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6    阅读:

篇一: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生态乡村建设提纲 完稿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浅析生态乡村建设

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市的发展,发展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逐渐降低,所以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宏观上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推进,努力实现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当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当然沿海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就我国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生态保护还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较差,政府监管不力,自然灾害多发,等特点。农村的发展依然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了认为的破坏,农村生态和城市生态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改变农村发展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重中之中,农村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减少技术含量低和资源消耗型的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村,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1 生态农村的现状

我党总结当前发展经验,确定了走生态文明发展方针,该方针的确立充分体现了我党坚持科学发展观,丰富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内涵。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自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放眼未来,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村发展依然处在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 生态农村的概念

1 / 9

浅析生态乡村建设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75,所以只有农村社会的发展,才是中国的真正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发展,更不能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农村问题一直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问题,把农村问题放在我国当前发展的首位。生态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为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体现了我党执政为名,立党为公的要旨。通过生态农村的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面对当前,我国农村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党中央根据我国实际,在出台的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源。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所以生态农村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中,生态农村建设是关键部分,生态农村就是建设生态型农村,通过科学技术和信用技术的永运,使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循环发展的新型农村。”

1.2生态农村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落后,最近几年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突显,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一些农田过度适用大量的农药,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不高,甚至造成土地绝产,农民的收入也大大降低,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反映强烈,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及时解决,村民选择上访,甚至是群体性时间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如果农村的环境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以问题,在多次会议中强调,要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田污染,适当适用化肥,提高农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这样才可以统筹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梦。【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 生态农村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

【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近些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同时我国农村人口也不断增加,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不被重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整体呈现出恶化趋势。农村生态系统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污染加剧,污染物多种多样,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所以,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2.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物多样化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被污染的农田面积已经50万公顷,大约有20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滑雪污染,每年,仅赣江刘宇的农田受到化学污染累计损失高达3亿元人民币。全国大约有6.5公顷的农田是适用污水进行灌溉的,是90年代的两倍还多。大量农田被工厂排放的废弃和废物污染,由此可以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尤其是农田污染正在加剧,并呈现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发展的趋势。同时人类的一些生活垃圾也是重要的污染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民的垃圾不仅仅局面于一些菜叶,剩饭,果皮之类的可分解物,而是两大的塑料薄膜,玻璃瓶,废旧电器,甚至是洋垃圾。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不容易被自然界所分析和吸收,长时间埋藏在土地,河边,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会对身体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污染了大气和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使农村环境受到了更大的污染。

2.2农村资源浪费严重

近些年媒体不断报道当前我国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经过科学规划,成立所谓的高新产业开发区,开发区的建设占用大量的耕地,一些建筑都是建立在耕地上的,甚至还有一些别墅式的工厂,面对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短缺的形式,被这些没有经过规划的建筑物所浪费,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低价出卖土地,一些开发商囤积土地,最后高价在转手,从中谋取高额利润,其中不乏一些腐败行为和官商勾结的现象。农村耕地是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对耕地保护力度不够,大量耕地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被卖掉,这无异于是一种浪费行为,耕地资源的浪费无疑成为制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农村多是儿童和孤寡老人,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农村耕地也被闲置,耕地不能被有效的利用,无疑加速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当前我国不合理的考核体系,一些

3 / 9

浅析生态乡村建设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没有从长远利益处罚,不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随意乱采乱挖,在加上开采技术和设施落后,对矿产资源和农村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矿产资源被开发出来,对那些品质低额矿产随意丢弃,一些矿场还随意排放废弃废水废杂,污染农田,这样一方面污染了农村环境,另一方面还浪费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2.3农村人口生态意识薄弱

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出于贫困的状态,更多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增加耕地产量,一些农民没有通过改良土壤,利用科学技术,而是大量的破坏林木,烧荒种田,开垦了大量的土地,但是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随着森林被破坏,同时也导致了农村流逝的情况出现。一些农民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非法在河流电鱼、炸鱼,以至于河流和地下水资源也遭到了破环。在一些地区,农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乱杀乱捕,破坏生态平衡,农民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不仅没有增加自己的收入,甚至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知识简单的增加收入,没有考虑到当下生活的环境。

