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规矩和爱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规矩和爱篇一
《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篇二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首先感谢老师推荐的这本《规矩和爱》受益匪浅,规矩和爱为我们再教育孩子方面指引了方向,特别是在孩子现在这个特殊阶段为我们家长提供了借鉴,找到了标准、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现将的我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始终铭记在心:“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让我们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自我约束力,同时给孩子树立规矩的使命感。相信让孩子从小养成的规矩在将来长大步入社会后会是一份难得收获。 在立规矩和培养孩子规矩意识时(也就是管教时)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绪,而使出于规矩的本身。即违反规则时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发泄时管教,这点尤为重要。情绪管理是每个家长都很难完成的任务。管教时要带有爱,让孩子感觉到规则背后的爱,而不是感到规则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对的,是让自己受苦的。管教是:温柔的坚持,即持一种“负责任的、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坚定的”态度进行。管教时父母要有内心的力量,要树立权威感,让孩子意识到,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在界限里是安全的。

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大人也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好榜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孩子的

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先改变自己。这也是王涛博士提出的——共同成长原则。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宠“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女子之敬意。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这段话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有时过于严厉,有时动手还动用了棍棒等辅助工具,打了孩子,但是效果不明显,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到底是为什么那?经过反思和别的家长探讨,采取的方法上可能不对,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没有约束,原则过宽,过宽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发现孩子学习效率降低着急时又会打孩子一顿,又犯了以前的错误,最后在心平气和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会说爸爸妈妈对他不好,某某同学家长从来不打孩子,等等。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怎样打孩子:1.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2.打孩子不能用手,而需用杖;3.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语言交流;4.打孩子需要有爱。严与宽的尺度如何掌握,也需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地揣摩和总结。

只有聆听孩子,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的爱才能产生出足够的耐心。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时刻提醒自己及身边的每一位父母:你今天用怎样的规矩和爱教育孩子,你就会给身后的世界留下一个怎样的人;你给身后的世界留下怎样的一个人,就会影响你身后将是怎样的世界。所以规矩和爱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也是未来的一个世界。

规矩和爱篇三
《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篇四
《好书推荐《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好书推荐

今天推荐的《规矩和爱》是银行去年免费赠送的主题为“自然人生 好书相伴”中的其中一本,开始时是带着任务去读的,但读着读着,便被书中朴实的道理和事例所感染,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学问。先说说作者王涛。王涛祖籍浙江宁波,从他祖父的祖父就是读书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了。他在国内读完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到美国,于哈佛大学教育系攻读了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塔尔萨大学教育系终身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学习和研究长达三十年,在美开设儿童心理学、父母学和文化等课程。从2005年考试,致力于对中国父母的教育和培训,迄今已培训超过5万名父母,足迹遍布中国22省4大直辖市,现在是金宝贝专家团儿童心理学著名专家。

王涛博士的主题就是“爱和规矩”。他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规矩要出生开始做,规矩中要有爱,爱中要有规矩,给孩子做规矩的前提是父母给自己上规矩。”因此,规矩、爱之间用“和”字连接,说明二者之间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一直记得小时候父亲对他们的规矩。以吃饭的规矩为例:吃饭的姿势更不用说,从记事开始,他和姐姐吃饭是不许讲话的,而且要一口饭一口菜。如果嘴馋多吃了几口菜。他的父亲一不打他,二不骂他,甚至不用转头来看他,只需用余光一扫,他便一低头猛吃饭不吃菜了。直到现在,作者仍然不习惯只吃菜不吃饭的宴席。吃饭的另一个规矩是要常常看着长辈的饭碗,他们的饭碗一空,他和姐姐马上要站起来添饭。即使过了四十年,他和姐姐回到父母家吃饭,看到父母的饭碗空了,还会不自觉地两个人同时站起来。作者也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是至今的他认为这样类似吃饭礼节的传统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口饭一口菜的规矩,这是教孩子从小懂得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需要有节制。为父母和长辈添饭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训练孩子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学习注意别人的需要。作者认为虽然说规矩和爱要与时俱进,但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进步,像这样基本规矩的丧失是教育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二、本书共有八章,下面我把书中八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给大家做个介绍。

第一章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

第二章 规矩和爱:教育孩子既要爱也需要规矩

第三章 每个父母的必修课:教育孩子的前提反思自己的受教育模式

第四章 规矩和敬畏: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

第五章 如何做规矩:人之初,规矩始

第六章 情商(一):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第七章情商(二):用规矩和爱帮助孩子成长

第八章 蒙迪的故事:一个震撼心灵的案例

三、谈谈长大后的规矩:孩子可不可以打?

