计地迫害穆罕默德及其穆斯林,并要求古莱什部落的人不要同穆罕默德及其支持者来往,不和他们进行商业交易,不与他们通婚。贵族们把这些决定写成公约,悬挂在克尔白神殿里,并开始对穆罕默德和其它穆斯林实行封锁,威胁皈依伊斯兰教的人们。时间一长,穆斯林的物品用尽了,孩子们饿得面黄饥瘦,整日啼哭。穆斯林就这样度过了艰难的三年。一天,穆罕默德告诉大家,真主已经让蚂蚁将古莱什贵族挂在克尔白内并写有他们誓言的那张公约吃掉了。古莱什贵族听到消息到克尔自一看,那张公约果然被蚂蚁吃掉了。于是他们只好解除了对穆斯林的封锁,穆斯林们重新获得了自由,自此以后,更多的人加入了伊斯兰教。回族群众由此以为,蚂蚁受真主之意吃掉了古莱什贵族的公约,挽救了伊斯兰教和早期的穆斯林。所以,他们忌讳随便、故意踩踏蚂蚁。

禁坐门槛。来到西北乡村回族家中,你会看到家家院中都备有许多木制小凳,以供家人在院中聊天、休息时坐用。虽然乡村回族的门槛既高又大,清洁光亮,可以当板凳使用,但注意观察,回族人从不坐用,且也忌讳他人坐在门槛上面,即使回族儿童也深知不能坐门槛。传说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由于遭受异教徒的迫害,先知穆罕默德经常带领穆斯林与异教徒作战,由于当时条件困难,且昼夜作战,人人身体劳累不堪,穆罕默德因此曾将门槛当做枕头睡过觉(早期阿拉伯人以地铺为床),回族因此有忌坐门槛的习俗。他们不仅禁止成人坐门槛,儿童也不准将脚踩在门槛上或双脚站在门槛上。跷足于门槛或双腿长时间叉在门槛之间,是要遭到长辈的训斥的。

回族人民勇敢善良,纯朴敦厚,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礼仪规范,并积衍钟聚出别具一格的民族心理和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回族社会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至今仍有很强的民族性。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六
《民俗禁忌——以土家族为例》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七
《春节习俗及禁忌》

春节习俗及禁忌

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6、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年夜饭的名堂

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9、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八
《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初探》

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荆楚文化

湖北丧葬习俗与伦理作用初探

张明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湖北省地处南方的汉江流域,是巫楚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交往日频,儒

家教义便逐渐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东汉时期,随着本土道教的形成与佛教文化的介入,最终在湖北地区酝酿出了以儒家的礼制孝道、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灵魂不死等为内涵的三教融合、相互补充的丧葬习俗。其主衣殓、设灵堂、相墓打井、吊孝奠礼、哭丧、守夜、打待尸等。湖北丧葬习俗的这些特征,是由要的仪式有:报庙、丧葬习俗的社会伦理作用决定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关键词:湖北地区;丧葬习俗;伦理作用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9)04-0185-04

湖北省以江陵为中心,地处南方的汉江流域,是古代楚国文化的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交往日随着频,儒家教义便逐渐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东汉时期,本土道教的形成与佛教文化的介入,最终在湖北地区酝酿出了以儒家的礼制孝道、佛教的生死轮回、道教的灵魂不死等为内涵的三教融合、相互补充的丧葬习俗。

楚人以农业为主,视土地为生命的源泉。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宗法礼制与孝道观念。反映在丧葬习俗上,土葬最能体现出礼制的等级差别。故“土”是楚人告老还乡的归宿,死后“入土为安”也成为楚人的心理要求。在古代,封建的宗法礼制与忠孝高度统一,家庭的重心向上,丧葬习俗就成了“尽孝”型的。历代儒士大夫“事死如事存”的丧葬观念。把丧葬以及贫民百姓,也就有了看作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丧礼也就成了超乎一

[1](p419)

切的大礼。古人云:“孝莫重乎丧,送死为之大事。”所以

白喜事连在一起,谓之“寿终正寝”———寿终才能正寝,正寝是死者的最高礼遇。只有寿终正寝,才能进入祖坟,或者说“寿终正寝”是进入祖坟的首要条件。故丧事也是喜事,丧重于喜。

在丧葬礼仪中,最能表达孝心的就是为死者举行隆重的丧礼和请和尚、道士或居士即民间火居道士诵经、礼忏、跑桥、施食、放焰口等法事活动。因为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道士为死者超度亡灵,为生者抚慰心灵。久不死,故请和尚、之,便成了楚人的传统习惯。古书中有“楚人好鬼”的说法,《列子·说符》云:“楚人鬼”,《吕氏春秋·异宝》、《淮南子·如

人间》云:“荆人畏鬼”,《汉书·地理志下》记有:“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楚辞》中楚人习惯称巫为“灵”或“灵子”。古汉“灵”“、神”同义。可见,楚人将巫也视为神。[2](p379)古代的巫,就语

是今天道士做法时的高功、法师。楚俗尚巫,崇拜巫师,是相信巫师的天赋异禀和超自然的法力,特别是拥有人与神沟通的法力。巫师施用法术与神明直接沟通,来为死者祈福和禳灾。[2](p379)

楚人的事鬼之俗与敬祖的孝道观念是结合在一起的。楚人的事鬼与敬祖主要有两种表现:首先是遍地设鬼祠,以便祭祀,人鬼设祠堂,在家中祭祀。各种自然物化而生成的精怪,如土地神、山神、河神、动物神等等,也设祠建庙祭祀。其次是祷求祖先,笃信祖先的鬼神力量,几乎凡事均要祷求祖先的庇佑。[2](p402)

