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听流水人调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6    阅读:

听流水人调子篇一
《听流人水调子》

听流水人调子篇二
《听流人水调子》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1-3 15:26 | 提问者:影过流枫

1、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2、第三句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试简要分析作用

最佳答案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1、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2、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听流人水调子翻译 急急急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12-5 16:17 | 提问者:匿名

最佳答案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名称】《听流人水调子》

【年代】盛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言绝句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编辑本段原文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1]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昌龄[2]

(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王昌龄像

)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3]

听流水人调子篇三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

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周啸天)

听流水人调子篇四
《江苏省淮安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 文 Ⅰ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朱光潜 ▲ 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只爱好故事而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会低下,在培养 ▲ 的文学趣味方面,有趣的故事怎么能和有趣味的诗 ▲ ?

A

.不胜其烦 纯净 一视同仁

C.不厌其烦 纯净 相提并论

分)

潮长波平岸, ▲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A.乌啼月满街 B.月辉洒长街 C.莺啼花满枝 D.草青风低树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①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

②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

③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

④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

⑤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

⑥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佛走着这螺旋形的路。

A.④⑤③①②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④①⑤②⑥③ D.②④①③⑥⑤

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B.胸怀大志,不应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

C.机会是均等的,但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B.不厌其烦 纯正 相提并论 D.不胜其烦 纯正 一视同仁 2.下面是一首题为“秦淮晓渡”的绝句,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意境和谐、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D.脚踏实地方能成功,空谈只能误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谢,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

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

B. 帅将士朝之 . 帅:带领

逆:反叛

微以自文于君亲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C. 朋友失意,尚可谢 谢:道歉 .D. 庭凑拔刃弦弓以逆 .A. 竟以复国 .B. 为父兄除害 .

D. 召入谕之曰 . C. 贼围张巡于雍丘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若亡郑有益于君 . 虽董之以严刑 .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 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9. 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3分)

(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4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所恶有甚于死者, ▲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4)廊腰缦回,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5) ▲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韩愈《师说》)

(7) 独学而无友, ▲ 。(《礼记•学记》)

(8) 夫仁者, ▲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玉 殇

霍达

①小院里清凉如水。

②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

③他喘息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巍峨的宝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容易呀,“马

【注】哈吉”郑和,梁亦清陪着您一块儿闯过来了!他注视着器宇轩昂的郑和,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他也加入了那雄壮的行列。

④水凳儿又蹬起来,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屏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

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⑤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

⑥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⑦宝船上,郑和的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了,仿佛郑和由于远途跋涉的劳累和风浪的颠簸而晕眩了,他要做片刻的歇息了?不,是梁亦清自己的眼睛……眼睛怎么了?像一片薄云遮在面前,缭绕,飘动,他努力把眼睛睁大,再睁大,也无法清晰地看清近在眼前的郑和!

⑧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⑨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

⑩“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⑪“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⑫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随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⑬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⑭“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⑮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破碎的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⑯“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

(选自《穆斯林的葬礼》,有删改)

【注】哈吉:伊斯兰教中专用以尊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郑和本姓马,故梁亦清尊称其为“马哈吉”。

12.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3.分析小说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4分)

14.第⑫段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6分)

15.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 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6. 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6分)

17. 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 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听流水人调子篇五
《葛溪驿、听流人水调子》

听流水人调子篇六
《流水》

古曲《流水》欣赏

欣赏音乐,在我的看法中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旋律进行反复聆听,而不感到厌烦并能从中得到一种感动,最后产生一种情感上共鸣的行为。欣赏古曲《流水》时,我就会自然的想象水的千姿百态,平静或者急促,灵动或者飘逸,然后体会出《流水》通过流水所传达出的一种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追求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我看来,音乐的欣赏重要的就是情感上的共鸣和丰富联想的结合,然后赋予音乐充满生命气息的旋律。

古曲《流水》,在我欣赏过程中,就觉得需要了解古人那种寄情于山水,徜徉于山水之间,描绘山水壮丽景观优美灵动的情感,这样就有一个对智者悦山态度的独特体验。给我欣赏音乐的同时创下了一个开阔的背景,有高山、流水等自然万物。通过流水轻快、活泼的状态引发出无限的联想,慢慢感受《流水》中奔放如流水的生命意识。

在欣赏古曲《流水》时,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情感,掌握曲子旋律传达的意思。在曲子开头的部分,就需要想象出它所营造的那种飘忽不定的景象,聆听它那活泼清丽的调子,体会出曲子的高雅之情。在曲子的后部分,就需要体会出那种有惊心动魄,激愤人心,而后又恢复平静安之若素的情感态度,在体会音乐传达的情感时想象出人生如曲的相似之处。

在欣赏古曲《流水》时,有了情感和联想之后,在我看来还需要就要有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在充满水的灵动气息之处,融入感情,闲坐于此,置身于山水的宁静之处,体会出古曲传达的生命境界。

听流水人调子篇七
《021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听流人水调子

(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 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泸溪别人》),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明人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像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像迷濛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

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明胡应麟《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周啸天)

——摘自《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31—132页。

听流水人调子篇八
《倾听音乐》

倾听音乐

学成归来,打开我梦寐以求的电脑听听音乐。这就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今天也不例外。

没有炫酷的摇滚,没有大家津津乐道的流行歌曲;没有悲伤的交响,也没有DJ的喧杂。在这种严格的筛选下,保留下来的,就只有用一个个音节组合而成的音乐——一种只有钢琴声起,现代人觉得单调的音乐。

我是不是应该远离这个烦躁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现在的80、90后都沉浸在流行的世界里,已经是“无可救药”了。深感“快餐时代”到来的人们不仅加快了步调,还有谁能够像我一样倾听一下天籁呢?知音难觅呵。

我不禁加大了声音,叮咚清泠的钢琴调子随着墙壁反射,伴着微风流出房间。我把音量调到方圆10M内都能听到的地步。我便伴着它远望下面的行人。 大家仍以飞奔似的速度在赶路,似乎我这曲子并没有是他们放慢一秒。我只好把音量关小,肚子倾听我认为是天籁的调子。

我换了一首曲子。那是《月光》吧?我对着屏幕说。它就显了一个名字来跟我说那是正确的。

之后,我就躺在座椅上,思绪随着音乐飘出这里„„

那是贝多芬吧?他在一户人家前,听着里面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是的,里面弹的就是他所创作的曲子。

贝多芬走进了那户人家。不多时,就作了一首曲子——《月光》。留下了月光的同时,也留下了天籁之音。

自动换了一首曲子,那是《卡门》,思绪就会被拉回中世纪了。但我没有,我只想在这灰色的世界里感受一下,寻找一下光明。

伴着《夜曲》的出现,我渐渐觉得,现在的社会,想要寻找到一个真正有心和力去倾听一下天际之音的人是多么地难。我开始羡慕俞伯牙了,在《高山流水》中找到一个能够畅谈天籁的钟子期,我只是一个在角落里倾听音乐的人而已。我只能在这里倾听天籁之音,却没法让另外一个人做我的俞伯牙。留下的就只有叹息了。

音乐继续开着,在背后,就发了个短文:“倾听你的天籁。”也许,我会找到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就业感受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