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尼采关于真理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7    阅读:

尼采关于真理篇一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赵修义

本文提要:尼采著作中,真理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合义。辨析这些不同含义便可看出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入手,根本否定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进而否定本体论上的真理(即真实),把真理问题归结为价值问题,并且把“真理”视为少数强者通过灵感和直觉获得的体验,以及运用想象力和虚构力所创造的人生理想和世界图景,这就是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思路。

真理问题历来是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尼采的哲学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他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的诸多思想。然而,尼采对真理问题的论述,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论断,给人以扑朔迷离的印象。他时而声称:“并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什么理性,什么思维,„„什么真理,这一切全是无用的虚构”(1),“根本没有真理“(2)。时而又说:“我是真理之声”,“我是第一个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3)那么,尼采在真理问题上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主张呢?如果有的话,何以作出如此矛盾的论断呢?笔者认为,尼采虽然常常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他的著作本身往往是格言、片断的汇集,似无严密的逻辑,但他的思想仍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在真理问题上也是如此。不过,尼采在表达这些思想时,往往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同一个概念以不同的含义,使人难以捉摸。就“真理”概念而论,尼采有时是指认识论上的真(与错误相对立),有时是指本体论上的真实(与虚妄相对立),有时则是指价值论上的真诚(与虚伪相对立);在认识论范围内,有时是指符合论意义上的真,有时又是指效用论意义上的真。辨析这些不同的含义,澄清尼采在不同场合不同论断的真实意义,便可理出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从而加以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此做一尝试。

真理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中主要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理的标准等等,一直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符合论的真理概念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所谓“符合论。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命题或判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亚里士多德把真理定义为“把是的情况说成是,把不是的情况说成不是”(4)。这就是说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外在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真理就是命题与世界上有关事态之间的符合关系。近代经验论哲学家洛克也持这种符合论的观点,他说:“在我看来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采,不是别的,而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的分合”(5)。由于对世界的理解有唯心唯物之分,除了唯物论者之外,也有不少唯心论者持符合论的真理观,即把真理视为命题与作为精神本体的存在相符。尼采在讨论真理问题

时,有许多场合的议论都是针对传统认识论中符合论的真理观而发的。他像许多哲学家一样,在符合合论的意义上使用“真理”的概念,即把真理视为与“真正的实在(或存在)相符合”的认识,把与实在不相符合的认识称为“错误”。但是,尼采对符合论的真理观却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因而常常给“真理”工字打上引号,并对它加以抨击和批判。

尼采的批判一方面针对符合论的本体论前提,否定:存在”和“真正实在”本身;另一方面

则从人的认识的制约性入手否定达到真正实在的可能性。

符合论真理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从本体论上肯定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和具体事物的实在性。亚里士多德在谈到真理问题时说过:“一个人的存在这一事实带来了关于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的真理性。„„因为,如果一个人存在着,我们在其中断定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就是真的。„„这个人存在着这一事实的确看来以某种方式是那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的原因,因为那个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这个人存在或不存在。(6)”尼采则认为,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一方面他否定“存在”或“真正的世界”本身。他在讨论古代哲学时表示,反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也反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而推祟“肯定一切事物在流变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即肯定‘变化’观念,甚至根本否认‘存在’这个概念”的赫拉克利特。并且对一切肯定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存在着,可供人们认识的主张,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他也否定具体事物本身。在他看来,持续、同一、物性、实体等等都是一种虚构,事物本身,“自在的事物”,“确定不移的事实”也是一种虚构。“一切事物皆变,没有永恒的事实,也无表述它们的绝对的真理”(7)。总之,与我们相关的世界,“它在流变中,有如某种处在生成状态中的东西,有如一种永远在变化着的虚构物(falsehoed),但它并不接近真理:因为没有‘真理’”(8)。既不承认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也不承认表述这个世界或这个世界上的固定的事实的真理,这就是尼采的结论。

尼采对符合论真理观的批评,更多地来自他在认识论上所持的视界主义(perspectivism)。(#关于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及其视界主义,参见拙著《试论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学术月刊》1000年第8期。)按照视界主义的观点,人在认识过程中受种种视界的限制,因而即使存在着真正的实在,或确定不移的事实,也不可能获得与实在相符的认识,即不可能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首先是感觉的视界。在尼采看来,人的视觉、听觉等等,受自己生活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而形成了一个视界(horizon)。它将感觉包围起来,人只能在此视界之内去看世界。在《朝霞》一书中,尼采写有“在狱中”一节,把感觉的视界比作监狱的大墙,人如同在监狱中一样,只能在大墙背后观看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了人的感觉习惯。“我们的感觉习惯使人堕入谎言和感觉的欺骗,然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一切判断和‘知识’的基础——这里绝对无法逃遁,或者说绝无逃避之路,或者说绝无能借以进入实在世界之途径!”(9)尼采还把人比作蜘蛛,把受视界支配的感觉比作蛛网,认定人只能在自已编织的蛛网中活动,除了抓住这感觉习惯织成的蛛网之外,什么也抓不住。总之,认识从其根基处(即感觉),就陷入了谎言和错误,因而无法达到与实在相符的真理。

其次是语言的视界。在尼采看采,人的认识,各种判断和命题都要借助语言,但语言本身却是限制人达到实在的一种视界。他用一种类似于维持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认为语词本身是多义的。它有如一颗多侧面的段于,时而向我们显示这一面,时而又向我们显示另一面。语言带有比喻的性质,“它的意义是深藏不露而多种多样的”(10),只有当一个操作者实际使用语言时,语词才显示出它的相对确定的意义。因此,“语言只指明人和物的关系”(11)并不指明任何确定的事实。而且在语言被使用时,它仍不失其隐喻和转喻的性质,其含义由使用和操作的人所确定。因此,借助于语言进行的认识,无法获得与实在或事物相符的知识。这就是说,语言的视界使人根本不能得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感觉和语言这两种视界,在尼采看来,还不是最根本的,二者都受制于生命本能。凡对我们

的生命无关紧要的,或无助于保存和发扬生命的,我们都不会意识到;相反,只有对我们生命有用时,我们才有意识,才会感觉到。至于语言的视界,那是应生命体交往和沟通的需要所产生,也受制于生命体及其交往的活动。对保存生命和发扬生命是否有用或有利才是支配人的认识的最根本的视界。么一视界使人处处以对生命活动的成功是否有利作为出发点去行动,去认识,因此与利害关系无涉的客观知识,既无必要,又无可能。因为,在尼采看来,生命活动要取得成功,与其说是需要与实在相符的真理,倒不如说更需要错误。“生命的条件可能包含错误”(12),“最为错误的判断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放弃错误的判断也将意味着放弃生命和拒绝生命”(18)。由于非真理是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实际上并不追求、符合论意义上的那种真理,也不可能达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尼采对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的否定,既否定了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也否定了招真理视为与作为真正实在的精神本体相符合的认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与历史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一样,强调认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即人的视界对人的认识的支配作用,从而夸大认识和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多元性。不仅如此,尼采还从中推出了彻底否定任何真理的极端的结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生活和活动范围不同,生命意志的强弱不同,各有各的视界。就生命活动来说,生命体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利益,因而也就各有各的选择;就语言来说,每个人对语调都各有自己的用法,各有各的意义;就感觉来说,各人也选择不同的视觉、听觉印象。这些不同的视界,有如不同的眼睛,“有各式各样的眼睛,斯芬克斯也有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14)。通过否定符合论的真理观,否定一切真理(无论是本体论的、科学的,还是日常生活的真理),否认把握客观知识的可能,这是尼采真理论的一个基本的主张。

抛弃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概念,把“真理”二字打上引号并断言根本没有真理,这是尼采在许多场合一再重述的思想。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尼采也谈论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并把它们称为“人的真理”。比如,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他写道:“许多观念作为错误和幻想来到达世界,但也有真理来到,因为人紧接着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基础”(15)。

那么,什么是人的真理?尼采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真理概念从而把由人提供基础的命题或判断称之为真理呢?承认“人的真理”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在逻辑上是否自相矛盾,同他的视界主义认识论是否一致呢?

从尼采的大量论述看来,他似乎把真与非真视为命题或判断的一种性质。当人们确信某一命题时,就赋予它以真理的性质,并断定其为真。如“桌子上有一只茶杯”,这是一个命 题,人们可以相信它,也可以不相信它,一旦人们确信桌子上确有一只茶杯时,他就给这个命题赋予真理的性质,并且把它称之谓真理。由于这个命题之真来自人对它的确信,它的真理性是人赋予的,由人为之提供基础的,因此,称之为“人的真理”。按尼采的哲学,人之所以要确信一些命题并赋予其真理的品格,完全是出于维系和增长生命的需要。为了要在生命活动中取得成功,生命体必须首先对行动的条件及其可能的后果有所断定,而且必须确信无疑,形成一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作出意志的决断以付诸行动。只有当他相信某物、某事确实如此时,他才会有所动作。可见,把某些命题断定为真,乃是生命活动的必要前提。“一定要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要对一切重要的价值没有杯疑——这是一切生物及其活动的前提。因此必要的是把某物看成是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16)这种出于生命活动的需

要而被人看成是真的判断(并非符合于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判断或命题)即“人的真理”。

尼采的笔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命题还是科学的命题,无论是感性层次上的命题还是理性的范畴,逻辑的、数学的、符号的命题,全都是由人的生命形式所支配的视界的“认知”,是由人投射到世界上去的。这些命题都可能成为人的真理。而其成真的条件归根到底1都是由人的生存条件所提供的。凡是有利或有益于人的生命的生存条件的那些判断,我们都:可以确信,都可以把它视为“人的真理”。尼采在谈论“人的真理”时所用的真理概念,类似于后来实用主义者的效用论的概念。他说:“我们‘认知’(或相信、或想象)的,正是对人这一种属的利益有用的那么多”(17),人们对知识及其真实性的追求“只不过以大多数人利益上的有用性为目标”。科学知识也不例外。“科学(例如今天所从事的科学)就是努力给所有的现象创造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地预测自然和支配自然。”(18)科学告诉我们的;是一个被人选择过的、整理过的、简化了的、可计算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在尼来看来,这些知识;“它对我们完全是真的,这就是说,我们生活于其中,我们能够生活于其中:这是它对我们的真理性的证据。”(19)“‘真实的’这个字”具有“有用性的意义”。知识是否真实,取决于它对我们的生命是否方便有用,能否使我们成功地、有效地生活,而不在于它周自在的存在是否相符。就此而盲,“真、假的领域只适用于关系,而不适用于一个‘自在’”(20)。这就是说,真理是一种关系,首先是人的认识(或信念、或想象)同其生活条件的关系,在此关系中,对人是否有用、或有利、或方便,乃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从效用论的真理观出发,尼采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一些对大多数人,对“人”这个“类”普遍适用的“人的真理”。诸如范畴的、逻辑的、数学的、符号的真理。比如,他曾谈到欧几里德几何是人这个特殊的物种所共有的“人的真理”;也曾说过,科学是用人所创造的“共同的语言符号”,来预测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工具,也属“人的真理”。在讨论语言时,他虽然强调语言是言语者使用的包含着多种不确定的含义的隐谕和转谕,语言是多义的,但又承认,语言中所表现的关系是“经过长期习惯的约定,成为表面上看来稳定的、有规则的、带强制性的东西”(21),因而使用语言的知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能够成为对大多数人适用的“人的真理”。

