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三省吾身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1    阅读:

三省吾身篇一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三省吾身是《论语》里很有名的典故。“吾日三省吾身”。记载这是圣人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一般来说都理解为每天反省自己三(多)次。这“三省”说了两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古往今来)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

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

在现实中来品味“三省”,温良谦恭之外,又觉为人如此,可能很累,不够洒脱。所以,在孔子看来,这个弟子“曾子”是比较鲁钝的,气象也是狭隘不大。他能获得孔子多少真传,就难以断定。他的意见也未必能完全代表孔子的意见。但他勤勉,兢业。既不从政,又不经商,一心一意,全力治学。

孔子之孙后来也从他受教,孟子也归他旗下,曾子的影响倒也极大。

由此亦可见人的天资并不能限定人的成就。困知勉行,虽愚必明,虽柔也能致强。 孔子呢,就不同了。按照一般看法来说,孔子当然是个天才。谋事必忠,交友必信,舒放开阔,博大自然,爱好知识“发奋忘食”,追求真理“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曾子是个知之者,孔子是个乐之者,两者境界不同也。

两者境界若析之,可借禅宗两句诗:“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为曾子的境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孔子的境界。

人间的刚毅谦卑木讷也能成大仁。恰如此石可以表达的语言。

三省吾身篇二
《三省吾身》

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

吾日三省吾身,土吗?肥吗?圆吗?

赌而时赢之,不亦说乎?有钱自下属来,不亦乐乎?上司骂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贪乎?与小姐交而不慎乎?钱不够乎?

朝升官,夕死可矣。

官而可求也,虽溜须拍马,吾亦为之。观言察色,投其所好。

见官如不及,见百姓如探汤。

清官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拙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愚蠢也已。

仕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

脸厚而心黑,可以为官矣。

权位高,不令而行;权位不高,虽令不从。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贪也。

豪华别墅,高级轿车,绝代佳人,何有于我哉?

不患人之不送礼,患不大胆也。

钱远乎哉?我欲钱,斯钱至矣。

领导之文章,可得而闻也;领导之财产、夜生活,不可得而闻也。

领导曰:“有肥缺于斯,考试而选诸?求善贾而沽诸?”秘书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胡长清忧曰:“人皆有二奶,我独亡。”张二江曰:“尝闻之矣:风流有命,富贵在官。做官威风体面,与人谋而有钱,四海之内,皆二奶也。做官何患乎无二奶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贵。不入包厢,饮酒无三陪,不食。菜少,不食。酒贱,不食。窝头,不食。红薯,不食。汤不贵,不食。没有野味,不食。肉虽多,不足以解谗。惟酒无量,天天醉。

政客曰:“宣传而已矣。”

官场有三畏:畏小偷,畏记者,畏上司之言。草民不知死活而不畏也,狎大人,侮长官之言。

惟贪官与娼妓为难养也,钱少则不成,多则心痛。

警察问曰:“何为则民服?”地痞对曰:“严刑拷打之,则民服。和颜以对之,则民不服。”

民可使愚之,不可使智之。

雇凶杀人,斯害也已!

傻瓜罕言利,与俭,与廉。

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三省吾身篇三
《三省吾身的故事》

三省吾身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典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学而》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省吾身篇四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

值班时间虚空甚多,故而思绪飞舞生活,静坐感悟人生之道。虽道悟浅而滑稽,确是无聊之际心生实感。尔等不愚,权当笑语便罢„„古之人多以“三”为大,大在何处?大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更重要的则是大在“三省吾身”的谦恭和谨慎„„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在物欲横飞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

立身不从一步起,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尘脱俗?处世不会退一步,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堂正为人?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追求与志向,这需要我们“三省”自己的处事和做人。

可是,倘若蚍蜉撼大树的狂妄,蟪蛄不知春秋的无知,即使有再高的志向和理想,也与成功无缘。

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智慧去寻找;

自强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

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缘的奉承,而是我们自省的过程,自省的高尚精神。

一省吾身,知书不可不虚,虚则文理而居;人心不可不实,实则为欲不入。心灵的谦恭,为人的谨慎,才是对抗物欲诱惑的坚实堡垒,才是抵抗物欲侵蚀的不坏金身。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得上心灵的纯净,自省吾身的高尚。

既然这样,那么你不防问问自己,我还固守着一方心灵的净土吗?

