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天意的意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1    阅读:

天意的意义 篇一:《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启蒙主义和启蒙运动哲学

摘要:理性主义。阐释理性主义的含义: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主义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关键词:理性 ,批判,自由,民主,平等

正文: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类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播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而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的时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原因):

(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

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权压迫。

与法国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深刻危机恰成对照,此时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日益强大,而且对封建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这就为法国封建秩序下原有的阶级构成和阶级矛盾注入了全新的因素,资产阶级开始担当起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反对封建统治最顽固的领导者的历史使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是产生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条件。科学促使法国启蒙运动洋溢着崇尚理性、确信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精神。杰出的科学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者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使启蒙思想家们深信:人只要从屈服于神转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获得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科学的本质就是启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是科学战士,他们大力倡导科学精神,研究自然科学,传播新的自然知识,力图以此来促进社会革新。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伟大的发现,它一下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就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机器,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科学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类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到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研究在物

(天意的意义)

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就,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科学为法国启蒙运动提供了彻底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如果说,十八世纪以前各门自然科学,大多还笼罩着或浓或淡的神学色彩,那么到十八世纪,已大大冲刷了这层色彩,展示物质世界统一的本来面目。法国启蒙思想家得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武器,驰骋于开阔的自然疆域,猛烈摧毁宗教神学,把上帝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胜利地进行一场科学对宗教的大决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取代宗教信仰作为理解世界的途径,也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对宗教和神学的迷信。

(4)当时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7、18世纪的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特列季阿夫斯基说:“这头怪物身躯庞大,肥胖臃肿,张开百张血盆大口,狺狺而呔。”

其中的“这头怪物”指的就是封建专制制度,它压迫和奴役人民,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16世纪末,从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崩溃中兴起的君主政体已在全欧盛行并且趋向了专制。其中,最彻底转向专制,又最鲜明、最集中地表现出这个制度特征的是法兰西君主国。法国在历史上没有英国那样的大宪章,也没有明确有效的议会统治的传统,这个国家的君主政体从一开始就没有确定而公认的公法和传统为治国依据。依次更迭的每个君主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气质在进行统治。17世纪中叶开始掌权的路易十四才能出众、精力充沛、雄心勃勃而又禀性专横霸道。经由他的铁腕统治,法国确立起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法兰西成为欧洲最大、最巩固的专制国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不变的历史法则。在路易十四肆无忌惮的统治下,在贵族放浪形骸的享乐下,在新贵族蠢蠢欲动的野心下,在人民水深火热的处境中,封建专制政体的灭亡不可避免。对此,恩格斯曾指出:“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方便了法国的市民阶级,使他们可以赋予

自己的革命以唯一同已经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相适应的、非宗教的、纯粹政治的形式。”失去了基层百姓的支持,皇权又如何高大?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是如此。然而就在这强盛繁荣的表象之下正酝酿着巨大的社会危机。因为,上述令各国君主和贵族称羡的一切,无不是以全面的社会、政治、宗教迫害来支撑的;专制政体在光辉灿烂、令人炫目的文明外观下对人民露出的是一17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也尤为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有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为它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①文艺复兴是启蒙运动的基础:后者的思想来源可追溯到前者的人文主义;前者对教会腐败与封建黑暗统治的揭露,为后者减少了阻力;前者使科学开始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得到发展,为后者理性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前者使哲学、政治学说得到发展,为后者天赋人权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②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后者把反封建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大胆揭露封建制度的一切弊端,而且勾画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准备.两者的差距实际反映出资产阶级思想从初步形成发展到成熟并形成完整、系统的民主革命理论的过程.

2、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成就:

(1)、17世纪英国——兴起

①霍布斯在《利斯坦》中:反对君权神授,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国家是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

②洛克在《政府论》中: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2)、18世纪法国——高潮

①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②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人民,系统地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④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在《百科全书》中: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认为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人民是主权所有者。

小结:他们思想的革命性就表现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思和设想”。他们否定了原来的神学世界观以后,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等新的国家运作方案。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他们自己的智力去重新认识、判断和理解社会、构思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理性”。也就是说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把西方的人为精神大大推进到了“理性时代”,启蒙思想中闪耀着美丽的“理性之光”,这也是与文艺复兴相比较,最重大的进步!

