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8    阅读: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一
《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

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

总是有那样一个时刻,朋友有难,需要你的安慰和帮助。如何有效地安慰到对方,这个貌似简单的行为却有着聪明的技巧。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的变迁,遇到让人难过事的几率越来越高——好友经历婚变、同事婆婆中风、好友的年少至亲得了绝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东西。我们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么帮,才算有效?要帮到什么程度?

有人宁愿不说,害怕说错话,有人则是言不由衷,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切入重点。总之人们害怕自己不恰当的表白,不恰当的行为大过安慰本身。

那么怎样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体面的,肤浅的表面对话?该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做最有效的对话,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1、用心聆听,学会停顿

如果说倾诉会缓解焦虑,而聆听是决定谈话效果的关键。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或者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询问对方问题,获得事情的真相,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对事件下结论。这样会造成误会和伤害,好心办坏事。

正确的方法是找个相对隐蔽放松的空间,准备一些缓解压力的饮料,有些动人但安静的音乐很不错。你们坐得很舒服,开始谈话的氛围是轻松的,私密的。

在对话时,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内心响起“我不懂……”时,就是应该停顿下来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什细节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

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者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档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避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2、是朋友,不是救世主

帮别人度过难关,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处境中“拯救”出来。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接受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别人身陷苦痛时,支援他们最基本的法则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哭泣是疗伤的过程。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

3、给予安慰,提供实际帮助

给予安慰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恢复那种做自己、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亲人也一样。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帮人打电话,找到专家,也可以找些书籍,或者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平静,自己去寻找答案。

4、感同身受,但不等于他人

面对别人的苦痛,我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让他觉得这个痛苦,并不只“青睐”他,曾经也让你痛苦。也许说出你的那段往事,会给他一些解决的提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阿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5、长期守候,充当“共鸣箱”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快速地改变、整顿混乱。对方在巨变时期,需要有人和他讨论“该怎么办?选择了这个,会有什么有的结果?”。做为朋友,我们试着更多地关心对方,增加见面、吃饭的机会,充当对方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6、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这是正常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觉得温暖,而且让对方更快地调整好和别人沟通的状态。

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伤对话”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二
《如何安慰人》

(一)安慰人不能说的三句话:早跟你说了、不要难过、多大点事。

(二)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朋友:

1.别说“他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或“你应该高兴,他不再受病痛折磨了。”

她想要他在的地方就是她的身边,无论他是否收到病痛折磨或者照顾他是多么困难。 更好的表达方式:“你一定非常想念他。”

2. 别说“你很快就能另得佳偶”或“你随时都能再生一个”或“至少你还有其他子女。” 但他这时满心悲痛、全心想寻回的那人却不在他身边,永远也无法以他人取代。尊重逝者吧。 更好地表达方式:“我知道她对你而言有多特别,也知道你爱她有多深。”

3. 别说“是时候让自己振作起来了。”

每个人悲痛的过程都是和别人不同的。也许这还不是她可以“振作起来”的时候。就算她目前还无法恢复正常,好好地照顾自己或家人,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是让朋友或亲密的人暂时帮助照顾家里人一阵子,而不是使她感到羞愧,觉得自己“没能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更好地表达方式:“今天你一定过得不太好。我六点左右给你们带点晚餐过来如何?”

4. 别说“我敢肯定一切都会很快好起来的。”

糟糕!眼睁睁地看着朋友或家人受到悲痛折磨真是太难受了....我们往往想让他们感觉好点,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感觉好点!记住,他也许正在想,自己永远不会开心起来了,因此你对他未来感受的主管臆断可能会让他非常烦闷。

更好地表达方式:“只要你需要我,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5. 别说“上帝总是有最好的安排。这一定是他的意愿。”

这可能会使悲痛者对上帝或其他神祗产生愤怒。另外,在提到上帝或任何其他神祗之前,了解对方的信仰系统也很重要。不要假定他和你有一样的信仰。

更好地表达方式:“我感到很难过。”

6. 别说“别在孩子面前哭。”

对孩子们来说,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隐瞒真相,而不是开诚布公。因此,让孩子们感受到正常的悲痛并无不可。

更好地表达方式:“孩子们现在还好吗?”

