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从困难中走出来200字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6    阅读:

从困难中走出来200字篇一
《从失败中走出来》

从失败中走出来

犹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给我做过这样一个小试验,我从中领悟的道理:他先用纸做出了一条很长的纸筒,然后将几只蝗虫放到了纸筒腹腔的空隙里面,过了一晚,祖父引我看纸筒里面的蝗虫,几只蝗虫都在里面死了。这些蝗虫为什么会死去呢?爷爷告诉我说:“因为蝗虫的性子太躁,除了挣扎以外,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纸筒,更不会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所以,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

接着,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纸筒放进去,然后关上了筒口。不一会儿,奇迹便出现了:青虫们一一从筒底爬了出来。

我们知道,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中。当我们遇到人生中的失败时,我们不应该只是在这失败里面拼命地挣扎,而要做一名乐观的挑战者,从失败中走出来,面带着微笑走出属于自己的艳阳天。最好的医生是我们自己,失意彷徨时我们需要为自己煨一碗健康乐观的心灵鸡汤。

其实,人生的命运就一直藏匿在我们自己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远,而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的挣扎,也没有定下心来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富有诗意的,可大自然总爱把它的忧伤细细地揉进每个人的生命,于是,生命里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和坎。失败便成了生命里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剂,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失败的台阶下臣服直到生命黯淡褪色,而是要在失败中寻找原因,以微笑面对,冲向下一次的成功。

 失败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而失败后,最好的面对方法是重新振作,让每一次失败成为熠熠生辉的镌刻,激励我们前进。

失败是平静生活的小小涟漪,正确面对失败,就获得了生活的赠予。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的考验,我们应勇敢坚强,以微笑回报生活的青涩橄榄。

失败是生活的一味调剂品,常常给人心灵的创伤,带来痛苦、忧伤、无助、自卑、迷惘……若以微笑面对,在跌倒处站起,从断桅处起航,失败所带来的一切,就会渐渐转化为喜悦、欣慰、自信、激昂、坚强……若没有失败,成功又如何显得弥足珍贵。

孟子会对你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胫骨。”

奥斯特洛夫斯基会告诉你: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

培根会告诉你:“过去的事早已消失,未来的事更渺不可知,只有现在是真实的。”

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乐观、坚强、勇敢就是沟通他们的铁索桥。微笑面对,让失败成为过去的一个骄傲。再次扬帆,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再脆弱,因为心中有信念,让失败成为通向成功彼岸的推动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青春总是在成功和失败的交错间流逝,挫折是人生旅程必经的站点。不管成败是与否,我们永远都不要停下追求的脚步,只有追求过,奋斗过,才无怨无悔,这样的生活才会充满激情和欢乐。

组长:李莉 女 09政教 15212234564

组员: 马苗 女 09政教 15212214271

何爽 男 09法学 15212242568

从困难中走出来200字篇二
高考热点卷作文预测---_多难兴试题1》

高考热点作文预测---“多难兴邦”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材料,以“多难兴邦”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材料一:2008年,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灾、“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材料二:5月2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在四川绵阳市区内设立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温家宝走进高中三年一班的临时教室,诚恳地和同学们谈心。总理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画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思路点拨】

一、要明确话题不等于文题,要围绕话题,借助短语知识拟制文题。

二、文体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确定,如果形象思维能力强,就选写记叙抒情类文章,如果逻辑思维能力强,就选写记叙抒情类文章。总之,要择选自己擅长且能够写好的文体。

三、要认真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探究材料间的共同点。

“多难兴邦”的含义: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经历困难,可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温总理题词的含义,可有以下理解:一、灾难虽多,只要艰苦奋斗,渡过难关,祖国将更加强大。二、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灾难,但人民会更加团结,用智慧、信心和勇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三、国家多难,则上下团结奋发,促使祖国更加兴盛。

【同题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灾、“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重重灾难,我们的民族坚强地挺过来了。请你以“多难兴邦”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多难兴邦的材料]

1、出自《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段充满祸福相互转化辩证法的话语,后人提炼出“多难兴邦”四个字,意思是:多灾多难往往能够激发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国家兴盛起来。

2、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又一次重返灾区,来到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师生们。总理走进高三(1)班,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激励同学们“要记住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3、中华民族承载过太多的苦难,但始终没有被压垮,而是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这是因为这个民族有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4、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危机重重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多难兴邦”史。

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近代落伍了。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一个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这既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屈辱史,又是激励炎黄子孙奋发图强、革故鼎新的强大诱因。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前赴后继、慷慨悲歌。林则徐力倡禁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誓言。在民族灾难最深重的年代,孙中山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不会亡”的呐喊声响彻华夏大地,激励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正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一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多难兴邦”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煌。

5、四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声,让世界看到了“多难兴邦”凝聚起来的巨大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压倒。在大灾面前,受灾群众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慷慨解囊捐款赈灾的热潮,全国各地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志愿者行动,献血车前长龙般的自愿献血者队伍,全社会守望相助的同胞亲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西班牙《世界报》发表文章《一个摧不垮的民族》,称赞中国拥有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精神。文章指出,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战斗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一线。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人民做出了榜样。这个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坚不摧。

