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第斯多惠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2    阅读: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一)

简介: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1808年文科中学毕业后,

先后进黑博恩大学、蒂宾根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历史学。1811年大学毕业,不久获博士学位。1813年起在法兰克福市模范中学任教5年。1820~1847年,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1848年担任全德教师联合会主席。因其终生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他的有关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齐以来教育心理学化的趋势,但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观点则受到当时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作为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补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装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但他尚未意识到文化和自然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而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在主导地位。

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两个目的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的。在正确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均可达到。但他更为重视教学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学校中还有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无论如何不应放弃关于教学的形式方向这一思想。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他的有关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齐以来教育心理学化的趋势,但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观点则受到当时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作为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补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装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但他尚未意识到文化和自然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而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在主导地位 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两个目的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的。在正确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均可达到。但他更为 第斯多惠

重视教学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学校中还有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无论如何不应放弃关于教学的形式方向这一思想。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教育名著:

1835年,出版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这是其关于教育的代表作。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第斯多惠反对德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他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

1836年,《文明的切身问题》,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主张使所有劳动者“直到最后一个短工”组成各种互助团体。

1857年,第斯多惠写了《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工作。

主要教育思想: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

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另一种说法是第根据当时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儿童心理分为三个阶段:

1、感性认识阶段(6-9岁)【第斯多惠】

2、发展记忆力阶段(9-14岁)

3、悟性理性阶段(14岁以后)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

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教育名言:

1.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2.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即按照我们的定义,不努力为真和善服务的越来越自由的活动,那末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个人影响: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因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该书中译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851年,他开始出版《教育年鉴》。此外,他还编写了二十多种各类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并被德国学校广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德国的国民教育而奋斗。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反对封建等级教育。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师联盟”主席,领导教师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开斗争。1858年当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在议会中继续声讨反动政府。第斯多惠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反动政府和教会的攻击。他被免去了校长职务,遭到各种刁难。但是,他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德国进步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1865年第斯多惠75岁寿辰时,人们为他隆重庆贺,并向他赠送了银制桂冠,以感谢他为德国国民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人物评价:

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二)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时间:2009年10月09日 作者:科研开发部 阅读:519次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德国教育家,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进步代表人物。第斯多惠1790年10月29日出生在德国威斯特法伦州西根市的一个法官的家庭里。这一年正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这时资本主义在德国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第斯多惠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灾难深重、风雨如晦的德国。对于满目疮痍的祖国,第斯多惠充满着切肤之痛。

第斯多惠1808年毕业于西根市的拉丁语学校,1808年到1811年在赫博恩、海德尔堡和蒂宾根大学攻读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和历史。第斯多惠181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20年第斯多惠在莫尔思一所国立师范学校任校长,后又担任了柏林师范学校校长。1847年第斯多惠被普鲁士当局免职,并于1850年被迫退休。第斯多惠一生作过政论家、编辑、教师联合会主席,1858年被选为众议院代表。第斯多惠因患流行性霍乱于1866年7月7日逝世。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以全体人民的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启蒙运动,反对教条,反对教会。第斯多惠主张,所有的人本来都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从发展全面的、谐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第斯多惠在人性观点的支配下,提出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即致力于人的真、善、美的自我活动,也就是说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第斯多惠主张“发展性教学”,他把教育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各种教育实践,他提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发展的原则要求是:(1)尊重人性和个性;(2)刺激发展、表现、活动、自我活动;(3)自然的,因而是使人愉快的儿童教育事业;(4)激励发展儿童的感官能力,加强他们的器官,使他们自行探索、观察和发现事物;(5)用容易消化的滋养物充实他们的头脑;(6)稳步进展。教育的发展原则绝不容许;(1)任意武断地对待人性;(2)引导人们盲目机械地行动;(3)任何种类的驯服;(4)死记硬背;(5)千篇一律;(6)灌注不理解的教材。这气系列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使人感到新鲜而亲切。 1827―1866年,第斯多惠主编过《小学教育和教学的莱茵杂志》,1851年出版了《教师与校友年鉴》,又称《教育年鉴》。第斯多惠一生共写了15本教科书和9本供教师用的教学指南,这些书在他的生前共印了120版。有些书被译成了英文、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和其他文字。第斯多惠最著名的教育代表作是《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Wegweiser zur Bildung fur deutsche Lehrer)(下简称《指南》)。该书在第斯多惠一生中共出了四版。全书分两编,第一编由第斯多惠撰写,第二编是第斯多惠与师范学校教师合作撰写的。这部著作从教育理论探讨开始,一直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作了科学的具体的指导。该书的宗旨是指导

