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古代街道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3    阅读:

篇一:《古今街道功能演变》

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见图1)。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明朝时代的北京城(见图2)的建设思想充分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城市,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过长期的影响。

图1 根据《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城规划构想

图2 明代北京城

早在公元1世纪,罗马时代的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便在其著名的《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 2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己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了家庭的基本户外生活要求,难以维持邻里关系和家庭间的日常接触和交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控制在狭窄的楼梯平台上。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Team. 10空中街道”设想的提出者在恢复被人们所遗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便演变为今天的“现代步行街区的空间原型”。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

1. 3街道的时代特点

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造型是协调的,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街道保持了其文化连续的良好品质,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显。

20世纪50年代在新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时期,即“一五”时期,开始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和美观的问题,并在新的社会基础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阳、包头、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红线为六七十米,与早期的街道形态相差甚远,在这些城市中这些街道的意义己经淡化了,干道的问题突出了。古代街道

1958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形成了象上海的卫星城闵行张庙一条街,使我国原有的街道形态特征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对一条街的处理有了更臻完善的做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落到街道的社会变化功能上来。街道设计突破“一层皮”的处理乎法,开始将街道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段落组成一个街区进行设计,也就是将其作为城市的主要生活环境进行设计了。这时期的街道特征有着较强的时代凝聚性,将曾经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的建设过程大大缩短了,象济南的顺和街、瞬井街,合肥的城阵庙、淮河路,这就必然使得这些街道高浓度凝结着某些时代的特征。

通过以上回顾,可以看出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街道概念及其组合方

式、功能特征、空间形态的营造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街道一直在进行着反复的革新,其内涵越来越丰富。

2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2.1街道体现生活中人的意义

B.鲁道夫斯基在他的《人的街道》中说道:“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街道,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以其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作用于人以至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人是街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人的“父母在,不远游”,使得街道中的相对固定的人群在环境中起着决定作用。调查表明,在很多老城,一些街道中的老住户的比例达到了80%~90%,正是这些老住户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往变得相对稳定,于是产生了一种亲切宜人的生活氛围。当这个氛围受到了这个环境以外的信息冲击时,或者说当这个环境中自身成分发生变动时,人们往往就表现出一种失落感,表现出茫然不知所从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街道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是人们无形的生活力量。就生活方式而言,凝固成习俗以后就有了一定的停滞性,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性。它并非随生活方式的变革而消失,它有利于新的生活方式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往往成为一种惯性力量,或多或少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古代街道

2. 2街道中的人与环境

街道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人的活动及地域特定条件相结合,获得文脉(context)意义时,便形成了场所感,并且具有传统和文脉价值,因而文脉同场所相辅相成。从类型学看,每一个场所都是独特的,各有各的特征,所以,必须体验其内在的文化联系和人类在漫长时间跨度内所赋有的某种环境气氛。

现代城市街道强调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生态学的必要性,空间形态必然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传统文化的结构发展而来。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城市居民逐渐脱离了自然,离开了街道,集中活动于各种人工材料构成的人造空间中去。千百年来充满生气的城市街道生活日渐减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得原来街道和人日两相适应的城市空间顿显拥挤不堪,人日多到以至于找不到空间可以容纳,在现有的空间中,无论它怎样吸引人,人们都不再有可选择的活动,只存在“我迁就于环境,而不是环境迁就于我。”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相融本属于一种自然结合,而今天却成为人们难以企及的追求。

2. 3环境观与生态观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塑造关系到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景观环境是城市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具有固定和半固定的形态特征。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单纯追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进行修正。人与环境的两相适宜是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必须研究街道环境对人的作用,诸如亲切感、认同感、文化感、适应感等问题。环境与景观的创作侧重于功效和美学,并包含时间-空间的统一,文化-个人的对应。所以进行街道的景观设计,街区更新都需要着眼于整体环境构架和网络。街道空间形态设计乃是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功能的综合组织,是把环境看作环境信息的编码过程,市民则是它的解码者,环境起到了交往和传递的作用。

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一书中说:“农业上最好的用地也常常是最好的建筑用地,但耕地是有限的,一旦遭到破坏,上百年也难于重新获得”。建筑、城市、街道是区域性的,从宏观上来看,良好的工作、居住、购物环境,是以良好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前提的。街道的更新与发展当然需要开发,但只能是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来科学合理地、有步骤地进行,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土地利用、环境生态保护及风景文物资源的保护予以高度重视,并作为城市街道更新设计创作的源泉。

