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春怨 阅读理解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3    阅读:

春怨 阅读理解篇一
《阅读理解》

春怨 阅读理解篇二
《阅读理解》

1.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2.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3.埋下了四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陈意意◇◇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4、(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教有、◇折教有)的方式。使用了情景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1①月亮的圆缺与精神病的发作有关。 ②犯罪也通常与月亮相位相联系。 ③月亮的鼓点节奏控制着人间的生殖繁衍。④人类的饮食也会受到月亮盈亏的影响。各1分2.句子中的两个“或许”、一个“可能”均表示月球对人免疫系统等的影响及激素等对人生理周期的影响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确切的根据1分。这些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2分)3.举例子1分 更好的说明至今,仍有许多心理学家认同民间对月亮与人的精神活动的看法,认为犯罪也是通常与月亮相位相联系的事件之一2分。 (共3分。意思符合即可) 4.A 3分5.示例:(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现,人类对月球,甚至宇宙空间的探索会越来越深入。(2)人类的研究不仅向宇宙空间拓展,同时也向地壳深处延伸。(至少写出两点,每一点1分,共2分,其他有价值的探究结论也可得分)1.(5分)①‖②③④⑤‖⑥ 或①‖②③‖④⑤‖⑥(3分)中心论点:文学家既要纯真,又要练达。(2分,意思对即可)2.(4分)不好。(1分)这两段文字分别论述“纯真”与“练达”在文学家身上的鲜明体现。(4分)有意识地重复运用这些典型例子,充分证明这两种素质在文学家身上可以并存。(1分)为下文的论述作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我特别喜爱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分)作品把读者带进个个充满奇趣的童话世界,体现了作者内心可贵的纯真与美好。(1分)其实,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寄予了作者热切的忧世情怀。(1分)4.(5分)不能。(1分)因为④段主要是从文学创作角度阐述文学家做到纯真与练达和谐统一的重要性。(2分)而⑤段则具体地从生活态度、立身处世、创作过程、作品特点等方面,进一步阐述纯真与练达在文学家身上的辩证统一,是对前文论述的深化和总结。(2分)(意思对即可)5.(3分)示例:不仅文学

家既要纯真又要练达,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纯真与练达和谐地统一起来。(1分)我们拥有纯真,就拥有一颗童心,就会热情乐观地拥抱生活,感受幸福。(1分)拥有练达,就能够恰当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1分)(只谈“纯真”或“练达”者酌情给分)1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论证了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每处1分)2示例:①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能战胜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命运》《英雄》《月光》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②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贵温柔对人的危害,(1分)从反面阐明了人生没有磨难对人类的危害,有力地证明了论点。(1分)4从反面入手,阐明假如人生没有磨难的危害;提醒人们正视人生中的磨难,具有积极意义,发人深省 5 人类正是能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战胜磨难,生命才更加精彩1.内容上交代主人公,引出下文我教他生病的必要性;结构上提引全文,引人兴趣。2。“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作用: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儿子此时的虚弱无助,为下文我对儿子的心疼和心狠做铺垫。(文中的描写方法)3。艰涩和将时间比喻成沙漏,既巧妙又真切地体现出自己对儿子的担忧和母亲的爱;同时巧妙的连接了上下文,使行文流畅自然。(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砂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的摘抄与理解)4.磨练他:让儿子自己学得坚强 懂得照顾自己 磨练自己:不知道 1 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雨,无畏无惧。2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经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3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绿色技术(1分);能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无害。(2分) 19、(2分)是指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食品。 20、(3分)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很快。 21、(3分)目前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而绿色能源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22、(5分)⑴无污染(2分

)⑵ 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没有暴力、凶杀、色情等危害内容(3分)1.(3分)说明了利用天然作物开发的新型生物布料的特点2.(2分)加工(或转化)3.(2分)举例子 作比较4.(3分)有保健的作用,免烫易洗,绿色无污染 11、(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传送花粉,孕育新生;(2)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3)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12、作者描写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既是突出石榴花的美丽,也是为下文写“落花”的无私奉献精神作铺垫,有力的表达了主题。13、(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表现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和赞美。(B)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词语,体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石榴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14、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15、(2分)C1.逻辑顺序(2分)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2分)共4分 3.“可能”表估计,推测。(1分)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1分)共3分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4分)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2分

春怨 阅读理解篇三
《阅读答题》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

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

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

【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春怨 阅读理解篇四
《春 阅读答案》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睛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睛”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责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

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v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v—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v—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_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v”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v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9.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尽情描写“春”字音容的可爱?文中引用了“一春能有几番晴”“小楼一夜听春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诗句,有何效果?(6分)