在谈论约定的“人的真理”时,尼采有时也用过贯通论(theory of coherence)的真理概念。即认为,真理在于一组命题或信念之间的贯通关系或相容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任何一个命题或信念当它与这一组所有其他命题或信念相贯通时便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当尼采说:“一个孤立的判断不是‘真的’,只有在许多判断的联结与关系中才有任何一种确定性”(22)时,他所表述的便是贯通论的真理概念。不过,从总体上看,贯通论的观念在尼采那里并不占主要地位,它是从属性的。其大量的,基本的倾向是效用论。这一点在他对逻辑和理性范畴的真理性问题的讨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尼采的视界主义把逻辑和理性范畴视为人的意识的向外投射。他同康德一样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作整理现象的一种规范,而且也象康德那样承认理性范畴和逻辑带有强制性和普通的可靠性。他断言“逻辑是三种强制”’“理性思维是根据我们不能抛弃的因式的解释”(23)。对于这种强制性、不可抛弃性的起因,他的解释近乎于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生理——心理主义,即把它归之于人的种族的特质。他说‘。理性象欧几里德空间一样只是一个动物物种的特质”

(24)。但是,与康德主义者不同,尼采并不把理性范畴和逻辑视为先验的、绝对的真理,更不赞成把理性范畴和逻辑作为先验的真理标准。他从生命哲学出发,强调“范畴是真理,

唯有在它们对我们乃是生命的条件这一意义上;正像欧几里德空间一样是一个有条件真理”

(25)。在他看来,逻辑和理性范畴的强制性是由人这种特殊物种的生命条件所形成的。人这种动物“只有在它的知觉具有某种相对的准确性,首先是合规则性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26)为了使知觉具有相对的合规则性、准确性,以便于生命体进行计算,安排出量个能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在保持生命和增长生命的话动中取得成功;才产生了逻辑和理性的规范。它们的强制性也是由此而来的。因此,这种人的真理并非先验的真,而是在生命活动中形成的,它并非绝对地真、必然地真,只是相对于人的生命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尼采还强调,人这个生物物种及其生存条件本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他在谈到人的认识和知识取决于其生存条件时曾说过:。这种现实的生存条件本身也许只不过是偶然的,决非必然的”(27)。由此可推知,逻辑和理性的范畴虽有强制性,虽然是人所不可抛弃的,但归根到底是相对的、偶然的,并无绝对的真理性。

逻辑和理性范畴既不是先验的、必然的真理,更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尼采认为,逻辑也好,理性的范畴也好,只不过包含着一种“何物应当被认作为真的强制的考虑’,“并不包含真理的标准”(28)。既然,逻辑和理性的范畴仅仅是因为它们能使人在生命活动中取得成功才成为相对的、对人来说有用的真理,那么,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对生命活动成功的有效性。据此,尼采把康德的先验主义的真理标准斥之为哲学的迷误。他说,“哲学的迷误,就在于不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成一种手段,用来使世界适应有用的目的(‘从原则上说’是有用的伪造),而认为可以在其中找到真理的标准;实在的标准。‘真理标准’其实只是这样一种原则上伪造的体系在生物学上的利用:因为一类动物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只是自保,所以人们、在这里要大谈其‘真理’。其天真之处就在于把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怪癖当成窃量事物的尺度,鉴别‘实在’与‘不实在’的准绳:总之,是把相对性绝对化了。”(26)这里,尼采指责康德主义“把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怪癖当作衡量事物的尺度”,确实击中了它的要害。但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不同的只是康德把人的先验理性当作衡量认识真理性的尺度,而尼采则把生命体的自保,把对人的生命活动的成功是否有用当作衡量“人的真理”的尺度。这就道出了他的效用论的真理观的要旨。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尽管在“人的真理”的相对的有限的范围内承认和使用效用论的真理概念,因而与后来的实用主义真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并未全然肯定效用论的真理观,相反,把效用真理观的工具主义、相对主义推向极端,进而从根本上否定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和“真理标准”。

首先,尼采从效用论意义上的真理的相对性出发,进而取消了真理与错误的界限。按效用论的真理观,真理只是对人有用的工具,只是人的生命的条件。但是,如前所述,在尼采的眼中,非真理乃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按此推论,一个判断、一种信念即使在生命活动中校〔证明有用,。被证明为生命的必要条件,也未必见得是真理。所以,如果以对生命的成功是否有用作为区分真理和非真理的标准,那么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将真理与错误加以区别。这就是说,即使在效用论的意义上真理与错误也不是根本对立的。尼采的结论是:“‘真理’这种东西,在我的想法中,是并不必然表示与错误对立的,相反地,它在一些最根本的情况下,只是表示各种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的7—种对比:比方说,这种错误比那种错误更古老,更深刻,甚至是不能消除的,因为我们这一类有机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面其他的错误则并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的资格对我们进行暴虐统治,与那种‘暴君’相比之下,它是可以抛弃和反驳’的”。(30)“真理就是这样—类错误,要是没有它,某一类生物就活不成”。(82)可见,尼采最终并不承认在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因此,他要把‘真理标准”本身称之为“伪造的

尼采关于真理篇二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尼采关于真理篇三
《尼采_形而上学的真理与我们的真理》

 2004年第2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

(总第157期) 

博士论坛

尼采:(,100872)

  摘要:“真理”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认识对象———“真实世

界”,——,表达手段———“再现性语言”,进而在这三个方面探讨尼采对形“我们的真理”的思考。本文不同意将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归为虚无主义的流俗做法,辨析了尼采自己的真理立场和形而上学真理意识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 尼采;真理;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516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02-0062-09    我曾爱过一个女人,她衰老得叫人惊惶,

这老妪的名字,就叫“真理”……。

———《快乐的科学》

  凡可以被我们的真理所打碎的一切就打碎吧,还有很多房屋要建造!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苏格拉底式的希腊哲学家宣称自己是追求(知识)的人,以此区别于传达“真理”“神意”的祭

师(以及荷马式的诗人)。少小以荷马为师而立志要做一位诗人的柏拉图在遭遇苏格拉底之后心志出现了波动,最后,柏拉图选择了苏格拉底式的“真理”而放弃了荷马式的“神意”,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的选择纯系个人之举,但也决定了其后两千多年西方思想的命运,其如怀特海所言,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就是一系列柏拉图思想的注脚。哲学胜利了,人们追随苏格拉底告别神意而渴望生活在真理之中。

与苏格拉底相比,耶稣更绝。苏格拉底劝人们生活在真理中,但他对自己能否说出真理还有些怀疑,耶稣则径直说自己就是道路、真理与生

收稿日期:2003-10-20

命,他许诺将人们从死亡的邪教之途召引上生命

的真理之路。

据说,将哲学与神学的“真理”混为一谈是危险的,雅典绝非耶路撒冷,但苏格拉底和耶稣之“求真理的意志”却惊人的一致,而且其基本的“真理构架”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事实上,西方历史上神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神学化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它们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像一对莫名其妙的夫妻。

这两个冤家为什么总也分不开?奥妙就在于它们相互寄生、彼此依赖。神学要哲学的世俗理智为其“真理”辩护,哲学要神学的神圣信仰为其“真理”奠基,它们的根本纽带是“形而上学”。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称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是“木乃依形而上学”,称耶稣式的神学是“刽子手形而上学”,它们都以“真理”的名义谋杀生命。在尼采之前,培根、休谟、康德等人已对形而上学的“真理”提出了质疑,但既不深入也不彻底,只是到了尼采,形而上学的“真理”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作者简介:余虹(1957-),男,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62

为了进入尼采的思路,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形

而上学的存在论、认识论和语言论如何预设了“真理”。

形而上学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分为“超感官的世界”和“感官世界”。超感官的世界是一个体现了逻各斯、完满、目的性、规律、必然性、秩序、和谐、统一、同一性、永恒、稳定和非时间性的世界,它是“真实的世界”;与之对立的感官世界则是现象、个别、非逻各斯,缺损、无目的性、偶然、无序、矛盾、分裂、差异、变化、性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性)和,(“肉体”

“,后者则沉迷于对不真实的世界的感官印象之中。与此同时,形而上学将语言也区分为“逻各斯语言”和“非逻各斯语言”,前者可以“再现”心灵(理性)对真

(知识),后者则没有这实世界的认识,此即“真理”

(意见)。种再现功能,它制造“谬误”

形而上学的“真理”结构可概之为:认识对象———“真实世界”,认识主体———“纯粹理性”,表达手段———“再现性语言”。“真理”就是用再现性语言对纯粹主体有关真实世界之认识的再现。尼采对形而上学之“真理”的批判就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所谓的“真实世界”不过是形而上学家的错误推论,是他们出于对现实的怨恨而表达的一种愿望,一种幻想、一种偏见。

形而上学家何以要怨恨现实?尼采说他们是现实中的弱者(者),实,,不认同这一现实就是生命病弱颓败之表现。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说得很清楚“,把世界分成‘真实的’世界和‘虚假的’世界,无论是以基督教的方式还是以康德的方式(毕竟仍是一个狡猾的基督教的方式)都只是颓败的一个预兆———是衰败的生命的症候”[2](p.

25),是借一个虚构的、彼岸的、更好的生命来诽

谤、蔑视此世的生命,向此世的生命复仇。

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颓败的生命向强健的生命复仇的历史,它也是一个必然要失败的历史,因为它是“一个错误的历史”,一个以“无稽之谈”为基础的历史,一个注定了要“被废除”的历史(这就是上帝之死的原因)。尼采将这一历史分为六个阶段:

一、真正的世界是智者、虔信者、有德者可以达到的,———他生活在其中,他就是它。

(理念的最古老形式,比较明白、易懂、有说服力。换一种说法:“我,柏拉图,就是真)理。”二、真正的世界是现在不可达到的,但许

(给悔过的罪人”)诺给智者、虔信者、有德者“

(理念的进步:它更精巧、更难懂、更不可捉摸,———它变成女人,它变成基督教式的)……

三、真正的世界不可达到、不可证明、不可许诺,但被看作一个安慰、一个义务、一个命令。

(本质上仍是旧太阳,但被雾霭和怀疑论所笼罩着:理念变得崇高、苍白、北方味儿、哥

)尼斯堡味儿。

四、真正的世界———不可达到吗?反正未达到。未达到也就未知道。所以也就不能

安慰、拯救、赋予义务:未知的东西怎么能让

63

一、抓不住的女人

尼采曾这样谈到形而上学对其认识对象(二

元世界)的虚构:

论形而上学的心理学。———这个世界是

表面的,因此,一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有条件的,因此,一定有一个绝对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矛盾重重的,因此,一定有一个无矛盾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变易的,因此,一定有一个存在的世界。———这都是十分错误的推论(对理性的盲目信仰:假如A存在,那么它的对立概念B也应存在)。这种结论是痛苦激发的结果。根本说来,这些推论都是愿望,它们想要这样的世界;同样,对一个制造痛苦的世界的仇恨也表现在对另一世界的幻想上,一个更可贵的世界。这里形而上学家对现实的怨恨真是创造性的![1](p.659)

我们承担义务呢?……

(拂晓。理性的第一个呵欠。实证主义)的鸡鸣。

五“、真正的世界”是一个不再有任何用

处的理念,也不再使人承担义务,———是一个已经变得无用、多余的理念,所以是一个已经被驳倒的理念,让我们废除它!

(天明;早餐;健康的感觉和愉快心境的恢复;柏拉图羞愧脸红;)哄。

六、:??但不!随,界!

