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医学自学笔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7    阅读:

医学自学笔记篇一
《某大学医学生八年学习笔记》

医学自学笔记篇二
《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自学认定与管理办法》

**燕化医院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自学认定与管理办法

1、申请书写自学笔记者,请按要求填写《**燕化医院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自学申报认定表》(见附表一)。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室、从事专业、自学所属学科、申请时间等请如实填写。

2、自学课程内容根据职称不同选择本专业不同的学习范围。

3、学习目标为申请者欲达到的学习成果。 4、参考资料可选择多种。

5、学习起止时间为某段时间,本学年(2013.11.1-2014.10.31)中的某段即可。

6、本院自学部分的考核统一采用自学笔记的形式体现。 7、表中其他项由科教部与继教委完成。自学笔记的考核,2000字为1分(空格、标点除外),手工书写,字迹工整,统一采用作文纸每页400字(见附表二)。打印、复印的自学内容视为无效。

8、同一科室可选择同一自学课程,由科主任监督共同学习。 9、自学笔记完成后和《自学申报认定表》纸件一齐交到科教部,完成审核、考核与学分录入并作为学分审验材料备存。

10、2014年度我院卫生技术人员根据此办法书写自学笔记。 科教部 2014年2月 附件一:

**燕化医院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自学申报认定表

与继教委完成。

附件二:

可续页

医学自学笔记篇三
《自学按摩笔记》

医学自学笔记篇四
《妇产科学习笔记》

医学自学笔记篇五
《流行病学学习笔记》

流行病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基本特征及重要观点

熟悉: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流行病学简史及我国学科成就,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级其学科展望

1.流行病学的定义: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流行病

法 观察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临床试验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揭示现象 分析原因 个体试验 社区试验 验证措施

理论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上面这张图表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结构,也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提纲,一定要重点掌握其构架以及每种研究方法的内容。

★注意:横断面研究①只能确定相关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出假设;②只能得出患病率,不能得出发病率。(①②两点都是因为横断面研究是在一个时点或一个相当于时点的相当短的时间内做的研究,不能得知病因和结果谁在前谁在后)

3.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的特征:以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对比的特征:通过对比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疾病的原因和线索;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样本推论总体;

(4)社会心理的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本章重点:

掌握:描述疾病分布常用指标的意义、用途与计算方法;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疾病三间分布的概念和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意义,描述疾病任人群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内容

熟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综合分布的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了解:某些不常用指标(续发率、感染率、生存率)及地方性、外来性流行病学 术语

第一节 概 述

1.疾病分布的定义及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疾病分布的定义(distribution of disease) 。(名词解释):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像

特点:

1. 通过观察性研究获得;

2. 群体现象(个体现象----症状、体征、功能变化等临床表现);

3.三间分布;

4.用频率指标描述。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1、描述分布规律,认识流行特征;

2、帮助找到重点防治对象和重点防治疾病;

3、探讨病因;

4、制定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5、评价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指标(index):能够数量化的科学概念,如频数(frequency)、率,频率(rate)、比(ratio)、比例(proportion)。重点注意个指标的分子、分母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以下公式重点掌握)

(一)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1、定义: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并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K 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

K=100%,1000‰,10000/万…..

★★★重点区别发病率和患病率的:

发病率是在某段时间内新发的病例占暴露人口数的比例,患病率是该短时间内患病的人数占可能患病的人数的比例,不考虑是否新发!

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

新发病例数、暴露人口数(为平均人口数)、观察时间

3、应用

描述疾病的分布、反映疾病发生频率,探讨病因及其因素、其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前瞻性调查的基点

(二) 罹患率(attack rate)---主要用于突发事件

1、定义: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期间某并新病例数罹患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K=100%,1000‰,10000/万…..

2、应用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如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的爆发流行情况,在爆发调查中, 测量爆发疫情的强度,并用来探讨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系

(三) 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S)

1、定义: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100%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图表 1

2、应用:

常用于家庭内、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发生传染病是的流行病学调查、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及其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以下公式重点掌握)

(一) 患病率(prevalence)

1、 定义: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可

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K 该时点人口数

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某并的新旧病例数K ★期间患病率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K=100%,1000‰,10000/万…..

