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1    阅读:

篇一:《2014-2015第一学期期中语文》

湛江市第二十七中学2014-2015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语文考试

(满分120,时间120分钟)

班别: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 积累运用(共24分)

1、 古诗默写。(10分)

(1)室中更无人, 。(杜甫《石壕吏》)

(2)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杜甫在《春望》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诗句是: ,

(4)《望岳》中与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5)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李老师选用了《长歌行》中“ , ”送给了班中的后进生以资鼓励,发人深省。

(7)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1)他pánshā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老头子zhānghuángshīcuò(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他。

(3)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bùkědāng( ),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

(4)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gāngà( )的笑容。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为他们辅导。 ....

B.元旦晚会上,全校师生们一起欣赏精彩的表演,共享天伦之乐。 ....

C.公益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

D.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见义勇为就保送,无疑不伤害了高考公平竞争的规则。

B.有毒有害有奖回收的开展,帮助村民们认识了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地引导他们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

C.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巴西进行首次国事访问,意义非常重大,巴西政府高度重视。

D.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5、请你参照画线的句子,展开联想,仿写两个句子。(4分)

二、 阅读(共46分)

(一)《陋室铭》(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1)斯是陋室 斯: (2)惟吾德馨 馨: ..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苔痕上阶绿 上: ...

7、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可以调素琴/训练有素 ....

C.斯是陋室/自以为是 D.无案牍之劳形/劳民伤财 ....

8、翻译下列句子。(3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3分)

(二)爱的盛宴(18分)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感觉好

不好?”他说:“当然好,好极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惟恐你吃不好!我妈劝起饭来没完没了,弄得我的减肥计划彻底泡汤,可我这心里头啊,却乐着呢!老师,我总记得您讲过的那个吃饺子的故事,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我心头一热,说:“难得你还记得它。”

我的确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

家,母亲盼啊盼,终于得到了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家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饺子,专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儿是精心调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母亲看着两屉包好的饺子,绝望之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竟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支注射针管,调好了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儿子回到家时,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饺子的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支针管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乎儿子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样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

获什么的,甚至以为那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掉,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用欢畅的啄食来尽情享用这人间珍馐吧。

10.本文详细的记述了“我”曾经给学生讲过的一个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3分)

11.那个学生为什么说“一想起那个故事,我就把我妈妈做的饭品出了一种特别的滋味”? (3分)

12.故事里儿子吃的饺子为什么说是“交织着母爱的爱与智的饺子”? (3分)

13.文中说“我多么欣慰”,你能说说“我”为什么欣慰吗? (3分)

14.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15.试说说你读了文章后有何感受?(3分)

(三)生死攸关的烛光(18分)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

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

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

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6、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6分)

伯诺德夫人:; 小儿子杰克 女儿杰奎琳 , 。

17、赏析句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4分)

18、第八段中,“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2分)

(1)

(2)

19、本文结尾写到“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你觉得这意味着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20、本文画线部分所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三、作文(50分)

因为有阳光,大地更欢畅;因为有雨露,禾苗更健壮;因为有希望,生命更顽强;因为有关爱,心灵更敞亮„„生活中,万事万物总有相关联。你的进步,有同学的帮助;你的成长,有老师的引导;你的自信,有亲人的鼓励„„

请以“因为有 ,我更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

篇二:《2014—2015八年级九月月考试题》

2014—2015八年级语文九月考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ī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î)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箧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江阴要塞,

A.占有 牵制 封锁 B.占领 控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D.占有 牵制 封锁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

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8、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充小明谈话的内容。要求文明得体,清楚连贯。

中考结束后,小明乘火车到北京旅游。

(1)途中,邻座的小伙子拿出一瓶饮料请小明喝。小明想起学过的安全知识,于是礼貌地说:

(2)到了北京,小明在某宾馆518房间住下。为了便于父母跟自己联系,以免他们担心,他用房间的电话拨通了爸爸的手机,说:

9、古诗词填空

(1)青青园中葵,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恐秋节至,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徙倚欲何依。

(5)___________________, 猎马带禽归。(6)我家襄水曲,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孤帆天际看。

10、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复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一)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 词和 词。

2.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3. 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

5.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4分)

6.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划点字的意思。(3分)

