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美的判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0    阅读:

篇一:《美学原理完整版答案》

艺术美(一)作业

单选题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A.持肯定美学观点的人认为自然美不能按照等级区分。

B.纯审美的眼光是不存在的。

C.美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是由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意象世界。

D.自然美是形式大于内容,社会美是内容大于形式。

2、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B

A.客观性B.主观性 C.寓意性 D.写实性

判断题

1、诗史意味着诗歌可以作为历史的实录来读。

是 否 2、黑格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是 否

艺术美(二)作业

单选题

1、构成人体美的因素有①形体②比例③曲线④色彩B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C

A.直接性B.突然性C.专注性 D.透明性

判断题 1、中国的茶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是 否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的民俗风情。

是 否

艺术美(三)作业

单选题关于美的判断

1、以下对观念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它认为只要能传达一种观念的就是艺术。关于美的判断

B.它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安迪·沃霍尔。

D.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美术流派。

2、美誉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C.情感教育 D.智慧教育

判断题

1、美学只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层面,否则与一般的艺术学没有区别。

是 否 2、敦煌的壁画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场景。

是 否

艺术美(四)作业

单选题

1、《京城玩家》中把谁成为京城第一大玩家?C

A.刘义杰 B.马未都C.王世襄 D.张德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这段古诗的意象类型是B

A.仿象B.兴象 C.喻象 D.抽象

判断题 1、休闲是一种无所事事。

是 否 2、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是 否

美育(一)作业

单选题

1、谁提出的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 C

A.亚里士多德 B.狄奥尼索斯C.尼采 D.黑格尔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

B.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C.古希腊悲剧中知道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判断题 1、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忧郁惆怅包含着对命运和存在的一种忧患。

是 否 2、“脂评”透露了一些有关曹雪芹个人情况

是 否关于美的判断

美育(二)作业

单选题

1、《葬花词》集中的反映了谁的人生感?A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2、以下对德育和美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

B.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C.德育和美育可以互相取代。

D.美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作用。

判断题

1、王国维是禅宗文化的代表。

是 否 2、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是 否关于美的判断

美育(三)作业

单选题

1、以下艺术中不属于优美风格的是?B

A.拉斐尔的绘画

B.歌德的《浮士德》

C.莫扎特的音乐

D.普希金的诗歌

2、“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出自:A

A.《审美教育书简》 B.《论美》 C.《诗的艺术》 D.《美学散步》

判断题

1、审美能力是一种体验人生的能力。

关于美的判断

是 否

2、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是 否

人生境界(上)作业

单选题

1、被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为“俄国的春天”的是 C

A.托尔斯泰 B.屠格涅夫C.普希金 D.契诃夫

2、以下关于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说法正确的是?D

A.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B.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C.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判断题

1、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没有紧密联系。

是 否

2、审美能力是体验人生的能力。

是 否

人生境界(下)作业

单选题

1、《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 (C)

A.直接性 B.突然性C.专注性 D.透明性

2、下列不属于王夫之:“因明学中现量的分类的是 (D)

A.现成 B.现在 C.显现真实D.现实

判断题 1、实施美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是 否 2、审美能力是一种体验人生的能力。

是 否

美学原理

选择题

1、关于审美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B.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

C.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

D.审美活动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

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A

A.美是什么B.美的本质 C.美的思维模式 D.美的存在

3、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喜剧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想象,所以比滑稽更具有C

A.社会性 B.历史性C.严肃性D.规范性

5、不属于“现量”的含义的有 B

A.现成 B.过去的认识 C.现在D.显现真实

6、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是?B

A.《天工开物》B.《园冶》 C.《营造法式》 D.《说园》

7、《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的 C

A.直接性 B.突然性C.专注性 D.透明性

8、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生态美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C.中国传统美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仁,就是善。

D.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

“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9、下列不属于古希腊式美的因素的是: C

A.单纯的 B.完整的 C.部分的 D.和谐的

10、在美学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崇高”和“美”的美学家是 A

A.博克 B.夏夫兹伯里 C.康德 D.席勒

11、以下对观念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它认为只要能传达一种观念的就是艺术。

B.它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安迪·沃霍尔。

D.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美术流派。

12、“绘画六法”的提出者是谁? D

A.谢朓 B.谢灵运 C.谢玄D.谢赫

13、通感是: 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 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 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4、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C

