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05    阅读:

农村贫困现状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一篇

摘要:能力贫困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长期的、代际贫穷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峨边县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能力贫困的现状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资地区人力资本,促使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脱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口 能力贫困 对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

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福利依赖性和代际遗传的特点。贫困更是由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权利的限制而形成的代际遗传和福利依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所谓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

而在我国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往往又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措施,总的来看,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

身的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则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发动、组织和培养。资本和劳动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市场竞争力的载体和来源的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造就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张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农村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一、能力贫困问题综述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 P)对于贫困的测算,就是综合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方面,从社会生活条件角度出发,设置了反映社会贫困规模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Index,简称HPI)。这种测算方式表明,贫困除了意味着消费、收入水平低、生存基础薄弱以外,还表现为社会生活条件差、人口预期寿命低、文化落后等诸多方面,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综合衡量,全面反映贫困状况。人类贫困指数主要由寿命长短(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受教育状况(成人文盲率)和基本生活设施(尚未用上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缺乏医疗服务保障的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人口比例)等3个方面因素组成。人类贫困指数越高,说明贫困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数据,2004~2005年我国40岁以下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9%,成人文盲率为9.1%,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3%,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比重为8%。把这些因素合成测算,2005年我国人类贫困指数为11.7%,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26位。

(二)我国学者关于能力贫困的研究成果

在深入探究贫困根源性问题上,国内学者纷纷认为能力贫困是造成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沈茂英在《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文中提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2]。陈新华从贫困程度的历史变化过程出发,得出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因素的结论,无论从贫困人口的规模上看,还是从贫困的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和致贫紧密相关的[3]。个体素质和能力决定收入。

段世江、石春玲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特指某个个体或某种现象,而是总体意义上的一种集合性概念,能力贫困反映出人口综合能力的欠缺情况,其中包括基本生产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合理利用资源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最终都要体现在“自我发展能力”上。“自我发展能力”受地缘因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趋利性的影响而表现出“缺乏性”,虽然外显为缺乏物质和服务,其实质依然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4]。

(三)能力贫困的概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将贫困视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的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能力贫困亦即劳动适龄人口由于文化素质、健康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无法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而造成生存处于贫困状态。农村人口能力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口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2、参与劳动的能力以体力为主,或辅以简单的脑力劳动。

3、健康状况较为低下,部分人口的贫困便是由于罹患疾病而致贫。

4、社会网络匮乏,人际关系简单,互助性弱。【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所以,能力贫困对农村地区影响尤为严重,亦是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代际循环的主要动因。能力内生于人口自身,通过外力改变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而能力脱贫才是彻底解决人口贫困问题的方法。笔者以地区贫困人口为出发点,通过对四川省小凉山区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个案进行有关能力贫困问题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二、四川峨边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人口现状分析

(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口自然情况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地理环境差,属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全县辖6镇13乡129个村,幅员240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48247人,彝族总人口43269人。其中,城镇人口28413人,占19.48%,农村人口117372人,占80.51%。男性人口79005人,女性人口69242人,男女性别比为114.1:100。农业人口117769人,非农业人口30478人;农村人均纯收入3719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1239元;流动人口约0.5万人左右。贫困人口3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25.6%。

峨边是由彝、汉、回、满、藏、壮、苗、白、维吾尔、土家、布依等19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彝、汉两族是世居主体民族,占自治县总人口的99%以上,其他有回、藏、蒙古、维吾尔、土家、苗、壮、布依、白、朝鲜、满等19个民族,共173人,约占0.11%。汉族

主要分布在除8个彝族乡镇以外的11个乡镇,汉族总人口97316人,占总人口的66.75%。彝族分布在8个彝族聚居乡镇及大堡、沙坪、毛坪、新林、杨村等乡镇,彝族人口43269人,占33.12%[5]。

