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有关家的文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有关家的文字篇一
《关于“家”字释义几个问题》

关于“家”字释义的几个问题

一、“家”的释义

《説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聲。家,早起甲骨文中是 ,像屋()里有一头猪()。《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形声字。造字的本义是: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古代,人类没有充足的食物,而猪本性温顺,而且繁殖力又强,圈养猪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解决生活所需,因此,饲养猪就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客家人崇文重教,“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现在有部分客家人,仍在家中设置猪圈。晚期甲骨文是,将猪简化成 。金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

“家”的释义作为名词是: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说文》中有:“家,居也。从宀,豭省声。”《正志通》中:“家,居其地曰家。”《周礼﹒小司徒》中:“上地家七人。”《易﹒师》中:“开国承家。”《桃花源记》里面也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皆没其家而迁之蜀。”·唐 韩愈的《崔评事墓志铭》中:“既去职,遂家于汝州。”《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皆没其家而迁之蜀。”

“家”作为名词的第二个释义是:由配偶或血亲关系的成员构成的最小社会组织。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有:“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易·杂卦传》中:“家人内也。”《论语·季氏》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墨子·尚同下》中的:“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楚辞·离骚》中:“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国语·晋语》中:“家半三军。”

“家”作为名词的第三个释义是:群落、族群、民族。如《吕氏春秋·贵卒》中:“争先入公家。

二、“家”为豕所居?

段玉裁注《说文》时,改释了字,“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周伯琦的《六书正讹》中谈到:“家,豕居,故从宀从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按理说,在这里的应是会意字,为什么《说文》中会解释为形声字呢?古书中并没有把家作为豕居用的,虽是从宀从豕,可被段玉裁解释为豕之居,实有些不妥。叶启勋曾说:“古无豭字,本即作家,从宀从豕会意,音读若豬,豬居叠韵,家居双生,故取以为训,家本豕所居。”而“古无豭字,本即作家”难道就可以证明“家本豕所居”?《方言》中有:“豬,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說文》中也有:“豭,牡豕也。”马叙伦先生也批评这个观点,谈到:“若谓家即豭字,则家为豕居,又为豕名耶?不然,烹家不几为烹豕居耶?”

三、“家”字本从彖

《玉篇》、《切韵》中,彖没有与豭相当的音切。一直至清人的考证,彖能读戈歌,a。之后出土的甲骨文,为这一事实做了坚实的古证。《说文》中为“豕也”,从甲骨文中,被改为“牡豕”。甲骨文家最省体中,突出的豭首之形不见了,与小篆的家非常接近,应

即为“从彖省声”的家字。金文颂鼎中所用的“家”,应即为彖字,金文家分繁省,与甲骨文家同例,以有无突出的豭首为主要特征。 《甲骨文编》中,豭注谓“象牡豕之形而画势于其旁。”在《甲》中,家字有繁省两大系,而彖就是甲骨文里面初文豭的小篆楷化形体。

彖字不仅仅是家的声符,而且是声兼义的。在早期,在母系氏族家庭,丈夫是食物的来源,因此,也是工具和家畜的所有者。然而死后子女不能继承这些财富,要被父亲所属的那个母系氏族拿走。随着牲畜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丈夫在家中地位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种优势改变传统地位的意图。而妻子那个氏族为了免于财富被拿走,也支持丈夫,于是,慢慢的演变发展,祖先文化完成了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过渡,农耕也广泛发展。在饲养方面,家禽业迅速发展,因为猪的超强的繁殖能力与丰富的肉质提供,猪的饲养占首位,改善人们的温饱问题,成为父系氏族家庭经济极大发展的标志。古代父系制度下的家庭聚集财富的主要就是畜群,而猪就是代表。在考古发掘中,猪的头骷、下颚随葬也是屡见不鲜。死者随葬的家畜越多,表示死者生前私有财富越丰厚。这种埋葬风俗,体现了以猪为衡量私有财富的标尺。这些风俗于习惯说明,家从彖,在于用猪代表家庭财富,有着标志父系氏族家庭经济极大进步的历史意义。并且,父系氏族家庭而不是母系氏族家庭,崇拜父性血统,因而崇拜物,所以彖为牡豕,家从彖,也有一定道理。在我国,佤族、独龙族、景颇族等等,在20世纪上半期,仍有把宰

杀了的牲畜头骷挂在屋檐下的习俗,以此为贵,炫耀富有。并且仍有把猪头等随葬的习俗。综上所述,在古代,衡量父系氏族家庭的财产,在某一层面上,以猪为标尺,所以从家从彖。

四、总述

释义,包括义项的建立、字义解释和义项排列等几个问题。有许多字,意义明显,并无太多争议。然而也有很多字,可以建立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义项,并且有一些释义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最要紧的是要先探求这个字的本义,本义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引申义,所以,本义是释义中最重要的部分。

家为豕所居,这个本义缺少有力的证据,并且通过字形与文化部分的考证,得出家字本从彖的观点,不光保存了语源意义,还体现了父系氏族家庭财富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注全译说文解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2]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上海书店,2010年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4]《词典研究丛刊》,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0年

[5]《中华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作者简介:

谢佳贝,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有关家的文字篇二
《家字应该是嘉的本字》

家字应该是嘉的本字

(说明:本文个别地方写得有点小轻松,但丝毫不影响文字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严谨。)

