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幽兰操 韩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7    阅读:

幽兰操 韩愈篇一
《浅析韩愈之《幽兰操》》

浅析孔子和韩愈所作的《幽兰操》

摘要:草木本有其心,独幽其芳。孔子一向对兰花情有独钟,欣赏其高雅幽香,常以自比:“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却得不到诸侯重用,叹“ 时人谙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到唐朝韩愈寄情兰芳,抒发自己心怀坦荡的胸臆,虽有些许对自己不公平待遇的抱怨,却又比孔子豁达旷逸。他借咏兰表明自己报国的心志与君子高洁的操守,不因不利的环境而改变。

关键词:孔子 幽兰 韩愈 君子

一、《幽兰操》

古琴曲《幽兰操》又称《猗兰操》。“猗”字在古汉语中有四种解释:一是叹词,表示赞美,如《诗经·周颂·潜》“猗与漆沮”(漆、沮是河流名);二是句末语气词,如《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三是通“倚”字,依靠,如《诗经·卫风·淇奥》“猗重较兮”(重较是古代卿士乘坐的的车子);四是柔顺的样子,如《史记·司马相如传》“猗柅从风”(猗柅又写作“旖旎”)。 “操”,指琴曲名及演奏方法,如《箕子操》、《龟山操》。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琴操》中说:“《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

(一)、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

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作也。”

(二)、孔子自伤生不逢时

春秋末,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各诸侯的重用,以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诸侯的重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经过一个幽谷,看见芗兰葳蕤,不禁叹息道:兰香为众香之王,只为王者而香,如今幽谷兰花茂盛与杂草为伍,就好像贤者生不逢时,不被重用,却屈于鄙夫之间。于是停下车来,抚琴悲伤歌唱道: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谙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来自山谷里的狂风习习不停的吹,一会儿阴天,一会儿又下雨。这个人要回去了,我送他一直来到原野上。又有苍天,为什么不给他合适的位置呢?游遍九州大地,却找不到一个安身之处。世上的人昏昧无知,分辨不出谁是贤士。岁月啊,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我也将要老了,却还没做成自己想做的事。九州之大,却没有一个我合适的位置。

那时,孔子已68岁,垂暮之年,又有何功可建,只好以兰自托,其情调幽怨悱恻,恨世人愚昧,无一席安身之处,无奈年岁已老,可见其充满愤懑,同时也突出那个老人孤苦。

字音流畅,字音婉转,响亮,曲折,字字含悲。使人深深体会其悲苦状,体会到行遍九州,九州如此之大,却还没我立身之处,世人又愚昧,悲恨自己一身将老。此时天空灰蒙蒙,来自山谷里的风不停吹,一会儿下雨一会阴天,以这种悲戚的天气渲染人的悲苦。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幽兰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成。

韩愈一生弘扬儒学,推崇孔子学说,从某一方面,与孔子有相似情怀。他曾作《琴操十首》均为唱和之作,第二首即为《猗兰操》,唱和孔子原诗,也有小序:“孔子伤不逢时作。”其诗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兰花在风中摇曳,优雅飘逸,花香四溢,在风中升腾,远远地就能闻到它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认识采摘兰花来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害处呢?一个君子不被人知道,这对他有什么不好呢?今天发生的变故,不是我的过错。我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在外行走,行走四方,看到严冬腊月时,荠麦却开始茂盛的生长,一片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有什么影响呢?韩愈见状,精神备受鼓舞。他决定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佩戴而不芳,也要像荠麦一样,迎着迎着严寒而茂盛,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君子处于可伤叹时,一样会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

从韩愈这诗中看出,韩愈性格中有积极的一面,善于给自己希望,同时说明他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能从周边的环境找有利的因素鼓励自己,鼓励自己不断前进,一个君子本就应忍受困苦,保持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勉励几百年后的我们,世界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将目光放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耐住

寂寞,保持自己的志向。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如“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小溪横。枝上绵蛮,休作断肠声。

