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06    阅读:

篇一:《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的原因?》

科目:人文地理结课论文

学号:20101002287

班号:014101

姓名:王刚

日期:2013/3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的原因探究?

摘要:

我们知道古代世界诞生过无数灿烂的,令人赞叹的文化,譬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化,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只有古中国文化绵延至今不绝,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地形因素,气候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宗教因素,以及文化本身的影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与作用才使我们瑰丽的中华文化传承至今!

这个课题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的意义?那么它有什么意义呢?想来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以便更好地传承它,在传承中不忘创新,为它注入新的血液,使它更有活力,永远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愿望!

关键词:

文化,灿烂,传承,传播,发展。

正文: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我们曾经试图解释它,却发现它是如此的迷人,让人欲罢不能地钻研下去!经过迷茫的时期,终于理出了一个头绪:影响中华文化走向的因素太多了,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地理,人文,政治,经济,科技,宗教和文化本身的影响因素!当然每一种影

响因素之间也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有有形因素的影响,也有无形因素的影响,当然作为一名地理系的学生,肯定最先想到的是地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地探讨!

第一:地形因素,众所周知,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自古以来就相对独立安定,几乎没有受到其它民族的入侵杀掠,也没有大规模的民族间吞并战争,所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中国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是分不开的,西面有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茫茫瀚海,人马难以穿越;北有高耸入云的阿尔泰,阴山山脉;西南有横亘奇崛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不适宜大规模的军团作战迁移;东,南面皆被浩瀚的海洋所包围;这样独特的自然区位造就了相对封闭,温和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安心劳作,繁衍生活,进而绵延不断地生存下来。与之相反,古巴比伦王国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丝毫不亚于中国,它有着世界上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历书,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然而正是由于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的平原上,四周没有天然屏障,使其不断地遭受各种民族的侵扰,最终于公元前538年为波斯人所灭,从此古巴比伦优异的,令人赞叹的文化就消失了。

第二:气候因素,亚洲东南部属于大陆或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培育,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只要不遇大旱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就不会

有大规模人口死亡事件的发生。当食物充足时,人们就会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科学实验,文学创作,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以便更好地生活!况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多样,满足了各种民族的生存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创造创新,所以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譬如汉族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因为在这里,非常适宜于农业生产,有了农业,自然人们就能活下来,当一年中获得大丰收时,自然就会有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从而进行文化活动,天文活动等,这样就诞生了原始的文化,随着人口迁移增长,文化就开始了传播,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蔚为大观的文化胜景。再譬如蒙古族,他们生活在蒙古草原上,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依靠放牧而生存的方式,在畜牧的闲暇时间里,也会有人进行文化创造,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而这一切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假如生活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哪有心思进行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呢?又何谈绵延不断地传承呢?

第三:人口因素,中华民族历来人口众多,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汉朝人口数在公元2年时就达到了59671401人,与其同时的西方罗马帝国相比,当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唐朝,虽然其中间经过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人口数依然有数千万之多。所以到了元朝,清朝时,虽然统治阶级分别是蒙古族,满族,而且进行了民族歧视政策,但是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几乎分布于全国各个地方,虽然统治者初期进行了蒙古化,满族化运

动,但最后统治阶级反倒被同化了,那是因为汉族人口实在是太多了,让他们顾此失彼,所有的政策都遭到了汉族大地主乃至平头百姓的反对。故而汉族文化能够有效地且长久地在人群中传承并世代绵延下去,与汉族人口数量的庞大不无关系,当然汉文化并不能全部代表中华文化,但是汉族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其在中华文化中是占主体地位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古代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可以说是创造了令今天的人们所惊异的文化成绩,他们创造了玛雅文字,精确的天文历法,为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今天玛雅文明却消失了,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稀少,16世纪当欧洲西班牙殖民者踏上南美洲时,马上就用军队横扫南美,铲除了灿烂的玛雅文化,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想到人口众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四: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秦以前没有大的统一帝国,都是很多小的诸侯国,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统一的帝国体制,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其中书同文尤其重要,中国之幅员辽阔,无与伦比,这也造成了全国各地交流困难,因为在此之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自从秦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全国一律使用秦国小篆,虽然各地还是操着不同的方言,但是书写的文字却是一样;虽然发音不同,但是字的形状意思高度一致。这一措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这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的到的,看到的实实

