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国文老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1    阅读:

国文老师篇一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国文老师篇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国文老师篇三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件》

国文老师篇四
《第一专题 第2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国文老师篇五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导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老师的内容,其中不乏经典的形象,你记忆深刻的都有谁?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生: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启蒙老师寿竟吾老先生,严谨,博学;

生: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刻画的小弗朗士的老师,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写出的‘法兰西万岁’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师: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个老师有点像漫画书上的人物,好像比其他老师更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板书题目)

二、初读印象

(外在特写式)

师:文章开头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我想徐老师的肖像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想不想给他画一张像?

生:想

师: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拿出笔边听边画。大家推荐,谁画的最好,好,现在开始

师巡视,画完的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彼此的作品

师:他画的是行云流水般自如呀,我想他一定是在画之前对文章有了深入了解,早已成竹在胸了吧,张其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他?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不?,他不但具有画家的天赋,也有成为文学家的潜质。生鼓掌,三下。

师:大家说这幅画画的好在哪?

生:抓住了徐老师的相貌特点,画的很像,

师:抓住了徐老师相貌的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说一下。

生:古怪(板书)

师:这段除了描写相貌古怪外,还刻画了什么?

生:绰号,习惯不拘小节,衣着不整洁邋遢,走路姿势傲慢,表情凶狠。

师: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性格凶狠,行为习惯不拘小节的人

师:通过绰号印证了他的性格,也透露了同学们对他的不喜欢,有对他的揶揄。这一切对人物外在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是“外在特写式”写法。(幻灯)外在特写式就是围绕人物外在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外在特写式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大学教授,一个饱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深谙孔孟之道的文人,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应该在他的言行中很好的贯彻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可是他的表现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但也因此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典型事件)

师:接下来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除了写老师的外在特点让作者印象很深外,还有几件事也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头脑里

生:四件

师:能不能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说出

生: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

师:第一段中除了写老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还说徐老师使我受益最多,哪几件事体现了“受益最多”?

生:后三件

师:作者通过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这三件事写出了老师让我受益最多。请同学们用“我受益于徐老师„„它让我„„”这样的句式说说作者都得到哪方面的益处?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编辑的教材,它让我对国文感兴趣了,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师:你是个勇敢者,给后面的同学带了个好头。

生: 我受益于徐老师“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的朗读,它让我更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给予我作文方面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了好作文的写作技巧

师:你是个善于总结概括提炼的学生,因为你简单的两句话就将两段的精髓拎了出来。那你能说说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文章开篇采用外部特写式对老师的外在进行生动形象的的刻画,一个鲜活的有个性的教师形象已经立在了我们眼前。接下来文章又选取了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这几个典型事例,多侧面,多角度的刻画了徐老师的形象,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外在形象,还看到了他内在的才华,品格和精神。这样,一个多侧面,饱满的老师形象才彻底的立了起来。 师:那你认为徐老师能够算得上是个好老师吗?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是个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任,敬业,开通,有学识, 教学有方法,工作实在,做人实在

师随机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评价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

师:评价一个人不仅要观察他的外部特征,还要看他的内在品质,才能做到客观正确的评价。 (情感主题把握)

师: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这位给他印象最深,又受益最多的好老师的?

生:怀念,文中说近50年没有和先生互通音信,怀念老师,何况老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作者与他阴阳两隔,更没有相见的可能,更添伤感之情。

师: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写自己对老师深切的怀念。

生:敬慕。

生:还有感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主要想表达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敬慕之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梁实秋的知识,学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内容。

四、作业布置

找出文章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鉴赏。

第二课时

一、(赏幽默语言)

师:作者明明是带着怀念,感激,敬慕的情感写此文,表达对老师由衷的赞美之情。为什么你读起来居然经常会克制不住的想笑出来,甚至初读时,有的同学还笑的前俯后仰的呢? 生:文章语言太幽默了

师:你的目光真犀利,一下子就能看出文章的语言风格。那谁能针对现在我们上课的场面,或我们中的某个人设计一句或几句幽默的话?

生说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幽默吗,

生:不幽默

师:说明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其实幽默是有方法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幽默的句子,小组结合句子讨论分析一下,怎样能使文章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生小组研讨

师:谁原意说出你的发现,注意说的时候要读出原句,再分析。

生:巧用修辞。比喻的修辞手法:徐老虎,夜叉,像酒糟,两桶清水鼻涕,玉箸。瓢儿似的,怒火,掷地作金石声,虚泡囊肿,筋骨。夸张: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开口就骂人,咬牙切齿,大墨杠子,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

生:借用术语。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挪用了音乐节拍术语。正当防卫: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借用法律术语同时也是夸张。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一般用于僧人,道人到处游走,讲经。

生:引用口语。懈啦光唧

生:巧用叠词,秃秃的,亮亮的,方方的,扁扁的,油渍斑斑。动词,吸溜,吊,撇,泼。形容词,亮晶晶 油渍斑斑

生:化雅为俗,有板有眼有节奏

师:此文语言之所以幽默,读来好像信手拈来,原来作者是有匠心的,由此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好语言必须是有风格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来诠释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选一个自然段也可以选一句话。大家试着练一练。

生1、2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的好不好?为什么好?