平均人口数:该年6月30日的人口数或(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 2

2、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

(1) 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增加、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

但未痊愈,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

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2) 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减少、病死率增高、病程缩短、治愈

率提高、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3、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是,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4、 应用:

患病率通 才 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用于估计某病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的严重程度,还可以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质量的评估进而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某一疾病及其预后与各种因素的关系、筛查及试验性诊断上的应用、评价疾病对健康人群的影响程度、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5、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

(二) 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

1、 定义: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

百分率表示

★感染率

2、 应用:

多应用于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在具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应用较多,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三、死亡与生存频率(以下公式重点掌握)

受检者总感染人数100% 受检人数

医学自学笔记篇六
《中医学习笔记》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

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

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

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

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

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

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府。(《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

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

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

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

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

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医学自学笔记篇七
《药理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

四、传出神经系统

一、胆碱受体:

1、M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主要效应: ①抑制心脏:心率减慢,心肌收缩率减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②收缩平滑肌:收缩胃肠道、支气管、泌尿道和子宫平滑肌等

③瞳孔缩小:收缩瞳孔括约肌

④腺体分泌:汗腺、支气管腺体和消化腺等腺体分泌增加

2、N1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节,阻断剂为六甲双铵。兴奋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

3、N2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特异性阻断剂为筒箭毒碱。兴奋时收缩骨骼肌。

二、肾上腺素受体:

1、α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瞳孔开大肌、心脏

(1)α1受体:能被去氧肾上腺素或甲氧胺激动,并为哌唑嗪阻断

①主要分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

②效应:皮肤粘膜腹腔内脏血管,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α2受体:能被可乐定激动,并被育亨宾阻断

①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血小板、脂肪细胞,突触前膜。

②效应:血管平滑肌收缩。

2、β受体: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

(1)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肾小球旁系细胞

①选择性激动药为多巴酚丁胺,阻断药为美托洛尔

②效应:心脏兴奋。

(2)β2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骨骼肌和肝脏

①选择性激动药为特布他林,阻断药为布他沙明

②效应: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张。

③触前膜β2效应:正反馈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三、多巴胺受体:外周主要分布于肾血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

五、胆碱受体激动剂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剂

概念:一类选择性地与胆碱受体结合,激动胆碱受体,产生与递质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物质

(一)M、N胆碱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

药理作用:直接激动M受体和N受体,产生M和N样作用

1、M样作用:小剂量即激动M受体,产生与兴奋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相似的效应。

①激动心脏M受体,抑制心脏、血压下降,伴随反射性心率加快;大剂量可引起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减慢。

②激动血管内皮细胞的M受体:引起血管扩张。

③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增高,收缩幅度和蠕动频率增加,并可促进胃肠分泌,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④使泌尿道平滑肌兴奋,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促进膀胱排空。

⑤使泪腺、呼吸道腺体、唾液腺、消化道腺体和汗腺分泌增加。

⑥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缩瞳。

⑦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调节痉挛。

2、N样作用:大剂量激动神经节N1受体,引起节后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同时兴奋,

结果通常由占支配地位的神经决定。(前者主要支配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和腺体;后者主要支配心肌和小血管)

①使胃肠道、膀胱等器官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②兴奋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N1受体,引起肾上腺素释放

③激动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受体,引起骨骼肌弥漫性收缩、肌肉痉挛。

(二)M胆碱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

药理作用:直接激动M胆碱受体,产生M样作用,对眼和腺体的选择性作用最明显

1、眼:①缩瞳②降低眼压③调节痉挛:只能看近物。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和唾液腺最显著

3、平滑肌:可激动消化道和呼吸道平滑肌,前者至痉挛;后者至气管或支气管收缩

临床应用:除作为阿托品类抗胆碱药的解毒外,一般不作全身给药,常用于眼科。

① 青光眼:对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好。②虹膜炎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