篇二:《中国古代城市街道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功能》

中国古代城市街道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功能

2008-09-10 宁欣 作者惠寄

打印自: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古代街道

地址:

一 长安城的地域空间

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75-289页

中国古代城市街道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功能

——以唐长安为中心

宁欣

摘要:唐长安城外郭城主干街道具有流动性、延伸性、公共性的特点,以及宣示、警示、炫示、舆论与信息传播功能等多项政治与社会功能,是当时城市社会的重要舞台。在相对封闭的坊市制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街道所发挥的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的功能,对坊市制向街市制演变的历史过程中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唐宋 城市社会 街 长安 信息传播

中国古代城市在空间格局变化的过程中,坊市这种方形格局向街市这种平面大空间布局转换、封闭的坊市管理体制向开放的厢坊管理体制的转换,是中古时期的总体趋势,但以往人们过多关注了街与坊、街与市在时间和空间隔绝因素的突破,即:坊墙的突破,夜市的存在,坊内商业活动。但对街道,这种线形空间在突破坊市制度过程中的作用,作为都市地域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作为公共空间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的功能,却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唐朝长安城堪称中国古代城市坊市制的典范,城市规模宏伟,街道宽阔。在相对封闭的坊市体制下,街作为不可或缺的区域空间,是如何发挥社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的功能的,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 长安城的地域空间

唐长安城,因其宏大的规模,严密的制度和整齐划一的坊市,成为史家心目中古代城市的典范。

唐朝都城长安外城城周为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1]唐长安为三重城,分为内城和外郭城。内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包括北部的宫城和南部的皇城。宫城即“大内”所在,皇城是中央官署集中区,外郭城则主要是以“坊”为区划的居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三重城功能各有分工。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将外郭城分为114坊(包括东西两市),中央大街名为朱雀大街,南起外郭明德门,北至皇城南中门朱雀门(向北延伸至宫城南中门承天门)。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将外郭城坊市分为东西两街区,东西两市,位于街东和街西中间偏北,各占两坊之地。宫城占地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皇城占地面积约为5.2平方公里,外郭城占地面积约为74平方公里。

长安城的外郭城,就其区划,应该拥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一是由街道划分出的坊区,即居民居住区;二是市区,即东市与西市,属商品交易区;三是街道构成的区域空间(可简称为街区),即城内公共交通与公共活动区。都城作为城市社会的载体,具有地域空间与社会空间两个有区别又不可分的研究领域。人们在研究长安城时,因其严密规整的坊市制,而将关注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坊与市这两个城市区划地域空间。其实,由于街区所具有的公共性、公众性、开放性及延伸性,不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城市区划地域空间,在城市社会空间领域中也发挥着坊区与市区无可替代的作用。

唐长安城的街,应该有几个层级:

一是指城坊之间及城坊内主要通行道路,又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具有轴心性质的街道,如外郭城轴心大道朱雀街,皇城内承天门街;二是以朱雀大街为轴心外郭城的主要街道,南北向有十四条,东西向有十一条,包括四面顺城街,将长安城分割成井然有序的坊市,每条街道都有相应的街名,一般是以街道所在位置的顺序命名,通向城门的街则往往以城门名称命名,如金光大街、春明大街,其它街道则以方位加次序称呼,如承天门街之西第六横街,朱雀门街东第三街;三是坊市的十字街、井字街。上述街的涵义,应是我们通常使用最广泛的。

二是具有宫廷广场性质、位于宫城与皇城之间承天门外的横街,类似于后来北京城的天安门广场。

古代街道

三是外郭城内以主要街道为界限的区域划分,即以南北纵向排列的坊为一个街区,如朱雀街东第三街,朱雀街西第五街等。这种街区,也是行政区划和治安区划的一种组合。

坊、市、街三大区域,坊与市规划为平面方形封闭式空间,因此,管理方式也是相对封闭式的。东西十一条和南北十四条的主干街道是开放和可延伸的区域。[2]在84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中,宫城和皇城共占十分之一强,外郭城占十分之九弱。那么,具有最大化公共性质和公众意义的外郭城主要街道所占的空间和比重是多少呢?据考古发掘,长安外郭城主干街道(即南北十一条和东西十四条),东西向的街道勘探出皇城以南的十条,南北向的街道位于皇城以南的部分基本都勘察清楚,按照已勘察出的数据统计,外郭城主干街道的总面积大约古代街道

