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茘技核功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9    阅读:

茘技核功效篇一
《核技术应用题库》

核技术应用题库

第一章 核技术及应用概述

1、什么是核技术?

答:核技术是以核物理、核武器物理、辐射物理、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以加速器、反应堆、核武器装置、核辐射探测器和核电子学为支撑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现代技术学科。

2、广义地说,核技术分为哪六大类?

答:广义地说,核技术可分为六大类:核能利用与核武器、核分析技术、放射性示踪技术,辐射照射技术、核检测技术、核成像技术。

3、核能利用与核武器主要利用的什么原理,其主要应用有哪些?

答:主要是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的原理,开发出能源或动力装置和核武器,主要应用有: 核电站、核潜艇、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4、什么是核分析技术,其特点是什么?

答:在痕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的分析研究中,利用核探测技术、粒子加速技术和核物理实验方法的一大类分析测试技术,统称为核分析技术。特点:1.灵敏度高。比如,可达百万分之一,即10-6,或记为1ppm;甚至可达十亿分之一,即10-9,或记为1ppb。个别的灵敏度可能更高。2.准确。3.快速。4.不破坏样品。5.样品用量极少。比如,可以少到微克数量级。

5、什么示放射性示踪技术,有哪几种示踪方式?

答: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普通原子或分子加以标记,利用高灵敏,无干扰的放射性测量技术研究被标记物所显示的性质和运动规律,揭示用其他方法不能分辨的内在联系,此技术称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有三种示踪方式:1)用示踪原子标记待研究的物质,追踪其化学变化或在有机体内的运动规律。2)将示踪原子与待研究物质完全混合。3)将示踪原子加入待研究对象中,然后跟踪。

6、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是利用的核技术的哪个方面?

答:放射性示踪。

7、什么是核检测技术,其特点是什么?

答:核检测技术: 是以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为基础而产生的辐射测量方法和仪器。

特点:1)非接触式测量;2)环境因素影响甚无;3)无破坏性:4)易于实现多个参数同时检测和自动化测量。

8、辐射照射技术的定义是什么,辐射交联的聚乙烯有什么优点?

答:辐射照射技术:是利用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将物质置于辐射场中,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有利改变的技术。

辐射交联的聚乙烯有什么优点:热收缩、耐热、机械强度大为提高、耐有机溶剂、不易被溶解、电绝缘性能很好,且不怕潮湿。

9、写出以下核技术应用中所涉及的英文缩写的中文含义:

XCT NMR-CT PECT SPECT CST

答: X射线断层扫描(XCT)、核磁共振显像仪(NMR-CT)、正电子发射显像仪 (PECT),同位素单光子发射显像仪 (SPECT)和康普顿散射显像仪 (CST)。

10、什么是当今产值最大、发展最快的核辐射设备?

答:核医学是当今产值最大、发展最快的核辐射设备。

第二章 核技术基础知识

1、何谓核素和同位素?

答: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称做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2、什么是结合能,什么是比结合能?

答:结合能是质子和中子结合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3、已知M(1H)=1.007825u, M(n)=1.008665u, M(14N)=14.003074u,14N的比结合能是多少Mev?

答:7.476Mev

4、已知M(1H)=1.007825u, M(n)=1.008665u, M(2H)=2.014102u,求氚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是多少Mev?

答:结合能是:2.224 Mev;比结合能是:1.112Mev。

5、γ衰变的特点?

答:(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2)常常在 a 或 β 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3)产生的射线能量不连续;(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鉴定核素种类类别。

6、何谓半衰期?

答: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应用14C进行考古,已知自然界中为14C/12C 1.0×10-12,某生物化石中为14C/12C 3.5×10-15,求其死亡时间?

答:t=

8、什么是韧致辐射?

答:高速带电粒子通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的作用而急剧减1lnN0Ln2;=;t=46758年。 NT1/2速,一部分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这种辐射称为韧致辐射。

9、什么是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答:当光子γ与物质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发生弹性相撞时,将部分能量传给电子,电子获得能量后脱离原子而运动,该电子称康普顿-吴有训电子,而使物质

电离。光子本身能量减少又改变了运动方向。当光子的能量为0.5--1.0MeV时,该效应比较明。

10、放射性活度的定义及它的表达式?

答: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dt)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dN);表达式:A=dN/dt

11、电离辐射的来源有哪些?

答:1)放射性物质 (人造 天然);2)加速器;3)反应堆;4)宇宙射线;5)地球环境。

第三章 核能利用与核武器

1、什么是原子核的比结合能?

答: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是该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ε,也就是该原子核的总结合能B( Z, A )被质量数A除,即ε= B( Z, A ) /A

2、裂变反应堆又哪几部分组成?

答:反应堆由堆芯、冷却系统、慢化系统、反射层、控制与保护系统、屏蔽系统、辐射监测系统等组成。

3、试述反应堆的分类?

