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为什么要地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8    阅读:

篇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 90% 以上。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 7% 左右。

3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自救与救助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

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

从唐山大地震统计资料得知: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

存率可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由

此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对埋压者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

自救是指被压埋人员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稳定下来,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设法脱险。此时,如果防震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如一时不能脱险,不要勉强行动,应做到:

首先要保障呼吸畅通。设法将双手从压塌物中抽出来,清除头部、胸前的杂物和口鼻附近的灰土,移开身边的较大杂物,以免再次被砸伤和倒塌建筑物的灰尘窒息;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

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气体引爆),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

实的倒塌物和其它

容易引起掉落的物

体;扩大和稳定生存

空间,用砖块、木棍

等支撑残垣断壁,以

防余震发生后,环境

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

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为什么要地震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

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

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

震后,因为被埋压的时间越短,被救者的存活率越高。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因此在外援队伍到来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自动组织起来,开展积极地互救活动。救助工作的原则是:

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当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 先救青年人和轻伤者,后救其他人员;

先抢救近处的埋压者,后救较远的人员;

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抢救出来的轻伤幸存者,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更合理地展开救助活动。

合理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更多更好地救出被埋压人员,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要领是保持救助成果的必要条件。

救助被埋压人员要注意如下几点要领:

注意搜听被人员的呼喊、呻吟或敲击的声音;

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埋人员位置,再行抢救,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

抢救被埋人员时,不可用利器刨挖等,首先应使其头部暴露,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

使新鲜空气流入,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为什么要地震

抢救;

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不要让强光刺激;

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人员,切忌生拉硬拽,要在暴露其全身后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急救,然后迅速送往医疗点或医院

在救人过程千万要讲究科学,对于埋压过久者,不应暴露眼部和过急进食,对于脊柱受伤者要专门处理,以免造成高位截瘫。

地震发生后如何逃生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地震的预防

·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 5 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 如棚、架、搁板 ) 。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为什么要地震

·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 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

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 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如何逃生

·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 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 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 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 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 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

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防止次生灾害

· 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为什么要地震

逃生不忘灭火

· 由于地震带来的火灾而致死亡人数增至 10 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因此,一旦发现稍有震动,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顾及火源。

· 尽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由于强烈震动,煤气管有可能脱落。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室内其它配管破损情况。

·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危险性很大,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首先要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否则,还在运转的机器连同工作人员会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 因地震发生的火灾,当火势变强时,在空中可能会形成漩涡形,风向会千变万化。但火源总是固定不变的。看清火的源头,辨明火的燃烧方向后,再逆风而跑是最明智的。另外,地震过后外出时,切勿走近不大坚固的楼房,因为建筑物受地震摇撼后,随时可能倒塌。

地震火灾的预防

· 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篇二:《四川为什么多地震》

四川为何地震多发?

找一张中国地图,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结构。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这可能是我们对这个“天府之国”最为直观的印象。把视角切回到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如果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大致能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大致都排在西部的山区里,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区-盆地的交界线而呈线性分布。至于盆地中央,虽然会遭到地震的影响,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区域。

四川地形图,图中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

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投图步骤,可得出第一步推论: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这个来自经验的推论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已经抓到问题的实质了。因为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本来,以岩石组成的坚硬地壳几乎坚不可摧,它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断裂、扭曲,一定是有什么强大的力量撕裂了它。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这股强大的应力的确客观存在,而它,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那么,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这么大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大的断裂系统呢?原来,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它依然是一个结果,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的结果。大陆与大陆之间的相撞不比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接触,后者,一个轻一个沉,大洋插到大陆下,形成海沟和火山弧(如日本岛)。而大陆是一直漂在洋壳之上的,数亿年从不消失,密度基本相同,谁也不让谁。这种大陆板块之间的正面相撞,消减不掉两者的物质,于是,这些物质就只有堆在地表,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

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本段内容来自对“溯鹰的微博”在果壳网上原创回答内容的编辑)

02

汶川地震后,“四川数千年无大震”是谬误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震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5.12大地震的动力来源,就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并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的长期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所以自然就有了“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四川要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几千年之后”这样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汶川地震把震源点上应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和流体压力释放差不多了,在这个点上2000至3000年不会有大震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相反,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映秀-宝兴-泸定)、石棉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龙泉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南部,因汶川大地震发生,应力反而增加。2008年《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也认为,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压力增加,而雅安震中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