A.《宋元戏曲考》 B.《人间词话》C.《谈美》 D.《红楼梦评论》

15、以下不属于美育的功能的是? D

A.培养审美心胸B.培养审美能力C.培养审美趣味 D.培养审美意象

16、以下关于脂砚斋说法错误的是? B

A.他曾在早期对《红楼梦》做出重要点评。

B.他就是曹雪芹本人。

C.他透露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些情况。

D.他非常了解创作的内容和背景。

17、对地理环境对生物的活动的影响研究最好的是 A

A.泰纳B.温克尔曼 C.杜博斯 D.孟德斯鸠

18、关于席勒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A.他认为感性冲动就是审美冲动。

B.他认为人都具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

C.他提出了游戏冲动的说法。

D.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是统一的。

19、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B

A.形象性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20、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D

A.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D.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

21、标志着尼采哲学的诞生的是哪一部著作? C

A.《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B.《人性,太人性的》 C.《悲剧的诞生》 D.《善恶的彼岸》

22、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 B

A.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B.里普斯的移情说

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D.荣格的心理学理论

23、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 B

篇二:《美的分析》

美的分析

何新(1986)

此文原收入《美学分析》一书

一、美是一种价值

没 有疑问,美是一种价值。价值是来自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区别、选择和评价性判断。判断具有两类,即肯定型与否定型。价值判断也有两类,例如:美/非美(丑)好 /非好(坏)善/非善(恶)一种美学中的价值,来自主体对于对象之意义,所给予的一种选择和估量。在价值的选择和评估中,不仅映射出对象,而且映射出主体 自身。价值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比较;所以价值有程度——即量的差别。极端的不美是丑,但在非美与丑之间,有非美非丑。各种美的范畴,也都可以作比较, 从而显示出从程度到意义的差别,例如:优美、典雅、精巧`深刻、崇高、伟大,等等。

二、美不能以物理手段观测出来

美 的范畴最初是从人对事物的肯定判断中产生出来。但美既不是一种对象,也并非对象的某一特定的性状。美所表示的,是事物一种非实有的属性。什么是非实有属性 呢?我们说某物大、小、轻、重、长、扁、方、圆、黑、白、黄、绿,这些都可以通过物理手段测量和规定出来,这些性状是可观测的物理属性;因此我们说,它们 是事物的实有属性。但如果我们说某物美或丑,崇高或滑稽,粗俗或高雅等等,这些属性就不是物理手段所可观测的,所以它们并不是事物物理性的实有属性。事物 被赋予美或丑的规定,是来自主体作为评价者的一种判断。美、丑之类性质,有时看起来似乎存在于对象自身,但实际上,它们却只是一种映现着人性的属性。这种 属性并非事物自身所固有,而是由于人类对事物的某些特征赋予了特殊的形式性意义。英国哲学家络克在认识论中,把对象的性质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性质,是与人 无关的实在性客体;第二类性质则与人的观测有关,是一种相对实在的客体——如声、色、气、味。那么,美与丑,可以算作是既不同于第一类,也不同于第二类的 第三种性质。

三、美的基础是感知

“美”在语言中是一个模糊的价值指号。这个指号的深层结构中具有歧义,这是它难于被定义的原因。

产生这种深层歧义的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方面,美是主体对自身中所体察到的某些感受和感情的一种表达;但另一方面,这种表达,又是以评价客体的方式作出的,因此仿佛是发自对象本身的。换句话说, 当我说对象A美时,我似乎在指出对象A具有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可以用一美”这个指号来表述;但实际上,这一陈述却又是我对我自身一种感受状态的陈述。对象 A激动我的眼、耳和心灵,使我愉快,使我被打动。实际上, 当我说A美时,就是在陈述:我感觉,我认为——A很美。由此可见,美的基础是感知,没有感知者就没有美。值得注意的是,美学一

