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林则徐赴戍垦荒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4    阅读:

篇一:《《赴戍登程口示家人》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示家人》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解:程口为地名 “以”含义由是

或者任凭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福州市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上疏力陈严禁鸦片,奉旨为钦差大臣,于第二年赴广州禁烟。其到广州后,依靠民众,严查力禁,虎门销烟,激励了民气,震惊了中外。同时,修筑炮台,巩固海防,多次击退英军的武装进犯。由于清政府昏庸腐败,一部分把握权柄的重臣力主投降议和,林则徐禁烟非但无功,反而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即鸦片战争以签署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南京条约》为结果之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林则徐赴戍垦荒

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

三、四句笔锋陡然一,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

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对此,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之。

七、八两句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至于真宗召他有无杀他之意,无考。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篇二:《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 人》一诗》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 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含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指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林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表现了林则徐为了国家,不顾个人生死,不避灾祸危险的精神。

篇三:《2014北京高考阅读延伸学生例文分析》

欧阳修和范仲淹都是君子,视察民情有能力的官吏。两篇文中都提到滕子京,滕子京是一位为百姓考虑尽职尽责的人,偃虹堤和岳阳楼都是他策划和施工的,表现出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欧阳修和范仲淹都希望官吏有正确的为官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要先忧后乐,为百姓做实事,滕子京就修建偃虹堤使人们安全和方便了许多。有许多官吏深处困境还未百姓着想,滕子京就是这样一位,屡遭贬黜,但还是为百姓考虑、着想,值得官吏学习。

林则徐赴戍垦荒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描写了滕子京为官的准则。《偃虹堤记》中“盖虑民也深,则其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这一句中描写了滕子京为官替百姓着想,真正能体会百姓的疾苦,能够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说不因外物好坏而或喜或悲,一定为百姓担忧。反观当下,周永康因为一己私欲而贪污受贿,这不正是身居高位而没有为百姓着想,没有从人民中来到到人民中去,没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民生。如果这些少部分的官员也可以像滕子京那样心中装着百姓的生活,那么中国可以更好地发展。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主要讲述做官要“不苟一时之私誉,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其始也精。”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人皆以天下百姓为己任,不

求一己之私欲,大公无私,将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很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比如被贬后的林则徐,在新疆搞发展,搞改革,让新疆变成富足之地,还有邓小平,不畏艰险,亲身探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人一生俭朴,将心血都播撒在人民发展的土地上,向每一个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贡献 “林则徐赴戍垦荒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 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垦荒

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赴戍:到充军的地方去。林则徐赴戍垦荒

图片解释:我心里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温总理的这句话感染了很多人。

站在红山顶上林则徐的雕像前,看着他荡气回肠的爱国诗句,思绪穿越时空,去感知百余年前那位满腹才情的民族英雄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由地肃然起敬。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难的日子。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注新疆边防并付诸实践

林则徐认识到新疆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防务观点。

提出警惕俄国的重要观点。林则徐来到新疆之前,沙俄军队已越过巴尔喀什湖,向中国境内推进;中亚浩罕国甚至出兵伊犁西部地区,在新疆内部还有和卓后裔作乱。在送伊犁将军领队大臣开明阿的诗中,他明确指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可以绥中原,动可以御外辱”。即平时护卫内地,战时抵御外侮。

林则徐潜心研究新疆史地,努力讲求筹边之策,他敏锐地觉察到来自沙俄的侵略隐患。他大声疾呼,未来新疆的安全威胁来自俄国。在林则徐的文稿当中,记载“余观俄国势力强大,多规画布置,志实不小。英夷由海道犯中国实难,但善守海口,则无如我何!俄夷则包我边疆,南可由滇入,陆路相通,防不胜防,将来必有大患”。“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见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北京条约》以及后来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西北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充分印证了林则徐的预言。

建议朝廷裁撤西安镇总兵保留伊犁镇总兵。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这件关系到边防建设的大事,引起了伊犁将军、参赞大臣、总兵和四位领队大臣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被流放到新疆的邓廷桢的关注,林则徐到达新疆后自然成为处理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裁撤西安镇总兵,添置天津。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提出改屯兵为操防。要加强新疆的防务,就必须提高边防的军事力量。林则徐提出撤销兵屯,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维吾尔族群众耕种。南疆兵屯有三处:喀喇沙尔、乌什、阿克苏。1844年乌什召民户耕种兵屯之地。屯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5100余石,除支付官兵口粮,还剩余2000石左右,可折银抵充经费。回营屯兵专事操防,充实了战斗兵员,特别是边境地区,加强了巡防查界,提高了防御外来侵扰的能力。

林则徐离开新疆后,仍然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彻夜长谈,谈及西域事务时,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林则徐与左宗棠的一席谈话,激发了左宗棠经营西北的决心。

垦荒勘田兴修水利巩固新疆边防

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间,发生张格尔叛乱,屯田一度停顿。叛乱平定后,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恢复屯田,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立即协助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垦田勘荒。