雅安芦山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点击查看大图)

即使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应力释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青川断层(275千米长)和灌县-安县断层(100 千米长)上。附近地区其他断裂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平武-青川断裂、江油-广元断裂基本上都没有参与5.12地震系列的活动。那些有很强的发震能力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缺震)的断裂带是地震空区,说明那里能量已经积累起来,更有可能发生强震。

根据地震学家嵇少丞的通俗说法,一根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子,突然断了其中一股,还要拉与原来一样大小的力,未断的那两股上于是就多了一份附加的载荷,这一份附加力很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换句话说,本来还需积聚若干年才能达到发震(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摩擦滑动)的临界剪切应力,由于5.12汶川大地震及其后的众多余震多了一份附加力而提前达到了。所以,潜在孕震区就是附加力较高的区域,应成为今后几年重点的防范区域,而绝非什么“安全地带”。

03

这次的地震是汶川的余震吗?

雅安芦山距离汶川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左右,许多网友可能会问,这次雅安地震会否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

所谓余震,是指跟随在主震后发生的一连串地震。主震发生后,断层上的应力分布会产生改变,在应力再调整的过程中就造成一系列的余震。余震与主震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破裂带上,比主震的规模小。余震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只能在地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才算,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余震才是地震的常态。据《自然》杂志2009年11月5日发表的文章表明,许多最近发生的地震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了规模宏大的地表破裂带,但其方向是从汶川向东北方向展开,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中-北段以及前山断裂的中段展布。芦山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并不位于汶川地震破裂带上,因此有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并不是汶川地震余震,而是龙门山断裂带上一次新的主震。

然而,有时主震造成的应力变化会不局限于主震所造成的破裂面上,这个现象称之为库仑应力转移。汶川地震后,如前所述,不少专家就认为地震使得库仑应力向龙门山断裂带南部转移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就认为,本次地震与汶川地震有一定的关联。到底雅安地震能否算作汶川地震余震,可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04

民间人士准确预测了这次地震?

在今天地震新闻引发社会大量关注的同时,另一条新闻也刺激了网民的情绪:《国家地震局住房保障预算达监测支出四倍》。网络上在一如既往地发难地震局“没用”的同时,也传出了“民间人士准确预测了这次雅安大地震”的消息。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准确地预测到的呢?请看下图:

所谓的民间“准确”预测

仔细翻看这些人的微博可以发现,他们都认为地震和天气有关,地震发生的时候通常都是阴天,晴天不会发生地震。他们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看云”(古代叫“观天象”),比如“天上突然出现了地震云,有种不祥的征兆,预计三至六天在重庆以南方向有地震出现。”

我们在以往的专题里曾多次强调“地震不可预测”,这是世界主流科学界的认知。但为何总有一些民间高手“成功”预测到地震了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乐此不疲,不断预测;二是他们的预测大多非精确,时间、地点模糊化。这和“说曹操曹操到”背后的原因类似:“人们往往会轻易地忘掉一百次失败的预言,却津津乐道偶然的一次成功”。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民间地震预测专家并不难,你可以尝试这样做: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在微博上发:“今天有大事发生。”或者:“昨夜夜观天象,明日可能要地震”,要是没发生,就把昨天的删掉,第二天继续。

民间预测地震的不靠谱,还有一个原因。下表是2000至2012年全球地震统计图,通过该表可以发现,全球5.0级以上的地震,2011年发生了2481次,平均每月207次。数量如此多的地震,蒙对一两次,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篇三:《地震为什么不能被预测》

地震为什么不能被预测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目前也没有人能预测地震。至少现在的理论和水平做不到。

欲了解地震为什么不能准确预测,就必须了解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是一种突然且迅速的地壳震动,通常是由于地壳表面的破坏或是移动而引起。数百万年来,地底的盘状结构年复一年在缓慢得移动。通常这些移动是逐步发生的,但有些时候,这些盘状结构在移动过程中因推挤互相卡住,而无法释放累积的能量。因此当这些能量成长到够强大的时候,这些岩盘会随意的裂开而造成地表的震动。大部分的地震都发生在岩盘聚集之处,有些甚至是发生在岩盘中间的。

在过去的地震研究中,人们发现一条规律,叫做古腾堡-里克特定律。这条定律表明震级发生的频率遵循一条简单的原则——幂律: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每增加一倍,发生的频率就减少为1/4。也就是说,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机率越小。