尼古丁(烟碱):小剂量激动神经节,大剂量阻断。

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

(一)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溴新斯的明

作用机制:形成胆碱酯酶-新斯的明复合物,造成内源性乙酰胆碱大量积聚

药理作用: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灭活而表现出乙酰胆碱的M、N样作用。 临床应用:①重症肌无力②腹气胀和尿潴留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④肌松药过量中毒的解救 不良反应:可至胆碱能危象,必要时用阿托品解救。

毒扁豆碱: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

(二)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急性中毒机制: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使胆碱酯酶活性难以恢复,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大量积聚,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的治疗:

A、清除毒物避免继续吸收:①经皮肤和黏膜吸收者,应用温水或肥皂水清洗染毒皮肤。②经口中毒者,可用2%碳酸氢钠或0.9%生理盐水反复洗胃,再用硫酸镁导泻。

B、对症治疗减轻中毒症状:可注射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活药以缓解中毒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药

作用机制:①形成月亏类磷酰化胆碱酯酶复合物,裂解后,使胆碱酯酶游离复活,但对已经老化的酶,解毒效果较差。②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结合,生成无毒的磷酰化物。

碘解磷定

临床应用:①对M样作用较弱,须合用阿托品。②对乐果中毒无效

不良反应:较少①剂量过大时会抑制胆碱酯酶,加重毒性反应②含碘,引起咽痛、腮腺肿大及碘变态反应等。

氯解磷定:性质优良,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的首选药。

六、胆碱受体拮抗剂

一、M受体拮抗剂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阿托品

药理作用:竞争性拮抗M受体

1、腺体: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对胰液和肠液分泌基本无作用。

2、眼:与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相反,维持时间长。

3、平滑肌:松弛多种平滑肌。对胃肠道的解痉作用最为明显。

4、心血管系统:主要影响心率和血管扩张

①心脏:治疗量使心率轻度短暂减慢,较大剂量使心率加快。

②血管与血压:治疗量影响不大。大剂量扩张皮肤血管,机制不明,与抗M胆碱作用无关

5、中枢神经系统:可兴奋延髓和高位大脑中枢。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松弛膀胱逼尿肌作用用于小儿遗尿症。

2、抑制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严重的盗汗和流涎症。

3、眼科:①虹膜睫状体炎②验光配镜和眼底检查

4、抗心率失常

5、抗休克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不良反应和禁忌:最低致死量,成人80~130mg,儿童10mg。酸中毒能增强患者阿托品的耐受性。可注射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解救。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相似作用药物还有东莨菪碱、山莨菪碱。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1、合成散瞳药:有后马托品、托吡卡胺、环喷托酯和尤卡托品,均为短效M受体阻断剂。后马托品对儿童效果较明显。

2、合成解痉药

(1)季铵类:有①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对胃肠道的M受体选择性较高。②曲美布丁。

(2)叔胺类:常用有贝那替秦(胃复康)

3、M1胆碱受体阻断剂:哌西仑平(吡疡平)能选择性阻断胃壁细胞的M1受体,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禁忌同阿托品。

二、N胆碱受体拮抗剂

(一)N1胆碱受体拮抗剂:又称神经节阻断剂。

(二)N2胆碱受体拮抗剂: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主要表现为肌松、神经节阻断和组胺释放作用。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10岁以下儿童禁用。

除极化型肌松药:氯琥珀碱。

七、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一、α受体激动剂:去甲肾上腺素(NA)

药理作用:主要激动α1、α2受体,对心脏β1受体有较弱激动作用,对β2受体几无作用。

1、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作用较肾上腺素弱。可引起心率失常,但较肾上腺素少见。

2、血管:激动血管的α1受体,除冠状血管外,几乎使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3、血压:①小剂量时,收缩血管作用不明显,由于心脏兴奋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较弱,脉压增大②大剂量时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明显增大,舒张压升高,脉压降低。

4、其他:增加孕妇子宫收缩频率,对其他平滑肌作用较弱。大剂量升高血糖。

临床应用:可用于抗休克和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①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②急性肾衰竭③停药后的血压下降

间羟胺:主要是直接激动α受体,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也可促进NA的释放从而间接发挥作用。

去氧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1受体。

二、α、β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激动α、β受体,主要作用部位是心脏、血管及平滑肌。

