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心动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18    阅读:

关于心动篇一
《《怦然心动》影评--关于初恋与成长》

怦然心动——关于初恋与成长

如今,几乎每部电影多多少少都与爱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爱情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电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前段时期,一部记录初恋的台湾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大张旗鼓的带着一代人陷入了集体“乡愁”。初恋,也许总是最值得回味的,也许也是生命中最青涩,最纯美的印记。而在所有关于初恋的电影描述中,我想《怦然心动》无疑是最成功的。

影片的导演是罗伯•莱纳。他以演员起家,1984年,却因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摇滚万岁》而成名,为自己在好莱坞界赢得了具有票房潜力的商业导演之美名;尤其以两部在评论界倍受好评、票房上亦获成功的喜剧《公主新娘》(1987)及《当哈利碰上莎莉》(1989) 最受人瞩目;此外,青少年电影《犯贱情人》(1985)、由史蒂芬•金的惊悚小说改编而成的《危情十日》(1990)更是证明了他有尝试各种影片类型的能力。1993年以《义海雄风》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更成为一名制片人。而《伴我同行》等具有艺术气质的作品更让他获得了评论界与影迷的一致赞誉,在商业片和文艺片都有很高的建树,又是一例好莱坞电影全才的成功案例。2007年,60岁的莱纳以一部《遗愿清单》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而在3年后,他却骤然换了一个角度,以一部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著名小说的电影《怦然心动》,从童年、青春期男孩女孩间的“战争”表达他对成长的思考。

我想,也许用干净,美好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影片最合适不过了。整部影片中没有任何污秽的言语,没有什么心理的折磨,悲惨曲折,更没有什么为引人眼球而特意拍摄的出位镜头,男女主角最亲密的接触也不过是男主角仓促之下的一个吻。比起那些所谓的日韩纯爱电影,这部影片胜在远离矫情,一点也不会让人腻烦。片中女主角没有欲语泪先流的娇弱造作,没有所谓的不胜娇羞,这也使整部影片显得更加的清新,自然。

影片格调清新,自然,甚至让你怀疑它究竟是不是出自一个六十多岁的导演之手。此外影片的情节简单,观众不必费力去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历史,文化渊源,也不用去猜测导演的意图与片中的隐喻。显然,《怦然心动》是一部好好讲故事,并且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影片。我想无论是谁都能看懂这部影片,而且也

会被片中纯洁的爱恋打动。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看着他们的故事,回忆起自己记忆中的那抹浅淡的彩虹。

故事同时以双方的视角轮流推进,于是,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同样的相遇、同样的情景,在朱莉和布莱斯眼里却有巨大的反差,基于两人不同的内心想法和观念,朱莉的怦然心动,“从我见到布莱斯洛士奇第一眼,我就怦然心动了!缘起他那双眼睛!亮晶晶的眼睛!”所以在以后的岁月里朱莉一直为自己的初吻而不懈的努力着,幻想有一天可以得到布莱斯的初吻。她一直相信布莱斯是那种整体大于部分的人。可是布莱斯对朱莉的纠缠很是烦恼,他每天在考虑着如何躲避朱莉,在他的眼中这段相遇不是美好,而是噩梦的开始;朱莉的热心帮忙,以及后来好意的送鸡蛋,在布莱斯的眼中却只是不识趣的打扰,多此一举。布莱斯的厌恶和逃避,在朱莉眼里却是内向与害羞的表现。

双方的截然不同的观点看法,让我意识到到,很多时候我们的确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以我们个人的眼光和眼界去看待事物、理解事物、解释事物。尤其是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时,我们只是去求证,而且很多时候不是客观的求证,是带着主观判断的求证。我们自己内心的观念决定了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如果我们自己本身的看法是悲观的,那很有可能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相反,如果我们是报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同样的事件和人物,映射在我们眼里的可能就是希望和力量!

影片中没有过大的情节起伏,而两人的矛盾冲突却是一直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是朱莉的树的捍卫,而布莱斯对朱莉的求助置之不理。朱莉在一次无意给布莱斯捡风筝的时候,爬到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当她爬的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美丽。她说“我爬得越高,眼前的风景便愈发迷人。”坐在树上,放眼望去一片美景,她爱上了这里,在这颗高高的梧桐树上看到的一切“有时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有时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在这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总和的道理。” 女孩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到了被常人忽视的美,也在“树上”获得了成长。树,不得不提是这个影片的亮点和焦点,这棵高大的梧桐树,就好像是朱莉自己一样,小小的个体,却有一个无比强大的内心,她支撑着自己,每一次的往高处攀爬,都代表了自己不断的成长。相比之下布莱斯却是显得很是渺小,他甚至不愿意爬到树上,哪怕没有那么

