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滕文公上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18    阅读:

孟子的智慧_第五章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第一篇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的学生。

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ōu):病愈。

【评析】

“道性善”与“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不可分割的。

“道性善”就是弘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中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就已经铺开了。

“称尧舜”就是弘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正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质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明了的。

至于滕文公再次造访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其实就是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一片苦心,不管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弘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原文】【滕文公上】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⑥也。曾子曰⑦:‘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⑧,齐衰之服⑨,钎粥⑩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滕文公上】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

②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

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

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

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问后行事。

⑥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

⑦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

⑧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第二篇

十四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题解]

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

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

有为(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而为氓(“氓”与“甿”异体,“民”与“氓”,“人”与“民”)。”文公与之处(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

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赵岐注:捆犹叩椓也。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

补充:

(1)人、民、氓的差别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对象,界限井然。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 “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

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

(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

翻译:有一位研究神农氏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登门来对滕文公说:“我这个远方之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宅,做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来谋生。

陈良之徒(门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连词,表示状中)自宋之滕,曰:.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指示代词,这也就是圣人了)亦圣人也(判断句),愿为圣人氓。”

翻译: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了滕国。对文公

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就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子民。”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古汉语范围副词,见220页,尽、悉、举、遍、咸、毕).

弃其学而学焉(代词,他)。 .

翻译: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遵奉的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则,表强调,副词。判断句前.

有副词修饰,表示确认),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未闻(通晓)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早饭叫饔,晚饭叫飧,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做饭)而治。今也滕有仓(藏谷)廪(藏米)府(藏财货)库(藏兵械),则是厉(损害、危害)民而以自养也,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得贤?”

补充:厉,旱石也。由名词引申为动词,“砺”(磨砺)一方面有勉励意,一方面又有严格义。

翻译: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位贤明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有懂得最好的治国之道。贤明的君主和人民共同耕作而获得食物,亲自做饭而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存放粮食的仓廪,储藏财物的府库,那么这是危害百姓而供养自己,哪里称得上贤明?”(农家认为: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劳动,他的衣食便侵夺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就会使另一人受饥寒)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代词,是这样)。”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动词,穿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不,许行穿粗麻编成的衣服)

“许子冠(动词,戴帽子。覆盖——超出众人位居第一)乎?”

曰:“冠。”

曰:“奚冠?(宾语前臵,“奚”,何)”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语气词,后作“欤”)?”

曰:“否,以粟易(交换;交易)之。”

曰:“许子奚为(宾语前臵,为奚)不自织?”

曰:“害于耕。(此句不是被动句,“于”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对耕种有妨害)”

曰:“许子以(介词,用)釜甑(釜,相当于现在的锅,破釜沉舟;甑,相当于现在的笼屉,古代用瓦,后用竹、木;增,層)爨(会意字,【滕文公上】

内火),以铁耕乎?” 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滕文公上】

总结:自“以粟易之”一出现便可反驳,孟子用连续发问使论敌进一步暴露弱点,欲擒故纵。这里主要指原料和成品的问题。

【滕文公上】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今成为近义连用的双音词,比喻造就、培养人才,锻炼成器),舍(有两解:一为止,只限于,只是;一为《新方言》“啥”)皆取诸其宫(《尔雅〃释宫》陆德明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称宫焉。)中而用之?何为(疑问代词前臵)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谓语前臵)?” .

翻译:孟子说:“(农夫)用谷来换取釜甑,农具等器物的行为,不能算作损害了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的工人;瓦匠、铁匠也用器物来换取谷米的行为,难道就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使用?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做买卖?为什么许行这样不怕麻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翻译:陈相答道:“各种工匠的事本来就做不到一边农耕一边从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代词,这样;则,连词)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大人小人,犹君子、小人,有道德、地位两个判断标准,此处主要是指地位)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的身上,各种工匠做的东西都具备了),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指示代词,这,作判断句主语,解释说明)率天下而路(两解:一作通假解,“路”通“露”,羸露,贫困;一作名词动用,疲于赶路奔波)也。故曰(孟子此处偷换概念,把统治者与被统治关系等同于社会分工关系):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被动关系,“于”引出行为主动者);治于人者食(使动用法,使人食,分化为“饲”,以声别义)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翻译: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偏偏治理国家就可以一面耕作一面处事吗?有统治者的事情,又被统治者的事情。而且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种工匠所生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亲自制造出来才去用它,这是引导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劳动脑力,有的人劳动体力,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共同的道理。”

总结:全文第二部分,孟子据日常生活中的事实,驳斥了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又把它绝对化,宣扬了阶级压迫的合理化,是其消极的一面。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顺为纵,“横”指不顺。飞来横祸)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偪、逼异体)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分担治理,“敷”有“分散”之意)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不可考;sì

虚数,言其多)河,瀹(疏通)济漯而注诸(之于)海,决(打开缺口,缺、玦)汝汉,排(排挤,有迫使义)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可,客观允许;能,主观条件;得,有客观结果)?