1、心血管系统:(1)心脏:激动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肌兴奋性提高。

(2)血管:①激动α受体,使腹腔内脏和皮肤黏膜收缩②激动β2受体,使骨骼肌和冠状血管扩张。

(3)血压:结合对血管的影响①小剂量时,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增大②大剂量时外周阻力显著增高,舒张压升高。

2、平滑肌:①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之松弛,激动α受体而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黏膜水肿。②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组胺,缓解支气管哮喘。③激动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子宫平滑肌的β2受体,使之舒张。④激动瞳孔开大肌的α1受体,使瞳孔散大。

3、代谢:提高机体代谢,使耗氧量增加。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

临床应用:用于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疾病、延缓局麻药吸收及创面止血。

不良反应:可诱发脑出血、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及组织坏死。禁用于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亢进及糖尿病。

多巴胺

药理作用:激动α、β受体和多巴胺受体,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1、心脏:较高浓度能激动心脏激动β1和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作用较异丙肾上腺素弱,较少引起心率失常。

2、血管和血压:①小剂量激动血管床的D1受体,使冠状血管、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扩张。②大剂量激动血管α1受体,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

3、肾脏:①激动肾血管的D1受体,使肾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也能抑制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引起排钠利尿。②大剂量使肾血管α1受体兴奋而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心源性、感染性和出血性休克,尤其适于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尿量减少的休克。也与利尿药合用于急性肾衰竭。

麻黄碱:直接激动α、β受体,又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二、β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

药理作用:对β1、β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

1、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与肾上腺素相比,其影响心率和传导的作用更强。

2、血管和血压:激动β2受体,使血管扩张。

3、平滑肌:①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之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强。②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但对支气管黏膜血管无收缩作用,减轻黏膜水肿不如肾上腺素。

4、代谢: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使血糖和游离脂肪酸升高。升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素弱。 临床应用:用于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和感染性休克。

不良反应: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禁用于冠心病、甲状腺亢进及糖尿病。

多巴酚丁胺:选择性激动β1受体,对β2受体激动作用较弱,对α受体激动作用微弱。

沙丁胺醇:对β2受体选择性激动,故对支气管平滑肌有强而持久的舒张作用,是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

八、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一、α受体拮抗剂: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一)α1、α2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

药理作用:选择性阻断α受体,对α1、α2受体的亲和力相似,作用较弱。

1、心血管系统:既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又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同时还有组胺样作用,使小动脉和静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但会反射性兴奋心脏。

2、其他:具拟胆碱作用,可使胃肠道活动增强。组胺样作用使胃酸分泌增多,皮肤潮红等。 临床应用:用于①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②组织缺血性坏死③休克④缓解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压及高血压危象⑤心衰

不良反应: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冠心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

相似作用药物还有妥拉唑啉及酚苄明。

(二)α1受体拮抗剂

哌唑嗪等能选择性阻断α1受体,对突触前膜α2受体阻断作用极弱,因此不能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压时兴奋心脏作用较轻,主要用于抗高血压。

二、β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主要有β受体拮抗作用、内在拟交感活性和膜稳定作用。

1、β受体拮抗作用:

(1)心脏:抑制心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净效应能改善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关系,增加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

(2)血管和血压:阻断血管上β2受体(较弱),加上心脏功能被抑制,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加。长期用药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机制复杂。

(3)支气管平滑肌:阻断β2受体,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呼吸道阻力。

(4)代谢: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血糖。

(5)抑制肾素释放:阻断肾小球旁器上的β1受体,使肾素分泌下降,产生降压作用。

2、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剂除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有部分的(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普萘洛尔无内在拟交感活性,吲哚洛尔内在拟交感活性最强。

3、膜稳定作用:降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作用,称膜稳定作用,由于在高浓度时才有作用,与治疗关系不大。

(一)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

1、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β2受体拮抗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具有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对β1和β2受体选择性很低。2、个体差

异大,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3、可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4、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纳多洛尔:在肾功能不全且需用β受体阻断药者可首选此药。

噻吗洛尔:是目前已知的β受体阻断剂作用最强者,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抑制房水形成)。