词起源于德语中的“Asthetik”,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其词根则是——感知。所以黑格尔曾说,美学一词“比较精确的定义正是研究感觉和感受的科学。 ”①感知是纯粹个人性的。无论任何一种美,如果你未尝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你就有权拒绝承认。没有任何一种权威,任何一种科学,可以通过逻辑证明或其他超感 知的证据,能使人相信一种事物美。美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不能通过三段论证的,这是它与善和真这两种价值的不同之点。善和真都由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理所规 范;唯有美是仅仅存在于个人化的感性知觉之中。因此美感本身的结构中就具有一个非理性的层面。正因为如此,西方某些现代美学家认为美学的课题,应当研究人 类的审美经验,这并非没有道理。

四、美的愉悦感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

美具有三大类型,即: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我们首先讨论自然美。自然美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审美经验。这里很容易

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自然物自身中具有一种美的性质,或者说可以被规定为美的实在性状。这种错觉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已被证明是经不起严格分析和批评的。 实际上,所有关于自然美具有实体性(或客观性)的说法,其根据都在于:自然物形式上具有某种特征,例如整齐、对称、有序、纯净或者色彩缤纷,普遍为人们所 喜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认为这些形式就是“美”。“材料在形状、颜色、声音等方面的抽象的纯粹性被看成为本质的东西。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地 一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持某一规定性,始终一致,而使人感受到一种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 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来说,也就产生出一种动人的想力。”①但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如果说某些自然对象,由于 整齐、对称、纯净,而能够使人获得美感的话,那么某些人工创作的对象,有时却正由于形式上过于整齐

一律而令人感到厌倦和单调,从而被认为是创造力的贫乏。例如曾有人指出,北京旧式居民楼的那种齐一化盒式设计,是极其缺乏美感的;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晚 期骄体文赋所追求的那种文句整齐对称,也同样令人在形式上感到极其单调呆板和僵化。由此可见,整齐、对称、单纯等抽象形式,虽然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作为美感 的构成元素,但在另外条件下也可以构成非美感的元素。因此它们绝 非美的价值本身,更不是产生美感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为什么,当某些自然物

呈现出这种整齐、对称、纯净的抽象形式时,我

们却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呢?为什么我们会因而赞叹和喜爱这些自然呢?答案是,对这种形式的愉悦感,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而并非来自人类的自然感情。这 种文化意识表现为我们内心中的一种惊叹:我们惊叹,为什么一种本身无理性、并且未经过理性设计和雕琢的自然物,却会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仿佛出于理智设计和 精工雕琢,甚至优于这种设计和雕琢的外观!当我们观赏一个大溶洞

的钟乳岩时,当我们俯瞰那平滑如镜的海面、或仿佛被神力所推动而变幻万状似乎具有人类感情的怒海时,或当我们登高纵目,面对那蜿蜒龙走,翠拥碧绕的如海苍 山时,我们所体会到和所惊叹的,正是这种呈现于自然之中,而又超越于自然之上的那种设计和创造力!再举一个例子来说。一块钻石那晶莹的色彩和它那极其整齐 平滑的晶体棱面,令人惊叹不已。如果其形状愈大,则这种惊叹也就越大。因为我们从直观上难以置信,更不可理解,这种丝毫未经过智慧设计和巧匠雕琢修磨的天 然石块,为什么竟然会呈现出一种如此之幻丽的色彩和如此精确巧妙的形式结构?以致它仿佛是出于,其实是超过于巧匠智慧和技术的制作。天然宝石应当是产生于 偶然

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物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超偶然的有机构造——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快。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同样形状的人工钻石,在审美 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和感受——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又如天空中那种纯净碧蓝的 色彩,它似乎经过造物主有意识的选择和澄清;三峡夔门两岸那仿佛被利斧劈开而后磨光过的巨形危岩,田野及花园中那些仿佛精心剪裁镶嵌制作的奇花异卉,以及 仿佛一幅泼墨与写意画似的大理石花纹等等。这些自然物之所以令人惊叹,之所以被我们认为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其根源都在于这一点。总而言之,自然物之所以 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的发现。而这种超自然理性的深层结构,却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因此缺乏这种文化意识的人,就不可能感受到自然物 中这种内在和谐统一的理性结构,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身边)。

五、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

我们再来讨论艺术美。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

(l)美的作品;