(二)能力贫困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解放前,峨边彝族还停留在奴隶制度阶段。加之高山林立,交通闭塞,社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彝区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使之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尽管如此,作为彝族人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却很难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完全改变,能力贫困一直成为限制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方面,尽管小凉山区物产丰富,旅游资源发达,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水平加以开发和维护,鲜笋等一些珍惜土产只能以最原始的状态交换出去,难以进行深加工等现代技术项目。而温泉、云海、峡谷和彝家风情等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适度的开发,可以说,人口能力贫困严重制约了当地现代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形态给地区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由于彝族人口长期居住于小凉山区,为维持基本生计,不断的对地区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实施以前,当地地质灾害蔚为频繁,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给当地人口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能力贫困对当地农村人口产生的影响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由于能力贫困而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人均收入低,四川省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稳定在

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二篇

**县反映金融支持三农工作中存在的

困难问题和有关建议

一、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我国农业生产迈上了新台阶,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当前制约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因素还存在,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尚未形成服务三农的有机整体,从而抑制农村金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农村金融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其业务变更与这种要求相差较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商业银行呈现拿出不同程度的离农倾向。为了增收节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一些乡镇网店,即使留下来的网店也更大程度体现出吸储功能,基本没有放贷功能。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更好地偏好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企业,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乡镇企业以及农户则慎贷、惜贷,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体现为农村正规金融主题缺位,农业政策性银行日渐萎缩。商业金融的趋利性是推进商业金融改革的根本动因,而农村金融环境较差,借贷风险大助长了商业金融在农村的撤退。

2、我国农村合作社社会金融业是定位于农村的基本金融机构,但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合作社金融经营效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合作金融内部人控制,甚至合作金融的趋利性动机,导致农村合作金融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

3、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城撤离以及农村基金会被清理后,邮政储蓄获得了超长发展,导致大量资金从农村经济体系中流出。

4、农村非正规金融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和规范。非规金融业称为民间金融。但这种金融借贷关系单纯依赖社会关系作为信用的保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在正规金融为了规范农村市场的风险,不愿顾忌农村金融市场时,乡镇中小企业和农村只能从正规金融之外寻求金融支持,这种非正规金融便应运而生。非正规金融虽然对推动农村金融建设,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一直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在实际运行和操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弊端。

二、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

1、商业银行经营趋向对农村金融需求有较强的排斥性。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趋向决定其在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对农村金融需求造成金融排斥性。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虽然近年来业务范围一再扩大,但主要还是针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些大项目,对改善农村资金矛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的特性要求贷款期限与之相对应。目前一些正规金融机构规定不向农户提供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期限不超过3个月,或者按照公历年度不准超过年底,以至出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尚未结束,农山品尚未成熟,出售之前就要偿还贷款的情况。

3、农业的高风险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分散,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加之农业收益不高,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不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定位于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当前只零星发放贷款,对象大多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

三、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功能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

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2、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认真落实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积极开办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土地流转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应收帐款、股权、仓单等质押贷款;完善农户资信评价体系,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额度和联合增信方式,提高农户贷款的满足率;对资金需求10-50万元的农村成长型微小企业推行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小企业联保贷款;对农村出口创汇企业开办出口押汇、票据贴现、打包贷款等融资业务,满足各类企业的服务需求。三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代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通过打造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带动信用村镇建设,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综合信用档案,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2016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三篇

文章标题: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

内容提要:促进农民增加税收的关键是加大农业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及其对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若干财政支持对策。

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一些客观因素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总的来说,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是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入数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后,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

2.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支出通常分为两大类,即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简称"农口事业费")。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护补助费,支援农林生产组织资金,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农村水产补助费以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等。农口事业费主要包括:江河治理费、水利设施补助费、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补助费、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费、森林、农作物、草原、畜禽保护费、特大抗旱、防汛费等。据统计,数10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差,雨不能排涝,旱不能浇灌;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综合肥力日益下降,推广速度越来越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农业发展环境恶化,生产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徘徊甚至下降。