2、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β2受体拮抗剂

主要有:吲哚洛尔、阿普洛尔和氧烯洛尔。

(二)β1受体拮抗剂

1、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

2、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1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醋丁洛尔。

三、α、β受体拮抗剂

拉贝洛尔:

1、阻断α、β受体,阻断β受体作用比阻断α受体作用强。

(1)阻断心β1受体,使心排血量减少。

(2)阻断血管α1受体,引起血管扩张。

2、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心绞痛,静脉注射可用于高血压危象。

3、哮喘病人不用。

九、局部麻醉药

常用局麻药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十、全身麻醉药

1、吸入性麻醉药有:液体(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和气体(氧化亚氮,笑气)

2、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依托咪酯、丙泊酚、羟丁酸钠

十一、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卓类(BZ)

常用有氯氮卓、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劳拉西泮、氟硝西泮、奥沙西泮及三唑仑等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抗焦虑

2、镇静和催眠

3、抗惊厥和抗癫痫:地西泮是目前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4、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作用机制:BZ与GABAA受体结合后,易化GABAA受体,促进GABA诱导的Cl内流,加强了GABA对神经系统的反应。

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有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但比巴比妥类轻。

二、巴比妥类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镇静和催眠

2、抗惊厥

3、抗癫痫

4、静脉麻醉及麻醉前给药:硫喷妥钠用于静脉和诱导麻醉。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特别是苯巴比妥,可使肝脏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加速自身代谢,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另外,也可加速洋地黄毒苷、苯妥英、口服抗凝血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及甾体激素类的代谢。

急性中毒和解救: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及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碱化血液和尿液,促进药物自脑、血液和尿液的排泄。

其他镇静催眠药有:水合氯醛、佐匹克隆、扎来普隆

十二、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一、抗癫痫药

苯妥英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抗癫痫:对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疗效好,为首选药。本品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能降低其兴奋性。

医学自学笔记篇八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

肌肉疾病

1一个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它的一个轴突、相关的神经肌肉接头和终末性轴突分支、及其支配的许多肌纤维组成。

2肌肉组化分:1型纤维为慢抽动性红色纤维,2型纤维为快抽动型白色纤维。2型纤维的两主要亚群为2A和2B。

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央核性肌病、先天性纤维类型不均衡,属1型纤维萎缩;废用性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疾病、甲亢性肌病、皮质类固醇诱导的肌病,属2型纤维萎缩。

4肌病关键试验 ①血清肌酸激酶(CK);②肌电图(EMG);③肌肉活解。

5涉及肌肉同心性收缩的活动(肌肉缩短)比离心性收缩(肌肉扩长)造成的肌肉疼痛和损害更小些。

6僵人综合征是波动性运动障碍,以突然肌肉痉挛并叠加痉挛为特征。

7周期性麻痹的三个主症 ①短暂的无力发作;②肌强直的症状仅见于钾敏感性周期性麻痹;③发作单项无力,可能是渐进性的。

8多肌炎和皮肌炎分类 ①成人多肌炎和皮肌炎;②儿童期和少年期皮肌炎;③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皮肌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④与其他疾病有关的多肌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⑤包涵体肌炎(肌病)。

9包涵体肌炎(IBM)是50岁及以上病人慢性肌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特征地出现渐进性无痛性无力和萎缩,最常累及股四头肌、指屈肌、足背屈肌,常见咽下困难,早期有膝反射消失,并有轻度神经病表现。CK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EMG示肌病电位混入高幅长程的运动单元电位(混杂肌病样或神经原性变化),活检显示不同程度的炎症、肌浆内“有边缘”空泡和嗜酸性包涵体、细胞的成角性萎缩和去神经肌纤维、小泡内含强烈免疫活性物质,定位于胞浆管状丝和β淀粉样蛋白。

