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读谈美有感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5    阅读:

读谈美有感第一篇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艺术组 黄德钦

“美术”是什么?我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分析了美术的分类,美术的功能等。但我始终不忘跟学生强调说就是一门“美”的“技术”学科。

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现象,并将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贯穿在学习中,运用在生活中,丰富自已的生活和阅历。站在讲台上,我曾称赞某位同学的服饰搭配美,因为他使用了色彩鲜艳的对比手法;也曾经和同学们激励辩驳毕加索创作的大作《格尔尼卡》恐惧、不安的画面何为美?也积极鼓励学生从凡高的生活坎坷的经历,内心却像《向日葵》般坚强毅力,从罗丹的《加莱义民》身上,我们看到罗丹用粗犷和细致的雕塑手法留给了人类一件件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更鼓励学生像作品、画家一样做个真善美的人„„

今暑假有幸拜读朱光潜老师著的《谈美》一书,书从方方面面验证了何为“美”, “美的标准依据是什么等等,读到一些让我触动的内容时,不自觉让我想起了在教学中的种种,使我触动颇深,感受到意象世界中的美感世界。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在欣赏中引入美,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这些艺无定法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大家谈起美,自然就想起了“丑”,但实际中,美与丑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罗丹说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就化成美了” 而往往有人认为这些物质上对“美”的追求未免“俗不可耐”。认为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已放在第一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 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教育是艺术,不外乎说,教育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的神灵之会,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恐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科学,教育不能成其真,没有艺术,教育不能成其美。是科学,才有教育的神圣和庄严,是艺术,才有教育的灵动和活泼。抛弃功利目的,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钻研教育科学,努力求真,达于娴熟,然后才能变化无端,臻于艺术之巅。但这并不意味着求真之时不能求美,求美之时无须再求真,实际上,真和美都是无止境的。或许灵机一动,就能体现教育艺术的创新之美。

二○一一年八月一十八日

读谈美有感第二篇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因此,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跟鞋,说话用唱腔„„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正如后来人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濠梁之辩”的小故事,说明人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也可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的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感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真正

的美感经验能够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是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罗金斯曾经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常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美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内容派是肯定的,形式派是否定的。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通常所谓联想是辗转不止的乱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

到罗裙,又想到守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证家都不免犯两种错误:一是穿凿附会,二是因为考据而忘欣赏。批评家分四大类:导师类,法官类,舌人类、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批评类。我个人倾向印象派“欣赏的批评”,他们的领袖佛朗士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批评家都只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坐中的冒险。”印象派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它不应像餐馆的使女只捧菜给人吃,应该亲自尝菜的味道。总而言之,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而欣赏却不可无考证和批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为什么“情人眼底出西施”呢?因为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即人情化和理想化。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丝毫不带占有欲。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艺术史上有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主义,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

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常态,二是艺术美。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它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说自然本来就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文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的很荒谬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从儿童玩骑马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1.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4.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安慰情感。游戏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1.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2.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必有作品;3.艺术家不能不研究“传达”所需要的技巧。一般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谴兴,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比如王昌龄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时有哪些心理活动呢?他必定使用了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读谈美有感第三篇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报纸和杂志,好像在这样忙碌焦躁的时代,让人焦躁得完全静不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曾经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好书,但是每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看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的时候,我正坐着公车去兼职。在那样喧嚣的环境下,我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我觉得美学可能是一门挺艺术化,挺高深的学科。可是,朱光潜先生却把美学的各种深沉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道理。

看一本书,不得不看的是它的前言。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就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谈美,教会人们如何去“怡情养性”,去“免俗”,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拯救社会的作用。虽然这本书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凤姐”这样的以其不同常人的思想和行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这样粗俗的卖点竟然也可以达到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我想人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去“免俗”。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关注。“免俗”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就被充实了,被净化了,社会也就更和谐进步了。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来谈美,每一章其实都教会了我很多,我最喜欢的或者说感悟最深的就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十四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对这几章的感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我们会说的一句话,朱光潜先生用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将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转化为一种艺术。艺术的创造不光需要一种感情,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赏。而对于任何事物的欣赏,我们都要也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当你身在其中时,或许你会被很多实际的需求、欲望或者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蒙蔽了你去发现美的眼睛。“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与人相处,距离近了,我就会发现别人身上各种缺点,然后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慢慢变差。假若是隔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了解和看到的就只是别人的一面,至于其他的一些面,我就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我理想的那样。所以,要保持美感,我想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距离。但假若那种距离必须消失,就好像恋爱和婚姻,那么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由“美”到“不美”的转变。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比喻。希腊女神雕像在这里就代表着艺术的美感,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就代表着快感。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学者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很多人把快感和美感混为一谈。朱先生认为,美感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2.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好看,帅气一般都是快感,而非美感。真正的美,应该像希腊女神雕像一样让人在欣赏的时候沉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欣赏,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才回想起刚才的欣赏过程很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常常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句话。在这里,朱光潜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创作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天才就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和本身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凡是取得成就的天才虽然有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美,创造艺术。但是下功夫不光是指在书本上,还应该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我们做任何事,不光是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假若没有一定宽度和一定深度的见识,只专注于工作上的小范围的提高,仍然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不妨在闲暇的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见识,读书、看报、上网、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一些事。

