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长江三日中的亭亭玉立的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2    阅读:

篇一:《长江三日》

《长江三日》赏析

这是一篇旅游记散文,取材祖国山川,像是一幅色彩绚丽、富有艺术魅力的画卷,又似是一篇含义慰藉,富有哲理意味的诗章。作者激情澎湃,彩笔挥洒,为大家描绘了长江雄伟壮丽的英姿,奔腾庄严的气势,云蒸霞蔚、婀娜多姿的美貌,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篇散文以‚江津‛号轮船航行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把三天的见闻、感受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按航行日程的标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天写乘‚江津‛号客轮从重庆起航到进三峡前所看到的两岸风光和感受。旅游到第二天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拟声绘色地描绘如画的三峡风光。这部分作者先引信中的一段话作为概括漫游三峡总的感受,把航行比喻为‚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把长江比喻为‚母亲河流‛,充满了欢乐、幸福和爱国主义感情,并以这种感情描摹美丽的三峡,处处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到了第三天航行的时候,写船出三峡后平静宽阔的江面,读书的感受和武汉夜景。这一部分笔调抒情、感情激荡,意境清新、语言优美,以昂扬奋发的格调收束全文。地点转换又分为描写险峻壮美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还有水急滩多的西陵峡。 按照时间顺序由早晨、白天、晚上发展。

这篇散文是山水纪胜的作品。作者娴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了千姿万态、雄奇壮美的长江风景,抒发了战士的豪情。写景状物,笔墨多变。作者运用写意传神的彩笔,有时挥洒点染,泼墨淋漓,有时精勾细摹,写得雄奇俊美,诗意盎然。

描绘江上的云蒸雾罩,亲亲点染:‚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江中波涛激荡,云雾迷蒙,远山灰蒙蒙一片,江上的三两木船,逆流而上。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淡的长江雾霭图。写瞿塘美景,却是彩笔描绘,摹形绘影;层峦叠嶂上,迷蒙云雾中,忽然出现一团‚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反光‛的红雾,写得神奇缥缈;其他的景物如巨岩的倒影,细碎的波光,翡翠般的山峦,写得色彩缤纷,五光十色,令人神往。描写巫峡的草坂,则是运用神来之笔,有声有色:‚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把草坂比作乐曲好像不可理喻,其实正是作者的妙笔。这是曲喻的笔法,令人想起歌咏悠闲宁静小草原的曲调,,通过联想,产生优雅静美的感觉。写野草,又是另一种笔调:‚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写得绚丽夺目,色彩浓艳,一堆堆红色野草,直扑眼帘,深深地印在读者脑中。

写到江窄流急,险滩相连,处处漩涡,暗礁遍布时,就以粗犷雄浑的笔触,大笔挥洒:‚初下泄滩,你看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突然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震动起来。‛读来如同身临其境,身受其震。船出三峡后,江面宽阔,江水平静,作者又换用抒情的笔调进行描写;江水像微微拂动的丝绸,雪白的鸥鸟缓缓飞行,簇簇船帆,像雪白的花朵,‚天光水色真是柔和极了。‛这些景物,构成一幅和平静穆的图画。三日航行,长江景物千姿百态,作者以多变的手法,着意铺排点染,雄浑中有细腻,粗犷里面又不失柔美。读着这篇散文,情不自禁的要感叹一下我们祖国

的美丽山川了。

作者写山川风云,富有革命精神,跳动着时代脉搏。这篇散文,悉心描绘长江美景,善于捕捉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物,创造出雄伟的气势和诗的意境,,抒发革命理想和战斗激情,富有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这深刻的哲理往往寓于诗情画意之中,跟美丽的山川和作者心灵的庄严美好的感情结合在一起,要读者去深思,去体味。因此,读起来扣人心弦,使人们精神振奋,去迎接新的战斗。