是10平方公里,占外郭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强,八分之一弱。

--------------------------------------------------------------------------------

[2] 唐长安城的街道管理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已另文撰述,本文从简。唐长安外郭城的主要街道,可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又,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卷之二,有详细归纳,可参见。拙文:《诗与街的对应 ——白居易“歌钟十二街”所引出的话题》(《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亦有简要归纳。还可参见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叶骁军:《中国都城历史图录》第二集所收《唐长安城平面实测图》,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妹尾达彦:《长安 都市计画》,(日)讲谈社2001年版。

二 、利用街道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方式1

二 、利用街道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方式

街道作为古代城市社会官方和民间传播信息的渠道,具有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功能,是自然形成的。街道的信息传播功能有两个层面,一是官方带有强制性或导向性的信息传递,二是街道上的活动会传递公开和隐含的社会信息。它的覆盖面主要集中在外郭城。

根据有关史料,可以将唐朝长安城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类别分为官方、民间和官民互动三种。

1、街鼓制度:

唐初马周建议设置,成为定制。

《新唐书》卷四九上《百官志》:“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1]

《大唐新语》卷六:“(马)周所陈事:六街设鼓以代传呼,飞驿以达警急。”[2]

《中华古今注》巻上[3]:“街鼓唐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马周请置六街鼓,号之曰冬冬鼔。”

古代街道

可知,街鼓的功能是通过鼓声官府向居民传递开闭城、坊、市门的信息,代替金吾将士巡警外郭城街道时昏晓传呼。

街鼓的示警作用紧急时刻也会被市民所利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犯长安,武将王甫“诱长安恶少数百人,集六街鼓于朱雀街,大鼓之。吐蕃闻之震慑,乘夜而遁”。

[4]

街鼓代替“金吾昏晓传呼”,应该说警示信息的传递作用更强,也更方便。

唐人做《六街鼓赋》[5]咏之,并成为京城的重要标志。

街鼓制度,后世置废不一。现在北京城的钟鼓楼就是街鼓的沿袭。

2、行刑徇街示众:

古代刑人,为警示众人,往往当众行刑,以期达到最大效果。唐朝长安城宽阔的主干街正是具有最大公众效应的空间,警示就成了街的重要功能。唐长安城内具有公众性的行刑场所,记载比较明确的有子城西南隅独柳树,[6]东西两市,朱雀街[7],崇仁坊,京兆府前街,街东安国寺前街,等[8]。在子城中行刑,有时还特地“集百寮往观之”。[9]

唐后期对重要案犯,为强化惩戒力度,往往采取——献(告)庙社、徇于两市,最后押赴固定刑场独柳树问斩。

史载,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平淮西,十一月丙戍朔“御兴安门[10]受淮西之俘。以吴元济徇两市,斩于独柳树”。[11]又,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变发生,贾餗、舒元舆、李孝本被捕,“先赴郊庙、狥两市,乃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栁树下”。[12]又,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二月,擒秦宗权“上御延喜门[13]受俘”,“以之徇市、告庙社,斩于独栁”。[14]

可以想见,由于以长安为典型的都市,居民数量众多,主干街道宽阔整齐,“刑于都市”也好,“斩之于朱雀街”也好,或是“徇于两市”,都是在街和市的最具公众效应的场所,展示犯人、强化惩戒效果的一种方式。

这是唐后期警示效果最强的刑人方式。虽然有的记载只是“徇市”,但这样一个行刑路线,可以说充分利用了街、市向公众传递警示、惩戒信息的功能内。先在皇城内左献庙、右告社,然后出皇城[15]经主要街道游行(徇)到两市示众,再押回皇城到西南隅刑场问斩。选定行刑场所,选择行刑路线,都是为了取得最强的公众效应,坊市制下,一个“徇”足以达到最强效果。此后,历朝历代仍然采取“徇”(现在的“游街”)的方式,以达到最强的警示效果。在皇城内献庙、告社周行一圈,可能走这条路线:(1)出安上门——走春明大街——进东市北门徇市——出东市北门——走春明大街——过朱雀门步入金光大街——进西市北门徇市——出西市北门——进皇城含光门——斩于皇城西南独柳树刑场。出入皇城也可以走顺义门(西)和景风门或延喜门(东),沿皇城东(西)墙外街向南再走春明或金光大街。无论哪条路线,民众都会奔走相告,争先恐后,一路跟随,如无限制,还会赶赴刑场,观看最震撼

