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季羡林与孔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季羡林与孔子篇一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一、季羡林篇:

(一)个人成就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

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

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1]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

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

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

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

《幽径悲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清塘荷韵》 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

《成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

《做人与处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永久的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

(三)人物评价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

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

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

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

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

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

1、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

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

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

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

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

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

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

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

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

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

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

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

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

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

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

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

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

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

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

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

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

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

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

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4分)

2.品析语言。(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2分)【注】加点

词语:造化小儿

3、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4分)

2、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

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

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

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

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

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

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

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

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

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

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

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

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

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

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

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

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

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

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

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

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

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

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

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

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

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

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

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

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

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

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

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

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选自《季羡林散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内涵。(6分)

(1)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4分)

(2)我为我的“季荷”祝福。(2分)

2、第②节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第⑧节写荷花,运用了哪些写法?请联系文章作具体赏析。(6分)

4.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何要在④~⑥节详写叶的生长呢?(8分)

3、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

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

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

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

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

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

季羡林与孔子篇二
《季羡林与伊姆加德》

季羡林拒绝婚外情,一心研究终成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早年异国恋情 季羡林拒绝婚外情,一心研究终成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早年异国恋情 —— —(转载:自网络)—季羡林 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从 1935 年到 1945 年,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 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 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但在此期间他与一位德国 姑娘的爱情经历,却带给他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 在哥廷根留学的时候,季羡林租住在一个善良的 德国老太太家里。在他住的同一条街上,还有一户叫 迈耶的德国人家。男主人迈耶为人憨厚朴实,而女主 人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 女儿。大女儿名叫伊姆加德,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 金发碧眼,皮肤白皙,而且身材苗条,活泼可爱。迈 耶家也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把多余的房间租给中国留 学生住。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 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久而久之,便同迈 耶一家人熟悉了。正在读博士学位的季羡林当时不过 三十,年轻英俊,待人谦和有礼,又说得一口流利的 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 轻人,经常邀请季羡林来他家做客。 当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要先用德文写成 稿子, 在送给教授看之前, 还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样。 可是,当时身处异国的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 字。热心的伊姆加德小姐表示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 季羡林的论文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又修改得很 乱,对伊姆加德小姐来说,简直像天书一样。因此, 伊姆加德小姐打字时,季羡林必须坐在旁边,以便咨 询。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 晚上到她家去,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这样经过一 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 了感情。他们的心事很快被细心的迈耶太太看穿。这 个开朗的德国老太太很喜欢季羡林,觉得他有学问、 人品好。因此,她很乐意撮合女儿的这桩婚事。因而 以后迈耶家凡有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吃茶等 等,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 德生日那一天,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让季羡林坐 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季羡林当时已经为人夫, 为人父。尽管那是一桩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于是, 每当回到寓所,他的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他爱伊 姆加德,伊姆加德也爱他。如果他们由相爱而结合, 自己未来的生

活大概会是幸福美满的。但是那样做, 不仅意味着对妻子、儿女的背叛和抛弃,也意味着把 自己的亲人推向痛苦的深渊。这是违背他所受的教育 和他做人的原则的,也是他无法办到的。反之,如果 他克制自己的感情,又会使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 和痛苦,自己也会遗憾终生。可是痛定思过之后,这 个对别人考虑永远胜过自己的国学大师最后决定压抑 自己的情感,离开德国。 离别是痛苦的。季羡林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 这样的情况下,我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心 里是什么滋味,完全可以想象。”1945 年 9 月 24 日, 他又在日记中写道:“吃过晚饭,7 点半到迈耶家去, 同伊姆加德打字。她劝我不要离开德国。她今天晚上 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 办法?像我这样的人不配爱她这样美丽的女孩子。” 季羡林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依依不舍地离开迈 耶一家到了瑞士。之后两人还通过几次信,但他回国 以后就断了音讯。1983 年,季羡林回到哥廷根时曾打 听过伊姆加德,当然是杳如黄鹤。他只得无可奈何地 说:“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 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 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 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据说 2000 年时, 香港某电视台的一位记者为了拍 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曾专程到哥廷根去了一趟。最后 终于找到了伊姆加德,并且访问了她。当年的伊姆加 德小姐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然而精神矍铄。询问的结 果更是出人意料:伊姆加德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 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上。

季羡林与孔子篇三
《《三思而行》季羡林阅读答案》

《三思而行》季羡林阅读答案

三 思 而 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 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问题:

1.整体阅读,最后一段划横线的部分应该填写以下的哪个观点?( )(3分)

A.季文子的‚三思而行‛。

B.人们要求诸葛恪的‚每事必十思‛。

C.崇拜希特勒人的‚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D.孔子的‚再,斯可矣‛。

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说要‚数典不忘祖‛,在第②段中,他数了哪些典?请你列举出来。(4分)