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唐山大地震后,唐山人民从灾难中站立起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经过30多年的奋斗,唐山重新崛起。

同样,在汶川特大地震灾难面前,“人心齐,泰山移”。从中央各部门到灾区各级政府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项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全国各地救援队伍源源不断赶赴灾区,政府调动了各种抗震救灾资源,排除一切艰难险阻,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7、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8、 我们深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华夏儿女会更加勤奋学习,埋头苦干,为“兴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佳作展示】

多难为何能兴邦

5月23日,温总理走进北川中学高三(1)班的临时教室,面对惊魂未定、泪痕未干的孩子们,用力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段充满祸福相互转化辩证关系的话语,告诉我们多灾多难往往能够激发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国家兴盛起来。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中华民族不正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征服一个又一个厄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吗?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苦难的中华民族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和凌辱。然而,民族精神之火始终不熄。民魂不倒,民心不散,民颅不低,民脊不屈。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和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共赴国难,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人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凯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敢于面对灾难,永不言败的伟大民族。从重重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正是在“多难兴邦”信念的支撑下,奋发图强,走向辉煌的。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2008年注定是中国重要的历史关口,年初的雪凝灾难刚过,又发生“藏独”骚乱;刚平息了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准备集中精力迎接奥运之际,汶川8.0 大地震又突然袭来,瞬间山崩地裂、神州失色、生灵涂炭、家园毁灭!然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砥砺了我们的斗志,凝聚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的中国绝不会被压垮,我们的祖国必将在灾难中更加坚强地奋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

这篇习作,无论是题目的拟制、材料的选择,还是行文的思路、篇章的格局,都值得我们学习。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行文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多难兴邦

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郑重地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这四个字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里。

多难兴邦。我们不渴望经历灾难,然而我们却能以坚定的态度在灾难中寻找力量。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亡国的巨大灾难中,勾践和他的子民却找到了力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在灾难的阴影中寻找光明,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灾难使越国的君民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整个越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要雪耻!于是,战事临近,父劝子,妇劝夫,整个国家有了强大的凝聚力。灾难后带给人的力量气撼山河。

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受尽苦难艰辛,没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迁居欧洲,散居各国。受尽歧视和屈辱的犹太人竟在二战中惨遭屠杀。一个伤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退缩屈服,却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无理,但犹太民族在灾难后的顽强与抗争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中凝聚的力量可以兴邦。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灾难,却可以选择顽强的面对。在灾难中,民族得以成长,祖国的脊梁得以刚强,民众的美德得以洗礼。

多难兴邦,却应以民为本。灾难面前,人民的成长就是邦的兴旺!在灾难中,人性的闪光点被无限放大,爱的光芒耀出光辉!从1998年洪水,世纪之初的“非典”,知道年初的冰雪灾害、地震。我们的内心被一次次感动着、震动着。从解放军战士、医生护士,到身边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们却看到了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经受着一次次灾难的洗礼,我们的民众也变得坚强。灾难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长。涓涓水流汇成爱心的江河,每一个民众的成长、坚强换来了民族的兴旺昌盛。

成长是痛苦的,却是必须的,一个民族的成长也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灾难过去,更需要民族长久的思考,从灾难中有所感悟,在灾难中焕发的精神要持久的弘扬,在灾难中闪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恒的发光,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难兴邦,中国是不会被困难吓倒的,愿华夏儿女能在灾难中汲取力量,成长坚强,因为我们的成长就是坚强的希望。历史会记住灾难,历史会久远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多难兴邦!

分析:

初读此文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激情澎湃的力量,中学生能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写出如此认识深刻的文章实在难能可贵。多难兴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能够自如的驾驭自己的观点并围绕观点准确选择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汶川地震带给中华民族的应该是深刻的思考,无

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各级官员,乃至每一个公民,而这种思考应该在痛定思痛的时候。这位考生在考场上依据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提炼出“多难兴邦”这个观点,说明其有深刻的思考,有很强的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关注关注国家发展、国家命运的学生。可以说他是在以审视的目光在认识材料。可以说,这一点是打动阅卷老师的根本。

多难兴邦不应被误读

连日来,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久久不能平静。5月22日,我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慎言“多难兴邦”》的文章,说“多难兴邦”一词包含对亡灵不敬之意,“多难与兴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要将过多悲伤以外的意义强行赋予悲伤”。对此,我不敢苟同。

“多难兴邦”乃中国古训。它揭示了一种历史现象,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多难兴邦,简单地说,就是灾难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激励人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并日益强大。古人不单说过“多难兴邦”,还说过“无难亡国”,均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的历史现象。

说“多难兴邦”,决无冒犯亡灵之意。“不敬说”暗含着一个逻辑,即“多难”因“兴邦”而生,因而呼吁“不要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国家的多难、同胞的生命上”,这是对“多难兴邦”的严重误读。“多难兴邦”决不是指为了“兴邦”去祈求“多难”,而是指“多难”降临后,坚强的民族不断壮大自己。天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一定要来。怎么办?中华儿女的回答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民族精神。多难与兴邦之间,的确没有必然联系。多难能否兴邦,取决于遭遇灾难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力量。一个精神萎靡、缺乏斗志的民族,即使国力再强盛,在灾难面前也必然消极、沉沦,乃至灭亡;一个具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则最终必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