(2)创造、技巧、技艺。

艺, 在古汉语中本义为植,为治(《广雅·释诂》)。善植善治者有技能,所以也具有技巧和美的涵义。中西语言中关于艺术的语义,都从语源上解释了艺术一名的由 来,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事实上,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赏一部艺术作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 意义:

关于美的判断

1.浅层的意义:这一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

2.深层的意义: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

这 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作者——艺术家。通过艺术美的这种双重评价,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学中那个古老的悖论: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 表达上种丑恶?对于艺术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事实上,艺术家如果对于丑恶的对象能够显示出高明的表现技巧 ——那么无论所表现的是蛇、是苍蝇、是狼,还是死亡、凶杀(列宾的名画《伊凡雷帝之死》)、罪行(《麦克白夫人}))、恐怖、或者地狱,其作品都可以闪耀 出一种高超的美,令人获得强烈深刻的审美经验。对这种奇特的审美经验,我们可以用意义的层级性作出解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层形 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于自然,而达 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

六、人类文化对其审美对象具有选择性

但 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注意审美价值与其他文化价值的冲突与协调。许多作品尽管制作精美,但我们看后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作品揭示了为一种 文化价值所不能接受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作出这种表现的技艺是何等高超,人们仍将厌恶它——试想象一只制作得维妙维肖的生殖器模型吧。米开朗基罗为 梵蒂冈大教堂所画的《末日审判》,曾被遮盖多年,因为他画出了当时人性所羞于看到的深体。《红楼梦》、《金瓶梅》在中国都曾成为禁书,其原因与此相同。艺 术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根据表现的难度,可以使其创造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但在表现的对象上,人类对其所作的选择却是非常主观的。事实上,艺术作品常常 会承受到来自社会文化价值传统的强大批评性压力。

七、审美价值涵括三个层面

认 识到审美经验的多层级性,可以使我们注意到传统美学的一个严重疏忽,这就是:仅仅把“优美”看作审美的价值范畴,却没有意识到艺术美的价值包涵着一

系列程 度不同的评价阶梯。其中至少有两个高于优美的重要范畴,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被忽视的,这就是“深刻”和“崇高”。深刻这个概念虽然早已被用作评判艺术作品, 特别是文学作品思想和文化深度的范畴,但至今尚未被列入正式的审美范畴。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虽然早在希腊和罗马时代即已形成,但其真正语义也一直 是模糊的。奥古斯都时代

(前27年一公元14年)的罗马人凯西留斯写过《论崇高》,但此书后来佚失了;其后有希腊人朗吉努斯续写了一部同名的著作《论崇高》。在此书中,他将崇高 看作一种数量性的范畴,其涵义接近于我们所常说的“伟大”。(但伟大一词,在汉语中既有量的规定——“大”,亦有质的规定——“伟”,即不平凡。)在康德 和18世纪英国著作家博克的著作中,崇高这个范畴再度引起了注意。博克把崇高看作是一种存在于美之外,与美无关的东西。他认为崇高感来自人类在欣赏那种描 述痛苦和丑恶的艺术作品时得到的感受。他的理论深刻之点,是注意到审美经验与人类道德感情的一致;但总的来说,其理论是模糊的、肤浅的。康德在其早年的美 学著作《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1764)中,推进了博克的理论。康德论述说,夜晚是崇高的,白天是优美的。崇高的东西使我们激动,优美的东西使我 们爱慕。崇高的东西往往是宏大的,而优美的东西则往往是纤小的。无须劳神费力的行为轻松优美,历尽艰难困苦却使人感受到崇高。女人的智慧是优美的,男人的 智慧是深沉的,而这种深沉则是崇高的另一种形式。康德的这篇论文完全以一种轻松的散文体写成,很优美,但缺乏深度。在他看来,崇高事物与优美事物的区别, 也仅是一种数量性的区别。但我认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不仅是一种程度(量)的差别。优美、深刻、崇高,它们所评价的,是对象的不同方面。

——优美所评价的是形式;

——深刻所评价的是作品的理性意义;

——崇高所评价的是道德价值。

兼 有这三者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就可以称作“伟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审美范畴与艺术三个层面的对应关系:形式句法层面——优美;思想意义层面—— 深刻;道德文化隐义层面——崇高。优美所评价的是表现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在这个意义 上,传统的真、善、美三个概念,实际上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