人心——人头落地的现场。于是官府追求的警示效果、民众渴望的惊梀场面,在这种徇市、徇街活动中得以实现。如隋末,李渊斩阴世师、骨仪、崔毗伽、李仁政于朱雀街道,于是“京邑士女,欢娱道路,华夷观听,相顾欣欣”。[16]

对重要的死刑犯人采取游街——闹市处决的方式,应该说是最重的处罚,充分利用街与市,将官府所期盼的公众视觉效应发挥到极致,从而传递了最具震撼力的政治警`示信息。

3、天门街(即朱雀街)祈雨

以皇帝的名义由官府出面在主干街道上的活动,虽然形式和目的各异,但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向公众传递的是一种政治姿态信息。

古代街道

《乐府杂录·琵琶》载:“(德宗)贞元中,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17]

皇帝组织的祈雨,选址在天门街,就因为有宣示的意义,主要是做给民众看的。虽然最初属于官方行为,但后续活动确延伸到民间,成为商人扩大宣传的方式,应是政府的导向和鼓励。街道,越来越频繁和广泛的被用作公众和商业等活动的场所,街市的征象已经显现。

类似的还有一则:

《太平广记》卷二六○“黎干”:“唐代宗朝,京兆尹黎干以久旱,祈雨于朱雀门街。造土龙,悉召城中巫觋,舞于龙所。干与巫觋更舞,观者骇笑。弥月不雨,又请祷于文宣王庙,上闻之曰:‘丘之祷久矣。’命毁土龙,罢祈雨,减膳节用,以听天命。及是甘泽乃足。”[18]不是舞龙本身,而是围着龙舞。那么,舞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共场所,京兆尹也加入舞,在街上舞,有观者,目的是为了取得公众效应,而形式却持续影响着民间社会。

4、统治者的示范

还有皇帝亲自参加的在主干街道进行的一些活动,也具有典型意义,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如:

唐太宗迎经像。据《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19]记载,玄奘从西域取经东归,唐太宗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迎经像入大慈恩寺的活动。大慈恩寺位于朱雀街东进(晋)昌坊,迎经像路线应该是:从外郭城西开远门入城,向东直抵皇城西安福门外,皇帝在安福城楼上观看,然后向南拐,沿皇城西墙(通安化门大街),到金光门大街后东拐,走金光门大街,沿途经皇城含光门,到朱雀门外,南拐,沿朱雀大街南行至延平—延兴门大街,东拐,行至皇城街东第二街,南拐,直达晋昌坊东[20]。当然,到朱雀门后,还可以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21]虽然具体路线并无记载,但可想见,不管选择哪条路线,彩车千余辆的车队,浩浩荡荡的行进在主要街道上,有皇帝御临观之,有信徒百姓沿街瞻仰,场面何其壮观,当然是能够达到最大的限度的向公众传递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官方对佛教态度的信息。

唐懿宗迎佛骨。再看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春的“迎佛骨”,据《杜阳杂编》卷下载:“(懿宗咸通)十四年春,诏大德僧数十辈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谏,有言宪宗故

篇三:《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中 国

系 统古 代布 局都 城演 变道 路 特 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引言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

两边是封闭的坊里,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的官吏府第可以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中轴线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后开辟的大明宫门前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80米,其他城市干道也宽达120、100米,最窄的也达60多米,道路主要是行驶车马,商肆则集中在靠近干道交叉口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及西市中。洛阳城的道路系统与长安城类似,宽度则普遍缩小。

宋东京,今开封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唐朝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店铺,形成繁华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的宽度也大为缩小,一般只有30~50米。这种趋势到宋以后的城市愈加明显,道路的宽度也日益缩小,有些城市的道路只有达到10米左右或更窄。 唐朝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统。这两种道路系统的性质和宽度有明显的区别,坊内的道路只有十余米宽,还有一些车辆不能通过的更窄的路称“曲”。

宋东京城(开封)的道路有主要交通干道,多位通向城门的道路。有的虽不是主要的交通干道,而是繁华的商业街。有的主要交通道路的某一段落也形成商业街。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巷是联接各住宅院落的入口。

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道路也有明显的分工。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较大,这些道路的交叉口(如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或其某一段落也集中着一些店铺。另有一些商业较集中的街,如王府井大街、大栅栏,宽度较小。有一些巷和胡同是住宅区内部的通道。一般的小城市的道路可分为街和巷,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巷是居住区内连接个院落入口的通道。

