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3    阅读: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一)
《美女的古代赞美词》

今,“美女”这个词已泛滥到大街小巷,成为招揽客源的必备词汇。叫一声“美女”,回头率估计和“帅哥”持平。怎么样才能在众多美女声中脱颖而出,高逼格地夸赞美丽的姑娘呢?看看古人是如何表示的。

侧面赞扬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与此相对应的成语描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短短八字已将四人的各自生活情景勾勒而出:西施河边浣纱、昭君出塞大漠、貂蝉亭中赏月、贵妃御前赏花。因为她们的容颜,使得鱼沉、雁落、月闭、花羞。无一字描摹相貌,却通过外物的反应表现倾国倾城之色。高,实在是高!

顶级美女可遇而不可求,浩浩中华几千年来,也只是出了个四大美女而已。倾国倾城之色虽不可遇,但情人眼里出西施呀。只要心中有爱,面前的她就是美丽的。从额发到手足,从面容到仪态,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详细描摹

>>>>

面容

额头:螓首蛾眉 女子额头广而方,眉毛细而弯。

出处:《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眉毛:远山芙蓉 形容女子的眉毛像远山一样青翠,脸色像芙蓉花一样美丽。 出处:《聊斋志异·云翠仙》:“异史氏曰:得远山芙蓉,与共四壁,与以南面王岂易哉?”

眼睛:双瞳剪水 形容女子眼睛清澈明亮。

出处: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鼻子:鼻若悬胆 鼻梁高挺,鼻头尖尖,鼻翼不向外翻,鼻孔不朝天。 出处:民间传说。英俊之貌,富贵之相。

嘴唇:朱唇皓齿 洁白的牙齿,彤红的嘴唇。

出处:屈原《大招》:“朱唇皓齿,嫭以姱只。”

脸庞:杏脸桃腮 脸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红。

出处:《西厢记》:“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

看着以上这些来源于各种典籍、传说和古诗词的成语,脑海中是否可以勾勒出一位清秀丽人的面孔呢?都说中国画是写意的,中国古典的美人何尝不是写意的呢?以山喻眉,以水喻眼,盈盈眉眼如山水般自然动人。漂亮的姑娘总是充满朝气的,各种颜色是她的点缀,红色的嘴唇与洁白的牙齿相得益彰。世间的花都是女子的象征和陪衬,娇嫩的花蕊和娇羞的面庞总有许多共通之处。脸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红,果然是一派春色啊。

>>>>

仪态

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修长。

出处:张岱《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

丰神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回观看的,何止挨山塞海,内中有两个女子,双鬟高髻,并肩而立。丰神绰约,宛然若并蒂芙蓉。”

惊鸿艳影:指轻捷飞起的鸿雁。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

出处:丘逢甲《席上有赠》:“姗姗微步上瑶台,笑看惊鸿艳影来。”

仅仅夸赞姑娘姣好的面容,不免显得有些平面。如何才能立体起来呢?不妨从仪态入手。仪态涵括姿态、风度等方面,有点类似当下气质一词。面容+仪态,才是一个人的所有外在呈现。真正的美女,容貌和仪态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环肥还是燕瘦,区别的是体态而不是仪态。亭亭玉立、风姿卓越的姑娘,总是能吸引第一眼的目光。

>>>>

才华

秀外慧中:外表秀丽,内心聪慧。

出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蕙质兰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品质高雅。

出处: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窈窕淑女:指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

出处:《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光是夸赞外表,不免会落入花瓶的巢穴。如果可以不局限她的外在 ,更关注她的内涵,会让你的赞赏脱颖而出。聪慧的见识、金子般的心灵,这是比外在更加珍贵的东西。夸一句“秀外慧中”,也许就能博得姑娘的羞涩一笑呢。

文言和成语的古色古香,仅仅几字便可恰如其分地形容美丽姑娘的各种特色与风情。在这个当下“美女”一词泛滥成灾的情形下,不妨借用一下,化用一下古人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和成语,给予别人一次不同寻常的赞赏。

图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搜狗输入法 享受输入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二)
《句子分析》

状语是用于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的一种句法成份。

状语一般由副词、介词短语、分词和分词短语、不定式或相当于副词的词或短语来担当。其位置一般放在句末,但也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1. 副词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 他英语说得非常好. (very是程度副词,用来修饰well。very well是修饰speak的程度状语)