10.“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精神上的春”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加以说明。(4分)

11.作者“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列举了哪些理由?(4分)

1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春徒有其名”?最后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4分)

1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而丰子恺先生是画家,所以嫌恶春天,因此,本文虽然描绘的是春天,字里行间却有金风黄叶的淡定和幽婉。

B.本文采甩夹叙夹议的写法,叙是为行文提供依托,议是增进对实质的认识。

C.这篇散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春的名称的可爱.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写了东洋人和西洋人对“五月”的不同的看法及原因。

D.西洋人讲求实利,把五月视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东洋人讲求艺术,把五月叫做暮春,认为这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的时候。全文的主旨即在表明东西洋文化的迥异。

E.从对春天的态度,读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说西方是物质的,东方是艺术的,未免牵强,却可窥见作者的品味和匠心。

答案:

9.为了反衬早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使自己后面所提出的观点更引起读者的兴趣。引用诗句使散文有了诗意:使行文活动自如,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10.“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对春的好奇.对春天可能的变化的隐约探寻与凉喜。“精神上的春”不是实际的“春”,而是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等超越甚至脱离实际的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意思对就给分)

11.作者丛纵向(时间)角度列举了如下理由:梅花开时.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无异;惊蛰已过,乍暖乍寒,忽睛忽雨;春的美景都隐约模糊,生活不便;到清明时节不见得春光明媚,倘遇雨天,还令人“断魂”。作者从横向角度列举了如下理由: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一路向暖,气候温和: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绿野青山,慰人心目。(意思对就给分)

12.①说明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只是从暮春开始的:突出“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东洋人的春是精神的、艺术的。②运用了比照的写法,用西洋的“Mav”来比照东洋的“春”,进一步说明东洋人对“春”的理解和认识。

13.A、D(A作者并非厌恶春天,D不是全文主旨。)

春怨 阅读理解篇五
《落花枝头 阅读答案》

11、文章的第⑤自然段,作者赞美了“落花”的哪些品格?

12、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3、文中(A)、(B)两处均是对石榴花的描写,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我选( )处,赏析:

1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莲”称作“君子”,把“菊”称作“隐士”,把“牡丹”称作“富贵者”。请说出本文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指哪一类人?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落花”这一意象,人们一般用它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而作者却能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

B、“清丽典雅”为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主要体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和美感;“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C、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思路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章结尾,引用古诗句,赞美了落花的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参考答案:

11、(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2)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3)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12、作者描写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既是突出石榴花的美丽,也是为下文写“落花”的无私奉献精神作铺垫,有力的表达了主题。

13、(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表现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和赞美。

(B)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词语,体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石榴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

14、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15、(2分)C

1、文章开头对江南梅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两个角度回答。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意蕴,请按要求分析下面两个句子:

(1)“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作者用这个比喻,突出石榴花的什么特征?

(2)“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这种控诉和抗争为什么说是“曲折”的?

(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

咐的内容。

3、同是落花,今天作者的感受是“壮丽”,而旧时文人怨女的感受却是“伤感、哀惋”,这两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不同的感受?

4、文章热情赞颂了落花的“美好情操”,根据文章的描写,分三点概括落花的美好情操。 参考答案:

1、(1)为写“水珠洒落”、“花果洒泪”作铺垫

(2)以天气的阴沉反衬(衬托)石榴花的火红

2、(1)开得十分繁茂

(2)落花喻指(象征)被摧残的人才、被践踏的新生,用诗文表达对落花的哀惋叹息,不是对黑暗社会的直接控诉,所以说“曲折”。(意思对即给分)

(3)明年春天必“繁花硕果”,生机蓬勃。(答案在最后一句上)

3、因为今天的“落花”是为求得新生,为新的生命出现而主动离开树枝,而旧时的“落花”是风雨的摧残,是“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天谢”。(只答“时代的不同”不给分)

4、(1)它曾为花蕊挡风遮雨,孕育新生。 (2)它不曾留恋枝头的繁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它让位于新生之果,让其更好地成长) (3)它落而无憾,又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春怨 阅读理解篇六
《阅读理解讲解与做题方法》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

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

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

春怨 阅读理解篇七
《2014-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解析》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

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语 文Ⅰ 2015.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 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 1

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

(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

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 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

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 D.品位 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

2

1.(3分)B(品味:①品尝味道;②琢磨体会,玩味;③品质和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暂的时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3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4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2.(3分)A(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肚子阵疼拉肚子

下一篇: 怎么使男友爽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