但这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说说另一个模型——沙堆崩塌模型。这个模型是这样的:假如我们往一个盘子上一粒一粒地丢沙子,沙子将会逐渐堆积起来,越来越高,但是不可能一直高下去,随着沙堆不断的变高,它也变得越来越陡、越不稳定,到某一时刻,刚丢下去的沙子会引起沙堆的崩塌,整个沙堆的高度就降低了。崩塌之后,继续丢沙子,沙堆又再增高,然后再崩塌,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如果是用沙子做这个实验既费事又不好观察,所以丹麦物理学家伯·巴克就用电脑做模拟实验,以找出其中的规律。他和两名同事做了数千次实验,统计了数百万次的崩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没有找到任何典型崩塌的规模,最小的崩塌只有一粒沙子,有的则大到几百万粒沙子。什么样的规模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典型的崩塌规模,无法预计。经过改进后实验仍然是这个结果,不过,他把发现的高度敏感的不稳定状态称为临界状态。由于它是在沙子堆积过程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巴克称之为自组织的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规模的崩塌都有可能发生,但即使是最大的崩塌的发生也无其他特殊的因素。它是完全不可预测的。巴克也发现,沙堆崩塌规模虽然不是正态分布,但是遵循幂律:崩塌规模越大,则发生的频率越低,参与崩塌的沙子数目每增加一倍,其发生的频率则降低2.14倍。

这就有意思了。于是,巴克和其他许多人构建计算机模型,对地震进行了模拟。由于地壳的运动产生的应力逐渐积累,地球处于临界状态。某个地壳断层的某处岩石承受不了受到的应力,就会出现滑动,这个滑动可能小到无法觉察。但是正如一粒沙子掉下会让处于临界状态的沙堆出现无法预测的结果一样,这个小滑动之后,任何情形都可能发生:它可能就此停下来,也可能给附近的岩石带去足够大的应力让它们跟着滑动,引发一场地震,而这场地震的规模是无法预料的。不管是小地震还是大地震,它们的起因都一样,都是由于地球处于临界状态而引起的,此外大地震的发生并无特殊的起因,既无法预测,也没有可靠的前兆,就像大规模的沙堆崩塌一样。如果地震有意识的话,在它刚刚发生时它自己都不知道将会有多大规模,而地震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更无法知道。

这样就可能有不少人该说了,那我们政府拿这么多钱搞地震局还有什么用啊?那不是白养活一帮没用的人了吗?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虽然我们没法预测地震,但地震局是必须有的。因为,地震局不但是想办法预测地震,而且还要研究每次地震发生后的种种情况,有助于我们减少再次发生地震时候的损失。比如建立地震救援网络,比如普及地震自救知识,比如分析什么样的建筑能抗震等等……所以请那些想找地震局麻烦的人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没有地震局的工作,国家不可能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反应这么快。也不可能让这么多的灾民得到救援。这就是地震局存在的原因。

篇四:《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25377270。html

篇五:《安全教育观后感》

[篇一: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上午大约8:15分左右的时候,我观看了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讲座>,看完之后是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安全自救的方法。毕竟天灾不由人,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当fā shēng地震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上课那我们应该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的蹲到课桌下,等到地震一停,在老师的指挥下秩序的撤离。

在发生火灾时,我们要学会自救,而自救得方法就是在火灾时要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而且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安全教育观后感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状况的不断提升,几乎家家都有了私家车。而交通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在道路上行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走人行横道,如果没有人行横道,要靠路边走。

2、做做到红灯停,绿灯行。

3、不在汽车临近时候车辆前后横穿马路,shēng地震,应迅速躲在自己书桌底下,抱头;如果教室是楼房,不要躲在外墙边,不要跳楼;地震过后由老师有组织疏散到空旷地方去。地震时如果在操场时,应保持原地不动,千万不要往教室跑。

二:水灾

溺水是青少年头号杀手,其死亡率占三分之一。
不要私自到河边、池塘去玩耍。

游泳前要做到游泳四不要:

1,没有家长的带领,小孩不能偷偷的去游泳。

2,不能去控制不了水情偏僻的地方游泳。

3,为防止下水后手脚不抽筋,下水前应活动好身体。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嬉戏玩闹,在没有大人安全措施情况下,不能参加比赛。