3、启蒙运动的意义:

(1)从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来看,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启蒙运动所批判和主张的内容,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天意的意义)

(2)启蒙运动的实际指导意义:(天意的意义)

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同时,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意的意义 篇二:《武术中的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结课作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王晨伟(天意的意义)

武术中的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摘要: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中, 侠是指他们的行为特征, 义则是他们的道德追求和行为准则。侠和义融合成侠义精神,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侠义 现代社会 意义 武术

“侠义”源于武术,“侠义”从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表示,并非实物,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热情。具体的,如劫富济贫,伸张正义等,这些都包含了“侠义”,“侠义”在我们眼里就是那些武林高手一身正气,用自己的个人行为为社会中的贫苦百姓伸张正义。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侠义之士,只是他们并不是什么武林高手,而是一些为人民无私服务的一些普通百姓。例如感动中国14年的代表人物刘盛兰,他用自己辛苦拾荒赚来的汗水钱累计捐助了100多名学生,虽然他已经70多岁,年老体衰,但他仍然可以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现代侠义的一种表现,而这种侠义精神也是当代这个社会所急需的东西。

“侠”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蕴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中国的武术文化和侠文化均来自于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两颗闪耀的星辰。武林好汉“振人不赡”、“扶危济困”的崇高武德,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侠义之举,欲除天下不平事的顺天意、得民心的行为,已成为令后世着迷和神往的精神气象,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进入意识形态,成为一种伦理精神,既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价值观,也是墨家“兼爱”

思想之根本。义,既有凛然的“正义”,也有狭隘的“义气”。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延续和积淀下来的当代文化中,“义”逐渐等同于正义

侠义精神有利于缓解当下社会中人情冷漠的现象。当下社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例如老人跌倒无人敢搀扶,公交车上无人给孕妇老人让位,抢匪抢劫路人无人帮助被抢者等等。这些事件经常发生,群众对此也见怪不怪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还是现代人人情冷漠,与自己无关的要少管,剖去少数助人者反被坑的例子,现在的国人还是缺少过去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假如社会中侠义精神盛行的话,我相信社会中的不正之风会得到遏制,民众之间也会得到更多的理解信任,人情冷漠的现象也能得到根治。 侠义精神能让国家性格更加坚韧,更加勇往直前。自古至今,武林好汉为什么总能受到人们的崇拜与爱戴? 被称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为什么总能把无数中国人迷得神魂颠倒? 有“造梦工厂”之称的武打影视片为什么总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其实,回答这类问题并不困难。因为这里除了人们对习武者高超武艺的崇拜外,更多的则是对习武之人自古以来倡导力行的谦和忍让、立身正直、取义轻利、惩恶扬善、保家卫国、除暴安良、锄强扶弱、救危解困、行侠仗义、守信重诺等英雄气概的痴迷。而这种英雄气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如果国家拥有这种气概,国民拥有这种气概,何愁国家不强,何愁祖国的复兴大业。

侠义精神有利于构筑更加平等民主的社会。古代中国经常出现很多侠义之士被官府压榨后揭竿而起的事件,虽然这些事件都在所处年

代属于违法乱纪的,但是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化。回到当下,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官员腐败乱纪,贪赃枉法,官欺百姓,假如所有百姓默默忍受,没有人曝光这些黑暗,那么这些社会蛀虫会越来越猖狂。如果适当的出现一些勇敢的侠义之士,虽然不能像古代一样劫富济贫,但也可以勇敢的搜集贪官的犯罪证据,为自己和国家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如若如此,想必贪官会少不少。可以想象,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如此,那么靠关系获得的权利职位就会少不少,社会也会变得更加透明公平,我国民主进程也能更进一步。

当然侠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远不止此,上文只是简单说明了一下。此外侠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德行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塑造习武者德行观念和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把武侠形象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智慧与愿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和生命意志的自然流露。虽然“侠”作为历史尘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武林豪杰所秉持的侠义精神也与当今法制社会提倡的正义有颇多差异。但作为一种精神偶像和寄托,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甚至在社会各阶层仍具有超凡的人格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侠义精神具有历史局限性,侠义之举中也有糟粕和消极因素。虽然当今社会仍有邪恶、暴力,仍有许多不平之事,仍需要济困扶危、见义勇为、重义守信、主持公道的侠义精神,也需要以武力为正义服务,但“侠义精神”毕竟是个人意志,践行“侠义精神”应当建立在社会法律的框架之下,在此框架下我们每个人如果都有这种精神,那么社会风貌肯定会焕然一新,所以在此倡导大家都有侠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岗. 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 .

[2]蔡仲林. 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影响[J]. 湖北体育科 技, 1996( 2) .

[3]王平.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J].