7. 别什么都不说。

事实上,这对悲痛中的人来说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人们对他的痛苦采取忽视态度。如果你不确定该说什么,或者不肯定对方是否愿意谈起此事,也可以就这样说:

更好地表达方式:“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会一直陪着你。”和/或“你现在想谈谈她去世的经过吗?”

记住,和悲痛中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陪在她身边。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讲话。她只需了解,你愿意在她伤心时陪她坐一会儿。。。

真的!其实就这么简单!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三
《如何安慰难受时的女性》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四
《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世的变迁,遇到让人难过事的几率越来越高——好友经历婚变、同事婆婆中风、好友的年少至亲得了绝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的东西。我们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么帮,才算有效?要帮到什么程度?

有人宁愿不说,害怕说错话,有人则是言不由衷,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切入重点。总之人们害怕自己不恰当的表白,不恰当的行为大过安慰本身。

那么怎样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体面的,肤浅的表面对话?该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做最有效的对话,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吧?

1、用心聆听,学会停顿

如果说倾诉会缓解焦虑,而聆听是决定谈话效果的关键。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或者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询问对方问题,获得事情的真相,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对事件下结论。这样会造成误会和伤害,好心办坏事。

正确的方法是找个相对隐蔽放松的空间,准备一些缓解压力的饮料,有些动人但安静的音乐很不错。你们坐得很舒服,开始谈话的氛围是轻松的,私密的。

在对话时,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内心响起“我不懂……”时,就是应该停顿下来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什细节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者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档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避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2、是朋友,不是救世主

帮别人度过难关,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处境中“拯救”出来。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接受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别人身陷苦痛时,支援他们最基本的法则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哭泣是疗伤的过程。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

3、给予安慰,提供实际帮助

给予安慰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恢复那种做自己、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亲人也一样。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帮人打电话,找到专家,也可以找些书籍,或者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平静,自己去寻找答案。

4、感同身受,但不等于他人

面对别人的苦痛,我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让他觉得这个痛苦,并不只“青睐”他,曾经也让你痛苦。也许说出你的那段往事,会给他一些解决的提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阿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5、长期守候,充当“共鸣箱”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快速地改变、整顿混乱。对方在巨变时期,需要有人和他讨论“该怎么办?选择了这个,会有什么有的结果?”。做为朋友,我们试着更多地关心对方,增加见面、吃饭的机会,充当对方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6、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这是正常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觉得温暖,而且让对方更快地调整好和别人沟通的状态。

你也可以采取写字条,发短信来表达,有时候,书写的感觉,可以让人更重视。“疗伤对话”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让对方温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文/佚名

心理延伸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五
《如何安慰人 如果朋友家人出事了,该怎么安慰》

1、朋友的家人出事,怎么安慰?

 朋友的家人出事,朋友一定难过,最好的安慰方法是多陪陪,不需要多说什么,陪他在

一起,就说明你关心他、心里有他,他会感动的。要让她知道即使再困难都有你在她身边

 有些安慰无需语言,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什么不用说,拍拍肩膀就算了,这时说什么没什么用的 多多陪陪他 是最好的安慰

 如果她难过,你只要倾听,或者贡献出你的肩膀就好,

 尽一切可能去为她做些事 把任何她能看到的地方都留下你的感动 物质上帮不了的 在精神上都弥补回来

 不要刻意去提她的伤心事,要让她感觉到你的好,她自然会欣慰,心情会好点的

 面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对方如果是坚强刚毅人士,一楼说的安慰的拥抱和拍拍肩膀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但如果对方是比较柔弱的人,应该间量说一些宽慰的话。比如三楼说的那些就都很好。但如果对方明明心里很难受却还一直憋着没发泄出来,就索性说点比较动情的话让对方大哭一场把情绪发泄出来,这样会舒服很多。

 让她知道你会陪伴着她会和她在一起,默默支持她就好了...既然是好朋友她就一定会明白的...