说起家字,可以说几乎无人不识;但要说起这字的形意关系,则又令天下人一头雾水。对于家字的解读,可以说是文字学界的一大公案。家,从宀(音棉)从豕(音使),明明是人住的房子,里面却住着猪!这个字真是难坏了古今文字学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很难拿出个让人信服的答案来。

比如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老先生也真够能绕的。他大概也知道把猪窝当做人窝不合情理,但宀下确实就是个豕字(甲文金文也如此),而且这字确实又读作jiā(音加),于是无奈之下他找了一个和家字读音完全相同的豭(公猪)字来做家字的声符,叫做“豭省声”。意思就是宀字下面本来应该是个豭字,宀表意,豭表声,大概笔画太多把“叚”字省去了。这样的解释也真够荒唐的,豭字的读音本来就是凭借叚字来表示的,怎么可能把它省去呢?假葭徦嘏婽椵犌等字一瞧就知道读做叚,你留个叚字来表示读音多好,你却留了个豕字!天下从豕的字如豚豢蒙豪燹豳等多了去了,谁知道省声的是哪一个!

上面说的是从纯文字方面来分析的。也有从情理方面分析但也令人觉得很别扭的。比如有人认为豕的生殖能力不一般,以豕字来表示家族子孙繁盛之意。其实生殖力强的动物多得很,老鼠,兔子,狗,猫,为什么非猪不可?

以上只是从文字和情理两方面各举一例,其余的解释还很多,恕不一一列举。但概括各种解读,基本都是在豕字上做文章,鲜有在宀字上动脑子的。似乎豕字上面的宀字就是居住的房子天经地义毋庸置疑。我在研究古文字与古城墙时发现宀字不仅仅表示人们一般居住的房子,有时也指城门和城楼,比如古文的安、定、官、宦等。我就想,家字所从的宀字是不是也指的是城楼呢。我于是就从城楼和豕字这两个方向展开思考。

我研究古文字的方法有个特点,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猜,而是把有关的字组合起来建立一个生活的“场”。然后寻找这个场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家字所从的宀字是城楼的话,那么跟城楼和豕相关的古文字一定还会有不少。下面请看我所建立的这个“场”。

古文家字。从厂从豕,我考证厂字指城墙,豕上城墙干什么?《甲骨文字典》尽管认为此字“所会意不明”,但在其后所列举的甲骨卜辞里就有一字从刀从俎,这刀和砧板应该和豕有关系吧。

从墉(城)从羊。从墉从羊从执。前一个字可以看出羊跟城楼的关系,后一个字加了一个“执”字,把羊逮到城楼上去的意思更加明显了。

把豕和羊弄到城上去干什么用呢?我想起了一句歌词:

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呀?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看来这一定和打仗有关系。古人修城墙干啥?那是为了抵御外敌的。

一座城,一般下宽六七米,上宽三四米,高六七米,周长数千米,要用土夯筑起来要吃多少工?恐怕全城人都上阵也得干几年吧。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是为了圈块地弄个景什么的。所以,古人夯筑第一座城就是为了防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城墙是个战斗的地方。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把猪羊弄到城上应该与作战有关。

作战是应该吃点好东西的。

旦日饗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也是个唯物主义者。

并且,从赐给樊哙的血淋淋的猪前腿可知,当时是杀了猪的。

城墙上的猪和羊是杀了吃的吗?

古文俎。从阜从双手持俎。此字应该会意为拿着砧板上城墙之义。

古文庶。煮的初字。从火从石,后一字又从宀。有人根据煮字里的石字解释

为古人煮饭先把石头烧热,然后扔到水中再把水烧开。我对此深为怀疑。我将石字和厂字都解释为城墙。这两字的意思是在城墙或城楼上生火做饭。

煮什么呢?

从火从豕。古文羔。从火从羊。煮豕煮羊,可以这样理解吗?

古文宜。从俎从肉。古文宜。从宀从肉,肉下一小横代表俎(砧板)。在城楼分肉的场面。甲骨卜辞中有“羊俎”、“豕俎”等词语,可知猪肉羊肉应该分开切不能混。

古文宥。从宀从又(手)从肉,可会意为到城楼拿肉。

从手从肉从俎。会意为从砧板上取肉。

以上说的是猪羊上城墙(城楼),拿砧板上城墙,用砧板分肉,到城楼的砧板上去取肉,在城楼、城墙上烧火煮猪羊。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到城楼去取肉呢?

从宀从三言。一房子,三言字,现在还不知什么意思。愚以为是三言字到城楼取肉吃。何以见得?

古文謠。从言从肉,后来觉得光吃不喝也不行,于是在肉下面加了一个瓦盆(缶)。可见这不是一个形声字。而应该是个会意字。言应该和吃肉有关。

古文善(膳的本字),从羊从言。羊肉之好吃,看来不仅是今人也是古人的感觉。所以由膳字引申出善的意义来。可见言仍然与吃肉有关。

古文善的异构字,从羊从二言。二言表示很多的言。这就和前面所说的房子下的三言照应起来了。三言也表示很多的言。很多的言都来吃肉,会不会乱套呢?

古文计。从言从十。这里的十,可不是十个言,那是十个什么呢?