10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是应用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氟哌丁醇、氯氮平之后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尽管最常在治疗中早期应用,症状可再现于治疗期间的任何时候。病人突然发热、末梢肌肉僵硬们血肌酸激酶升高及横纹肌溶解,伴有谵妄或木僵和自主神经机能异常(血压不稳、心律失常、呼吸急促)。机制: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多巴胺受体阻断所致。一些专家假设药物直接影响钙流入骨骼肌触发强烈收缩,并造成类似恶性高热、代谢过度状态。治疗:停用抗精神病药物。溴隐亭5mg tid;或硝苯呋海因0.5-3.0mg im qd。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1吡啶斯的明的半衰期4小时,不通过血脑屏障。

2对重症肌无力(MG)有影响的药物慎用:抗生素——氨基甙类、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其他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B、E;土霉素、林可霉素、氯洁霉素、红霉素、

氨卡西林;神经肌肉阻断剂;心脏病药物——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三甲噻芬、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苯胺英钠、氯喹、三甲双酮;催产素、抑肽酶、丙泮尼地、地西泮、镁盐、泛影葡胺、甲氧氟烷、氯胺酮、D青霉胺、肉毒硷。

3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病情急性加重,出现呼吸肌和延髓肌机能障碍。

4类MG的临床表现为肢体近端肌肉无力而易于疲劳。在腹部和盆带肌尤为显著。伴有腱反射降低和缺失,活动之后肌力可有短暂增加(运动后容易化)。机制:Ca++流入突触前神经末梢减少,突触前膜去极化,导致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不足,反复的神经刺激,突触前钙的累积有利于乙酰胆碱的释放。尽管此症前出现上睑下垂,但其他眼外肌和延髓肌不受累是其规律,轻度自主神经机能障碍,可能成为此症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

神经根和变性脊髓病

1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病人可在颈部向一侧,尤其向损伤侧运动时有明显颈痛增加,为Spurling征(斯普令征)。

2C6神经根受压造成三角肌和二头肌的无力,二头肌反射减弱及拇指和食指及快感觉减弱;C7神经根受压造成三头肌无力,三头肌反射减弱,食指、中指及快感觉减弱。

3L4神经根的压迫造成疼痛向髋部和腓肠区域放射,腓肠内侧和隐神经区域的感觉受损;L5神经根受压产生向臀部外侧,大腿后外侧,腿外侧放射的疼痛,感觉丧失最可能以三角模型累及大趾、二趾

及其足背的相邻皮肤;S1神经根受压造成疼痛向后臀部、腓肠后部和足外侧放射,感觉丧失沿足的外侧面尤其第三、四趾和第五趾。在未曾手术的病人中,很少有完全的无力。由于L4神经根压迫造成的肌肉无力难以确立,因为神经根的支配有过度的重叠,四头肌、外展肌、臀中肌和胫前肌也显无力;L5神经根压迫致的无力最常发生于拇长展肌、趾短伸肌、腓长肌、拇长伸肌最易识别;S1神经损害致的无力难以识别,拇短屈肌最易发现,但后跟腱和腓肠肌也可受累。反射的改变可以相对的或绝对的,膝反射减弱可见于L4神经根受压,但由于神经根支配的重叠,变化可能极微;L5神经根受压一般没有反射改变;S1神经根受压中,跟腱反射尤其半膜肌始终减弱或消失。

脊髓病

1Lhermitte征是在病人屈颈时产生的脊背部电击样感觉,是颈髓的后柱中受损纤维受伸展刺激所致。

2最多见的脊髓肿瘤为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

3脊髓压迫的原因①髓内硬膜内 原发性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内的转移瘤或脓肿(罕见);②髓外硬膜内 神经纤维和神经鞘瘤、脑脊膜瘤;③髓外硬膜外 远隔性原发性肿瘤的硬膜外转移瘤,最常造成脊髓压迫的转移瘤是乳腺、肺、胃肠道的肿瘤和淋巴瘤、骨髓瘤、前列腺癌;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血肿。

脑干疾病

1定位 病灶为单侧或双侧;病变位于哪一个平面;病变若为单侧,位于脑干内侧还是外侧。

2脑干症状 复视、眩晕、恶心、协调不能、步态不稳、面部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及言语困难;体征:多颅神经损害,凝视麻痹、眼震、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听力丧失、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发音不能、伸舌偏向或舌肌萎缩、面部轻瘫及感觉减退,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缺损(交叉症状),单侧轻偏并共济失调,严重的双侧脑干病变可引起意识改变及昏迷。