兰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兰花生长在幽谷之中,不被人认识知道,有什么不好呢,你知道自己有芬芳和不同于其他花香就足够,是花香之王就是花香之王,是金子就会发光,暂时不为人知有什么关系呢。兰花高洁芬芳,若被人熟知,则何以高洁,被人采摘而带何以存活。

比喻巧妙,寄慨深远,他在诗歌创作上勇于创造,大胆革新,七八两句是比的手法,意在表明心志和操守,等待着圣明的君主让自己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立意温而不淡,清迈超脱,风流标格。此诗读起来具有音律美,四言押韵,字音流畅,寓意深远。另辟蹊径詹锳先生《唐诗》是这样说的:“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但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张燕瑾同志《唐诗选析》认为:“韩愈的诗歌追求奇险,形成了宏伟奇崛和„以文为诗‟的特色。但反映社会重大生活内容少,比较肤浅。”独树一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为中唐时期诗坛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人。

二、两《幽兰操》比较

韩愈有同孔子一般伤不逢时的感怀,寄情兰芳,以幽兰高洁自比,抒发心怀坦荡之胸臆,有些对不公平待遇的抱怨,但与孔字不同,他没有伤感,心态还是积极的,借咏兰表明心志与操守,等待着报效国家的机会,比孔老夫子豁达旷逸了:“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说,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损伤,意指自己虽然不被重用,遭到谗诟,却也心怀坦荡,显得坚毅刚强。“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是说,我是没有做错事,故无须介怀。紧接着联系自已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然而,在这“雪霜贸贸”之中,但见荠麦正萌发始生,一派生机。荠与麦都是秋冬生长,至夏结实。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极大鼓舞,他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般,迎贸贸雪霜而萌发。“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是说,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

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所以在今后遇到困难,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无疑路”。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从韩愈诗中学到,严寒酷冬,荠麦却顶住严寒不断生长,植物若能做到如此,更何况作为一个七尺男儿呢。君子处于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轻易改变他的志向。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又如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

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韩愈与《幽兰操》 海哗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在分析韩愈《幽兰操》主旨与海哗观点相同。“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但我认为还应强调在困苦中奋起,司马迁获罪下狱,受宫刑,但仍发奋著书。

幽兰操 韩愈篇二
《韩愈《幽兰操》原文中英文对照》

韩愈《幽兰操》原文中英文对照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The orchid is flourishing, its fragrance spreads.

不採而佩,于兰何伤?

If no one plucks one to wear it, how could that harm the orchid!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My coming back today, who caused it?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I have been traveling everywhere, for years on end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The luxuriance of the frost and snow (will bring) luxuriant crops (in spring)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If you are not sad I will not come to see you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Luxuriant crops (mean) a good harvest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Although a gentleman may be sad, he keeps proper conduct

韩愈《幽兰操》原文白话文版翻译:

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一个君子不被人知,这对他又有什么不好呢?我常年行走四方,看 到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 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孔子》主题歌《幽兰操》歌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歌词解析:

【序释】

兰,在中国文化中,是“入我门中,能谏我心之草”是先祖留给后人的无字天书。 孔子酷爱兰花,有“兰为王者香”之语。此言含义一是兰香为香中之王,一株好的兰花开放的时候,整个山谷闻不到别的花香,这是兰香香芬丰富的生物学特性。二是,兰只为王者而香。兰隐于幽深的山谷中,不开花时,与群草无异,只有王者,才能认识兰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从而去深山中寻访。

兰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还有“春化”,就是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低温期(0℃-10℃)才能顺利开花,保证花品和香品。野生的兰花,秋天孕育花蕾,经历整个冬天的休眠,第二年春天才开花,春分前后花期结束。

【总释】

本词分为上中下三阙。

上阙,中心是兰香是王者之香。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译文:兰花的叶子,长长的,在风中摇曳,优雅而飘逸;兰香,在风中升腾,向四方飘扬。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

中阙,中心是兰只为王者而香。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译文: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过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兴周之业,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之说,故名太公望),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下阕,中心是兰历苦寒而成其香。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译文:雪霜铺天盖地,树冠上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