畏鬼、信鬼、敬鬼只是楚人巫鬼文化的一个方面,楚人

厚葬和居丧,举行隆重的丧葬礼仪,就成了人们显示孝道的最好时机。在封建宗法制传统的影响下,有无合法的、名正如打“引魂言顺的财产继承权在丧葬礼仪中有突出的表现。

幡”的资格,就是第一继承人的资格,尽孝送终是继承遗产的先决条件。尽孝与继承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所以,在孔子的家规中,第一条就是要把父母的丧事“当大事”来办,并将其视为衡量其后辈伦理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把父母的丧事作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来办,丧礼是超过一切的大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养老送终作为“老喜丧”,与红

作者简介:张明义(1950—),男,伦理学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185·

巫鬼文化的另一个方面便是降鬼、驭鬼、制鬼。在创造出一个鬼神的同时,又找到了制驭鬼神的神秘方法。这是巫术区别于一般迷信的特点,也是巫术形成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佛、道的高功、法师得以存在,并且有一定市场的主要原因。“楚人好鬼”并不是说湖北人如何信鬼、畏鬼,而是指湖北人信奉高功、法师的制鬼法术和辟御鬼祟的各琐碎的禁忌与仪式。[2](p402)种繁缛、

正是由于湖北丧葬习俗与儒家的礼制孝道、佛、道的斋醮法事科仪以及楚人好鬼习俗的有机统一,所以形成了一是丧事的名目繁多,内其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其特征:

容庞杂。如报庙、衣殓、相墓打井、伴灵、办道场、大殓、出下葬等,再加上葬后诸祭有十多个大名目,牵扯到很多殡、

行业。二是时间长。葬礼最长七期四十九天,最短也要三天。还有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除孝都要举行祭礼。三是宗教色彩浓。整个丧礼贯穿了儒家“事死如事生”的观“孝”字。而孝的形式是通过佛、道两教的斋点,即突出一个醮法式体现的。四是具有传承性,它比喜事具有更强的历史继承性。主要是丧事的“礼”与“俗”比较一致,群众基础深厚,为人们所公认。离开了这种内容和形式,公众就不认可、不接受。[3](p193)

对于这种三教合一、人鬼相杂、礼俗相混、纷繁复杂的丧葬习俗及与之相对应的婚俗,早在五四运动和民国时旅游结婚等时期,就有人提倡从简操办。如举行集体婚礼、髦婚礼,但丧礼却难以改进。如今,虽然在旧俗的基础上已人鬼相混、繁琐大大从简,但是仍然遗风尚存。有的地方,复杂的习俗又死灰复燃,这可能有它一定的时代因素。现将社会上通行的主要丧葬礼俗依次简述如下:

子女们进入了行孝的关键、紧张的一报庙。父母病危,

阶段,除了竭尽全力精心伺候外,孝子及直系亲属要协商料理后事。所谓后事,即丧葬的礼仪。如老人相片、寿材、请有丧礼经验的人分别联系打大棚、做祭席、请吹鼓手、到冥衣铺买寿衣、请阴阳先生等。丧事的规模则视经济条件而孝子们边哭丧,边为死者点灯,烧纸钱,放定。病人咽气后,

鞭炮,向社会、家族、亲属发出讣告。古时人咽了气,灵魂要到阎王殿(冥王府)报到,俗称报庙。

二衣殓。“衣尸为殓”,又称穿寿衣。病人咽气后,换庆、孝子们及其他亲属将去世的长辈移入早已在堂屋地上准备好的竹席床上,头朝里,足朝外,仰身直躺,为死者穿寿衣,戴寿帽。有的在“挺尸”前,身子还未僵硬就给穿了寿衣。穿寿衣前要为死者淋浴,古时淋浴很有讲究,现在意思到就行了。寿衣有三件套、七件套,铺盖有九铺九盖、三铺三盖,视孝家的经济情况而定。讲究的还要为死者化妆,戴手饰。衣殓后,将尸体用白布盖上,也有用火纸盖在脸上(因为人死后会变相,吓人)。古时为了防止“尸变”(俗称诈尸“假死”),在死者胸上放秤砣或犁铧,后也成为习俗。而后点长明灯,烧纸钱,准备棺殓。

三棺殓,也叫入木。殓,意为对尸体的处理,即将亡人遗体殓入棺木。现在棺木不存在分室现象,棺木形状完全

·

一致:头大、足小、一头高、一头低,俗称大回头、小回头,呈斜线、弧型,棺底配有帮底,为悬底长方合弧型棺,有的棺木雕有龙、凤图纹或“寿”字。另外棺木油漆多为黑色,与春秋战国楚人棺木完全一样。棺殓时,堂屋正中放两条板凳,将棺木头朝南、足朝北放在板凳上。孝子、亲属将遗体一次抬好,仰身直体放入棺木。然后放入用面粉做的小面饼和三寸长一根木棒,意为打狗饼和打狗棒,黄泉路上打狗。用衣殓时的纸灰和未烧的纸包好放入棺内遗体头下,意为私房钱,实为枕头,安放好后,在遗体上面盖上孝幛,将棺盖临时盖上。

四设灵堂。灵堂是停放灵柩、祭祀的场所。如果亡人是“正寝”。堂屋寿终正寝,那么灵柩应停放在堂屋正中,谓之是家中至尊的地方,是对亡者的最高礼遇。晚辈或其他人非正常死亡,不能算作寿终正寝。设灵堂的主要内容有:首先,阴阳先生开出殃榜,就是丧葬礼仪与祭奠的程序。即死月、日,择日下葬,七七祭祀的具体时间等。其者的生卒年、