八、性选择是人体美的起点和终点

人 体美构成由自然美向艺术美过渡的一个中介区域。人体美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天然形体的美,二是经过修饰的形态美和显现出性格、思想、教养、风

篇三:《美是不可分析的》

美是不可分析的

——评道禅哲学关于美问题的一个观点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美是不可分析的。直接的表述是《庄子》中涉及美的问题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道禅哲学对此有比较系统的见解。这个观点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

《庄子〃天下》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虽然这是对当世学术的讨论,但也涉及美的问题。它认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对自然之美之理的破坏。真正的美是不可‚判‛、不可‚析‛的,‚判‛和‚析‛是知识的活动,一切知识的活动都是分别的、有待的,都是对美的违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句最能代表庄子美学观念的论断。这里所谓‚大美‛是截然无待的,也是非知识的,故而不可分析。‚大美‛与‚言‛相对———‚言‛是人工的、知识的、分别的,‚大美‛是对‚言‛的超越,不是对人的言说的超越,而是对人一切知识活动的超越。真正对美的欣赏、把握,不是外在的观照,不是超知识的见解,而是从人为世界立法的状态中超然而出,融入世界中,以‚不言‛去谛听天籁。故而庄子此中所谓

‚天地有大美‛之‚天地‛,不是指人活动于其间、与人相对的天地自然、山川草木,而是人超越目的性活动、知识性求取所创造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所言之‚大美‛是人在纯粹体验中所创造的境界,故此中之‚大美‛当然不是与‚小美‛相对的美。那种从体量上确定的所谓壮大的美,终究是‚以人为量‛,是知识的分别,而不是庄子所说的‚以物为量‛———放弃一切‚量‛的分析的体验方式。正因‚大美‛是人体验所达到的至高境界,它就不可能指抽象的、终极的本体,如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大美‛不是‚美的母机‛———一切美的事物滋生的本源,它是放弃分析、当下即悟的世界。庄子所强调的美是一种‚大全‛。大全,不是大而全,数量上的巨大和知识上的包括都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指的是一种绝于对待的美。全,通常的意思是与‚缺‛相对,但庄子的‚全‛不是谈与残缺相对的周备,而是指圆满俱足(一如老子的‚大成若缺‛,也不是认为残缺的东西就是圆满,那种认为老子重视残缺美的思想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观点)。庄子所说的‚备于天地之美‛,是强调圆满俱足的美,突出其非分析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关于美的认识方式,庄子通过一个故事将此中坚持和盘托出。《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是《应帝王》,《应帝王》最后一段说的是人皆熟知的有关浑沌的故事,我以为带有总‚内篇‛之成、综括庄子哲学特点的意思。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其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可以视听食息,而浑沌没有,就尝试为之凿。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浑沌是‚一‛,

儵与忽两个聪明的家伙为他打开七窍,即打开感受外在世界的通道,知识的窗口打开了,打破了‚一‛,而进入‚二‛的分别中,分别意味着浑成世界的死亡,意味着美的消亡。郭璞注以‚为者败之‛来求解,可谓一语中的。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的、质朴的、至淳无为的体验,才能臻于大全的境界,方可得至美。庄子提出追求美的方法,就是‚原天地之美‛———追求自然本然的美。这个美就是他所说的‚性‛。《庄子〃天地》中说:‚百年之木,破为牺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酒器用色彩来涂抹,是丧失自然之性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饰,也不美,还不如让其长在山林之中。《庄子〃知北游》篇中借一位得道高人被衣的口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德将为汝美‛,真正的美需要‚德‛———自然之性———来装点,顺自然之性的美是最高的美。《庄子》中美是不可分析的思想,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老子认为,以知识为主导的美的判断,是对世界的曲解。老子强调‚大制不割‛———最高的‚制‛(或者说是道)是不分别的,分别是知识的特性,用知识解释世界,是人对世界的误诠。虽然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一样,美的问题并不是其讨论的中心,他对此也有精深的见解。老子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①‚唯‛是同意,‚阿‛是否定。唯阿,即是非。在人的知识范围里,是与非、美与丑之间有根本的不同,但老