一些乡镇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成立乡村企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工人,他们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生产中随意丢弃工业垃圾。同时一些干部领导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他们多是热衷与经济建设工作,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次要工总,当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发生矛盾的时候,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会牺牲环境的利益,以求的经济的发展,为自己的升迁攒足资本。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小煤矿、小钢厂,只能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它造成的污染问题,需要我们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来治理。所以,农村人口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3 建设生态农村的对策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工作,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当前,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1坚强生态农村建设的宣传

【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我们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宣传,这项工作,我们要以农村环境保护为中心,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宣传环境保护的意义,树立环境保护的典型,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要进行曝光,其次,相关部门要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和电影,以及发放相关宣传册,提高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由于我国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甚至一些村干部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不了解,所以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来抓,使农民认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改变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想法,要将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当然一些村干部也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了解熟悉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对村民进行耐心的讲解,同时也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村民树立这确的环境保护理念,坚持从小做起,明白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前提,破坏环境也就是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2重视生态乡村规划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农村的建设和生态保护也毫不例外。强化规划引导指导作用,科学编制活动阶段规划,集成政策、集约资源、集中力量统筹推进,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打好持久战,建立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当前我国的农村规划落后,要改变当前的现状,避免过度建设,政府部门要制定好相关规划,立足于农村的发展情况,将农村的规划与城市的规划同等重视,制定统一的土地规划,做好乡村美化设计工作,加快乡村绿化步伐,以村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增率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风景林、水源林。提高乡村植被覆盖率,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基础设施规划,将农村的道路硬化,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实施千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建制村通水泥路段建设,实现全区所有制村通水

5 / 9

篇二: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

一、 编制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

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浙江省在总结安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于2014年4月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的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也于2014年10月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做好建设、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环节的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实行分类指导。2013年11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浙江、安徽等13个省列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明确指出通过试点,要初步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重要标准相对完善并得到有效实施,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以标准化支撑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但当前,在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与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相关的标准,涉及农村领域的标准少,有少数行业部门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某一环节或某一部分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GB 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资源配置存在标准不一或标准空白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质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及运行维护、服务规范,政府绩效考核难,政策效果评价难。而有关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的标准目前只有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和福建省两个地方标准;由于地区差异大,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标准予以指导和引领。因此,基于各地差异考虑,为了更好地推进试点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保生态和惠民生,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有关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的指南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二、 编制过程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委于2014年立项(国标委综合〔2014〕76)号),项目编号20141520-T-469,具体编制工作如下。

(一) 第一阶段:征求意见稿【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一征求意见稿第一稿

为了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接到国标委标准立项文件,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第一起草单位安吉县人民政府组织立即会同其它起草单位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标准起草小组,确定了标准框架。会议的主要情况如下:

(1)确定了标准起草组织架构体系

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成立了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主体的总组织协调小组,负责总体协调、调度及技术把关。

成立了由安吉县人民政府、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贵州省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广西省标准化研究院、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负责共同完成标准的起草工作。

(2)确定标准框架

在听取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及标准化的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及全国实际,标准框架在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基础上进行微调,将村庄规划和建设分列,确立了12个章节,分别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和长效管理,并明确了标准起草的总体要求。

(3)确定标准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

确定了各单位的分工。中标院与浙江省质监局统一负责标准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安吉县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负责起草过程中会务工作、各类文件、材料汇总及标准的整合,并负责标准第1~4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及第8章 经济发展的起草;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5章村庄规划及第6章村庄建设部分的起草;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7章生态环境

及整个标准《编制说明》的起草;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9章公共服务部分的起草;贵州省标准研究院负责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和第11章基层组织的起草;广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第12章长效管理的起草。

明确了标准起草的整体时间进度安排。

(4)确定标准编制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是把握实用、普适、兼容的原则,同时遵循保住底线并适当超前总体要求。二是以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五位一体”的建设内容构成标准的整体构架;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经济、环保、安全等重要指标项进行量化,对于文化建设等领域,则用定性方式明确基本要求。

根据第一次会议提出的标准起草的总体要求及标准总体框架,标准起草小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及时沟通,收集了国家、行业部门及各个省有关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现有标准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全面梳理相应政策文件及现有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参考浙江省地标《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福建省地标《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汇总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实地调研的结果,结合全国各地差异,通过综合优化,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