“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也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个忠告。人生中处处都有艺术和美,我们对于人生要抱着严肃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但是也不应失了豁达的情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多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断地拼搏。但是有多少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呢?虽然整天忙成一团,但是忙乱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空虚。要想获得情趣丰富的幸福生活,我们就应该偶尔停下脚步,站在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立场,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当你懂得欣赏艺术的美,你的生活也就会瞬间变得情趣丰富。

我想对于一本书的参悟,只此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三年、五年以后,重新拾取这本书,我可以有更深刻的见解。

广电803班

200820940525 张 瑜

读谈美有感第四篇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规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实际生活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活。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这个段落里朱先生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经验的道理,即:美感经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经验息息相关的。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

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这也是人们看到某某事物时会说:我认为如何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人们在对事物赋予个人的某种情趣的定义同时人们也在不经意中模仿着事物本身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因为事物的物理属性,因为人的移情作用,两种属性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经验。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德拉克洛瓦

这里又可以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朱先生在此提到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略有分别但究其观点都是“模仿自然”。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以自然为内容,以人的情趣及一种形式而表达出来的,单纯的自然是无法定义其美还是丑,因为有了人的感受或说移情作用,才有了自然美这个概念。理想主义虽说自然中有美有丑,但它要的是经过理想化后的一种固有的共性模式化的东西。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模仿自然。艺术的美是要高于自然的,自然不过是借境抒情、借物俞人的元素,人是主体,自然融入了人的感受、人的情趣才变得美,这种美也是人的一种再创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推崇的模仿自然的美和我们讲的艺术美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形象丑陋的元素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排列组织它就会变得和谐,变得有美感,简单的说人以自然为元素,不同的情趣会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不同方式的艺术美,而只模仿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美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多是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也可以释为感受欣赏,然后有了感觉便把他表现一番,或诗或画或唱或书等等。创造不是凭空出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有感而作。朱先生在本章中提到“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游戏的过程包含着纯粹的自由状态,既是游戏便可天马行空般的来去自由,包含着大量的人的想象、情绪、感觉,就是再创造一种状态,它以自然生活为载体,是玩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方式,这游戏的行为是没有社会性的、不具备传达创作人的情感的,它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艺术要有社会性因为作品的评定有一半儿还要社会中的大众来参与才算完整。那么如果一个艺术家既有奔放自在的艺术表达方式,又不失其一颗童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打动人的。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既是创造就会有生活中的元素和作者想象的因素融合再一起。作者在创作时有些时平时观察的印象再现,但这种单纯的自然还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不足的或是原素材不足以表达其情感时,想象就是作者的另一次创造,敢于创造的想象,能够用平时所看所得经过重新组合,把不存在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创造的想象,当然这些需要积累和对生活的沉淀。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朱先生讲:艺术的任物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这里谈到的情感就是有感而发的状态,创造需有饱满的情绪才能做到有感而发,一挥而促。艺术是具有社会性的,作者在表现的同时也在传达其特有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其作品隐隐或直接表露出来,或让人痛心或让人高兴等等。情感可以说是创造的原动力,因为有情感才有了表达的欲望,创作也由此而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我理解朱先生说的格律就是不同艺术表现的某种特有的形式。艺术要创造、又要有格律岂不是有些矛盾?其实这句“从心所欲,不逾矩”真真切切表达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不会跳出一种表达的方式。即――格律。这种境界是经历无数困惑及磨砺,历练而成的,它可以在有限的规范内表达无限的内容。因为艺术是有一定规范的具有社会性的一种情感表达,规范在真正的艺术家哪里不是束缚而是一种事物共性的展示,而其中的才气或是天才或是迂腐将表露无疑。格律不能成就庸人,也不会牵绊才子,合理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才是根本。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同朱先生其说不谋而和。其实创造与模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创造中有模仿,而模仿中也带有创造的成分,艺术创作应该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流露,有感而发必能有所成就,这里的“感”是别人无法模仿得来的。创造与模仿只要把我好一个“度”才好。大多艺术家都从模仿开始逐渐磨砺技巧,进而进行随心所欲的创造境界。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有灵感。朱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可以映射出一个天才,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文章结束,对于朱先生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在本节中已经分析的及其透彻了。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懂得“和谐”的规律谁就能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种驾驭生活的本领,要辛苦要勤奋,有所得有所失,得失来去全赖一种心境,心多宽路就多宽,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因为那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有情趣的生活、带一颗感激的心珍惜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再次向朱先生致意,精神再次被梳理了一番,深感收获颇多。