(2)本文第⑤段作者举希特勒崇拜者行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他的什么观点?请引用此段原文回答。(3分)

3.文章第②段中列举《论语正义》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4.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孔子主张‚再,斯可矣‛,本文作者是怎样解释孔子的这一主张的?(3分)

5.文章最后说‚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作者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D

2 (1)1.《论语•公冶长第五》2.《十三经注疏》3.《论语正义》4.《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4分)

(2)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3分)

3.是为了说明二千六七百年以来,‚三思而行‛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3分)

4.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5.①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多思有时会使人懵懂而误大事。②举昔时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申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更不行。

季羡林与孔子篇四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从日常饮食起居、心理和生理健康、体育休闲等方面对孔子的养生之道进行评析。孔子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庄子》的“养生主”主张“静以养生”,顺其自然;《吕氏春秋》主张“动以养生”,来源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老子》的“善摄生者”的理论;等等。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1】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2.孔子的养生之法

2.1日常饮食起居习惯

2.1.1衣着合理

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

常衣着,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论语·乡党篇》又言“亵裘长,短右袂。”指的便是在家穿的皮衣应该长点,但是右袖应该短些,以便于做事。

2.1.2饮食有节

孔子在养生方面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养生有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管子·形势解》)。孔子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认为饮食不应过量,即使是鱼肉丰富也不能过多地饮用,更反对暴饮暴食,否则,肥甘之品,易于上心脾。酒,对人有利有弊,因而孔子提出了一个“度”,酒不易醉,“酒适量,可益人;酒过量,必害人”(《论语·乡党篇》)。他还认为一个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篇》),即吃饱了不运动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

孔子为了注重饮食卫生,便于消化、吸收,主张“食不言,寝不语”。认为吃饭交谈影响消化,不卫生。还提出了“八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沽酒,市脯,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篇》)。即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②颜色坏的不食;③发臭的不食;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⑤调料不当的不食;⑥不合时令的不食;⑦肉切得不正的不食;⑧市场上卖的酒和熟食不食,甚至于祭祀的肉超过三天的不食。从中都显示了孔子对食品的卫生有严格的要求,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病从口入的道理。朱熹因而称赞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2】

2.1.3起居有常

孔子认为,有规律作息对健康有很大益处。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曰:“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在《论语·乡党篇》又曰:“食不言,寝不语。”睡觉时应该静心而养神,如此才能有好的睡眠质量。孔子连对睡觉的姿势也很讲究,他要求“寝不尸”(《论语·乡党篇》),睡觉应采用侧卧而非仰卧,正如俗语所言:“卧如弓”。现代医学表明:向右侧卧的睡眠姿势可以减少对心脏的压力,对延年益寿是很有益处的。

在居住上,孔子认为仰卧不应当过于舒适安逸。因为如果人讲究舒适安逸了就会变懒,不思进取,意志消沉;不参与运动,体质就会下降。所以孔子常言:“居无求安。”“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论语·宪问篇》)。孔子还认为,在日常起居中无论过逸还是过劳都会让人身体受损,影响健康,所以主张生活要有规律,劳逸

结合、适度,才能健康长寿。

2.2心理健康

孔子非常注重心理上的健康。他要求人的内心应该保持仁厚祥和、清静平和,并要不断地进行思想修养。以“中”,“和”,“乐”,“仁”,“静”为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

孔子十分注重内心的调和,尽量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认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磨难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豁达的心。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孔子虽多才多艺,四处游历,却怀才不遇,而他仍然以平常心对待,到了晚年也依然四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这和他豁达乐观的心态是密切相关的。故《论语·述而篇》言:“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无怪他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了赞叹:“贤哉,回也。”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待人处事应做到不偏不倚,审时度势,灵活变通,不过度不过及。不论快乐与悲伤,还是性与情感上的自然交融和相互渗透,都是理欲调和。因而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即使是在他两个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伯牛的早死对他的重大打击下,孔子也做到了丧事致以悲哀之情,但是却不为过于伤痛。

孔子还总结,长寿应保持“静”“仁”。《论语·雍也篇》:“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所以孔子认为,聪明的人有乐观的心情,仁慈、宽厚正是长寿的标尺。仁者以“静”为标志,以为静可以使人健康,这和道家的静有异曲同工之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3】“然而孔子的静与道家的静又存在着不同,道家的静表现在内心的虚无,而孔子的静则表现在仁厚般的坦然。”【4】真正聪明的人之所以快乐,不仅是因为能迎刃而解各种问题,而是因为了解人生的方向和意义的快乐。“‘仁’似乎更高一层,以无所谓的快乐不快乐,他(她)的心境如此平和宁静,无所谓变迁,成了无时间的时间:寿。”【5】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如何,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在各项增进身体健康的因素中,心理状态占首位。美国维兰博士对2000多人进行了近40年的随访调查后指出:“精神痛苦者至少会受到损寿5年的健康损害。”【6】古今中外长寿者无一不是胸怀宽广,豁达乐观,有远大理想的人。原苏联长寿学家伊林博士