答:

 按能谱分有:由热能中子和快速中子引起裂变的热堆和快堆;

 按冷却剂分有:轻水堆,即普通水堆(又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重水堆、气冷堆和钠冷堆。

 按用途分有:(1)研究试验堆:是用来研究中子特性,利用中子对物理学、生物学、辐照防护学以及材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2)生产堆,主要是生产新的易裂变的材料铀-233、钚-239;(3)动力堆,利用核裂变所产生的热能广泛用于舰船的推进动力和核能发电。

4、说明核电站工作原理?

答:核电厂用的燃料是铀。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的设备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力下的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

5、什么是有效增值系数或再生系数,什么是临界状态?

答:是此代裂变产生的中子总数与前一代裂变产生的中子总数的比值。用K表示,K=1 时为临界状态。

第四章(1) 活化分析技术

1、什么是核分析,分哪几类?

答:核分析:利用核辐射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或原子核相互作用,采用核物理实验技术获得可观测信息,分析研究物质材料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分类:1)活化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带电粒子活化分析。

2)离子束分析——卢瑟福背散射分析;沟道技术分析;核反应分析 粒子诱发x荧光分析。

3)核效应分析——穆斯堡尔效应分析;正电子淹灭技术;扰动角关

联;核磁共振。

4)超灵敏质谱分析。

2、中子探测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核反应法:产生带电粒子,对物质产生电离;

2)核反冲法:中子与核弹性碰撞,反冲核能量耗于电离;

3)核裂变法:裂变碎片能量耗于电离,产生脉冲;

4)激活探测法:中子照射物质,使其部分变为放射性元素。

3、什么是(n,γ)中子活化分析,分哪几步?

答:用中子照射稳定核素,稳定核素吸收中子变成放射性核素,发射γ射线,测量γ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得知原来稳定核素的元素名称和含量。

茘技核功效篇二
《核技术词汇》

1 accumulator 安全注射箱

﹝压水堆﹞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中用氮气加压含硼水的水箱。失水事故时当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低于该箱压力时,自动向堆内迅速注入含硼水。

2 accident condition 事故工况 以偏离运行状态的形式出现的事故,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由恰当设计的设施限制在可接受限值以内,严重事故不在其列。

3 accident management 事故处理 为使核设施恢复到受控安全状态并减轻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一系列阶段性行动,行动阶段的顺序如下:(1) 事故序列在发展中,但尚未超出核设施设计基准的阶段;(2) 发生严重事故,但堆芯尚未损坏的阶段;(3) 堆芯损坏后的阶段。

4 active component 能动部件 依靠触发、机械运动或动力源等外部输入而执行功能,因而能以主动态影响系统工作过程的部件。

5 after-heat 剩余释热 停堆后反应堆内由残余放射性和残余裂变所产生的热量。

6 after-power 剩余功率 停堆后反应堆内相应于剩余释热的功率。

7 air lock 气密闸门 贯穿安全壳的双道互相联锁的空气密封门,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期间都能保证安全壳的密封性。

8 anticipated operational occurrences 预计运行事件 在核设施运行寿期内预计可能出现一次或数次偏离正常运行的各种运行过程;由于设计中已采取相应措施,这类事件不致于引起安全重要物项的严重破坏,也不致导致事故工况。 9 anticipated transient without scram (ATWS) 未能紧急停堆的预计瞬态 发生预计运行事件引起的物理参数变化,虽然达到触发保护动作的阈值,但因某种原因而未能停堆的瞬态工况。

10 audit 监查 通过对客观证据的调查、检查和评价,为确定所制定的程序、细则、技术规格书、规程、标准、行政管理计划或运行大纲及其他文件是否齐全适用,是否得到切实遵守以及实施效果如何而进行的审核并提出书面报告的工作。 11 auxiliary feed water systememergency feed water system 辅助给水系统应急给水系统 在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系统失效时,立即向蒸汽发生器供水的系统。也可作为反应堆启动、停堆时在主给水未投入的情况下向蒸汽发生器供水。

12 average logarithmic energy decrement 平均对数能降 当中子和某个动能与中子动能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时,每次碰撞使中子能量的自然对数减少的平均值。

13 axial peaking factor 轴向峰因子 轴向局部最大功率密度与平均功率密度之比。这里所指的功率密度可以取为一根燃料的通道内的或对反应堆径向作了平均的面功率密度或功率密度。

14 axial offset factor 轴向偏移因子 反应堆堆芯上部功率与下部功率之差除以上部功率与下部功率之和所得的商。

1 (core)barrel (堆芯)吊篮 反应堆内盛放堆芯的带法兰的圆筒。

2 black 黑体〔反应堆技术〕 以偏离运行状态的形式出现的事故,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由恰当设计的设施限制在可接受限值以内,严重事故不在其列。