灾难不仅是灾难,还是一所学校,是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它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教给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对灾难“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尤其是逝者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生者必须倍加珍视。我们从灾难中失去的,必须也应该从自己的进步中得到补偿,并造福于子孙后代。(汉网-长江日报)

[相关阅读] 新华时评:“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的信念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鹿永建) 两三天来,“多难兴邦”这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在首都各高校的众多大学生之间以各种方式迅速地流传。这4个字饱含炽热的情感、成熟的理智、共同的意志,说出了13亿中华儿女、数千万海外华人的共同心声,也必定陪伴我们战胜这场特大灾难。

从困难中走出来200字篇三
《《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成功企业家》》

从失败与挫折中走来的成功企业家──胡文虎

胡文虎,一个头戴两项王冠的旷世奇商 ──“万金油大王”和“报业大王”,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他是个天才商贾,自小就有赚大钱的雄心。年幼寄居于故乡中川村伯父家时,常去附近的蛟潭阁汤池游泳,几次溺水,被人抢救起来。伯父忧心忡忡地劝阻他不要再游泳,胡文虎却对伯父说:“南洋到处都是海水,我不学会游泳,长大怎能到南洋赚钱呢?”。胡文虎后来果然去了南洋,果然赚了大钱!可以说,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精于生意和宣传。

20世纪初年,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对东方国家大举进犯和劫掠地同时,也带来了工业革命的信息。东方商人遂开始由传统商业和手工业转向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胡文虎正是这少数的先知先行者之一。

父亲刚过世那阵,留下了一家小药店──永安堂。当时生意冷清,胡文虎肩挑药担,走街串巷地叫卖都无济于事,因为出售同类药品的药店当时有许多家。同时他还四处奔走采购便宜药材,并多次爬上阿拉干山采集草药,使永安堂的药价降至仰光最低点。但是,永安堂的业务却仍然显出日渐衰落的趋势而面临危机。

怎样才能从众药店中脱颖而出呢?胡文虎想,第一你的药得比别人的灵,第二你的药得比别人的便宜,永安堂要生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必须自己办药厂。利用西药制作的科学工序,把祖传的秘方和传统单方的中药材加工为成药,变永安堂药铺为制药厂,这是个生死抉择的重大变革。

胡文虎在亲赴各国考察药业之后,把大本营迁至新加坡,并在此兴建药厂。而仰光永安堂老店便留给弟弟胡文豹经营。胡文虎和弟弟苦心钻营,研究祖国以及印度、缅甸古方,运用西方先进的制药技术,创制了“虎标良药” ──万金油、八卦丹、清快水、头痛粉、止痛散等。但是,虎标良药的销售一开始并不顺利。起初,胡文虎每天提着装满万金油、头痛粉之类的手提箱到各家药店请人代销,他费尽口舌介绍自己的药品功效如何好,替他代销又如何有利益,货卖出去了,人家才付他款。货发到人家店里后,胡文虎时常到店里探望,看货柜上的药是否卖完了,一是好及时收货款,二是好再发新货。怕人嫌他烦扰,他总是悄悄地伸长了脖子向店里张望,而不直接问店家卖完了没有,若看见卖完了,便满面笑容地打开手提箱,取出些药品,十分客气地请店家摆上柜台去。适逢大战时期,制药原料价格飞涨,使得成本加重。万金油眼看就要亏本。当时的同类产品,厂家为了减亏,全都暗中把贵重的原料减少了份量。胡文虎认为这个办法使不得,药品的效力是最重要的,原料减少,药品的效力自然就要降低,影响了顾客的治病效果。可是不减少原料,又势必亏本。胡文虎思量再三,终于想出一招 ── 减量不减质。就是把原来的一满瓶油,只装七八分满,原料和价格都照旧不变。减量后的万金油销售正常,一般顾客都不大留意份量的减少,只当是制药厂偶然没装满。到后来,别家的药油因为减少了原料,药效降低,唯有万金油保持了原来的质量,药力较强,虽然没装满瓶,顾客也不大在意,万金油终于从众药油中脱颖而出,变得抢手起来。减量不减质一招成功,使胡文虎坚定了价廉物美才能畅销的认识。他从此确立了“永安堂”研制中成药的方向,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和单价,胡文虎把大瓶装的万金油改为小瓶装。同时,新加坡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甚至有些公共厕所,都贴满了“虎标良药-万金油”的宣传广告。

后来,胡文虎注意到外国药商推销药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认为这

是宣传药品的有效的方法,因此不惜血本,还专门聘请了几位文人,天天好酒好菜好烟好茶招待,让他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编写广告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广告,务求自己的广告比别人的更醒目,更吸引人,就这样点点滴滴地让虎标良药一天天地深入人心,从而家喻户晓。