古文语,《说文》从言吾声。窃以为吾应该为义,不应该为声。下面两字为证。

古文语的异体字,从言从二五,后者有口字。两个五是不是跟吾(我)相去甚远

呀。可见语字不是形声字。

古文吾,从口从二五,第三个还多了个十字。两个五表示很多五。一五一五的数,数够十个“计”之。为什么以五为计数单位呢?《周礼·小司徒》“五人为伍”;古代军队编制,士兵五人为一伍。《墨子·公输》“全伍为上”。上城作战的虽说是老百姓,但到了城上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军事化管理不应为奇。

窃以为,五人不仅是一个战斗单位(伍),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生活单位。比如煮肉,商周时期的锅(釜)一般都是陶制品(瓦盆瓦罐),不会太大,不可能满足多人同时就餐。所以,以“伍”为单位取肉来煮着吃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前边所说的直接从砧板上取的肉,应该是生的。前边分析谣字里的缶字和古文煮字,说在城楼或城墙上生火做饭跟这里的分析就完全一致了。

古文厤(历的古字),从厂从秝。我曾经对这个古文字纠结过很久。厂字,一般解释为山崖。但山崖上(下)能种庄稼吗?我认为厂字为城墙,但城墙上也不能种庄稼呀。现在终于明白了,这秝原来是在城墙上煮肉的柴禾呀。

这里需要说说言字了。为什么说言字和吃肉有关呢?

古文言字从辛从口,或从干从口。辛和干是什么?和守城有关。

厗厈三个字都从厂,戈、辛、干都是武器,会意为拿着武器上城墙。

古文反(返的初字),从厂从又(手)。空手上城墙怎么打仗?回去(返)! 言字下的口字指什么?城邑。言字的意思就是武装保卫城邑。

所以,从言的謠字和从羊从言(或二言)的善(膳)字的意思就是参加卫城的人能够吃上肉。

最后不得不说说家字了。家和善(膳)的意思是不是基本一样。猪和羊都送上城墙杀肉吃,作为一种对守城将士(其实就是百姓)的物质鼓励。

所以我觉得,家字应该是“嘉”字的本字,后来假借为家庭的家。

《说文》嘉:美也。《尔雅》嘉:善也。

《说文》解释美,是羊大为美,从这个意义上看,它跟《尔雅》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是赞美羊肉的味道。

陈汉平认为:“嘉之本义则为以食物之嘉奖,引申而为食物之美”。(《古文字诂林》卷五 八九页)这与前文分析完全契合。

李孝定:“盖嘉美之义古无正字”,“至金文作嘉,始以为嘉美本字”。(《古文字诂林》卷五 八八页)

其实,古时表示嘉美之义的正字不就是“家”字吗?

补充说明:美字的本义,现在一般认为是男人把羽毛翎或羊角之类的东西装饰在头上,以此为美。女人这么打扮写作每,也是美的意思。

有关家的文字篇三
《幸福家庭有关内容》

关于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试点工作

指导意见的说明

一、关于“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背景及由来

根据“六普”数据,我国总人口达13.39亿,约有4亿个家庭,平均每个家庭3.1人。传统家庭正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冲击,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居住离散化、亲情淡漠化,严重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体系建设的不完善,生活贫困、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和养老稳定等问题逐渐成为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必须要立足家庭,关注家庭,发展家庭。

去年九月,王忠禹会长率队深入吉林省基层,对“幸福工程”项目及长春市“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忠禹同志指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口环境,吉林省、长春市从实际出发,以“幸福工程”等民生项目为载体,开展“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活动,推动“优生促进”、“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工作,既有自身特色又有示范意义,在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上取得显著成绩。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忠禹同志提出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并亲自指导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撰写了活动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决

定在全国共同开展这项活动。

二、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

《关于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阐述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阶段安排和具体措施,是指导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基础性文件,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重大意义。 创建幸福家庭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家庭和谐幸福”重要指示精神的积极探索,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务实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的有效载体。

第二部分,阐述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三大活动”,使家庭的文明观念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出生性别比和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家庭发展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福利保障。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依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十二五”规划制定,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完全一致。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一、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家庭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确保责任不缺失、措施有成效、投入跟得上、工作抓得实。

二、发挥人口计生服务网络健全的优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中央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各项决策措施贯彻落实。

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创新,吸收和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做法,不断丰富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内涵,提升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试点地区先行开展,因地制宜,细化措施,探索经验,打造品牌,务求实效,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求实效,提高家庭满意度。

这些原则体现了人口计生工作30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反映了各地在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中的探索创新。

第三部分,阐述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主要内容、阶段安排和具体措施。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重点围绕“文明倡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致富发展、奉献社会”五个方面,在“十二五”期间,分三个具体阶段,在试点地区具体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三大活动。今年下半年为启动实施阶段、未来四年为推进深化阶段,最后半年为总结评估阶段。以上阶段安排均为试点地区的活动进展安排。

“五个方面”内容,“三实两虚”,把虚实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的“三大活动”,充分体现了人口计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把握住了当前家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符合党和政府、国家人口计生委有关政策要求,并且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幸福工程、生育关怀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三、关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第一,《指导意见》是宏观性的,是指导性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全面总结在家庭领域已经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积极探索、细化完善,务实求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二,各地要加大宣传“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整合可用资源,充分发挥计生网络优势,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既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又要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得实惠、有保障。

