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8    阅读: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一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内容提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思想内涵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

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再看《活着》的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福贵活着?福贵为何不死?是不是《活着》得像郭敬明的《幻城|》及《梦里花落知多少》般只留一个人来等故事散场,收拾残局,讲述其他人物不平凡的死亡以更显悲剧特色?可《活着》算是悲剧吗?不算,《活着》只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才会感到隐隐不快的小说,但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

酷造成的,而且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去儿女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情节并不具备轰动性,甚是稀松平常而已。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当中,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福贵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将近四十年的人生中,他不断地经受人间的各种苦难,面对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是一个痛苦至极的人。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为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所说的: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可这有意思吗?其实,没有什么有没有意思的。就像一头牛在没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因为这就是他活着的使命。即便是孤苦,即便是艰难,但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书中福贵说: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于是活着的本身就包含了对生活一切的坚忍。无论是苦难,生离死别,或是穷困潦倒,活着就得好好活下去,即使只有只身一人,就算跪着走,也要将剩下的人生路走完。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

坚忍,活着的力量。

二、真情是活着的信念

在韩国的某部电影当中,主人公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我只想为家庭好好的活着,只想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好好活着而已、、、、、、。而《活着》中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亲情、爱情、友情俯拾皆是。对于《活着》的人当中,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一)苦难中的亲情

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的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而他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

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财就这样散尽了,家可以说是破亡了,但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好好的再穷也会幸福。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

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因为在她眼里,家再穷,父母再贫贱,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爱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所以就算养父母对她再好,她在那边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亲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个“狗窝”。于是她在几个月后独自连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远再难走,即使露水再浓再重再冷,她都无所谓。因为路的尽头是她渴望的那个家。福贵在送她回养父母家时,凤霞没有哭,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福贵。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看着《活着》,有时就在想,其实活着本来就没什么重大意义吧!大家也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披荆斩棘地勇往直前吧!这本来就是生而为人的本份、本职,来到这个世界就得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生而为人的使命。无论生活多苦多难多坎坷,只要你还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继续走下去。福贵是如此,我们新一代中国公民更应如此。

(二)苦难中的爱情

如果说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那爱情则是《活着》的主线。在《活着》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二
《余华《活着》书评》

“活着”不同于生活,活着是呐喊,是忍受生活,“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者用主人公福贵自己的口吻去描述他的一生他的言语中怀着的是幸福,他的回忆平静而温馨,那是由他的女人孩子带来的深切的安慰。这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技巧,用主人公自己感受讲述生活,而不需要借旁人的看法,刻画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他要的只是作者的切身感受,也正因为这样,让读者觉得更辛酸,淌着眼泪的微笑比同情、愤怒、仇恨更让人刻骨铭心。活着的福贵替一一死去的人做了总结。

福贵经历了一段时间,也用一生见证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吃喝嫖赌,无所事事,最终败光了家底,沦为雇农; 一家人凭着勤劳勉强生活时,却不幸被逼充军,打内战,终于挨过了两年,被解放军俘虏放回了家,女儿因病变的又聋又哑,遇到了土地改革,觉得可以安稳过日子了,还得送掉了女儿让儿子上学,之后又来了人民公社、大跃进,食堂都吃坍了,却遇上了自然灾害,儿子死了,文化大革命紧跟着来了,面临着跟战友的生离死别,女儿也因难产死了,连小外甥都不幸死去,最终只能以老牛为伴。作品用福贵的一生,交待给了人们作为福贵生存的那个时间与空间跨度与背景,有残酷的战争对人生的践踏,红色政权对旧势力的恐怖,也有头脑发热发狂的年代,还有即在眼前的大动荡岁月。

在这段动荡的日子里,福贵跟其他农民百姓一样,只能忍受着生活的磨难,坚忍的活着。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死去,是那么锥心刺骨,

那么无可奈何,中国农民的是生命像草芥似的,那么轻易就能消失了,我们的前辈曾经都这样的活着,生活到底给了人类什么样的意义!更让人心酸的是这群善良的人就像福贵一样依然挺立着脊梁骨,微笑的体会着活着的含义。