(正午:阴影最短的时刻;最久远的错误的终结;人类的顶峰《查拉图斯特拉》;的开头

)[2](pp.26~27)词。当“真实世界”和“假象世界”都被废除之后,我们发现形而上学的“真理”与“谬误”都失去了对象,我们面对的唯一存在是浑然一体的生命,是没有本质的现象和没有深度的表象,以及对这种现象与表象的解释。

尼采多次说生命像女人,存在像女人,因为女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幻多端,叫人不得要领。而在尼采看来,生命和存在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得之“要领”,即某种稳定不变之要领,有的只是不断的变易,我们抓不住生命和存在之要领就像抓不住女人。形而上学的真理追求之可笑,就在于它偏偏要去抓那个子虚乌有的“要领”,结果抓住的只是不断从手心溜走的女人之变化,正因为如此,形而上学所谓的永恒真理从来就没有永恒过,它变化万端的程度决不亚于女人,故尼采也说“真理是女人”:

我曾爱过一个女人,她衰老得叫人惊惶,这老妪的名字,就叫“真理”。[3](p.328)没有青春永驻的女人,也没有恒常不变的真理。作为女人的真理只能是非形而上学的真理,即有关变幻不定的现象世界的真理。“这个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无形的混沌世界———也就是另一种现象世界,一个对我

[1](p.252)。我们常们来说是‘不可认识的’世界”

常感叹女人是一个不可捉摸的谜,但我们相信这

谜底就在光怪陆离的女人现象背后,只要找到这个谜底就能找到女人的真理。尼采说:错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女人的现象,我们看不到的也是女人的现象,现象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尼采断言建立在形而上学存在论(本质论)基础上的“深度”和“本,“理性”,,。

求。在分别写于1872年和1873年的未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尼采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在宇宙的某个角落的星球上,一些自诩为聪明动物的人类发明了“知识”“,这是‘世界历史’中最为骄傲也最不体面的一分钟,不过它仅仅只延续了一分钟。在自然的几次呼吸之后,这个星球冰冻了起来,这些聪明动物不得不死去”。[4](p.90)在临死之前,这些知识渊博的聪明的动物感到非常难堪,因为“他们的所知都是虚假的。他们死去了,他们在死去时诅咒真理。这就是这群绝望的动物、这群发明出

[4](p.90)。知识的动物的命运”

二、权力的肉眼

形而上学不仅虚构了一个作为真理与知识之对象的“本质世界”,也虚构了一个能认识这个世

(知界的聪明的“认识主体”。形而上学的“真理”

识)指的就是意识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呈现,即意识所呈现的事物与本来的事物符合一致,反之即

(错误呈现)。如此这般的(知识)之“谬误”“真理”

可能就必须假定理性Π感性、灵魂Π肉体的分离,必须假定人的意识可以不受个人情感、偏见、感觉、欲望的影响,或者意识可以排除这些影响和干扰而客观地再现事物。形而上学的这种“意识”就是所谓的“纯粹意识”或“纯粹的认识主体”。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认识主体”的批判是空前的。在尼采看来,形而上学有关“纯粹意识”的意识中包含着很深的人类自恋倾向,这种倾向制造了“人”和“自我”的假象。希腊哲学传统认为只有“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可以超越自己的动物感性而凭借纯粹理性去认识真实世界的存在者,即只有在人那里才有理性与感性分离的可能,只有人得以凭借这种分离而成为以纯粹理性和纯粹意识

64

为内容的“自我”,这个“自我”就是获得真理并生

活在真理中的条件。因此,人是万物之灵,人有资格为万物确立尺度,人是宇宙的中心,哲学之爱“智慧”就是爱“人”,爱“自我”,爱哲学所虚构的那个作为纯粹理性的“人”与“自我”。在此意义上,哲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与之类似,基督教神学传统将人看作“神性的存在”。据基督教神话,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并将自己的精气给与人,使人获得生命,儿子到尘世拯救人,,分享着圣灵的人的心灵(,因此,,。

:恋倾向蒙受了三大耻辱,或遭受了三重创伤,即哥白尼的宇宙论提出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论断造成了人类中心论的创伤,达尔文的生物学提出了人是猿的后裔的论断造成了人类神造论的创伤,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提出了意识依赖于无意识的论断从而造成了纯粹意识论的创伤。其实,弗洛伊德提到的第三大创伤首先来自尼采的刀子,而不是弗洛伊德。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就指出:“长久以来,人们把有意识的思考视为思考的全部,现在我们才逐渐明白,思维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我们的无意识、无感觉中进行的。”[3](pp.251~252)去掉了所有的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假设,尼采以肉体化的、历史性的“生命”来重新说明人的存在。尼采指出:人作为一种肉体化的、历史性的“生命”是不存在什么“理性”与“感性”或“肉体”和“灵魂”的二元分割的,基于这种分割而对“纯粹认识主体”的虚构不过是一种“原子论式的要求”,应把这种要求从科学中驱逐出去!

在尼采看来,人并不是笛卡尔所谓的“我思”之存在,即一种纯粹的思想性存在,人的思想性存在既不是纯粹的也不是主要的,而是表面的、派生的,它和感官性存在一样都受制于它们背后的“自己”。“感官(sense)和精神(spirit)是工具和玩物:它们后面还站着自己(theSelf),自己用感官的眼睛寻找,也用精神的耳朵聆听”[5](p.50)。这个

(body),他站在思想和“自己”,尼采称之为“肉体”

(ego)的后面,因此,所谓理性、感觉着的“我”灵魂与精神也不过是肉体化的东西“今后诸如,‘终有

一死的灵魂’‘、主观多样性的灵魂’‘、作为本能与

感情的社会结构的灵魂’等等概念,应该在科学中享有合法权利”[6](p.13)。尼采将灵魂和理性肉体化、感性化、历史化了,,也就否定了、。

,噢,那真是

呀!它充塞在一切情,还与某种幻想、偏见、非理、无知、恐惧等交织在一起。

那儿的一座山呀!那儿的一片云呀!它们的‘真实’又是什么呢?你们,清醒的人们啊,能抽掉那山那云的幻象和人为的添加物吗?你们能遗忘自己的出身、过去的历史、学前的教育、即你们整个的人性和兽性吗?[7]

(p.90)

对人的知觉意识而言,不存在形而上学的客观真实,存在的只是浸透了特定生命历史的真实。尼采说任何思想都是从整个生命存在中流出的血,而不是什么与肉体无关的纯粹理性活动。“我们既不是思想的青蛙,又不是内脏冰冷的客观记录仪,而必须持续地从自己的痛苦中娩出思想,像慈母一般倾其所有,以鲜血、心灵、热情、喜悦、激情、痛苦、良知、命运和灾祸给思想以哺育”[3](p.

4)

。就思想而言“,肉体”、“感官”、“感性”远比什么“灵魂”“、心灵“、“理性”重要,它们是理解思想的出发点。

在尼采看来,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的只是有限而多变的“肉体”,这终有一死的人由变换万端的生理和历史所塑造,因此,所谓永恒不变的“理性”、永恒不变的“情感”、“本能”与“主体”等等都是形而上学的鬼话。人存在的生理性和历史性使他的身体多样化和变异化了,这使得人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视觉上,更不可能有一个超越性的客观视觉,因此,不能一般地问“这是什么?”而应问“对于我来说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个“我”绝不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普遍同一的单数之我,而是绝不同一的差异化的复数之我,这便是尼采的“透视主义”。

有各式各样的眼睛。连斯芬克斯都有眼睛———。因此就有各式各样的“真理”。因

此,也就没有真理。[1](p.610)

65

这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话也常常引人误解,仿

佛尼采否定任何意义上的真理,其实尼采否定的只是形而上学所谓的唯一客观的真理,而并没有否定有非形而上学意义上各式各样的“真理”,即透视主义的真理。

在《看啦,这人!》中,尼采谈到了他的透视经验。尼采曾长期患病,身体不好,但尼采的心灵却很强健,在疗养期间尼采反省到一种经验,即“从病人的角度看更为健康的概念和价值,反过来,看颓废本能的隐蔽作用,;,长处的话,。现在我知道如,[7](p.679)。不仅人身体存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会导致人视觉的多样性和变化,人存在的历史性也如此,比如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对“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分析。

尼采的“透视主义”既强调透视的历史与生理限度,更强调在这一限度内的相对自由,即人可以主动地交换视觉和选择视觉,德里达称之为尼采的“主动解释”或“主动观看”。值得注意的是,看和解释都是不清白的,不存在叔本华所说的纯粹客观而自由的“世界眼”,只有特定历史处境中的个别肉眼和基于特定肉体和权力意志的主动与自由。就此,尼采强调任何解释都不是为解释而解释,任何知识都不是为知识而知识,因为“任何欲望都是一种统治欲,每种欲望都有自己的观点,而每种欲望都想把这种观点当作标准强加在一切其他欲望之上”[1](p.684)。因此,解释乃是主宰某物的手段,是权力意志支配、控制他者的方式,表面上客观公正讲理论道的解释背后总是充满了强制和暴力。为此,尼采指责形而上学家“恒定地虚构自己的冷静客观和历久不变,对认知者的本性予以误解,否定认知本能欲望的力量,把理性视为

[3](p.140)。尼采认为以完全自由、自发的活动”

“理性”名义所进行的所有认识都是追求权力的方式,都是在力与力的斗争中作出的主动解释“一,切意义都是权力意志”[1](p.213)。对此,福科发挥道“:事实上,解释并不在于澄清被动地提供给

[8](p.104)就此而它,翻转它,挥舞锤子砸碎它。”

言,不存在形而上学式的中立的单数“认识者”,只有非形而上学的被卷入权力意志斗争中的复数“解释者”。通过交换角度和识别面具,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而是诗

意的创造,;它处于‘涌动,,因为:[4](p.89)。

,有人说女人是扬花,有人说女人是祸水,有人说女人是美的精灵,有人说女人是爱的化身……,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女人”,我们所解释的“女人”,我们关于“女人”的没完没了的“真理”,因此,形而上学式的有关女人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谓“真理”不过是被掩盖起来的“解释”,是权力意志的把戏。尼采这样提醒我们:

哲学家先生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更注意提防那种设计了一个“纯粹、无欲、无痛、无时的认知主体”的危险的古老观念虚构,让我们

提防那些诸如“纯粹理性”、“绝对智慧”、“认知身体”之类的自相矛盾的概念的触角,这些虚构和概念总是要求有一只常人无法想象的眼睛,总是要求这只眼睛完全没有方向感,没有主动性和解释力,可是没有这种看就无所谓之“看见”,因此,这些对眼睛的要求都是些荒谬的要求。[9](p.96)

三、不干净的语言与语用

形而上学的“真理”不仅指纯粹意识对“真实世界”的再现,也指纯粹语言对这种意识的再现,

因此,形而上学既假定了不受个人情感、偏见、感觉和欲望影响的纯粹意识,也假定了可以不受修辞、文字以及特定语用干扰的纯粹语言。尼采坚决反对这种假定。

以尼采之见,形而上学所谓的纯粹语言首先指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语言。在形而上学看来,描述事物个别特征的语言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表达,只有排除和忽略事物个别特征的语言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尼采说这种语言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下定义的方式将事物“有限而不变的本质”变成语词的内涵(比如各种语词概念),转而以

它的有待解释的某种材料;它只会是攫取,而且是

以暴力的方式,攫取某种已有的解释,必须颠覆66

尼采关于真理篇四
《评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学说》

评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学说

严春友 杜中臣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100875)