2、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和第三稿

根据标准起草时间进度安排,2014年11月,标准起草小组在杭州召开第二次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进行了逐条逐句的讨论,并对部分框架进行了调整。考虑到第9章公共服务中“文化体育”已经包含了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关乡风文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内容,因此,将原来框架中的第10章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一并整合到第9章公共服务的“文化体育”中。调整后的框架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和长效管理共11章。并要求根据地区差异,对相关标准内容进行简化、修改完善。

会后,标准起草小组对标准作了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并与浙江省农办、地市质监局等专家进行再次研讨,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三稿。

3、征求意见稿第四稿

2014年12月9日,标准起草小组在杭州召开第三次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三稿进行逐条逐句逐字讨论、修改。出于标准整体构架的考虑,结合地区差

异性,将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要求与内容进行简化,修改为编制规划的主要要素,同时主要公共服务的要求进行了简化和进一步明确。此外,对每一句的语言表述作进一步斟酌,以确保标准语句的精练、严谨。在此基础上,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第四稿。

(二) 第二阶段:征求意见稿第五稿和第六稿

鉴于重点参考的两个省级地方标准主要在东部,因此,重点选择中西部地区开展实际调研验证。12月15日至12月18日,标准起草小组赴四川、重庆、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开展国标实地调研,并针对征求意见稿第四稿进行征求意见。根据实地调研情况,重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基本能够达到征求意见稿第三稿中的相关内容和指标;四川和湖北地区的部分乡村,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在部分指标上近期达到要求存在一定困难,如垃圾处理等,但都在逐步、分步实施,都把这些建设事项纳入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针对调研情况,标准起草小组做进一步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第五稿。

12月19日,标准起草小组再次向福建、广西、重庆等相关单位就相关内容开展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对标准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第六稿,即征求意见稿最终稿。

(三)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

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广泛征求意见。向全国各省、浙江省农办、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11个地市等相关单位发起书面征求意见。并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国标委网站发起网上征求意见。【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三、 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标准的编制以“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思想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紧扣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目标及内涵,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了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建设内容,以“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乡村的主要创建目标。

一合理参照国家政策,注重普适性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标准的编制紧密贴合“十八大”、“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2014中央一号文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的精神和建设任务。标准的技术内容充分

篇三: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015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X中、X中、X中、X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苏坑镇嵩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该村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苏坑镇嵩山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永春北部,是苏坑镇政府所在地,毗邻德化,泉三高速德化连接线、泉德公路贯穿全境,全村人口4576人,耕地2100亩,山地3700亩,20XX年工农业总产值553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4元,村集体收入26.4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工作着力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建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推进新跨越,建设新永春”工作主线位,坚持产业带动,继续推进苏坑茶叶加工集中区建设,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村庄整理。拆除老厝、旧房屋30幢4200平方米,附属建筑45座1700平方米,征地35亩,新建房屋100套,计划投入60万元。

2、立面装修。推广永春县美丽乡村农村住宅设计图集,将对塔兜31幢房屋进行立面装修,店前埕硬化,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计划投入80万元。

3、道路建设。加宽、硬化小区道路1.6公里,新建道路500米,计划投入75万元。

4、溪岸筑砌。筑砌溪岸500米 ,计划投入40万元。

5、村庄绿化。开发“四旁四地”等规划林地,种植红豆杉、香樟、罗汉松、桂花、天竺桂等珍贵树木5000株,建设篮球场,内设健身器材1套,计划投入45万元。

6、环境保洁。配置垃圾转运车1部,推车2部,专职保洁人员3人,新建垃圾池15个,河床清淤3公里,计划投入15万元。

7、村庄亮化。架设太阳能路灯18盏,电力型路灯300盏,计划投入10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人大主席蔡明福同志担任组长,镇党委组织委黄裕滨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成。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镇党委围绕“活力xx、生态xx、文明xx”三大目标,开展新兴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幸福新城建设三大行动的总体思路,按照《xx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领(20XX-2015年)》,为在新的起点上统筹推进xx三个片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繁荣、生态优化、环境整洁、设施完善、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目标定位

今后三年,xx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新

农村建设,努力把xx镇新农村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的示范区、产业集聚区生态化的后花园,成为生态、文化、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的新型代表,成为继九峰山、紫石片区之后的全区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典范。

