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4    阅读: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一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二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品味经典

----读《缘缘堂随笔》

初一10班 耿予晴

曾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子恺的作品。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鹅》。至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白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文字。当我每每在公园见到有白鹅游动,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吃一口饭、啄一口草、再衔一口泥的白鹅先生。没办法,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而今天,当我拿到期待已久的这本书时,心中竟有一丝见到老朋友似的感觉。打开书,顾不得看目录,随手翻开一篇,便像一只蚕一样大嚼起来。他的笔调仍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觉,不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我以前很讨厌那种质量极差的书,但今天竟喜欢上了那种透过第一页直接能看到第三页的小册子。看着看着,我发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么3、5页,可说得却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种兴奋,怀疑与反复思考的矛盾结合中,我看完了它。

轻轻地把书合上,却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听上去那样熟悉的儿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记录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他们才能用最纯洁,最真实的眼睛看待这并不美丽的世界。也许所谓的成熟,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失去罢。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怀着一种残缺的心灵,去质疑孩子们能穿破重重迷雾的眼睛?怀着一种疑惑的态度,他扔掉了多数作

家喜欢的无病呻吟,转而从一个有着青枣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一个小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长大了的人,眼睛里应该是有一把刷子的。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这把刷子,可“大人”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一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香,孩童的阳光,乐观,淘气回来了。在这本书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有一个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当我们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人生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慨。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三
《浅谈《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四
《缘缘堂随笔 书评》

《缘缘堂随笔》书评

丰子恺是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雍容恬静的风格,其漫画更是流传极广。他还曾翻译过日本文学作品,并自己进行插图,现在公认的最佳《源氏物语》译本便是出自他的手笔。而《缘缘堂随笔》则收录了丰子恺先生共二十篇随笔,语言优美自然无可言说,字里行间的细腻与恬静更是让我不忍释卷。

丰子恺先生也是一位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明明是记述生活中的趣闻或是琐事,但是不知为何,XX却总是从沉静淡泊中觉出一丝空灭的味道。这也是他身上的佛教徒特质,此外,丰子恺先生师从李叔同,受弘一法师影响极深,“悲欣交集”这四字,有些时候也是能够形容这些文字的。

在《华瞻的日记》中,他是慈祥的父亲,但却有着绝大多数人没有的天真可爱的心态,他细致入微地思考孩子心中所想:爸爸剪头发在华瞻看来是被一个麻子怪人剪耳朵割颈项,所以吓得要哭,可爸爸妈妈姐姐却没有一个人觉得那是恐怖的,也没有人来安慰自己,华瞻只好自顾自地哭着;华瞻还觉得,既然自己的爸爸妈妈都通隔壁所住的人要好,那自己同隔壁的女孩子经常一起玩也是再好不过了,为何经常大人们要将他们俩分开呢。在丰子恺看来,儿女们的天真烂漫真是尘世上最美好的事情了——“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可是,佛家不是讲成住坏空吗?在亲身体验童真之可贵时,作为父亲,也不免要受到“长大”这件事的困扰了。《送阿宝出黄金年代》便是这样一篇无奈又沉痛的作品:不知何时,曾经给桌子四脚做小鞋子的女儿阿宝已经长成美丽的少女了,而作者自己也自称老父。以往会为了玩具和兄弟姐妹大打出手的小女儿已经长为爱护弟妹,也会理解父母的温柔少女了。对此,作者是怀有十分复杂的态度的。他直觉自己的女儿已经失去了孩童所独能拥有的天真烂漫,已经学会了各种大人的谦让,而这变化又无论如何是他这个父亲所不能阻止的。

大概由于是因为有那“一巢燕子般的儿女们”,丰子恺眼中所见的世界,也要较一般人更真更美。他的漫画作品大概最有说服力了,作品中有意趣盎然的描写儿童的题材,像是《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也

有某个在普通不过的场景,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他的漫画线条洗练,色彩典雅却又纯粹,一如丰子恺先生的随笔,虽然蕴含佛理,却丝毫不显晦涩,反而能引起无限的共鸣。其中代表,大概便是《大帐簿》了。