师:看着你们朗读,我心里也很羡慕,谁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读一段,生起,大家看看我们两个谁读的好?大家不要盲目的崇拜,老师是用成人的角度理解,某某是一童真的情感去理解诵读这段的,他读的更像徐老师的个性,率真的可爱。

师: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为了满足每一个人的热情,我们就一起齐读第8自然段。 语言风格还有哪些?

生回答

师: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庄重,豪放等都是语言的风格,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触,我相信,在学习和实践中,只要大家用心,你也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写作手法)

师:此文的语言极具特色,吸引了我们,使我们忍俊不禁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对徐老师微笑之余,不禁肃然起敬,作者是怎样做到的,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作答

师:你是怎样知道这种手法的?看来你是个有心的同学。

师:像此文这样,为了赞美人物美好的心灵,先丑化人物外貌、行为特点的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运用不是为了让文章花哨,是为人物品格中心服务的。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好在哪?

生:作答

师:通常名人写老师的文章或我们自己写老师的文章,很少看到老师身上的缺点,更多的是优点,赞扬之词,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文章前半部分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后半部分通过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三件事,赞美了老师的内在品格,这样使文章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使人物形象真实,鲜活,饱满。我们才感到文中的徐老师可信,可亲,可敬。可见,正确写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中心服务的。 (总结写法)

师:学完了这篇经典的写人文章,学完了这篇让人难忘的文章,我们一定收获了不少写人文章的写作手法,能说说你此课的收获吗?

生作答

师:本文先用外在特写式,对绰号,相貌,习惯,衣着,走路姿势,表情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徐老师貌怪性凶,不拘小节的外在特征;接着又选取了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四件典型事例,多角度,多侧面,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先抑后扬,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怀念,感激,敬慕之意。写法我们已经共同总结出来了,那么,大家能不能学以致用,就用“外在特写式”对我们在场的老师或同学进行一段描述呢,大家想尝试吗?好,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

生描述

师:大家猜猜他说的是谁?像不像?

生:像

师:为什么?

生:他抓住了这个人的外在特征

师评价: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领悟能力强,而且运用能力更强。

生:不像

师: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再回头读读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你把他领回家,对着他多看看。 师: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大家有恒心,有毅力,勤阅读,多观察,勤思考,多动脑,也会成为梁实秋一样的大家,成为徐锦澄老师的得意门生。 (总结读法)

国文老师篇六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 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 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怅惘”的原因: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未曾通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

“敬慕”的原因: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

3、本文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用得恰到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①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徐先生相貌古怪的特点,又举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件,表达出徐老师爱发脾气的特点。②在后半部分,却写了老师在教学上的认真、有法,表达出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4、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 ....

②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

“咬牙切齿”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徐老师朗读时的认真,读得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

“掏心挖肝”与“轻轻地”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我”作文时的吃力。绞尽脑汁,老师修改的决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失落。运用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5、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自己敬慕的老师,请写出发生在你们之间的一个故事,说说你从中受到的教益。

国文老师篇七
《第1课时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优秀教案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 备课组:高二语文 主备人:贾 璐

- 1 -

- 2 -

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③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3、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

明确: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品味语言】

(一)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文字让人难忘?(学生自由发言)

1、×××!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2、“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3、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师生小结:

①运用生活中的口语,通俗易懂。

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③展现时代、地方特点,给人新奇感。

4.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5.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小结:善于抓特征,描画细腻

6.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7.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小结:这两处文字比较雅致

(二)理解本文似贬实褒的写法

作者极尽调侃之词,把他的老师写得既丑又凶,是否有损徐老师的形象?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实际上是作者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为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学生形成反衬,表达对老师的钦佩,令人印象更为深刻。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丛书“过关检测”和“阅读与鉴赏”

板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3 -

人物形象: 写作特点:

不雅的绰号 欲扬先抑 似贬实褒

古怪的相貌 抓住特征 描画细腻

不良的习惯 语言幽默 谐趣横生

教后记:

这篇写人散文内容比较简单,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就能架构全篇。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内容和散文艺术风格把握较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写人散文的手法,在指导阅读时还要注意细节。

设计亮点: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典型问题架构全文,化繁为简,使课堂脉络清晰。

- 4 -

国文老师篇八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学习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与策略】