三:交通安全

减少车祸对我们的侵害,行走时的安全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走路时要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时靠右边行走。

2,横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或走天桥、地下通道。

3,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

4,不钻,不跨越交通隔离设施。

5,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不疯打闹,不追车。

6,不要边走路边看书。

7,夜行时,尽量选择穿浅色衣帽和有路灯的地方横穿马路。

四: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常识。

1,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2,发生火势危险时,当机立断披上湿的被褥或衣物,朝安全出口冲出去。

3,穿过浓烟时,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要捂住口鼻。

4,发生火灾时,千万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逃生。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我知道了在任何一件事情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才,生活。

[篇三:安全教育观后感500字]

孩子是中国下一代的希望,如果失去了孩子何谈教育,何谈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使国家加强了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安排组织了系列节目让大家学习。

当今社会事故频频发生,导致大量少年儿童丧亡,如溺水、火灾、地震、交通、触死等,其中交通与溺水占大半。走在马路上一定不能分神、横穿马路若有红绿灯务必遵守次序,如果没有红绿灯则一定要靠边走,稍不留神都可能发生意外。

游泳是大家在夏季最喜爱、最常见的运动项目,因为它能避暑降温,但危险也无处不在。每年有多少孩子因私自结伴溺死在江河,让家长、让社会一次次悲痛。在下水前一定要先做热身运动以防止发生手脚无力的症状,还要有专业人员或者大人的陪护我们才可游泳。

常言道:水火无情。是啊,火灾的危害不言而喻,而且多数是因为电器的使用不当而引起的:某研究生宿舍里,一名同学使用“热的快”烧水,中途离去,水被烧干了并把桌面引燃了,不多时整个宿舍都着火了,多亏消防员及时赶到才化解了危机。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宝贵?怎能拿他随意开玩笑!

地震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要是爆发,那是山崩地裂。唐山地震、5。12地震、

雅安地震哪一次不是损失惨重,哪一次不是泪流成河哭声震天。可今天的节目嘉宾所带领的学校在此次雅安地震中两千多名师生毫发无损,令人不得不惊叹。原来是该校在地震中保持清醒、冷静,有次序的逃生,再加上平时严格的训练才得以如此完美,我一面赞叹,一面敬佩校长的尽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人人都注重安全还得靠我靠你靠大家!

[篇四:安全教育片观后感]

根据公司的安排,今天下午观看了<典型安全事故事盘点>(2013版)的安全教育片,教育片每年都看,带给我的依然是震撼,还有对内心 的触动。

在开始看片之前,我们所在工作的地点中控楼也进行了一次灭火及应急疏散演练,当演练开始时,大伙迅速而有序的撤离到大楼外,消防水带、干粉灭火器就位,点燃道具油桶、迅速灭火,一切有条不紊进行,心里感觉很踏实。

接着观看了安全教育片,片中主要列举了20xx年发生的典型的安全责任事故案例:私庄煤矿瓦斯爆炸、伊春礼花爆炸、广州油罐车被撞泄漏引发的火灾、武汉升降机的坠落、延安客车追尾的火灾……触目惊心的画面、撕心裂肺的呼喊犹然在耳,我印象最深的是私庄矿难中遗落在空地上一顶黑色的安全帽,宛如一座墓碑,在心中挥之不去。

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会有数倍的亲属,他们后半辈子都可能活在阴影中。

在片中也看到,每当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相关部门都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相关责任人也会依法受到制裁,相关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预防措施。但是,逝去的生命无法换回,或者,每年的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时候,只留给亲属无尽的痛苦和怀念,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的消散、淡忘。但是,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同样的事情会另一个家庭发生。

我庆幸能在中材水泥属下的企业工作,公司重视安全,重视安全培训和教育,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中材水泥为什么要把水泥企业的安全事故案例下发至各企业学习?我想是因为每次事故都是教训,也是惨痛的宝贵经验,目的就是让我们举一反三,防范于未然,不要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乃至三次”。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在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中工作。例如,今年6月3日吉林德惠禽类加工厂6?3特大爆炸燃烧事故,目前已经造成200人的死亡,据未证实的消息,工人们上班的时候,大门是反锁的,安全门也是打不开的,据说是防止员工去厕所,很多工人是死在车间的门口,试想想,如果工厂平时开展哪怕是一点点的安全教育,工人们就会发觉大门反锁是不对劲的,就会意识到是危险的,天呀,这个是人为制造的危险源,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利润最大化?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典言论提到“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样一家企业,为了利润,可以罔顾员工的生命吗?