【第斯多惠】

“教师和立志做教师工作的青年”如何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以及讲授每门学科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指南》一书主要论述从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第斯多惠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认为这是一条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天资。这种天资具有发展的天然倾向。教师必须按照这些天资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激发它们。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原则就是在进行教育时要遵循人本身的自然发展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特点,必须细心研究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特点。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指出:“在自然界都有一个从模糊到明确的发展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培养的规律也是内部特点符合外部特点这样一个客观规律。外部特点是物质内部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两者均按一定的发展规律发展着,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根据这一原理,第斯多惠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三个培养阶段:(1)感官性阶段,即灵魂的活动与外部刺激相联系的阶段;(2)习惯和幻想阶段;(3)独立自主和任意支配的主动性阶段。关于儿童年龄三阶段的划分,第斯多惠是在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四个年龄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三个培养阶段没有严格的年龄规定,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是逐渐的过渡,交叉进行。第斯多惠认为儿童天资的发展均取决于天资的存在和激发的存在这两个条件,两者以不同的方式和能量的大小而发展成为无穷尽的差异。如果激发不符合天资,将会出现两种可能性:一是激发根本不影响天资的发展;二是发展朝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常方向进行下去,结果便会出现畸形发展。因此,第斯多惠要求教师细心研究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发展和加强儿童的心理能力,特别是较高级的心理能力,如判断力、智力和推理能力。因为这些能力的发展能使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并能用他的理智控制其低下的本能。发展的方法就是诱导的方法,循循善诱,从事实出发,理论来自实践,从物质世界到思想,从实验到原理,从具体到抽象,从观点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从差异到统一。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而学生的作用则是自我活动,即主动。第斯多惠精辟地论断:“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如果培养称为‘按智力发展’,那么,天资的培养就是有一定目的的激发。”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笫斯多惠在《指南》中明确地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辩证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达到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形式教育目的”时,要紧密传授知识的“实质教育目的”,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有主次之分,发展智力是主要的。但两者决不应当截然划分开,使其泾渭分明。这一教学原则是根据人的智力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来的。“教学规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的天资这一特点来决定的。”“人的天资就是一个人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天资本身不是一种作用或行为,而是一种最初最深活动或动因的基础„„天资是发展能力和力量的胚胎。”第斯多惠认为人们只能发现培养过的天资,有些儿童具有推理的天资,而有些学生则具有实干的天资,教师【第斯多惠】