 最好尽可能的在她身边

 找个安静的地方请她吃点或者喝点什么东西 然后静观其变 别直接去问她为什么伤心 你静静的告诉她 虽然你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但是如你要是愿意说出来我会用心去聆听 如果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我也会很愿意!即便她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不开心 她也会很感动的 因为很多时候女孩喜欢有人陪 给她想要的安全感

 要做到给带来的安全感,要经常安慰她,关心她,还要答应她的事要完成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做不到,就不能答应她 多說些鼓勵她的話,讓她知道,只要你在她身邊,你就會守護她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六
《安慰别人怎么说》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世的变迁,我们经常会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的窘境。朋友打电话告诉你,他失业了;同事的检查报告出炉,确定他罹患癌症;大学同学正经历婚变,准备离婚;好朋友的妈妈得了老年失智症;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为来不及见最后一面而抱憾......。

面对这些伤痛或难堪,能帮什么忙?应该帮忙吗?怎样帮忙才有效?要帮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与疑问,倾心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适时求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

我发现这10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场合,尤其是作为咨询人员。

对许多人而言,目击别人的伤痛与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们经常会想快速解决它、采取某些行动,或设法提供立即的解脱。有些人则为了避免说错话,宁愿选择什么都不说,而错失表达关心的时机。我们每天都与不同的人,进行许多不同的「对话」。我们可能事先在脑海中做练习,或只是顺口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别人需要支持,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时,却往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拐弯抹角,绕一大圈而终究无法切入重点。该如何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仅止于「绞尽脑汁」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谈?

《HealingConversation》作者南丝.格尔马丁,针对如何弥补人际沟通的鸿沟、适时适度表达关心,提供了「疗效对话」的10项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对谈,让求援者获得适度纾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当你不确定「说什么?」和「如何说?」的时候,本书可以提供许多实用的参考。

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剎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剎那间,说出稍后会

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也可以让他到“愚人吧”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量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别人难受怎么安慰篇七
《如何安慰劝导心情不好的人》