篇二:《第三单元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第三单元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一):

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上)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曹操率兵与袁绍大军在官渡展开大战。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1)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

(2)曹操精于谋略,从善如流,以诚待人,能宽容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 三国鼎立: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奠定了在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称皇帝,国号魏,东汉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3、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4、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来看, 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 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 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的角度看, 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因为东汉末年, 十几个豪强势力的割据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 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 吴国、 蜀国也是如此。 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的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匈奴人中的一只灭掉了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西晋(266年~316年) 的灭亡的主要原因:统治腐朽皇帝弱智、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民族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匈奴人的打击。

6、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383年,前秦皇帝符坚与东晋军队隔淝水对峙。淝水之战前秦大败。

符坚不能统一江南的原因(前秦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氏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2)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7、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割据混乱的状态。420年,东晋大将刘俗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历史上把北方的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5世纪初到6世纪末,南朝和北朝对峙的时期统称为南北朝。

8、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1)表现在农业方面: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了江南;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广泛。

手工业方面:养蚕缫[sāo]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冶[yě]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制瓷业也发展迅速,青瓷最受人们青睐。

(2)从自然条件来说,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势的自然条件;

从人口方面来说, 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徙江南, 为江南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从技术条件来说, 北方人口的南迁, 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从社会状况来说,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北方人民南迁的意义:给南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9、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统一用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10、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通过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成就领先了世界近一千年。祖冲之的主要成就还有:数学:《缀 术》;天文:《大明历》;机械:水碓磨、千里船 。成功原因:兴趣;创新;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吸收前人成果;刻苦钻研;坚韧不拔

2、北朝的贾思勰[xi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成功原因:以民为本;注重实践;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和前人成果。

3、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取得巨大成就?

1)统治者的重视;2)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挖掘;3)科学家的刻苦钻研和注重实践的精神;4)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发展的推动;5)对前代科技成果的继承。

4、王羲之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5、魏晋士大夫崇尚清淡,人物品评尤重风骨。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正是这

种风骨精神的代表。他擅长人物画,主张人物要“以形写神”,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认为人物的神态,主要表现在眼睛上。

6、

7、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大放光彩的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南方经济的开发,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佛教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课 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开创“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二、社会经济的繁荣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澄清吏治,发展经济。

三、京杭大运河: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1、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的交通很不便利;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于是沟通南北的水陆运输便应运而生。

(2、主观原因: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强南北文化的交流;方便隋炀帝游江南。

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2、概况:隋统一后隋炀帝派人开凿的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涿郡,余杭

三百万劳力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六年时间

七个省级行政区: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作用:①大运河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进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②隋唐以后,它继续发挥贯通南北水路的作用。

③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4、 意义: a 经济: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使得运河沿线的城镇也更加繁华了.

b 交通:大运河是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

c 政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5、大运河开凿的功:

①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②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大运河开凿的过:

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的徭役和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建成之后有造龙舟沿运河下江南更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四、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人民不堪忍受,各地反隋势力纷纷崛起,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覆灭。

五、617年,贵族李渊父子于太原起兵;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反隋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六、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1、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事。

2、政治上:(1)、善于用人(房谋杜断)和虚心纳谏(魏征)。

篇三:《(语文参考答案)汕头市2015届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汕头市2015届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读音分别为wèi/mèi,yòu / yǒu,jū/jù。A项读音分别为gǒng/kǒng,niǎn,jìn/jīn; B项读音分别为yǒng,diàn/zhàn,shǔ/shuò;D项读音分别为cì/jí,zhòu/jù,sì。)

2.A(A.“洞穿”表现迅猛的势头,突出快速的特点,不符合“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语境,用“渗透”更为妥帖,因为“渗透”表现的是渐进的过程,突出缓慢的特点。B.“温润”意思为“温和柔润”,合乎语境;C“一脉相承”意思为“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合乎语境; D.“绵延不断”意思为“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也用作相同的社会现象连续出现”,合乎语境。)