伊犁垦田扩大耕种面积。伊犁将军布彦泰一向敬重林则徐,他得知林则徐将抵达伊犁边界时,曾两次派遣兵丁前去迎接,还破例委以林则徐实务——执掌粮饷。军饷和粮秣是伊犁驻军的重要依托,林则徐深切地感受到了布彦泰的信任,承担了伊犁的垦田事宜。1843~1844年间,林则徐在伊犁倡导开垦了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废地三棵树、红柳湾一带3.3万多亩和阿勒卜斯l6.1万多亩田地。安置回户571户,安置汉族民户500户。阿齐乌苏废地在今天伊宁市巴彦岱一带。伊犁垦田取得巨大成功,布彦泰被加封太子太保衔。

不辞劳苦南疆勘田。伊犁开垦成效显著,带动南疆掀起兴垦热潮。道光皇帝下令点名让林则徐到南疆勘荒。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初,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60余万亩;九月间在吐鲁番所辖托克逊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l1万亩,十月间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今纳沁城)勘地6000亩。林则徐南疆勘田的主要任务,除了解垦地的实际情况,更是为清廷制定南疆垦荒政策提供了真实的依据。林则徐扶病奔波于天山南北各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此次荒地勘察任务。他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林则徐的上述活动,不仅充实了边地,而且还达到了巩固边防的目的。1845年林则徐写给汝舟的信中明确指出:“夫田亩欲招民户者,为边防计耳。”

伊犁修渠造福百姓。要屯田,就要有水源。阿齐乌苏废地,原来是八旗兵屯田的地方,因水源不足而废弃。重垦阿齐乌苏废地,必须引伊犁河支流哈什河之水,工程规模巨大,花费甚多。林则徐与布彦泰反复筹划,确定施工方案。他本人拖着衰弱之躯,以极大热忱,主动向布彦泰提出分段承修、出资认捐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林则徐带头捐修了最重要、最困难的引哈什河水的龙口工程,龙口工程的具体位置,经考察在哈什河老龙口附近。龙口工程正好六里多长,这是整个引水工程的关键部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兴工,九月完成,费时四个多月,用工二十万有零,平均每日有760人。工程之艰巨,“非亲临其境者,不得而知”。林则徐还在新疆的其他地方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把新疆劳动人民使用的“坎儿井”加以改进推广。

关心百姓疾苦 团结各族人民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

心系百姓疾苦。在新疆,林则徐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疆,行程二万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妥善解决农牧矛盾。林则徐在南疆勘察土地的时候,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在半农半牧地区开荒的时候,林则徐注意到该地的“西南北三面,俱系大山,沿山一带,留为蒙古出入经由之路,本不开垦”。经他们查实“喀喇沙尔蒙古游牧在山之西,伊拉里克引水灌田在山之东,本不相涉。道光二十一年曾经奏定章程,宽留该蒙古贸易牲畜行走通路,并禁止户民进山偷掘树株”。此次筹议开垦,也要定出管理制度,划清农牧区的界址。这样,既可保证开荒增加农业收益,又不致影响牧民生计,妥善地解决了农牧矛盾。因地制宜,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避免造成民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处理扎萨克郡王伯锡尔侵占民田。在林则徐看完塔科纳尔沁荒地,返回哈密的途中,突然间“有百余人环跪递呈”,控告哈密王伯锡尔侵占公田、鱼肉百姓 的非法行为。这个呈文接还是不接,处理不处理,怎样处理,对林则徐来说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哈密王不仅祖辈深得康熙帝以来历代皇帝的宠信,而且他本人也多次得到道光皇帝的嘉奖。

林则徐把国家利益、军民利益放在首位,决定受理此案。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暗中调查了伯锡尔侵占民田的情况,了解到了伯锡尔侵占民田、苛捐杂税、敲诈勒索的恶行,最终迫使伯锡尔郡王退出所霸田地万余亩,招民耕种。在得到布彦泰的同意下,把处理情况写成告示,刻在石头上,公诸于众,留示后世。布彦泰上奏皇帝,皇帝赞同。哈密群众高声称颂:“林公活我。”

林则徐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他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拳拳的爱民之心,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在落难之际能如此奋发有为,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他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贡献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远不能忘怀!

篇四:《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赏析_作者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林则徐。其诗词全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赏析_作者林则徐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多谢您让我罢官回乡流放边远地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鉴赏]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翻译赏析_作者林则徐。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篇五:《充满希望的诗句》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3、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充满希望的诗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近代·秋瑾<对酒>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8、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9、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10、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满希望的诗句。—杜甫<春夜喜雨>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1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凡桃俗李争芬芳,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7、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9、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23、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2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亦解晴。()——苏轼

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魏·曹操<龟虽寿>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林则徐翻译(2016-01-21)
  • ·林则徐感悟(2016-03-16)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