二,点主,即为死者做灵牌。“主”代表死者灵魂,灵牌一般用楠木或檀香木,下边有须弥座,送葬后放入祖宗牌位。灵牌为木,古人认为家鬼依木不依墓,即所谓“形归于土,神归于木”。其三,做引魂幡。用大白纸剪成三角形斜孔,从中间提起,外边自然下垂,成网筒状,中心挽联写上死者的有点油灯,又为长明灯。意为帮助死者到黑暗关信息。其四,

的阴间报到不致于害怕。其五,设供桌。桌上放有猪头和猪肉(传说天上和阴间没有猪)。祭菜,过桥面(即用筷子挑起面条横放在碗上),供香馍,即大白面馒头,五个一组,共两组。香炉上插三柱香。供桌外、地上放个大瓦盆(意为牢盆)和坐垫,供吊孝人跪拜和烧纸钱用。其六,搭大棚。丧礼为大礼、大事,来往客人很多,而一般家庭房屋不够用,所以要在院内搭棚,作为待客之用。如果请道士作法还要搭经台。

五相墓打井、相墓地,即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在湖北,墓地一般相在山丘或岗丘的凹处,形成后靠祖山、太祖山,右白虎太师椅状,这是典型的好墓地。前有案山,左青龙、墓地风水的好坏,有很多迷信的说法,一般都是与后人兴旺发达有关。如谁升了官,发了财,走了好运,都会说他家祖坟好,因此把挖祖坟视为伤天害理。有一首挽歌,歌词大意是:“……将亡人抬到卧龙岗,葬到龙头出天子,葬到龙尾出娘娘,葬到左边出国佬,葬到右边出宰相,若是葬到龙

[4]

头龙尾上,定出那状元、榜眼、探花郎。”如果墓地相在祖

坟,则在祖坟长辈前边,意为孝道。若与早亡同辈,则平行或左或右。墓位相好后,在墓穴正中的前后各倒插一个柳树桩,桩上包扎一块红布头,意为挖穴的标志,又附会了一些迷信说法。红布头为避邪,柳桩发芽要发财走运。打井一般为三人,井坑为长方形竖穴坑,随棺木形制,头向内靠山丘。破土要放炮、念咒语,以表吉利。打井中途孝家要为打井人送饭,不带筷子,意为接腰饭。井打好后,用竹席盖上井口,晚上由女婿暖井,实为看井,以免出意外,不吉利。

六吊孝与奠礼。出殡的头天下午和晚上是丧葬礼仪的

高潮。亲朋好友,亲属家门,尤其是姑家、舅家带上奠礼各自出发。姑家、舅家奠礼隆重:供香馍、大批纸钱、花圈、灵幄、猪头肉、锣鼓、唢呐。快到孝家门前时,锣鼓唢呐响起,鞭炮齐鸣,意为通知孝家,贵宾驾到,孝家也以锣鼓、唢呐、鞭炮迎接。其他客人双方均以鞭炮相待,没有响器。姑家、舅家贵宾到灵堂内,双方锣鼓锁呐齐奏,场面十分壮观。女客趴在灵柩上嚎啕大哭,孝女、亲属陪哭,男客跪拜三叩首,烧纸祭奠,孝子跪拜还礼。孝家接过供品摆在供桌上,等锣鼓锁呐奏完一个过程结束,经劝止哭。由客主到账房报账记入清单。孝家按辈分发孝巾、袖章,不能漏发或错发,否则会出现闹丧、哭闲话、发生不愉快(古代为五服制: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以此来分别客人与死者的即斩衰、

关系)。姑家、舅家及本家族的客人哭轩结束后,或主动或安排,为孝家帮忙、招呼其他客人。相互聊天,不能离开。若有事确要离开,应给知客(又称执事)打个招呼。知客等客舅家(古时有舅家为大,舅家老表大如天人,特别是姑家、之说)到齐后宣布开席,否则又怕出现闹丧、哭闲话。此席,又称丧席或祭席,席面分荤席和素席,宴席档次根据孝家经济条件而定。素席全是由豆腐和蔬菜做成,古时请和尚、道士做道场,为尊重他们故做素席。姑家、舅家安排上席,其他客人随到随坐,自由组合。如果有乞丐(讨饭的)赶到,“流水席”。孝家让讨饭的入席,被认为也可入席,故又称为是吉利。席间,知客带领众孝子到各席敬酒,并表谢意。席后,一般客人各自回家,亲朋好友有的自愿留下伴灵,有的找地方休息,大殓时赶到即可。

七伴灵。也叫守夜、守灵,鄂西北叫打“待尸”。从散席到出殡,整整一通宵,是陪去世亲人最后的一晚。席后稍作休息,便开始打“待尸”。为避免守夜冷清,打“待尸”的程序大致是:首先是招魂,也称引魂。由一名孝子头顶祭菜盘,一名孝子打引魂幡、拿火纸,锣鼓手、歌手到门外十字路口,放下祭菜盘,摆在路口,再开始祭拜、烧纸、唱挽歌(以下统称“孝”歌)。由十字路口边退边烧纸边敲鼓唱歌,一致魂魄分离,魄在灵柩,魂到处游走,退到灵堂。意为人死后,