2003( 4)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天意的意义 篇三:《命运》

导 言

1. 1选题依据及意义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努力实践和创造所为的根本归宿和终极目标。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命运问题是我们时刻须要面对的,那么对命运的更为深刻的研究命运恰恰是致力于关心人类自身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要求,也是致力于在理论上和现实上寻找一种更为科学思维范式和实践路径,也是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新型的和谐社会尽一份责任和义务。

1. 1. 1理论依据及意义

命运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命运意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命运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哲学问题。从古至今都有许多哲人在或多或少的探讨这个话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都有其存在理由和理论意义。认识命运在于把握命运,发展这一理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更是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提供理论积淀和现实把握。命运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两者的辩证统一。 当下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时代的发展也同时需要各个方面的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理论跟上来指导实践,要求命运理论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更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以促进如何把握好我们的命运问题。

1. 1. 2现实依据及意义

无论从社会以及人的存在还是社会发展的意识来看,现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都使得命运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在生存状态不佳、幸福指数不高、价值观歪曲、人生目的模糊等问题己属事实,迫切需要解决。还有“拼爹”、“蚁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也层出不穷,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连锁效应,这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潜在的隐患。因此对命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关心自身的表现。携手共同努力来解决面临所存在命运问题和挑战,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实践客观要求,也是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真正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认识命运,而是使其能够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我们自身服务,以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比较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从而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和实践指导。

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命运问题在国内乃至国外都为许多哲人所致力研究,对于命运科学合理的把握须与历史相统一,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与时消息、与时皆变和与时俱进。梳理先哲们和当代哲人所呈现给我们丰富的思想和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它为科学研究的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1. 2. 1国外研究现状

(天意的意义)

在国外,也存在关于命运问题的一些理论和言论,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命运取决于神意

命运取决于神意即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神的意志。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认为命运统治着自然和人类,我们无法抗拒。他有句名言: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叔本华都是把命运视为必然性的东西。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司命女神莫依拉专门分管安排每个人的人生命运。《伊利亚特》史诗中有这样的话,天神宙斯决定人的命运,人吉凶祸福等都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斯多葛学派认为命运即神,神即命运,“你愿意把神叫做命运吗?不错,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赖它,神的一切原因的原因。”

(2)命运取决于必然性

命运取决于必然性即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人生命运中的种种遭遇都是必然的,取决于必然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从单纯的自然这个必然的角度“逻各斯”来解释命运:“万

物服从命运,命运就是必然性,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于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万物和人的命运都受由“逻各斯”控制或统治的。还有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中指出:“人类的命运,正如构成整个人类命运的个人命运一样,无时无刻不是有赖于一些不能感受的原因。”他己经把影响命运的客观原因引申到命运之中了。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从理性主义出发,反对情欲支配人的行为,他主张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没有任何自主之权,而完全受命运的统治或宰割。在命运的控制之下,有时他虽明知什么对他是善,但往往被迫而偏去作恶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自由意志和命定论》中这样说:每个人,作为既定的他,处于那时刻他所处的环境中 (但从环境的角度看,环境也产生于严格的必然性),都绝不能干任何别的,而只能干他在那一特定时刻所作为之事。相应地,一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在所有大大小小的时间中,都像一口钟的程序那样是同样地必然奠定的。

(3)命运取决于偶然性

命运取决于偶然性即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人生命运的种种遭遇也都是偶然的,取决于偶然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是偶然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指出:“正像我不知从何而来,我同样也不知道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就要永远地或者化为乌有,或者是落到一位愤怒的上帝手里,而不知这两种状况哪一种应该是我永恒的应分。这就是我的情形,它充满着脆弱和不确定的。”法国另一位哲人彭加勒也是偶然决定论的重要支持者,他甚至认为:只要精子偏离1/10毫米,拿破仑就不会出生,欧洲大陆的命运就会改观。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也都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偶然的东西。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体的生命和命运随着短暂的现象浪潮的漂流被卷入种种偶然的、不可违抗的情况的漩涡。

当然还有其他的哲人谈到命运,如黑格尔、亚里士多德、马斯洛、莫里斯、雅克·莫诺、斯大林、列宁、马克思等。马克思主义也是承认命运的,而且有自己的命运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添件事自己早己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命运,使他们受它的支配。”他们把命运和一定阶级也联系到一起,而且还受阶级一定的支配和影响。而还存在其他的命运观,就像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曾说:“自从命运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见面之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两个的共同事业。”他还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目的、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等方面的理论也必然与命运更紧密结合起来。

1. 2.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人和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法,总结地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命运观