作者想象丰富,善于把古诗词、歌谣和明间传说等恰到好处地编织进文章中去,使作品犹如锦上添花,增色不少。诗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通篇都是作者即景抒怀、咏物言志的表露,并且十分得体地寓诗情、哲理于锦秀山河的描写之中。雄伟壮丽的长江景色,豪迈雄浑的战士心灵以及作家对生活的精深见解,被写得浑然一体。作者在捕捉生活中富于意蕴的事物时,常常造成一种诗的意境,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理解,揭示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写景逼真,笔调灵活,也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长江两岸绚丽多姿的风光,艺术地再现了‚它庄严秀美、气象万千‛的风貌特征。瞿塘峡的险峻壮美,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水汹滩险,都被写得绘形绘色,自然逼真,这充分显示了作家写景状物的高深造诣。

写景逼真,笔调灵活,也是本文的明显特点。作家善于抓住沿江各处景物的特点,生动逼真地写出了长江两岸绚丽多姿的风光,艺术地再现了‚它庄严秀美、气象万千‛的风貌特征。瞿塘峡的险峻壮美,

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水汹滩险,都被写得绘形绘色,自然逼真,这充分显示了作家写景状物的高深造诣。 点突出,主线鲜明,是文章在结构上的明显特点。这是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三日旅程的见闻与感受颇多,但作者却作了精心的选择与剪裁,以轮船行进的时间为序,以景物地点的转移变换为线索,依次描写景物、抒发感受。这样,三日虽然都写长江,但又各有侧重。一日,是突出长江的夜景;二日,则是集中笔墨描写三峡的宏伟雄姿;三日,展现了‚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一派壮丽景象。这样既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又抒发了作者由景物变换而生发的独特感受。全篇可谓层次井然,韵味无穷。

此外,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作家语言的一贯风格:壮美、隽永、雄浑、奔放。在优美的言辞、多变的句法中,令人清楚地感受到革命战士富于进击的磅礴气势。

篇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2课《长江三日》》

第12课 长江三日

【文本导读】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炙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的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号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长江三日》发表于1961年《人民文学》3月号,是一篇优美的日记游记性散文,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收入《刘白羽散文选》中。这篇文章撰写于六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作者的主要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我国人民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渡过难关,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斗志的作用。长江三日中的亭亭玉立的意思

【作者卡片】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启碇( ) .②瑰丽( ) .③骤然( ) .

④砰然( ) ⑤舵轮( ) ⑥吸慑( ) ...

⑦夔州( ) ⑧隽秀( ) ⑨婀娜( ) ....

⑩对峙( ) ⑪草坂( ) ⑫美髯(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骇 ①赅 

慑  ②摄  缥  ③漂 剽 详  ⑥祥  隽 ④镌 

嘹 ⑦缭 皙  ⑤暂 震  ⑧振 

3.近义词辨析

①渐渐·慢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怪诞·荒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留传·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点拨 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长江三日中的亭亭玉立的意思

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2.作者在第一日的描写中是怎样体现很强的思想性的?

点拨 文章首先摹写了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表达了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接下来写了下午“天转开朗”之后长江两岸的“山峰”“苍松翠竹”“纤夫”等景物。然后文章重点描写了富有魅力的长江夜景,作者的笔下,江轮在前进,景色在变幻,思潮也在翻腾。“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思想油然而生:“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增强了这篇游记的思想性。

3.在第二日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点拨 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白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部分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点拨 作者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山岩、草坡、山峰等。 在这里,作者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云雾,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像一个在丛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险的?在这里,作者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点拨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滩、青滩、崆岭滩。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激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6.作者在第三日文中引用卢森堡《狱中书简》中的大段文字,这样的引用在全文还有很多,试举例分析引文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长江三日中的亭亭玉立的意思

点拨 本文在写景之中引用了一些传说、民谣、诗文和典故,给文章增光添彩,开拓了思想境界,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含量。

文中引用的诗文不但有列宁、毛泽东、卢森堡等革命者的,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就是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的结句,引在文中,与散文描写的“夜航”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使文章增添了哲理性,从而凝聚出全文意境的焦点——“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又如在讲到“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时,引用了杜甫的《夔州歌》和古歌谣,突出了“险”,借以说明此处之险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公认。

船行到秭归,文章引用了有关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些传说,至香溪,提到了为民族团结作过贡献的王昭君,这些历史人物使长江增色,自然也增添了人文内涵。