虎标万金油由于功效好,又善于做宣传,影响越来越大,市场逐渐扩展到国内。正当胡文虎春风得意之时,佛标二天油也开始打向国内。各地永安堂分行负责人眼看着虎标万金油在佛标二天油的强劲攻势下,销售量急剧下跌,大有被佛标二天油取而代之的危险,纷纷致电新加坡向胡文虎告急。面对着告急电报雪片般地飞来,胡文虎对弟弟胡文豹说:“既然他韦少伯要跟我争国内市场,我胡文虎奉陪到底!你马上通知所有分行,不惜血本立即展开广告宣传,一定要把国内市场给我夺回来!”自此,轰动一时的“虎佛激战”便拉开了帷幕。“虎”“佛”两家在报纸上展开广告大战,不仅在版面上抢占地盘,而且在广告内容和形式上出奇制胜,广告战愈演愈烈,由华南向华中、华北和华东扩展,广告词也不断升级。除报纸之外,“虎”“佛”之战的另一个战场是街头广告牌。每当韦少伯派人在各大城市竖立广告牌时,胡文虎必追踪而至,并且广告牌竖得更多、更大、更引人注目。在胡文虎的穷追猛打下,韦少伯渐渐难以招架,佛标二天油步步退却,返回了它的老根据地。而虎标万金油在同类药物中赢得了霸主地位。

日本仁丹一向占据着四川各地的市场,致使虎标成药难以插足。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抵制日货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胡文虎明白打败日本仁丹的时机来到了。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永安堂重庆分行组织了5个宣传大队,赶排了一批表现抗日内容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话剧和歌舞,深入城乡山区宣传演出。同时还有随从郎中为病人看病,免费发送虎标良药。这种宣传顺应民意,深得民心,虎标成药迅速风行巴山蜀水,取代了日本的仁丹。

胡文虎为了拓展市场,宣传虎标良药,在报纸上大肆刊登广告,每年的广告花消数额极其巨大。胡文虎不由得想,花这样多的钱在别人的报纸上登广告,到不如自己办报纸哩。由此他动了办报纸的念头。

胡文虎的《星洲日报》横空出世,使得多年来称霸南洋华侨报坛的《南洋商报》遭遇劲敌。以后,胡文虎每到某个大城市开设永安堂分行,就有意要在那个城市开办一家报馆。

1935年,他推出了《星华日报》、《星光日报》、《星中日报》,后来又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星粤日报》在广州的出版指日可待。然而广州突遭沦陷,日军强占该报馆址,《星粤日报》便胎死腹中。同时,随着汕头和厦门的相继沦陷,“星华”和“星光”均告停刊。胡文虎损失惨重,但他办报之“贼心”不死。那时候东南沿海遭日军封锁,香港便成为海内外的交通枢纽,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胡文虎设在香港的永安堂分行更成为永安堂的重要据点。为适应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胡文虎决定在香港创办《星岛日报》。1938年8月1日,《星岛日报》正式出版,胡文虎开始写下他报业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半个月后,《星岛晚报》也接踵面世,该报后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一家晚报。

之后,胡文虎顺应时势需要,又在各处共创办了16家中英文报纸,形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报业网,开拓了他药业之外的另一个行当-星系报业。胡文虎因此也以报业大王的赫赫声名载入20世纪国际新闻史册。

从失败与挫折中走来的成功企业家──胡仙

生于1932年,长于胡氏豪门中的胡仙小姐,一直过着富足而平静地生活。作为校园里的一名高材生,她的理想是当一名画家或文学家。但是父亲胡文虎的辞世,使得浪漫的艺术之门突然朝她关闭,这位年仅22岁的千金小姐一夜间被推进风云变幻的商海报界。

胡仙起初接手《星岛日报》时,真是不知所措。她虽然自少年时代就开始在报纸发表文章,但刚刚迈出校门的她对管理报业实在是一窍不通。胡仙分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自己的成败事小,全体职员的命运都系于她一身。

头一天上班,胡仙的内心特别紧张。一想到自己往经理室的椅子上一坐,各部门干部鱼贯而入,请示汇报,她该怎么答对,怎么批示,她的心就砰砰地跳,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早餐一口都没有吃下去。后来,她像个普通职员一样提着个文件袋,夹在上班人流中走进了报社,走进了经理室。她选择了那样的时刻,那样的方式,是想让大家看到,与他们一样的一个普通人来上班了,只是彼此分工不同、司职不同罢了。她向同事们点点头,同事们向她点点头,然后主动挨门挨户到报社各科室造访大家,一切就这样自自然然地开始了。

这个时候,星系报业各单位有亏有盈,整个报系平衡后,略有赢余,但如果把这笔钱折合为报系职工的工资,也仅够支付一年。胡仙意识到,她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必须尽快使“星岛”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于是她从管理体制上入手,在报系实行现代最流行的“事业部制”的管理方法,即由总公司制定一个方针和基本的业务范围,具体事情由各事业部门承包负责。这种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管理办法立刻见效,只一年间,星岛报系各部门的利润便翻了近一番,职员们的口袋也充实多了。