3.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在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中,地方财政是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但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从改革以来的长时期看,地方财政的农业投入,从预算的安排到预算的执行都表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想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或依据。从实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小一些。有些地方甚至在财政支农相对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财政支农的绝对数也在迅速缩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必然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必然会日益扩大。

4.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表现在:一是在当前财政较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选择为资助重点,而是有些撒胡椒面现象,流通、消费、保险、价格等,什么地方都给一点,又什么地方都不多。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投资效益底下,农民增收不明显。二是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系统内部属多头投放,基本上各司、处、科向农业都有一定的资金投放权,不是一只手在运作,而是多只手在操作,没有形成一致的力量,往往导致整体目标不明确,资金投不到急需的地方,从而影响了资金投放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改革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的局面。农业基本建设主要是反映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水库、桥梁等长期失修,已不能使用,想排水排不掉,想灌溉灌不了;还有些地方急需上马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因为没有资金而只能搁浅。农业科技主要是指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发明和推广。邓小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

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环境,保证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欠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3.积极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不仅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解决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从安徽等试点地区的情况看,税费改革的难点是县乡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老师工资费用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做好以下: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增加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大力压缩县乡政府机构人员,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农村教育事业,降底农民供养比例,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源头。三是实行"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的标准和方法。

4.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安排。安排好年初的预算不仅关系到增加农业投入,而且也是保证支农资金落实到位的前提条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从年初预算入手,做到预算早成立、早下达、早拨款。二是要明确全年农业支出进度目标,要努力实现支农资金的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防止年终突击支出,没有效果。三是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为此,可把资金自上而下直拨到资金使用单位,单位支出直接到财政部门核销。上下级财政之间由本级配套组成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实行先入后拨办法,即先由下级财政部门验证核实后,上级财政再拨付资金,资金配套未落实的,上级财政不予拨款。四是要建立财政支农支出按月通报和考评制度。利用通报方式督促下级财政部门,特别是政府领导了解、关心和重视支农支出进度问题。通过考评,对完成支农支出进度好的、资金到位及时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个办法可以激发各级财政部门人员抓好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大力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到位。可组织若干检查督促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地检查督促,确保资金的到位。还可以实行支农进度承包制,奖优罚劣,应用激励机制,推动财政支农的顺利开展。六是切实解决资金困难,灵活机动地采取特殊措施,保证资金的及时全额到位。可采取全省或全市统筹使用的办法,解决个别贫困市、县的资金困难。

5.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中央一级的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国整体利益的事情上,省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省利润的事情上,市、县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市、县利益的事情上。事权一定要划分清楚,这样才不致于相互推诿,贻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还要严格规定省、市、县财政支农力度或比重,并且对以后逐年增长的百分比及收益率也要有具体的规定,并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才能把这一事情真正做好。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RLF

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农业科技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环境,保证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2.加大农业补贴支出,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今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支出中农业生产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欠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3.积极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不仅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解决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从安徽等试点地区的情况看,税费改革的难点是县乡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老师工资费用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做好以下: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增加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二是实行精兵简政,大力压缩县乡政府机构人员,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农村教育事业,降底农民供养比例,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源头。三是实行"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的标准和方法。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4.抓好内部管理,保证支农资金真正到位。一是抓好年初农业预算安排。安排好年初的预算不仅关系到增加农业投入,而且也是保证支农资金落实到位的前提条件。各级财政部门都要从年初预算入手,做到预算早成立、早下达、早拨款。二是要明确全年农业支出进度目标,要努力实现支农资金的均衡支出,保证农时需要,防止年终突击支出,没有效果。三是做到财政支农专款专户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为此,可把资金自上而下直拨到资金使用单位,单位支出直接到财政部门核销。上下级财政之间由本级配套组成的专项资金的拨付,实行先入后拨办法,即先由下级财政部门验证核实后,上级财政再拨付资金,资金配套未落实的,上级财政不予拨款。四是要建立财政支农支出按月通报和考评制度。利用通报方式督促下级财政部门,特别是政府领导了解、关心和重视支农支出进度问题。通过考评,对完成支农支出进度好的、资金到位及时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个办法可以激发各级财政部门人员抓好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五是要加大力度,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到位。可组织若干检查督促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地检查督促,确保资金的到位。还可以实行支农进度承包制,奖优罚劣,应用激励机制,推动财政支农的顺利开展。六是切实解决资金困难,灵活机动地采取特殊措施,保证资金的及时全额到位。可采取全省或全市统筹使用的办法,解决个别贫困市、县的资金困难。