如何安慰劝导心情不好的人 我们在下面的共情的四个步骤里详细地描述这个内容。

第一步:接受

当一个人有了情绪后,去接受这个人有情绪这个事实,并且开始关注这个人的情绪。简单说,就是当你注意到你的爱人或身边的人心情不好了,你就开始去关注他的心情,并且关注的时候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来进行的,什么叫接纳的态度,就是你允许他心情不好。在那些只关注“事”的人的世界,有时候是不接纳人有负面情绪的,所以,当有人有负面情绪,这些人会躲避有负面情绪的人,或者去指责有负面情绪的人,要求他们把负面情绪压抑起来。比如:当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时,有的人会说:“年纪轻轻的,叹什么气啊!”在对方听来,这就是不接纳,也就会感觉到不被理解,这也就是没有共情。要知道,每个起情绪的人,都有他起情绪的逻辑和理由,接纳这个人的情绪在这个人看来就是接纳他本人,而不接纳他的情绪,也是对他本人的不接纳。共情的做法是开始关注,并接纳这种情绪:“我听到你刚才叹气,心情不好吗?”这等于允许这个人叹气,并开始关注他,马上对方就感觉到了被关注,这就是共情的第一步。在我前面举的我跟太太的例子中,我从她开门的声音、丢包的声音以及坐到沙发上的声音里,听出了她的情绪后,马上走到客厅,关上门,坐到她身边问她:“你好像很不开心?怎么了?”就是对她有情绪这个事实的接纳和关注。做这一步,我内在的逻辑是,“我感受到了你内在的感受,允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并且很关心你的感受”。在她内心里,她的逻辑可能是“你关注我的感受,在意我的感受,你心中有我”!说起“心中有我”,让我想起曾经热映的电影《阿凡达》,在这部电影里,潘多拉星的那威人杀死动物后,以及与人见面后的问候都会说一句话“I see you”!我在香港看这部电影时,我看到字幕上译的是“我看见你”!这仅仅是字面的翻译,我理解的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我心中有你”或“你在我心中”,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接纳。詹姆斯.卡梅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导演和编剧,十年磨一剑,他在这部电影里隐藏了很多的寓意,除了他通过“I see you”让我们心中有人以外,潘多拉星也是精神世界的象征,灵树代表精神财富,矿藏代表物质财富,影片暗示人们在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破坏那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阿凡达本身就代表人在精神世界里,现实世界里残疾的杰克在精神世界里依然是健全的,而最终他也在精神世界里永生了。那么这部电影是关注“事”还是关注“情”?很明显,这部电影是关注“情”的,并且上升到精神的高度,鼓励人们去追求更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陷在物质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个人有负面情绪时,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像那威人一样,让对方感觉到“我心中有你”!感觉到我们接受并关注他。这个环节要注意,使用的语句一定是问号结束的--“你好像不开心?”“你好像挺生气的?”这样做是因为你是在向对方求证,而不是肯定的语气,因为你不是对方,只是在猜,语气太肯定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关注的是你有没有猜对,而不是他的情绪,你在炫耀你能看透他的心思这种本领,而不是关注他的情绪。 第二步:分享。在第一步接受并关注了对方的情绪后,紧接着就是要引导对方分享他内在的感受和外在发生的事情。一个人会有负面的感受,一定是有原因的,哪怕这个原因不是当下刚刚发生的事情,也是他想起了一些以往的事情,或者对眼前自己的境况的一种伤感,或是对未来的焦虑,这都是属于心中的情绪,都是需要有人理解和共情的。比如:前面的例子中,我太太是因为当天单位竞选部门负责人失败而心情不好,这是属于当下刚刚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因为看到妈妈喜欢吃的食物,而想起了已经不在人世的妈妈而伤心,这是属于想起了以往的人。我还遇到很多单身的学员伤感,是因为自己当前的处境,年纪不小了,却还孤单一人,感觉自己人生中情感上的失败而发出的感慨!同样会伤感过去的,可能还会是有些人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远而引起的,内在的声音就像前段时间网络

流行的短片《老男孩》里唱的那样:“„„我有过梦想,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而对于未来,人们一般都是焦虑、害怕、紧张、担心等,比如有些人对未来的生活的焦虑。这些内在的情感,都是由于发生了或想起了一些事情和人而引起的,在这个时候,从共情的角度,就是要去聆听对方内在的声音,听他去诉说内在的想法和感受,搞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情绪。并且仅仅是聆听,就会让对方有种释放的感觉,因为有些想法憋在心里无处述说时,人是非常难受的,一旦述说出来,就会感觉轻松。还记得冯小刚的《非诚勿扰》里,秦奋在日本的一个教堂里忏悔自己的“罪过”吗?那本身就能对他带来很大的释放感,只不过他的“罪过”太多了,神甫实在是聆听不下去了。尤其是女性,就更是有述说的需要,我经常能听到有人跟我说:“跟你说说,我心情就好多了!”这说明人们有被聆听的需要。所以,在共情过程中,必须先认真地聆听对方讲述他有负面感受的原因,也就是他所经历的或想到的事情,满足对方述说的需求,这样的话,愿意听对方说话,就会让对方感觉到被接受和关注。在前面的例子中,我知道太太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有情绪,我去引导她分享出来,不断地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生气啊?”就是希望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好在下一步支持到她。这一步需要注意,聆听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从头到尾完全听完,认认真真地听,中间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让对方感觉到完全被关注和接纳。还有就是如果对方实在不愿意现在说,不要勉强,很多时候,对方心中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下后,就会更愿意说了,特别是男人,这个时候给对方点空间,等待对方想述说的时候再继续聆听。