2.介词短语

The boy was praised for his bravery. 那个男孩因为他的勇敢受到了表扬。(for his bravery在句中作原因状语)

3.从句作状语

If I am not busy tomorrow, I will play football with you. 如果我明天不忙,我将和你一起踢足球。(If I am not busy tomorrow在句中作条件状语)

4. 不定式在句子中可以作目的状语。

I come specially to see you. 我专门来看你. (to see you在句中充当目的状语)

5.分词作状语

Having had a quarrel with his wife, he left home in a bad temper。和他妻子吵架后,他生气地地离家出走了。(having had a quarrel在句中作时间状语)

Reminded not to miss the flight at 15:20, the manager left for the airport in a hurry. (reminded not to miss the flight at 15:20在句中作时间状语)

宾语

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当然,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充当,称之为宾语从句,所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有一个宾语.

英语的及物动词后必须有宾语。宾语一般放及物动词之后,它和及物动词一起说明主语做什么。

说明,除及物动词有宾语之外,英语介词后面也要有宾语。另外,某些形容词如worth,careful等后也可有宾语。

宾语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之分。即指人的间接宾语和指物的直接宾语,这两个宾语统称为"双宾语"。

My parents bought me a computer.我父母给我买了一台电脑。(me是间接宾语,computer是直接宾语)

She is playing the piano now.她正在弹钢琴。(名词作宾语)

We all like him.(代词作宾语)

Give me four.(数词作宾语)

We all like to go to school.(不定式to go to school作like的宾语。school作to的宾 语) We all like swimming.(动名词作宾语)

I think he is right.(宾语从句作宾语) He asked me what I was thinking about at that moment. (me作asked的宾语,[he asked me] 由what疑问代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作宾语)

The book is worth reading.( 形容词worth可有宾语) 补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宾语是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后边,用来回答“谁?”或“什么?”例如“我找厂长”的“厂长”,“他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接受批评”的“批评”,“他说他不知道”的“他不知道”。有时候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如“教我们化学”的“我们”和“化学”。

定语,就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成分。所以,定语的位置就是在名词周围,也就是说,要么在名词前面,要么在名词后面,只有这两种情况。

定语可以是词,短语,句子。

当定语是词时,用形容词,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这一点和汉语完全一样,是不用记的! 例如,你看到一个美女,我们来形容她:

先用汉语:你说“美丽的姑娘”,我想你不会说成“姑娘美丽的”,因为“美丽的”是形容词要放在名词“姑娘”的前面。

再用英语:你说“beautiful girl”,你一样不能说成

“girl beautiful”,因为“beautiful”是形容词要放在名词

“girl”的前面。

所以,当形容词修饰名词作定语时要放在名词的前面。

这一点是不用记的,和汉语完全一样。

当定语是短语时,用介词短语,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后面,这一点和汉语不同,需特殊记忆。 例如,先用汉语:“教室里的老师”,“教室里”就是汉语中的介词短语,你看它放在了哪里,对!还是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前面。

再用英语:“the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classroom”就是英语中的介词短语,你看它放在了哪里,和汉语不同了吧!它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后面。

所以,当介词短语修饰名词作定语时要放在名词的后面。

这一点和汉语不同,需特殊记忆。

当一个句子做定语时,这个句子就叫定语从句。

这一点和非谓语动词在单独学习定语时,是不需要记忆的,如果在初学定语时,也把它们算进去进行学习,恐怕会越学越乱,所以,这两个复杂的东西会在学从句和非谓语动词归类学习,这里不需要单独记忆,只要掌握好我上面说的两点,你的定语就已经掌握了。

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状态、数量等的成分。 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

1、补语的构成

补语主要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

①谓词性词语作补语

形容词: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走得快 睡得早 洗干净 说清楚

动词:写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看得见 走回去 听得出来

主谓短语:高兴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气得脸都白了

述宾短语:急得想哭 说得没有分寸

述补短语:痛得昏了过去 乱得睡不着

联合短语:长得又精干又潇洒 累得筋疲力尽

状中短语:起得很早 窜得比天还高

连谓短语:他气得流着眼泪跑了出来 羞得转身就跑

兼语短语:奇怪得令人无法捉摸 忙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比况短语:痛得钻心一般 急得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②数量短语作补语