50年代末,香港刮起一股“共产党要对香港采取行动”的传言,香港进入经济萧条的状态。当时,《星岛日报》已增发欧洲航空版,同时也销往台湾。有了这个传言,海外的代理商纷纷要求尽快中止合同,每天都有代理商退回一些头天没有卖出去的报纸。报纸亏损,公司亏损,形势十份严峻。

胡仙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想方设法打探内地的“行情”。她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转达给报社职员,“中共不会对香港采取任何行动”。报社职员们吃了“定心丸”,安心专注于报社工作。胡仙则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台湾、美国、巴黎、澳大利亚,向各代理商、经销商阐明局势,打下保票。她同时对报纸的版面做了改革,其内容与社会生活贴得更近了。胡仙所做的这一切,不仅对《星岛日报》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有效的努力,而且对稳定投资者,恢复和发展香港的繁荣也起了一定作用。

那一时期,胡仙为了拓展业务,时常往来于英美等国家。有一次在旧金山的街道上偶然遇到一位陌生男子,是华人,听说胡仙来自香港,便向她打听有关香港的情况。这之后,胡仙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里需要一份中文报纸,是的,非常需要!于是她便办起了《星岛日报》海外版,而且还将某些篇幅以双语刊登。

进入60年代后,电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切入香港人的生活。报纸受到了威胁和挑战。报社内部不少人觉得“搞报纸没前途了,报纸早晚要被电视取代”,有的记者交出了记者证,到电视台去应聘,有的则干脆弃文经商。带着这个问题,胡仙开始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通过半年的跟踪调查,汇集在她办公桌上的信息是,人们不是不需要报纸,而是越来越需要报纸,只是人们对报纸的要求更高了。于是,胡仙向总编们提议,第一要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加强和经济界、文化教育界、行政界的联系,以反映各界人士的要求和向各界人士提供信息;第二要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文章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星系报业因此又经受住了一次考验,并且更上一个台阶。

香港时局动荡,胡仙意欲向澳洲转移战场,于1985年,将“星岛”迁册澳洲。但这时的她不由得有些意兴阑珊,一直独身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看胡氏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未来。也许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朝代,可我不信这一套。我的父亲也建立过一个朝代,可是似乎没有人承接下去,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在胡仙心灰意冷之际,她认识了受聘于澳纽银行派驻香港的上海人宗德骍,彼此一间如故。在他的游说之下,胡仙恢复了对香港物业投资的信心,决定杀回香港。她与具有新西兰背景的“怡胜太平洋”联手,以6.36亿港元购入广东道太阳广场的地皮;不到1年间,转售给日籍华侨,胡仙个人和星岛集团各获利

1.174亿港元,胜过报纸业务两年的盈利。胡仙因此对进军地产业雄心勃起,并在海外置业。这一次她胃口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原本是想如以前那样闪电出击,赚钱盈利,无奈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香港地产市道急剧下跌,同时海外的地产市道也大幅度滑落,胡仙想收也来不及了,“星岛”在物业撇帐上蒙受巨额损失。另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这个时候 ──星岛报业负债已经很重,盈利已经不济之时,胡仙居然又收购了持有《天天日报》的玉郎集团,蒙受了重大的帐面亏损。到1991年3月底,“星岛”的总负债额已高达19.6亿港元,星岛集团处于崩溃的边缘。这时,星岛旅游办事处张贴出告示,宣布在4月1日开始“暂停营业”。与此同时,外界纷传《星岛晚报》将要停刊。

星岛集团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宣布资产重组,上市的星岛集团将分拆与胡仙合作的投资,胡仙自己也不能不壮士断臂,将一些亏损的海外投资物业出售,把业务重心重新集中在报业出版和印刷方面。同时,胡仙委任会计师邓立人做集团的执行董事,重整公司债务;委任既懂经济,又有出版经验的香树辉做《星岛日报》总经理,以振作报社士气,增创收入。“星岛”又慢慢地走上了轨道,1992年度创下营业利润的最高记录,重振雄风。

由于胡仙在报业方面的杰出成就,她当选为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并成为担任过世界新闻协会主席的第一位亚洲人。世界新闻协会把她盛赞为“一个真正懂得报纸为何物的人”,“是伟大的报业家、新闻女杰”。

从失败与挫折中走来的成功企业家──德威特.华莱士

一八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一个小时候对恶作剧最感兴趣的好动男孩出生了。二十几年后,他创办了一家使他跻身世界富豪之林的杂志──《读者文摘》。他就是德威特.华莱士,他的成功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中学时候,华莱士就喜欢遍读杂志,也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笔记本、目录卡和活页纸上,而且不是偶一为之,是积极、大量地做,每次往往花费数小时时间,甚至做到深夜,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中年。那些长篇、真挚、年轻的备忘录,充满了格言、引文、自我提升的条文,以及赚钱的点子,对他来说,这就是《读者文摘》酝酿的开始。