(一)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倘若如今“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看见七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作为,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赧颜。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 《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

读谈美有感第五篇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2012级40班 梁晨

对于一件事物,有人说美,有人说丑。每个人对美的认识不同,对于美的定义则更是模糊。何为美,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读过《谈美》后,我似乎对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翻《谈美》,第一章便是“什么叫做美”。朱光潜先生运用辩证、引用、对比等多种方法向我们剖析了古往今来一些名家对美的定义,经过深思熟虑,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有人认为美纯粹是物的一种属性,正犹如红是物的一种属性,然而红却是物所固有的,无论有没有人观赏,它都在那里。但美则不然,艺术美不是自然美,不能用研究红的眼光去赏美,应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的价值。但也有人以有用为美,如苏格拉底自夸的突眼便于观察,朝天鼻孔便于呼吸和大嘴便于吃饭等,这些虽有用,但却不能使人产生美的享受。同样,“真的”与“美的”也不能完全划等号,艺术作品取材于生活,却又与生活不同,即“非真”,但它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产生心灵上的愉快与震撼。

美本于自然,却又是被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需要我们用主观去欣赏。即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和物的关系上,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的,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

认识了“美”,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它的相反字——“丑”。但在美学中,“丑”不完全是消极的。一般人所说的“丑”是指“自然丑”的两个意义:他或是使人心生不快感,如无规律的线条和嘈杂的声音;或是事物的变态,如树的臃肿和人的残缺,但这些自然丑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而艺术本身的“丑”却又让人难以理解了。《谈美》的解释是,如果承认美的价值是有比较的,则愈离“恰到好处”的标准点愈远就愈近于丑了。

从美的定义中抬起头来,我们又转入对美的赏析。在艺术作品中,无言之美是时常出现的,不论是诗歌文章还是图画,我们都无法借助它们把心中所想的一切都表达出来,但我们可以留下一点空间,言不尽意,让赏美者自己去体会、想象。《琵琶行》中有一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音乐中的无言就使人精神上产生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美。

此外,《谈美》还对诗歌的意境与情趣,中西诗在情趣方面的比较,诗与画,悲剧与人生,音乐与教育,人们的情感等进行过美的剖析,虽较为深奥,但也使我获益匪浅。

其实,生命的存在本就是美,因为有生命,我们才会有诸多美的体验,我们才能用心灵去创作美,在创造美的同时又欣赏美,跟着朱光潜先生的脚步,继续探索美的奥妙。

读谈美有感第六篇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读《谈美》之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因此,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跟鞋,说话用唱腔„„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正如后来人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濠梁之辩”的小故事,说明人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也可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的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感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真正的美感经验能够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美感经验的直

接目的虽不是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罗金斯曾经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常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美感。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内容派是肯定的,形式派是否定的。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通常所谓联想是辗转不止的乱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守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证家都不免犯两种错误:一是穿凿附会,二是因为考据而忘欣赏。批评家分四大类:导师类,法官类,舌人类、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批评类。我个人倾向印象派“欣赏的批评”,他们的领袖佛朗士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批评家都只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坐中的冒险。”印象派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它不应像餐馆的使女只捧菜给人吃,应该亲自尝菜的味道。总而言之,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而欣赏却不可无考证和批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为什么“情人眼底出西施”呢?因为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即人情化和理想化。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丝毫不带占有欲。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艺术史上有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主义,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常态,二是艺术美。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

手边,可是用它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说自然本来就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文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的很荒谬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从儿童玩骑马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1.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4.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安慰情感。游戏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1.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2.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必有作品;3.艺术家不能不研究“传达”所需要的技巧。一般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谴兴,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比如王昌龄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时有哪些心理活动呢?他必定使用了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和“托物”两种结果,“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象征是若隐若现的,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伯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经到了末日。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的。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危险的事。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从束缚中挣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一切艺术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

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后来者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创造与模仿要把握好一个“度”,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美学,是一门神秘的学说。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注重的是人们品位之高雅,看重的是修身养性。美学的魅力在于对于每一种事物的评价都因为人们的性格兴趣而大相庭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欣赏事物的时候,当你发现事物别人说不知的美后,不仅使自己身心愉悦,而且让艺术细胞得以熏陶。