3 accident management 事故处理 能够全部吸收某给定能量的入射中子的

物体或介质。

4 blowdown system 排放系统﹝沸水堆﹞ 沸水堆的一个系统,用于将反应堆容器内的蒸汽排放到干井和(或)湿井以卸除反应堆容器内的压力。

5 blowdown phase 喷放阶段〔压水堆〕 从失水事故发生,水、汽及其混和物通过破口向外喷射,到反应堆与安全壳压力平衡时为止的这一阶段。 6 breeder reactor 增殖(反应)堆 转换比大于1的反应堆。

7 breeding ratio 增殖比 大于1的转换比。

8 breeding 增殖 转换比大于1时的转换。

9 breeder element 增殖元件 增殖堆中以可转换材料为主要成分的结构上独立的最小构件。

10 breeder assembly 增殖组件 组装在一起并且在反应堆装料和卸料过程中不拆开的一组增殖元件。

11 breeding region 再生区;增殖区 增殖堆中放置可转换材料的区域。

12 blanket 转换区 为转换目的而在堆芯周围或内部放置可转换材料的区域。 13 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 沸水(反应)堆 主要通过反应堆冷却剂(水)的汽化导出堆内释热的反应堆。

14 boron equivalent 硼当量 反应堆某种材料(特别是燃料)内给定杂质对中子的吸收等价于硼吸收时的假想硼含量。

15 boron injection 硼注入[压水堆] 为使反应性迅速减少以便进行紧急停堆而将硼溶液注入反应堆液态慢化剂或冷却剂进入堆芯的过程。

16 built-in reactivity 后备反应性 冷态干净堆芯的剩余反应性。

17 bulk boiling 整体沸腾 冷却剂通道截面上的平均温度达到饱和温度时的沸腾。

18 burnable poison assembly 可燃毒物组件 含有可燃毒物、具有补偿部分剩余反应性作用的固定式组件。

19 burnable poison 可燃毒物 放入反应堆内通过其逐渐燃耗来补偿反应性长期缓慢变化的中子吸收体。

20 burnout heat flux 烧毁热流密度 燃料元件发生烧毁时的局部热流密度。 21 burnup 燃耗 反应堆运行期间,有核变换引起的核素浓度的减少。

22 burnup fraction 燃耗份额 某核素初始量中被燃耗的份额,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1 calandria 排管容器 一种具有若干内部管道或通道的密闭的反应堆容器。这些管道或通道的设计应能使液态慢化剂与冷却剂隔开,为辐照装置提供空间或容纳压力管。

2 cell 栅元 反应堆各栅格中具有相同材料组成和几何形状的单元。

3 chain fission reaction 链式核裂变反应 裂变产生中子,中子又引起裂变,如此反复,使核裂变持续进行的核反应。

4 charging 上充〔压水堆〕 用上充泵将容积控制箱的水按照运行要求注入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过程。

5 chemical shimming control 化学补偿控制 在反应堆冷却剂中或液体慢化剂中加入吸收中子的化学物质(如硼酸)以进行反应性控制的一种方法。 6 chemical and volume control system 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

﹝压水堆﹞ 用于控制反应堆冷却剂中硼浓度和水质,维持反应堆冷却剂的容积

以及连续净化反应堆冷却剂的系统。

7 cladding ballooning 包壳鼓胀 事故时,燃料元件包壳内压力和包壳温度过高,是包壳所受应力超过它的弹性极限而引起包壳出现鼓包的现象。

8 cladding collapse 包壳塌陷 在外压作用下,包壳向被包容物(如燃料芯块)凹陷。

9 cold functional test 冷态试验 管道、设备安装结束后在规定温度下进行的试验,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水压试验。

10 cold start up 冷启动 反应堆从冷停堆状态下开始的启动。

11 cold shutdown 冷停堆 反应堆维持在远低于运行温度之下的停堆状态。 12 commercial reactor 商用(反应)堆 用于商业目的(如供电、供热、海水淡化等)的反应堆。一般说,商用堆是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反应堆。

13 commissioning 调试 已安装的反应堆部件和系统投入试运行并进行性能验证,以确认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达到性能标准的试验过程。

14 common cause failure 共因故障 有特定的单一事件或起因导致若干设备或部件功能试销的故障。例如设计缺陷、制造缺陷、使用和维修差错、自然事件、人因事件、信号饱和或源自其他操作、电厂内部故障或环境条件变化的意外级联效应。

15 (reactor) containment (反应堆)安全壳 包容反应堆及有关系统并在反应堆事故状态下,防止不可接受量的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的构筑物。安全壳是包容放射性物质的最后一道屏障,它还可以防止外部飞射物、爆炸等对反应堆的影响。

16 containment spray system 安全壳喷淋系统

﹝压水堆﹞ 在事故情况下为降低安全壳构筑物内的温度和压力以及安全壳内气体中裂变产物的浓度而设置的系统。

17 containment drainage sump 安全壳排水地坑

﹝压水堆﹞ 收集和监测安全壳内各工艺系统正常泄漏的地坑。

18 containment drain system 安全壳疏水系统 收集和排放安全壳内系统或设备的泄漏水和安全壳内气体中的凝结水的系统。

19 containment isolation 安全壳隔离﹝压水堆﹞ 在失水事故时,用于切断安全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通道(应急冷却系统通道除外),并将放射物质封闭在安全壳内的安全功能。