看了三遍 成立五年 走了一趟 看了两眼住了半个月

③介词短语作状语

出生在上海 钻到衣领里 写于20年代初期 始于上个世纪

2、补语的语义类型

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

①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述语的结果。

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

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加“得”。

例如:

写错 变好 压低 抬高 抓紧 煮熟 哭肿 踢坏 做完 洗干净 说清楚

说完 改成 听懂 学会 拿走 推倒 抹掉 打死 拉住 撞翻 叫醒

结果补语与述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其间不能加入别的成分。结果补语后面可以带动词助词“了”和“过”,也可以带宾语。

例如:

抓紧时间 压低标准 抬高价格 哭肿了眼睛 踢坏了足球 洗干净衣服

叫醒他 抹掉痕迹 推倒了围墙 写完了作文 拿走了工资 学会了上网

②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例如: 走进 流进 取回 跑回 送来 拿来 交上 贴上 脱下 换下

走出去 跑进来 拿出来 蹲下来 爬起来 扔过去 缩回去 坚持下去

由趋向动词“来”、“去”作补语的格式里,宾语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间。例如“送来两本杂志”可以改为“送两本杂志来”。但宾语是表示处所的,只能放在“来”、“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进门来”、“回家去”、“跑回家”、“走进里屋”。

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

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他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动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例如:

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

“了”也可以出现在补语之前,这时述语后面就不再出现宾语,例如:

叫声使楼道里过往的人聚了过来。

周围的人都“轰”地笑了起来。

③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表示能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

可能补语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

Ⅰ在述语和结果补语之间加入“得”或“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或不可能出现。例如:

写得(不)完 听得(不)懂 出得(不)去

解决得(不)好 看得(不)清楚

Ⅱ“得”或“不得”用在述语之后作补语,表示结果可能实现或不能实现。例如:

去得(去不得) 吃得(吃不得) 认得(认不得)

丢不得 去不得 大意不得 耽误不得

此外,“得了(liǎo)”或“不了(liǎo)”也可以用在述语后面作补语。例如:

走得了(走不了) 办得了(办不了) 决定得了

④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数量。

数量补语可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如:

看了两眼 说过三遍 来过三次 打了一下

数量补语还可以由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例如: 等了三年 来了一个月 忧郁了半天 坐了三分钟

⑤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或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述语和补语之间一般加助词“得”。例如: 来得猛 变得殷红殷红 想得太简单 讲得眉飞色舞 气得脸都发青

说得上气不接下气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状态短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这种句子表示的是,或者含有无须形容的意味,或者有让对话者自己体会的意味。例如:

你急得 看你的头发乱得 你看她的脸红得

有时状态补语前不用“得”,而用“个”、“得个”。例如:

雨下个不停 说个没完 拼个高低 打了个稀巴烂 闹得个鸡犬不宁

⑥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述语所达到的程度或状态。

充当程度补语的词主要有两类:

Ⅰ表示程度很高的“极”、“很”、“透”、“慌”、“死”、“坏”、“多”、“万分”。例如: 热得很 坏透了 憋得慌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常用的还有“不得了”、“要命”、“要死”、“不行”等。

例如:

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Ⅱ表示程度较轻的“一些”、“一点”。

例如:

少一些 快了一些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程度补语没有否定形式。

⑦时间、处所补语

时间、处所补语主要由介词短语来充当。

例如:

发生在北京 等到昨天 写于20年代初期 生于六十年代

3、补语与宾语的区别

①补语、宾语与述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补语与述语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述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回答“什么”的问题。

例如“说英语”中“英语”是述语动词“说”支配的对象,可以回答“说什么”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宾关系;“说清楚”中“清楚”用来补充说明述语动词“说”,可以回答“怎么样说”的问题,二者之间是述补关系。

②短语作宾语时,述语和宾语之间不能出现结构助词“得”,而短语作补语时,述语和补语之间必须出现结构助词“得”(表示否定的可能补语例外)。例如:

他倒在地上,假装晕了过去。

她兴奋得几乎晕了过去。

③述宾短语中的述语一般可以用肯定否定的形式提问,而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不能这样提问。例如:

说英语—→说不说英语

说清楚—→*说不说清楚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三)
《6.问路》

问 路

跟我说:

1.请问到虬江路怎么走?

qin men dao qiu gang lu na neng zou?

2.笔直走, 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

bi ze zou, di ni ze se zi lu kou you sou zui wei .