二、实施原则和方法

(一)规划指导。专门组建包括多家规划设计单位和国土、

规划、城建等部门在内的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开展xx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xx镇农村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镇绿化景观设计整体规划等规划设计工作,为xx镇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

(二)基础先行。把基础设施放在主导的位置,全面加快交通、配套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城镇功能。

(三)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底蕴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突出海洋文化,提升文化内涵。

(四)生态优先。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着重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

(五)示范引导。根据总体规划和村庄特点,分类确定试点村(社),分别在村庄环境整治、“农家乐”旅游发展、村落文化打造等方面选择试点村(社)、示范经营户、示范农户,用三年时间打造第一批示范村庄、示范经营户、示范农户。

三、重点工作

根据总体目标定位、实施原则和方法,三年内重点开展基础、文化、环境、产业四大工程,全面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基础。根据总体规划及各项具体规划,进一步梳理全镇各村(社)水、电、路及配套设施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明确近三年重点实施项目。(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城建办、各村社)

(二)文化工程。充分挖掘并保护各村社的历史文物、文

化素材,设立具有xx特色的海洋文化、农耕文化展示馆,突出主题,完善细节陈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标志系统的建设,设计优质、吸引一定客源的游览线路,强化洋沙山风景区管理和沙滩文化打造,实现文化内涵提升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社事办(文卫)、文体站、各村社)

(三)环境工程。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村庄环境改造,改善村庄整体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违章建筑、危房、破旧房屋的拆除力度,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由村(社)集体收购、收租的形式,统一整理拆除后的边角地,拓展村庄发展空间。探索建立服务外包的方式,提升洋沙山风景区管理水平。(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城管办、行政综合执法中队、各村社)

(四)产业工程。全面实施xx镇新兴产业建设行动,推进镇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现代信息业、国际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构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牵头领导:周庆海、王国芳。责任单位:经济办(工业、农业)、招商中心、旅游办、各村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镇长任组长、有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挥协调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从项目设计、项目安排、项目布点等方面进行统筹把关。具体工作任务逐一落实牵头领导、责任单位,重大项目分别组建项目专项工作组,确保各司其职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重点做好项目推进的政策处理和群众思想工作。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单位、各村社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考核。

(二)多措并举,保障要素。加强项目包装,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进一步优化镇级财政投入结构,加强与区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整合利用现有投融资平台,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城建建设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管理,提升品位。进一步完善镇招投标中心运作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施工管理,强化质量监督,努力打造一批标志性建筑、一批新的城镇景观和一批精品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提升城镇面貌长效管理水平。

(四)宣传引导,构建合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科学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努力营造全镇上下齐心推进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的决策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为核心,以深化和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乡总体规划,各示范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重点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从抓点连线到成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XX年重点建设余庄村示范村,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内容

1、积极实施“农村生态经济推进工程”。一是培育一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面积500亩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以上;示范点推行畜禽生态养殖模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80%以上。二是示范村加大农家乐的培育力度,规范和提升农家乐特色点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农家乐经营户1-2户;农家乐经营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农家乐集中村要按照村域统一处理模式,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所有经营户要全面推行油烟净化处理设备。

2、积极实施“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完成中心村培育建设年度任务,鼓励高层平面式安置,推进农民新村建设,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取村庄整理、建新拆旧、适当给予经济补偿等办法,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民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的水平,集中居住农户达到100户以上。二是推进民居房改造,完成示范村住房改造3户,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清理工作,盘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大力整治私搭乱建住宅等,鼓励农户利用空闲地、荒地荒坡建房,鼓励村级组织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农村节能节材,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推广,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四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泵站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展塘坝扩挖、沟河清淤等工程建设。按照农村新社区的要求,统筹建设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3、积极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工程”。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二是转变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评比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并重,加强农村社会和谐化管理,全面推行“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经验,调节农村多种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积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一是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覆盖面要占全村的70%以上,其中垃圾收集要全域覆盖。二是推进连线成片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林网、管网、垃圾收集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一体化建设规划,分步开展沿路、沿河、沿库区、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结合,共同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三是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协助开展村庄绿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加大农村景观林行动的力度,村庄绿化率平均值达到20%以上。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落实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要在项目安排、财力分配、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党政领导重点联系、综合部门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具体指导的整体推进格局。