20 containment isolation system 安全壳隔离系统

﹝压水堆﹞ 将反应堆安全壳构筑物与外界的一切可能的联系通道关闭所需要的各种装置(如阀们和气密闸门)的统称。

21 containment penetration assembly 安全壳贯穿件 贯穿安全壳并保护安全壳屏障的完整性和密封性的装置。

22 containment hydrogen recombination system 安全壳氢复合系统 (消氢系统) 降低安全壳内气体中氢浓度使之不超过形成爆炸混合物限制值的系统。

23 control rod guide tube 控制棒导向管 组装在燃料组件中为控制棒运动提供导向和缓冲的管件。

24 control rod 控制棒 反应堆内用于控制反应性的可动部件,有时也叫控制棒组件。

25 control rod drive mechanism (CRDM) 控制棒驱动机构 升降或保持控

制棒在一定位置用以实现反应堆启动、反应堆功率调节或停堆的装置。

26 (reactor) coolant degasing system (反应堆)冷却剂除气系统﹝压水堆﹞ 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容积控制箱释出冷却剂中的裂变气体产物和氧气,经氮净化排到气体废物处理系统。

27 control rod worth 控制棒价值 在给定条件下,将一个完全提出的控制棒全部插入临界的反应堆中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

28 conversion ratio 转换比 通过转换所产生的易裂变核数与消失的易裂变核数之比。

29 conversion 转换 可转换材料向易裂变材料的核变换。

30 (reactor)core (反应堆)堆芯 反应堆内能进行链式核裂变反应的区域。 31 core grid 堆芯栅板 位于堆芯端部,使燃料组件和堆内中子探测器定位的栅板。常分为堆芯上栅板和堆芯下栅板。

32 core spray system 堆芯喷淋系统

﹝沸水堆﹞ 一种应急冷却系统,用于在反应堆正常冷却失效(例如冷却剂丧失事故)后,向堆芯喷水以确保排除余热。

33 criticality 临界 能产生链式核反应的介质或系统在其有效增殖系数等于1时所处的状态。

34 critical size 临界尺寸 具有给定几何布置与材料组成的堆芯或装置能够达到临界所需的最小尺寸。

35 critical accident 临界事故 含易裂变材料的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非预计临界或超临界事故。

36 critical position of control rod 临界棒位 反应堆处于临界状态时控制棒在堆芯内的位置。

37 critical boron concentration 临界硼浓度 在使用可溶硼控制的反应堆中,当所有控制棒全部提出堆芯时,可使反应堆处于临界状态的硼浓度。

38 critical volume 临界体积 与临界尺寸相应的体积。

39 critical mass 临界质量 具有给定几何布置与材料组成的介质或系统能够达到临界所需的易裂变材料的最小质量。

40 critical heat flux 临界热流密度 偏离泡核沸腾热流密度和干涸热流密度的统称。

1 dashpot drop time 缓冲落棒时间 控制棒从导向管水力缓冲口降落到堆芯中规定的最低位置所需的时间。

2 decay heat 衰变热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所产生的热量。

3 decay power 衰变功率 停堆后反应堆内相应于衰变热的功率。

4 decommissioning 退役 反应堆或核电厂永久退出运行的过程。

5 defence in depth 纵深防御 纵深防御概念是安全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概念必须贯彻于安全有关的全部活动,包括与组织、设计或人员行为有关的方面,以保证这些活动均置于重叠措施的防御之下,即使有一种防御失效,亦将得到补偿或纠正。

6 deficit reactivity 反应性亏损 反应堆的状态发生一给定变化所引起的反应性减少。

7 delayed critical 缓发临界 需要缓发中子参与作用才能达到的临界。 8 demonstration reactor 示范(反应)堆 为证明某种反应堆在技术上的可

行性和研究其经济潜力而设计的反应堆。

9 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

(DNB) 偏离泡核沸腾 在泡核沸腾向膜态沸腾转变过程中,由于加热表面和冷却液体之间形成的汽膜减少了从表面到液体的传热,致使在热流密度-温差曲线上出现一个极值时的沸腾。

10 design basis accident 设计基准事故 按确定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的那些事故工况。

11 differential reactivity 微分反应性 控制棒移动单位长度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