3.谢谢你!

xia xia nong。

4.不客气!

wu ke qi

我会说

大宁绿地 da nin luo di 外滩 ngǎ tai 左手转弯 zu sou zui wei 坐出租车 dang di

乘轨道交通 zu di tie 乘公交车 ceng gong jiao cu 一起玩

美丽的姑娘

美丽的姑娘拉拉小辫子。

美丽的姑娘点点小鼻头,

美丽的姑娘拉拉小耳朵,

美丽的姑娘翘翘小嘴巴,

美丽的姑娘——攉攉痒嘻嘻!

小贴士:

攉攉痒嘻嘻:沪语中表示胳肢对方。“痒嘻嘻”形容有些痒。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四)
《细节描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11月18日 星期日 晴

奥林匹克公园的湖

奥林匹克公园有一个大湖,远看像一面不规则的镜子,太阳一照就一闪一闪的发光。它又像一块巨大的碧玉,落在大地上。周围环绕着小山包、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绿油油的草地。

站在堤岸上,可以看到湖里无数五颜六色的鱼儿。鱼有大有小,大的比成年人的两只手还大!许多游客喜欢喂鱼,这下鱼可有得吃了,有的鱼鼓着大肚子,一定吃了不少食儿。

湖面上一些游客在划船。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唱歌,还有的人好奇地把手伸进水中,好像要抓一条小鱼儿回家。湖的西边有一大片芦苇,微风一吹,芦苇好像在跳舞,跳的还是优美的集体舞。

奥林匹克公园里风景优美,是一个旅游胜地。我喜爱奥林匹克公园,我更喜爱奥林匹克公园的湖。

方法点拨:

细节描写可以丰富文章内容

有一种情况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许多语文老师为了使小学生不能偷懒,常常规定一篇作文不少于二三百字。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是这项政策,却被那些聪明的“小歪嘴和尚们”给念歪了。

一些小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这种硬性规定,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往作文中“掺水”,东扯葫芦西扯瓢,罗里啰嗦说一大堆废话。最后虽然达到了老师的字数要求,却把一篇文章变成了一大块“注水肉”,读之无味,如嚼破棉絮。

我在辅导桐桐写作时,时常提醒她,一定要有意识地选取材料,要舍得给自己的文章动手术,把那些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的文字坚决砍掉扔进垃圾筒。桐桐曾伤心地反问我:“爸爸,如果按照你的方法,凑不够老师要求的字数怎么办啊?”

我说:“爸爸告诉你一条锦囊妙计,你必须要学会加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加文章的字数,满足老师的硬性要求。最关键的是,它还可以充实你的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丰富,真实、生动、形象。”

比如这篇《奥林匹克公园的湖》。如果想简单,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奥林匹克公园里有一个湖,湖里有许多鱼,湖畔有很多游客。但是,如此写作实在太简单,我们对这个湖的特点没有一点认识。怎么办?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奥林匹克公园的湖进行细节描写呀!

“远看像一面不规则的镜子,太阳一照就一闪一闪的发光。”这种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湖面波光粼粼的样子。“它还像一块巨大的碧玉,落在大地上。”这句话则描绘出奥林匹克公园湖的质感,“巨大的碧玉”,看到这几个字你是否有种想伸手去摸一摸的欲望?

“站在堤岸上……”这一自然段,不仅描写了鱼的颜色,还写了游客的心情;不仅写了鱼的形状大小,还写了具体某条鱼的情态。“有的鱼还鼓着大肚子,一定吃了不少食儿。”这一句不但让我看到某条大肚鱼憨态可掬的可爱样子,还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小作者的心理活动。

桐桐描写那片芦苇,“微风一吹,这些芦苇好像在跳舞,跳的还是优美的集

体舞。”呵呵,这样生动形象拟人化的描写,让我们感觉芦苇也好像有了生命,像一群美丽的姑娘在自己面前跳集体舞,多美的画面呀!