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对你一路扶持不求回报,能够给你摇旗呐喊永不喊累的,除了生你养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老师了,也许你觉得他很平凡,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三尺讲台上唠唠叨叨,也许你觉得他很贫穷,除了桃李三千只剩两袖清风了。但是他始终关心着你的健康成长,他始终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总能让你念念不忘,甚至一生都无法割舍。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绰()号玉箸()两盅()按捺()选辑()胡诌()张东荪()冗()长模()样油渍()扑拙()鼾()声愕()然踱()着蔡孑()民怅惘()

2、成语积累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

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迎刃而解:比喻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有关问题就容易解决。

3、词语辨析

传诵——传颂

辨析:传诵:流传诵读,对象一般为诗文、名字等。如:这首诗曾经传诵一时。

传颂:传扬歌颂,褒义词,对象一般为好人好事。如:全村人传颂着他英勇救人的事迹。 发泄——宣泄

辨析:发泄:(把情绪等)宣泄出来。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如:平常太压抑自己了,他今天要好好发泄一下。

宣泄:使水流排出;倾吐发泄(心中的某种情绪)。多用于书面语。如:低洼地区由于雨水无法宣泄,往往造成内涝。

三、读文章,知形象

1、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国文老师》,从全文看,文章哪些段落刻画了国文老师的形象?你认为哪一段写的最为精彩,“惟妙惟肖”?

明确:2-11段都是描写“国文老师”的。

最为“惟妙惟肖”的地方在第二段。

2、找同学来把这最“生动”的一段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找同学来总结一下“国文先生”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二段,老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并提出建议。

明确:讨论总结“国文老师”的特点:

相貌——古怪

习惯——不好

样子——很凶

从全文看,国文老师还有什么特点?

脾气——暴躁,爱骂人

文中哪几个段落写了徐先生骂人?(3-6四个小节)让学生找到这几节,把描写徐老骂人的这几段自己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徐老师骂人形象的?(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诵,边读边想象体会)

明确:“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一句,足足骂了一个钟头„„”徐先生的确爱骂人,就连梁实秋先生都挨过骂,还被骂出了“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往到底!”生动的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3、可以想见当时的徐老师是气愤异常,作者为了逞一时之能惹怒了老师,还挨了一顿骂,那么是不是从那以后徐老师对于这样一个敢于顶撞自己的学生就恨之入骨,弃之不顾了呢?

明确:不是。

问:原文又是怎样说的呢?

明确:“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4、正是因为这一次“交手”,“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而作者所说的“收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第八段,徐先生选辑教材的方法独到。

“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难得的开通。使我对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这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把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第九段,徐先生善于诵读。(学生齐读此段)

“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思的一半了。”

(诵读是积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能加深学生读课文语言的理解,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诵读,要读得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许多感悟。)

第十段,徐先生给我批改作文。

改作文都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的文风,“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作者说“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先生的教诲”。(梁实秋先生在散文方面能有如此深厚的造诣不能不说没有徐老师的影响,梁实秋说:散文

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第十一段,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技巧。

小到用字、开篇、说理,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徐先生都一一传授,使“我”“至今受用”。(这些对于现在的学生写作来说,依然具有指导性。)

5、分组讨论:这个“相貌古怪,脾气暴躁,行为不好”的国文老师能够算得上是个好老师吗?那你认为徐老师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我念念不忘?

明确: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至此,徐老师的形象鲜明的凸现出来:

徐老师是一位相貌古怪、习惯不好、脾气暴躁,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四、读文章,悟深情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这位国文老师的?文中有没有直接的表达?

明确:怀念、敬慕、感激、爱戴之情。感恩的心,师恩难忘

文章开头说“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文章结尾又说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如今虽已阴阳两隔,他还清晰的记得他的话音容笑貌,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满怀深情的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主要想表达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敬慕之情。

五、读文章,习手法

这样一位令人难忘的国文老师,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的呢?

明确:(1)欲扬先抑的手法

对徐老师的描写从开始的“徐老虎”、古怪相貌、不良习惯、暴躁脾气,到后来的敬业爱生,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实际上是通过那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反衬,正所谓“瑕不掩瑜”。

(2)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

“国文老师”的形象之所以能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征,进行细腻描画。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肩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得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斓的长袍„„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

了,作者不愧是散文大家。

(3)语言幽默诙谐

语言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来回忆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谢老师的鼻子,一会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说他:“鼻孔里常常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造作之感,高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4)还有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

六、小结

这位徐锦澄先生有幸了,因为他活在自己学生梁实秋的笔下。演员被观众记住,作家被读者记住,父母被儿女记住,教师被学生记住。这都是一种幸福!而今天我们的这些老师能被你们记住,也是我们的幸福了!

【教后记】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