12 diffusion theory 扩散理论 根据在均匀介质中中子流密度与中子通量密度的梯度成正比的假定描述中子扩散过程的近似理论。

13 diffusion equation 扩散方程 根据扩散理论描述单能中子扩散过程的偏微分方程。

14 diffusion area 扩散面积 在无限均匀介质中热中子从出现点到消失点之间位移均方值的六分之一。

15 diffusion length 扩散长度 扩散面积的平方根值。

16 dilution 稀释〔压水堆〕 反应堆运行过程中,通过补给水降低反应堆冷却剂的硼浓度以增加反应性的一种控制方式。

17 disadvantage factor 不利因子 反应堆栅元内某种材料中的平均中子通量密度与燃料中的平均中子通量密度的比值。

18 discharge 卸料 将乏燃料组件从反应堆内取出的操作过程。

19 diversity 多样性 为减少共因故障采用不同属性的部件或系统完成某一确定功能的一种设计原则。

20 DNB ratio DNB比 燃料元件包壳上给定点的偏离泡核沸腾热流密度与实际热流密度之比。

21 double end guillotine break 双端断裂事故 反应堆冷却剂管道沿圆周断开并完全错位导致反应堆冷却剂大量流失的一种假想事故。

22 double end guillotine break 双端断裂事故 反应堆冷却剂管道沿圆周断开并完全错位导致反应堆冷却剂大量流失的一种假想事故。

23 drop time 落棒时间 控制棒从其最高位置靠重力降落到堆芯底部所需的时间,它包括快速落棒时间和缓冲落棒时间。

24 dryout 干涸 整个冷却剂通道内缺乏液体,因而加热表面附近也缺乏液体时的沸腾。

25 dry-well 干井 安全壳内供事故时从一回路逸出的蒸汽膨胀用的空间。

1 effective multiplication factor;effective multiplication constant 有效增殖系数〔Keff〕 有限大介质的增殖系数。

2 (control rod) ejection accident (控制棒)弹棒事故 控制棒驱动机构耐压壳损坏时,在堆内压力作用下,控制棒迅速射出的事故。

3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正常堆芯冷却失效(例如冷却剂丧失事故)后,为确保余热能从堆芯排除而设置的系统。

4 emergency shutdown;scram 紧急停堆 为减轻或防止危险状态而进行突然停堆的动作。

5 (containment) endurance test (安全壳)强度试验 安全壳在1.15倍的

茘技核功效篇三
《核电技术与安全概论》

茘技核功效篇四
《核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思考》

核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思考

摘要:核技术是当今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风险。当下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核技术带来的新型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然而,人们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核技术、核技术风险、核技术风险防范

核技术既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造孽,是把“双刃剑”。近些年来,由于一些重大核事故的发生,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变成了一把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在威胁着人类。面对这些威胁,一方面,要警惕技术悲观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正视核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在使用核技术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来使这一技术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核技术风险带来的风险

吉登斯把“风险”划分为“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1]。“外部风险”指确定性风险,是可以借鉴传统经验和规律来控制的风险。“人造风险”则是由于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技术自身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核技术本质上属于这类风险。

核技术作为技术的一种,在应用中有利也有弊。“就像任何药物既可治病又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一样,完全没有负面效应的技术恐怕是没有的”。[2]其弊端似乎决定了只要人们应用和使用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引发技术风险。起初,人们利用核技术是为了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复杂难题。但核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带来了几起令人始料未及的重大事故,这些事故给人类安全利用核技术蒙上了阴影。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核泄漏,致使15万居民被迫撤离。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当场造成30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这次核泄漏致使核电站周围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被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的威胁。据官方统计,截止2006年,切尔诺贝利核作者:高盼 单位:扬州大学 文献来源:价值工程2012(3):327~328 1

污染已造成4000多人死亡,90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的危害。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中大量的核污水被排入大海,严重影响了海洋的生态环境。以上几次核污染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尤其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人们更是谈“核”色变。核技术这把“双刃剑”已经变成了一把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二、警惕技术悲观主义,正视核技术应用

由于核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效应。在此境遇下,一些技术悲观主义者提出,只有阻止甚至放弃核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安全才能得到彻底保障。这些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对实践有害,因而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1.警惕技术悲观主义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技术悲观主义(pessimism on technology)被解释为: “指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3]技术悲观主义者把技术绝对化、独断化,片面地夸大了技术所带来的负效应。在面对核技术与人类之间的种种冲突时,一些技术悲观主义者盲目的对核技术采取了怀疑、否定甚至敌对的立场,而忽视了核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等方面的正向价值。因此,当务之急,摆脱这种形而上学的技术观的束缚,正视核能的利用是关键。

2.正视核技术应用

摆脱技术悲观主义束缚,正视核技术应用,并意味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核技术应用持过于乐观的态度。而是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核技术,正视核技术在应用过程给人类带来的现实利益。

英国经济学家马赫告诫我们:“如果能量枯竭了,一切都将崩溃。”[4]因此,人类技术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新能源,而核能正是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等问题的钥匙。尽管核事故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但对于核技术的“正面”利用不能因此而停滞。核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因能给人类带来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而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商用核发电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世界深深地依赖着核能产品输出与服务,在医

学、航天、核动力潜艇及卫星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核能的利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受关闭所有核电站的后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停止使用核电站而继续维持经济增长”。[5]

总之,几十年年来,核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类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应当尽早从技术悲观主义的泥潭中走出,正视核技术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寻求防范核技术风险的路径来规避风险。