第三,要纳入当地党委、政府总体发展规划和民生工作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抓好抓实“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工作,突出家庭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保障改善民生计划,探索创新、打造品牌,切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使城乡家庭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分享幸福。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将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一领导下,与中国计生协等兄弟单位密切配合,竭力为“创建幸福

家庭活动”试点地区服好务,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有关家的文字篇四
《关于中国文字的小故事》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例如:

口 米 龟 雨 耳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许慎《说文解字·叙》里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话大意就是,画成一个实物形体,笔画随之曲折变化,日字、月字就是这样的。

书中六须翁问道:“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的大火球叫做什么?”独辫娃答:“太阳。”

六须翁讲:“我们今天说„太阳‟用的是两个字,两个音节。古代只叫„日‟,不叫„太阳‟。造字的时候,按照日的样子,画成圆形。金文中的日字就很圆。”

独辫娃反问:“太阳是圆的,„日‟字怎么写成方形呢?”

六须翁告诉他:“金文和甲骨文开始把太阳刻画成一个圆圈,后来中间加上一点。圆圈刻画起来相当困难,慢慢就变成长方形了,一点也变成了一横。”

独辫娃又好奇地问:“为什么早上和傍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比中午红;中午看到的太阳小一些,却特别热?”

六须翁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讲到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自转,生活在地球上某一点的人们与太阳的距离就有远近之别等天文知识,使独辫娃明白了:太阳本身没有大小、凉热的差别,只是我们看它的时间和角度不同,才显出大和小、凉和热的不同。

六须翁接着问什么是月亮,之后又告诉独辫娃:“月亮的„月‟字,在甲骨文里,最初是刻画成半圆形,就像半边月亮,后来又在半圆形里面加上一画;再后来,为了刻画的方便,才把它刻写成„站起来‟的长方形,下面不封口,以便与„日‟字相区别。日、月两个字分别指太阳和月亮,连起来作为一个词,„日月‟就有„岁月‟、„日子‟的意思。”有关„月‟字的造法讲到这里已经完了,可独辫娃又问起月亮上有没有一个美丽的阿姨叫嫦娥,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不停地砍一棵桂花树,是真的吗?六须翁告诉他这些是神话故事,并借机讲了月光是由反射太阳光形成的,因为太阳、地球、月亮这三颗星球的方位、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我们看到月亮的不同样子。并引了一句民间谚语:“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团圆。二十七八日月同发。”

看,书中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把“日、月”两个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及过程讲得多么生动、精彩,兴趣盎然。

第一则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二则故事 说一个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两位朋友,朋友甲对女主人敬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很不礼貌了;女主人指了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说朋友偏离了和男主人叙旧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评的说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来了;朋友乙在旁边偷着乐,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洒”。我看了很生感叹,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换了别的任何一种语言,恐怕也难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读书至今,汉语还是学的不好,真是惭愧啊! 且不从爱国的角度来说,我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种语言。更不要说汉语本来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词汇最丰富,表情达意最淋漓尽致的了。 第三则故事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背景 话说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 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赵元任希望通过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自从老虎做了兽中之王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一天,无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的师傅——猫。老虎尽管仍为猫没教会自己爬树的本领而耿耿于怀,

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大王气度,决定设宴招待猫。于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猫发出了邀请。

猫接受了邀请,决定准时赴宴。

这一天,猫如约来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双方寒暄之后,宴会便开始了。老虎对猫说:“今天的宴会我特地为你准备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猫听后回答说:“不,我要吃鱼,因为鱼的味道最好。”老虎则说:“羊肉的„膻‟味最美。”猫则坚持说:“鱼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说:“我是大王,我说了算!”猫却并不买账,反唇相讥道:“我是师傅,应该我说了算!”这时,在一旁的狐狸见状搭了腔,说道:“一个大王,一个师傅,二者都是权威,话说得都有道理。你们争下去也没个结果,干脆待我去讨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为你们造一个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鱼,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猫听罢,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狐狸来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这下一定会难倒始祖。没想到,说明来意后,始祖表示这很简单,当即造一个字,折衷了二者对味道的偏好,使该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诉狐狸说,老虎和猫在这个字的具体写法上,还会有争吵。狐狸问:“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这般地教导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诉老虎与猫,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鱼”,发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这个字的写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与猫又发生了争执。因为老虎爱吃“羊”,便坚持要把这个新字写作“羊”字头、“鱼”字底;反之,猫则坚持要写作“鱼”字头、“羊”字底。那么,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写呢?双方又各不相让。最后,狐狸根据始祖预先设置的方案从中打圆场,说:“这就不必非得要争个高低不可了吧。„鱼‟和„羊‟平起平坐,„鱼‟在左、„羊‟在右。在读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猫听了很高兴。老虎则问:“这是为什么?”狐狸想了想,回答:“这是因为猫做师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这样“鲜”字就产生了!