摘 要 本文在概述了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思想之后, 指出: 尼采所理解的自由, 是少数英雄人物的自由, 这种自由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 尼采反对平等, 有其深刻道理, 而一般人理解的平等, 不过是伪平等。本文还纠正了人们的一些误解, 指出尼采并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 尼采所反对的只是旧道德, 并不反对一切道德, 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新的英雄道德。尼采 还是后现代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先驱。

尼采的整个哲学几乎可以说全部是关于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学说, 这一学说不仅在哲学史上处于十分独特的地位, 而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也占有极为独特的位置。他的哲学思想, 最主要的特点是“反文化”(因为我们自文明时代以来的全部文化几乎都是以理性标榜自己的——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如果把这种以理性的名义所建立的文化称之为文化的话, 那么尼采哲学即是反文化的哲学。) 从整体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当然, 若就精神气质或某些具体论断而论, 是前有古人的。在西方, 有古代智者学派中的斯拉斯马寇和加里克利斯, 他们把“人为的”和“自然的”对立起来, 分别提出了“公正不外是强者的利益”和“不平等者是自然的、公正的”的思想。在东方有中国古代的庄子, 他在精神气质上是最像尼采的一个人, 无论是思想还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 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庄子对人类文化持一种否定态度, 一生愤世嫉俗, 爱自由甚于一 切, 常有惊世骇俗之举。但这二人又有着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庄子是向后的, 主张回到古代, 而尼采是向前的; 尼采强调差别和等级, 而庄子却主张万物齐一; 相比较而言, 尼采是入世的, 而庄子是出世的, 由此就决定了庄子的内心世界要达观、冷静得多, 而尼采的内心世界却难以宁静, 让人觉得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也许这是尼采陷入疯狂而庄子却没有疯狂的原因吧。这里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些重要区别。

尼采哲学的本体论, 可以说就是他的“永恒轮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 宇宙的运动过程, 是一个永远重复、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真正的发展, 一切都是曾经有过的, 已经有过的也将会重新出现。尼采说:“万物方来, 万物方去; 存在之轮, 永远循环。万物方生, 万物方死; 存在之时间, 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 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的屋宇。万物分离而相合; 存在之循环对于自己永久真实。”①人生也是如此, 是一个永恒轮回的过程:“唉, 人类永远循环, 渺小的人类也永远循环. ”②这是宇宙和人生的真实状况, 是本质性的, 是真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 那当然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 人生不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人生只是宇宙永恒轮回的工具罢了。由此尼采认为, 不能用真理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因为, 这样就必然会得出否定人生的结论, 人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那么, 人活着究竟还有没有意义呢? 有! 这就是艺术。从真理的角度看, 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诚然是残酷而无意义的, 甚至是丑陋的, 但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悲观失望, 像叔本华那样否定生存意志, 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而必须赋予人生以意义。在他看来, 人生的意义不在真理之中, 而

在艺术、在美之中, 必须把人生首先看作一种审美现象, 人生和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 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③“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④周国平把这种观点称之为“艺术形而上学”, 很有道理。在这种观点看来, 艺术与真理是对立的: 真理所揭 示的丑陋的现实, 而艺术却是非功利的, 在审美活动中, 它不计较任何得失; 它把永恒轮回着的世界看作是一位宇宙艺术家、酒神艺术家, 把这位艺术家不断创造而又毁掉个体生命的活动看作是宇宙艺术家借以自误的审美游戏。同时, 也不妨把我们自己看作就是这位艺术家, 不妨把我们个体生命的痛苦和毁灭当作一种审美游戏, 从而从中得到悲剧性的快感, 在对这种痛苦和毁灭的体验中获得悲壮的快乐。于是, 痛苦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痛苦和毁灭本身就是美的。 为此, 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个概念。日神精神代表有节制的理性, 代表着人生光明、美丽而虚幻的一面, 是个体的人自我肯定的情绪; 酒神精神则代表人生真实而丑恶的一面, 是对自我的否定, 是个体情绪的放纵。设定日神, 是为了使人生显得有意义; 设定酒神是为了使个体回归到本体, 在个体的毁灭中达到和本体的融合, 从而体验宇宙艺术家进行创造和毁灭的快乐。 从一个方面来说, 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只是生命所在的地方, 即有意志: 但是这意志不是求生之意志, ——我郑重地告诉你们——而是权力意志! ”⑤ 凡是有生命的地方, 就有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就是追求自己的权力、利益、发展自己、扩张自己的意志。这种权力意志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不会限制自己, 相反, 它竭力发展和实现自己, 扩张自己。生物总是把权力意志看得高于生命, 为了发展自己, 不惜牺牲生命。

从另一方面来看, 人的本质就是本能。尼采认为, 人的肉体、本能就是人的本质, 至少也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你的小理智——被你称为‘精神’的, 是你的肉体的工具, 你的大理智的小工具与小玩物。你常说着‘我’而以这个字自豪, 但是更伟大的——而你不愿相信——是你的肉体和它的大理智: 它不言‘我’, 而实行‘我’。”⑥“在你思想与感情之后, 立着一个强大的主宰, 未被认识的哲人, ——那就是‘自己’, 它住在你的肉体里, 它即是你的肉体。”⑦“我忠告你们扑灭本能吗? 我忠告你们要保持本能之无邪。”⑧精神只是肉体实现自己意志的一个工具罢了。因此尼采主张要享受生命、肯定生命、高扬生命, 而不是否定生命。他大声疾呼, 不能给人快乐的真理不是真理, 快乐是人生的目的。换一个角度来看,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世界本身本无所谓价值, 万物本身本无所谓意义, 是人赋予它们以意义。“人类为着自存, 给万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 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 换言之, 估价者”, 而“估价便是创造”, 有估价, 才有价值。“善与恶是人类自制的。”⑨这就意味着,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自己赋予的。从这个角度出发, 尼采激烈地批判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对人的理解。尼采认为, 自从苏格拉底首行提出理性哲学以来, 古希腊人原有的酒神精神就为理性主义所代替, 到中世纪发展为基督教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所以尼采把基督教的道德观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他指出, 这种观点完全是对人的误解和歪曲。它否定人的个体生命的价值, 认为“生命只是痛苦”, 它实际上以某种方式教导人们:“你应当自杀! ”bk这本质上是一种厌世的学说; 它所理解的人, 只有义务, 没有权力,它说话的方式是“你应”; 它所标榜的“善良”实际上是怜悯的代名词, 而怜悯恰恰是阻碍人的发展的, 因为怜悯即等于自我否定;“善良的人们”是守旧的, 不思革新, 他们“需要旧事物, 保存旧事物”bl; 它告诫人

们:“淫乐便是罪恶”bm,“唯有基督在生命的前提上”bn, 它贬低人的肉体, 要人们根绝欲望; 它要人们谦逊, 实际上是要人们退化, 在这种道德观念支配下, 人们唯唯诺诺, 不敢发展自己、展示自己, 于是人们只能虚伪地活着、战战兢兢地活着; 它否定现实, 把人生的价值寄望于虚幻的来世天国; 它用神性压抑人性, 用上帝的创造力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如果上帝存在, ——还有什么可创造呢! ”上帝所创造的人是被阉割的人, 上帝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是无能的人; 他们“以为宣称‘道德是必要的’, 便是道德; 事实上他们只相信一件事: 那便是警察是必要的”bp它强调要利他、慈悲, 其实质是对自我、个人价值的扼杀, 这完全是弱者的意志。总之, 在他们眼中,“只有苦难者才是好人, 只有贫穷者、无能者、卑贱者才是好人, 只有忍受折磨者、无能者、卑贱者才是好人, 只有忍受折磨、遭受贫穷者、病患者、丑陋者才是唯一善良的、唯一虔诚的, 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天国的幸福, ——你们这些永久凶恶的人、残酷的人、贪婪的人、不知足的人、不信神的人, 你们也将遭受永久的不幸、诅咒, 并且被判入地狱! ”bq 这种道德完全是一种权隶的道德, 它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变成奴隶。这样的人根本上是病态的人, 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就是一种“疾病”:“这个人是什么? 他是疾病的集团”br,“地球有一层皮; 而这层皮有许多病。例如, 这许多病的一种名叫‘人类’”bs, 因为他是退化的、萎缩的; 他们的“上帝只是一个假定”, 对上帝的信仰完全颠倒了是非曲直,“是恶劣的非人性的! ”bt 旧道德提倡“贞洁”并且用“不纯洁”来玷污性生活, 这是违反自然的行为, 是违反生命的重大罪行; 他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是伪自由, 根据这种自由观建立的机构恰好是损害自己的:“自由主义机构一旦建立, 就立刻不再是自由主义的了, 此后没有比自由主义机构更加严重和彻底地损害自由的东西了⋯⋯直截了当地说, 自由主义就是使人类畜群动物化”ck, 因为这种自由要求人们之间的平等, 主张一切人都有同等的自由, 这是一种把伟大人物拉下来的自由; 没有什么“原 罪”, 如果说人类有罪的话, 那也只有一种, 这就是:“自有人类以来, 人类享乐得太少了: 兄弟们, 这才是我们有生俱来的罪恶! ”cl必须抛弃利他主义的旧道德, 因为这种道德意味着自我的萎缩, 意味着对自我价值、生命价值的否定,“‘不谋私利’——这纯粹是一块道德的遮羞布”, 他等于说“没有什么东西有价值, ——生命毫无价值”cm。那些对生命的价值提出怀疑的哲学家是不具备哲学家资格的, 他的智慧是值得怀疑的, 他们不懂得这样一个确凿无疑的真理:“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cn尼采宣布:“迄今用来使人类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归根到底是不道德的。”co这种道德观完全背弃了真正的人性, 是有悖于人的本质的, 它使人退化、颓废、奴隶化、女人化。它所理解的“人”是应当被超越的, 他反复强调:“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cp, 被超越的人类, 就是指这种道德观所理解的人类。他所谓的反道德, 反的就是这种妨碍人的发展的道德。在尼采看来, 只有抛弃这种旧道德, 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为此, 尼采提出 “超人”和“主人道德”, 来表达他所理解的人和自由。可以说, 尼采对“超人”的描述就是对人的真正自由的描述,“超人”就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

“‘超人’这个字眼是赋有很深刻含义的, 它是指某一类型的人, 这种人的出现将是一件最大的幸事。这种人与‘现代’人、‘善良’人、基督徒和其他虚无主义者相反——这个字在查拉斯图拉口中, 是指道德的破坏者”cq, 超人是一切旧道德的反对者, 因此从旧道德的观点来看, 他是非道德的; 他不要怜悯、同情, 不要旧道德所肯定的一切, 肯定旧道德所反对的一切; 超人是创造者, 但创造