2、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体现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乡财政逐年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二是建立“整体规划、资源统筹、分步实施”的建设机制。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依据我乡的地域特点和产业分布,以“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为重点,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体规划。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向重点村、重点镇乡、示范带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的全覆盖。三是建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发展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群众的共同富裕。工作关键点和难点是农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要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精品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3、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整体合力。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发展共建共享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立从基地建设到产品流通到旅游服务等多环节全覆盖的网络管理体系,及时收集发布供求信息。

4、加强监督考核。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年终由领导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兑现奖补资金。对“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先进村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篇四: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016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为目标,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倡树文明新风,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全力建设生态美丽宜居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和人文风貌;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依靠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任务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力促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有质的提升。到2017年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基本达标。

(一)近期目标(2016—2016年)。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镇村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明镇;建成生态文明村31个,占35%。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样板镇;建成生态文明村40个,占45%。

(二)中期目标(2016—2016年)。加快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村生态文明创建步伐,并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同时,兼顾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创建工作,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生态文明村50个,占56%。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村60个,占67%。

(三)远期目标(2017年)。巩固通过考评的镇、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保持复查通过率达100%。到2017年底,全镇89个村基本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标准。

四、创建内容

1.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提高规划标准,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人口增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公共基础设施在规划中作出明确安排。注意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的衔接,增强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注意保持和体现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的特点,注意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充分体现创建特色。

2.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搞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以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群落。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充分就业和转移就业,形成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3.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内全面达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标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现“户收集、村集中分类、镇中转、市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村内无污水横流和直接排放现象,无“土小”企业存在,畜禽生态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理,真正实现水清、路净、村美。

4.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各类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村村有综合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两委”办公场所、有便民超市、有互助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农村新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更舒适、便利。

5.倡树文明新风。坚持经常性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普遍提高。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示范村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俗。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社会组织健全配套,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党组织工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落实。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水平。健全农村治保、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将成立具体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工作。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创建工作职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工作。

(二)精心组织。镇领导小组要科学谋划,全面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三)加大投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引导群众“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

(四)宣传发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宣传活动,开辟专题专栏,深度报道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使这项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考核。镇将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每季度进行一次情况调度,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通报,在年终进行全面考核验收。经考核验收,对对创建工作开展好的单位,镇将予以重奖,对进展慢的单位,将对其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直到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篇五: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016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公文

***镇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镇***村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村作为全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景区形象,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南部10公里处,淮河南岸,紧临312国道,西距县城4公里,东接***镇**村,西连**乡**村;南与**省**市***接壤;北与**村隔淮河相望。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85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村共427户,总人口1607人。农民纯收入63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43名。***村是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并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16年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6年被定为省级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获得了省政府表彰,2016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一是区域性政策优势明显。***村所在的***县属于**省“三山一滩”扶贫攻坚区域,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让***村容易享受到相应政策的扶持,有利于***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是生态优势突出。***村总面积4.5万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该村是河南省级生态村,气候宜人,景观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淮河源主干河道自东至西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草丰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湿地。境内有笔架山旅游风景区、祖师顶道观名胜旅游地。独特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气候、植被等,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山水相生、植被相连的生态系统,山绿天蓝水清,自然生态优势突出。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花卉苗木、板栗、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目前已形成了万亩木瓜基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猕猴桃繁育基地等四大生态基地。此外,***村利用其卧山滨水近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景点游,带动旅游及饮食业的发展,拥有“农家乐”4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村隔淮河与G312相邻,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五是领导重视优势突出。***村是***县的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之一,2016年被评为全市“十大特色村庄”,项目建设受到了南阳市及***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就该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示范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在申报项目上,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三、规划发展

***村美丽乡村建设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及需求,贯穿传统村落的保护,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旅游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根据***村生态山水资源,将整个村域划分为生态休闲旅游区、新村新貌提升区、户外健身野营区、花卉苗木种植区。通过四区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支柱产业

一是以苗木花卉种植业为主,培育特色产业。二是以***道教文化和山水文化为依托,开发山水宗教旅游,在***村内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兴建“农家乐”家庭食堂100个,重点宣传推介***烤全羊、***炖鱼、老鸭汤、山野菜等特色菜和特色商品,以及糙米(未精加工的米)饭、锅贴馍、凉面、萝卜丝闷饭等主食。