有这样一个汉字“弓鱼”,左边为“弓”,右边是“鱼”。“弓鱼”字并不常见,是个会意字,也就说是,古人根据一个事件或一些场景造出了这个字,在当时,这无疑是他们熟知的事件。然而,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弓鱼”字隐藏的信息以及古人为何要造出这个字,已经成为千古之谜。 奇怪的是,翻阅《汉语大字典》《辞海》,都查不到这个“弓鱼”字。“弓鱼”最早出现,是在陕西弓鱼国遗址出土的青铜鼎、青铜盘上。而历史上,“弓鱼”字并未在其他器物上出现,是个“单纯”的汉字,后人可以不费力气地追查它背后的故事。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弓鱼”字,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蜀历史。三星堆金杖上雕刻着一张弓箭,一条鱼,一只鸟,鱼被弓箭贯穿而入,同样的图案还出现在金沙金带上。金是古代重器,古人将图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着战争、盟誓、迁徙等大事。对一个西南民族而言,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情况下,族人或许会用一些符号来记录部落的大事,那么,一张弓箭与一个鱼会蕴藏着什么密码?其实,如果用汉字表示,“弓”和“鱼”组成的恰好就是“弓鱼”字。汉字与成都平原史前金杖、金带上的图画联系在了一起,为何古蜀人想表达的内容会在陕西弓鱼国遗址的青铜器上出现?三星堆、金沙遗址与弓鱼国遗址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 弓鱼国遗址如同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影子,不过,并不是所有疑问都能在弓鱼国找到答案:弓鱼国晚在西周,比三星堆古国晚了数百年,它们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弓鱼

有关家的文字篇五
《关于摄影美学的一些文字》

关于摄影美学的一些文字

美的诞生

我国古代的名家关于美的定义

孔子:提出以“仁”学为美学思想基础。“乐”为审美最高境界,最终与“仁”相统一。他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指修身的过程应该先学“诗”,再学“礼”,最终修身在审美过程中完成,并与审美统一。

老子:“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通其自然,不加任何雕琢,个性自由与客体必然是统一的(《道德经》)

西方名家关于美的定义

毕达哥拉斯:成立毕达哥拉斯学派,并提出“美是和谐与统一”的西方美学理论。

赫拉克利特:承认和谐是美的一个标准,这种和谐是变化的、斗争的、运动的和谐;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僵化的和谐(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美是相对的,相互比较产生的,一切相互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德谟克利特:美的原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西方早起美学思想极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帕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美是抽象的、绝对的、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帕拉图的学生):著有西方美学法典《诗学》,他认

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明确的。一个美的事物,各部分应有一定安排、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是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的。

在现在摄影构图里不是也运用了他的这个理论吗?通过对画面组成各部分的合理安排与体量的大小的构成形成的吗?

他还提出“摹仿说”(摹仿事物的样子,通过个别把我普遍性;摹仿那些虽不能发生却合乎情理,可信的东西;通过节奏变化直接摹仿人的内心情绪活动)。他声称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天性,并基于对形式美的追求,因而艺术摹仿可因其酷似原型而产生快乐或因引起痛苦之物产生快乐,使艺术形象比原型美。

美学思想发展史的第一阶段:公元前550年的孔子与毕达哥拉斯起至公元1750年的前后2300多年。这期间对美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数、和谐、均衡、比例、整齐、对称等感性认识上。

美学的诞生:

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被誉为西方“美学之父”。

人类心理活动分为三个方面:知、情、意。

当时已有研究理性认识(知)的逻辑学;研究意志(情)的理论学。他新创立研究感性认识(意)的学科,命名为埃斯特惕,就是“审美学”。

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取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关于“美”的有代表性的论述

我国古人有代表性的论述: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并重”“形似”为基础,通过“形似”如是传达“神似”,强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时,眼神的处理最重要。

在我们现在无论绘画还是摄影中对人物的眼神光处理,难道不是来源于顾恺之的这种美学原理?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凡是进行创作时,必先立意,要在心中先形成意象,然后才会一气呵成。

我国著名摄影家贺延光在谈到他拍摄的《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时,作者是经过反复思考而凝聚一瞬间的佳作,如果他在拍摄前没有很好的立意,如何能拍出如此传世的佳作?

司空图(唐代诗人、诗论家):提出艺术作品要有“意境”(《二十四品诗》),这是我国美学重独有的审美范畴。

沈括(宋代科学家、政治家):“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者深,不独出于器而已”意识是音乐之所以感人,并非乐器这些物件所至,而是音乐家所表达的审美情感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梦溪笔谈 乐律》)。

他还提出“风停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梦溪笔谈 艺文一》)的说法。以动静的辩证关系,描绘两种不同美的形态,摄影作品不也正式在动静的相互交换重感动着欣赏者吗?

苏轼(宋代文豪):重视作品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对待具体创作时,主张“成竹于胸”的美学观点。

在摄影方面,如果一个摄影人没有成熟的思想,没有经过生活历练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察等,怎么能在一瞬间有成竹于胸的创作基础与体会呢?又怎么能拍出好的相片呢?摄影家把创作对象与自己融为一体时,才可激发作者的审美心境,产生特有的审美经验,进而创作出美的作品呢?

西方古人有代表性的论述

奥古斯丁(古罗马思想家):提出“物美”的理论,物美是各部分的合适比例,再加上一种赏心悦目的颜色。

我们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不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进行摄影创作构图的吗?

