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春寒 陈与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春寒 陈与义篇一
《陈与义《春寒》》

春寒 陈与义篇二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

诗歌赏析——陈与义《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其诗尊崇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之作,家国之痛、漂泊之苦,令他的诗风由清新明净趋向悲壮苍凉。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清新婉丽,时而豪放。有《简斋集》、《无住词》传世。

这是一首描写雨中海棠的咏物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建炎二年,诗人因躲避战乱辗转到了岳州,第二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诗人就借住在郡守的“小园”,自号为“园公”。

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巴陵的早春二月,日日寒风,细雨飘零,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花蕾的命运。面对风雨飘摇的山河,心怀家国之痛的诗人此时的心境可用一个“怯”字来形容,“怯”的是风雨侵袭的阴冷天气,春寒砭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怕也是萎靡萧索了吧,就像是人在乱世,流离飘零,备受磨难,心忧未来。然而,一枝雨中坦然怒放的海棠花却给寂寞伤感的诗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意思是:庭院中、短篱旁,一枝铁梗海棠毫不吝惜娇艳的花朵,在寒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笑靥绽放。诗人用“不惜”、“独立”展示了雨中海棠风姿卓然、品格孤傲的神韵,没有“长条无风亦自动,柔艳着雨更相宜”(韩持国)、“艳丽最宜新着雨,妖娆全在欲开时”(郑谷)的娇艳,此种风骨、此种情操,与诗人的精神、人格相契合,令这首咏物诗不落俗套,别出新意。

宋诗比较阅读(2011广州二模)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春寒③

陈与义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 二月巴陵日日风,

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欲识此花奇绝处, 海棠不惜胭脂色,

明朝有雨试重来。 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3分)

(1)拟人。第一首例句:海棠脉脉要诗催。第二首例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3分。修辞手法1分,例句各1分。]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4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 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4 分。形象特点各1分,思想感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王世贞《游张公洞记》详解

【2011广州二模试题与解析】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世贞 文学体裁:散文

由义兴而左泛[1],曰东久[2]。九者,九里袤也[3],水皆缥碧[4],两山旁袭之,掩映乔木,黄云储野[5],得夕照为益奇。已泊湖[氵父][6],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7]。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8]。从行者余弟敬美[9],燕人李生[10],歙人程生[11],郡人沈生、张生。 时余病足,李生亦病,为李觅一兜子[12],并余弟所携笋舆三[13],为一行,其三人为一行,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14]。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入。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15],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到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16],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17]。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霞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18]。巨乃乳皆下垂,崛?甗锜[19],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20],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21]。稍东,地欹下而湿[22],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沬[23],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24],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25],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自然,丹雘晃烂刺人眼[26]。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

[27],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28]。会所赍酒脯误失道,呼水饮之,乃出。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29],或曰张果[30];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31]:“金堂玉室[32],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33]。”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34],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乌言仙迹哉![1]

作品注释

[1]义兴:即宜兴。宋因避太宗赵匡义讳,改名宜兴。 [2]东九:今作“东氿(guǐ)”,湖名,在宜兴东。(“氿”应读jiǔ) [3]九里袤:即东氿湖和西氿湖。[4]缥(piǎo)碧:青绿色。缥,淡青色。 [5]黄云:喻田野里秋热的稻谷。储野:储存在田野里。 [6]湖[氵父](fù):镇名,在宜兴南。[7]蓬户:这里指船棚。[8]质明:天刚亮的时候。[9]敬美:王世懋,字敬美,嘉靖进士,累官太常少卿。善诗文,名亚其兄。 [10]燕:今河北省。 [11]歙(shè):歙县,在今安徽省。

[12]兜子:只有坐位而没有轿厢的软轿。 [13]笋舆:竹轿。 [14]覆墩:翻倒的土堆。[15]横关:指前洞通往后洞的过道。 [16]委身:屈身。 [17]相辅:相助。 [18]发炬:这里谓举起火把。 [19]崛?(lěi):有高有低的钟乳石。甗锜(yǎn qí):谓钟乳石高低屈曲,上大下小如甗。甗为古代炊器,分两层,可上蒸下煮。 [20]渔阳媚玉:渔阳郡的美玉。渔阳郡在今北京市东。 [21]盐廪:盐仓。 [22]欹(qī):倾斜。 [23]沬(mèi):通“昧”,微暗。 [24]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 [25]呀(xiā)然:大而开阔的样子。辟:开。 [26]丹雘(huò):油漆用的红色颜料。这里指像丹雘一样的红色。晃烂:明亮耀眼。 [27]僧胡:即胡僧。 [28]既:尽。[29]张道陵:原名张陵,曾任江州令。后弃官修道,创立道教,世称张天师。 [30]张果:即张果老,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31]许远游:指东晋名士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因好游山水,故称为许远游。逸少: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32]金堂玉室:指神仙居处。

[33]左元放:东汉末方士左慈,字元放,卢江人。 [34]王子:作者自称。[1]

作品赏析

该文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二。张公洞,在江苏宜兴南张公山,相传为道教天师张道陵的洞宅。文章记述了游历张公洞的整个过程,并对这一钟乳洞作了生动传神的描写,读后令人神往。同时也指出这并非是张公的洞宅,所谓石床、丹灶、盐廪,不过是钟乳石的“仿佛貌之”而已。

且张道陵事在蜀,从而揭开了张公洞神秘的面纱。文章匠心独运,构思巧妙,描写生动自然,是王世贞的一篇著名游记。[1]

作者简介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yǎn)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忬被严嵩构陷下狱,处死。隆庆初,伏阙讼父冤。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倡和,继承“前七子”复古理论,被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他主持文坛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明史.王世贞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博综典籍,诸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三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以及《艺苑卮言》、《嘉靖以来首辅录》、《觚不觚录》、《读书后》等著作。[1]