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健全,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水平也在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要扎扎实实的普及广大民众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素质,相关职能部门应花大力气在各种媒体宣传各种安全生产知识,使其深入民心,少在屏幕上充斥抗日的神剧、整天谈情说爱的格格阿玛,还有“宁愿在宝马哭”的拜金相亲节目。

通过长期的、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贯,让劳动者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时候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意识上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当他们身处危险环境的时候,要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危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抗拒、抵制、改变这种危险,意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当人们的安全知识提高了,也就能够正确的辨析存在的危险源,那么也就能够有效地去预防它。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你们的家人都在等着你回去。安全生产,从我做起,生命只有一次,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让我们时刻注意安全,敬畏生命,营造和谐。

[篇五:安全教育观后感]

1月1日下午四点四十分我们观看安全教育影片,使我大为震撼。

在统计中得知每年由于车祸而死亡人数多得惊人,而且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一名叫钱红艳的小女孩因为车祸而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她的爷爷让她下半身躲在篮球里,用篮球来代替自己的双腿来走路,人们都叫她“篮球女孩”。她是多么可怜,因为车祸,把她的自信心碾得粉碎,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遵记交通法规,不让悲剧重演。

在夏天游泳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了。而溺水身亡的人数等于每天一个个班级里的一位学生不见。在游泳中我们不能在没有大人的看护下进行比赛,在遇到有人落水时要呼喊大人来帮助,我们还要学会对溺水者进行抢救。只要学会做到这些要求,我们就能在夏天游泳时有保障。

不给陌生人开门,也是我们所要牢记的。影片中的小主人公是聪明的,当自家停电陌生人冒充修电工人时,他打给同学电话得知没有停电。又假装和爸爸打,说他马上回家来下走陌生人。我们都应该学习小主人公,当陌生人来时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地来应付。

我们只要做到遵守交通法规,了解游泳常识,不随便给陌生人开门,我们一定可以拥有安全,更好的来面对崭新的每一天。

[篇六:校园安全教育观后感]

无论走到哪里,安全总是我们自己与关心我们的亲人最大的期盼。

今晚,学校辅导员利用晚自习时间给我们讲解了学校安全问题并观看了安全教育视频,活动结速后,我感受还是颇深的。

这次安全教育主要从学生应该如何防火,防盗,防骗,防抢以及注意交通安全等方面对我们进行安全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时不时会碰到的也是让我们接受教训最深的安全问题。就像我们在视频看到的例子一样,上海商务学院的四位女生因在寝室内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而惨遭火灾,最终因逃避火灾从六楼跳下去结束了花季般的生命。

她们的离去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大的伤痛我们可想而知。

再如去年发生在我们学校的一件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宿舍楼对面的一个寝室,也是因为同学用电不规范导致一场还好不算大的火灾再次发生,万幸中的万幸是大家安全。身边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活生生的例子在我们面前摆着,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稍有一刻不注意也许就会发生在身边。

在此,我也向大家呼吁,树立校园安全防护意识,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度过纯真美好的大学生活。

再谈防盗问题,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就不幸的发生在我朋友的身上了。那是一个中午,所有的学生都已下课,大家带着饥饿的肚子来到美食一条街吃饭。

当然,小偷这时也不闲着,他们很清楚这时侯是他们下手的最好时机,于是这种不幸的事情偏偏发生在了我的身边。

就在我们一股脑的吃饭的时候,小偷已经下手,拿走了朋友的手机,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事情在学校不同的餐厅同一时间发生在了我另一个同学上,可见这些小偷是有目的性,同伙作案的。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学校内也不是一定安全的。所以我们务必要注意在校园内防盗的保护措施,保管好自己身边的东西。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这些不安全的事情之后也会感到恐惧与同情,不管是为因校园内火灾事故丧失生命的同学惋惜或还是为在校园内被盗的同学的而紧张之情,都让我们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

平安始终使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唯有平安,我们才能安心的学习和工作;唯有平安,父母才不会为我们每天有操不完的心;唯有平安,我们才能奋斗未来。好好活着才是硬道理,无论走到哪里,安全总是我们自己与关心我们的亲人最大的期盼。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嗓子,有痰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