——这就是细节描写,动用各种描写手段,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甚至色、香、味,比喻、拟人、通感都用上了。有了如此的细节内容,不但文章写得很精彩,还能胜利完成老师的“硬性字数”指标,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五)
《5区别词》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六)
《文章语言的表达技巧》

文章语言的表达技巧

同是一张稿纸,有的人写出的文章言辞枯涩、索然寡味,有的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写出的文章却十分精妙独到,笔底生辉:描风景,如诗如画;写人物,形神毕肖;述情节,波澜起伏;抒情感,酣畅淋漓;表思想,隽永深邃;状生活,妙趣横生。

这说明,就语言表达本身而言,还是有一个技巧问题的,有一个语言的美学价值问题。下面就谈谈语言运用的一些技巧。

语言的描摹之美。什么是描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摹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把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 举个例子,比如放学后,同学们隔着铁门看外面快餐店炒菜,一个同学说:“外面快餐店正在炒菜。”这是叙述。叙述语言通常只能告诉我们“情节”。让我们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快餐店,掌勺的正忙个不停。锅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新鲜的小白菜,往油锅一倒,爆得脆响。铁瓢挥动,铁锅抖起,两分钟,捞起来,油汪汪、香喷喷的,同学们隔着铁栅栏,口水被诱得直往肚子里咽。”这是描摹,不仅有情节,而且有画面,色、香、味、感一应俱全。描摹之美使语言层次高了一个等级。

描摹之美,要靠比喻、拟人、拟物来实现。可以说,没有比喻、比拟,就没有描摹,就没有形象生动可言。

比如静,我们说“这里很静”,这是叙述语言。这个“静”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再说:“教室很静,只听见笔和纸的磨擦沙沙作响。”这是描摹,写出了静的“模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新鲜,大家都知道笔纸磨擦沙沙作响这种静的“模样”。让我们再来看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是如何来捕捉静的:“四周是那么宁静,你能听见一百步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钩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疏松柔软的草面上——永远掉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腐烂。”静是什么?在作家笔下,静是松鼠在百米外枝头跳动的声响;是枯枝掉下来钩在另一根枝上的晃动; 是疏松柔软的草坪;是永远躺着的等待。描摹的技巧在于把静变得可闻可睹可摸可感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未曾体验过或未曾想过的。“味新则悦”,美感由此而生。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还这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还这样比喻的是蠢才。”描摹技巧要抓住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感觉要新颖独特。人云亦云是不能给人美感的享受的,那不是艺术的天才,而是蠢才。描摹之美,还要靠联想来实现。

联想,是将本体与喻体、本体和拟体对接起来,用数个喻体、拟体来展示本体(即描摹对象)的思维方式。联想也是一种辐射性思维,它从展现本体(描摹对象)的目标出发,舒展想象的翅膀,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去寻找并选择与本体(描摹对象)有相似特征的喻体。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一种众星拱月之美。使抽象变得形象,单调变得丰满。举例为证:比如,校园有尊无名雕塑,同学们进进出出,熟视无睹吧。其实,她是唯一能象征学校一种文化氛围的建筑物。“白瓷砖贴的地面,红色花岗石镶的基座,白色的塑像,两个昂首望天的学生„„”大多数同学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上这么写,像说明文,感觉肤浅,文字干巴巴。而

我以为她是把我们诱入知识殿堂的天使,有了这个定位,基调就有了。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红色花岗岩,源于数十万年前的火山爆发;我国的现代文明植根于深厚的古民族文化之中;那座时钟定格在九点,不落的太阳呀,他们永远年轻;那姿势翩翩欲仙像要腾空飞去,往天堂看这究竟:看嫦娥跳舞,看吴刚伐桂,去赴蟠桃会,去品尝李老君八卦炉中的长仙不老丹——不,也许他们并不浪漫,他们是要去太空做一个物理实验,去火星寻找新的生命„„黄土高原的厚实,凤池山的秀丽,校园那座无名雕塑是一中这部耐读《春秋》的序。这段联想比喻中有两个喻眼:“天使”与“耐读《春秋》的序”。“天使”的比喻可能有许多同学都想得到,把一中比喻为一部耐读《春秋》,再把进门即见的雕塑比喻为这部《春秋》的序,不一定人人想象得到。我想,这虽算不上是“天才”的比喻,但起码不是“蠢才”。