5.划分各级财政支出事权,切实做到责任明确。中央一级的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国整体利益的事情上,省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关系到全省利润的事情上,市、县一级财政支农主要用于市、县利益的事情上。事权一定要划分清楚,这样才不致于相互推诿,贻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还要严格规定省、市、县财政支农力度或比重,并且对以后逐年增长的百分比及收益率也要有具体的规定,并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也才能把这一事情真正做好。

《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农业投入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对策。RLF

2016制约贫困地区我市农村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贫困地区沟壑纵横,山穷水恶,一般都是典型的农业区,农业是其主要经济命脉。而农业的承载体,则是广袤的农村。因此,探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对策,对贫困地区搞好农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目前,贫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10%。这些低知识化和无知识化的农村从业人员,既受自身认识和思想观念的限制,又受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耕种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只会简单地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将农业生产的目的一味锁定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追求四平八稳的平静生活,根本就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利润价值观念,更别奢谈什么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农业了。简单的思想认识,造就了简单的生产劳动,这是贫困地区农村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2、政府引导不力,干部作风漂浮,农民仍旧采取被动应付式

的土地经营方式。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我们的政府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计划经济色彩仍然十分浓厚。部分领导习惯于高高在上和发布行政命令,习惯于作指示、听汇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检查走马观花,调查研究只走过场。有的热衷于摆架子、做样子、捞面子,有的安排部署朝令夕改、杂乱无章,一心只想出政绩,往上爬,完全不顾基层的实际和农村发展的现状。有的政府干部下乡,不是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求发展,而是想方设法完成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之类的任务,完全悖离了基层干部的职责。有的作风粗暴,行为蛮横,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大。造成有些本应是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大好事,也会在农民的抵制和被动应付下终归失败。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受到限制,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打击,农村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过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多,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近些年来,从集资建厂到修建省级路、县级路和乡村路,从旱地改制到五改三建,从小集镇建设到文明新村建设,贫困地区确实搞了不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确实为人民群众创造了不少的便利条件,也极大地改善了几千年来的农村面貌。但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时间过于集中,规模又十分庞大,需要巨大的人、财、物力作支撑。更有甚者盲目学先进,塑典型,照抄照搬照转别处的经验,仓促立项,重复上马,使微水池不能蓄水,经济林不能见效,投入越大,浪费越大。而贫困地区财源单一,财政收入总量很小,政府投入极为有限,农民既要出力、交物,还要出钱集资。但农民收入水平极低,人均负担十分沉重。年复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的时间耗了,精力疲了,钱袋空了,再也没了创业的本钱,农村发展自然就会迟滞不前了。

4、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没有多余资金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转型。贫困地区一般都处于内陆省份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成分单一,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劳动成本价值高,利润空间狭窄,只靠土地从事纯种植业的农民收益极低,有的甚至温饱都难以解决。土地增值效益低,缺乏知识和技术的农民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或以饲养小家禽获取微薄收入。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所得,除去上交税费、各种摊派和集资、子女上学、农业再生产的投入以及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开支外,所剩寥寥无几。因而很少能有资金进行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引进农业新品种,建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实施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5、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不充分,失业人口多,农民难以摆

脱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低层次生产经营活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打着深深的城市化烙印。城市里的失业人口,有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农村大量的失业人口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负担又远比城市居民要重,除了共同的养家糊口外,农民还要负担各种税费、摊派和集资,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靠牺牲农业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很少或没有反哺过农业,农业和农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不得不陷入忙于生计、疲于应付