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些不同的天资施以不同的教育,积极发展儿童的智力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第斯多惠认为在每一个儿童的身上都能发现人类的普遍天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由于培养的结果,天资会继续不断地发展,“天资唤醒得越早越容易发展,唤醒得越晚越难变为力量”。过早或过晚都会损坏儿童的天资。因此,第斯多惠又提出了“和谐培养”的教学原理,认为一个人的天资全面发展是作为完善的目标。和谐培养是根据儿童天资的高低和不同的个性,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培养不能强求一律,也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层层加码。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的培养,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明确指出,首先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要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最有用的和最成熟的知识,教师决不允许迫使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还不理解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牢记所学过的一切知识,第斯多惠提出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学生必须反复温习所学过的课文,直到记牢为止,并且还要不断充实和补充新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新课文时,必须先让学生温习旧课文。“学生边学边忘必然会损坏记忆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智力,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必须采用最正确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首先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然发展阶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事前,必须了解或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每一个具体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第斯多惠指出:“教师首先应当理解生活,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别要理解具有健康人的理解力和具有一般经验的成年人的实际观点,教育科学应当摆脱一般的经验。”教师应当把学生不成熟的观点和意见提高到科学的观点。【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主张教科书要多样化,统一的教材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提供教师自由选择,可以补充唯一教材的不足和缺陷。“在教材方面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又要考虑到教材的质和量。要求学生学习同一教材,同样的分量,达到相同的程度,这是完全不合理的。”第斯多惠坚决表示决不允许任何人压制学生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教材并不是唯一发展学生智力的途径,教师把大量的教材倾泻在学生身上,这是教师犯了知识万能论的通病。但是第斯多惠又指出,学生头脑中不保存大量的教材内容,也就谈不上什么记忆能力,学生不对教材融会贯通,理解力也是一句空话,这是辩证的统一。学生学会的教材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也会被忘到九霄云外。因此,第斯多惠主张,知识应当转化为技能或技巧,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和技能(即运用知识的技巧)结合起来。学而不用等于自学,学用要一致。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采用“基础教学法”,“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只能教给学生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知识。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建筑房屋,打好牢固的基础,而且也要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去制造砖瓦。第斯多惠断言:“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向教师提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用举例说明的方式,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万不可用学院方式教学,讲授要用入门方式,永远追求形式教育和实

质教育,力求达到这双重目的。

2.第斯多惠在《指南》中又提出了遵循文化的教学原则。遵循文化的教学原则仅次于遵循自然规律的教学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的教学原则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高的要求。遵循文化的教学原则的思想内容是:“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教育应该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当地的特有文化。在制定一切教育方案时必须考虑到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必须考虑到时代的精神文明或民族性。一个时代的教育理想,同时也是这一时代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教育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追求教育理想。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

笫斯多惠在《指南》中提出了讲授学科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要掌握一门新的学科通常要费很大的功夫,因此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起便应全力以赴主攻一门学科。叫学生同时学习几门主要学科,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智力。

在《指南》中第斯多惠提出了许多教师课堂教学原则。首先提出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千方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在讲授课文时教师要尽情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用一切巧妙的方法把课文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兴趣会促进学生的较大的爱好,兴趣按其本身来说能促进培养。教师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来活跃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第斯多惠提出:(1)变换花样;(2)教师要活泼;(3)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4)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讲授课文,并把兴趣转移到学生身上;(5)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前提;(6)教师要按照教学论授课。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靠教材的多样化,统一的教材只会使学生感到单调,选用多种教材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

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力充沛,要有气魄,性格要坚强和果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坚强的学生,才能把学生的迟钝培养成敏捷。坚强的个性无法代替,一个人的气质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了,这就要靠教师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提高思想的敏锐,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不难想象,一个缺乏毅力、优柔寡断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意志坚强的学生呢!如何培养弱智学生的智力是第斯多惠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第斯多惠认为弱智学生缺乏先天的活泼,行动困难,思想也较迟钝,如果教师能激发或增强这种人的先天能力,他的记忆力就会加强,也会学到许多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增强弱智学生的原始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这是容易做到的,但是如何去激发弱智学生的智力,这是很难做到的。活泼决定学生的激发力,而学习好坏又要看学生的激发力。被激发的情感能唤醒和活跃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

第斯多惠在《指南》中最后写道:“为了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生活和有技能的富有感性和理性的

合格人才,课堂教学本身必须把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精神力量和精神产物的中心和统一点,力求落实在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具体的办法就是,教师要把教材当成积极培养学生的手段,从观察形象出发,不断发展学生的学科观念。只有用直观教学才能抓住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头脑和心灵),这样,通过课堂教学人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思想初探
第斯多惠(三)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冯静一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6期