幽兰操 韩愈篇三
《幽兰操》

幽兰操

古琴曲《幽兰操》又称《猗兰操》。“猗”字在古汉语中

有四种解释:一是叹词,表示赞美,如《诗经·周颂·潜》

“猗与漆沮”(漆、沮是河流名);二是句末语气词,如

《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三是通“倚”

字,依靠,如《诗经·卫风·淇奥》“猗重较兮”(重较

是古代卿士乘坐的车子);四是柔顺的样子,如《史记·司

马相如传》“猗柅从风”(猗柅又写作“旖旎”)。 “操”,

指琴曲名及演奏方法,如《箕子操》、《龟山操》。

相传为孔子所作。

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琴操》中说:“《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谙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古今乐录》曰:“孔子自卫反鲁,见香兰而作此歌。”

《琴集》曰:“《幽兰操》,孔子所作也。”

介绍

古诗《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影片《孔子》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

《幽兰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个字,却韵味十足,汲取了史诗与英雄传说的浩渺气质,带着兰花冷漠的美艳,但又说着人生的变动和永恒。 原文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伤不逢时,寄兰作操。

出处

乐府诗集(郭茂倩编)卷五十八 琴曲歌辞二

唱和

作者: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出自《全唐诗》 释义 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今日的变故,并非我的过错。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赏析

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编辑本段

主题曲

为电影《孔子》主题曲。

电影《孔子》

词作者杏林春熙法兰文化沙龙,曲作者讴歌。孔子一生,所著经典有二,一为有字之书,是为儒家经典;二为无字之书,兰是为其要。今杏坛春熙试改韩愈之作,而重修《幽兰操》以表孔子所遗天书之理。

歌词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歌词注解

幽兰操 兰之猗猗①,扬扬②其香。 众香拱之③,幽幽其芳。④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⑤,渭水泱泱⑥。 采而佩之,奕奕⑦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注释

①猗猗:长且美好的样子,形容兰的叶姿优雅绰约。

②扬扬:高举,往上升腾。

③拱之:孔子有“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语,拱是环绕之义。

④此处比喻兰香为众香之王,所有的花香都拱而奉之。

⑤文王梦熊: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姜尚。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源自典故“飞熊入梦”,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来辅佐,他苦苦寻找。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异兽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预示即可找到这个人,于是带领人马到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恰巧姜尚自号飞熊,当即延入朝中,此姜尚有伊尹之能,辅弼文武两代周王,兴王师而诛不道,解倒悬而抚黎元,堪称周兴之第一功臣。周文王梦见飞熊扑入帐中,遂在渭水边上访得姜子牙,此典故在儒家文化中,一直是“王者求贤,贤遇明主”的理想典范。但是此句嵌入词中甚是突兀。

⑥泱泱:宏大,水深而广的样子。

⑦奕奕:光明,若日月之丽天也。

释义

本词分为上中下三阙。

上阙,中心是兰香是王者之香。

译文:兰花的叶子,长长的,在风中摇曳,优雅而飘逸;兰香,在风中升腾,向四方飘扬。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

分析:孔子是思想之王,故后世有素王之说。孔子一生看似被权贵所弃,但在其思想深处,有一种“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而这份自信,源于其坚信他所传承的是“祖宗珍视而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之香!

中阙,中心是兰只为王者而香。

译文: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过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兴周之业,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之说,故名太公望),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分析:孔子是主张要积极寻求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机会的,他曾对子贡说:“贾之哉,贾之哉,我待贾者也!”。故而,儒家有“入世”之说。在他看来,姜子牙“渭水之畔,直钩而钓,愿者上钩”,就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兰花虽隐幽谷中,但其香扬扬奕奕,也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孔子主张如遇“王者采而佩之”,就要无私心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才华“奕奕清芳”。

下阕,中心是兰历苦寒而成其香。

译文:雪霜铺天盖地,树冠上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 分析:冰雪覆盖,万物萧条,不过雪霜覆盖下的树木,以兰的精神来看,却是一种茂盛的征兆。冬天,在视觉上是萧条的,但在教育上,却是历练自我的机会。在兰看来,苦难对于积极面对的人将是崛起的根基。另,兰生活的地区,冬天一般气温0℃左右,虽“雪霜茂茂”但是,植物是不落叶的,白雪覆盖在植物的叶片和大地上。