的状态中,也就不得不重复着千##第1篇律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发展必然大受制约。

二、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命令为服务,大力宣讲市场经济

知识,帮助农民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今年,我国顺利加入WTO,这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契机。各级政府不但要熟悉WTO法规,而且要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对农业而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不强制农民种这种那,要积极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最要紧的,是要引导农民不断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既要大力宣讲市场经济知识,让农民明白WTO的冲击,又要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墨守成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科技意识、法制意识和利润意识,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

2、政府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长期项目相结合的,具有政策连续性和发展藕合性的战略规划。长期以来,为赶时髦风,图一时名利,政府规划的短期行为性很明显,主观随意性较大,农村发展杂乱无章,费效比太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挫伤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使多年的心血几乎白费,而且削弱了农村发展的后劲,农业仍处于原始的耕作状态下。因此,每届政府在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时,要注重承前衔接,深远考虑,切实以当地发展为着眼点,不以个人名利为目的。要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项目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短期、中期、长期效益兼顾。这样层层递进,逐次推进,农村的发展面貌就会大为改观。

3、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作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机制,用好用活世行扶贫资金、财政周转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及其它配套资金。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投入上,要着重支持市场前景看好、预期效益佳的发展项目,对于传统的种养生产项目,除非有科学的经营方法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不予信贷支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的信贷发放有一种普遍的趋势,即大多倾向于较富裕或有还贷能力的农户,而穷困家庭,或当前没有还贷能力的家庭,也就不在考虑之列。这样造成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信贷支农的初衷。因而要使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对穷困户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建议信贷支农部门要加大对穷困户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发展项目,要监督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还有,为了保证扶贫资金发放到户,避免被乡、村截留代扣或挪作他用,有必要建立信贷农户个人帐户,由信用社直接将扶贫资金发到每个农户手中。通过长期支持和引导,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农业生产技术化、规范化和机械化,农业经营科学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4、加大农业技术部门对农村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走出一条

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路。农业局要对农业的生产布局、粮经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真正担负起支农、为农、富农的职责。种子公司要为农民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在农业的增产增收、优质高效上多做文章。农技推广站要配备正规的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农业大学毕业生,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农业生产出力。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办农民技校或夜校,让农民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6、大力发展农村小集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农村人口的

就业门路,壮大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一性,决定了农村就业门路的单一性。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的确能解决部分农村失业人口的就业,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和权宜之计,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充分就业。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也就越宽。根据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知识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的特点,农村失业人口的解决还是主要以就地消化为主。一是发展农村小集镇,可以将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下转移出来,从事商品流通、餐饮业、零售业或其它第三产业;二是根据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鼓励外地客户或本地工商企业界人士兴办乡镇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着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计来看,农村的教育事业就显得特别重要。农村的教育事业包含两个方面,即适龄儿童的在校学习和农民的后续教育。对适龄儿童的在校学习来说,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支援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办学条件,特别要注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对失学儿童,要创造一切条件,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保证他们入学就读。这是关系农村发展的长远大计,应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教育来说,后续教育应突出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政府和农技部门应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可以举办农校,开办专题讲座,也可以捐赠图书,在各村创办农民图书馆。

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直接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贯彻“七一”讲话以及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法则,加强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南江县委党校)

2016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五篇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16年财政总收入31624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8163万元。近几年来,区政府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从完善政策、整合资源、规范行为、协调行动着手,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救灾救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以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救助体系,全方位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生活救助

1、不断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投入

**区自1997年实施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10余年的实施完善,低保救助制度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通过不断修订《**市**区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制定《**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形成低保标准自然增长调整机制,先后六次提标,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从1997年的150元/月?人提到2016年的340元/月?人,农村居民从1997年的105元/月?人提到2016年的210元/月?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走上了不断完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2016年财政支出低保资金635万元,发放退伍军人安置费260万元。其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510万元,发放物价上涨一次性补贴124万元。