命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以一种喜剧的荒诞捉弄了福贵,其间不乏美丽,不乏精彩,也有欢乐,也有喜庆,山川秀丽,阳光普照,然而,小说最终还是构成了把一个又一个美丽人生撕碎践踏的人生大悲剧。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的血泪史,作者用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以点及面的辐射了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中国农民从来就是善于忍受的,忍受着生活给予的所有凄凉与悲哀,看着一条条在重压下挺立着的背脊,不知道还是否能用善良去概括,中国人善良的只要自己能让自己活着便什么都可以忍受,这个善良的意义太沉重,代价太大了。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为内心写作的所有作家,理解他们的愤怒与冷漠,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撕扯着让人疯狂的无能为力, 清晰透彻的看着生活的苦难在眼前穿过来又穿过去,分明能身手可及,可是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让人性在矛盾中疯狂。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人,只要活着,就能创造生命奇迹!活着,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1 他的父亲死了。他的母亲死了。他的儿子死了。他的女儿死

了。他的妻子死了。他的女婿死了。他的外孙死了。他的战友死了。他的赌友死了。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死了……一本不断死人的书,书名却叫《活着》。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的意思似乎是:既然你还没有死,那就先活着吧。

离开了时代以及这段时间之内的意识形态是无法读懂这本小说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大致是1940到1980年间。进化论以及别的理论告诉你: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

他的人生充满了死亡。死亡接着死亡,直到死亡成为你的习惯,然后只能皈依死亡,把死亡变成一种希望。 这还是一本死亡亲历记。死亡被文字拉近,被文字的手触摸:“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子里……我站在雪地里听见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地上。”没有安魂曲,没有死后世界的消息,死亡赤裸,直截了当横陈在人的面前。这确实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韩国的评论家说得对极了。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三
《名著导读:余华《活着》》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四
《浅析余华《活着》》

浅析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

-

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写作上的一座里程碑。很多人研究《活着》的主题意义,探寻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讨论《活着》的叙述手法,想将它归类于某种主义。关于这些的讨论有太多了。放弃从作者的角度探寻文本内容,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进入,结合读者阅读感受和文本内容解读余华的《活着》。

关键词:读者 文本 共鸣性 普遍经验性 情感内化

刚开始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里面的情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令读者捧腹大笑,感觉太过于荒唐。比如父亲“ 拉屎时就像个穷人了。他不爱在屋里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去拉屎。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走到了粪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除了福贵父亲蹲在缸上大便的场景外,还有青楼胖胖的妓女被福贵当马骑,满大街的跑。这些情节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而福贵就一个浪荡公子哥的形象,没有挣得读者的几分好感。

可是,越往下读,我们会发现,我们轻松不起来了。书名虽然是《活着》,讲的却都是死的事情。因为吃喝嫖赌,福贵把祖上的家产败光,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来时母亲已经死去。女儿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活着”。可是中国公社化运动、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和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妻子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给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了雨生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最后孤伶伶只剩下一个“福贵”独消残年。福贵没有像

他的名字一般“福贵”。这位承受了无数苦难而“ 安然”活下来的老人确实是一位英雄。当掩上书时,一份沉重的伤感从四面八方把我们笼罩进去。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陷进作者所构造出来的故事中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活着就意味着永不放弃。对于福贵的感情也悄悄地产生了由鄙视到同情再到钦佩的变化。

我认为,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有两个:一是普遍经验性,二是情感的内化。

一、普遍经验性

《活着》是一部阐释“ 活着” 的寓言, 是一部描写生存镜像的寓言。《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一种张力, 是一种希望, 是承受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在我们看来似乎不会发生的事情,所有的苦难都让一个人去承受了。虽然具有不可能性,但是确实让我们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这里的寓言非传统意义上的寓言,而是西方现代再阐释与重获资格的寓言,如文学理论家保尔•德•曼所言,“寓言暗示着世界在现实中出现的方式与在语言中出现的方式的不连接。寓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不被教条所规定„„替而代之,我们有一种这样的符号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的意义的关联成为次要的„„”。从这个层面上,《活着》可以概括为“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寓言故事。这样,它就还原到一个古老、朴素的经验原型,它的叙述对人出现了不可抵抗的诱惑力。作为普遍的生命经验和人类自古以来的一个无法消除的心理症结,“赌”在这里已经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赌博,而是超越了道德,产生出更加深刻的经验内容。因为以生命做赌注与命运赌博,可以说是人生普遍的处境。福贵的一生因此也具有了普遍性,他由开始的一个富家子弟、一个家财万贯的恶少,到输得一无所有,再到承受失去亲人的地狱般的深渊。在时间的意义上,它和每一个体的生命经验是完全重合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死,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富有到贫穷,再到完全剥夺的过程。《活着》在人们的心灵中所唤起的是这样一种简单又复杂的经验。