的调查表明: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中有96%是乐观者。【6】而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孔子能天享73岁,这无不与他胸怀宽广、豁达乐观有关。

对于“乐”的好处,孔子颇有心得。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这三种有益健康的事为:用礼乐调节行动,导人以善,多交好友;三种有害健康的事为:骄纵放肆,游荡闲逛,饮食荒淫。还指出健康不只要保持乐观,还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更进一步地对人的行为、心理健康提出了建议。

2.3生理健康

孔子肯定了人的欲望,指出“饮食男女,人之欲大存焉”(《论语·里仁篇》)。但是必须要有节制,所以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气血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这也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征来养生,根据年龄的大小、生理特点的不同用以不同的养生之道:少年时代,机体发育不成熟,精力不稳定,注意不应早婚,要警惕性生活不应放纵。中壮年时期,身体强健旺盛,力量充沛,脾气也大,要少与人争斗,以免伤及自身。到老年,体质虚弱,要警惕保守和贪婪,事事应该看淡,不应该再贪恋什么名利,患得患失。

2.4体育休闲

在许多人眼里,孔子可能是一个文弱迂腐的老书生。其实孔子是一个射猎、钓鱼、驾车、登山、涉水的爱好者。他酷爱体育,身体强健。据《礼记·射仪》称孔子身长9尺有6寸,约191cm。体育运动是孔子养生的另一个方面。《论语·阳货篇》:“四时行也,百物生焉。”认为阴阳四时,万物生长,万物运行不息,生命在运动才能得以延寿年年。

《论语·述而篇》:“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是说孔子喜欢钓鱼但不用带多钩的长绳,喜欢射鸟,但不射停在巢中的鸟。这都说明孔子是常去参加钓鱼、射猎这样的活动的。而在《礼记·射义篇》中提到的“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射箭的时候,围观者那么多,可知孔子的射技精湛。除此之外,孔子还常与弟子们结伴去郊游,一边观赏大自然的景观,一边进行讲学。《论语·颜渊篇》中便记有孔子和他的弟子樊迟游于舞雩之下,他必定要尽兴而归。而在现在泰山一天门的座石牌坊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正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作为一

个乐山乐水的智仁之人,喜欢体育,重视锻炼身体才得以练出了一副强壮的体魄。

2.5音乐陶冶性情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本人对音乐也很有研究,还亲自编订了《乐经》,但是已经失传。在齐国听的《韶》的乐章时竟然“三月不知道肉味”而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篇》)。即使在绝粮于阵地之际,孔子也通过音乐来放松精神,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3结语

孔子虽非医学家,但作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他取得的成就与他的养生之道和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分不开的。他所始创的儒学思想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创理论。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完整的健康涵义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与环境、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健康。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意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重视文化生活,重视生命质量,追求健康,讲究高雅休闲享受,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意识的重要特征。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养生学成为一门新的社会时尚学科,将会更好地引导人们去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贾龙标 《孔子及儒家的养生思想探究》

【2】宋·朱熹 《四书集注》

【3】季羡林 《传世藏书之老子·归根篇》

【4】李金龙 《道家静以养生与儒家静以养生》

【5】李泽厚 《论语今读》

【6】黄渭铭 《健康长寿指南》

季羡林与孔子篇五
《孔子的思想》

季羡林与孔子篇六
《孔子文化现象》

孔子文化现象

关键词:孔子;文化现象;造势活动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

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

养性和对他人的爱。

“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在这个飞速

发展的经济时代更具有涤化人浮躁心灵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孔子在历史中沉寂了若干年之后,又突然重新

走红。网络、电视、报刊等大大小小的媒体掀起了一场关于孔子的

造势活动,一座座孔子学堂也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似乎孔子成了

现今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成了当代社会的明星!