2、不断细分享受低保人群

为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对全区在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72户,人数3143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农村户数为1649户,人数2694人,城镇户数为223户,人数449人。全区享受低保金对象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残疾人、特困户,所占比例详见图表

3、不断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力度

这些年我区在一直积极稳步扩**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圈和提高救助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低保调整力度,切实做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2016年,全区新增低保户222户,其中城镇18户、农村194户,总计334人,取消低保252户,总计455人,调整补助标准1872户。

(二)医疗救助

城乡困难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农民养老负担较重,抗御重大疾病能力弱,一些贫困农民处于"有病不就医、小病成大病、小病疼自已、大病苦全家"的困苦中。针对这一状况,区政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举措。

1、统筹新农合资源,提升救助效果。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工作运转良好,全区共有95304人次得到补偿,其中住院为15386人次,补偿金额2383.52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31.9%。2016年度参保率为89.55%。区政府投入6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实现刷卡即时即报;为了让参合农民得到较多实惠,我区对新一轮新农合政策进行调整,门诊补偿比例提高到30%,并扩大门诊定点医疗机构。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深入开展"健康到农家"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16年共派出医疗队43次,医务人员260人次,义诊服务近5300人次。

2、统筹救助力量,实现功能互补。

2016年制定出台《**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建立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小组,全面指导此项工作。2016年共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01人进行了救助,医疗救助金额74.54万元,人均救助额7380元,个人最高救助金额达30000元,最低金额523元。2016年11月对《**市**区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做了较大的修订,建立即时"零起点"医疗救助制度,并增加了对见义勇为者、其他突出贡献人员救助等。

3、统筹社会发展,全面协调推进。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民工对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外来民工经济收入低,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无法承受昂贵医疗费,为了使医疗救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2016年制定出台了《**市**区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实施方法(试行)》。外来民工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06年、07两年,已救助6名外来民工,累计支出救助金23988元,最高救助金额支出9823元,最低金额543元。

4、统筹医疗力量,实现一卡互通。

惠民医院建设是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基本就医难的压力。2016年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救助的人员发放了3100多张"惠民医疗卡",实行24小时"一卡通"服务,在惠民医院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费用贴补,优惠限额为每年600元。**惠民医院2016年来共接诊持"惠民医疗卡"的病人5510人次,优惠医疗费用总额为35万余元。

(三)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供养

据统计,全区60岁以上总人数6.97万人,占总人口14.12%,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区已纳入农村五保对象有186人,城镇"三无"人员44人,弃婴19人,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为173人(其中户院挂钩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3.01%。"三无"人员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其中户院挂钩1人),集中供养率达100%,供养标准为本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都已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和惠民医院医疗费补助,基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看病难问题。2016年根据上级有关集中供养对象门诊医疗补助政策和标准,确定每个集中供养人员在原有救助内容之外再可享受人均450元的门诊费补助。

(四)住房救助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低收家庭住房困难问题。2016年全区共办理廉租住房资格证76户共120人,其中享受租赁补贴58户,发放租赁补贴13万元。新建成廉租房24套(48户),实行实物配租2户。百姓家园经济适用房开始销售,受理购房申请1700多户,发放《准购证》1510份,销售住宅1210套。继续实施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100户农村低保家庭危旧房改造,其中新建30户,修缮49户,租用21户。

(五)教育救助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救助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积极制定出台教育救助政策,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生的就学铺设了充满阳光的绿色通道。2016年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六)慈善救助

慈善事业是社会大众的事业,按照党政推动、社会参与、民间实施的原则,本着"关爱贫困家庭,共建和谐**"的宗旨,成立了**区"慈善爱心超市"。到2016年底,慈善爱心超市已发放物资价值约27多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总价值约9.9多万元,接收其他物资捐赠折价约1千多元,爱心超市物资采购约35万元,在街道一级成立了两家"慈善爱心超市"。慈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慈善总会共拨出各项慈善救助金120.8元,在助学帮医、扶老助残、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其它救助