招回魂灵,让他享受为他举行的祭祀仪式。其二,起歌头。即锣鼓唢呐歌手全套乐队班子坐在灵堂供桌前,开始奏乐唱孝歌。各地歌词内容不同,但丰富、庞杂、多变。如神农架的《黑暗传》从盘古开天地唱起,竹山县的《女娲补天》等等,一直唱到三更天。其三,唱待尸歌。即歌调转为阴调,只用一面鼓、一名歌手,围着灵柩缓慢地正转转、反转转,边转边唱,一直唱到五更天。其四,送灵。也称送魂,意为守灵要结束了,灵可以走了。送灵是与招魂相反的方向,即灵堂到十字路口,方法与招魂一样。其五,还阳。即歌转为阳调,所有锣鼓、锁呐乐器同时响起,歌调高昂。

打待尸在灵堂内,大棚内有的孝家请有戏班子,有的还请道士做法、放焰口,有的高功法师招鬼、制鬼、驭鬼的法术相当高明,如武当山、房县、郧县、郧西、宜城、南漳、老河口、襄阳、当阳等历史上均有法术高明的法师,这些地方受武当道教的影响较多。

八大殓。还阳送灵后稍作休息,客人亲属孝子们陆续到齐,开始大殓,即向遗体最后的诀别,盖棺定论。要求孝子们都围在灵柩周围,准备告别遗体。杠夫打开棺盖,整理遗容,抿上死者的眼睛,擦去鼻孔的血迹,放上死者的日用品或其他随葬品(因人因地因时不一),并将遗体与棺壁用纸灰包卡牢固定,以免途中变形。在棺木沿上搪上泥子使“搪吉”。孝子其与盖子吻合牢固,故也有人将此大殓称为围灵柩一周诀别,哭声一片。锣鼓锁呐齐奏,气氛好不揪心。告别后,杠夫们强行盖上棺盖,将其钉牢,此时,死者的一生功过是非就盖棺定论了。

九出殡。杠夫们将灵柩头前足后用手抬出院外,放在板凳上,用粗绳捆好穿上杠子,杠夫的人数不等,有八人的、十六人的、三十二人的。孝家迅速撤去灵堂,把供桌上的供品装筐挑到墓地。孝子们头扎白布孝巾,长子次子三子依次打引魂幡,顶牢盆,抱灵牌遗像,所有亲属拿灵幄、花圈、孝幢等。锣鼓唢呐随灵柩其后,其他送葬人员紧跟。一切准备好后,只听杠夫大叫一声:“起杠!”锣鼓唢呐齐奏,孝子摔碎牢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十分壮观,送葬途中,一路放炮、扬纸钱直到墓地,意为买路钱。

十下葬。到了墓地,孝子们把引魂幡、灵幄、花圈等放在一边,用衣襟包一点坟土,跪在坟头哭丧。埋土人揭开盖阴阳先生用引魂幡晃三晃,在井上的竹席。在坑内放鞭炮,

口中喃喃念道类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类的咒语,杠夫们把重新捆好的灵柩缓缓放入坑内,谓“入土为安”。而后,孝子们赶紧把包着的坟土扬在棺坑里,转身往家里跑,据说先到家者得吉。锣鼓唢呐及其他送葬人员也一同返回,杠夫、鼓手到孝家吃早饭,其他人员各自回家。坟上只留两名亲眷监工,埋土人将坑填满,堆成半球或乳头状。坟前用石头或水泥砖砌成坟头,以便祭祀。完工后,把引魂饭后各自回家,幡等纸用品插在坟上。埋土人回孝家吃饭,孝子叩谢,此刻繁琐的丧葬礼仪宣告完毕。

以后便是祭祀,每次祭祀均举行简单仪式,只有三年除孝摆席请客。祭祀的时间大致是,七七的各期祭,百日祭,头周年,二周年祭,三周年除孝祭。除孝后,在每年的三月三、清明、生日、重阳、七月十五、大年三十、正月十五等均有祭祀。

除上述习俗外,湖北人还有归葬的习俗,归葬就是把葬在外地的遗骨带回家乡或故土重新安葬。入土为安,主要是入故土、本土为安。有的游子远行,带上一把故土,意为不忘故土,也可引申为不忘祖国。这些习俗,传承性大于变异性。表现了它的强制性、集体性和全民性。虽然比较粗

[2](p5)

糙、比较低级、比较俗气,但它又表现得丰富多样,鲜活。

湖北人丧葬习俗中所表现的这些特征,是由丧葬习俗的社会伦理作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联系与强化血缘和亲族关系。古代用五服制,明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丧礼是超乎一切的大礼,无论是否收到讣告或电话,闻之便去吊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关系网络,增强了家族内的团结和人们彼此之间的凝聚

187·

力,显示了集体的力量,起到强化其亲属观念的作用。[5](p8)

第二,最能体现对先人的孝道与伦理教化。孔子在《论语》中讲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主张“生、事之以礼,死、事之以礼,祭之以礼。”通过丧葬仪式来体现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孝意,慎终就是殓葬,追远就是祭祀。尤其对父母更应如此。父母的生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对父母的去世悲痛欲绝,为父母举行葬礼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如果对父母、亲人的死无动于衷,不发乎于情,那么他就不成其为人了,就没有资格继承其遗产了。为父母举行葬礼、祭祀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也是对后代进行孝意识、孝文化的一种教化。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成为千古绝唱,成为佳话。

第三,最能体现“三教合一”的丧葬观念。楚人好鬼,相信人有灵魂。人是由“魂”与“魄”阴阳二气构成,二者合则生,散则死。人死后魄入地,魂升天。生前为善,死后魂升天为神;生前作恶,死后下地狱为鬼,永世不得超生。为了让先人早日超生,有经济能力的就要请和尚、道士为死者举办法事,设斋醮道场,超度亡灵。请和尚超度亡灵的是基于对佛教的信仰,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是基于对道教的信仰。然而,整个丧葬礼仪又是在儒家的礼仪制度中进行的。故儒、释、道三教在丧葬仪式中相辅相成,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丧葬观念。