高,甚至视之为不可理解的。可惜,终有一天,树要被砍了,这就好比朱莉的成长要被人无形的遏制一样,她要捍卫自己,她不愿意下来,哪怕是上报纸的头版头条也无所谓,她请求布莱斯和她一起守护那棵树,可最终布莱斯和众人一样,头也不回的走开了,她对布莱斯失望了,害怕与无助也在飞快的滋生,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愿意下来。终于,经过父亲的一番劝解才使得她离开那棵高大的梧桐树,之后的生活中朱莉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那棵树,她无法忘记,那是代表着她成长的树。父亲的一副画,给予她心灵的慰藉。也使她渐渐走出了心底的阴霾,慢慢迎向新的生活。

而朱莉送鸡蛋,布莱斯的爸爸怀疑它不卫生让布莱斯将其扔掉的情节无疑将两人的矛盾推上了新的高潮。在朱莉知道布莱斯把她送给他的鸡蛋偷偷扔掉,并对她撒谎后,朱莉对布莱斯充满了失望。朱莉的爸爸对朱莉说了一番话“你必须看到整体。一幅画并不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只是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簇光线而已。但你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却像魔法般美的不可思议。”在朱莉爬上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后,才真正体会到了爸爸的话。她终于开始怀疑布莱斯不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人,他或许只是一个眼睛长得漂亮的男生。

布莱斯对朱莉一直不甚理解,甚至是刻意的躲避,受其父亲的影响,对她家贫穷,院落的不修边幅都带有了鄙视。而布莱斯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向沉默寡言对自己冷漠的外公竟会喜欢烦人的朱莉,和她愉快的交谈,并帮她整理庭院。布莱斯好奇朱莉究竟有什么魅力使得外公这样做,外公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外公的话充满了哲理,这也使布莱斯开始慢慢关注朱莉,发现了朱莉的好。而当他喜欢上朱莉的时候,面对好友的质问,他终是没有勇气承认,碍于面子,违心的说了一连串伤害朱莉自尊心的话,碰巧被朱莉听见,自此朱莉对布莱斯彻底失望。表面上看是朱莉一直在不停追求布莱斯,但实际上是布莱斯一直在追逐朱莉的脚步。“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想布莱斯对这句话应该很有感触吧。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柯景腾说的“成长,最

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没一个男孩招架得住。”在布莱斯意识到了自己的喜欢时,朱莉却开始怀疑自己对布莱斯的感情,她怀疑自己喜欢的只是他亮亮的眼睛。而片末,布莱斯为朱莉重新栽了一棵梧桐树,朱莉也终于决定走出房门,和他一起为小树培土,两只手也终于轻轻碰到了一起„„ 同时,它也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它不仅讲了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两小无猜的初恋故事,萌动的情感、不谙的思考都是儿童特有的,而非小孩讲大人的话。同时影片涉及到亲情和伦理、偏见与包容、梦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自尊与自爱等等一系列人类共通的问题,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谈下朱莉,朱莉在第一次看到布莱斯时,因为一双眼睛,怦然心动,她内心的欢欣与喜爱,满满的乐观与热情,阳光般明亮又温暖,很喜欢这样有幸福能力的女孩子。更让人开心的是,朱莉内心充满了欢喜,就能坦然的表现出来,在她生命自然的流动里,喜欢就是喜欢,就去接触,就去贴近,没有太多的杂念,不会因为布莱斯父亲的拒绝帮忙而失落。朱莉的勇敢与坚持、自尊与思索、爱心与善良都如片名般让人怦然心动。作为成年人,面对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我们是否能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而坚持自我?像朱莉保护那棵树一样?面对弱者,我们又是否能毫不犹豫地施以爱心,伸出援手?像朱莉对待自己弱智的叔叔和无人竞拍的同学那样?很多的答案是未定的,也许如她单纯般的单纯,善良,热情,坚持,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点的被遗弃。

其次我想说的是关于家庭关系,布莱斯是生活在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中,父亲外表强大但内心懦弱,母亲始终不冷不热,外公一直在思念死去的妻子,姐姐一直想放抗父亲却始终不能成功。而朱莉家,比较穷困,甚至没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院落也是杂乱的,爸爸是个画家,在镇子里颇受尊敬,母亲贤惠善良,哥哥们才华横溢。谁比谁幸福,每个人的看法也许不一样,但是我想说朱莉绝对是受着比布莱斯更好的教育。朱莉知道布莱斯扔了自己所送的鸡蛋,听到布莱斯嫌弃自己家的院子,朱莉很伤心。出于自尊心,想自己劳作休整休整院子,餐桌上,引发的父母的争吵。的确,因为要供养脑瘫的叔叔,从而影响了自己家庭的生活境况,这种情况下,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会有抱怨吧,我原本以为朱莉的父母会伟大到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可毕竟朱莉的妈妈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需要每天为一家人的生活用心的女人,也有自私和愤怒的权利。让我感