者是无情的, 从旧道德的观点看, 他是恶的集大成者, 他对人类简直是残酷的, 但这种恶是为了达到更大的、真正的善,“为达到超人的最善, 人类的最恶是必要的。”cr超人的信条是:“你要生命, 渴求生命, 而爱生命, 所以你赞颂它! ”cs对于超人来说, 恶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恶才能达到善,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善; 超人热爱大地上的、人间的、现实的一切, 对天堂、来世毫无兴趣; 超人竭力发展自己的权力意志, 而这权力意志是创造性的, 它善于否定旧事物、创造新事物, 它的目标是更多、更好、更美、更强,“最优良的都属于我和我自己, 不给我们, 我们得去夺取: ——夺取最优良的食物, 最澄清的苍天, 最刚强的思想, 最美丽的女人! ”ct; 超人不惧怕痛苦, 不悲观, 他追求幸福、快乐, 相信“仍然有着幸福岛! ”dk“这种对生命之最后的、最快乐的、兴旧的、欢腾的肯定, 不但是一切本能中最高的本能, 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本能。”dl他不爱好和平, 喜欢战争, 视勇敢为善; 超人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 认为生命的价值是不可能被估定的, 人、个本的人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是美的, 只有人是美的”, 没有什么比衰退更丑陋了dm。超人是出类拔萃的、创造新价值、新思想的人, 他始终超出于普通人和他的时代之上。超人同时也是摆脱了公共意识从而获得了真正自由的人。所谓自由, 只能是个人的自由, 不存在公共的自由; 个体生命、个人价值高于一切, 只有从公共意识里解放出来, 才有自由, 因为痛苦就是“从那公共的意识里产生出来的”dn。“像我一样地把迷路的道德带回到大地上来罢, ——是的, 带给身体与生命; 使它给大地以意义, 一个人类的意义吧! ”do尼采所理解的自由,“就是一个人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志。”dp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决不推委责任, 决不依赖他人; 就是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大, 甚至是煽动人们之间相互斗争; 就是为了战胜艰难困苦、为了他的事业而不惜牲一切(包括他人和他自己) 的意志;“自由意味着男性本能、好战本能支配其他本能, 例如支配‘幸福’本能⋯⋯自由人是战士。”dq 他恃强凌弱, 践踏一切弱者的温柔之梦; 一个人克服阻力的能力越大, 他的自由度也就越大。这种自由是不能永远具有的, 是不能一劳永逸的, 就是说它是动态的, 你此时是自由的, 但如果你停止了追求, 满足了, 那么你马上就会失去自由, 成为其他追求自由者的奴隶, 所以说这种含义上的自由“是一个人所具有而又不具有的东西”, 这种自由只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 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实物性的东西, 因而是不能拥有的, 若要拥有则只能不断地去追求。这种自由是一个无限的上升过程, 永远没有终结。这种自由是向人的本质亦即本能的回复, 是复归自然, 但这种复归自然并不是卢梭式的倒退, 而是人的内在能力、本能的充分发展。

尼采提出的这些思想, 是要人们超出善恶来考虑问题,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善恶, 而是人是否能够, 不是“应当”, 而是“我要”, 因为生命的本来意义就不是善恶, 而是发展, 因为传统的善恶观念束缚了人的发展。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 恶是必要的, 因为是恶逼迫着人们不得不捍卫自己、发展自己, 逼迫着他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从而迸发出自己的生命力。相反, 温情脉脉的善只能使人懒惰、萎缩、退化。所以, 尼采之反道德, 并非不要道德, 而是要人们抛弃那种束缚人的、不利于人发展的旧道德, 提出一种高扬人性的、利于人发展的真正的道德, 即超人的道德。

统治者宣传的传统道德确实是虚伪的。它高扬所谓“利他主义”, 但那些利他主义者暗地里却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私利; 它教导人们要为他人着想, 但这后面

掩盖着的往往是损人利己; 统治者历来举着“仁慈”的旗帜, 可是, 他们为了权力, 却使这个旗子下面血流成河; 他们满口仁义道德, 可是为了权力他们可以杀父、杀兄。“成者王侯败者贼”这就是传统道德的逻辑。这个逻辑也就是没有逻辑, 即没有道德!尼采所理解的自由, 是局部的自由、少数人的自由, 即超人的自由, 而不是多数人的、大众和常人的自由。

在他看来, 那种所谓所有人的自由和平等不仅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不自由、不平等的, 因为这就意味着对超人的限制、对人的本性的限制, 在这种自由中, 超人就得萎缩下来, 就失去了发展的自由, 就得渺小下来。因此,真正的自由只能是少数天才、伟大人物的自由, 是他们役使、支配多数人的自由。正是因为存在着等级制度, 人们才有前进的动力, 人们总是朝着高的、甚至是最高的等级迈进,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 不断地爬上一个等级又一个等级。如果社会没有了等级, 谁还会去这样“勤劳”呢? 没有了等级, 人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 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所以, 尼采只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而已, 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不如那些动听而虚伪的道德歌声动听, 可是它是真实的。尼采的这些惊世骇俗的思想, 确实看到了统治人类数千年的传统道德的根本缺陷, 切中了它的要害。理性主义把人仅仅理解为理性, 忽视了人的感性部分, 这样的人无疑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完善的, 而且是虚伪的——因为理性主义者虽然否定人的感性部分、否定人的本能, 但他们依然过着性生活, 依然吃喝玩乐。这种道德, 束缚着人的潜能的发展, 在这种道德面前人们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 过着压抑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天才人物, 更是遭受到种种苦难, 遭到大众、普通人的非难, 甚至是折磨, 因为天才人物与众不同, 远远超出于常人之上, 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因而遭到众人的排挤、非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旧道德是扼杀天才的道德。道德常常是伪善的装饰物, 以道德的名义所干的事情未必是道德的。

尼采的这些思想不能不说是很深刻、很正确的, 确实揭露了传统道德的虚伪性, 但是很无奈, 因为, 它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尽管有了尼采, 但我们人类的道德依然如故, 并没有些许的改变。看来, 要消灭或改变传统的道德, 只能是一个幻想。如果一个超人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我相信会立刻被常人们消灭掉的。

阅读尼采的著作, 还有一些别的发现。例如, 有人指责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是对尼采的误解。实际上尼采本人是“反达尔文”ds的。他认为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只是一个武断, 根本没有得到证明。竞争的本质是权力之争, 而不是生存之争。还有一种观点, 认为尼采是虚无主义, 也是一种误解。尼采本人明确地反对虚无主义, 他把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人生观称作虚无主义, 因为它否定人生的意义。尼采确实否定了几千年来的人类道德观念和文化, 但他并没有只是否定, 而是有新的建树, 这就是新道德、新价值的建立, 其具体形象就是超人。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尼采是虚无主义, 尼采所虚无掉的只是旧道德罢了。还有人说尼采是反道德主义, 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因为尼采所反对的只是违反真正人性的旧道德, 并没有笼统地反对一切道德。

阅读尼采著作还可以发现, 当代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看来并不新鲜, 而是一个世纪以前就有了的东西,它在尼采的著作中早已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尼采多次批判“现代性”(modern ity) : 在《偶像的黄昏》中专门有一节“现代性

尼采关于真理篇五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第24卷 第5期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24,No.5

          

May,20082008年 5月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5-0033-05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高 阳,郝 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尼采力图超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传统真理观,提出了透视主义真理观:尼采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所预设的本体信念的非理性根源,撼动了基于神目观的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根基;类和特点,;生活实践和生命的形而上追求的紧密关系。中,为全面理解真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文语境。

关键词:尼采;透视主义;;;中图分类号  ,虽然

对真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同,科学主要旨在探求真理。因此,真理观又构成科学观的重要内容。尼采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对西方传统观念都进行了颠覆,其中也包括西方传统的科学观。尼采对西方科学观的颠覆,突出体现于他根据权力意志哲学而提出的透视主义的真理观。尼采的真理观由于它初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表述方式和非系统的论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遭到了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误解。本文力图从科学哲学和生存论的视角,对尼采的真理观进行系统的重构和细致的澄清,希冀由此能给予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更为全面的描述和更为公正的评价。

学实践,又自相矛盾,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然而,以上反驳并未真正理解尼采真理观的要旨。这些反驳将尼采对真理的阐释误解为尼采对真理的全盘否定,从而才产生了上述矛盾。但是,尼采并非想否定所有的真理,而是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真理”。传统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将符合于实在的知识称为“真理”,然而,尼采认为,这种真理观建立于不可信的本体论信念之上。具体说来,传统的真理观假定了一个存在着客观事实和理性规律的真实世界,它可以通过理性而被人类把握,真理是与外部世界形成同一和符合关系的知识。

尼采认为,传统的本体论信念之所以被普遍地信奉,只是因为这些信念对人类的生存有用。人类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就需要运用理性

1 真理与谬误和科学来认识自然和控制自然,而人类只有在相信

世界存在规律和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研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真理往往对立于谬误。然

究。现代科学固然在近几个世纪获得了巨大的成而,尼采早在《快乐的科学》中就宣称“究竟什么是,

〔1〕

就,但是,在尼采看来,并不是因为自然界确实是有人的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这一思

想在他未完成的主要论著《权力意志》中,更是一再规律、有秩序和真实的,所以科学才取得这样的成

功,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所起出现。尼采这种对真理本质的悖谬式的阐述,自然

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让人们相信作为科学认识对引起了人们的疑虑。毕竟,科学追求的是真理,避免

的是谬误,如果真理竟是谬误,科学活动还能有清晰象的世界具有理性所能够把握的事实、秩序和规律。的目标吗?没有清晰的目标,科学活动还能正常进为了更深入地揭露有关客观世界的本体论信念行吗?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尼采的真理观一以贯之,的谬误,尼采在他的论著中分别对“事实”“、规律”和那么,尼采关于“真理”本质的知识也将属于谬误。“同一性”概念进行了分析。首先,尼采指出,相信世于是,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尼采的真理观既不符合科界中存在着事实的信念是不真实的。传统的西方真

收稿日期:2008-01-29

(人教字[2002]90号)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

),女,山东泰安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生;郝苑(1980—),浙江绍兴人,作者简介:高阳(197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生。

33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4卷 第5期

理观总是假定,世界中存在着客观事实,科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只发现和说明事实,而无法发明和建构“事实”。但尼采认为,所有科学,包括作为最成熟科学的物理学,都是人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产物,“……物理学也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和整理(根据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要我说的话!),而不是对这

〔2〕

个世界的说明”。科学是对世界中存在的事实的解释,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受着研究者的实践需要和文化追求的影响,每个揭示事实本质的科学,说到底无法摆脱研究者的视角。由科学共同体享有的范式,往往暗中渗透到科学研究的抉择中去,将那些能够满足科学家的实践要求的“事实”在众多可能的研究结果中选择出来,,〕

效’乃是真正的,“,实”。

其次,,有关自然规律的本体论信念也是不真实的。传统的真理观将真理当成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描述,规律的存在似乎无可怀疑,但在尼采看来“,根本就没有‘自然’、‘自然规律’之类的概〔4〕念”。自然规律被认为存在于不同事物或事件反复以相同方式发生前后相继的现象背后,然而,尼采认为“,相继序列的‘规律性’只不过是一个比喻的表达……为了表达一种一再重现的序列,我们找到一个公式:借此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规律’,更没

〔5〕

有发现一种作为导致重现的原因的力量”。自然中存在的只是混沌,而不是规律和秩序,但是我们人类“强加给混沌以如此之多的规律性和形式,以满足

〔6〕

我们的实践需要”。作为满足人类实践需要的工具,规律与人的生存状态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随着我们感官的敏锐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的生存条件规定着那些最普遍的规律,我们在其中才看

〔7〕

到、才可以看到形式、形态、规律……”人们为了更高效地实践,才相信存在着“规律”“,规律”也是人们为了生存之故而发明出来的信念。

最后,关于事物同一性的信念,也不是真实的。确保研究对象的存在的同一性是真理不自相矛盾的前提,传统的真理观认为这也是逻辑和理性所能保证的信念。然而,尼采则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异议,从感官的层面讲,不同感觉器官对事物同一性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较粗糙的器官看见许多表面的相同〔8〕

性”。从精神的层面讲,那种将感官收集来的印象纳入同一个现成体系中的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是理性和逻辑在工作,其深层的机制则是像无机体那样的自我同化。尼采争辩说,这不是理性对世界本质的洞察,而是生命体追求同化和相同性的意志发挥34

