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1    阅读: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黄芪的作用》

黄芪: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黄芪(图4)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

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 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 :10~30g 。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

1、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4、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6、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黄耆、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8、吐血不止。

用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汤服。《席延赏方》。

10、肺痈得吐。用黄耆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11、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草闾”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

用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14、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3]

15、消化性溃疡

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16、表虚自汗,容易感冒

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4]。 当代临床

(1)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 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 15克。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 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4)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加减: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5)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 5克,大枣20枚。加减: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1%。

(6)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7)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去黄芪,吃肉喝汤。一只鸭可分3天吃。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8)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9)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10)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1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2)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 13 ) 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 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方典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篇二:《黄芪功效与作用》

黄芪功效与作用

性能: 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功效: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 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 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作用: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临床报道:

1. 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黄芪 15g、大枣10g, 加工制成冲剂2小包, 成人每次1包, 日服2次.可有效的 防止感冒发生, 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2. 治疗慢性气管炎

黄芪24g、旋覆花10g、百部10g、地龙6g, 制成浸膏片, 每次2片, 日服3次, 连服30日.

3. 治疗肺结核盗汗

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g, 生熟地各15g, 当归、炒黄芩、炒黄柏、麻黄根各 9g,水煎服, 每日1剂.

4. 治疗肺心病

黄芪30g、附子9g、白术12g, 水煎服, 可随证加减.治疗7例, 一般服药2至 3剂, 症状可明显好转,

5. 治疗早搏

黄芪30g, 苦参、柏子仁各15g, 当归9g, 水煎服.

6. 治疗脑血栓形成

黄芪30g、丹参30g、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枝 6g、山楂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7. 治疗颅内血肿

a. 生黄芪120g、当归9g、赤芍9g、红花9g、地鳖虫9g、川芎9g、丹参 40g, 水煎服.每日1剂.

b. 黄芪60~120g, 当归、生苡仁、郁金各15g, 石决明、丹参各30g, 天麻、制大黄各10g, 随证加减, 水煎服, 每日1剂.

8. 治疗萎缩性胃炎

黄芪30~60g, 莪术10~15g, 水煎服, 每日1剂.治疗萎缩性胃炎, 可

使器质性病变之病理性变化获得逆转

9.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黄芪800g, 儿茶、白芨、海螵蛸各500g, 五倍子、川楝子、木香、砂仁各 250g, 研为细末, 每次10~15g, 日服3次.

10. 治疗乙型肝炎

黄芪150g, 虎杖、白术各94g, 黄芩、土茯苓各68g, 紫草37.5g, 浓 煎成500ml, 每日服3次,每次25ml.

11. 治疗慢性肾炎

生黄芪30g, 白蒺藜30g, 车前子30g, 蝉蜕10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兰10g, 菟丝子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长期尿蛋 白不消者, 疗效确切

12.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a. 川生黄芪30g, 苏条参15g, 小红枣20个, 水煎服.治疗他巴唑所致的 粒细胞减少症14例, 疗效良好

b. 黄芪18g, 白术、当归、赤芍、熟地、巴戟、仙灵脾各9g, 鸡血藤30g, 水 煎服, 每日1剂, 7剂为一疗程.治疗57例, 有效50例, 一般用药1~ 2疗程收效 13.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黄芪、血余炭各30g, 当归10g, 生甘草、仙鹤草各15g, 随证加减.

14. 治疗尿潴留

生黄芪200g, 宣木瓜30g, 葱白10茎, 水煎至1500ml, 熏洗会

阴15分钟, 6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2次可排尿.治疗10例均获效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15. 治疗关节炎

黄芪30g、牛膝、石斛、银花各20g, 远志15g, 水煎服, 每日1剂.

治疗急、慢性关节炎及术后关节积液25例,

16.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黄芪30~90g, 水煎服, 每日1剂.

17. 治疗前列腺肥大症

生黄芪100g、滑石 30g, 水煎两次, 其药液和匀, 另取琥珀3g, 研粉

兑入, 空腹分服.治疗52例, 症状消失, 小便能畅,

18. 治疗外科溃疡

黄芪250g、当归25g、蒲公英30g, 水煎服, 日1剂.