三、防范核技术风险的路径

尽管核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制定多种有效而全面的措施来杜绝此类核事故再发生。

第一,对核技术进行评估

20世纪60-70年代,高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种种负效应,人们为了趋利避害,提出了技术评估(Technology Assessment)。所谓的技术评估,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一般程序包括:调查研究、寻找影响、影响分析、排除容忍性影响、制定改良方案及综合评价。[6]参照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结合核技术自身特点,笔者认为:首先要综合调查研究核技术,在此基础上寻找核技术的潜在风险。核技术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伦理价值、以及技术本身的发展状况,对核技术在具体的设计、试验、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与预判。具体包括:对核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等各方面问题全面地进行评估。其次,要成立核技术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会的专家们应评估核技术在具体的设计、试验、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把评估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技术主体,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预测和防范措施。最后,对各种方案、观点加以归纳总结,权衡利弊,从整体出发做出综合评价。

第二,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

“人的素质无疑是制约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技术发展的基础,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显然是发展不出高科技的”。[7]因此,必须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层面,一方面,应继续坚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传授核技术理论,丰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技术主体的风险伦理教育,尤其是责任伦理教育。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坚决抵制威胁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核技术。并且要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公正的评估核技术活动,做到为人类负责、为社会负责、为自然负责。其次,由于传统教育只重视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常常忽视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践层面,应鼓励技术人员到生产中去,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自身洞察技术风险的能力。最后,“墨菲定律”是一把高悬在技术人员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墨菲定律”启示技术人员:主观上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能忽视小概率风险,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采取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建立核技术活动监管机制

核技术活动监管机制至少包括监察机构监督与群众监督两个方面。监察机构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受政治、传统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干预和限制,而应独立地、精准地指导核技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组织专家对核技术风险伦理评估,洞察核技术的潜在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关措施来规避风险。此外,还应加强群众监督的力度。“如果没有群众的理解、兴趣和批评的话,科学家保持心理上的孤立的危险倾向就会加强”。[8]群众在监督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等一些大众媒介来了解核技术相关原理以及核能应用现状等具体信息。另一方面,对核技术活动的具体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地提供反馈意见。

总之,“我们有一切理由可以相信:有一些祸害诸如疾病或者从事任何不愉快工作的必要性等等,看上去似乎无法消除,但只要发起一个认真的、有充分经

[9] 费的科学运动,努力发现上述祸害的原因并予以消除,都是可以加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115.

[2]徐飞、张秉伦、胡化凯、张之汇:《科技文明的代价—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对策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43.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16.

[4]E.F.Schunmacher, 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1989:130.

[5]Charles B. Ramsey Mohammad Modarres: Commercial Nuclear Power—Assuring Safety For The Future,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pxvi.

[6]那日苏: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40-141.

[7]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9.

[8][9]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7;478.

茘技核功效篇五
《核技术的哲学思考》

核技术的哲学思考

摘要:核技术是一门高新科技。在我国,核技术事业的发展是迅速的,己经取得很大成绩。核技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 志之一。然而,核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本文阐述了核技术的发展进程与取得的成绩,核技术在当前国际上发展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期通过对核技术的介绍,唤起大家对核技术

关键词:核技术;发展;问题

一、核技术的发展与成绩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随后,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原子核模型的建立,加速器和原子反应堆成功运转以及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使原子核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仍然不断的发展,而且形成为一门当代最重要的技术科学—核技术,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人们预料不到的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技术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国民经济领域。经过60年代的技术开发和试验推广,到70年代,核技术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新兴的产业部门,在发达国家中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国民经济各个有关领域。进人80年代后,核技术应用由于得到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各种新型仪器设备的支持而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其应用领域日益开拓,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核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日益明显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1960一1985年全世界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工业应用的累积经济效益约为800亿美元,其平均经济效益系数为5.9。60年代,国际上技术先进国家推广应用核技术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即已构成国民经济总收人的0.1一0.3%,80年代达到0.5%。核技术向各行业的渗透,促进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加速了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同位素工业探测仪表,核测井以及核无损探测技术等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等均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核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也同样引人瞩目,它已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美国为例,核医学已遍及各大医院(200个以上病床的医院没有核医学是不能开业的),每两个就诊者就有一人要求助于核医学。目前核技术是早期诊断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的重要手段,核技术还可用来为社会服务,例如,预报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监测,污水、污泥和废气处理,辐射消毒和刑事案件侦破等。

显然,核技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所具有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应具有的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核技术取得最显著和最迅速进展的领域是:医学、农业和材料科学,核技术已成为这三个领域不可缺少的支柱。

二、国际核技术发展的特点

核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历来是高技术和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国际上核技术发展呈现四个显著特点:

(一)核技术在一些领域中已变得不可缺少

早在80年代初美国政府规定,拥有2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必须有核医学设施。我国也已酝酿,以后将同位素诊断和放射医疗作为医院划分等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大量一次性应用医