作用的结果。因此,初看起来,是因为有了事物存在着同一和相同的属性,才给了探求真理的逻辑方法以合理性,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一切思想,、判断、感知作为比较,都是一种‘设为相同’为前提的。更早地,还以一种‘搞成相同’为前提,搞成相同就等于把

〔9〕

所占有的材料吞食到阿米巴(Amoebe)中”。同一性只是为了顺畅地使用逻辑而预设的信念。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权力意志同化不同事物的要求,才相信存在着“同一性”“同一性”,也是人们为了人类所,,所预设的本体论信念的非理性根源,企图完全用理性和逻辑来证明科学知识和真理的有效性和普遍性。但若严格按照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标准,那么人类迄今获得的知识,由于其非理性的本体论前提,也就变成了一种谬误。可以看出,尼采有意运用了归谬法来揭露西方传统真理观的悖谬。所以,尼采表面自相矛盾的表述并非是他缺乏逻辑思维的拙劣表现,反倒是尼采苦心孤诣颠覆传统观念的修辞策略。通过揭示传统真理观在本体论上的内在不融贯,尼采从根基处撼动西方传统的真理观,并为他阐述自己的透视主义真理观开辟了必要的空间。

2 透视真理的视角

尼采透视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在于对“透视”

(perspective)的解释和阐发上。“透视”原本是绘画的术语,有景观、远景和视角等含义。“世界是可以不同的解说的,它没有什么隐含的意义,而是具有无

〔10〕

数的意义,此即‘透视主义’”。尼采将他的认识论称为“透视主义”,其用意主要在于凸显它与现代

(god2eye2view)的差别。对哲学所主张的“神目观”

于现代哲学来说,真理是对实在的镜式反映,认识真理的过程,也就是摆脱个人的偏见,达到普遍理性共识的过程。因此,正确的认识不仅与认知者所占据的视角和所处的境域无关,而且还需要认知者不断摆脱和克服自己的视角可能带来的偏见,以上帝般全能、冷静而又超然的眼光来认识一切事物。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真理观恰恰忽略了认知者的透视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并使对真理的理解走上歧途。综观尼采的论著,透视性关系所确认的视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生理上的视角: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官,因此,生命体感知和表象世界的方式并不具备普遍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16〕性。尼采声称“世界是由这些生命体组成的,,而且言之,就是把某种限制性条件绝对化了”,并非只对每个生命体来说都有一个细小的视角,生命体正有人才能够拥有构造真理的视角,“每个力之中

〔11〕

是由此来衡量、觉察、观看或者不观看的”,因此,心———而不仅仅是人———都从自身出发来构造其余

〔17〕

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对世界的认识,都无法摆脱生命整个世界”。因此,真理相对的视角,并不仅仅是体本身的生理构造所带来的局限。指人的视角,尼采所倡导的真理观,也并非是以人类

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对于人类来说,他处于具体为中心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社会与文化赋予人类各种价最后,透视真理的视角并不奠基于“自我”。在值、利益和兴趣,由此也构成了他认识真理的一个西方哲学史上主张真理奠基于“自我”或“主体”的哲视角。学家大有人在,无论是笛卡儿的“,还是

理性思维的视角:一个认知者即使能暂时排除贝克莱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的影响,并严格按照理性的教导进,“自我”或行认知,他依旧无法跳出视角的局限。这是因为,理性思维所运用的工具同样是一种视角,对于“自我”或“主体”概念的,,尼采坚决地持否定态度“,主体不是什么起

〔18〕(Ich)……作用的东西,而只是一种虚构”“自我,

言形式,。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综合”〔19〕

。既然“自我”、

进而,,也同样只是理性思

“主体”只是心灵的主观构造,那么,它们就不是构成

维基于自身视角的构造,比如“纯粹机械论意义上,

真理和科学的坚实基础的固定不变的实体“,一个主〔13〕

的‘吸引’和‘排斥’乃是完全的虚构”。至于理性

体的范围总是在不断增大或者不断缩减———系统的

所使用的数学和逻辑方法,也只是理性为了将质的〔20〕

中心不断地推移……”由此可以看出,尼采所倡

世界转化为量的世界,以此来标示和描述世界,从而

导的真理的视角,绝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主

成为具有规整、征服、简化和缩略作用的权力的手

体意志的强力等级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这就与

段〔14〕。理性思维对世界的认识也无法摆脱它预设

强调自我实体的唯我论有着根本的差别。

的视角。

通过对尼采所阐明的有关视角、认知者和认知

围绕着透视在认识中的作用,尼采又大致从以

对象的认识论立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尼采的真理观

下三方面阐述了他对“透视真理的视角”的理解。

试图超越在西方哲学中盛行的绝对主义、人类中心

首先,认识总是认知者从某个特定视角出发的

主义和唯我论的真理观,克服传统真理观所包含的

透视活动,因此,认知者总是受由认知者和认知对象

种种问题和困境。然而,由于尼采的真理观强调了

的相对关系所确定下来的视角的束缚。尼采指出,

真理的透视视角的相对性,那么,它是否会陷于相对

“并没有自在的事件。发生的东西,就是由某个解释

主义的泥潭中呢?如果没有,尼采又以何种标准来〔15〕

者所挑选和概括的一组现象”。传统认识论力图

判别真理呢?摆脱个人的视角来把握一切现象,但“这意思就是扬

弃一切透视性关系,这意思就是无所把握,错认了认3 真理与生命〔15〕知者的本质”。

按照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相对于透其次,透视性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的视角,任

视视角的真理,判定真理的标准往往无法摆脱这些何力的中心都可能形成透视真理的视角。强调真理

视角的影响。但尼采并不主张,基于不同视角而得相对性的观点古已有之,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在反对

以确立的真理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更没有主张所柏拉图的哲学的时候就已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有透视真理的视角是不可通约、不可比较的。对尼真理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真理,评定真理的标准有赖

采而言“,我相信事情是这样的,这一价值评估乃是于人所处的状态和境遇。这种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往

〔21〕

‘真理’的本质”,认知者对真理的透视,产生了对往被等同于尼采的观点,然而尼采绝对不是对普罗

真理的信念,而对真理的信念,本质上渗透着认知者泰格拉的相对主义真理观的简单模仿。尼采固然赞

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正是不同视角所负载的价值,同将人的因素归属于“真理的标准”,但他并不赞同

决定了视角以及视角透视下的“真理”的优劣与普罗泰格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在尼采看来,

高下。“过去的幼稚性只在于,把人类中心主义的特质当做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价值”的理解与经验主事物的尺度,当做衡量‘实在’与‘非实在’的准绳:质

35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4卷 第5期

义传统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主张明确区分价值与事实。前者被当做与个体满足感有关的“主观”趣味的反映,因此不可能在价值问题上达成客观和普遍的共识。如果依据经验主义的价值观,那么尼采的真理观就始终带有相对主义的倾向。然而,尼采并不认为价值是个纯粹主观的概念,更反对“价值只与个人的自我满足感有关”的主张。他在“主观价值感批判”中明确指出“,自我满足并不是与它相关的东西的价值尺度,一如自我满足的缺失并非否定某个事物的价值的反论〔22〕据”。既然主观的自我满足感并非衡量价值的尺度,那么真正衡量真理的价值尺度来自何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理解。

(2tisiren)——〔23〕

式,。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需要,实践需要是在生命之中的需要,于是,认识最终是为了生命之故,衡量真理的价值尺度也就需要从生命之中寻找。

需要澄清的是,尼采所谓的“生命”与它所处时代开始盛行的达尔文主义对“生命”的理解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别。按照达尔文主义的理解,生命主要致力于自己个体和族类的保存,在自然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生命,具有较高的价值。尼采对此颇不以为然,他针锋相对地给出了一个对生命的替代性的界定:“但什么是生命呢?在这里就必须对‘生命’概念做一个新的更确定的把握。对此,我的

〔24〕

公式是:生命就是权力意志”。在尼采看来“,生命之本质包含着生长欲望,即提高。生命的任何保存都服务于生命的提高。任何一种生命,如果一味

〔25〕

地自限于单纯的保存,那么它就衰败了”,甚至都无法保存已有的生命,因为生命的保存也只有在不断超越和提升的生命境界中才能得以最好地实现。由此,尼采得出结论:提升生命比保存生命更有价值。按照这种价值观,也就能确定真理及其视角的优劣和高低“:真理拿什么来证明自己呢?用关于提

(一种确信之信仰’)—高了的权力的感觉‘——用有用

〔26〕

性———用不可或缺性———简言之,就是用优势。”

于是,真理成为服务于生命,提升生命力量的手段和工具。凡是有利于生命力之提升的,就是好的真理,凡是不利于生命力提升,又不利于人的创造和超越的,就是糟糕的真理。根据这一原则,尼采对科学追求的真理做出了如下评判:一方面,绝对主义真理观对科学和知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果按照这种要求来看待科学知识,那么科学知识所揭示的“真36

理”都将被当做“谬误”来对待。然而,即便如此,谬

误依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工具,那种完全不相信真理的理论立场,归根结底只是一种虚无主义。而“虚

〔27〕

无主义乃是我们的一种懒惰”,违背了生命和权力意志的要求,因而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将科学揭示的真理当成最终的绝对真理,那么“真理,

比谬误和无知更富灾难性,因为它禁阻了人们赖以

〔28〕

从事启蒙和认识的那些力量”,科学就可能消解人们创造的冲动与激情,,,〔29〕

人,,它,。正是出,:科学家,需要由艺术追求的自由来消解其独断和教条,以便使科学所揭示的真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生命。

4 评 价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

观,力图在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绝对主义真理观将真理当做摆脱一切视角的客观和普遍的知识,它只关注真理中符合逻辑和理性要求的内容,并力图将一切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真理中排除出去。尼采的真理观通过揭示绝对主义真理观蕴涵的本体论信念的非理性根源,并详细阐明了透视视角在认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撼动了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基础。由此,尼采将情绪、意志、价值和文化等传统上被边缘化的“非理性”因素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来,从而大大拓宽了对真理的理解。

相对主义真理观虽然意识到真理的相对性,但往往倾向于把真理所相对的视角狭隘地理解为人类的主体自我,把人视为万物的尺度。在尼采看来,相对主义真理观违背了生命通过不断变换视角、通过不断创造出基于新视角的智力成果,来达到提升生命力等级的内在要求。尼采倡导根据权力意志所设定的价值等级来判断真理的好坏优劣,倡导和高扬那些有助于生命提升的真理,拒绝和扬弃那些有碍于生命和文化繁荣昌盛的教条。由此,尼采试图通过将透视主义真理观与他关于权力意志的学说结合起来,来摆脱相对主义真理观可能导致的虚无主义的倾向,将生命的关切和生活的实践引入到对真理的哲学反思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对真理理解的人性色彩和文化意蕴〔30〕。

                                         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

尼采的透视主义真理观虽然在上述方面克服了传统真理观的局限,为对真理与科学的理解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然而,尼采“突出强调艺术与非理性的重要性”,过于凸显真理对生命的实用价值,遮蔽了科学求真中蕴涵的理想价值。尼采以真理对生命的效用来解释人们对真理的本体论信念,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和自然界的实在性,撼动了科学的合理性,造成了科学家对尼采哲学的反感,从而加剧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与分离〔31〕。由此观之,只有克服了尼采对真理和科学做出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理解,尼采的真理观才能真正为真理和科学描绘出一幅公正而全面的哲学画像,〔1〕尼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65.