没有专门的著作讲该不该打孩子,但是中外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谚语

1.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

2.美国:Spare your rod spoil your kid(你的棍不用了,你的孩子就会被宠坏了)

3.圣经:“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

王博士的观点:

1、孩子可以打 2、应该打 (有效的处罚手段 符合社会规范)

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3、但你要会打

打孩子的艺术

不是因愤怒打孩子,是因规矩打孩子! 规矩在父母之上,在施打者之外,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父母只是执行者,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

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四、印象深的还有第八章的内容:一位真正的马语者——蒙迪的故事

从小生活在马场的蒙迪认为传统粗暴的驯马方式不仅耗时长,而且对人与马的感情造成了伤害。他尝试用与马沟通的方式来驯服野马,把传统的二周到一个月的驯马时间缩短为几天。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在蒙迪62 岁时,他决定到大自然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 全程跟踪进行了拍摄。蒙迪在野马群中选择了一匹马,当它与马群分开后,蒙迪一直想接近它,跟踪这匹马24个小时,跑了166公里,紧紧跟着它,直到它对他放松了戒备,慢慢减下速来,最后终于停了下来。蒙迪不时地抚摩它,以马的方式鼓励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整个过程只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

五、蒙迪对我们的启示:

让我感触最大的是蒙迪骑着马一直紧紧跟随着那匹野马,追了一天一夜,对一个62岁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蒙迪坚持了下来,一直在尝试与野马沟通,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停下来,他才慢慢地靠近它,与它交流,给它鼓励,没有任何强迫的成分,直到真正在驾驭它。

教育孩子和驯马道理很相似,就像蒙迪对待野马的耐心,他通马性,了解马,爱马。我们也要对孩子多关注和观察,了解和理解孩子,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

蒙迪驯马的故事还没有完,一年后,蒙迪带着这匹野马回到了当初发现它的地方,那里还是那群野马,当蒙迪把缰绳和马鞍从马身上拿掉后,马头也不回的走了。但是蒙迪相信它会回来,所以在原地等着,等了一天一夜,当蒙迪准备放弃的时候,它回来了,当它看见蒙迪还在等它的时候,它边跑着边跳着边叫着回来了。蒙迪彻底改变了马的心,而不是行为。

六、最后重温这熟悉的话语,也是王博士的总结:

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原来有爱就有一切,教育同样如此。爱在哪里?爱在小规矩里,爱在细节里,优秀是教出来的,让我们爱着孩子去创造教育奇迹吧!

规矩和爱篇五
《读《规矩和爱》有感》

读《规矩和爱》有感

大信学校 刘阳

大学时多次听老师们提到王涛博士的大名,曾有一次去长春做过讲座,据说座无虚席,反应相当热烈。很多人因为王涛博士的讲座,被新的教育理念所感染,教育行为也随之改变,对孩子和父母自身的成长很是受益。如今我是一名老师,是几十名学生的家长,所以假期拜读了王涛博士新作《规矩和爱》,看过之后有以下几点体会:

1、王涛博士文风质朴,没有特别多绚丽的理论和专业词汇,就像和你聊家常般娓娓道来,如果有人觉得专业教育书籍看起来晦涩枯燥的话,这本书不会使你有这种感觉。而且书中使用了很多王博士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案例,除了增加趣味性,也使得书中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2、其实好的教育理念大多是相近的,关于规则,孙瑞雪和李跃儿的书中都提到过重要性,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国内蒙氏教育的自由,提倡给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很多家长都愿意接受“少对孩子说不”的观点,但同时很多家长也忽略了孙瑞雪和李跃儿在自由的后面还有规则的建立。我认为这两者同样重要,而且相互渗透,只有爱的规则对孩子像酷刑,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我记得华德福教育中有个观点是与国内蒙氏教育矛盾的,华德福认为在教育中应以教师为主导,而不是孩子,因为孩子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看到哪种行为是好的或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哪种行为是不好的甚至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而且给予孩子太多的选择会使孩子感到迷惑,会有选择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给孩子提前做好一些准备。王博士的书中也大篇幅地论及了爱与规则这两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他尤其强调了规矩的重要性,并以自身成长经历为例说明了规矩给人一生的重要的正面影响。

3、观念理解容易,做起来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关于规则的重要性,其实我早已理解,但落实起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通过王博士的书,再次提醒我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修炼自身。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立规矩?

(1)规矩本身的建立遵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大原则。具体规则就要依据孩子年龄,让孩子做自己能负责的事(比如5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书籍,按时吃饭不磨蹭,整理书包等)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宽容)。

(2)在立规矩和培养孩子规矩意识时(也就是管教时),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绪,而是出于规则本身。即违反规则时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

发泄情绪时管教。这点很重要,情绪管理是很多大人都未完成的任务。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则背后的爱,而不是感到规则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对的,是让自己受苦的。管教是“温柔的坚持,即持一种“负责任的、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坚定的”态度进行。管教时父母要有内心的力量,要树立权威感,让孩子意识到,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在界限里是安全的。

(3)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大人也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涛博士所说的早教原则之一——共同成长原则。

(4)关于打孩子。王涛博士的观点我很认同。可以打,但不能发怒时打,要带着爱打,打前要沟通,打时要用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进行(比如一根杖)。另外,在孩子青春期时不要打孩子,那时候孩子很叛逆,用这种方式教育效果不好,更多的用谈心的方式。其实我感觉小时候给予充足的爱和规矩,青春期应该过渡得顺利一些。

(5)规则的建立要统一,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不同情境下的统一。尤其后者,孩子生病时或一些特殊情况下,规矩还是规矩,并不因这些外在因素而改变。 (6)规矩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走向成熟。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 “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学生们儿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务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教师们在校也应该坚持执行。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我们的成长。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爱;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规矩和爱篇六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东升小学 葛 欣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每个家庭的小宝贝。长辈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书中始终强调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它告诉我们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呆板的居高临下的束缚。

这几天读了这本书,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以前读过很多有关教育的书,那些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严父严母的环境下,很少体验过父母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母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孩子从小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就自然而然的传承下来了,然而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当然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

坏了一个碗,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通过本书,我们得到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前提就是:

1.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往往在初为父母惊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有的家长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当初我就多余生你,现在恨得真想

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里”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本能的爱在自己身上还没有淡化,越来越强烈,父母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坝,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2.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它的岗位重要,专业要求也很高,可是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资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了,生孩子只是证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经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们中国式的

妈妈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直至大学毕业了,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四体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祖先,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5.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

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规矩和爱篇七
《规矩和爱》

读《规矩和爱》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家长朋友读的书,自己也从中学到了许多,虽然还没成为众多家长中的一员,但小侄女的诞生也给了自己,甚至是家人必须看这本书的理由。

1、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认字学知识,高尔曼提出情商五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交往技能,任何一项对生活都很重要,也是通往构建一个自我 快乐成长孩子的必然途径,70%归于情商。

2、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做老师的也是一样的,要有良好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威严,放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用爱去驱动自己的行为,用爱去理性分析自己的现状。

3、榜样的力量。想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个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首先都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否则就给了孩子反击自己的机会和证据,也让孩子有了养成不好习惯的理由。

4、规矩的制定。要有一套自己制定的可行性规矩,不能今天立的规矩,明天自己就将它推倒,这样老师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威信,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制定规矩让孩子执行,要在规矩中体现爱,正如书中写到: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