有人对这些年关于孔子的造势活动冠以“孔子热”的名称,并列

举出一系列事件,以证明孔子确实“热”得不得了。于丹“论语心

得”火爆于中央电视台,民间“读经热”似有兴旺之势,数部孔子

题材的影视剧积极抢占荧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红火。一时间,

孔子文化被商业运作和诸多学者泛化到最大,而且大有赶超之势

头,孔子思想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不亦乐乎的全民运动。

一、孔子与中华文化——以仁为核的思想体系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迪者,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

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

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

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

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1.以治平为本。修齐治平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如何能做到修齐治

平?其一,在国家治理上实行德治,而不实行暴力政治。孔子说:“道

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下引该书只注篇名)注重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

使百姓对非道德的行为有羞耻之心。政令刑罚只能使百姓不敢犯

罪,但没有羞耻之心。为政者要以自己道德榜样力量教化百姓,“政

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这便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这是社会治平的根本。

2.在经济上主张由小康到大同。《礼记-礼运》篇对“小康”社会

和“大同”社会都做了描绘。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尧

舜为“大同”社会,文武为“小康”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

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选贤与能,是一个和谐至善完美的社会;“小

康”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是讲信、义、仁、让,

有礼、有次序、治平和睦的社会。这是社会治平的基础。

3.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所忧患的

是德、学、义、不善的不修、不讲、不徙、不改。每一个人都应该

努力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素养,遵守孝悌、忠恕、诚信、恭敬、智

勇的道德。孝悌是为人之本,而目不会犯上;忠恕是仁之本;言而

有信,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

百姓”。培育自己道德素质,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这是社会治平的保证。

4.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种打破等级制度贵贱限制的

开放式教育,在2500多年前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难

能可贵的。这种“无类”的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对提

高培养人的知识、道德、文化素质有积极作用和影响,是改造社会,

移风易俗的动力,是社会治平的支撑。

5.以仁为核。孔子认为,社会治平和睦的根本、基础、保证和支

撑都属于外在的现实层面,其内在的灵魂层面,则是仁。孔子认为,

仁是人的本质特性,仁的内涵是指爱人,“仁者爱人”。虽然孔子讲

的爱人,本质上仍有差等,但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仍有极

高的价值。爱人有三方面,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博

施于民而能济众”;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

体现的这种爱的人道精神是无私的、博大的、为人的。孔子以仁为

核心辐射到各个层面,并贯彻到各个领域,如社会典章制度、尊卑

长幼之序、亲疏远近之别,这便是礼的层面,“丘闻之,民之所由

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无礼,社会就会无序;无礼,

伦理关系就会错位;无礼,亲疏关系就会不辨;无礼,天地神祗就

无法礼敬。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使礼具有爱人的人道主义的意蕴,

使礼的各种关系能保持一种理解的、人文关怀的、和谐的张力。所

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不仁的人是说不上礼和乐的,没有仁作为内涵的礼和乐,光有玉帛、

钟鼓等礼的形式,是不能称做礼乐的,但礼是仁的外在的表现或形

式,没有表现或形式,仁的内在精神也得不到体现。

仁在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具有核心地位。《子张》说“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思、问、志之中都体现

了仁的精神境界。对于读书的人。即士要志向强毅,任重道远,以

实现仁为己任。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孔子认为,君子应以

道义为原则,行为合乎礼节,说话要谦逊,做事讲诚信。圣人是至

善至美的仁人,是孔子的理想人格。

二、二十一世纪的泛孔子文化现象

(一)现象之二——孔子哲学成为造星原材料

随着近几年的国学热,许多学者、专家和媒体纷纷把眼球聚焦在

《论语》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孔子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

编织孔子的传道轶事来愉悦观众。一时间,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研究

的媒体节目,层出不穷,尤其《百家讲坛》为突出。在公众的推动

下,《百家讲坛》的造星功能开始神化,于丹的《论语心得》完成

了450万册的销售。

(二)现象之三——孔子延伸的周边产业链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商业时代。任何有价值的人或事物都可能

迅速包装成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

地。孔子也难以幸免。在巧借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国学热”思

潮下,孔子的文化和逸事被包装成各种产品供求于市。

1.孔子“画”的动画片。

2009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深圳凤凰星影视传媒联合打造了动

画版《孔子》。

动画版《孔子》制作班底真是名家云集:国学大师季羡林任该片

总顾问并亲自题写片名,作家张炜、叶兆言、张艺谋“御用”编剧

李冯等联手担任该片编剧,著名国画家戴敦邦担任形象设计总监,

国画家范增给予人物设计指导,甚至连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也准备

倾力加盟,为动画制作出谋划策。

深圳凤凰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动画版《孔子》执行总策

划赵先德说:“动画版《孔子》总投资5000万元,制作100集,每

集13分钟,资金以公司自主筹备为主,政府给予了少量补贴。公

司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希望通过联合出品、联合录制、冠名、

鸣谢等方式进行合作,吸引资金加盟。”

2.孔子“编”的图书。

书商们的鼻子是非常灵敏的,随着“国学热”的到来,孔子的儒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