“在西周的天命神学中,天命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宗教范畴,它说得是由天神所支配的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后来逐渐从天神观念的束缚下摆脱出来,用来表示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不强,人的认识能力不高,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感受到的某种外在的力量的支配和限制,就把它认为是一种神的力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而在孔子这里,他把命运看作是一种由自然之天所形成的人力所无法抗争的异己力量和必然趋势。他在《论语·宪问》中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里“命就是命运。”命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曾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孟子对孔子的关于命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地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者而至也,命也。”《孟子·万章上》就是说人没有尽其力去做,而竟然达到了某种结果,便是命运,它完全出于客观之天或天意。但孟子也不是一味的认命,他第一个发展了天人关系,认为人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到:“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绝对的遵守客观力量的片面观点显然是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而到了墨子“非命观”这里,他是批判孔子的这种命运思想的,他把自己的是非好恶的价值取向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强调命运是吉凶祸福都是咎由自取的。他说:“为善,天能赏之”;否则,“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天志中》)庄子则认为命运是一切都受其支配而又无法知道其所以的东西,他追求人应该自然而然的生活,处于一种超然游世的人生状态。他说“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在庄子看来,一切偶然的,其实是必然的、命定的。他对命运的态度是反对用智巧的做法或人为抗拒命运。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发展到荀子就发生了很大转折,他既不承认有意志的天,也不承认自然之天能够左右人,他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就包含着在利用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步思想。在荀子看来,他提出的“节遇谓之命”(《荀子·正名》)就是谈命运是一种偶然性。所谓节遇就是偶然的遭遇。正因如此,才会使即便是有德有才之士,也会怀才不遇;即便是无德无才之辈,也能飞黄腾达。我认为“非命论”与’“命定论”在《周易》中得到了调和与统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不单注重“天行健”和“地势坤”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注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人的自我创造与超越的主观努力。

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和道德,天是人的原形,人是天的副本,即所谓“人副天数”,,实际上是说,命运就是人的吉凶祸福由意志的天来决定的。东汉时期王充的命运之说尤为著名一自然命定论。他认为命运是人生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的主宰和定数。他说过“命,吉凶之主也。”

(《偶会》“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命禄》)“命,谓初所享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受命也。”(《初享》)南北朝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缤认为人的命运就像“随风而堕”的花朵,将要飘向何方,或是落在哪里,都是偶然而不确定的。

(2)近现代命运观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有一条因果相续的有序链条,是具有有一定规律的。一个人应该承受什么样的命运,完全是他自己的自造、自力和自择的结果。他在《国家运命论》中大概这样说:凡造业者既必受报,无所逃避,自其因果相续之际言之,确有自然必至之符。无以名之,强名曰命。张岱年在其著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写道:“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作一件事,这件事情之成功与失败,即此事的最后结果如何,并非作此事之个人之力量所能决定,但也不是以外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件其他事情所能决定,而乃是环境一切因素之积聚和力量所使然。”

我认为这是从近代命运观到现代命运观的一种重大转折,从而把命运推向现代化。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对命运的看法也是很耐人寻味,他在《论命运》中说“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他把命和运有机的一统起来,与运而至命中。吴汉德在《人生哲学》中也指出:“个人的命运,是个人人生旅途中实际存在的种种遭遇和境遇。”高裕民、周玉梅在其合著《人生哲学论》中是这样表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命运即人生所处的自然、社会客观环境和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观努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结合而产生的结果。”相比较而言,这样的表述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更接近马克思主义。

我国还有一大批的教授及学者对命运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突破:吾敬东教授关于“中国人命即命运观的形成”、陆剑杰教授关于“历史哲学的“命运”范畴与“中国的命运”的哲学解答“、李继武教授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个人命运观”、赵明和费菊瑛二人关

于“先秦儒、道、墨家命运论之探究”、刘衍永和刘玉芳的“关于命运的哲学思考”、谭大友关于“人生命运的辩证法”、李秋丽和王贻社关于“生存与境遇一一论《周易》“时”的智慧”、刘保民关于“对地球命运的哲学思考”等许多学者也在想继研究这方面的理论。江泽民也说过:“年轻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西方哲人言里还是我国哲人语中,命运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和解释,究其缘由可以归结为由于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事实的科学知识以及思维角度方式等有着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基于现在比较科学的理论分析不足以及现实的把握不够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特殊情况,都可以理性的、科学的去理解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来剖析它。我们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它,为此找到一个更科学和合理的答案。