漫步于屋后的绿荫小道,感受月光透过树叶洒落枝头,静谧的气氛舒缓了劳累的身心。美学,它让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眼四周。能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自己,享受生活。慢慢走,欣赏啊!”努力向前但我不会忘了驻足停留 ,欣赏眼前的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最后,我将书中写给阿尔卑斯山上游人的一句话作为送给所有的人,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对身体素质提高课程的看法及建议

在当今世界,体育这一人类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且占有越来越显赫的位置,它是力量的冲撞,是生命的跃动,是对肉体无尽潜能的多种考验,是对荣誉和个体价值的执着追求,

是民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体育与国运亲戚相关、拼搏惟系着体育,一切浓缩于青春怏然、七彩的中国。就身体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1.思想重视,行动落实

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着更“崇高”的角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一切生产生活劳动。据悉,在日本这种竞争的、而且必须努力锻炼、开拓创新,经得起竞争的考验,许多单位在录用人才上还优先录用具有运动精神的健康人。同样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克服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他们面对社会的抗争力和生存能力。

2.扩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面对广大学生,我们要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了解体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参加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精心组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在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有趣适宜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排球赛等,让这些活动吸引住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提高身体素质,利用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班级体育骨干。即在一个班中培养部分爱好体育,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和督促不爱运动的学生。如保证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吃过下午饭后五分钟慢跑,十五分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每天晚上睡前女生一组仰卧起坐、每组20至30次。男生一组俯卧撑,每组,每组10至15次。这样不仅规范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但教师要注意在体育课中进行无意抽查,检查学生是否课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4.潜移默化提高学校学习体育的自主性。教师某些技能的无意识影响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言一行在教学活动中生活中影响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某校的几名体育教师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且技术也较全面。每天下午饭后,几名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到篮球场集中开展篮球友谊赛,要么打半场,要么打全场,天天如此。渐渐地球场旁边观看的学生多了起来,有的在呐喊助威,有的观看怎样打,哪个动作好看,评价哪个是好球。久而久之,课余时间两块球场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有高年级的,低年级的,有男生也有女生,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在学习老师们半场或全场的组织和打法,有的在学习老师的某个动作等。几年来,老师的锻炼没有停下来,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5.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为学生打造良性的竞争学习平台

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类活动注意群众性和经常性,坚持小型多样、单项分散、比较为主的原则。并根据学校体育运动传统和季节特点安排竞赛活动。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每年“元旦”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五四”举办一届球类运动会,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能起广泛宣传鼓励作用,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勇拼搏、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不是需要具有这种意志品质的人吗?他们有旺盛的生命力、积极

读谈美有感第七篇
《读谈美有感》

读谈美有感

拿起《谈美》这本书,起初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在我的印象中美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然而,朱自清先生的序言让我眼前一亮,生动的语言让我蓦地生出一种亲切感来,还没开始看,就又多了几分对这本书的喜爱和期待。

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对于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告诉我们,当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背景来看待同一件事物时,他们所发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而这其中只有当我们没有任何私心与索取,纯纯粹粹在欣赏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她的美,也就是无所为而为。

正如同我们与他人交友。从陌生到相识,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变得熟识,亲近,在这之中,你会发现对方各种各样的优点,乐观、开朗、善良、诚实······两个人因为一种很纯粹的友情而联系在一起,你会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去看待对方,因为这时你只是在欣赏,没有任何私心,任何所求。然而,如果在这之前你先得知了他是某个组织的领导人,某个项目的掌舵者或是你的竞争对手,一切似乎便起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在无形中戴上了一双隐形眼镜,或许是金色的,或许是银色的,也或许是灰色的,你对他的认知总是从这里开始,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第二部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使我想起了少时的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当你身在其中时,你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无法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他的全部,这使得你的视野变得局限,并容易被一些影响自身的因素影响,常常会有偏颇之处,只有当你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时,才有可能聚精会神的观察事物本身的形象。

与这一部分十分贴近的便是如何去看待我们自己,有些人总是很自卑,在许多方面无法信任自己,更无法表现自己,而我自己便是其中之一。每当办完一个活动,唱完一首歌或者仅仅说完一句话,在我评价自己时,总是会着眼于我自己可以看到的细微之处,钻进几个角落里无法自拔而陷入纠结之中,通常我会给自己一个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无法对自己说你做的棒极了,必须依靠他人的评价与鼓励来增加信心。这便是当局者迷的一部分吧。而我也在努力的抽身出来,审视事物整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又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

其余的十二章也从各个方面帮助我们读懂美,认真的去感受美,在最后,我想表达对朱光潜先生的感谢,是他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场谈美的盛宴。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