除此之外,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绝对的存在, 是我们不愿面对而又无法逃避的一个事实。死亡, 这个结果的存在, 恰恰凸现了“ 生” 作为一个过程的内涵。文中福贵没有因为凄惨的一生和凄凉的晚景而拒绝生存, 他以自己韧性、乐观的精神承受并超越了一切的灾难。当我们想象进人垂暮的福贵和他的老黄牛在古老

的土地上耕作、“ 对话” , 并且伴着福贵粗哑的旧歌谣时, 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福贵超越苦难后的宁静与平和的心境, 而不是对于人生的怨恨和刻薄。这样的境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升华了的对于生命的感动。

二、情感的内化

人们曾这样评价诗人卞之琳的作品“诗的非个人化,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我认为,这个描述余华《活着》的写作也是相当贴切的。作者的情感没有外露,而是完全流淌在关于苦难平静如水的讲述中。余华对《活着》的叙述采取绝对冷观的视角, 将叙述的知性主体的道德判断和情感介入彻底瓦解。小说的开始设置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叙述者,整天“拖鞋吧哒吧哒,把那些小道弄得尘土飞扬”的民间歌谣收集者,将福贵引到现场之后,变成了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或者说,变成了这部小说的记录者。从福贵的自我讲述中,福贵的命运轨迹渐渐地呈现出来。表面上看,作家似乎站在作品之外,以一个高傲冷峻地姿态描述,冷淡地对待主人公所面对的一切苦难。而实际上,叙述语言的客观效果追求和叙述者的姿态背后却隐含着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这是一种“在之中”的呐喊,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承受了巨大的悲痛时,往往哽咽难以说明,这种悲痛无法用任何语言去描述。而且,情感与整体生存完全合为一,也就没有必要在生活世界之侧另外树立一套言语系统来反射和诠释这个弥漫性的情感世界。余华的情感是非表达性的,它完全流淌在关于苦难平静如水的讲述中。余华那种非常沉得住气的描写手段比一切含有主体过多解释成分和现实指向性的呼声,更能从四面八方把我们笼罩进去,以至于使我们反而沉不住气。

除了作者情感的内化,主人公福贵的情感也是打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余华说“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 都是我叙述中的符号, 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 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 叙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但是到了《在细雨中呼喊》, 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 我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声音, 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因此, 我写《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人物不断理解的过程, 当我感到理解的差不多了, 我的叙述也该结束了。”所以,福贵的“声音”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福贵的家庭悲剧从1940年代一直延伸到1980年代,集中体现了半个世纪里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富贵的寿命超过了家里所有其他人,亲历了从国

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文化大革命以及邓小平经济改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他反而称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当福贵牵着那头老牛一步步踏在田间时, 他可以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遥远而清新的过往, 并以亲手埋葬了所有的亲人而感到安慰。这不是麻木, 而是深重的悲哀已然溶入血液, 泪水只是一种徒然, 活着成为唯一的理由。这是一种生存本位状态的忍耐与张力,给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002,(11) : 171- 175.

[2] 叶立文,余华.《访谈: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2 ,(04)

[3]洪治纲 ,《余华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克尔凯郭尔.致命的疾病. 引自徐崇温主编. 存在主义哲学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郭春林. 新写实小说的文化精神分析—兼谈对新写实小说某些批评的看法

【J】. 文艺理论研究,1992.2

[6]余华.《活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五
《微笑在生死之间_评余华_活着_》

青年文学家

微笑在生死之间

王 晖

——评余华《活着》

山西省邮电学校 山西 太原 030012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03-01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每次读到深邃处,总会让人潸然泪下,那种只有合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 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伟大的贺拉斯警告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贺拉斯的话让很多人感到不安。那么是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日本有位诗人写过一首诗叫《活着》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活着的含义,了解生死之间能泰然处之的活着的含义!