第四,调适心理与抚慰情感。在丧葬礼俗中,哭丧和祭祀表达了孝家的心理和情感。丧是一家中最大的不幸,尤如天塌地陷,在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变化引起焦虑、不安,使人们很难从痛苦中解脱。长达三年(实际为25个月)的祭祀,大家可以通过祭祀的机会,相互抚慰交流感情,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三年后再把大家组合在一起就不易了。

第五,传承民族风俗,弘扬传统文化。风俗就是传统,丧葬风俗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它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的心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明确的强制性、集体性,并为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丧葬礼仪各环节中锣鼓唢呐的演奏、孝歌歌手的唱词、唱腔与歌调、高功法师的法术和杂技表演也是一种珍贵的民间艺术。两千多年来,这种丧葬意识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被传承和弘扬。尽管在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下,丧葬习俗或繁或简,但慎终追远的主线条始终未变。在封建社会为宗法等级服务,而在今天却是为了提倡“孝”道而使然。这种习俗既传承了民族风俗,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它应该是湖北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丧礼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社会事件,会引起全体血缘和亲族的不安,由原有的全体成员的均衡状态转到另一种均衡状态。此外,还会引起一些社会成员的角色、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转变,调整原有的人际关系。这一切,在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已自动进行了安排与调整,血缘与亲族中的人们也会在礼仪中自愿接受安排,不然就是非礼。由此达到一种新的社会和

·

谐状态。丧礼还能为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商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这种习俗仍有必要。毛泽东在悼念张思德的悼词《为人民服务》中,也指出了丧葬的社会作用:“村里死了人,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

[6](p906)

民团结起来。”

总之,湖北的丧葬习俗沿袭了楚人的风俗,是建立在孝道为基础,以佛教、道教以土地为根源,以儒家的礼制、的教理教义为指导下的一种文化传统。习俗中的礼仪,联系与强化了血缘和亲族关系,体现了对先人的孝道,抚慰了情感,调节了心理,和谐了社会。各礼仪环节中乐器的演奏、歌手的唱腔,不仅丰富了礼仪的气氛,也达到了畅神和俗与乐的结合,是民间的一种文娱神的效果。这种礼与俗、

化积淀和传承,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湖北教育出版社,[2]宋公文.楚国风俗志[M].武汉:1995.

燕山出版社,1996.[3]常人春.红白喜事[M].北京:

[4]张明义.武当山丧葬习俗谈[J].武当学刊,1996,(1).

黄伟.四川丧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5]霍巍,社,1997.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1964.社,

责任编辑

高思新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九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

说明

本文可以任意使用,但是必须满足下列前提:

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自发布的版本的真实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阔,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绝对不敢贸然代表整个东北地区来说话。但是我们也共享着大多数的共性。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情况,我发现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会没有很多了解(当然了,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知识,也可以避免不小心触碰这些小麻烦。

为了方便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会

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如果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会甚至小麻烦。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解,引起不快。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我自己发觉的有下面这些。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

至少在北京,无数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非常不雅的含义。

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只有如下义项:

1.干活,劳作,工作。例句:就这点儿家务活了,赶紧干完得了。

2.弄,做。例句:小张,干什么呢?

3.揍,殴打。这个义项最容易误会。例句:偷钱还不承认?今天非找几个哥们干你不可!

4.意义宽泛的动词,具有强烈的动作性,表示某行为对目标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的,富有动作性的效果。

例句1:车撞树上了,挡风玻璃干稀碎,俩前轮全干瘪了。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

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遇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我本人现在都不敢正常使用“干”这个词了,虽然实在舍不得这个富有动作感的好词

一揽子

词典里可以查到“一揽子工程”这样的词。我只想说,这也涉及东北方言里不建议提及的词,所以建议避免。我每次看到这个词公然出现在出版物里,就感觉怪怪的。

有一部分东北人,习惯用“咱”表示不包括对方的“我”。比如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人,会说“咱家”如何如何,“咱妈”怎样怎样。由于容易误会,使听话人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其他东北人对此一般是不认同的。我小学有个同学就爱这样说话,结果被老师勒令改正。

不过,除此以外,东北人在吹牛,或开玩笑佯装吹牛时,一般会采用这种用法。如:

例1:——你爸能得这个奖,真太厉害了!

——那可不,咱爸是什么人物啊!(吹牛)

例2:——老赵,得这个奖真是不小的荣誉呀!

——哈哈,那说啥了,咱是谁呀!(佯装吹牛)

梨;桃

有的人用它们比喻一些不建议提及的事物,所以在特殊语境里,如果发觉走向不对,可以试着避免使用这些词,以免说出来以后人家以为你是内行,而其实你还不太懂„„

大家都知道“二”是傻、愚蠢的意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的东北话里,此词是纯粹的贬义词,也就是不能用来开玩笑。“二百五”也是这样。能用来开玩笑的、与普通话“傻”雷同的,是“傻”和“彪”这两个词。

磨叽

磨叽这个词现在好像挺流行,但是不要忘了,这个词在传统东北话里也是个纯贬义词,而且具有侮辱性。在纯东北方言语境里生活的人,如果你说他“磨叽”,他可能会发火。至少我会感到很生气。

同理,“磨磨叽叽”也不要对东北人乱用,因为你不清楚对方是否遵循传统的东北语言规则。网络,真的把东北话弄得很乱。

另外,磨磨叽叽还有一个意思,指满是碎末的状态或手感。比如你的书包里有饼干渣,你伸手进去一摸,就可以说,“这书包里磨磨叽叽的”。菜肴做得零碎了,也可以指责道:“这菜让你炒的,磨磨叽叽、不利不嗦的!”