再如,以“0”为话题作文。怎么写?“0”是那么简单,简单为一条封闭的曲线; “0”是那么抽象,抽象为“没有”。有位同学借助联想,用“博喻”的辞格,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把简单抽象的“0”描摹得如童话般美丽:“没有海的浩瀚,没有天的无边,一粒小石子在水面上击起的涟漪, 一位天真女孩用麦秸吹出的皂泡, 瞬间化为乌有——我便是‘0’。没有横竖撇捺,没有点折弯钩,眼一睁,口一张便是我的形象——极其简单,我便是‘0’。我是达芬奇笔下的鸡蛋,他就是从划‘0’开始,创作出了《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我是缀在枝头的果实,给园丁以丰收的惊喜。我是分子、原子、质子,构成这美丽的大千世界。我展开就是一条线段,良好的开端与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成了圆满。” 海的浩瀚,天的无边,水面的涟漪,飘飞的皂泡,用这些与“0”有相似特征的形象来状“0”喻“0”,“0”就形象化了。“眼一睁,口一张——极其简单,我便是“0”,极具神韵,简直把“0”生命化了。这就是描摹的表达技巧,是描摹的美学价值。描摹就是“添枝加叶”,使一棵孤树变得枝繁叶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锅淡水变得有滋有味。

就整个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言,还有一个构思立意的技巧问题,任何描摹,都必须创设一种情境,必须有其思想内涵,必须为展示一定主题服务,必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描摹而描摹,那就成了一种文字游戏。比如“0”的描摹,我们可以抓住达芬奇从划“0”开始,创造了艺术的辉煌,来写学习要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或抓住“良好的开端与良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为圆满了”,从这一点来写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圆满的事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等。

描摹还要注意典型性。写人状物既要有典型品质,又要有个性特征。比如写眼睛,我们说眸如一池秋水,眉若一弯新月。这个比喻好不好?好!但没什么新意、特色,古人都这么写,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可以这么比喻。精妙的语言是要你对描述的个体有独特的发现。徐志摩在《拜伦》一文中对拜伦雕像眼神的描写就十分精湛:“他没有那样骄傲的锋芒的大眼,像是阿尔卑斯山南的蓝天,像是威尼斯的落日,无限的高远,无比的壮丽,人间万花镜似的展览反映在他的圆眼中,只是一层鄙夷的薄翳。”作者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感受,借用比喻,发挥想象,把拜伦眼神的深远、壮丽刻画得活灵活现,透露出诗人洞察大千世界的气质。 写人物与写景物不一样,景物描写通常可以凭辞章艳丽来显示其绚丽色彩。景物描写凭辞章之艳来显语言美,在古代散文里面尤为明显。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写秋的景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写春景莫不如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人物描写则不然,人物描写的语言技巧在于描摹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细节与个性特征。词藻堆砌,往往犯忌。

比如有位作家写牛顿:“牛顿27 岁那年,向一位美丽的姑娘求婚,可是,他的心思忽然溜到另一境界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紧紧地抓住了姑娘的手指,直往烟斗里塞,把她的手指当成烟斗的通条了。‘哇’!姑娘痛得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似乎清醒过来,连声道歉。姑娘悻悻地走了,牛顿还在那里喃喃自语:‘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了!’”这段文字耐不耐读?耐读。但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这段文字的文眼在哪里呢?在牛顿把姑娘手指当烟斗通条的那个典型细节。写文章像下围棋,围棋的技巧在于做眼,眼做活了,棋也活了。语言的表达技巧也在于做眼,篇有段眼,段有句眼,句有词眼。眼做活了,文也活了。契诃夫这样描写胖女人:“她的脸胀得发亮,皮肤已经不够用了。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这段语言很有独特性。

描摹,它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描摹要靠比喻、比拟和联想来实现;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描摹要有思想内涵,为展示主题服务;描摹要有典型意义。

美丽的姑娘怎么形容(篇七)
《春》

《春》赏析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我不由地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总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

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的构思,整个地展现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笔下,自然美成为自我人格的精神拟态,或象征性的写照;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或者说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样创造这种意境,完成自然美与人格美二者的附丽与连结?对此,朱自清则是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吴周文《诗教理想与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对朱自清散文的深层意蕴,我以为这些话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属于那种感情和感觉特别敏锐、细腻、真挚的人,对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山水花鸟等等,又有着特有的亲和情怀和观赏兴致。他的写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调动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复品味、字斟句酌、“用笔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让自然的美与他人生的美浑然为一。他不像鲁迅,在描写自然中采取一种超然的、审视的态度,甚至不惜写了自然的丑来;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画自然中沉溺其间、忘却自己,恨不得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是投入的、虔诚的,但同时又是自觉的、清醒的。从这一点来说,他是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谛的。在《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样体现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审美理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

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把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把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把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

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把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把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这种演变?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创作中具有哪些特别的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