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下级对党委评价

编辑:hongyap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12    阅读:

 下级对党委评价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下级对党委评价,供大家参考!

  对下属的评价应出以公心,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因关系亲近而护短,对一般性的工作表现大加赞扬;也不因关系疏远就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如果掺杂私心和个人感情,往往会使评价失去水准。

  客观公正地评价下属,是领导者的工作职责,也是领导者必备的工作方法。

  无私。对下属的评价应出以公心,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因关系亲近而护短,对一般性的工作表现大加赞扬;也不因关系疏远就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如果掺杂私心和个人感情,往往会使评价失去水准。

  《吕氏春秋》记载,南阳缺一个官,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不错,当这个县官合适。”晋平公很吃惊,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着回答:“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对,就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晋平公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就让祁午当了法官。事实证明,祁午果然是一个能公正执法的法官。

  可见,祁黄羊无论是说“解狐不错”,还是说自己的儿子“祁午能担当”,都是出于公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客观。评价下属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地看问题,在肯定其优点时,也应中肯地指出其不足。这样既可避免下属产生自满情绪,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又会使下属感到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实在得当的。

  毛泽东曾对邓小平给予很高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奉调进京,任政务院副总理。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长,1955年4月在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筹备召开八大的过程中,邓小平又被推荐担任新设立的总书记一职。为此,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上讲了一段评价邓小平的话。他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是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他说他不行,我看行……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下级对党委评价

  毛泽东连用了几个“比较”来评价邓小平:比较公道、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比较周到、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毛泽东还拿邓小平与自己相比较,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赞赏之中也指出邓小平“不是没有缺点”。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是客观的。

  谦虚。评价下属时,要把成绩归功于下属,不足留给自己。这样,不仅会赢得下属的尊重,还会激发下属的潜能。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张良是汉王朝建立的“设计师”,他正确有效的战略建议,被刘邦所用,最终取得了胜利。张良为刘邦筹划,“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让项羽错误的以为刘邦志不过在汉中为王,放弃了对刘邦的警惕,使刘邦得以空间换时间,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有机会打回关中,和项羽一争高低。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张良又给刘邦出谋划策,承诺破楚后将所获楚地分封给韩信、彭越、英布三个人,以换得他们合力共击项羽。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征调韩信、彭越、英布三家大军,合兵一处,大破楚军,建立了汉家天下。

  萧何劝说刘邦接受项羽分封,立足汉中,并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和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

  韩信是难得的帅才,他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

  可见,张良、萧何、韩信在汉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刘邦在评价这三个人时,自然地以“归功他人”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谦虚。他巧妙地把自己与张良、萧何、韩信联系在一起,并作了对比,将获得成功的功劳归于三个人。但大家知道,张良、萧何、韩信再有本事,如果没有刘邦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他们的作用也难以发挥。正如刘邦所说:“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这样表达谦虚,不仅显示了自己“不忘本”,更使那些文臣武将一心为自己效力。

  准确。领导者对下属的评价要与实际相符,评价准确。领导者只有关心下属,了解下属,才能避免出现评价上的偏差。

  毛泽东曾对叶剑英有过两句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人们比较熟悉,而吕端是北宋的宰相,他发现并阻止了权臣密谋废掉太子的政变。毛泽东借吕端评价叶剑英,是指他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毛泽东主要依据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欲以邀请叶挺、贺龙上庐山为名,加害二位将领,于是冒着风险告知消息,并商量出对策,使叶、贺部挺进南昌,使汪精卫的反动阴谋成为泡影,我们党顺利发动了南昌起义。另一件是,长征途中,张国焘准备南下,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并企图危害党中央,电令徐向前消灭中央红军。叶剑英截获了电报,及时报告了毛泽东,在危急关头保护了党中央。毛泽东后来评价说:“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1976年10月6日,叶剑英挺身而出,与华国锋等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而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更证明了毛泽东生前对叶剑英评价的准确性。

  慎重。评价有正面的肯定评价,也有否定性的评价,但否定性评价应慎重。否定性评价是为了让下属真正认识和改正错误,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在进行否定性评价时,一边要使其明白错误之处,一边还不能磨灭他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否定性评价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下属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或许会造成对下属进步的消极影响。

  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央和红军重要职务。在鄂豫皖根据地任职期间,他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大搞肃反扩大化;长征期间,反对中央北上抗日方针,妄图用武力挟持中央,分裂红军,给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但他拒不悔改,屡屡拒绝挽救,最后竟然于1938年4月叛党,投靠了国民党。下级对党委评价

  张国焘叛党投靠国民党阵营,最直接的原因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给他带来恐惧的就是王明。1938年,王明奉共产国际的指示从苏联启程回到延安后,俨然以钦差大臣和中共领袖自居。张国焘挨过王明的整,对他很害怕。

  王明与张国焘单独谈话时,问起张在长征途中另立中央的错误行为。张国焘说:“除批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外,可以说是争夺军事领导权。”王明说:“这不尽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托派在暗中作怪。”他告诉张国焘:“你的四方面军老部下李特、黄超都是托派,他们在新疆迪化经审问,已招认是托派,并已枪决了。”当然,“你不是托派,不过受托派利用。”

  张国焘听到他信任的部下竟被处决,痛心地说:“李特、黄超是托派,那任何人都可被指为托派。”于是,他厉声指责王明把自己同志当托派来清除,这岂不是帮助敌人吗?王明见张国焘神色愤怒,说:“这件事我们改日再谈吧。”便匆匆走了。

  从这天起,张国焘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如果说前一段中央对他的斗争和批判,他还能接受,王明对他的评价则使他产生了死亡的恐怖。回想自己在鄂豫皖苏区大搞肃反,也曾杀害过不少红军将领。如果中央清算他的这些罪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从这时起,张国焘就打算逃离延安了。

  应该说,张国焘叛党投靠国民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王明断言其虽不是托派却也是帮凶,则是促使张国焘出走的直接原因。退一步讲,假如王明对他的谈话和评价态度更诚恳些,语气更委婉些,张国焘也许就不会选择逃离了。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