一九一一年夏天,华莱士为了遵守对父亲的诺言,放弃自己喜爱的棒球,在俄勒冈州乡间挨家挨户地卖地图。因为没有车,他必须由一处农庄走到另一处,一天往往走上十五英里,他的工作是推销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地图。根据销售手册,地图里绘有“距离、电气和蒸汽火车路线、全部的城镇,上面并附有由一九一〇年人口调查而得到的人口和索引”,订价为二点五美元,以一九一一年的标准而言算是很贵。那次经验改变他的一生,使他洞察人们对实用知识的需要,与他父兄师长所重视的学术知识大相径庭。

不过华莱士在那个夏天所学到最重要的一门课,是他路过一处法庭观看双方律师斗智。尔后便去图书馆借阅威尔门的法律经典名作《诘问的艺术》。威尔门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律师之一,他特别侧重一条微妙的诘问路线,亦即尽可能将重点摆在证人的私利上卖弄,或是证词经常无法避免的一点 ──即使是诚实的证人也常会“诉诸自己的想象”。这本书令华莱士印象深刻。另一个影响华莱士的重要力量,当然是美国的大环境,他清楚地拥抱那种简单、天真、全能美国的观念,而《读者文摘》及时反映了他毕生致力保存及重新创造的这套观念。

一九一二年六月,华莱士受雇于圣保罗韦伯出版公司图书部撰写促销信,这使他熟悉了小型专业出版公司的编辑运作。韦伯是家老式保守的出版公司,而且圣保罗地处偏僻,无法提供许多机会让华莱士享受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夜生活。一九一五年,他开始蠢蠢欲动,向韦伯出版公司的农业部主管提议,《农夫》可以只摘录最实用的资料,因为农民阅读的时间并不多,为此,他被开除了。

尽管华莱士对公司过于在意批评感到不解,他还是向以前的老板贷得七百美元,准备创办自己的农民文摘,并且向公司和自己证明他的构想其实不错。他从各地区农业部所发布的数百项报告中挑出最有用的资讯,编辑成《农业万用手册》并印制了十万本。然后在五个州旅行促销,他曾连续工作十天赚得二百一十美元,之后三天只卖出一百本册子。但他并不气馁,甚至开始想到筹备一本类似的手册,摘录广告和商品专业杂志的精华,出售给百货公司。

在蒙大拿州的一个夏夜,华莱士躺在一处牧场的工棚,直到清晨两点仍然醒着。虽然已经很晚,其他工人仍喧闹不已,不过华莱士的心思已经被他毕生最不可思议的点子给带到其他地方 ──事实上,那算是本世纪最棒的出版构想之一。他想到为什么不试着摘录所有的杂志的精华,再将他的产品出售给每个人,而非只是摘录供农夫或商人之用的专业知识。

夏天过去了,华莱士虽然没有获利,但他已经将十万本《农业万用手册》全部售完,而且还清了贷款。更重要的是,他学到的不只是如何编辑、印刷和配销一份刊物,再一次地,他证实一般勤奋的美国家庭最想从刊物得到的是──资讯。他决定要出版另一本小册子,名称就叫《读者文摘》。

一九二〇年元月,华莱士已准备好《读者文摘》的一期样本。随后便对纽约、圣保罗和其他地方的出版商提出这项建议,他愿意将《读者文摘》的构想提供给任何愿意付钱请他当编辑的人,但是全遭退回峻拒:一本没有广告、没有小说、没有插图、没有色彩的杂志,在条件上来说似乎是一种矛盾,也是失败的公式。

面对这样的挫折,华莱士陷入长期的沮丧,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似乎都化为尘土。

一九二〇年秋,莉拉答应了华莱士的求婚,并向他保证他的新刊物构想“棒极了”。无疑,莉拉对《读者文摘》的热切使他恢复了信心,但是对如何在没有大出版商的支持下推销杂志仍感到困惑。所幸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同事说服华莱士可以用邮寄的方式出售《读者文摘》。虽有这项有益的洞见彻底改变华莱士的出版步骤,但更多坏消息随之而至。一九二

从困难中走出来200字篇四
《作文》

擦 亮

朋友,请擦亮你的心窗。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人,他总是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对谁都啧有烦言。不是张三眼睛斜,就是李四鼻子扁;不是王五嘴巴歪,就是赵六酒窝浅;不是周七这两天特不顺眼,看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就是我要是吴八那窝囊废,非碰死在花包上不可。……瞧,此君的嘴脸,你说是可敬可佩呢,还是可憎可恶,抑或是可惜可怜?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明镜似的。

此君对任何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自己一定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貌比潘安,才似子建,武追关圣,文夸司马,胆赛张飞,智过孔明,勇夺相如,辩欺陆贾。不肥不瘦,不高不矮,天上绝无,地上仅有。其实不然。此君乃俗人一个,貌不惊人,才不出众,论人品缺点不少,论人缘长处不多。那么何以傲视群伦,目空一切呢?盖因此君看人时眼光出了毛病。

大凡看人,角度有讲究。盖仰之则大,俯视则小,斜视五官模糊,无视视若无物,最佳角度是平视。平视别人,有如镜中自窥,眼中所见,亦如自己一般,是有血有肉、食人间烟火的一介凡夫。有七情六欲,难免不足,无佛光罩体,岂能无过。察人知己,反观自身,趋善避恶,诚能如此,善莫大焉。