备注

本词以孔子“兰为王者香”的思想为中心拟就,是孔子人生写照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教育哲学人生哲学的凝结。兰,承载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托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希望与情感,是中国文化巨大的人文载体。但是本词和孔子以及韩愈的精神并不一致。孔子的词抒发了老怀悲壮不得志的感慨,韩愈的词有明显的淡泊自守的意味,然而本词欲仿古而不得,空得其形未得其髓,贸然入世,从“君子之伤”到“子孙永昌”,立意立判高下。

幽兰操 韩愈篇四
《幽兰操》

古诗《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影片《孔子》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

作者: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释义

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们不去采摘兰花却好像它仍然佩戴在身上,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正是因为美好的东西具有感染力啊!今日的变故,并非我的过错。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盎然,既然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什么影响呢?荠麦在寒冬生长茂盛的特性,是它所特有的;君子在世间所遇到的困难,也是他所可以克服的。一个君子是能处于不利的环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赏析

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 歌词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歌词注解

幽兰操

兰之猗猗①,扬扬②其香。

众香拱之③,幽幽其芳。④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⑤,渭水泱泱⑥。

采而佩之,奕奕⑦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注释

①猗猗:长且美好的样子,形容兰的叶姿优雅绰约。

②扬扬:高举,往上升腾。

③拱之:孔子有“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之语,拱是环绕之义。

④此处比喻兰香为众香之王,所有的花香都拱而奉之。

⑤文王梦熊: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姜尚。后比喻圣主得贤臣的征兆。源自典故“飞熊入梦”,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急需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来辅佐,他苦苦寻找。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异兽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叫人占卜预示即可找到这个人,于是带领人马到渭水边找到直钩钓鱼的姜尚(也就是姜子牙),恰巧姜尚自号飞熊,当即延入朝中,此姜尚有伊尹之能,辅弼文武两代周王,兴王师而诛不道,解倒悬而抚黎元,堪称周兴之第一功臣。周文王梦见飞熊扑入帐中,遂在渭水边上访得姜子牙,此典故在儒家文化中,一直是“王者求贤,贤遇明主”的理想典范。但是此句嵌入词中甚是突兀。

⑥泱泱:宏大,水深而广的样子。

⑦奕奕:光明,若日月之丽天也。

释义

本词分为上中下三阙。

上阙,中心是兰香是王者之香。

译文:兰花的叶子,长长的,在风中摇曳,优雅而飘逸;兰香,在风中升腾,向四方飘扬。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

分析:孔子是思想之王,故后世有素王之说。孔子一生看似被权贵所弃,但在其思想深处,有一种“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而这份自信,源于其坚信他所传承的是“祖宗珍视而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之香!

中阙,中心是兰只为王者而香。

译文: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过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兴周之业,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之说,故名太公望),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分析:孔子是主张要积极寻求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机会的,他曾对子贡说:“贾之哉,贾之哉,我待贾者也!”。故而,儒家有“入世”之说。在他看来,姜子牙“渭水之畔,直钩而钓,愿者上钩”,就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兰花虽隐幽谷中,但其香扬扬奕奕,也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孔子主张如遇“王者采而佩之”,就要无私心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才华“奕奕清芳”。

下阕,中心是兰历苦寒而成其香。

译文:雪霜铺天盖地,树冠上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 分析:冰雪覆盖,万物萧条,不过雪霜覆盖下的树木,以兰的精神来看,却是一种茂盛的征兆。冬天,在视觉上是萧条的,但在教育上,却是历练自我的机会。在兰看来,苦难对于积极面对的人将是崛起的根基。另,兰生活的地区,冬天一般气温0℃左右,虽“雪霜茂茂”但是,植物是不落叶的,白雪覆盖在植物的叶片和大地上。