19. 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黄芪, 1岁以上5g, 1岁以下3g, 水煎服, 每日1次;

20. 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黄芪30g, 制附片 10g(先煎), 白术、甘草各10g, 苡仁20g,

土茯苓30g, 水煎服, 每日1剂.

21. 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生黄芪、丹参各30g, 川芎9g , 水煎50分钟, 取汁500ml, 每

日早晚饭后分服.

22、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 钩藤 15克。

随证加减:

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

阴闭者加苏合香丸;

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

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

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

23、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

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

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

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

24、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 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2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

愈,9例有效。

26、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 大枣20枚。

加减:

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

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

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 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

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27、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

大枣20枚。

加减:

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

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

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

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

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山萸肉黄芪煲水的功效与作用 篇三:《张锡纯:山萸肉》

运用山萸肉经验初探

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他注重实践,讲求疗效,并有不少独创见解,对后人启发很大。张师不仅在医学上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对中西医学术的沟通作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在药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上,师古而不泥古,别开蹊径,独出心裁。现对其用山萸肉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滋肝补虚,敛汗救脱

张师认为人之元气将脱,皆先脱在肝,故人极虚者,其肝风必先动,为元气将脱之先兆。山萸肉味酸而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在来复汤中重用山萸肉,配以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野白参、炙甘草,治寒湿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或无汗而心中摇摇,脉似有似无之险情等症,均以山萸肉为主而救愈。因“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2 补血止血,滋肝补肺

张师曰:咳血、吐血久不愈者,乃是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所致。用山萸肉酸敛之性能补血管之破。如补络补管汤中用生萸肉之酸敛之性,以止血;配生龙骨、生牡蛎之收涩之功,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而达止血之功,佐以三七以化腐生新,止血而不留瘀,使损伤之处易愈。正如“山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之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

3 疏肝通络,补肝止痛

张师认为,萸肉得木气最厚,味虽酸敛,而性乃条畅,凡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肝虚疼痛,多由过怒伤及肝经之气血,肝虚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致。如肝虚腿痛者,取曲直汤中之重用山萸肉补肝,以知母泻热,更以当归、乳没、丹参诸药活血化瘀,流通气血之药佐之。若治肝虚臂痛,用曲直汤加生黄芪,同萸肉以壮旺肝气,配赤药,佐当归、丹参以流通经络。若因怒火伤肝,肝虚而疏泄失职之腹痛,并经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治疗不效,而左关脉微弱者,宜曲直汤重用萸肉补肝,并加柏子仁配以当归、丹参以和络。若肝气虚,不能条畅而心疼者,且曾服理气活血,宽胸止痛之药而耗气伤阴者,用既济汤重用萸肉而补肝,佐以没药、五灵脂的通经活

络之品而治之。总之,凡肝气虚弱,疏泄失职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作疼的虚痹,重用萸肉,配伍恰当,皆获良效。

4 补肝熄风,调营敛汗

张氏曰:“山萸肉之性,又善熄内风,治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若因肝虚之胁痛、腰痛、汗出不止,四肢抽搐等内风萌动者,亦重用萸肉以补肝熄风,调营敛汗(正气)而治之。

5 滋肝补肾,补血填髓

张氏认为肢体痿废,脉极微细无力者,实由于脑部贫血也。此类脑贫血乃由宗气虚损,不能贯心脉以助血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也。宗气之根在于元气,元气乃先天之气,即肾气。肝虚不能为肾行其气,肾气必虚,肾虚不能填精生髓而生痿废。治之用干颓汤,取萸肉性善补肝,枸杞性善补肾,肝肾充足,元气壮旺,自脊上达之督脉流通,且二药皆汁浆稠润,又助当归生血,黄芪大补宗气,助血上行灌注于脑。乳香、没药善开血痹,化瘀通络;鹿角胶善补脑生髓。诸药合用脑髓得养,气血运行周身,则痿废可渐复。

张师用药主张生用,以存其性,提高临床疗效。他的煎药方法、服药方法,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又有所发挥。他说:“愚自临证以来,无论内伤、外感,凡遇险证,皆煎药一大剂,分多次服下,此以小心行其放胆,非孤注一掷也。”这与我们现在的煎服法(每剂两煎),是很相近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