当尘世洗涤之后,心灵还如莲花般洁白无暇吗?

否则就要三思自省以清污,三思自省以退浊„„

再省吾身,知孤云出岫,去留无一相系,郎镜悬空,静噪两不相干。

自省需要我们的心空一片宁静,需要我们的情愫一片真诚,道存折心底再观世界。

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它挡住了真实;

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它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

那么我们如何超过尘世的眼睛来重新审度?

宁静而后“至远”,淡泊而后“明志”,让我们睁开心底的那双自省法眼,从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出发来观察我们的生活,来享受我们的人生。

三省吾身,知情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美景不在阔,而居篷窗竹屋之下,风月亦奢。

自省,让我们清空心中的欲念,重拾身边哪怕只是微小的幸福与感动;

自省,让我们清点心中的渴望,重获身边哪怕只是点滴的欢笑和泪水;

自省,让我们打点生活的行装,重整身边哪怕只是丝毫的坚毅与信念,从而在自省后找到心的归属,灵魂的彼岸。

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但愿自省之后,我们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风卷云舒。

三省吾身篇五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

作者:操时良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10期

摘要:简约的思维范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物理问题。本文从操作层面上通过“三省吾身”,为解决力学问题进行了思维范式的探讨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关键词:三省吾身;力学问题;思维范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0(S)-0022-3

练功有章法,解题有范式。“力与运动”是物理学探索史中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即使电学中的电场、磁场与电磁感应也是“力与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对力与运动的考查也自然成为了高考考查的核心,在复习迎考中对于力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不少学生面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时,往往思路不清,不知从何下手,待到老师评讲后,总会听到有学生说“原来不难嘛,我怎么就想不到、想不清呢?”课后,笔者反思:学生想不到、想不清的症结在哪儿?——缺乏解决力学问题的简约思维范式和宏观上解决方法的指引!这里所指的“思维范式”,简单的说就是具有范例特点的思维规范、模型或模式窗体底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思维规范,逐步让学生从对方法的隐性渗透过渡到显性再现,总结得出一套思维范式,而后象练功一样,通过对范式的适量练习,熟练掌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最终就能实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1

力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范式

力学问题解决的核心思路之一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是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另一条核心思路是:能量观。因为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关系。因而,对力与运动关系及能量观等掌握情况自然就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想快速、准确地解决力学类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分析此类问题时切实做到“三省吾身”,一省运动(现象):物体做什么运动?分几个过程?二省力(原因):物体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其合力是恒力还是变力?三省能量(变化中不变的东西):这一运动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能量源头是什么?转化成了哪些形式的能?

2 从示范渗透到显现范式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从模仿开始,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高中学生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时应落实八字方针:示范渗透、显现范式。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就得要求自己、锻炼自己分析力学问题时有规范清晰的解题思

路,解题示范时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直观展示,力争形成简约的思维范式。下面,以2010年江苏高考第14题为例来进行分析与建构。

题目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1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kg的质点,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α=53°,绳的悬挂点D距水面的高度为H=3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取重力加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

(1)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2)若绳长l=2m,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水中。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1=800N,平均阻力f2=700N,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3)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思维导图引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内容结构,更应教给相应的学习方法结构。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分析时,笔者试图通过思维导图(图2)展示思维方法以便厘清问题,让问题的理解变得更明晰,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规范,让思维范式加以显化。

以上的思维导图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方面:运动、力、能量。从而引导学生在自我解决力学问题时切实做到“三省吾身”:我对运动过程分析清楚了吗?我对物体受力分析全面了吗?在这一运动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这样,每当遇到一个典型的问题,我们不去贪多求快,而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不断追求思考的深度,最终实现问题的切实解决。因此,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高三的复习迎考中跳出“题海”。 3 教学策略反思

杨振宁教授指出:“现象是物理学根源”,力学问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那些复杂的运动现象如何从本质上去理解呢?对于能量,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何让这一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我们在复习时采取的策略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运动的模型,在运动过程的分析中实施“程序化”,从心理上“渗透”与“强化”能量观。

3.1 分析运动,落实“模型化”与“程序化”思想

3.1.1 模型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什么叫模型?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利用我们考虑得来的原理吸收一切主要的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副图画……”。模型的本质就是实际问题理想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