而上述君子看人,虽非俯视、斜视、无视,但也绝非平视,他常常将自己囿于狭小天地里,在他看来,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有限空间,世界的高度,就是他上下眼皮之间的距离,世界的颜色就是他房间玻璃的色彩。“现在这世道,越来越不成样子”是他的口头禅,“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是他的信条,“别相信别人”是他的座右铭,绝对自私是他的本质。

于是在他眼里,高是傻大个,低是三寸丁,胖是肥猪,瘦是瘦猴,机灵是狡猾,老实是蠢笨。笑脸可疑,邹眉可恶,办事漂亮是别有用心,说话好听是包藏祸心,走路潇洒是大摇大摆,走路沉稳是磨磨蹭蹭,甚或正直是无用,诚实是傻瓜,干事业是神经病,讲公德是吃饱撑的。……总之,在他眼里,世界一团漆黑。环视宇内,只有一个好人,便是自己。

此君也许会说,如何看待别人,是俺自家事,想咋看咋看,对别人又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你管得着么?是没对别人造成实质性伤害,也的确管不着。但是这样做,切实影响到了当事人自身的形象,损害了自身的声誉和威信,影响了团结,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品位,影响了自身之生活质量。其危害可谓大矣。

或许读者诸君还会说,此人的确可恶,但与我什么相干?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此君的影子。若说此君有一种顽疾,那么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病症。

诊治此病的方法很简单,一言以蔽之曰,拆除自私的藩篱,端正自己的心态,——擦干净心窗上自私的尘埃。用纯客观的眼光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别有一番美丽。

打 开 心 窗

人生旅途中,暴风雨总会不期而至,面对暴风雨,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要打开心窗,乐观,豁达地去面对困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困难所击败,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人生才有价值。

打开心窗,让心呼吸新鲜空气,让心沐浴阳光才能从困难中走出。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或许是个很好的例子,三十而立的他在美国政坛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从州参议员到海军部长助理,一切似乎是一帆风顺。但是困难总是似暴风雨一样不期而至,芬迪湾的一次游泳使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而竞选副总统的失败又给他的政治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罗斯福没有倒下,他及时地打开心窗,让心灵从困境,病痛,失意中走出。乐观的罗斯福常常与护士和随从人员开玩笑,与妻子埃莉诺一起嬉戏娱乐。他被周围的人称为“快乐的勇士’’。

打开心窗的罗斯福充满了自信与勇气,克服精神与肢体的困难。终于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并把美国的经济从崩溃的悬崖边拉了回来。并协同苏联英国等其他盟国击败了法西斯,创建联合国,使世界又处于和平发展中。

可见打开心窗可以使人从困难中走出,重新站起来,笑对挫折与失败,为自己开辟一片天空。

当困难来临时,如果紧闭自己的心窗,逃避挑战,那么就会被困难所吞噬,永远陷于悲观,失望和自卑的漩涡之中。我们不禁想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社会中的弊端。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和学问根本无法推动社会,影响社会,最终因世态炎凉,含恨自尽于北大未名湖中。我们在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之时不禁要问,假如王国维在当时能够从失望和迷茫中走出来,打开心窗,继续深入研究他的学问,那么他留给后人的杰作就不仅仅是一本《人间词话》了.

所以,当我们身处子夜之时,当我们身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如果我们害怕,退缩和放弃,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从失败,挫折中走出.可见打开心灵之窗,让心沐浴阳光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让自己的心灵去旅行,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人生路途中有时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有时是布满荆棘的道路,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打开心窗。

心里堆积着太多太多的烦恼,心底沉压着太多太多的忧痛,心中装载着太多太多的苦涩。

“天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为何让那虚伪的面具遮住你脸上的哀愁、痛苦与泪水。想要哭泣,我可以借给你肩膀;想要发泄,我愿意为你承受痛苦。只要你真心的微笑,只要你因我的付出而真正拭去泪水,只要你因风中彩虹而淡淡微笑,只要你因祝福的春风而淡忘忧虑。 残落的樱花随风吹拂飘零,最终逝去了------既然无法追逐,为何不停下脚步。享受阳光满披的希望,重新奋起。冷漠寂寥的夜,你不会孤单,因为远方的我同样望着圆圆的月,感叹着“月圆人不圆”,同样会深深的思念------

心中的湖水吹拂晨风时,则飘荡着涟漪般的轻松。世界最美的花只悄悄绽放一秒,抓住一秒,则把握一生。过去的一起,不要只看到灰暗的阴影,去享受美好的回忆吧!过去的已成过去,今日以为今日,何必留恋昨日的不快,为何不品味今天的幸福? 心中的湖水洒满阳光时,则泛着波光粼粼的快乐。 你总是会说“为何无人了解我?”难道是别人不在乎你,别人不懂你吗?难道是别人的错吗?不,是你自己的错。你从未主动邀请别人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你从未试着理解别人而理解自己。即使有人想要帮助你,想要成为朋友,也会被拒之千里之外,这是谁的错?也许你会说:“我该相信谁,我又该向谁倾诉?”这很简单,心灵的答案是最真实的答案,是你最想选择的。 你说:“没有阳光可以融化,阳光可以融化的是雪,但冰------比较难!除非达到一定的温度。”不,你错了,阳光可以融化一切,只要愿意。当阳光释放全部的热情时,力量便是无可比拟的。即使阳光只能够融化积雪,心灵的温度也足以融化你残存的冰冷。不要用一副冰冷的面容面对别人,温暖别人等于温暖自己,我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的!