子说它们本来并没有差异。老子不是分不清是非美丑,而是强调,是非美丑这样的知识判断是没有意义的,都是‚有为‛,都是对‚自然‛的违背。老子所说的‚贵食母‛,意思是遵从自然之道。他的‚为腹不为目‛也是这个意思,不以‚目‛(感官)去把握世界,不将世界当作情感、知识的对象,而是以‚腹‛(人的体验性的生命)合自然之道(庄子‚圣人怀之‛、‚兼怀万物‛的‚怀‛,就是‚为腹‛的意思),放弃情感的取与和知识的判断,返归自然之道。道家有关美是不可分析的思想在隋唐以来禅宗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加强。禅宗在印度大乘佛学‚不二法门‛基础上形成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将道家的非分析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对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美是不可分析的,最核心的内涵是对美丑相对性的破解。在西方传统美学中,丑作为美的反面而存在,美的研究一般将丑排除在外。而中国美学有意引入丑的概念,讨论美的问题。在美的研究中,丑具有与美同等重要的意义,丑不是美的负面概念,而是与美相对存在从而决定美是否真实的概念。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美学,以质疑‚什么是美‛为发端。老子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深入讨论美的概念的思想家,美的问题是他证伪知识理论的组成部分。老子的问题是:我们说一个东西是美的,这个判断能成立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子引入恶(丑)这个概念。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②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时候,这就有丑了;都知道善的事情是善的时候,就有了不善,等等。老子认为:美和丑、善和恶都是相对而言的;人们说这个东西是美的,就有个丑的概念相比衬,没有美,也就没有丑。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前和后等也是如此。老子这里决不是肯定美丑是相对的。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时代学术风气和意识形态影响,不少研究总是在强调老子哲学的辩证法性质,甚至将老子的有无相生观念和黑格尔辩证哲学联系起来。其实,老子这里并非强调事物相反相成的特点,而是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相对的角度否定知识的判

①《老子》,第20章。‚美之与恶‛,通行王弼注本作‚善之与恶‛,如浙江书局刻华亭张氏刻本。然此章王弼注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是知王弼原本作‚美之与恶‛。帛书甲乙本均作‚善‛,均作‚美‛。

②《老子》,第2章。

断。在老子看来,相反相成是知识构成的特性,但并非世界本身所具有。人为世界分出高下美丑,是在下判断,以人的理性确定世界的意义。这样的知识并不符合世界的特性。即如美丑而言,当天下人知道追求美的时候,就有了美丑的区分,就有了分别的见解。以知识为主导所得出的‚美‛、‚丑‛概念,是不真实的。老子并非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为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这里涉及对老子‚反者道之动‛哲学的理解。其实,老子是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来表达他的超越知识的思想(他的‚道‛的两重意也类于此)。‚反‛有两层意,一是相反相成,即构成知识的特点。老子通过说明这种非真实的知识的‚反‛,强调他的第二层意,即‚返‛①———

篇四:《关于发现美的名言》

1、如果人们不仅能够执着地追求美,而且能够敏锐地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那么,不仅他们自身会变得更加完美,而且整个社会、我们周围的一切,也都会变得更加完美。——佚名

3、你缺少的不是美丽,而是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狄德罗

4、谁用全身心去执着地寻求美,美就会悄悄地飞进他的心扉。关于发现美的名言。——宋征时

6、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 ——王尔德

7、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纪伯伦

8、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9、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狄更生

16、真正的幸福和愉快,包容于为社会、为民众、为人类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之中。关于发现美的名言。——佚名

17、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18、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0、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高尔基

21、一般地说,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伏尔泰

22、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别林斯基(俄)

23、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别林斯基 (俄国)

篇五:《关于美的名言警句》

1、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约瑟夫·鲁

2、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3、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4、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彼翁

5、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

5、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6、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7、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8、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9、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10、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11、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关于美的名言警句。然而,12、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13、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14、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15、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16、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17、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18、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19、貌虽美但如果没有纯洁的灵魂,就好比是晶亮的玻璃眼睛,不辨世事。

20、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21、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22、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23、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25、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

26、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27、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28、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30、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31、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怎样为人处事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