《活着》/谷川俊太郎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那就是口渴/是枝丫间射下来耀眼的阳光/是忽然响起的一支旋律/是打喷嚏/是与你手牵手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那就是超短裙/是天文馆/是约瀚•施特劳斯/是毕加索/是阿尔卑斯山/是遇到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还要/小心翼翼第提防潜藏的恶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敢哭/是敢怒/是自由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此刻狗在远处的狂吠/是现在地球的旋转/是现在某处生命诞生的啼哭/是现在士兵在某地负伤/是现在秋千的摇荡/是现在时光的流逝

活着/所谓现在活着/是鸟儿展翅/是海涛汹涌/是蜗牛爬行/是人在相爱/是你的手温/是生命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

[2] 余华《活着》日文版,韩文版 编者语[3] 新华网 评《活着》

[4] 美作家盛赞《活着》是部永恒的作品---

兰守亭

3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六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余华《活着》读书笔记

一位走过历史的普通老人娓娓从容地到来他的一生,《活着》里的故事便在老人平淡的声音里,像是静静的河水般流淌出来,没有哀泣,也没有呜咽。讲述者老人没有刻意煽情,可是波澜无惊的语言里蕴含的故事震动了读者的心,不禁对老人的曲折不幸一生满怀同情。老人在经历了诸多亲人离世,只余孤单的自己凄凉在世后,还能安然平静的向他人讲着自己的亲人如何一个个离开,他最终会做到这样的超然心态,又说明了他经受了人世间极大的痛苦,物极必反,痛苦的不能再痛苦了,只有平平淡淡的活着。

《活着》里讲故事的老人叫福贵,他本是个地主的儿子,有土地,有房产,有身份,有地位,是个堂堂大少爷。可他偏偏是个好赌的败家子,很快就把家里的财产输个精光。他的不争气气死了老子,赔着全家人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好在万贯家产的消失换来了浪子回头,福贵从此改过自新,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当起了农民,真好地为这个潦倒的家担起了责任。没过多久,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这才有机会重回到家里。福贵不在家的两年里,他的老母过世,妻子含辛茹苦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讨生活,凤霞有庆都张大了不少,凤霞因为发烧变成了聋哑人。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进行土地革命,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熬过了这之后的苦日子后,眼看着好日子是苦尽甘来,命里安排的却是福贵一生厄运的真正开始。钱财散尽方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是没有了支撑,粉碎了希望。福贵的接下来的后半生,就是在不断地忍受着死神无情的双手将他的至亲从他的身边一个个的夺走,忍受着每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死去了,只留下孤孤单单,凄凉独活的老人……

在我读完《活着》后的第一想法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徐福贵到最后还要好好地活着?他不止一次地面对着至亲至爱从他身边相继离去,又不止一次的希望遭到破灭,这样的不幸接连不断的砸向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肉身,饶是任何一个平常人陷入这般精神打击的连环套中,都可能扛不住如此巨大的折磨,将会濒临精神崩溃。我曾怀疑是不是生活的压力,亲人离别带给他的痛苦,早已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怀疑心灵的抑郁已将他压迫的麻木,冷淡,他的心已被吹向茫茫沙漠,干涸到绝望地苟延残喘余生。

仔细回想考虑之后,我发现福贵最终变成一个孤独的老人,心态淡然的活着,是有其中的理由的。人是情感动物,往往对痛苦的记忆比较敏感,而且痛苦的经历总让人印象深刻,一旦沉溺便不容易自拔。所以在读《活着》时,情感就在无形当中被福贵的悲惨经历所笼罩,

那么痛苦也就越放越大,因而当我们只将关注点放在福贵的痛苦上时,就忽略了福贵人生里更为美好的东西,比如福贵儿女孝顺懂事;妻子善良贤惠,不离不弃;女婿踏实肯干;小小孙儿也似乎理解大人的苦恼,乖巧听话。这些都是福贵一生最朴实最真挚的收获,是他回忆里值得欣慰的地方。福贵能够活着的力量一方面除了对生活的坚忍之外,另一方面还有亲情的心理支撑。

一、活着是对苦难生活的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里的徐福贵不正是在忍受着现实给他的幸福与苦难,无聊和平庸吗?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没有很高的觉悟,尤其像福贵所处的经济落后的年代,广大农民一生当中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着。他们起早贪黑,不计劳累,拼命苦干,只是简单为了养家糊口,养儿育女。活着的最高追求就是过上衣食无忧,家人平安的好日子。像徐福贵一样的农民都把亲人和粮食看做他们生命里最重要的部分,他们追求的很简单,眼光和思想也停留于此处,自我意识很低,因而当他们的粮食受到威胁,亲人遭遇厄难时,他们不会抱怨社会谴责老天,只是逆来顺受,接受现实的打击,去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等到亲人离世,再没有亲人可以让他负责任时,就剩下他对自己负责任了——活着。