3.B( A.成分残缺,在“激发创业勇气”加上“的故事”,C.搭配不当,“实现”与“方案”不能搭配,可把“实现”改为“实施”。D.不合逻辑。)

4.D(③句是本段的总起句,⑥句承接③句的“仁”字。①句是对“仁”的例证。⑦句的“这”承接①句的例子,④句继续补充说明①句中“爱人”的内涵,②句中“仁爱原则协调人际关系”承接④句中“以此为原则沟通人我关系、结成社会群体”一句,⑤句是对②句中的“忠恕之道”作出的阐释。)

5.B(游:作动词,结交、交游;介:作名词,中间人;规:作动词,谋求。) 6.A(其:作代词,我的;因:作介词,用、拿;以:作介词,凭借……的身份。)

7.C(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

8. A(“不请示朝廷而立即讨伐”的理由错,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大冶距离京城一千多

里,请示朝廷并获同意恐贻误讨伐时机”。)

9.(1)①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就自行主张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过后才把

(这件事)上报(皇上)。

(4分。凶,年成不好,1分;便宜,自行决断处理,1分;补出“闻”的宾语“皇

上”或“朝廷”,1分;句子大意,1分。“发廪”也可译为“发放仓库中的粮食”,“以闻”也可译为“使皇上知道这件事”。)

②周必大主持国事,詹体仁曾上疏推荐三十多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

(3分。疏,上疏、上书,1分;判断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当国”也可译 为“执政”或“当政”。)

(2)①詹体仁不愿接受依仗韩侂胄做上大官的苏师旦的示好,他认为苏师旦是小人登上君 子之位,灾祸很快到来。不久,苏师旦果然失败。(或:时苏师旦以胥吏执役,后倚侂胄躐跻大官,至是遣介通殷勤。体仁曰:“小人乘君子之器,祸至无日矣,乌得以污我!”未几,果败。)

②詹体仁认为自认是将门后代、喜欢谈论军事的皇甫斌必然失败,后来果然如此。(或: 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

③詹体仁告诫驻地军队统帅应立即讨伐境内的乱党,因为等到上报朝廷得到回复时, 乱党的势力已经扩张了。统帅按照他的意见行事,乱党全部散去。(或:有逃卒千人入大冶,因铁铸钱,剽掠为变。体仁语戎帅:“此去京师千余里,若比上请得报,贼势张矣。宜速加诛讨。”帅用其言,群党悉散。)

(3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其父詹慥,与胡宏、刘子翚结交,被调任赣州信丰县尉。金人背弃盟约后,詹慥拜见张浚陈述了灭金之计,张浚召他为属下。詹体仁在隆兴元年考中进士,被调任饶州浮梁县尉。郡府上书詹体仁捕捉盗寇有功的情况建议加以赏赐,詹体仁说:‚因此而受赏,不是我的愿望。‛婉言谢绝了赏赐。詹体仁任泉州晋江县丞。进入朝中为太

学录,被升为太学博士、太常博士,调任太常丞,代理金部郎官。

光宗即位后,詹体仁任提举浙西常平官,授任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升任司农少卿。詹体仁奏请免除各郡长期拖欠未交的赋税一百余万。有一千多逃跑的士兵进入大冶境内,他们用铁铸钱,抢劫造成祸乱。詹体仁告诉驻地军队统帅:‚这里距离京城一千多里,如果等到请示皇上有了回答,贼人的势力已经扩张了。应立即加以讨伐。‛统帅采纳了他的话,乱党全部散去。

孝宗驾崩。当时讨论逝世皇帝的谥号,詹体仁说:‚寿皇圣帝侍奉德寿皇二十多年,极尽了天下所能有的最好的奉养,居丧三年间,不穿常服,汉唐以来从未有过,应赠谥号‘孝’。‛最终采用了詹体仁的意见。孝宗将要被入殓,詹体仁说:‚永阜陵地势低下,不能用来使神灵妥善安置。‛詹体仁与宰相意见不同,被任命为太府卿。不久为直龙图阁、福州知州,言官竟由于他以前议论过陵墓之事而罢免了他。詹体仁退任后居住在霅川,每天读经史娱乐自己,别人无从窥见他的边际。