第三步:肯定第三步,是整个共情的步骤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即便前面都做得很好,只要这个步骤没有做好,基本是前功尽弃,甚至还有更不好的感觉。这一步的内容是肯定,肯定的是什么呢?不是去肯定对方有理,也不是去肯定对方对了,就像我太太没有当选,我不是去说“没有选你就是单位的人没有眼光”,而是去肯定她起情绪的那个逻辑,基本等于告诉她“你是有资格起情绪的”。什么叫起情绪的逻辑?每个人起情绪内在都是有个思维过程的,在前面我们介绍过,很多时候,人起情绪很多时候是由于大脑里的一些思维引起的,这个思维是一个逻辑过程,就是要肯定这个逻辑过程,并不是说他做得或想得对。全都是她的逻辑,没有评论她是对还是错,也没有说单位的人是对还是错。再来看本章开始时的一个案例,老婆从单位回家,因为挨领导批评而心情不好,老公说的话就是没有肯定她的逻辑,老公说:“怎么不至于?你做错了领导批评你,这很正常嘛!要是我是你们领导,我也会批评你!”这么说,老公就等于说你是错的,领导是对的,老公否定了老婆,所以,老婆内心的痛苦没有得到老公的理解,心情更加糟糕。那么,老婆起情绪的逻辑是什么呢?“虽然我做错了,但也没有错到领导要向我发飙的份吧!况且我也付出了劳动,我也不是故意的!”所以,如果老公能对老婆这样说,效果会很不一样:“你感觉自己只是偶尔做错了一件事情,领导就冲你发飙,完全忽略了你的苦劳,也忽略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你这么难过,是吧?”最后一句话用问号,等待对方来确认,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换成你是老婆,来感受一下你听到老公这样说时,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这就是肯定,肯定的是起情绪的原因,而不是这件事情中的对和错。用这个带问号的句型,给我太太的肯定也可以这么说:“你感觉自己那么努力,却没有选你!所以你很生气和失落,是吗?”一般对方都会肯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找到的逻辑不是她本来的意思,她就会说出她真正的逻辑是什么。当不确定对方的逻辑时,用这个句型就会比较安全。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前面关于我太太落选一事所做的共情练习中,是不是使用“肯定”了呢?如果你用了,那说明你真的对共情有了很深的理解了。实际运用中,这个步骤里找到对方内在的逻辑是个难点,因为你一边要听对方讲述事情,一边要找其中会引起他情绪的逻辑,注意力需要非常的集中,也需要经常练习自己的总结归纳的水平,这个能力就会不断提升。我们来做一个练习:一个女学员跟我讲:“有一次,我出去旅游,一不小心,钱包丢了,我就赶快给我老公打电话,结果我打了几十分钟他

都没有接电话,我心里是既失望又生气,最后我还是给我妈打了电话,让她给我汇钱才解的围,你说这个男人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啊?”她起情绪的逻辑是?