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福贵的一生多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后,却又变成山重水复又无路。他从心底高兴每次似乎已来的幸福,这种平淡的幸福给乐安知足的福贵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希望,可是命运恰恰就像是逮住了他不放,不断地给他开着玩笑。生活带给他的希望,在他还没来得及憧憬时,便毫不留情地夺走他的至亲,将他希望的小火苗生生浇灭,一次次打入绝望的深渊。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也许在他们的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的留恋和执着。

但是活着不容易,活人追忆死去的人又是很痛苦的。福贵的亲人大都又是不愿死去的,无论生活多么困苦艰难,一家人每天在一起也是开心的。即便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带给他超越身体伤痛的近乎使人精神崩溃的精神打击和折磨,他依然挺了过来。余华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个人就是福贵”。“活着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再回首,一切化作夕阳下淡然的身影,福贵没有表现出无限痛楚,也没有抱怨苍天或谁,这些普

通世人的品质,与淡然心态未必人人都领悟得到,福贵把活着的意义升华了,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行尸走肉,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沉溺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也没有消极地放任生活放弃生命。过尽千帆,这是普通农民经历多次常人无法忍受的生死离别,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锤心之痛后的超然,他在好好活着。

二、活着里的浓浓温情是生活里的欣慰与希望。

《活着》中的世间真情处处可见,小说中的真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这些真情便是他们活着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这些牵挂才会有想要活下去的坚忍与勇气。

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家珍没有嫌贫爱富,跟着福贵吃苦受累无半句怨言。徐家破亡后,家珍被富商父亲强行接回家里,半年后家珍放弃家里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地重返徐家跟着福贵过平头百姓的艰苦日子,日子是好是坏,从不说什么。福贵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勤劳顾家,踏实肯干。家珍和福贵在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

福贵和有庆父子之情: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

福贵和凤霞的父女之情: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凤霞连夜跑回家再被父亲背着送回养父母家时,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此外,福贵与长根的主仆情,与春生的战友情,还有与女婿二喜的半个父子情和对外孙苦根的爷孙情,无不让人感动落泪。命运里的不足用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真情填满,源源无尽的苦难无法枯竭用温暖人情哺育的精神世界。

尽管《活着》给读者展示了福贵悲惨的一生 ,儿子有庆遭遇意外夭折,女儿凤霞难产致死,媳妇家珍悲痛伤亡,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仅在的小外孙苦根又被撑死夺走小命。这一连串的厄遇都降在了福贵头上,感觉他算得上人世间最不幸的人了。可是整篇小说读下

来,给读者的感觉除了对主人公福贵的至亲相继离开他的同情之外,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我想这些人与人之间最为淳朴真诚的感情是《活着》里不幸之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活着的人命运是悲惨的,但他们的心灵是滋润勃发的,因为在作者给我们描述的故事里,大多数人都是朴实的农民,他们拥有善良的品质,少去了一些作品中世态炎凉,社会黑暗,人类冷漠世故之类的丑陋真相,所以更加突出了作品里人性的温暖,增添了许多人情味,福贵活着不再是痛苦凄凉的事。《活着》不单单是对亲人的怀念,还有对曾经美好人性光辉和亲情温暖的缅怀。

余华的活着为什么被誉为微笑着的泪篇七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浅谈余华《活着》中蕴含的人生哲学

唐康佳(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 要:《活着》这部作品余华以最朴实无华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语句和关注底层农民生存境遇的笔调,表现了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作品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人生百态。

关键词:活着 现实 生活 人生 哲学

余华在《活着》中,已不局限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现实变迁,以及政治话语所辐射的权威意识形态,而只关注人的生存本身,即支撑人的存在的所有支点,这些支点不只是颓废的、无望的带着世纪末情调的绝望的呐喊与战栗,还拥有浓郁的心灵际遇方式方法,是人类超越万物以后所独具的本性,它不能只用道义、良知、真理等概念解释,而需用心灵用生命本身来注解。这既是作者为其寻找的生存方式,同时“活着”二字也再次唤醒我们对生命的重新审视。

[1]