⑴ 甚蕃 ______⑵ 亵玩________ ⑶ 宜乎众矣_______4植______5宜_______ ...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独爱菊”,独爱莲”,5分)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考测试题答案

1.C 2.B 3.B 4.c 5.A 6.B 7.。(2)示例:爸,我到北京了,住在某宾馆518房间,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我房间的电话,有事就打这个电话找我。

19.名 形容20.c 21. (1)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 (2)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2.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23.夸张紧张憎恨凶恶24.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推说睡觉,拿走蜡烛25.机智、勇敢、镇定(或沉着) )(1)蕃:多(2)亵:亲近而不庄重(3)宜:应当 2. (4分)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2分)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2分) 3. (5分)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4. (8分)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

篇三:《初一语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一语文阅读专题练习

一, 记叙文

(一)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

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

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

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甲)、(乙)、使我的心也(丙)然而又(丁)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

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春夜出航,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试以第一段文字为例进行具体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第二段文字空格甲、乙、丙、丁处的恰当词语依次是:[ ] (1分)

A.宛转 悠扬 兴奋 沉静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C.修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D.悠扬 宛转 兴奋 沉静

3.第二段文字中的“他”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豆麦蕴藻之香”是对前面

“_________________”的照应。(每空1分,共2分)

4.文中画横线的“似乎”、“或者”、“也许”、“大概”是哪类词?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本是 词,此处作 词,意思是 (1分)

6.“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 ] (1

分)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清香 B.朦胧的月光

C.夹杂清香的水气 D.宛转、悠扬的横笛声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表现水乡夜晚的自然景色 B.写出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C.写出我在夜晚的胆怯的心情 D.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

8.对“然而又自失起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B.感到失去了自己。

C.被美丽的夜景所陶醉而出神 D.又想起了白天没去看戏的不愉快。

9..所选语段的意思是:[ ] (1分)

A.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农民的辛勤工作。

C.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看戏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D.写美丽的夜景,用来衬托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的技术高。

(二)(12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

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2)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

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

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

过了德军 的搜查。

(3)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

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

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

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4)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

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5)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

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

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来

到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候,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

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

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7)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秘密” 分别是______

词和______ 词。(2分)

2、根据上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 的搜查。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 (2分)

3、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2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4、“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中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5、“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

蜡烛上。”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怎样的心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

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个兵,安道将将就

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

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

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O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

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⑥"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

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

子。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抱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

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

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qua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

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

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

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门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根据第③段中的拼音写汉字:"安道特____(quán)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2、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那时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侯。

5、在第⑤段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__

6、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的作用是:( )

A.概括文章内容 B.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7、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9、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个方面写出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脚比路长

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

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美丽而富饶的卡伦。

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

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

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便调转马头往回走。

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又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一个月后,三个王子陆陆续续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特别

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又过了五天,小王子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父亲——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

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我只想告诉你们四个字——脚比路长。”

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

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一往无前地行进下去,就回惊讶地发

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1年第11期 )

1、从文章来看,国王让儿子们探路,其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你认为有何不同?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读罢本文,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三个孩子

“六〃一”到了,上帝接三个孩子到天上玩,还说:“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把它变成现实。”

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我想变成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上帝问:“为什么?”“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

第二个孩子说:“我想过一个绿色星期天!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上帝问:“怎么?难道你们星期天是黑色的?”“是呀!每个星期天都要补课,作业特多!”

第三个孩子不表态,好半天好半天才苦歪歪地说了一句:“我想——我想当爷爷!”

上帝吃了一惊,两条眉毛差点飞出了脑门儿:“什么?你说什么?”“爷爷能养花,能钓鱼,能下棋,爷爷从来都不做那么多的作业!”

上帝明白了,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原来,人间的孩子并不快乐……

1、.这三个孩子有没有共同的心愿?如果有,这个共同的心愿是什么?

2、.第二个孩子的心愿是:“我想过一个绿色的星期天!”这里的“绿色”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星期天是黑色的”?(4分)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分)

篇四:《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4分)

① ________  ② _________

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__ _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_______ _ 。(3分)

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6分)

伯诺德夫人:         ,          ; 小儿子杰克        ,        ;女儿杰奎琳        ,         。

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们        、          、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各填两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

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凶恶

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5、机智 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