朋友,你不需要泪水与孤独,你需要坚强,需要自信。我愿意出现在你的世界,温暖你冰冷的心灵,让你成为一朵美丽的花,哪怕只绽放一秒钟! 朋友,你的心是年轻与朝气的,不要因忧郁而颓废心灵,让它充满热情的,跳动吧!

朋友,人生本亦,如此短暂,何必栽培苦涩? 朋友,请打开心窗,我会轻叩梦的门扉,让柔水般的月光流入你的梦。 朋友,请打开心窗,让阳光泻满你的心房。

母 亲 的 心 窗

未到梅雨季节,雨已下个不停。一如既往,今天的雨也像断了线的珍珠淅淅沥沥地下着,不见其尽头。我苦闷,怨恨天气也不给我一个好心情。

怀着一颗忧怨的心独自走上了去学校的路,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和父母呕气,不免有些抱怨。校车来了,我上了车,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凝望窗外,依旧是 一成不变的行人,车辆,街市,心中油然升起一丝厌倦。猛然回神时发现身边已坐了一个刚上初一的小女生。“这几天雨大,多穿点衣服,不要着凉了。”循声望 去,一位面目慈善的母亲正不停地对这女生叮嘱,看得出,女孩已有些厌烦,但她母亲并不因此停口,反而讲得更加啰嗦。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情绪越来越烦躁,再 定睛望望那母亲,她微笑的脸上分明带了几分焦虑与不安,是在为女儿又要离开自己一个星期而不舍吧?我心里暗暗想,真羡慕小姑娘,有母亲牵挂,而我的母亲 呢,连送也不送一下。我的心头又增加了一丝凉意。

车发动了,那母亲慌忙下了车,但她的视线却不愿离开,直至校车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是怎样一种母爱呀。

“小时候,我骑在妈妈的肩头,那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车内飘着的歌声,也紧紧地扣住了我的心弦,往日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油然而生。在那位母亲的心中,我永远不会成为她的主角;但在我那瘦小单薄的母亲的心窗里,我永远是她心中的主角。

我知道,此刻,母亲正透过心窗,默默地凝望着我„„

忽略的,有时是很重要的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亲情会被忽略,像朋友不经意的眼神,父母对于子女的唠叨,同学之间的友好和礼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被人们当作灰尘一样忽略掉,可忽略的,有时是很重要的。依依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她本来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一天晚上,依依正在为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发愁,忽然她听见隔壁爸妈的房间里传来吵闹的声音。依依心里本来就堵得慌,听见了吵闹声就再也抑制不了心中一股无名怒火,她打开房门,冲进父母的房间,大叫:“吵死人了,害得我作业也没法做,你们有完没完啊!”

母亲刚想解释,依依却嘟着嘴跑了出去,“砰”地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早上,依依睁开惺忪的双眼,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嗖”地坐了起来,都快迟到了。依依赶紧穿好衣服,草草洗漱后准备出门。这时,妈妈从房里走了出来,眼里布满了血丝,眼睛红红的,妈妈叫住依依:“依依,等会,妈妈和你说点事„„”

“哎呀,说什么呀?我和你没什么好说的!昨天晚上吵死了,弄得我睡也睡不好,都快迟到了,都是你害的!”

依依一边埋怨着,一边愤愤地走了出去。

等到依依放学回家后,家里显得那么冷清:餐桌上没有往日香喷喷的饭菜,没有了微笑着为依依拿书包的妈妈;父亲呆坐在沙发上,脸色苍白;透明的玻璃茶几上只有一封信,那封信,是惨白惨白的。 依依连忙丢下书包,抓着憔悴的父亲的手,摇晃着,问:“爸爸,怎么了?妈妈呢?出差了吗?” 父亲无语,用无力的手指了指那封信。依依拿起那封信,迅速地看了起来。

依依看完信后,眼里已满噙泪水。妈妈走了,再也不回来了。依依恍然大悟:昨晚是爸爸不顾妈妈的感觉,在房间里大声斥责妈的不是;依依也骂她,妈妈的心都碎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只想从女儿嘴里得到几句简单的安慰,可„„

依依哭了,哭得很伤心,她拉着爸爸的手,要他把妈妈找回来,可是,丢失的亲情,能找得回来吗? 父亲忽略了妻子的感觉,依依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最终,造成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朋友,不要忽略身边看似微小的事情,忽略的,有时是很重要的。

简评:这篇考场作文写得相当成功:选材典型,所写的这件事能很好地说明“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这一主题;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比较细腻、传神,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结构也不错,首尾相互照应且能紧扣题目,使中心相当突出。

忽略的,却是很重要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