作为东北人,我一般不夸对方“潮”。虽然东北话里没有单用的“潮”,但是“潮呵呵”、“潮乎乎”、“半潮”这些词都是指愚蠢、痴傻的贬义词。

发送

发送指出殡。这是个半老的词语,老式发音是“伐送”。

不准说

不是不让你说,而是“不一定说”的意思。

例句:我也不准说就是烦你,就是觉得有时候你做的有点过火了。

属于

这个词是相当于、亦即、也就是、可以说是的意思,不仅可以用于阐述,更还可用于询问和求证。 例句1:咱们到通州了!这就属于到北京了。

例句2:——对不起,这张卡的时效已经过了。

——哦,这就属于过期了、不能用了呗?

守夜

守夜指守灵。我看见一个民俗专家在一个节目里说,中国人在除夕夜守夜,顿时害怕了。大家还是用“守岁”吧。然后呢,提起打更的老头,也要避免使用这个词,虽然他们的工作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守”和“夜”。

铁子

据信在大部分东北地区,这个词都是“小三”的意思(我家就是这样)。但是在少数地区,它又的确只是“铁哥们”、“好朋友”的意思。

搭伙;打火

这个词指非法同居。可能个别时候也指搭伴,但是尽量不要用,容易误会。

走道

除了正常的“走路”的意思,它还指女子改嫁。

二倚子

骂人话,指不男不女。

简直

“简直”在东北话中是直(走)的意思,英文就是straightly。强调径直走,不拐任何弯。

我发现这是年龄稍大的东北人指路时很常用的词。其实我也喜欢用。

例句:沿着走廊简直走,到头了往左一拐,就是厕所。

是凡(发音:是反)

这是个老词,与“但凡,凡是”同意。

例句:是凡房巴掉馅饼的事,没有好事!

跑马溜溜的山上

跑马是个方言老词,指遗精。

烂地瓜

烂地瓜指不正经的女人。

特意

这个词有“特意”和“特以”两种发音,意思有下面这几个:

1.专门:这盘菜是我特意给你留的,让你尝尝。

2.故意(一般义):别动,那块砖是我特意放那的,一会要用。

3.故意(阴险义):你是特意把水倒我身上的吧?

不欲

不如。老话把这里的如发成“欲”的音。但是“如果”的发音一般是“卢果”。

省得,以免。例句:出门把帽子扣上,想冻感冒了。

大家知道“瞧”就是看的意思。但是在东北不是这样,瞧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藐视、瞧不起。 例句:他不见我,那意思还不明白?瞧我呗。

其次,瞧还有诊断的意思。这时也可以用“看”。

例句:大夫哇,这孩子发烧大半宿了,干吃药也不退烧,你给瞧瞧呗?

实质

它的意思是“其实”。例句:他以为我走了,实质我就躲在门外。

得意

“得意”在东北话里没有骄傲自满的意思,而是指偏爱、喜爱,可能往往带有肯定某人某物的感情。 例句1:把这条鱼送去吧,你奶奶最得意红烧鲤鱼了!(偏爱,喜爱)

例句2:全班三十来个学生,王老师就得意刘小明,还指着他出菜呢。(偏爱,肯定)

指定

这个词是“一定”、“肯定”之意,表示承诺、推断等。

例句1:你放心吧,我指定忘不了,我记性多好了。(承诺)

例句2:要我说,这件事指定是班长干的,没别人。(推断)

不善,不善劲儿

这两个词都是绝对的褒义词,是夸奖人“不容易”、“不简单”、“相当不错”的。

东北话里的吗发音为“么”。

在正常语境里,纯粹的疑问句一般都是“是„„不?”或“在/有„„没?”句式,不使用“吗”。如果结尾用了吗(“么”),往往表示说话人的质疑、不确信、反问、求证等,总之带有不确信的主观情感。

例句1:我的钢笔在你那没?(一般的询问)

我的钢笔在你那了么?(疑惑,求证,etc)

例句2:这道题是选B不?(询问)

这道题是选B么?(不确信,或者求证,甚至质疑,etc)

起雾

好像是蛇发情或者蛇交配。据信看到了是不好的征兆。

多说一句,狗刨坑据信也是凶兆。另外鸡飞啊,狗跳啊,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老娘们

老爷们在东北话里指成年男人,也有“汉子”的意思,可以正常使用。但是老娘们往往是贬义,或者粗俗的提法,或者用来指泼妇,不建议使用。

另外,“大老爷们”往往用来指责男人,如:你一个大老爷们,好意思不给孕妇让座啊?