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也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采用的方法。尤其是现在的高考题中,纯“模型题”数量减少,以实际情境为背景的题目数量增多。解题时,不会建立物理模型,可以说寸步难行。教学中,笔者将模型进行专题教学,阐述运动应重在过程的分析,当属于过程模型。常见过程模型如图3所示。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需要将具体的运动和图3的理想运动模型进行对接,再联系理想运动模型的规律来进行分析,最终实现顺利解决,如飞机在跑道上的加速起飞过程就可抽象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1.2 程序化

有人说“抓住了过程分析就抓住了高考”。笔者认为:没错!

如历年的物理压轴题均突出考查考生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能力,是属于运动“过程型”综合题,其分析的关键就是抓住物理情景中运动状态与运动过程,利用“庖丁解牛”的思想,首先将物理过程拆成几个简单的子过程,一步一步地。逐步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之间的关系:然后顺藤摸瓜地去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最终根据它们所遵循的规律。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列出相关的式子进行求解。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清晰。

3.2 构建能量观,重在“渗透”与“强化”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有一个事实,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是一条定律,支配着至今所知的一切自然现象……这条定律称作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某一个量,我们把它称为能量,在自然界经历的多种多样的变化中它不变化。那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一精辟的论述,从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揭示了能量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揭示了能量是抽象的,能量观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是需要一个抽象化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渗透能量观。经常在课上不止一次地问过学生这样的问题:不吃食物,大家想象会有什么后果?吃过饭后感觉如何?大家运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什么?又不断转化成哪些形式的能?要想让汽车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排放尾气、克服车轮与地面间产生的摩擦,得让汽车喝什么呀?我们每天都在用电,如果是水力发电,电能的最终来源于什么?就这样,一方面,通过寻找能量根源的办法,慢慢地向学生渗透能量观,让能量观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直觉和习惯;另一方面,牵涉到能的问题,特别是从力与运动角度分析问题遇到较大困难时,笔者不时提醒自己和学生:想想能量吧!通过心理上的“强化”,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之效。 参考文献:

[1]张瑜,程序法解物理综合题[J],高中数理化,2009,(8):42

(栏目编辑 刘荣)

三省吾身篇六
《三省吾身》

三省吾身篇七
《三省吾身旗下讲话》

今天,你有收获吗?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看到阳光下你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如蓓蕾初放,立正挺直的身子如小树茁壮成长,老师的心里真的好感动。因为,再过十几、二十年,你们就是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生力军,祖国会因你们而更加繁荣、富强,我们学校和老师也会因你们而精彩和自豪!

但是,你们在一天天、一点点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自私、懒惰、知难而退„„它们就像一个个小蛀虫在蛀蚀着你们健康、柔嫩的身体,这时,就非常需要你们能够用内省的方式来严格要求自己。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想想那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以此来约束自己,提升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大力提倡这种方法。1942年,他在育才学校创办三周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要求全校学生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习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以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所以,今天,在国旗下讲话,我也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那就是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有收获吗?

徜徉在充满活力的校园里,你弯腰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一片树叶,并把它轻轻地放进垃圾桶,你就收获了整洁;看到老师、客人,你主动上前并微笑问候,你就收获了礼貌;看到同学因失败或委屈而泪流不止,你耐心劝慰,并尽力所能给予帮助,直到他露出笑脸,你

就收获了友谊;看到伙伴因成功而开心的样子,你真诚地祝福并和她一起分享快乐,你就收获了幸福;看到水房接水的同学很多,你主动退让一旁,静静地等待人少时再去接水,你就收获了谦让„„

端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引领你走向知识的海洋,你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赢得同学们赞许的目光,你会发现学习真的很快乐!打开练习本,你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着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你会发现祖国文字的美!翻开课本,朗读这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进入一个个美妙的情境,你会发现祖国语言的魅力。为此,你就收获了知识和能力,还有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看着晴朗的天空、碧绿的树木、忙碌的人们,你想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自己也不能落后,你就收获了进步,回到温馨、整洁的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为全家烧可口的饭菜,你轻轻说上一句:妈妈,我爱你;看到爸爸因加班而疲倦的脸,你轻轻问候一声:爸爸,你辛苦了。为此,你就收获了爱和感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每天都来轻轻地问一问自己:今天我有收获吗?我收获了多少知识、能力、快乐和爱?然后,带着今天的收获和对明天的期待去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听了我的讲话,你有收获吗?