起初,詹体仁出使浙西,当时苏师旦以小吏的身份服役,后来倚仗韩侂胄的势力跻身为大官,到这时他派人来献殷勤。詹体仁说:‚小人登上君子之位,灾祸来到没有几日了,哪能让他来玷污我!‛不久,苏师旦果然失败。

詹体仁恢复直龙图阁、静江府知府之职,搁置十个县的税钱一万四千,免除杂赋八千。被任守鄂州,授任司农卿,又总管湖广军饷征收。当时年成不好百姓难以吃饱,詹体仁就自行主张打开粮仓救济百姓,过后才把这件事上报皇上。

韩侂胄建议扩大疆域,一时间大家争相谈论军事来谋求进升。詹体仁上书给朝廷,说军队不可以轻举妄动,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皇甫斌自以为是将家之子,好谈兵,詹体仁与属下谈论时,认为皇甫斌必定失败,后来果然如此。开禧二年,詹体仁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詹体仁聪明勤勉,有超人之品行,又博览群书。少年时跟随朱熹学习,把心存诚信、慎于独处作为根本。写文章明白畅达,穷究各种道理。周必大主持国事,詹体仁曾上疏推荐三十多人,都是当时的知名之士。乡人真德秀早年和他交游,曾问他做官治民之法,詹体仁说:‚尽心、平心罢了。尽心就心中无愧,平心就不会有偏袒。‛世人信服他正确的言论。

10⑴①视听结合(有声有色)。(1分)视觉角度: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残余的晚霞像锦缎一样鲜亮美丽。听觉角度: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视觉、听觉角度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1分)

②动静结合。(1分)静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动态景色: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静态、动态景物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③以声衬寂。(1分)大雁鸣叫着从秋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用寥廓空中、空旷山中传来的鸟兽声音,(1分)反衬出乡村秋日黄昏的清幽。(1分)

④远近结合。(1分)远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近景: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远、近景各举一处即可,共1分)层次分明地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暮图。(1分)

⑤化用前人诗句(用典)。(1分)“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秋光的寥廓、美丽。“残霞散绮”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名句“余霞散成绮”,描绘出天边晚霞的美丽、鲜亮。(任举一处即可,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绵延不断的意思是什么

细则:①任答上述一种即可。共3分,其中手法判断1分,举例1分,效果分析1分。②若答对偶,举“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疏林鸟栖,残霞散绮”中任一处为例,可得2分。③若答比喻,举“残霞散绮”并分析为“将天边残霞比作鲜亮美丽的锦缎”

(大意同即可),可得2分。④若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不得分。

⑵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②通过描绘“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的图景,化用陶渊明写归隐生活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典),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③通过末句“归去来兮”直抒胸臆,引用陶渊明表明归隐愿望的名篇《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之语,表达了归隐的愿望。(答第①点得1分;②③答任一点得1分,答两点得3分)

细则:若答“表达了对归隐者的自适、旷达和傲岸、自由的赞美”,能联系原曲中描写隐者安居于幽僻的茅舍,仍悠然欣赏山林美景,体现了对隐者自适与旷达的赞美;描写隐者独对南山(泛指山峰)、栽菊赏菊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对隐者傲岸、自由的赞美。(答出情感可得1分;给出依据并言之成理,可再得2分)

11.(1)有所不行 不以礼节之 (2)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3)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4)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12.A、E(A.真情实感论只是“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E. 答非所问,选项内容说的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不是关于“真情实感论”的论述。)

13.A(以偏概全,“理性、智性才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错,以“理性、智性”为“文章的纲领和生命”的文章仅就“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而言,注意原文“其中的”三字。)

14.①把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当作散文独有的特点。(或: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1分)

②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1分)

③把对作家的道德要求当作文学的规律。(1分)

④把散文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多样化的抒情方式局限于真和实。(1分)

15.。

②当理论资源缺乏时,善于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方法,从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中进行概括,使理论既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有历史的衍生性。