疗器械的消毒必须依靠辐照消毒,医用设备已经迅速成为不可缺少的诊断设备,被认为“发展趋势犹如40年代的x光诊断”。利用三束(离子束、电子束、激光束)对材料表面的改性以及利用核技术进行的表面分析已成为半导体表面掺杂和金属性能提高等重要工业课题的必须手段。

(二)核技术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使得更为人们所重视

同步辐射亮度高、平行性好已经被认为是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精细光刻的首选途径。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建立专用的同步辐射源实现0.5微米以下超精细光刻,从第1期夏元复:当前我国核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而使计算机更加小型化。来自产子工厂的高强度群子束,通过声R在凝聚态物理和化学中可得到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结论。它是首次采用“基本”粒子作为探针来研究物质的微结构。

(三)核物理的前沿基础研究设备移向集中性的大型装置

核物理的前沿基础研究工作正迅速从比较小巧的设备移向集中性的大型装置上进行,从而使得在一些相对过时的设备上已经很难在基础研究上得到有意义的结果。但是,这些设备对于核物理向其它学科领域的渗透恰是很有价值的,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事实证明,往往最出色的工作会出在学科的交叉生长点上。投资效益比是科学主管部门当然要考虑的间题,这就迫使一些研究所转变方向或加强应用研究。

(四)核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实际发展远不如在医学和农业领域

很多的研究工作仅限于实验室阶段。与常规的非核手段相比,应用核技术时,必须解决如下问题:是否安全,是否更精确,更有效或者更成功,响应是否快,经济是否合算,使用上是否多少有些复杂,能否为公众所接受,至少能否为企业家和工程师所信任等。

三、我国的核技术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核技术发展是迅速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自力更生地建立了自己的核事业,尤其是从60年代后期起,核技术的应用逐渐全面铺开,至今已具有一支素质相当好的科技队伍,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国核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发达国家60年代未或70年代初的水平。虽然在某些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从总体来说,差距尚大。我国核技术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快研究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形成系列化生产

我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需要量很大,在医院的实际应用也比较完善,已经能够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生产的渠道,产量远r不能满足需要。NMR一cr的生产和工业CT的生产也迫在眉捷。穆斯堡尔源的生产目前国际市场需要量甚大,我国已有小批量生产的能力,但由于缺乏支持,一直处于徘徊局面,没有打人国际市场。更有不少产品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需要扶植,使它们转化为生产力。

(二)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核事业后继乏人是个大问题。人才外流也是问题,实验设备需要完善和更新一方面各用人单位面临人员老化和断层,不少地方上核技术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更没有严格专业训练,事故不断,另一方面重点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配困难,分配渠道不通,只得压缩招生人数。目前,各高校非核专业,相当程度上依靠世界银行贷款更新设备,而核专业得不到。设备陈旧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是非常不利的。建议设立“核科学教育基金”予以解决。

(三)切实加强对于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的扶植

核技术研究通常涉及交叉学科和边缘领域,但是在各种项目立项和报奖中往往由于学科规定过死,在评审上产生“三不管”情况。建议切实采取有效策政措施加以扶植,以免延误

时机,拉大与国外差距。

四、哲学思考

最近,我们的邻国日本发生了自然灾害,并引发了次生人为的灾难—核泄露,结果如何,国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更多的是担心、惊恐,谣言四起也在所难免,少许也有所谓重新“审视”核技术研发与利用的想法。

对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对核技术及核设施如此研发、如此保护,都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的严重后果,那么,对那些拥有核技术且国内战争不断、信仰极端的国家,一旦发生核事故,又会是怎样的后果呢?从手指缝里看看那些国家,真是很难想象。

科技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从有技术那天起,就意味着社会进步与环境破坏的并行。如果对科技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无论我们对科技使用得好坏,最终的效果都会是人类的暂时幸福和自然环境的永久破坏,甚至包括对人类的自我破坏,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一些国家以拥有核技术作为一种所谓的“荣耀”,甚至一些连生活都难以为继的小国也在跃跃欲试。尽管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因为核技术的使用已经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但并未影响他们对核技术的贪婪欲望。因此,人们目前的想法仍止步于所谓的“重新审视自己的核技术发展计划”。他们并未想到这种核技术使用的危害在重创自己的同时也会无限延伸而牵连到他人。也许我危言耸听,但有一点可以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而拼了老命去争取和拥有这种核技术,这是必然趋势,无人可以阻止。到那时,人类如何应付核技术带来的危害。

相对于大自然,人类是那么渺小,但可以学会适应大自然,更好地生存。相对于核危害,大自然也显得那么渺小,也会适应核危害,但适应的结果,只能是消亡。而大自然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最后一次灾难。

不是大自然毁了人类,也不是核危害毁了人类,而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核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王世真.核技术,11(1988),10:9.

[3]曾宪周等.核技术,11(1988),10:1

[4]周蓉生等.核方法原理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5]吴慧山,于铭强等译.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5.