我相信你们一定有所收获。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认真倾听。

【成语】三省吾身

【注音】sān xǐng wú shēn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

【结构】动宾式

【年代】古代

【相近词】吾日三省

【同韵词】知人知面不知心、寸土尺金、耿耿此心、知遇之恩、饥馑荐臻、积毁销金、无父无君、扇枕温衾、池酒林胾、改过作新[1] 成语出处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十则》”[3]

成语示例

1、三省吾身,谓予无愆。 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2、中国人讲究“独善其身”,“每日三省吾身”,即通过自我的修炼来保持心灵的平衡,和西方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4]

三省吾身篇八
《论语感悟: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论语集注》注释。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二、感悟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参。历史上关于曾子的故事我还记得两个,一个是曾子杀猪;另一个是曾子杀人。我有一个观点,说“儒家之伪,自曾子始”,当然我说的曾子还包括曾参的父亲曾皙。之所以这麽说,并不是说曾子是个伪善的人,而是说其过于严苛谨慎的遵守儒家法度,以至于给后人留下一个难于企及的“自守”标准,导致很多后学者不得不走向“伪”的路子。比如曾子杀猪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多数人说起来这是“守信”,但这事儿真要落到您自己身上,您会这么做吗?我断定99%的人不会,就为老婆一句教育孩子的善意的谎言,就把家里重要的财产杀掉(猪在曾子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绝对是重要的财产),在我看来是“信”的有些苛刻了,几近不合人性。举个例子,如果您老婆对哭闹的孩子说“再哭就把你送给要饭的去”,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您会不会跟曾子学习,为了“守信”,把孩子从老婆手里抢过来,真去送给要饭的?您要真这么做了,我无比的佩服您,但我相信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有时我觉得曾子杀猪的故事跟刘备摔阿斗的故事一样的性质,也许当事人曾子、刘备是真心实意的,但如果要求后人都跟他们学,以这种行为标准为榜样,只能走向伪善以及道德伪装下没人性,鲁迅先生批评传统文化“吃人”,在我看来尽管有些偏激,但就某些方面而言,也并没说错。回归正题,尽管我说“儒家之伪自曾子始”,但纵观论语,我不得不承认,曾子本身不是个“伪者”,他所做的一切均是出自内心,只不过他自己的行为标杆太高,后人难以做到,才把很多后学者引入了歧途,这只能怪后学者自身修为、智慧不够,怪不得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谋”是为人做事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为所在的公司工作,帮自己的朋友办事。朱子说“尽己之谓忠”,就是说当你为自己的公司工作、为自己的朋友

帮忙要尽心尽力,而不要工作前先算计公司给我多少报酬,为朋友帮忙前自己要先打个小九九。“为人谋而忠”应该应该是企业管理者很喜欢的,因为能教导员工全心全意为公司付出。现在很多流行的书籍,比如《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强调的就是员工不问理由、不问回报的为企业无私奉献。这里还要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强调“尽己”而为,那么“尽己”的对象该如何?如果中国的企业不能像传统日本企业对员工那样提供终身保障以及按资历提升待遇的发展道路,而是整天强调“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依靠“危机感”而不是“保障感”来激励员工为企业付出,那么企业管理者有资格要求员工毫无私心的为企业贡献全部心力吗?我看没似无必要。当然,作为员工,必须首先要积极付出,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于得失,因为工作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建设人脉的主要途径,而这三者是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偷奸耍滑,最终亏的是自己。而作为企业管理者,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企业机制能不能为勤勤恳恳付出的员工提供合理的、可预测的保障和发展空间?如果不能,企业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没有任何借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朱子说“以实之谓信”,也就是与朋友交往,也实实在在的,不要耍心眼。因为一旦和一个人成为朋友,就是准备长期交往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耍心眼,坑人利己,朋友关系是维持不住的。另外,想结交朋友,也要靠实在,因为我们都愿意交为人实在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可以信赖,共同做事的脑力和财力成本也要低很多。中国社会为什么运行成本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少,所以就要花大笔的钱和脑力建立多重的防失信体系,结果抬高了做事的成本,降低了做事的效率。“传不习乎?",”传,谓受之于师”,也就是跟老师学的学问。当然现代社会可以把概念扩展一下,不光是从老师那里学的学问,还有从书本、媒体、朋友那里学到的知识。“习,谓熟之于己”,就是对于学到的学问要“熟”,按我的理解,一是在脑子里记住,最好是消化掉,变成自己随时可以调动并运用的知识;二是用于实践。但是,学到的知识一定要用于实践吗?或者说只有用于实践的才是有用的知识吗?我看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也太功利主义了,或者说对于“知识”这件事情的态度太浮躁了,知识除了能为我们带来物质、人力等现实的东西,难道不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满足感和快乐吗?难道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都用于实践了吗?我们人生中积淀的知识,那些没有用于