〔2〕FriedrichNietzsche.BeyondGoodandEvil:PreludetoA

PhilosophyoftheFuture[M].Cambridge:CambridgeUni2

versityPress,2002:15.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8〕〔29〕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5,893,161,

1068,276,126,244,362-363,287,224,122,278,37,1070,1112,1112,440,448,4012,1068,190,1194,1248,1188,906.

〔25〕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修订本)[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4:242.〔30〕[J,2006(2).〕.].:,:88.

OnNietzscheanPerspectivistTheoryofTruth

GAOYang,HAOYuan

(SchoolofHumanityandArts,the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Nietzscheproposedtheperspectivisttheoryoftruthsoastotranscendthetraditionalabsolutistandrelativisttheoryoftruth:with

therevelationoftheirrationalrootsoftheontologicalbelievesproposedbythetraditionaltheoryoftruth,Nietzscheunderminedthefoundationoftheabsolutisttheoryoftruth;withtheillustrationoftheclassesandepistemologicalproperties,Nietzschecriticizedthesolipsismandanthro2pocentrictrendsintherelativisttheoryoftruth;withthetracebacktorelationofvalueintruth,Nietzscheprotrudedtheintimaterelationshipamongtruth,lifepractice,andmetaphysicalpursuitinlife.Nietzscheanperspectivisttheoryoftruthintroducedthehumanconcernandpracticereasonintothephilosophicalreflectionupontruth,soastoprovidetheindispensablehumanisticcontextleadingtothecomprehensiveunder2standingoftruth.

Keywords:Nietzsche;perspectivism;theoryoftruth;value;willtopower

(本文责任编辑 费多益)

37

尼采关于真理篇六
《尼采和他致命的真理》

尼采和他的致命真理

长期以来,受错误宣传的影响,对尼采多有误解。比如他说去见女人别忘了带上鞭子,此话实属骇人听闻。最近看研究尼采专家写的书(《尼采与现时代》)提到这件事:一位老相识听了这句话后大感不安,尼采知道后惊讶地说:“别紧张,求求你啦,……这只不过是句玩笑话罢了,只是象征性地夸张一下嘛。”(第478页)尽管作为一位严肃的哲人,这样开玩笑(政治上不正确的玩笑)也是很不应该的,但是与他浩如烟海的深刻、睿智、理性的(政治上正确的)思想相比,这点错误还是瑕不掩瑜的。尤其应当为他正名的是,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这些帽子都是错误的附会,被该书作者称为“企图往尼采的教诲中投毒”。

尼采的主要思想定位应当是:反对基督教,倡导前苏格拉底的文化复兴,倡导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他终身的任务是:“在关于起源与终结的致命真理上建立一个社会”。(第317页)换言之,在否定了上帝、天堂和地狱的致命真理被揭示给世人之后,人们将怎样生活?上帝死了,我们怎么办?

尼采语录:“新的致命打击:我们的无可逃避的易朽性。——过去的时代,人们曾经通过指出人的神圣起源来证明人的高贵伟大,但是,这种方式现在行不通了,因为在这条道路的尽头站着的是与其他种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野兽站在一起的猩猩,以它特有的那种方式向我们呲牙咧嘴,仿佛在说:„此路不通!‟因此,人们现在试图走上相反的道路:人类的前进路线证明他的高贵伟大和与上帝的亲缘关系。呜呼!这同样是白费心机。矗立在这条道路尽头的是最后一个人的坟墓,在他的墓碑上写着:“人类的脚步到此为止。”无论人类进化到多么高的程度——他最后站的地方说不定比他开始站的地方更低,——他都无法移居一个不同的更高的世界,正如蚂蚁和蠼螋在其„尘世旅程‟结束时仍然与神和永生毫无关系一样。已成总是像尾巴一样拖在生成的背后:为什么这一千古如斯的景象要对某些微不足道的星球或者这些星球上的某些微不足道的族类破例呢?这完全是异想天开!”

这个致命真理对于我们中国人这样无神论的人还不那么致命,对于信仰基督教的人却是真正致命的。既然人类只是微不足道的宇宙微尘,跟蚂蚁猩猩一样,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由于不信上帝和天堂,几千年来一直在世俗生活中找意义,比如传宗接代呀,祖先崇拜呀,让自己的生命在后代的身上延续呀,立德立功立言呀,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呀。稍微虚幻一点的如轮回转世呀,此生积德行善以便来世再次托生为人呀。所以中国人不会像信教的西方人那么绝望,那个致命的真理对于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致命。

就在不久前,2009年10月8日,一颗小行星在印度尼西亚上空的地球大气层中爆炸,释放出的能量有三枚广岛原子弹那么大。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10米。科学家指出:如果这颗小行星稍微再大一些,如直径达到20-30米,撞击引发的损失会更大,甚至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人类的生命真是非常脆弱的,易朽的。我们只能祈祷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要碰上这样的宇宙灾难,而在我们死后再发生的事,那就不是我们的事了。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生而为人应当心存感激:“一个不断演化的宇宙通过一连串事件造就了我们之所是”。最终,地球会热寂,人类会归于尘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尼采以极大勇气为我们揭示的致命真理。

尼采关于真理篇七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免费》

第16卷第4期2010年8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CENT.SOUTHUNIV.(SOCIALSCIENCE)

Vol.16No.4

Aug.2010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杨俊

(中南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在真理问题上,尼采通过否定传统的符合论(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和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即真实),把真理归结为价值问题,认为只有有利于权力意志的才是真理,并强调只有少数强者通过灵感和直觉才能获得。关键词:尼采;西方哲学;真理;视角主义;权力意志;价值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4−0010−05

真理问题历来是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中它主要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一问题在尼采的哲学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他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的诸多思想。但是,翻开尼采的著作,我们发现他对真理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有些甚至给人以自相矛盾的印象。那么,尼采在真理问题上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主张呢?若有,他又何以作出那些彼此矛盾的论断呢?本文通过仔细梳理尼采的思想,从他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格言、警句和片断中,去理出他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思想,认为尼采在这一问题上与他的其它思想一样,也是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的,那就是权力意志思想贯彻始终。他把意志看成世界的本原,是决定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们的全部认识。它既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大厦,人连同人的认识,都是意志。简言之,除了从意志到意志以外,再没有别的事物和

[1](36)

“一现象。他说:“世界就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

本思想是强调命题或判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是这样定义真理概念的:“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所以人们以任何事物为是或为不是,就得说这是真的或是假的。”[3](79)这就是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外在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联系。真理就是命题与世界上有关事态的符合关系。近代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洛克也坚持此种观点。他说:“在我看来,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来,不是别的,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的分合。”[4](566)

尼采在论述真理问题时,有许多场合就是针对传统认识论中的这种符合论真理观而发的。他也把真理视为与“真正的实存相符合”的认识,把与实在不相符合的认识称为“错误”。但是,尼采对符合论的真理观却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因而常常给“真理”一词打上了引号,并对它加以抨击和批判。

他的批判一方面针对符合论的本体论前提,否定“存在”和“真正实在”本身;另一方面则从人的认识的制约性入手来否定达到真正实在的可能性。

符合论真理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从本体论上肯定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和具体事物的实在性。尼采则认为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一方面他否定“存在”或“真正的世界”本身,推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肯定一切都在流变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即肯定“变化”的观念,甚至根本否认“存在”这个概念的思想。另一方面,尼采也否定具体事物本身。在他看来,持续、同一、实在等等都是一种虚构,事物本身、“自在之物”、“确定不移的事实”也是一种虚构。“一切

种无所不在的力量”,[1](39)“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你们自己也是这个权力意志”,[2](1067)“此外一切皆无”!

[2](701)

一、传统真理观之批判

什么是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一直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近代哲学史上由此而形成了两大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总的来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符合论的真理观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定义。所谓“符合论”的基

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杨俊(1973−),男,浙江临海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

第4期杨俊: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11

事物皆变,没有永恒的事实,也无表述它们的绝对的真理”,[5](13)“事物的产生完全是设想者、思维者、愿望者、感觉者的事业”。[2](191)“总之,与我们相关的世界,它“是‘流动’的,是生成的,是一个不断变化而永远不会达到真理的假相(falsehood),因为没有什么‘真理’”。[2](205)既不承认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也不承认表述这个世界或这个世界上的固定的事实的真理,这便是尼采的结论。

其实,尼采对符合论真理观的批评,更主要地是来自他在认识论上所持的视角主义(Perspektivismus,或译“视界主义”)。按照这种观点,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人对世界所作的投射(project),其视角由人的生理组织、生存需要、权力意志等因素所限定,因此人在认识过程中受种种视角的限制,即使存在着真正的实在或确定不移的事实,也不可能获得与实在相符的认识,即不可能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他认为,人的认知主要受三个“视角”的制约。

首先是感觉的视角。尼采认为,人的视觉、听觉等等,受自己生活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而形成了一个视角(horizon)。它将感觉包围起来,人只能在此视角之内去看世界。在《曙光》一书里,尼采写有“牢狱”一节,把感觉的视角比作监狱的大墙,人如同在监狱中一样,只能在大墙背后观看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了人的感觉习惯。“我们的感觉习惯使人堕入谎言和感觉的欺骗,然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一切判断和知识的基础。”[6](93)他还把人比作蜘蛛,把受视角支配的感觉比作蛛网,认定人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蛛网中活动,除了抓住感觉习惯织成的蛛网之外,什么也抓不住。总之,由于我们的认识从其根基处(感觉),就陷入了谎言和错误,因而我们也就无法达到与实际相符合的真理。

其次是语言的视角。尼采很重视语言,认为人是群居的动物,有交往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因此,人的意识是同语言的发展同时并进的。人的认识也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但语言本身却是限制人达到实在的一种视角,因为语词和语法结构在认识上打下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认识有一个视角,这种语言视角使人很难达到世界的真相。他还认为语词本身是多义的,“只指明人和物的关系”,并不指明任何确定的事实。而且由于言语者操纵语言的运作,所以任何命题都不是对世界或事实的客观的说明,而仅是言语者的主观的“解释”。这种观点有点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因此尼采对语言视角的分析的思想,已越来越引起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的关注。总之,借助于语言进行的认识,无法获得与实在或事物相符的知识,也就是说,语言的视角使人根本不能得到符合论意义上的

真理。由此,尼采给真理下的定义是:“那么什么是真理呢?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法,也就是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它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对一个民族来说俨然已经成为固定的、信条化的和有约束力的。真理是我们已经忘掉其为幻想的幻想,是用旧了的耗尽了感觉力量的隐喻,是磨光了压花现在不再被当作硬币而只被当作金属的硬币。”[7](106)

第三,生命本能的视角。在尼采看来,认识只是人这种特殊的动物保存自己、役使实在的工具,根本问题是能否在保存生命、发扬生命的斗争中获取成功。因此,他认为感觉和语言这两种视角还不是最根本的,因为二者都受制于生命本能。只有从对生命的成功是否有用或有利的视角去行动、去认识,才是认知的最基本的视角。一切与利害关系无涉的客观知识,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他甚至认为,生命活动要取得成功,与其说是需要与实在相符的真理,不如说更需要错误。他说,“真理不是最高价值标准,更不是最高的权力。要假象、幻想、迷惑、生成、变换(要客观化了的迷惑)的意志要比这里的要真理、现实、表面的意志更深刻、原始、‘形而上学’”,[2](444)“‘真理’比谬误和无知更为不祥”,[2](578)“放弃错误的判断也将意味着放弃生命和拒绝生命”。[1](4)由于非真理是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们实际上并不追求符合论意义上的那种真理,也不可能达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尼采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强调认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即人的视角对人的认识的支配作用,从而夸大了认识和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多元性,并进而推出了彻底否认任何真理的结论。他说,“有各式各样的眼睛。连斯芬克斯都有眼睛。因此就有各式各样的‘真理’。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真理”。[2](610)“根本