的搬运工二喜后,女儿能够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可好景不长,一年后女儿又因难产而死去。四年后,凤霞的丈夫二喜在工地上又被水泥板夹死了。可怜的苦根从此便成了一个孤儿,父母亲的相继死去,县城里的家已成了砖瓦不全的家。苦根便随他剩下的唯一亲人福贵一起来到乡下。一转眼三年的时间很快又过去了,眼看苦根也一天天长大也能帮着干点活了,福贵的脸上也因此呈现一丝丝笑容。不料,一天在田地里苦根突然觉得头晕,福贵便把他送回家中,并摘来半锅新鲜的豆子,回去给苦根煮熟了,里面放上盐放在床头的凳子上。饿坏了的苦根一看有豆子吃就笑了,这一吃可坏了苦根一直不停的吃最后由于过量给撑死了,收工回来的福贵一看就傻了眼。这可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啊!在这世上自己已孑然一身没了亲人。在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为自己尽可能的使孤独感不再那么浓,便决心买一头牛回来给自己做伴。他认为牛也算半个人,它能替自己干活,闲下来心里闷了还可以和它说说话。一点希望、一点要求就是生活的曙光[4]!

一、对“活着”的再度审视。

“活着”二字看似简单而又平凡,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引发了更多地读者对生活的思考。读完《活着》这部作品我曾不此一次的这样问过自己;我们为何活着,怎样才能度过有价值而又短暂的一生?怎样认识自我,让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审视这个最原始的人生哲学。在作品中的福贵他代表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他面对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情,这便是汇聚成他一生苦难经历的源泉。面对这些苦难他没有反抗甚至连一丝埋怨也没有,有的只是传统的应对方式,即“忍耐”、“宽恕”等退一步说的思想。“活着”它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方式,还是“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呢”?我想就“活着”一词作者给予了我们更为权威的解释,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解释太过于原始。但是,我却要告《活着》这部作品,诉你越是原始的才是最权威、最重要的解释。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苦难经历的描述并让福贵一次次的侥幸的存活下来。其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坚强的走出生命的禁圈以其特有的韧性让生命一次又一次得以绽放。

[2]

三、作品与现实的契合——“忍耐”与“活着”的人生哲学。

从福贵老人一生苦难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就像是一个不幸的人类精灵中最不幸者。他既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与护佑,更物世人的同情与帮助。然而面对这样坎坷、苦难的人生,他没有失望更没有绝望,他仍然在努力的活着。尽管人世间的一切仿佛都抛弃了他就连最至亲的亲人都走了,但他仍想坚强的存活下去。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生苦难的经历,他业才深刻地领悟到“活着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要求与信念”。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深刻地知道唯有健康的活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不然。人的一生简而观之总觉得人活着应该要遵守生老病死的规律。但事实上人生活了一辈子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的。比如,有的人是死于生老病死的,而有的人是死于意外。正如作品中父亲的死、有庆的死、二喜的死以及苦根的死等这些就属于第二种,即在意外中死去,而只有福贵母亲的死是属于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可见我们人的一生中充满了无数的变数[5]。例如,就像作品中福贵老人他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是人生中的坎坷,所以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坦荡荡的,这就决定了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的变数。在抗战后,福贵由于好赌在赌场上把全部的家产都输给了龙二,但这对他来说却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解放后,龙二被划成了地主也因此蹲入大牢,最后也落得被枪毙的下场。用龙二的话说:“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再如,在一次进城为重病在床的母亲寻医时却不幸被国民党抓了去,在枪林弹雨的战争中,在饿殍遍野的战场上他却又再一次奇迹般的生还。和他一起的战壕朋友春生也侥幸的存活了下来。后来春生当上了本地的县长,春生在战场上没有死,但却在一场革命中忍受不了种种打击而自杀了。为此,福贵意味深长地说:“人若要

二、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希望或理想的生活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幸福。

《活着》中的福贵老人他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妻亡子韵的悲惨遭遇。我想在人的一生中最至命的打击也莫过于此。但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福贵老人选择的仍然是坚强的活着。他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那时的他吃喝玩乐无所不好。最终由于他的顽劣赌博在抗战后便将家中所有的家产全部输光。这便是他生活悲剧开始的转捩点。父亲也因此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念,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母亲也从此一病不起,为了进城寻医给母亲治病在去的途中又不幸地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他结识了老全、春生。他们互相帮助、照顾。最终,他又侥幸的从死人堆里爬出,从饥饿的隧道穿过历经艰辛的福贵他终于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3]。一直等到解放后他才回到了家中。病重的母亲在他走了两个月后就已经病故了。女儿凤霞终因没钱治病也成了哑巴。在闹饥荒的年代里,为了能让儿子有庆念得起书他不得已又曾将女儿送给别人。可是在学校念书的有庆在一次为救县长夫人对他抽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好不容易找到了对象,本以为嫁给县城