古代都城道路与城门的联系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往往是各条通向城门的道路。城门是古代封闭的严格管制的城墙的出入口,因而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起点。城市主要干道与市际道路是合一的。而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结合点。这里也往往形成城乡交流的集市、车马店、栈房等。宋以后在出城干道的附近往往形成关厢地区,有的关厢地区形成商业中心,后来又修关城,另开城门。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

数目有关。都城每边开三门(北面往往开二门),如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城等,各有三条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主干道。府州城一般每边开二门,干道系统成井字形,如洛阳、宣化等。一般的县城多为每边开一个城门,道路系统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都城及府州城的道路可分为干道、一般街道、巷三级,县城的道路可分为街及巷二级。

古代都城道路布局形态及御路的变化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分为方格形的,有完全方正规则,垂直相交的类似棋盘似的道路网。也有的城市道路基本上为方格形,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在地形较复杂的山丘地区道路系统比较自由。

周王城的主要道路九轨宽,,为三条并列的道路。汉长安城宣平门、霸城门内大街均为三条道路并列,中间的路较宽,皇帝专用的为御路。唐长安城中也有帝王专用的由大门宫经兴庆宫通至曲江的用夹城保护的专用道路。宋开封城规定城内四条道路主要为御路,在断面上用红漆杈子将御道与其他行人路分开。明清北京城由宫殿至天坛的主要中轴线的干道上,也有高出两边道路的皇帝专用的御路,皇帝出行时要铺黄沙。这些都反映了要突出帝王的权威及安全防范的作用。

古代都城道路的绿化、排水及与河道的联系

城市道路的两旁也种植树木,唐长安及宋开封城都有沿街植树、树种,管理办法的记载。城市道路两边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也有的是暗沟。路面多为土路,唐长安城有关于大雨之后,道路泥泞,发生交通阻塞的记载,南方城市中道路有石板路。

水乡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苏州的道路系统最为典型。许多地段形成前路后河的格局,在河道交叉口与道路交叉口的桥头小广场往往形成交通及商业的中心,也形成水乡城镇特有的风貌。

古代都城道路宽度变化特征

城市道路的宽度由小到大,到唐朝长安时达到顶峰。不过,这样大的宽度除

了偶尔举行的皇帝出行、郊祭等人数庞大的仪仗队通过的需要外,平常很空旷,完全超出了正常的交通需要,所以在后期经常发生侵街筑屋及在街上种菜的情况。比长安城稍晚修建的洛阳城,虽然同为宇文恺制定规划,城市布局及规划思想也与长安城类似,但道路的宽度普遍缩减,这也是总结长安城的经验教训的结果。宋开封城道路性质变为商业街,道路的宽度也明显缩小了。商业街两旁的店铺建筑互有吸引力,行人穿越道路的次数大大增加,过宽的道路显然对行人不便。城市道路逐渐成为城市人们生活的中心,自然也不宜宽度太大,可增加市民交往的亲切感,及某种紧凑热闹的气氛。这样的一个规律也与城市道路按功能进行分类分级步行街的规划理论完全符合。

总结

以上简单的介绍了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在不同朝代的都城道路系统大部分是相似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朝代一般会比前朝代都城道路系统更复杂,规模更大,功能更完善,道路的建设更进步。从道路的演变情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都城的繁荣程度,道路的发展对都城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说也很有启发,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四:《描写古代大街的句子

1、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描写古代大街的句子

2、小巷两边是破旧而古朴的长满青苔的临近平民院落的院墙,有些院墙上还铺陈着密密麻麻绿油油的爬山虎藤蔓,在狭长的阴影下,似乎将这夏季洛阳的闷热扫荡走了一些,有了些许清凉的感觉。

3、街道两旁店肆林立,4、随意在繁闹的大街上徜徉着,脚下一片轻盈。绚烂的阳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绿瓦红墙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一不反衬出盛唐民众对于泱泱盛世的自得其乐。

5、洛阳的景观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热风拂面,行走在唐人间,萧睿眼望着体味着这盛唐洛阳的繁华喧嚣,心头没来由地一喜,又是一叹:洛阳,是当时的世界名城,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然而,这座名城又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的战场,宏伟的宫殿,繁华的市区,几度化为丘墟,又几度繁盛。描写古代大街的句子

6、中心是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

篇五:《社区服务心得体会》

[篇一:社区服务心得体会]

我本以为,那些孤寡老人们,因为长期缺少亲人的关怀,性格孤僻,难接近。但是,在与老人的亲身接触中,我觉得他们和我们一样天真,但又比孩子更可爱。因为他们以长辈的身份关爱我们,以朋友的身份接纳我们,让我们感动到难舍难分。

跟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让我感动不已。社区服务心得体会。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地整理行装回家,可是总有些不舍。我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许多,那些欢声笑语,那些真情感恩,带不走,放不下……

还记得,幸福的晚年送给他们也不为过。父母把海洋送给我们,我们不能还他们海洋,但是江河总得行吧?