3定性 轴内:肿瘤、缺血、梗塞、出血、血管畸形、脱髓鞘疾病、感染;轴外:听神经瘤、脑膜瘤、脊髓病、动脉瘤、表皮样瘤、蛛网膜囊肿。

4Parinand综合征,亦为中脑背侧或上丘脑综合征。病变位于中脑上端背侧而损害上丘及顶盖前区结构。患者上视困难、远视模糊。常见的四联症:①上视和调节麻痹,其他眼球运动正常;②瞳孔正常或扩大,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③眼睑收缩;④会聚-回缩性眼球震颤(向上扫视后出现眼球会聚-回缩的震颤)。病因有松果体肿瘤、中风出血、创伤、脑积水或多发性硬化。此上视麻痹亦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甲亢性眼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林综合征以及先天性上视受限。

5核间性眼肌麻痹 在年轻人中,尤其当病变为双侧时,常见病因为多发性硬化;老年人中此病多为单侧,病因为基底埃及和旁正中支阻塞,偶见药物过量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阿米替林和红斑狼疮导致INO。在极少数情况下,假性INO可成为重症肌无力、Wernicke氏脑病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INO病人多无症状,某些病

医学自学笔记篇九
《妇科学习笔记》

妇科学习笔记

痛经:排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廇。

治疗方法:

西药:芬必得600mg,阿托品0.5mg。芬必得服后半小时不缓解者,加用阿托品注射。 中药:

封包:

1,黄豆、艾叶、当归、白芍、香附。加热后直接敷气海穴。可重复操作。

2,吴茱萸封包:吴茱萸500g、延胡索15g、徐长卿15g、牛膝10g、蒲黄10g。

药物流产:

终止早期妊娠方法:米非司酮50mg空腹服用,连服2天,服后禁食2小时,第三天服米索前列醇0.6mg,2小时后加用米索前列醇0.4mg,每隔2小时应用一次,共用3次。若24小时未能排出胚胎,改行清宫术。

胚胎排出后:复方益母草胶囊:2次每天。

封包目的:

缩短胚胎排出时间、提高排胎率、降低术后子宫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缓解宫缩疼痛及产后腰腹酸冷疼痛。

封包方法:每隔12小时给予封包治疗1次,每次20分钟,共2天。

封包成分:莱菔子75g、白芥子75g、王不留行75g、苏子70g、决明子50g、补骨脂50g。 使用方法:混合封包于20*30厘米的纯棉布袋内,将口封严后放入微波炉内高火2-3分钟。 操作:将药袋置于患者腹部,用推拿手法在患者腹部操作。

优点:流产成功率提高;宫缩疼痛率降低;阴道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后续观察,术后因元气损伤带来腰腹酸痛凉等异常感觉明显降低。

盆腔炎:

药物治疗:妇科千金片2片Bid,14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理疗:超短波80mA,15分钟;电脑中频治疗20分钟。均14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单用药物有效率66.7%;配理疗有效率93.8%。治愈率提高一倍(80例样本,对照组治愈10例,治疗组治愈20例。)

医学自学笔记篇十
《三基三严学习笔记》

“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旨在通过“三基三严”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业务基础知识,进而提升医疗质量。 细则规定:根据卫生部要求“三基”培训为全员培训,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均应参加,“三基”考核必须人人达标。确实把“三严”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始终,成立以院长为主任的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委员会,医务处具体负责,科室成立由主任担任组长的考核小组,制定出本科室、本专业“三基”训练计划、内容和考核目标,科室教学秘书兼任考核小组秘书;考核分二级进行,即:科室培训与考核和院级培训与考核;医院有针对性的进行急诊、急救知识的集中培训;医务处将制度化地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人员为全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每2周举办1次,由教育处发放继续教育学分和“三基三严”培训听课证明,讲座后当场进行书面考核;建立医疗技术人员“三基三严”培训档案,考核成绩将与执业医师注册挂钩,未能完成培训或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给予执业医师注册及复注。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

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医学.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3)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