22

2011年11月刊

文学评论

金钱时代的爱情——我看亦舒的《喜宝》

孙田原(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亦舒的作品大多有着时代印记,体现着金钱时代香港的整个现实背景,总是或多或少的反映着都市人普遍的生存危机感和焦灼感。当然,这一切都是通过作品中的爱情向我们展示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喜宝》来看金钱时代女性的爱情悲剧,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大时代的影响。通过讲述喜宝的故事分析香港社会的金钱万能观以及女性地位的缺失。进而分析亦舒小说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她讲故事的技巧,怎样通过情节和语言将普通的故事变得引人入胜,然后被读者熟记并津津乐道。

关键词:亦舒 喜宝 金钱万能 爱情悲剧

有人这样评价亦舒的作品“有些文章,只要看了标题,就知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却又篇篇平中出奇,让人感叹,嚯,原来是这样子的啊!大约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是啊,亦舒的作品中的人物不比同时期琼瑶作品中的人物,她们就像是在我们身边的某某某,故事很简单,却总有一些不经意的小线索引导着我们往下看,在不悲不喜的语句下掩藏的是深深的悲凉,对爱情的、对社会的。然而即便这样,亦舒依然渴望着真情和温暖,就像《喜宝》中的喜宝这样说“我要很多很多的爱……”

亦舒五岁定居香港,十四岁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她的作品多是反应香港生活的,并且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多部作品中,

她的女主角们都不仅要心理独立,更要经济上的独立。下面我们就通过她的代表作《喜宝》来具体欣赏下这位具有独立意识的女作家笔下的美丽的倔强的又现实的女子——喜宝。

一、喜宝——传奇女人的爱情悲剧

喜宝,多讨喜的名字啊,读来便觉得她柔柔弱弱,让人忍不住想要永远的保护她。然而,她却是如此精明的、世故的、知道如何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女子,让人又爱又恨。爱她的聪明讨巧,心疼她所受的伤害,却又不得不恨的世故与绝决,恨她的财迷心窍。

富家女勖聪慧和剑桥高材生姜喜宝在飞机上偶遇并留下了联

想死了便谁也救不了了”。在第一次的人生变数中“龙二因含有地主成分被枪毙时,福贵还自我解嘲地说:‘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今天被枪毙掉的就是我了’”。福贵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有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为此,他说:“我家的祖坟算是埋对地方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性。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从死里逃生的他对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并且作者余华也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那就是两个字“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

面对这样的人生遭遇主人公福贵既没有血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甚至没半点埋怨的语言。有的只是福贵在这种苦难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宽阔的忍耐。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尽管所以的亲人都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的路程上遍地荆棘,孤苦伶仃的他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存活下来。我想倘若换成一般的常人结果就决不会这么乐观了。福贵尽管生活在有骄阳而无一丝温暖的天空下,可他依然坚韧的活着,这一韧性就是来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思想,也来源于他几经波折的人生经历的磨练。深刻的认识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一切都才会有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承受着苦难,憧憬着未来,这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面对苦难的生活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迎接和挑战,因为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洗礼和磨练我们的生命力才会更富有韧性。在今后的人生中才会更好的活着。

《活着》是一部关注下层人民生活境遇,表现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经历,它让我们知道什么叫活着,“活着就是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活着也许它超越了时空,它含着宇宙所有的有机生命。人要一代代活下去,生生不息。这

其中不仅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活着”的力量。同时,我们自身也清楚地知道“惟有活着”一切都才有了希望。“活着”它能让我们去认真的学习、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活着”它就像一束曙光笼罩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在它的护卫下永远绽放。

注释:

[1]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04页

[2]林喜敬:《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第24页

[3]徐林正:《先锋余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72页

[4]谢有顺:《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第85页

[5]董素青:《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第36页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林喜敬:《从<活着>看余华的生存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

[4]徐林正:《先锋余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谢有顺:《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董素青:《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011年11月刊

23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