在2016年除了以上的救助外,各项救助不断的补充着救助体系,扩大救助渠道,探索实践社会化救助新路子,在救助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全年临时救助148人次,发放救助金26万元;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全区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参加干部总人数为2100多人,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扶对象分别是特困户、特困党员和残疾人,累计支出帮扶金100多万元;全国物价指数上涨,为了使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我区分三次发放物价补贴,累计共支出67.74万元,发放液化气补贴5万余元。

此外,我区还建立了自然灾害救助、困难群众再就业、法律援助等制度,试点建设避灾工程,逐年加大救助力度和范围。

二、存在问题

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现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低保制度中存在问题

1、家庭收入核定难。2016年省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核定做了详细的规定,然而困难家庭的经济收入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零星性、报酬少等特点,只能是从自我介绍和邻居的调查中得以证实,在核查家庭收入时无法对他们的银行存款等金融性资产进行核查。

2、低保人员再就业率低。低保群体总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丧失劳动力,岁数偏高。低保人员再就业难,制约着他们自我发展能力,低收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

(二)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1、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是目前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急需的救助项目,目前建立了特困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患大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癌症等产生的高额经济负担仍难以完全解决,致使社会上一些困难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医疗。

2、医疗救助时效性不强。救助按季办理的方式,比起刚开始时一年救助一次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救助时效性较差。困难群众看病后至少要3至4个月才能拿到医疗救助补偿款。

3、不少困难群众在慢性病、常见病方面的医疗开销较大,患这些病的为了减少开支,很少住院,往往发生的医疗费用无法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也无法享受医疗救助给予的补助。

(3)农村"五保"供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特困户群体里有一部份孤寡老人尚未被纳入"五保"或三无对象,"应保未保"现象仍然存在。其次,敬老院思想观念落后,认为把几个五保老人养起来,有饭吃就行了,缺少长远发展目光,服务跟不上,群众对"敬老院"养老缺乏信心。

(四)"慈善"事业中存的问题

慈善爱心超市的建立,历经一年多的运行,对于我区慈善事业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捐赠意识较弱;捐赠非所需物品突出;自身无"造血"能力,成为捐赠东西、领取东西的仓库。

(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取得了社会的好评,但毕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步不久,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制度上已初步形成:"小组为中心、横向至部门、纵向到群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各部门的救助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科学的共享,造成救助出现"不准确、不统一、不合理"等现象。

三、今后发展

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下一步应该继续抓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完善和衔接,让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能够发挥整体的效益;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逐步提高救助水平;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使社会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难群众身上。

(一)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策略完善补贴型社会救助办法。以现有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使之能够覆盖所有困难人群;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使特殊困难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保障;建立分类、分层救助机制,使不同人群、不同家庭、以及不同支出需求的救助对象能够享受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社会救助。

(二)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在全区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专项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缩小城镇农村社会救助差距;加大部门间协调力度,不断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巩固并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临时救助工作程序要严格规范,(

(四)筹建"统一"救助网络。按照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个基本需求为目标,以"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共富裕"为要求,构筑统一救助平台、统一救助网络、统一救助内容、统一救助标准、统一救助帐户的"五统一"新型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作补充、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五)维护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社会救助是政府解决困难群体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能力的强弱,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从合理设置救助机构、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足额保障救助经费以及稳步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入手,通过开发教材、加强培训、交流考察等方法,使社会救助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016农村困难低保申请书
支援贫困难农民政策 第六篇

##第1篇:农村低保申请书范文

交口乡铺上村村委:

我叫张桂娥,女,67 岁,汉族,终身务农,现居交口乡 铺上村。 由于丈夫早逝,家境长期贫寒,现又逐渐衰老,早年长期 过渡劳苦,致使现在老病缠身,胃病、关节炎时时困扰着我, 已不能下田干生活。 儿女虽已成家, 但因为早期的单亲家境, 都读书不多,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生活来源,只靠打零工维 持着各自的基本生活,根本没有能力照顾我。致使我现在生 活非常拮据,医药费、生活费更是没有保障。 为此, 我特向政府申请农村低保, 请求政府帮助我解决我 的实际困难,解决我的生活危机。望政府、村委及各级领导 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张桂娥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第2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申请人,生于 1968 年 7 月,名族汉,职业为务农,现 居住于四川省-----。 我家有五口人,父亲、妻子、两个子女和我。我父亲年事已高, 常年多病;妻子又病魔缠身;两个子女都在读书,女儿在---学院读 大学,儿子在实验中学读高中。我常年辛苦在外通过卖苦力赚的血汗 钱根本不能支付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 说,每期巨额的学费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总为它伤透脑筋。以前为 了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经常是东拼西凑,向这个亲戚借一点,向那 个亲戚借一点,通过亲戚支援,再加上自己辛勤劳动,勉强能过日, 生活还得以维持,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年龄的增长,女儿不知不觉都 念大学了,儿子都读高中了,我现在发现自己肩上的担子再也扛不起 了。他们俩现在地学费和生活费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女儿平均每期 上学要五六千,儿子也要三四千,加起来每期差不多一万元了,来算 算我的收入,年收入不过五千啊,而妻子在家的收入几乎为零。每次 为了让孩子们顺利上学,我都向银行申请了一些贷款了。在我心中一 直认为自己苦一点都无所谓,但是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走出大巴 上。 亲戚朋友都劝告我和妻子, “你和你妻子都出去打工吧!这样能 维持一下你们的生活,改善现在面临地困境。 ”我谢谢了朋友的劝告,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我家里还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 他需要我们 赡养,自古以来我国都一个崇尚孝道的国度,我们家里一定要把它传 承下去,要给子子孙孙留一个好的榜样。我的妻子又常年多病,不能 在家太劳作,只能在家尽其孝道,她的收入微乎其微,常常还要用我 在外卖苦力的钱来补贴家用。加之最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作 物大大减产,致使家里收入更少,子女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家庭支出, 使我家收支极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使我家在经济上陷入严重 困难的境地。 在我一筹莫展之时, 不幸我看到幸福的希望, 赶上以 “以人为本” 的协调的社会形态,党的恩惠如同阳光一样照耀着大地,惠民政策似 甘泉一样滋润着弱势群体,给予了弱势群体以最大的生活保障。我经 过几番斟酌,我特向您们申请我家为农村低保户,希望获得政府的补 助,以此来度我家现在在经济上面临地困难境地,来帮助孩子们顺利 完成学业,实现他们的梦想,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年月日

##第3篇:

尊敬的上级领导:

我叫 xx,现年 62 岁,家住 xx 乡 xx 村 xx 组。本人于 1985 年至 1987 年任 xx 村村长,19 88 年至 1992 年任 xx 村支部书记,在任期间,我领导组织全体村民修筑了进村公路;领导 组织全体村民架设高压电线进村进寨;组织全体村民扩建池塘,解决了当时头等“三大难” 的交通问题 x 通电问题 x 农田灌溉问题,为集体事业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深得组织的 信任和群众的拥戴。然而,我不幸在 1992 年患坐骨神经疾病,无情的病魔使我无法工作和 劳动,于当年年底主动辞职,全家老小的重担就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如今,我病情不见好 转还有加重趋势,每年还得花上千元的药控制病情;而已年过六旬的妻子年老多病,积劳成 疾,已经不能再下田地干活,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不孝独子常年在外省靠卖体力为生, 生活过得风餐露宿, 对我二老生老病痛不管不问也无能力照顾。 我两个老人生活过得捉襟见 肘,常常是有这顿,没下顿,生活特别艰苦.现在连平时控制病情的药都只好停了。幸好,我 听说中央对特殊困难的农民有政策照顾,可以申请低保,我异常的高兴,好似抓住了一根救 命的稻草。于是,我特向上级领导申请低保,以度过目前的艰难时日。我有理由相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相信伟大的政府会给我解决实际困难,解决我的生活危 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2016 年 9 月 26 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