第四步:启发在共情的过程中,做完第三步,肯定了对方起情绪的原因和理由,基本上对方的心情就会好很多,因为他既被接纳和关注了,又满足了述说的需求,也被认可了起情绪的原因和理由,心情已经好了很多,也感觉到了被理解和关注,按说到这里共情就可以结束了,或者说共情做到这里也基本可以结束了。但我们最好不要就此打住,因为我们还需要引导对方去看在这件事情里自己有没有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让他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以后再遇到这类事情时,可以做得更好;同时也要引导他更多地去理解别人,减少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起情绪的概率。同时,更要引导他去关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面对未来。所以,我们需要做第四步:启发。启发,很像是苏格拉底的“诘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对方,苏格拉底就是这样帮助人们变得更加智慧的,他说:“我妈妈是接生婆,我也是个接生婆,我妈妈接生的是生命,我接生的是人的智慧,帮助人们生出他们的思想。”实际上,苏格拉底就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人们,使人们能够变得更加智慧,启发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对方进行思考,进而帮助到对方,也实现了“影响”对方的目的。启发又分为两步:第一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特别是一些指向他人的情绪,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对方做了一些事情使自己有情绪的,这个环节有时是用来启发对方理解他人的,有时是用来启发对方从其他角度看问题,基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使对方能够不再有情绪,更加平静地去看待事情。比如:那位被老板批评的老婆,如果老公去启发她,可以这样问:“以前你做错事情时,领导也这样发飙吗?”很有可能老婆说:“不是!”老公可以继续问:“那你觉得为什么今天他就发飙了呢?”老婆可能就会说:“最近部门业务不好,可能领导压力也挺大的!”这样,老婆已经说出了领导今天会发飙的原因可能是最近压力大,她就可能会更加理解领导,心里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并且也使她学会了去考虑他人行为背后的需求,使她更加能够理解他人。在我太太竞选失败的事情上,我是这么发问的:“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不选你?”她说:“可能我只是业务好,精力都用在了做业务上了!平时跟大家并不怎么交流,人际关系不好!”我继续启发:“你觉得部门负责人是需要一个业务好的,还是需要一个人际关系好的?”她看着我说:“都需要吧!”说完这句话,我看到她深深地出了一口气,并且嘴边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来。基本上回答完我这两个问题,她已经能理解大家为什么没有选她了,所以,她的情绪就慢慢消失了,这就是启发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让对方去理解他人,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一步的启发,基本的问题都是“为什么”。通过问“为什么”,让对方去思考他人的出发点和需求,或者看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逻辑上,或者是一些例外的问句,向对方求证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这些问句基本是:“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不这样对其他人?”“他每次都这样对你吗?”“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呢?”目的都是让对方去作更多的思考,彻底瓦解其起情绪的逻辑,使其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不会再起情绪。启发的第二步:是引导对方去关注未来、关注解决方案。发生一件事情,起了情绪也已经平复了,也能够更多地理解他人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太会起情绪了,接下来就要引导对方从眼前这件事情中走出来,去关注未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比如:我太太竞选失败的事情,我需要引导她关注未来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事情,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她答:“我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不但要做好业务,也要搞好人际关系!”我问:“你打算怎么搞好人际关系?”她答:“平时跟大家多交流,中午吃饭的时候经常跟大家一起吃吧!以前都是我自己吃!”我问:“还有吗?”她答:“多参加团队的活动!多关心同事!”我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她答:“明天吧!”至此,我完成了启发的第二步,让她去关注未来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让她从过去经历的这件事情中成长,使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达到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人的成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而学习有两个方向,一是虚

心地向别人学习,比如看书听课,就是在向他人学习,二是向自己学习,就是自己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好的经验,记住不好的教训,这样自己就会越来越智慧,犯过的错以后就不会再犯,也就是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一步的启发就是帮助对方达到这个目的。那位被老婆批评的老公可以这样启发老婆:“今天的错误主要是由什么导致的?”老婆可能说:“没有正确理解领导的原意!”老公:“那未来如何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老婆:“不太理解的事情,跟领导确认了再去做!”老公:“用什么方式进行确认会比较好?老婆:“给他发邮件吧!”老公:“你打算什么时间开始这样做?”老婆:“马上,明天!”这样,老公就帮助老婆在工作上成长了一次,但在整个过程中,老公没有任何的建议和指导,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老婆自己想出来的,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并不告诉对方答案,而是帮助对方产生答案。启发就是这样做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提问,并不给答案,而是促使对方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而使用他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这个原则你就可以启发对方,让他想出连你都想不出的解决方案来。也只有通过启发对方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提建议和指导的方式替对方解决问题,才可以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对方,“影响”对方变得越来越好。依照这四步,你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一次共情的过程,练好这四个步骤,你就可以成长为一个共情的高手,也许你刚开始做时会有些不够流畅,但没有关系,勤加练习,熟能生巧,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共情高手了,到那时你可能自己都很佩服自己。了。

提提

14.3.29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