3研究思路和方法

3. 1研究思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在广泛查阅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关心人自身命运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以“命运”为主要线索,在以往有关命运观点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围绕命运之命(历史条件、范畴界定)、命运之运(发展动力、发展趋向、辩证解析)、命运之变(命运识别力、命运控制力、命运洞察力以及命运沟通力)这三大的方面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命运之命:重点围绕在社会发展中对命运存在的历史条件加以阐述,进而有利于对命运这个范畴来进行哲学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理论的分析和研究,这样对命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第二部分命运之运:把命运作为一个动态的哲学命题,立足关于马克思主义动态发展理论基础上对其加以辩证解析。对命运的本质机理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从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可能与现实四个角度详细进行探讨,对命运能有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更深入的把握。第三部分命运之变:是关于如何把握自身命运的问题,把命运理论与自身现实相结合,着重研究如何科学把握命运处理在人生中的实践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意见及措施,如正确认识个人命运、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把握人生机遇以及合理作出时空定位等,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其独立性的存在,他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命运的存在相关联,而且存在于人类命运和自然之中。这就教育和要求我们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以及自然的命运,以适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3. 2研究方法

(1)分析与综合(天意的意义)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立足关于命运存在的理论基础上展开探讨研究,比较全面地从哲学高度分析和综合关于命运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进行厘清和把握。

(天意的意义)

(2)矛盾分析法

在本文第三部分中主要用矛盾分析法来进行研究的,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对关于命运是主体自由与客观必然、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以及可能与现实两个方面进行辨析的。

(3)理论联系实际

将如何把握好命运与人的自身发展的实际密切相结合,从现实的角度探讨我们应该从认识、素质、机遇及定位方面来努力,为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尽一份力。 4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4. 1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是立足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命运从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及可能与现实角度进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辨析;三是在人的实

践发展过程中,关注如何把握命运,以期提供比较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可行性措施。

4. 2研究难点

本文研究的难点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命运比较科学合理的本质探索、把其本质机理运用马克主义辩证法对其解析以及运用如何把握个人的现实命运。这些问题在当代理论中比较少见,这对于研究的广度、深度有一定的难度。

4. 3研究创新点

视角的创新。本文从人的命运这一新的视角,从哲学之角度,来思索怎样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

观点的创新。本文的观点创新主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主体自由与客体必然、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关理论与命运相结合加以辩证解析,并且把这一理论与把握命运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比较科学及合理的意见和可行性措施,即从正确认识、自身素养、把握机遇及时空定位各个方面努力来把握我们的命运,从而使其能够坚持科学的理论为我们自身服务。

2命运之命

命运之命意在于反思命运存在的历史条件,进而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其加以范畴界定。命运问题是一个比较通俗、又常见的人生和哲学问题,它几乎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任何一个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对之若即若离。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时常会陷人迷糊与困惑之中。数千年来,无论是先哲们、思想家们、哲人、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去思考和探索。人生有很多的重大问题都是说不清楚的,甚至也可以这么说,都有不同的说法和见解。那是因为事实上在重大问题上,应该存在多种意见,在不同的时代还是要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的。

2. 1命运之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带有神秘的命运色彩的文化。从伏羲到周文王、从孔子直到梁启超,甚至于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在很多时候,在大家那里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特别的命运认识、命运态度、命运思想和命运观。它作为一种流行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己经具有了影响力的某种性质。从表面上、形式上取缔还容易些;但从实质上、思想上根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预期的目标。它无形的或多或少的渗透在人们现实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它己经有着一种历史影响的惯性力量。

2. 1. 1普遍的文化现象

命运在当时那种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资料相对贫乏,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低下,这位命运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继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周易》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就相继诞生了,从此与人的命运开始息息相关、联系起来的。秦始皇时,在文化上实行的“焚书坑儒”专制主义政策下,这种文化是受到一定保护的。还有古代帝王将相大多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倾向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和传播这种神秘文化来巩固和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士大夫阶层还是人民群众中这种文化人们早己习以为常。在古典小说中,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对预测术讲述的很是具体详细,之中六壬起课方法论述的尤为详尽,他的目的无非是增加其传奇故事情节和神秘文化色彩,更容易对预测术的灵验面写的活灵活现,更容易调动人们的功利心、好奇心以及兴趣心。《三国演义》中除了观相识人的司马徽、神机妙算兵法如神诸葛亮外,还有六十八回的左慈、六十九回管格等也都是奇异之士。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自然的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反复思索,运用思维的想象,将自身与其联系在一起,产生出进一步探索这一事物的心理动力,从而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反应(兴趣)和评价反应(肯定),这两种反应的凸显为命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 1. 2特殊的风俗习惯

命运这个话题,人们自始至终都在关心而又使很多人困惑不解。自古以来老百姓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小学生相声稿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