实践的,就一定是“垃圾知识”吗?这也是我始终不同意有人将“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单纯理解为“实践”的原因。扯远了,不多谈。集注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这是我极其佩服曾子的地方。以前总听别人说要培养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在睡觉前盘点自己当天的思、言、行,看看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明天或以后改进。我曾经想做到这一点,但发现事实上根本办不到,别说每天一反省,就是像基督徒那样每周一反省都做不到,因为生活是平凡的,一是没有那么多大道理可以去反省;二是如果每天的平凡小事都要分析、自责一番,确实受不了;三是也许自己确实够懒,不是成大气的料,比如蒋介石先生是写日记的,写日记的过程中就反省了,所以他能继承孙中山衣钵;但又一想,毛主席好像不记日记的,是吧?再说有的人心思慎密,谨言慎行,较为敏感,这样的人也许真能每天自我反省,但像我这样做事有些粗枝大叶的家伙,对每天反省就不可能做到。所以“日省日新”“每天都有所进步”这类的标语,往往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真要出来这么个人,每天都进步,那恐怕是五百年不遇的天才,甚至想像起来都有些可怕,一个人居然能做到每天有进步?他想干什么啊?甚至我想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本身就比较敏感自卑的人,你让他每天反省,会不会导致更加自卑敏感,做事畏首畏尾?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人要追求进步,要反省,但每日反省,那恐怕是曾子这样的圣徒的事情,我这样的凡人是做不到的,只能做到每天读点书,学点习,偶尔反省一下下而已。“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这话是说,在做反省这门功课时,首先要反省在为人处世上的得失,因为中国古语有云“做事先做人”。这一点,单讲诚信,其实不但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一样,甚至看的更严重,比如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性骚扰案,国会要弹劾他,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秘书性骚扰,而是他在这一问题上撒谎,企图蒙混过关,不诚实不是好品德,平凡人不诚实可能害了周围的人,而一个总统不诚实则可能祸国殃民。在诚实这件事情上,中国人以往喜欢依靠教导,美国人喜欢依靠制约,现在我们也逐步向美国人学了,不光教导,你要不诚信,我想办法惩罚你。又扯远了。如果我们要培养反省的习惯(当然不一定要做到每日反省,能每周、每月反省一次也不错),反省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而不是在利益和权势上的得失、在阴谋诡计上的

领悟、在歪门邪道上的经验教训,如此才能保证“省”而有益。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刚才说了,曾子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至少是我难以企及)的行为标杆,而“动必求诸身。”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后世人很难每地、每时都做到,于是导致部分人趋向于“伪”。与其去模仿一个难以企及的行为标准,还不如老老实实干脆承认无法完全做到,从实际出发的好。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不要强求,不要伪装,这样就很好了。三、社会意义我觉得这段话的社会意义是,如果我们确实需要树立一个榜样、先进,最好老实一点,不要给他按上种种凡人无法做到的“圣绩”,不要贴金,不要伪装,老老实实反映他的事迹,不要追求一定要光芒四射(好像不光芒四射就不是先进一样)这样才能让榜样可信、可学,不然会导致全民皆伪装,榜样无人信。社会就真没诚信可言了,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也就被民众的怀疑和不屑消解了。四、个人指导1、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报刊宣传上总见到伟大之极的社会典型榜样,这个社会基本就是个不怎么诚信的社会。别信。2、诚信为人,诚信处世,诚信做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定期反省一下也是很好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