没有真理”,“真理乃是幻想”。

[8](144)

通过否定符合论的真理观,用价值去吞并认识,从而否认认识本身,这是尼采真理观的一个基本主张。他认为认识论同形而上学、神学一样都是“畸胎和尚未成形的科学”,[9](24)还常常把认识打上引号,表明他事实上并不承认有所谓对外物的认知,而且断言“‘认知’本身是一个矛盾的概念”。[8](169)

二、“人的真理”

抛弃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概念,把“真理”二字打上引号并断言根本没有真理,这是尼采在许多场合一再加以重述的思想。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尼采也谈论

12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

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并把它们称为“人的真理”。

那么,什么是人的真理呢?尼采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真理概念从而把由人提供基础的命题或判断称之为真理呢?从尼采的大量论述来分析,他似乎把真与非真视为命题或判断的一种性质。当人们确信某一命题时,就赋予它以真理的性质,并判定其为真。由于这一命题之真是人赋予的,故称之为“人的真理”。按尼采的哲学,人之所以确信并赋予一些命题以真理的品格,完全是出于维系和增长生命的需要。他认为,任何事物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必须对一切重要价值深信不疑,因此,它就必须把某事物看成真的,而并非某物本身就是真的。他说:“要把‘情况就是如此如此’变成‘事情应该变得如此如此’的意志。”[2](616)他还说:“‘我认为某物如此’,这样的估价乃是‘真理’的本质,通过估价表现出来的保存条件和增值条件。”[2](279)这种出于生命活动的需要而被人看成是真的判断(并非符合于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判断或命题)即“人的真理”。

尼采在谈论“人的真理”时所用的真理概念,类似于后来实用主义者的概念。他说,“我们‘认知’(或相信、或想象)的,正是对人这一种属的利益有用的那么多”。[8](245)人们对知识及其真实性的追求,“只不过以大多数人利益上的有用性为目标”。有用即真理,这是尼采与实用主义者的相似之处。但尼采的有用主要是指对权力意志——作为世界和人的本体——有用。在他看来,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就看它是否符合某种权力意志的要求。任何一种理论,只要它对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有作用,就应当认为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他说:“认识的作用就是权力的工具。很明显,认识与权力相长。”[2](505)因此,尼采认为,凡是有利或有益于人的生命的生存条件(即提高权力意志)的那些判断,我们都可以确信,都可以把它视为“人的真理”。

尼采尽管在“人的真理”的论述上与实用主义真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并未全然肯定实用论的真理观。相反,他把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工具主义、相对主义推至极端,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了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和“真理标准”。

首先,他从实用论意义上的真理的相对性出发,取消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按实用论的真理观,真理只是对人有用的工具,只是人的生命的条件,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有效、有用、成功是真理的标志。但在尼采的眼里,非真理是生命的必要条件。而按他的哲学,对于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来说,“人的真理”即“非真理”。由此推论,

一个判断、一种信念即使在生命活动中证明有用,被证明为生命的必要条件,也未必一定就是真理。所以,如果以对生命的成功是否有用作为区分真理与非真理的标准,那么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将真理与错误加以区别。因此尼采说:“人类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无可辩驳的错误。”[8](219)在他看来,“真理”这种东西并不必然表示与错误相对立,从根本上说,它只是表示各种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的一种对比。例如,某种错误比别的错误更古老、更深刻、更不能消除,我们这一类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我们就将它称为真理,而把别的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来威胁我们的错误当作错误来驳斥和抛弃。“真理就是谬种。而没有这个种类,特定的有生命的种类就无法生活。”[2](610)可见,尼采最终并不承认在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在他那里,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真或假,不在于区别真理和错误的标准,而在于对生命的有用还是无用。

其次,尼采把上面第一个结论进一步推论下去,终于用价值和评价问题取代了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问题。他认为,对人的本能来说,最根本的并不是认识论上讲的真理,“生命的价值乃是关键”。[2](610)因此,事实上真理(包括实用论意义上的人的真理)只是一种信念,一种评价。“‘我认为某物如此’,这样的估价乃是‘真理’的本质”。[2](279)在尼采看来,真理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标准,而权力意志的强弱是衡量一切价值和评价的最高标准。把这个标准移用于衡量本质上是评价的真理,“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提高权力感”,

[2](577)

尼采如是说。

综上所述,尼采虽然在许多场合采用实用论的真理概念,因而与后来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实用主义者如詹姆士,在一定范围内还承认符合论的真理概念,虽然他所说的符合是指观念内部的关系,即一部分观念(新观念)符合另一部分观念;而尼采则彻底抛弃了符合论。实用主义者常常把价值、评价与真理混为一谈,声称“真理是善的一种”,[10](42)但终究没有把真理问题完全归结为价值问题;尼采则直截了当地把真理问题归结为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价值评价,这是尼采真理观的一个特色。

三、真理之真

通过对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概念的否定,尼采实际上取消了真理与谬误、真与假的对立,从而排除了真理标准问题。这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自古希腊亚

第4期杨俊: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

13

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占据传统哲学中心地位的理性主义,是对以认识论为核心的近代哲学主流的反叛。因此尼采被以后的许多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或哲学家都推崇为他们的开山鼻祖。无论是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还是现象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等等,均可从尼采那里找到他们的源头。

尼采主要通过否定传统本体论划分真实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做法,取消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问题。他认为,这种二分法乃是人们出自维持生存的需要而虚构的谎言,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是“衰败的生命的象征”。他说,“哲学家虚构了一个理性世界,在适于发挥理性和逻辑功能的地方——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的来源;……‘另一个世界’历史上的确有过,它是以什么名目作为分野的呢?哲学和宗教的道德偏见的烙印。‘另一个世界’如上所述,它乃是个非存在、非生命、非生命意愿的象征……创造了‘另一个世界’的,是厌世本能,而非生命本能”,因而“哲学、宗教、道德乃是颓废的象征”。[2](471)对尼采来说,真理之真在于认识论和本体论上表现为坦言假之为假。但他同时又强调,根本就没有客观意义上的真,因而剩下的只有价值论上的“真”了。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宣称:“我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我是第一个由于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11](103)这里所说的“真理”就是而且只能是价值论上的“真”,即与虚伪相对立的真诚。尼采认为,已往的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充满着谎言和偏见,但它们却被人们认为是“真理”,而真正的真理却被严加禁止着。因此,真理的任务就是同虚伪作斗争。的确,尼采在其著作里对传统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的道德作了前无古人的批判,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主张推倒一切旧道德,重估一切价值。他力主“讲真话”,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并把这种真诚,即“真实性视为最高的美德”。但是,他视为“真理”的真的价值决非讲真话而已。

前面已经提及,尼采的哲学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权力意志的思想。按照权力意志论,权力意志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最高的价值尺度。作为“真理”的真价值必须充分发扬权力意志,即从价值论上来说,作为真理的真必须有利于权力意志。就道德价值而言,尼采推出了一部主张强者统治的“生命道德法典”,并且把它称之为“真理”,而且主张超越善恶,达到道德的彼岸,把非道德主义奉为“真理”。

尼采还从权力意志论出发,把“真理”视为他自己的特权。他认为,每个人的权力意志是有强弱之分的,只有少数权力意志强的人才能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和真

理的发现者,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真正的强者,为此他提出了“超人”学说。同时,他又宣称自己“这个未来的早产儿”才是唯一的先驱。因为“真理的种子”,产生于“勇敢的冒险,长久的怀疑,残酷的否定,厌恶,当机立断”,[12](204)真理的发现有赖于对虚伪的旧价值的彻底否定,而且真理的发现又需要灵感的直觉。在自传中尼采声称,只有他才有“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像炸药一样去轰毁旧有的价值,也只有他才有灵感的经验。所以他不仅说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第一个真正诚实地宣告真理的人,而且宣称“我才握有真理的标准:我是唯一的裁决者”。也许,尼采的确够资格说这句话,因为他毕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所作的简单地梳理,我们认为尼采对西方思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觉察到了西方人在同“真理”的关系中面临的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一个人认识到作为已往西方传统的思想核心和本质的形而上学、宗教、道德及理性的真理实质上都是错误时,就会感觉到这种变化。这种结论是把真理理解为绝对的结果,或者说是受到黑格尔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的主张。假如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那么真理同样也是进化的——因此,假如“真理”就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正确的绝对真理的同义词,那么,人们对真理的真理性就会失去信念。“任何事物都是进化的”将意味着“没有事物是绝对真实的”。

为了解决这种自相矛盾的阐述,尼采认为真理只是一种看法。某个形而上学的、宗教的、道德的、理性的陈述之所以能被称为真实的,仅仅是因为对思考它的人的看法来说是真实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则所有这类陈述都是错误的。这里,透露了尼采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人类中心论的思想。

受进化论毁灭性打击的真理正逐步被科学真理即可由实验证实的经验科学陈述所代替。但是尼采认为,科学真理并非如同它自己所声称的那样,是客观的,即对世界的发现。相反,它们是人类对那个根本无秩序和非理性的世界的安排和解释,以便人能理解这个世界并生活于其中。同时,尼采认为科学真理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根本不是判断的陈述,价值和意义均被排斥在科学范围之外。因此,用科学真理取代其他诸种真理的一个结果就是剥夺了世界的意义。这是尼采竭力加以反对的。因而尼采便把真理问题归结于诸价

14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

值领域,把真理等同于真价值,从而否定了认识论、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概念。他又按照权力意志论,把真理归结为少数强者通过灵感、直觉所获得的对权力意志的体验,以及运用想象和虚构力所创造的人生理想、审美境界和世界图景。

事实上,尼采反对把真理看作人生最高的价值标准,认为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这个观点直接同古典人文主义的奠基人柏拉图的观点是对立的。柏拉图曾经明确提出艺术同真理相对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才是真理。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模仿,而艺术则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仿。尼采则为了肯定人生的真正价值,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世界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而它是永恒的生成变化,“永恒的回归”。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是残酷的,是无法掌握的,也是不存在任何真理意义的。为了活得更好,人所需要的,是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那些可怕的真理。所以他说:“真理是丑的。我们有了艺术,就可以依靠它而不至于毁于真理。”[2](364)“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有充足理由。”

[2](257)

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2](489)这便是尼采哲学中真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参考文献:

[1][2][3][4][5][6][7][8][9]

尼采.善恶之彼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Nietzsche.Human,AllTooHuma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尼采.曙光[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Nietzsche.TheGayScience[M].NewYork:RandomHouse,1974.

尼采.偶像的黄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10]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尼采.看哪这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艺术是

OnNietzsche’stheoryofthetruth

YANGJun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Ontheproblemofthetruth,Nietzschefirstcriticizesthetraditionalcoincident(epistemological)andontologicaltruth(reality),thenhetreatsthetruthasvalue.Inaddition,hearguesthatthetruthmustbebeneficialtowilltopower.Last,hepointsoutthatonlyfewpeoplewhohavestrongerpowerscanacquiretruthbytheirinspirationandintuition.

KeyWords:Nietzsche;westernphilosophy;truth;perspektivismus;willtopower;value

[编辑:颜关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