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每逢佳节贝斯琴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1    阅读:

每逢佳节贝斯琴 篇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教文包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几点想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2、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

3、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

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每逢佳节贝斯琴)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陈晓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文包诗”(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诗,以这种形式结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诗”)的特殊形式出现,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捧读文本,只觉得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直入心底。再次研读,诗中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个“独”字,使我的心为之震颤。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无依无靠的孤寂、凄凉,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来表达自己对亲人无尽的思念,这其间深含的无奈与痛楚,撞击着我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不正是作者内心的呼喊吗?我被文中那强烈的、真挚的亲情所感动。游子对亲人、家乡那份思念与向往,家中亲人对游子的那份牵挂和期盼,这种美好、纯真的无法割舍的亲情,不正是学生所需要体验的吗?

由于学生个体及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造成的差异,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的三年级学生,不到十岁,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几乎从未离开过父母,倍受家人呵护,从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与文中那个生活在交通、通讯极其落后,且“门第孤寒”的王维对话?学生能从含蓄、凝练的诗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维年少离家,两年未归,时逢佳节,触景生情的那种思乡之苦,思亲之切吗?如何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建架起对话的平台呢?反复地研究文本、学生,我发现那座虹桥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鸿沟的桥梁,沟通古今人物对话的融合点。对话的平台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乡之情为灵魂,以至真至纯至美的乡愁为心境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对话。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与文本、作者、学生的对话使我找到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课教学思路可以这样设计:

1、释题,设疑激趣,由题入情(每逢佳节贝斯琴)

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课题,边读边在课题上标注重点符号“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激疑“课文为什么以这行诗句为题呢?”教师用自身的语感、标注符号、疑问,诠释着课题,揭示文章主旨“倍思亲”,帮助学生敲开文中“亲情”的大门。

每逢佳节贝斯琴 篇二:《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2、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激情导入

1、学习“佳节”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过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呢?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你知道一般指哪些节日吗?

2、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3、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把思字用红笔写。问:老师为什么这个“思”字写成红色的。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5、质疑: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6、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读诗学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

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每逢佳节贝斯琴)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每逢佳节贝斯琴)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指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偏旁、插图。眺:从高处向远处看,列举一些表示看的词语)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亲人)

2、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面的朗读,学生了解文包诗的特点,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意思,增进阅读兴趣。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写字

1、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写字指导: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描红。

(设计意图:自主识字写字,能认真描红,掌握本课生字。)(每逢佳节贝斯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每逢佳节贝斯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感情。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新词,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进入品读环节。)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节,思: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2、交流。

3、齐读第一节。(每逢佳节贝斯琴)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指名读第二节

2、思考:这一节工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讲了什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重阳接是个佳节?此时王维有什么感受?

3、讨论交流

4、小结5、齐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二句说了什么?三到五句说了什么?什么叫天各一方?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讨论上述问题

3、小结:这一节讲的是王维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节。

(四)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理解“思绪万千”2、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看图,进一步领会诗句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 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六)、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2、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板书设计: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客 王维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第一小节,让学生抓住15岁,两年两个数字体会王维的举目无亲。告诉学生文字是有温度的,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感觉怎样?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第二小节首先让学生读第二小节前三句,感受重阳节的欢乐、热闹!然后和这是的王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别人全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而他只身一人在长安,寂寞难耐。

每逢佳节贝斯琴 篇三:《《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华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贝斯琴 篇四:《重阳节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重阳节古诗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3、<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4、<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重阳节古诗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5、<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6、<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
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
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
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7、<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8、<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9、<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
莲沼昔为王俭府,菊篱今作孟嘉杯。
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10、<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
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

11、<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
万叠故山云总隔,两行乡泪血和流。
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
蜀国江山存不得,刘家豚犬取何难。
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12、<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
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13、<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
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
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14、<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
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绮陌拥行骑,香尘凝晓空。
神都自蔼蔼,佳气助葱葱。
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鸿霈,无以报玄功。

15、<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

唐·权德舆

嘉节在阳数,至欢朝野同。
恩随千钟洽,庆属五稼丰。
时菊洗露华,秋池涵霁空。
金丝响仙乐,剑舄罗宗公。
天道光下济,睿词敷大中。
多惭击壤曲,何以答尧聪。

16、<丁巳重阳>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17、<旅中重阳>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18、<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
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19、<浙上重阳>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
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
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
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

20、<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
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21、<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22、<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
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

23、<重阳四首>

唐·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24、<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25、<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26、<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27、<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28、<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
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
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
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29、<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30、<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31、<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32、<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33、<重阳日寄韦舍人>

唐·赵嘏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34、<重阳日示舍弟>

唐·赵嘏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35、<旅中过重阳>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36、<重阳日陪韦卿宴>

唐·朱湾

何必龙山好,南亭赏不暌。
清规陈侯事,雅兴谢公题。
入座青峰近,当轩远树齐。
仙家自有月,莫叹夕阳西。

37、<九日与友人登高>

唐·鲍溶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婵娟。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付上天。

38、<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39、<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40、<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1、<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42、<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李乂

涌塔临玄地,高层瞰紫微。
鸣銮陪帝出,攀橑翊天飞。
庆洽重阳寿,文含列象辉。
小臣叨载笔,欣此倾巍巍。

43、<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
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
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44、<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45、<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6、<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唐·李颀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风吹闲宇凉。
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清切晚砧动,东西归鸟行。
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47、<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48、<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49、<重九日广陵道中>

唐·罗隐

秋山抱病何处登,前时韦曲今广陵。
广陵大醉不解闷,韦曲旧游堪拊膺。
佳节纵饶随分过,流年无奈得人憎。
却驱羸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50、<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
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
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
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

51、<九日雨中>

唐·徐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
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
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
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

52、<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
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
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

53、<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
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
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54、<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
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
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55、<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56、<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57、<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苏颋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58、<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59、<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60、<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唐·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6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62、<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63、<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64、<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66、<谢新恩>

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66、<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7、<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68、<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9、<行香子>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70、<千秋岁>

宋·李之仪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
露乍冷,寒将报。
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
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
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
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每逢佳节贝斯琴 篇五:《描写思念亲人的诗句》

1、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描写思念亲人的诗句。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描写思念亲人的诗句

4、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8、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1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6、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7、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8、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1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21、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2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