他还提出美的基础三原则:尺度、数量、重量

美的存在三特性:种美、形式、秩序

阿奎那(意大利里族的神学家):提出美的三要素:

是一种完美或完整,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

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的美)

狄德罗(法国启蒙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提出“美在关系”,具体说可分为三类:

物与物的关系,指物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见到的美”或“关系到我的美”

对象自身内在关系。客观对象本身组成的各种关系,有对称、秩序、安排等。称为“在我身外的美”或“真实的美”

关于“美”的几个定义

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集大成者)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一种理念,即理想为内容、意蕴与心灵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意蕴与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将那些理性与感性有机契合为一种既有“原型”特征,有绝不是“原型”的复制的新形象

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与美是有分别的,理念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真与美是相对立的统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思想家、美学家):

“美就是生活”

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在那里看到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本质与现象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本质是通过现象显露出来的

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以及反映这种美的本质的现象

艺术美和摄影艺术美

有关家的文字篇六
《关于汉字的趣事》

关于汉字的趣事

明代才子祝枝山的家里有一个花园。春天到来时,园中牡丹盛开,五色俱全。有一天,祝枝山邀了许多好友前来赏花,并且要大家从各色牡丹中各选一株,然后评点花中之魁。一时间,众说纷纷,有的说红的,有的说紫的,有的说黄的。可是,只有唐伯虎赏而不言。大家都知道他是评花的高手,要他发表高见。唐伯虎微微一笑说:“百无一是。”大家听了很愕然,都认为唐伯虎过于狂妄,出言不逊,在这姹紫嫣红之中竟没有一株他看得上眼的牡丹花。但只有主人祝枝山听了恍然大悟说:“高见!高见!花中自无一是。”

请问:唐伯虎和祝枝山所说的花中之魁是什么颜色的牡丹? 回答:白色的牡丹

“木”对“森”说,几天不见,哥几个玩上杂技啦。

“卓”对“桌”说,碰上大忽悠了吧,好好的,咋架上拐了呢?

“平”对“苹”说,哥们,用点好洗发膏吧,瞧你脑袋脏的,都长草了。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相传风流才子纪晓岚与丁云和尚为棋友,一日纪晓岚去竹林找丁云对弈,丁云不在,纪晓岚独坐廊下等候。很久丁云才归,纪晓岚起身行礼,吟一联道:“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丁云一听,连忙还礼答道:“月门闲客在,二山出大小尖峰。”话音刚落,两人不禁大笑,挽手进屋下棋。不知不觉夜深,小沙弥便来报说寺门已经关闭。纪晓岚听此,便知小和尚是在下逐客令。于是才思涌出,遂吟一联道:“门内有才方是闭。”纪晓岚此联含有对弈雅兴未尽之意,责怪小和尚太不懂事,而小和尚听了不知所云。丁云马上答道:“寺边无日不知时。”老和尚是借此给小和尚解围,向纪晓岚道歉。

有关家的文字篇七
《玉 有关玉的汉字》

玉 有关玉的汉字.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美玉(转帖)古人云: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为仁德,外可知中为义德,声扬以远为智德,不挠而折为勇德,锐廉不技为絜德。是为题记。玉,是美丽的石头。美玉,质地细密,质感温润,富有光泽,为历代贵族平民所喜爱。同玉石一样美丽的,还有我们古老的汉字。汉字中,同玉石有关联的字,大多集中在偏旁部首的“王部”(有的字典为“玉部”,似更准确)。在古汉语中,“王”和“玉”原来是同一个字。最早是没有“玉”字的,只有“王”字。“王”有三种读音,其中一种就读“玉”的音,字义也同玉。只是后来有位名家在写隶书时,在“王”字上加了一个点,就成了今天的“玉”字啦。所有王字旁的汉字,几乎都同玉石有关。他们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无论在形体上,还是在内心里,都具有共同的特征。玉,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中的很多个,并不常见,但不陌生;并不熟悉,但不生僻。如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旦相逢会情不自禁地拥抱他,大声呼唤他的名字。我喜欢所有王字旁的汉字,就象喜欢美玉一样。我数了一下,《新华字典》中收入“王部”里的字有150个左右,其中比较常用的字不到20个。见到那么多美玉一般的字深藏在字典不用,真是感到可惜可惜!联想到前些天在电视里播出的一个类似辩论的谈话节目。正反两方的辩题是“起名字是否用生僻字”。双方争辩得很是激烈,最后还是各说各理,没能取得共识。我也常受朋友之托给孩子起名字。起名字嘛,我一直喜欢用常用字,但我用的是大多数人不常用的常用字。看了那档节目之后,我想应该推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也是我打算写此文的起因之一。如同在深山里挖掘宝藏一般,我从中挑出来100个同玉石有关的“王部”汉字罗列如下,呈各位看官鉴赏,也供家长们为孩子起名时选用:1、玎。音丁,玉石或玉器撞击时发出的声音。玎珰或玎玲,形容玉石般悦耳的撞击声。2、玏。念快乐的乐,一种黑色、较硬的玉石。3、玕。音甘,形状象珠的美玉或美石。4、玙。音于,君子配带的一种美玉,称为玙璠或璠玙。5、玖。音久,一种质地比玉稍差的黑色美石。后武则天改此字用于“九”字的大写。6、玚。读音一念唱,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玉器,一种带勺的玉圭,可用来盛