[6]强玉俊,盛康龙.核技术,12(1989),2:封二;12(1989),4:封二.

[7]徐稼迟等.核技术.(1986),3:25.

茘技核功效篇六
《核技术之核检测(物理学与高新技术 )》

茘技核功效篇七
《核技术应用项目》

核技术应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评价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华东理工大学辐射工作场所

华东理工大学辐射工作场所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目 录

1 概述........................................................................................................................2

1.1

1.2

1.3

1.4

1.5

1.6

2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2 项目由来..........................................................................................................2 编制目的..........................................................................................................3 编制依据..........................................................................................................3 采用标准..........................................................................................................4 控制与保护目标..............................................................................................5

2.1

2.2

3 项目概况..........................................................................................................8 污染源分析....................................................................................................11 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状况......................................................................................14

3.1

3.2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14

5 安全联锁和控制系统..........................................................................................23

5.1

5.2

5.3 设计原则........................................................................................................23 与“十五条要求”的对比................................................................................23 卡源故障防治措施........................................................................................27

6 辐射安全管理和辐射监测..................................................................................29

6.1

6.2

6.3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29 安全管理........................................................................................................29 管理制度........................................................................................................30 II

w4.3 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22 w4.2 事故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20 w4.1 正常运行时的环境影响................................................................................16 .e4 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16 nv一般环境质量现状........................................................................................14 ir.gov.cn项目概况和污染源分析........................................................................................8

目录

7 结论与承诺..........................................................................................................31

7.1

7.2 结论................................................................................................................31 承诺................................................................................................................32

nc.vog.rivne.

华东理工大学辐射工作场所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概述

1.1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650余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万余平方米。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8万余人,教职员工3621人。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700多项。

1.2 项目由来

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的钴源辐照装置设计建造于1974年,设计装源量为

3.7E+15Bq(10万Ci),属于静态辐照装置,主要用于教学科研和化工科研实验。

2005年,按照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对γ辐照装置运营单位的安全要求”,环保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该辐照装置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核查工作。由于该设施设计建造比较早加之设备老化,部分功能不具备或不符合“对γ辐照装置运营单位的安全要求”,特别是控制与安全联锁部分,为此提出限期整改的建议。该钴源房停

第一章 概述

止运行至今。

2009年3月,华东理工大学为保证学科平台的存在和延续辐射科研的发展,决定对该辐照装置特别是控制与安全联锁部分及相关外围设备实施彻底改造,改造后装源量不超过5.55E+14Bq(1.5万Ci)。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版),该项目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于华东理工大学首次申请辐射安全许可证,环评过程中还需对已有1台含源装置(Ⅳ类密封源)和4台Ⅲ类射线装置进行追溯性环境影响评价。

2009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委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评价单

1.3 编制目的

本报告书的编制目的如下:

(1)通过对拟建项目建设目的、意义和特点的介绍,论述该项目建设的正当性;

(2)通过对拟改造钴源辐照装置的污染源描述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改建后该辐照装置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的环境影响;

(3)通过分析和计算,对拟改建钴源房采取的辐射防护和环境(安全)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做出评价,对设计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4)对已有的1台含源装置(Ⅳ类密封源)和4台Ⅲ类射线装置进行追溯性环境影响评价,对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1.4 编制依据

本报告书主要依据以下法规、导则和资料进行编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3

cn

茘技核功效篇八
《荔枝核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茘技核功效篇九
《生命核技术 生命科学的又一大突破》

生命核技术生命科学的又一大突破

当代社会,有一个看似危害并不是很大,但却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深远的“流行病”正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慢慢蔓延,这个流行病就是睡眠障碍。据相关统计显示,国内成年人群中有睡眠障碍的人数已经占了52%,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更是高达67%。我们知道,晚上睡眠不佳不仅会造成白天精力匮乏,更易引起血压飙升、心律不齐等症状,而这些都是潜伏在身边的巨大威胁。而百慕迪最新研发的“生命核”技术则能唤醒我们人体中的“神医”——自愈力,从而有效抵制这些威

胁。

疫苗,相信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打过,它能帮助我们有效的抵挡疾病。可能很多人会以为疫苗非常的神奇,然而真正神奇的是我们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疫苗其实是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本身并无防治疾病的作用,自愈力才是防治疾病的关键。在人体注入疫苗相当于插上了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体自愈力的“大门”。而百慕迪研发的生命核技术就是一把打开人体血管自愈力“大门”的钥匙。

研究表明,我们人体拥有再生修复系统,通过创伤电流信号能够开启

这个系统,从而修复我们的创伤。百慕迪生命核技术的原理就是模拟了这个创伤电流信号,然后开启再生系统来修复我们的受损血管,起到扩张血管、恢复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很多睡眠障碍都是由于脑缺氧、脑缺血导致的,生命核技术扩张血管、增加大脑供血,睡眠障碍自然能迎刃而解。

茘技核功效篇十
《核技术应用--辐射检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