翻译:在尧的时候,天下尚没有平定,大水不顺着水道流淌,四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繁盛地生殖,庄稼没有好收成,禽兽威胁着人类,野兽禽鸟的足痕形成的道路在中原一带纵横交错。尧独自为此忧虑,推举舜来分担治理水土。舜派益担任主管火事的官职,益在山野沼泽草木茂盛之处燃起大火焚烧,禽兽都逃跑隐藏。禹开通九河,疏导济水和漯水,使它们留入黄海,开掘汝水汉水,在淮水泗水筑起堤坝,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做之后,中原一带可以收获生活了。在那个时候,禹八年在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纵使想亲自耕种,可能实现吗?

总结:这是第一个论据:尧、舜、益、禹的历史记载,谈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后《史记〃周本纪》“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其母姜嫄践巨人迹而生,见《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生后欲丢弃他,故名弃。“稷”是上古主管农事的官名。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教民稼(种植)穑(收获,统言、析言),树艺(同义连用,稍有区别。树偏重树木、桑麻的种植,且还可用于抽象意义,如“树人”;艺,偏重谷物种植)五谷;五谷熟而民人(人民,双音结构尚不固定)育。人之有(有、为一声之转,同章“民之为道也”)道也。饱食(动词)、暖衣(动词)、逸居而无教(《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则近于禽兽。圣人(尧)有(“又”之借,“二十有三”)为司徒(司徒,主人教以人事,掌邦教;司空,掌应城郭主空土以居民,以治水土为职;司马,军司马,掌兵;司寇,主诛寇害,掌刑罚之官),教以人伦(伦、论、轮,同源,表示一种顺序层次,以下就具体介绍了人伦关系中的层次等级性),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伦,社会家族内的等级关系。如何维系每一种关系?即到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三纲五常。这其实是一种名教观念,孔子强调为政首先要正名。颜师古《汉书〃王莽传中》“五品乃训”传:五品乃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此处“之”都指的是百姓)(“来本指麦”,读第二声,后表示“使来”之义,读去声,并作“勑”),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自得其善性,为何说“自得”?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又从而振(救济,后作“赈”。振《说文》:举救也。一曰奋也。现在常用“奋”义,如振作、振奋;拯,像两手拯人于陷阱之形)德(名词作动词,施恩)之。’(来、直、翼、得、德,押韵)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暇,闲暇。目不暇接)耕乎?

翻译:后稷教人民种植庄稼,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就得到养育,人有作为人的原则规律,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忧虑,派契作司徒,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教育人民:

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区别,长幼有辈分年龄的等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劝勉他们,匡正、纠正他们,帮助、保护他们,使他们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自得其善性),再接着对他们赈济施恩。”圣人为百姓考虑到了这样的程度,还有闲暇耕种吗?

总结:第二个论据:后稷、契、尧治理社会,无暇耕种,与上段结构相同,用叙述——反问结构肯定自己的观点,比设问——回答方式更强烈,不要求对方回答。

“尧以(介词,以……为,把……作为)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介词)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易,治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分人以财谓之惠(以财分人。古代散文中常见这种定义性的语句,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根据行文需要而为,具有主观色彩,非概念、定义的解释),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介词)天下与(动词)人易(双宾语结构的一种变化,或作“与人天下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谓语前臵,表示强烈感叹。正常语序:尧之为君,大哉)惟天为大,惟尧则(动词,效法,不是名词动用,本身有动词义)之,荡荡(叠音词,古代常称为重言)乎民无能名(用语言称颂)焉!君哉舜也(谓语前臵)!巍巍(高大貌,此处形容恩德崇高)乎有天下而不与(参与,不与即不视为自己私有)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亦……耳,只不过……罢了。亦,副词。表示行为局限,译为“只,不过”。《战国策〃楚策》“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君主只是不喜欢士罢了)。

翻译: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虞、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作惠,把正确的道理教给别人叫作忠,替天下选拔出优秀人才称为仁。因此把天下交给人容易,为天下找到更贤良的人却艰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广阔无边呵!恩德崇高而拥有天下,却不享用占有先祖之德。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总结:第三个论据,通过圣贤的实际,进一步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 “吾闻用夏(儒家传统思想之一。华夏之国,夏,正也。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天下最神圣的国家,拒绝同化。闭关锁国的弊病,民族自尊是必要的,但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被动)。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名词作状语)学于中国。之,先,动词,。彼(他)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说文》“倍,反也。”一说通背,背叛。《荀子〃大略》“教而不称师,谓之倍”)之!昔者孔子没(死,后有分化字“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妊——怀抱——负担)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心灵鸡汤恶搞

下一篇: 室内趣味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