酒灌酒;读音二念扬,一种用以祭祀天地的玉。7、玛。玛瑙,一种具有不同颜色、多呈带状或环状分层的玉髓,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于工业,也可入药,还可做贵重的装饰品。8、玤。音棒,一种质地一般的玉石。古时制成平圆形、中间有孔的小璧,系在腰带上,用以悬挂左右配带的饰物。9、玞。音夫,一种似玉的美石。10、玮。音伟,一种珍奇的美玉。11、环。一种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古代用作符信,后多作为装饰物佩带。古时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主要有三种:璧、瑗、环。边大孔小(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以上)的为璧,边小孔大的为瑗,边与孔大小相当的为环。12、玠。音介,一种古代玉器,一尺二寸的大圭。13、玢。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宾,一种具有花纹的美玉。14、玱。音枪,玉器相互撞击的声音,后也形容美妙动听的乐声。玱、玲、琤、琐、瑝等,均为玉声。15、玫。一种红色的美玉。玫瑰,有三个词义:一是一种美玉的名字,也称为火齐珠;二是一种珍珠的名字;三是一种植物的名字,就是大众最熟悉和喜爱的玫瑰花。16、玥。音月,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17、玦。音决,古时配带的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相传,古代大臣因罪流放边塞,三年之后若皇上派人送去一块玉环,则意为还;若送去的是一块玉玦,则意为绝,还要继续流放。所以,玦有回绝、拒绝的意思。18、珏。音决,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古代交易时以玉、贝作为货币。五枚小玉或小贝系成一串可抵一块大玉或大贝,两串小玉称为一珏,两串小贝称为一朋。朋友的朋大概就是这么来的。珏的另一种写法是玨,更为形象。19、珂。音科,一种极似玉的美石,有人说就是白色玛瑙。另外,产于南海一种珍奇的白色贝类也称为珂。20、珑。音龙,古人在天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面刻有龙文;另用于形容玉石相击的声音。21、珅。音申,一种美玉。22、玲。玉石相互撞击所发出清脆的声音。23、珍。非常稀有而精美的宝玉。常用于比喻贵重的器物或人才。珍的异体字为珎。24、珊。珊瑚,由许多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形状象树枝,多为红色或白色,产于热带海洋中。珊珊,形容佩玉相互撞击时悦耳的声音。25、珉。音民,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26、珈。音加,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玉饰。古代王后和贵夫人用笄(音机)别住假发或插住挽起的头发,镶在笄上的玉饰就称为珈。27、班。这个字大家都认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是编组的意思,如班级、班组等。其实,这个字最古

的字义是指一对分开的玉。一对合在一起的玉为珏,一对分开的玉为班。后来,这个字由原始字义开始具有动词含义部分,并由分开、分给的意思逐渐引申为铺开、颁布的意思;而这个字的名词含义部分由分块、分部的意思逐渐转化为分级、次序的意思,再后来就成了现代常用的序列、组合的字义啦。28、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作玉名时读魂,是一种美玉。29、珪。音规,和圭是同音同义。珪(圭)是古代的一种玉器,长条形,上端为三角形,下端为方形。古代皇帝大臣上朝议事时、王公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30、珥。音耳,古代用珠玉做的耳饰,相当于现代的耳环。后来古人把日晕、月晕也称为珥,意思是日、月四周的光晕如同玉光在人耳的两旁。31、珙。音巩,一种大个的、椭圆形的玉璧,古人在祭拜天地等礼仪时手持着,常成对使用。32、珰。音当,是一种用玉璧制成的瓦当,用来装饰在房屋的椽头。另外,古代妇女戴在耳垂上的一种玉饰也称为珰。33、珠。原义为珍珠,是指蚌壳体内结生的球状小颗粒,有光泽,多用做装饰物,也可入药。后来把和珍珠很相似的宝石也称为珠。34、珽。音挺,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即三尺长的大圭。笏(音户)是古代君臣上朝议事时手里所拿的一种板子,狭长形,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天子所持玉笏为珽,意为方正于天下,珽然无所屈。35、珩。音横,古代一组玉佩中最上端的玉件。古代玉佩一组分为三个部分,上端为佩首,是一块横玉,所以称为珩。珩的下面系着若干串玉佩。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如果是单数串,中间那串一般略长点,其最下端的玉称为冲牙)。串在中间的玉佩称为玢、珠、琚、瑀。36、珞。音洛,一种似玉的、坚硬的宝石。37、珣。音旬,一种产于辽宁医巫闾山的玉名,称为珣玗琪。38、琤。音称,玉器相击的声音。也形容美妙悦耳的琴声、雨声或水流的声音。39、璕。音寻,一种美丽的石头。40、琉。音流,琉璃,一种色泽光润的矿石,学名青金石,又名天蓝石。琉的异体字为瑠。41、琅。音郎,琅玕,形状象珍珠的美玉或美石。传说中红色的玉树,生长在海里称为珊瑚,生长在山间的则称为琅玕。琅的异体字为瑯。42、琎。音进,一种似玉的美石。古语读今。43、琐。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另外,很细小的玉或玉的碎末也称为琐。琐的异体字为璅。44、理。作为名词是指玉石的纹路;作为动词是整治、修平玉石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道理、治理等词义皆源于此。45、琇。音秀