备注

本词以孔子“兰为王者香”的思想为中心拟就,是孔子人生写照的缩影,同时也是孔子教育哲学人生哲学的凝结。兰,承载了孔子一生的精神寄托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希望与情感,是中国文化巨大的人文载体。但是本词和孔子以及韩愈的精神并不一致。孔子的词抒发了老怀悲壮不得志的感慨,韩愈的词有明显的淡泊自守的意味,然而本词欲仿古而不得,空得其形未得其髓,贸然入世,从“君子之伤”到“子孙永昌”,立意立判高下。

幽兰操 韩愈篇五
《幽兰操的词及解析》

幽兰操歌词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总释】

本词分为上中下三阙。

上阙,中心是兰香是王者之香。

译文:兰花的叶子,长长的,在风中摇曳,优雅而飘逸;兰香,在风中升腾,向四方飘扬。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

中阙,中心是兰只为王者而香。

译文: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过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姜子牙,因周文王有“兴周之业,先祖早寄希望于太公也”之说,故名太公望),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下阕,中心是兰历苦寒而成其香。

译文:雪霜铺天盖地,树冠上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

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 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

该诗同情孔子生不逢时,寄情兰芳,却又比孔子豁达旷逸:“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这就显得坚强刚毅。紧接着联系自已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不遇知,行不得安情况,在这“雪霜贸贸”之中,但见荠麦正萌发始生,一派生机。荠与麦都是秋冬生长,至夏结实。这种上结阴而返,由阳而长的精神给了韩愈以极大鼓舞,他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君子的遭遇,正是表现君子高尚操守的时候和地方。

====

幽兰操 韩愈篇六
《幽兰操》

幽兰操

现在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王菲为电影孔子献唱的主题曲《幽兰操》。古诗《幽兰操》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后曲子失传,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影片《孔子》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作。今天我便与大家一起走进这首《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本词分为上中下三阙。上阙:兰花的叶子,长长的,在风中摇曳,优雅而飘逸;兰香,在风中升腾,向四方飘扬。兰香所及之处,所有花香都黯淡无味,并成为兰香的一部分,众多的花香拱卫着兰香,兰花的芬芳,远而不淡,近而不浓,幽幽的从中心向八方输布。兰是香中之王,如果没有人认识到而不去采摘佩戴他,对兰花而言,又有什么妨害呢。

中阙: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年,东南西北,四方都走遍,我虽然像香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过我也在积极地寻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机会。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姜子牙,从而奠定周朝800年基业,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兰一旦被王者采摘佩戴,定会让其清雅的芬芳和其间蕴含的思想如日月般光耀。 下阕:雪霜铺天盖地,树冠上厚厚的一层,虽是冬天,但看起来万物都像更加茂盛了一样。严寒中,兰的花蕾,静静的孕育和等待,在忍耐中积累。兰之所以有王者之香,是因为在寒冬中孕育了花蕾,如果人们能明白这是君子应该遵守的道理和法则,那么,那么后世子孙必定昌盛。

冰雪覆盖,万物萧条,不过雪霜覆盖下的树木,以兰的精神来看,却是一种茂盛的征兆。冬天,在视觉上是萧条的,但在教育上,却是历练自我的机会。

孔子一生看似被权贵所弃,但在其思想深处,有一种“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信与豁达,而这份自信,源于其坚信他所传承的是为后世子孙所需要的思想之香。 孔子是主张要积极寻求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机会的,他曾对子贡说:“贾之哉,贾之哉,我待贾者也!”。故而,儒家有“入世”之说。在他看来,姜子牙“渭水之畔,直钩而钓,愿者上钩”,就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兰花虽隐幽谷中,但其香扬扬奕奕,也是一种积极地寻求。孔子主张如遇“王者采而佩之”,就要无私心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才华“奕奕清芳”。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然而,这并不只是某种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因为学习君子之道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和充实的。我们的学习就是如此,不能浮躁,要静下心来耐得住自己的性子,

兰花,被誉为“天下第一香”。故“众香拱之”。身处偏僻的山野深谷,经风沥雨,仍然幽香扑鼻。是故,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为有着美好的操守。借兰花感怀,有孔子、屈原、《红楼梦》中的黛玉、还有韩愈。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感怀亦不同。其中之真味,就需要我们细细去感悟了。

幽兰操 韩愈篇七
《《幽兰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