“赖大彪”与“赖大玄”

这里的“赖”发三声。这两个词算是很具有东北神韵的词。

赖大彪是指公然开粗俗的笑话来哗众取宠,并自以为是的丑态。

赖大玄则是指说不切实际的话,牛皮吹破,自己却浑然不知或不以为耻。可能具有一点滑稽效果。

二、文化习俗禁忌

随着现代化的无孔不入,东北的文化习俗也收到冲击。有的淡化了,有的没淡化;有的人淡化了,有的人没淡化。所以下面所述的情况,很难说还保存着多少。所以在交往中,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遵守它们,这样以来,如果对方在意,你就没有失礼;如果对方不在意,你也会给他留下很仗义、很地道的良好印象。

1.公开场合不给某人面子;搅局

公开场合上不给某人面子,是与东北人交往的大忌,是促使对方与你断交,或者对方揍你一顿的导火索。

东北人非常注重场合和场面,非常注重礼节性的人际交往。在场合上,即使有不愉快的事情,一般也会尽量撑着场面,然后在场下处理。但是如果你公然不给某人面子,使之当众出丑,那么后果可能就

亲人去世后守夜的禁忌篇十
《湖南凤凰的丧葬礼仪习俗》

湖南凤凰的丧葬礼仪习俗

2.简述你家乡某一人生礼仪习俗(内容包括:礼仪名称、成年礼应指出年龄要求、具体程序、礼仪禁忌、主要功能、变迁等)。指出该人生礼仪习俗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我的家乡在湖南湘西凤凰,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下面我要介绍的是凤凰的丧葬的礼仪习俗。

在以前,凤凰的苗族按照死者的死因,即“死的好”、“死的丑”来选择埋葬的方式。只有“死的好”的人能够实行土葬,而“死的丑”的人是不能进行土葬的,苗族“死的丑”的人只能实行火葬,所谓“死的丑”即是非正常死亡的意思。怎样区分“死的丑”呢,在凤凰主要是看死亡的原因,如:溺水死、摔死、枪击死、雷击死、上吊死、刀砍死、蛇咬死、虎咬死、车撞死、马踩死、妇女难产死、均谓之“死的丑”。而且他们认为特别是“死的丑”的小孩子,他们都不能有坟墓,只能把他们进行树葬。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凤凰苗族的三种墓葬的形制:

(一)树葬

很早以前,苗族在人死后,会将死者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特别是是婴儿夭折,或者是不满12岁的小朋友“死的丑”,苗族的人就会将其衣服穿好,放在竹簸箕里,挂在附近山坡的树枝上,任野兽叼走。

(二)土葬

很早以前就有了,一般都是用木棺葬。先在地表挖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将棺木放下,死者脚朝墓门。一般垒土为坟,墓前方用一块稍微平整的石头做墓门。然后将死者的名字,还有亲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面。

(三)火葬

“死的丑的人”必须实行火葬。一般是当天死,当天火化,当天埋葬。但要是越到栽秧、秋种等农忙时节暂时不火化,将尸体装进棺材,停放到离村远的坡上。能农民忙完了,再将尸体火化并埋葬。

丧葬的过程:

(一)临终

或久病卧床,或大病不起,或急病倒床,或意外重创,但凡危重,人之将死,或估计生命不能维持一昼夜,要谴人奔告主亲好友前来探视。为体现临终敬孝之情,家人及临终者儿、媳,均放下手中的活计,或哪怕再远,除非确实赶不上,都要齐聚于临终者床前片刻不离地守护,有事离开须臾也必须轮流值守,即便疲惫不堪,也只能在旁打盹休息,以便随时聆听临终嘱咐。家门族内、团转四邻或临近不远的亲友,白天派人轮流到场,晚上除留人看家外,大多要参与守候,如同平时的其他重大事项必须帮忙一样,体现出族人亲情、友情力量,维系着一种团结、互助的凝聚力。

据经验和守望的情形,当确认临终者将要落气时,以长子或幺儿为主,把临终者从床上扶坐起床,与其背靠背坐倚或以手撑其背部,自上而下抚抹胸部,至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即所谓撑头抹脚。

(二)鸣枪报丧

病人一落气,家属就在自家门前连发三枪报丧,村人听到枪后,便知道有人去世了,要立马去帮忙。鸣炮寓示及时将亡魂送归西天仙界,客观上起到向四邻

亲友报丧的信息传递作用。同时,焚化钱纸,称烧落气钱。团转四邻听见报丧信号,便云集丧家,慰藉哀思。

(三)沐浴更衣

在报丧之后,用浴盆盛一盆温水,脱去死者的衣裤,同性亲人用一块新白棉布沾湿温水从上到下擦拭一遍,便是沐浴净身;然后给死者换上穿戴寿衣、寿裤、寿裙、寿鞋、寿帕、绑腿等。

衣服必须是单数,包头巾或者是裹脚布,必须反方向包裹;活人的头巾、脚步是从顺时针方向包裹,亡人则是依逆时针方向包裹。衣服上若有铜质纽扣,须全部剪掉,不能随葬。

(四)整容

沐浴更衣之后,趁尸体还有余温,立即进行整容:嘴巴和眼睛必须紧闭,双手握紧,拇指伸直,附在食指第二关节上。手贴身平放,让死者安详的躺在床上。

(五)停尸

在凤凰,尸体是脚朝大门停放在堂屋的左右两侧的中柱边上。然后请来道士或者是巫师来择定出殡日期、选择墓地、为死者招魂等。然后亲人按辈分的顺序排好,跪于堂屋中,然后巫师开始指挥,亲人按照顺序去见死者最后一面。

(六)杀生

按照苗族的习俗,当老人寿终后,家人一定要宰杀牛、猪、羊等牲畜交献给亡人,并且用猪肉牛肉款待亲朋好友。如果因家境贫寒无大牲畜可宰杀,一只鸡也行。有的姓氏(如陶姓)较特殊,若无牛交牲,则不能起动笙鼓场面,甚至有的即使有了牛而无猪陪祭,也不能动笙鼓。苗族人也认为猪牛有灵魂,死者可以将它们带屋阴间喂养。