作者借用这些引文,烘托了环境、抒发了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整篇文章的格调相和谐。同时,还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的情趣,为作品增加了一层色调、一层诗意。

7.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作者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点拨 (1)景物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

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代。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变换,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讲的就是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驶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上,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都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课堂小结】长江三日中的亭亭玉立的意思

一、中心主旨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对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的。

二、结构图解

雄浑豪放、 刚健清新第一日:夙愿能了的激动心情第二日:[总]三峡感受 雄奇、瑰丽[分] 瞿塘峡——雄奇巫峡——秀美西陵峡——凶险 第三日:长江三峡壮丽景色同作家胸中的战 斗激情交融在一起

篇三:《长江三日 老师版》

长江三日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3通过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体会作者散文语言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背景链接:

《长江三日》写于大跃进失败之后的60年代,虽然刚刚经过了严峻的大饥荒的灾难,但其建构的时代共鸣已经不可动摇地被确立了主导地位。文学界进入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抒情时期”,“现实实际上是指对现实的一种判断,对现实的描写与热情本身意味着一种抒情”。这种抒情性在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是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的,即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古老的借景抒情手法所抒的不再是个人的感触,而是借自然界的秀美与崇高来隐喻时代的美好与崇高,传统的艺术技巧也带上了新的意识形态色彩。

刘白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散文《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日出》《长江三日》,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课文预习:

1、注音

启碇 涪陵 扁舟 纤夫 深宵 舵轮 隽秀 帆篷 闸门 辄相峙 阴霾 迂回 草坂 崆岭滩 眺望 秭归 汨罗江 一泓清泉

2、词语:

隽秀婀娜:

层峦叠嶂:

云蒸霞蔚:

合作讨论、课堂学习

1、请大家写下对长江及三峡的了解 。

2、《长江三日》是一篇( 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 重庆 )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 武汉 )的一段航程。

3、阅读课文,概括《长江三日》每一日抒写的内容 ,拟出小标题。

第一日:写11月17日雾天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 第二日:写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

第三日:写19日出三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丽的夜景作结。

4、三日游览中都有景物描写,第二天的描写最详细。该部分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依据什么划分的?

依据“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秀丽风光。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5、三峡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分别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1)瞿塘峡

雄奇

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蓝天”“金色浮云”“白云像白银片样发亮”“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小结:先总体介绍其雄奇的特点,接着引用古诗古谚作为证据,然后直接描写,古今对比,虚实相生,有声有色,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豪情

6、作业:完成学案第二课时。

长江三日(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文章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体会作者散文语言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深刻的思想性。

合作讨论、课堂学习

1、三峡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分别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1)巫峡

秀美

细致描写以及大量丰富而贴切的比喻。

主要描绘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巫峡的“美”。峰峦“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白云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滚涌上去”“云蒸霞蔚”的浓雾,墨色的山岩,幽然的绿草,红艳艳的野草„„

(2)西陵峡

险恶

先总体介绍西陵峡的特点,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

泄滩:漩涡多。

青滩: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暗礁密布。

2、本文不仅写了长江三峡的美景,还在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写出了他感悟到得哲理,阅读课文,筛选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

(2)“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3)“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的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才是生活啊!”

(4)“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

师生共同整理:从如此壮美的长江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也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作者描绘了江水、山峰、云雾,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是人与自然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3、思考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正值我国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人批评作者所写的文章没有反映当时严酷的现实,出现在作者笔下的都是一派大好的秀丽风光,对此你怎样看待?

明确:

1.作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能麻木不仁,文学乃人的学问,应对国计民生有适当关注。

2.作者意在以自己航行中战胜惊涛骇浪、急流险滩的经历来振奋人心,鼓励人们战胜当时面临的困难。

4、课文第二部分(第二日经过三峡)一开始作者就说,“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飞翔”、“交响乐”写出了作者游三峡时激越雄壮、令人振奋的感受。读者在阅读时也感同身受。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人类能够战胜险恶的长江,正是人类力量伟大的明证。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在写景过程中,引用了古诗、民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烘托了文中所写景物,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人文内涵。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2)拟人: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

(3)通感: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通过描写作者三日游长江时所见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的战斗豪情。同时通过艰险航程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思想贯穿全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