[摘要]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介绍了第斯多惠对教师的要求,即教育适应自然、加强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善于组织教学这四方面,以期为我国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第斯多惠 教师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04-01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1813~1818年间,他任模范学校教师,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经历,使他对师范学校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方面产生了深刻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第斯多惠详细阐述了自己有关教学改革和教师培养方面的见解,因此他又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如今,从这本书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来看,它不仅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国界,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教师的必读书籍。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一、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儿童的天性

第斯多惠接受了卢梭的教育观点——教育适应自然。在他看来,每个儿童都具有自身的天资,教师应该利用其天资的发展规律予以激发。因此,他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儿童天资及其特点,因材施教。第斯多惠认为“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

第斯多惠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他主张教育应该与生活中积极的要求相适应,由此看出他开始意识到了教育与受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关系。而且他还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还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进步的公民,教育要为积极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

二、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我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别人,而且要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教育好自己了,才会有能力去教育别人,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学校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教育自己,自我教育应该伴随教师生命的始终。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自我教育,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要熟悉相关的学科,积极充实自己,认真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第斯多惠深信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更要教育好自己。他规定教育学为师范学校最重要的必修课。他说“教育学专家不一定都是教师,但教师则必定是教育学专家。”三十多年的师范教育经历,使第斯多惠的思想深刻,经验丰富,理论趋于完整。

三、第斯多惠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整个人格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认为,性格坚强、果断的人才能够知情达意,懂得想要什么,要的原因,以及怎样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具备这种人格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性格坚强果断的学生。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刻苦学习高深的知识。而且他还认为,教师欲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自己首先要开朗活泼,讲课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突出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要精力充沛,努力使学生保持兴奋状态。教师还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怀有热爱之情,并把这种爱传递给学生,以此来感染学生。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生动活泼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会反映在自身的外貌和教学的姿势上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生气、活力和吸引力。

四、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具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教师还应该非常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把这种热爱之情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注意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力图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善于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简单地奉送真理。他指出,教师给予学生的应当是真理性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途径。

虽然,第斯多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距离现代已经非常遥远了,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永远普照大地,他的教育理论仍然熠熠发光,对当今教师的培养仍具有巨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林甫.永恒的教师,引导我们前行——记师范教育的先驱人物第斯多惠[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09.

[2]王雯.第斯多惠——德国教师的教师[J].外国教育思想拾萃,2008.

[3]王博.第斯多惠推动师范教育发展[J].湖南教育,2005年,第9期.

[4]姜文阂.第斯多惠教育思想浅议[J].河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4期.

第斯多惠名言
第斯多惠(四)

1、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2、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3、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名言

4、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最具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5、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

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7、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8、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9、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的聪明和知识,10、教学中维持纪律的能力??,来源于教师的充沛的精力和意志的坚定性,一句话在于教师的性格的力量。

有关爱学生的名言
第斯多惠(五)

1、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已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赞科夫、不要对孩子过早作出好的或坏的评价。——卢梭

2、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赞科夫

3、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有关爱学生的名言。——爱默生

4、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夏丐尊

5、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苏霍姆林斯基

6、爱之,7、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赫而巴特

8、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监别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别林斯基

9、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有关爱学生的名言。——冰心

10、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需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在低年级,对学生的爱是最重要的爱;到高年级,热爱所传授的知识,就逐渐成为必要。——罗素

11、教师对儿童的爱护,不仅是教师爱好其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不仅是争取威信、爱戴与尊敬的一项主要先决条件,而且也是教师的个人示范对于儿童的积极影响之一项必要条件。——彼得洛夫

12、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3、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5、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叶圣陶

16、教师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让学生天天带着荣耀回家。——高林生

17、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材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朗作用。——徐特立

18、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

19、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苏霍姆林斯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