当今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基层去当村官,我认为这对大学生是一种磨练,对村也带来了知识与智慧的人才,这是双赢的局面。所以我有幸成为妇女主任的助理,我感到非常高兴。当助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虽然有时候会很累,但是我觉得收获良多。作为街道妇联与计生办的下一级基层单位,要积极有效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带领全村妇女扎实有效地开展日常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我们意识到激发妇女群众的热情将会较大地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在本村上半年的妇女组长会议上,我协助妇女主任多次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大幅提高了妇女组长的综合素质。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时注重以典型作为教材,鼓励大家互相监督。并且积极推选好媳妇、好婆婆,极大地促进了本村的文明新风。计划生育的工作要求细心与耐心,平时的工作除了针对本村村民,还包括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所以宣传方面的工作也必不可少,通过宣传栏、宣传单、黑板报、群众的宣传等方式广泛地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妇女主任也注重日常的家访工作,积极并及时与村民沟通,由此在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的宣传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次当妇女主任的妇女工作我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而且懂得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社区服务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服务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大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的劳动大学生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大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社区服务,让我成长,社区服务,让我劳动,社区服务,让我感受,社区服务,让我温暖,社区服务,让我微笑。

[篇三:寒假社区服务心得]

寒假期间,我有幸到我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帮忙,进行一段时间的社区服务。在社区服务这段时间内,我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刚开始,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我知道了如何整理资料,如何照顾老人,如何体贴他人,也知道了成年人的艰辛、努力。

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对自己所做的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服务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人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于是,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在社区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加社区服务,对我们是种锻炼,也是种磨砺,通过社区服务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甚至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的到的东西,以后要经常参加类似的服务活动。

[篇四:社区服务心得]

这个寒假假期我觉得过得非常有意义。真的,通过参加不同的社会服务活动,我觉得自己学到好多东西。令自己变得成熟多了,通过这些活动,我都更了解清楚了自己作为励志会一员的使命。

义卖和去爱心店帮手

在这么多活动中,我参加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义卖和去爱心店帮手,我记得我要去义卖那天时间是傍晚,而且那天非常的冷,我到达的时候就立刻上去帮手了,因为在大信那边我们的义卖点有三个地方,所以每个摊位都只有三个人在,我到达的时候有些人就要回家了,因为他们都是换班的形式的,我是五点到七点的。我就站早那里,拿着气球,向那些路过的人介绍我们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希望他们能捐点钱代表自己的心意去帮那些有困难的儿童。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内心 很温暖,因为通过自己的介绍可以让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心里觉得好温暖哦。就算天气再冷,我们周围的爱心暖流都把我们给包围住,我感觉到心里真是好有成就感,可以帮到别人觉得很开心。就算站在那里一天都是值得的。下一个活动就是去爱心点帮手啊,爱心点给我的感觉设计好特别,一进去,让你觉得你在那里买东西给自己好可以帮到人一样,棒极了。我那天在爱心点里就是用干净的布把货品擦干净,再把它们放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真是棒极了。

去老人院探望老人

另外一个活动就是去张家边的老人院去探望那些老人和表演节目給他们看,首先我们都和老人聊一下,觉得他们都好活泼哦,他们说见到我们觉得好开心,因为他们觉得人老了,就需要多点人的关心,而且他们说我们一来,老人院就不会那么静了。接着,我们就帮手把老人从他们的休息地方里推到大堂里面看我们表演。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但是我们都尽了我们自己的能力了,我是负责唱歌的,看到老人们那么有热情,我也唱得特别开心,有动力多了,其他的节目也完成的比较好。在离开老人院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好不舍得的感觉。真的,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得更多,社会上有很多东西原来都需要自己的帮助,觉得自己好有成功感哦。

这一系列的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能加入励志会这个大家庭,我觉得我好幸福,又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别人,真是棒极了。谢谢这个大家庭。这个寒假我过得相当的有意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