③关注学科的内部矛盾及其运动、变化,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等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16.作者复杂的心思,丰富的情致。②这些画作中的一扇扇窗,意趣撩人,激发人丰富的想象。③这些画作中的一扇扇窗,自然悦目,有情调,有韵味,充满感人的艺术的魅力,能弥补人生活的欠缺。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17.形成鲜明的对比,暗含都市人心灵的缺失,同时引起下文,写我家人因亲人散居海外而带来的孤寂以及对亲情的渴求与珍惜。(画线处每处1分,共5分,学生往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18. ②雨后青藤掩映的窗户,是人们对安逸宁静生活的追求。 ③窗台承载着人们难以割舍的亲情,它是人们对远行游子(亲人)焦灼的牵挂与期待心情;是人们对亲朋离去的不舍、伤感之情。(学生只答其中一方面也可以给2分) ④罩住金属网的都市窗户体现了都市人复杂的心理,一方面要享受窗外的风景;另一方面又对窗外的社会缺乏安全感。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6分,能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19.①人们对常用的词汇生疏,写对的较少。

②电脑时代,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也在疏远手写文字,汉字传承令人担忧。

③人们的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可能会退化到只会辨认的阶段。

④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人们对错别字积非成是、将错就错。

⑤网络流行语盛行,目前汉字书写混乱。 (答对1点得1分,答对4点得满分)

20.这个标题运用拟人的写法,(1分)将汉字当成与我们终日相伴的亲人、朋友。“厮守一场”形象地写出了汉字与我们的密切关系。(1分) “却忘了你的模样”指出了我们如今对“终日相伴”本该熟悉的常用字比较生疏,对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逐渐疏离,甚至提笔忘字,无法正确书写汉字的现实状况。(1分)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状的反思和忧虑,点明了文章的主旨。(1分)这个标题语言诙谐生动,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如果答“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汉字,显得亲切,有抒情意味。”可得1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

21. 第一、二问示例一:能。(1分)如今汉字书写本身已存在许多危机,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下降,许多“文字工作者”也在疏远手写文字。(1分)而如今是键盘文化盛行的网络时代,键盘打字迅速,简便,准确性高,这种速度和效率更符合高速发展的现实生活节奏的需要。(1分)(观点态度1分,阐述理由2分)

第一、二问示例二:不能。(1分)汉字用来记写汉语并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唯一将文字书写变成艺术的文字。键盘打字的高效与汉字书写的乐趣,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共存。(1分)在生活中,追求速度与高效的同时,汉字书写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生活的宁静与恬淡,一种温暖与真诚,这是键盘打字所无法取代的。(1分)(观点态度1分,阐述理由2分)

第三问:①教育界和评论界必须对目前汉字书写混乱的局面进行反思。②语文老师要尽可能从“字理的层面”教孩子识字,强化孩子对汉字的“深层记忆”。③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时,要拿起笔来书写。④全民普及和强调汉字书写的重要性。⑤基础教育阶段应设毛笔、硬笔写字课,大学也要有相应的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能结合文本或联系现实生活任答出3点,言之成理即可得3分)(第一、二问3分,第三问3分)

22.(6分) 往西走,女厕所西边的楼梯;往东走,男厕所东边的楼梯;往南走,517室南边的楼梯。(每空1分,注意方向及位置)

23. 一

都说你的身子薄,都说你的个子小,

可你用行动告诉我,你的形象比天高!

你用温柔的双肩,顶住突来的咆哮!

你用无私的奉献,迎接花朵的微笑!

【评分细则】一句1分,修辞1分,押韵(韵脚ao)1分。

篇四:《登襄阳城翻译赏析_作者杜审言》

<登襄阳城>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审言。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登襄阳城翻译赏析_作者杜审言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鉴赏]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胡应麟评这联诗说:“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婉然。”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据史书记载,“桓温辟为从事,甚器重之,累迁别驾。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缅怀前贤,而只写出习池的风景奇异,因此瞻仰游玩的人众多。但又没有直说游人众多,而是通过描写“归路”上尘雾弥漫,衬托出车水马龙的盛况。“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
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简单五字春联

下一篇: 狼王梦概括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