曾经有人评论说:丰子恺的可贵之处是他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在看这一篇《大帐簿》时,XX心中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作者从幼年说起, 在船上投入滔滔江水中的一只不倒翁会有怎样的境遇?“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与结果究竟如何,又悲哀于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它也许随了波浪流去,搁住在岸滩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许被渔网打去,从此做了渔船上的不倒翁;又或许永远沉沦在幽暗的河底,岁久化为泥土,世间从此再不见这个不倒翁。”从那时起,这隐约的悲哀就在作者心头推移,“我知道这不倒翁现在一定有个下落,将来也一定有个结果,然而谁能去调查呢?谁能知道这不可知的命运呢?”

丰子恺先生是有慧根的,即使是一只不倒翁这样微末的小事,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无常的无处不在。对无常的悲哀随着年岁渐长而愈加深重,以至于是不可解的难题了。先生说,他曾于春日在湖边如烟新柳边拾得细长的柳叶,将那柳叶裱在纸上,然后凭空地去臆想怎样的面容会有这样的一对翠眉。可是,这柳叶一经拾得,也是独一无二的柳叶,无论如何,世界上在伟大的先哲圣人都无法在复制出一模一样的柳叶。这柳叶连带裱住它的宣纸枯萎成灰后被风吹散,更是无从分辨了。这个世界原本是混沌吗?世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都是可循的吗?这些疑问日渐发酵,当作者暂时从外物纷扰中逃脱出来,这个疑问便沉重地压在心上了。

我不禁在想,这样的疑问要怎样才能解除?大千世界万千光阴,个人的存在何止是沧海一粟。可是,在《大帐簿》的最后,这个问题却得到了解决。 “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帐簿。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部解除了。”

在疑惑和怀疑了半数人生后,作者终于选择了相信和皈依,敏感的心终于能够对一切事物变换坦然面对了,无论是物衰还是人换。作为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最终还是得到了这样的彻悟与解脱。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五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

——读后感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羡慕自己的三个孩子能拥有那么一颗赤红的、幼小的童心。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丰子恺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的

教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丰子恺先生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写了出来。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第三层他也希望再次拥有童年,能够拥有童心。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童年吧!

2012年10月6日

七年八班

张译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六
《读《缘缘堂随笔》》

真情《缘缘堂》

五年级二班 苏晏琳家长 孙海燕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

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

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

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和许地山这只‚缀网蜘蛛‛不

同,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

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

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

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

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

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

人生的本质。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

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

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

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

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

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

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

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

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

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

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

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

的人是儿童,因为他们拥有最纯洁的本质。儿童的一颦一笑

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丰子恺从他那四个

燕子似的儿女身上悟出了儿童的高贵和伟大,甚至觉得不配

为其父。丰子恺感叹于儿童的‚称心而言‛,感叹于儿童乐

观丰富的生活,更感叹于‚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

造成我们这样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尘污垢的,眼

睛才会浑浊,心灵才会蒙纱,进而惯用虚造的心态和眼神,

于是,世界就走了样。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顾

虑,就足以让一个世界生出无穷的世界,让一件事幻成无穷

的事。追究是谁造成大人不能‚称心而言‛,不就是人类制

造的生活本身吗?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

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

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

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

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的死。‛

读罢《缘缘堂随笔》,收获了好久的平静。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缘缘堂随笔就是缘之堂随笔吗篇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因为他们拥有最纯洁的本质。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丰子恺从他那四个燕子似的儿女身上悟出了儿童的高贵和伟大,甚至觉得不配为其父。丰子恺感叹于儿童的“称心而言”,感叹于儿童乐观丰富的生活,更感叹于“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尘污垢的,眼睛才会浑浊,心灵才会蒙纱,进而惯用虚造的心态和眼神,于是,世界就走了样。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顾虑,就足以让一个世界生出无穷的世界,让一件事幻成无穷的事。追究是谁造成大人不能“称心而言”,不就是人类制造的生活本身吗?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的死。”

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