作品翻译

从宜兴向东泛舟而行,在湖停泊。湖[氵父]是去张公洞首先要经过的地方。半夜过后,忽然下起了大雨,雨点滴滴答答从船蓬窗口飘入。我起身在船仓内徘徊了很久。天亮的时候雨才停下来。跟我同行的有我的弟弟敬美,燕地人李生,歙县人程生,以及当地人沈生和张生。大约走了四里多路,到达了张公洞,从洞口看,它隆起的样子像翻倒的土堆。

张生从前曾经游历过张公洞,他告诉我应该从后洞进去,不要从前洞进去。不从前洞进去,是因为前洞道路很宽,一看游兴就全尽了,再也没有余味。游兴尽了再走通向后洞的过道,那里危险而狭窄的地方很多,可能中途后悔,而最终不能到达。我于是决定从后洞进去。多举些火把在前面引路,起初,我们弯腰走进洞穴,像鱼群那样一个接着一个向下走。越朝下走,路越滑,而且在陡峭的石级上不能完全站稳双脚。后脚要等前脚挪开后才能迈出,道路狭窄的地方,就用肩膀助力,(帮助脚踩到下一级)。洞穴的上面狭窄,所以朝下走时,肩膀也不能完全用力。像这样走了一百多级,渐渐看到前面行走的人,像烟雾中的鸟儿;又听到他们像在瓮中说话的声音。我们举起火把,

春寒 陈与义篇三
《春寒·陈与义(赏析)》

春寒 陈与义篇四
《陈与义《春寒》》

春寒 陈与义篇五
《陈与义及其诗歌赏析》

春寒 陈与义篇六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每周一诗》

春寒 陈与义篇七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双调】庆东原

京口夜泊⑴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⑵。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⑶。[1] 名称:【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年代:元末明初

作者:汤式

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双调

曲牌:庆东原

⑴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⑵飘泊:流离无定。

⑶三处愁相并: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钟鼓之声容易引起人们光阴蹉跎之感。浪声容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2]

1 最能集中体现这首元曲情感的是哪个词?请阐释其具体含义。 2 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 “愁”,(2分)此曲写夜泊思乡(1),抒发流离飘泊(1)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1)之情。

这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1),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音(1)。以动衬精(1),渲染了作者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1),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1)(愁苦、愁思亦可)。

此曲写夜泊思乡,抒发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游子思乡乃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咏叹乡情的作品尤为多见。这首小令,将思乡之情写得缠绵悱恻, 呜咽低回; 读来令人哀愁如缕,一唱三叹。“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作者是浙江宁波人,故开头两个对句,言家乡路途遥远;强调“孤帆”,愈见羁旅之寂寞与孤独。第三句写作者倚船窗自叹,怅然若失,

乡愁不绝,悲从中来。“漂泊”一语,与上文孤帆、下文夜深相呼应,愈见伤感。最终归咎于“命”者,可见诗人无可奈何的情怀。写到此处,愁怀本已无可复加,但作者笔锋一转,忽写更鼓声、波涛声、晚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使抽象的乡愁有了具体的依托。睡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然而心理活动过于剧烈,会使脑神经高度兴奋,产生失眠。本来,鼓声、浪声、钟声日夜回响,有节有序,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一首轻柔悦耳的催眠曲。然而作者却辗转反侧,难以成寐。“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搅得人不得安宁; 它们声声连接,此伏彼起,屡屡拨动思乡的心弦。“三处愁相并”,混合成同一个旋律,编织成一首悲哀的乡愁交响曲。

作品通过鼓声、浪声、钟声描写心声,手法新颖,气氛浓烈。用因果倒臵法,意蕴深永,发人遐想。[3]

汤式

元末明初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字舜民,号菊庄。元末象山(今属浙江)人。曾补象山县吏,因非其志,后落魄于江湖间。明成祖朱棣为燕王时,待汤式甚厚。朱棣继位后,亦常有赏赐。汤式性好滑稽,著有散曲集《笔花集》。另有杂剧《瑞仙亭》、《娇红记》,皆不传。《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169首,套数67套。[4]

陈与义《春寒》赏析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怯:怕,这里让人感到畏惧的意思。园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胭脂:形容海棠花色。杜甫《曲江对酒》:“林花着雨胭脂湿。”宋祁《锦缠道》词:“海棠经雨胭脂透。”

【赏析】

作于建炎三年春,陈与义在岳阳,从岳州太守王摭(字粹翁)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居住。亭下有海棠树。陈又有《陪粹翁举酒于君子亭,亭下海棠方开》、《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等诗。 “不惜”、“独立”,写出花在雨中之风致。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 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 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

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风吹动梨花漫天飞舞,玉阑花飘香。春色沉沉,锁住这似海深宫,锁住这宫阙中的宫女。也唯有这落花不能被这严格的宫规禁锢。它们亦不愿老死深宫,随风飞去,飞过宫墙。——《宫词》

武衍,宋代诗人。字朝宗,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后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清湖河。听居有池串竹木之胜,命曰适安。工诗,方万里评其诗“模写景物,吟咏情致,多有可笔于丹青者”。著有《适安藏拙馀稿》、《适安藏拙乙稿》,理宗淳祐元年(1241)自序其集。

(1)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时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锁"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2、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

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多少年轻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选")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诗从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干阶砌,更显宫禁之凄凉.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苑."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锁",则是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出宫墙",这是宫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眼前之景,特别触动她们的心,她们恨不得立即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对比衬托作用: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使读者"由其所写之景物而观其未写的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有心领神会之妙.此外诗人以比和赋相结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诗意既婉曲又显豁,很有唐人风味。

《小园》赏析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