五、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建设、桥涵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给排水、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公厕建设工程等10个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房屋整治改造、塘堰整治等2个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村文化广场项目、旅游服务广场项目、村民广场等3项工程。

目前,***大桥已建成通车。8公里环村路已全部完成沙石方铺垫,其中2公里铺完柏油,2公里完成水泥硬化。道路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打造两处可视绿化景观20亩。以徽派建筑为主,完成10户农村房屋改造。完成5口塘堰清淤整修加固。新建公厕5所,完成改厕200户。新建文化广场1处。

六、资金来源

***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概算1346万元,资金来源包括:省级补助资金62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77万元,整合资金46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要求县直各部门积极主动去完成各项工作,配好建设。***镇成立了***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在县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领导下,以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为重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工程协调、衔接工作,监督督促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工。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一要建立健全县相关部门及乡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集聚效应,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沟通交流,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要加强监管,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宣传到位。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主动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质量。

三是加快资金筹措。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市、县要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配套资金;三是整合各专项资金,加强部门衔接与协作,集中使用资金;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平台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及个人捐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对于整合专项资金,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单独账户,单独核算,确保整合专项资金的利用。

四是严格招标采购。工程项目全部按照招投标法的要求,实行招标采购。首先进行项目的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认真设计,对于必须招标进行设计的项目,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其次对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招标要求,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要求实施,严格按照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组织评标、中标的程序进行。

五是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建设,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实行全程质量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执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主要负责人、参建单位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挪用和挤占。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做好项目资金的领拨、支出原始凭证归集、审核、报帐等工作。

八、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九、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村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村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结合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该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镇人民政府

2016年9月15日

公文

篇六: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目标
2016乡村生态公园建设工作方案

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村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该项目特点和有关绩效评价操作规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的

运用规范的绩效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反映财政支出项目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和加强项目管理,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评价对象

全县十个乡镇2016年度乡村生态公园建设项目;

三、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完成情况和财务执行情况两部分。

(一)业务完成情况:主要是对本项目业务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目标完成程度、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二)财务执行情况:主要是对本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评价,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等。

四、职责分工

(一)省财政厅负责组织、统筹和协调绩效评价实施工作,审核绩效评价实施方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报告

(二)由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引荐介绍,县财政局聘请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成立评价工作小组,在省财政厅的统一组织下,由县财政局拟定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赴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面访调查,核实分析基础资料,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评比打分,撰写项目评价报告

(三)县财政局、监督检查局配合评价小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协助县各乡镇政府对有关评价所需相关资料的收集、提供。

(四)各乡镇政府根据评价工作要求,负责采集、整理和提供项目所需相关资料、基础数据资料,并配合评价小组做好项目资料核查和实地勘查工作。

(五)各乡镇政府、会计核算站财务部门负责协助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配合评价工作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评价。

五、评价指标和评定方法

(一)评价指标

在对项目资料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评价工作小组设计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形成针对性强的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相关性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和可持续性指标。

(二)评定方法

1.评价得分。本次评价采用以定量考核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辅,实行定量打分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此汇总形成绩效评价综合得分。

2.绩效评价等级。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根据评价结果的分值,确定评价对象最后达到的档次。具体见下表:

六、评价工作程序及具体要求

按照评价工作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报告撰写阶段三个步骤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

2016年10月14日前,组建项目绩效评价小组,拟定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施阶段

1.下发绩效评价实施方案。2016年10月16日前,根据绩效评价实施方案,对开展绩效评价进行具体部署。

2.收集整理资料。县各乡镇政府根据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要求,在实地勘察时提交给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1)项目建设规划;

(2)纳入评价范围的项目预算批复文件;

(3)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文件及资料、项目验收报告;

(4)项目财务报表;

(5)有关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6)项目运行情况资料;

(7)其他与项目有关的资料。

3.开展实地勘查和绩效评价,10月17日前评价小组前往项目现场勘验检查,听取项目实施单位针对座谈会问题清单(附件)情况汇报,查阅、核实有关数据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实施分析评价。

(三)报告撰写阶段

11月10日前评价工作小组根据检查核实情况,对项目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评定项目的绩效级别,形成项目绩效报告初稿并征求县组织部的意见,将报告初稿报送县人民政府审核通过。11月20日前,报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