,一种似玉的美石。46、珺。音俊,一种美玉。47、琮。音从,古代一种玉制礼器,方柱体,中间有圆孔。古人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48、琯。音管,古代一种用玉制成的乐器,六孔,象现代的笛子。后也用来泛指管乐器。有意思的是,古人还用这样的玉管来预测节气:把苇膜烧成灰,放进玉管内,到某一节气时,相应玉管内的苇灰就会自动飞出来。49、琬。音宛,一种上端浑圆而无棱角的玉圭,长九寸。而普通的圭,其上端是尖的,一般是三棱的角。50、琼。一种红色的美玉。后来也用来泛指精美华丽的事物、超然杰出的人才。51、琰。音炎,一种泛光的美色之玉。另外,上端斜削成尖锐形的九寸玉圭称为琰圭。52、琛。音抻,一种可佩带作为装饰的美玉。后用来泛指珍奇的珠宝。53、珷。音武,一种象玉的美石称为珷玞。54、琪。音其,一种产于北方的美玉。55、瑛。音英,玉的光彩。一种似玉的美石也称为瑛。56、琳。一种青碧色的美玉,产于西北的昆仑山。57、琦。音奇,一种美玉,常用来系组佩带。58、琢。加工、雕刻玉石,使其成为精美的器物。古代对加工、雕刻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工艺品,各用不同的动词:刻玉为琢,刻骨为切,刻象为磋,刻石为磨。59、琥。音虎,雕成虎形的玉。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白琥朝礼西方。古代发兵使用的虎符也称为琥。60、琨。音昆,一种常用于佩带的美玉。环和琨,是古人常佩带的两种佩玉。琨中间的孔比环的小一些。另外,不同性格的人常佩带不同的玉。一般来讲,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佩环,性格内向、忠厚老实的佩琨。61、琭。音录,一种很稀有的美玉。也用来形容坚硬的玉石。62、琚。音居,古人佩带的一种美玉,系在珩和璜中间。一种似瑀的红色宝石也称为琚。63、瑄。音宣,六寸大的玉璧,古代祭天时所用。64、瑚。古代宗庙里装谷物或食物的礼器和食器,圆口,有两耳,夏朝时称为瑚,殷朝时称为琏,周朝时称为簋(音轨)。65、瑊。音间,瑊玏,一种象玉的美石,黑色,较坚硬。66、瑁。音冒,古代一种玉制礼器,长四寸,其下端刻成尖角,为天子所执。古代各路诸侯朝拜天子时手拿着玉圭,天子则手拿着玉瑁,盖在玉圭的上端,表示对诸侯的信任与共勉。67、瑞。古代玉制的信物,称为瑞玉。古代有很多种瑞玉,如:班是一种中分为二的瑞玉,各执一块作为信物;琥是一种军队调动的瑞玉,作为传达命令的信物;珪和璧也是一种瑞玉,作为执政的信物,相当于现代的

印鉴。瑞玉也分级别,如周朝时就分六级,按现在的级别应该是:主席执镇珪、部长执恒珪、省长执信珪、市长执躬珪、县长执谷璧、乡长执蒲璧。68、瑗。音院,边小孔大的玉璧,一般内孔直径是边宽的两倍左右或更大,常作为佩玉。69、瑜。音于,一种美玉,也用来指玉的光彩,后多用于形容美好的事物、美丽的容貌。70、瑰。一种珍奇的红色美玉,常作为佩玉相赠。71、瑀。音禹,一种似玉的白色美石,古人将其系在玉佩的珩和璜中间,作为佩玉的一部分。72、瑑。音篆,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有图案,也有文字,中国书法中的篆体就是从器物上的瑑纹而来的。后来,古人将雕刻为纹也称为瑑。古人云:“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很象今天人们常说的那句成语:“玉不琢,不成器。”73、瑢。音容,佩玉的品貌和佩玉相碰的声音。74、瑭。音唐,一种碧绿色的美玉,较坚硬,可用来雕刻成玉器。75、璈。音敖,一种古代乐器,可弹奏八至十个音阶。76、瑨。音晋,一种似玉的美石。77、璊。音门,一种红色的美玉。78、瑱。这个字念天的去声,古人在帽子两侧用黄色丝带系着的一种玉饰,垂在双耳旁边,可以用来塞住耳朵,故又名“充耳”,有非礼勿听的意思。后来也把戴在耳垂上的玉称为瑱。79、瑷。音爱,一种美玉。80、瑶。一种红色的美玉,后泛称玉之美者为瑶。镶玉的琴称为瑶琴。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为铭记与酬报他人的深情厚谊,台湾一位现代女作家的笔名可能也源于此句。81、璋。音章,古代的一种玉器,上端刻成斜角,形状象半个玉圭,也是一种端玉。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赤璋朝礼南方。璋按尺寸大小分为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用途:大璋长九寸,宽四寸,王公大臣用来作为聘物;中璋长七寸,宽二寸,用于军队中。另外,璋等端玉在古代也曾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圭可易马、璋可易皮、璧可易帛、琮可易锦、琥可易绣、璜可易黼(古代一种礼服)。82、璇。音玄,一种美玉,也指似玉的美石。璇玑,古代一种可以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83、瑾。音紧,一种红色的美玉。瑾瑜,均为美玉,后泛指所有美丽的玉石。84、璜。音黄,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象玉璧的一半。古代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玄璜朝礼北方。也用来作装饰品或作为货币。另外,古代一组佩玉中,系在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85、璀。念崔的上声,一种美玉,也指玉的光彩。璀璨,形容珠玉的色彩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