(七)吊丧

人死以后会派人四处通知亲友前来吊丧。然后亲友们结伴来吊念。丧礼,以前是规定女婿必须送一只小猪,有钱人家还要请一拨唢呐。而其他的亲友可以带一两坛酒,或者一些大米。一般是在死者上山之前,亲人来吊唁。

(八)闹丧

闹丧这个习俗,在凤凰一直都有。一般死者家属会请一队唢呐队,在家里来演奏,在屋子里给他们安排一个地方,就任由他们在那里云里雾里的吹上几天。

(九)上山

到了要上山的时间了,巫师通知至亲人全面仔细检查一遍,察看有无异物,将遗体遗容清理整齐。然后亲人们组合成一支送葬队伍,由巫师开路。巫师手里拿着弓箭和公鸡在最前面引路,身后跟着吹鼓手,后面便是灵床。死者的亲人们都穿着孝服,直系子女或者孙子孙女,则是在孝帕上面缝上一块小小的红布。然后出巡队伍戎装整队舞随其后,孝男孝女一路跪叩致谢,直至墓地。灵柩之后,鞭炮齐鸣,锣鼓唢呐喧天,热热闹闹为亡人送行。

(十)埋葬

将棺材放入墓坑内,把送给亡人的东西全都铺在棺材里面。然后巫师便在棺木上挥舞茅草,一方面为了驱赶棺材里的蚊虫,一方面为了驱赶妖怪和活人灵魂。

之后,巫师喊一声活人的灵魂出来,再进行盖棺。接着,参加葬礼的人各抓一把泥土抛掷到墓里,表示最后的告别,然后陆续回家。最后留下几个人盖棺掩土。只填平墓坑或略高一点,第二天再由亲人帮助垒成坟墓。送葬的人回来时,要到村边烧死者遗物的地方洗手,再回丧家吃饭。

第二天再由家族的男子帮忙垒成坟墓。孝子最后反跪于墓前,捧三把泥土抛撒于墓上,这一次不得让外姓人参与。

(十一)复山

从入土那天算起的第三天晚上,死者的亲人带着纸钱酒肉,在死者墓前生起一堆篝火,摆好酒肉,焚化纸钱。在纸钱燃烧的时候,亲人可以与死者说话,比如,某某我接你回家,等等。等到纸钱快要稍完的时候,讲酒水泼到纸钱上,再丢三根香下去,等到纸钱烧尽,就可以回去了。来的人要按照去的路回去,每个人都要捡一根柴火,然后带到死者的屋里烧掉,再用茶水和大米水洗脸,就代表把所有的不吉利,从身上洗去。

现在树葬已经很少有了,几乎算是绝迹了。因为进行树葬之后,风雨剥蚀,尸骨用不了多久就化成了泥土,这种葬俗到了解放后就不适合用了,所以渐渐消失了。现在,凤凰的苗族已经将过去的树葬改为了土葬。土葬要找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可以福佑后人,死者也能落叶归根。而凤凰的苗族人还是持续着火葬这个习惯,将“死的丑”火化,然后将其装进小木匣子里安葬。还要请所谓的道士做法,驱赶“死的丑”的人的亡魂,防止死者的魂魄回家里作祟。

现在凤凰的苗族对于丧葬的流程还是差不多一样,就是有些小地方,有点不同。当人临终时,家人都要聚集在旁的这个习俗到现在,还是保持着。当有人快要“走”了,亲人必须侍候在侧,一刻不离的看护病人,听病人的遗言,直到病人咽气为止。到了现在,凤凰的苗族,是不会鸣枪报丧了。但是会打电话,或者是通过亲友,大家互相转告。至于吊唁呢,亲人现在都不送猪肉和酒那些了,亲人一般都是在吊唁之前,将钱装在一个白色的纸袋里,送给死者的亲属,然后在死者家中吃饭。进餐后,客人回家时,也要在沿途桥上插香,在岔道口放纸钱,表示也请亡灵到家中作客。而死者一般会在家里放上几天,但是天数必须是单数的,过了这几天,死者才会上山。现在请唢呐队的不多了,一般都是请人来唱歌,唱一些哭丧歌,或者其他的歌。特别是晚上,吹的唱的,都会闹得隔壁邻居都难以入睡。“上山”到现在还是保持着这样的习俗,在出殡的时候,亲人们抬着棺材,跟着队伍一路走到坟地。然后就是埋葬和复山。

我以前参加过外公的葬礼,那时候因为年纪太小,有的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家里来了很多的亲戚朋友,妈妈为我戴上孝帕,我的孝帕和别人的不一样,孝帕是三角形的,在最上面有个尖的角,上面缝了一小块红布。然后阿姨在屋子的拐脚处插上一点香,说是供奉给孤魂野鬼的,让那些孤鬼野鬼不要抢我外公的东西。到了晚上,大家都要守夜,大人们就聚在一起,晚上请了一个队来唱歌。到了要上山那天,妈妈早早的帮我叫一起来,那时候天都还没亮。然后家里的至亲就在堂屋跪下了,每个人都在痛哭。然后家里请来的道士就让她们轮流进去看外公的遗体,我因为年纪太小,就被挡在外面。之后妈妈就拉着我走出去,跟在我阿姨的后面,大家都排成一支队伍,慢慢的往山上走。我就只听见其他人的哭声,还有唢呐队的声音。这个就是我记得的最后的场景。

现在凤凰的丧葬习惯有了一些变化,但仍然保留了很大一部分以前的习惯。整个习俗比较复杂,我觉得就是在闹丧的时候,请的人吹奏的声音太大了,会影响四周住的人,这一个环节,以后能够改善就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