动和敬佩的是,朱莉父母的争吵只是一时的情绪,过后他们分别到朱莉房里,告诉朱莉:“我们会解决好,这不是你的错”并且向孩子表达肯定和爱意。家庭中,当父母争执、矛盾、发怒、生气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好,对父母有负罪感、愧疚感。“这不是你的错”,这句话不止对朱莉来说很重要,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重要。朱莉的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来告诉朱莉“这不是你的错”,因此,朱莉会更加理解、懂得自己的父母,因父母的遭遇而为他们难过,同时又为自己有这样的家庭和父母感到幸福和幸运。而布莱斯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擅长萨克斯,可是却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而臣服于现实和压力面前,做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所以当他看到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朱莉一家人时,虽然表面上瞧不起但内心却是嫉妒的。不得不说,布莱斯很多的行为与这个软弱又自以为是的父亲是分不开的。而最终男孩布莱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忤逆了父亲的意思,大胆的走向自己心中的小爱人。我想这也是他成长的体现,是他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的体现。

《怦然心动》给我的感动来自于它所描绘的纯纯爱恋,也来自于它对男孩女孩成长的描述。希望长大的我们依旧拥有那些可以令人怦然心动的品质!

关于心动篇二
《仁者心动》

旗动与风动之争

谢劲松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xiejinsong126@126.comc 13006164540

慧能(638-713),唐代僧人,禅宗六祖。“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为记载他出语惊人,智慧极高,因而被人发现是禅宗衣钵传人。《六祖坛经》中的原文是这样说的:“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①如果用现代汉语重新编译这则故事,把三个人分别称为甲乙丙,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

风吹旗飘,有人这样争论:

甲说:旗动。

乙说:不,是风动。

丙说:不,是心动。

三个人对于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事”,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甲说:旗动。可以认为他看到了旗动的事实。

乙说:不,是风动。他看到了旗动的原因。

丙说:不,是心动。他看到了旗、风、人(心)这个整体。

三种看法体现了三种意识层次:

甲看到了旗动这一事实,这是日常态度、自然思维。

乙说风动是看到了旗动的原因,类似于科学的态度、科学思维。 丙说心动是看到了一个整体,类似于哲学态度、哲学思维。

科学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就是问题意识。人并不是对什么都有问题意识,而只对个别事情有问题意识。人其实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自然思维中,只是在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中才处于非自然态度中。自然思维是不问原因,没有问题意识。科学思维,是追问原因,但不追问第一原因。哲学思维,追问第一原因,即最初的原因,同时,不只关注对象,而关注对象与人的关系,关系一定在整体中。日常态度是不需培养的,科学和哲学态度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培养出来,但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却是需要培养的,不接受训练是不会具备的。

三种看法的差异在哪? 旗动是自然态度,对于外在对象的直观。风动是科学态度,是对于自然世界的思索与推理。这两种态度都是向外探究与观察的。心动是哲学态度,体现了人对于思维过程的反观与反思,是向内探寻的活动。 为什么会有争论?那是因为自然思维的人看不到,即理解不了科学的思维,当然更理解不了哲学思维。科学思维,能够理解自然思维,但也不能理解哲学思维。哲学思维,能够理解自然思维,也能理解科学思维的特性和思维意向,但不一定能理解科学思维的具体内容。

对于《坛经》的这一说法和记载,我们还可问:

1:慧能说“仁者心动”,他自己的心动了吗?

2:风是旗动的原因,还是旗动形成了风?

3、有没有同一件“事”?“事”的客观性如何确定?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回答什么是这里的“心”?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意识,“心动”就是意识的作用。作用即能力,意识有这样的能力,它能意识到意识对象,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意识、没有意识的意识能力,世间万物就无法进入人的思维和意识中,人对于物与事,对于他人,对于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就无动于衷。

问题是如何区分意识之心和自性之心?慧能在《坛经》中强调的是自性,而且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①可以说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而自性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意识和自性有何联系和差异?回答此问,可以由常人和觉悟者,或者说开悟者的差异来区分。常人的意识总在活动之中,或者睡梦之中还有意识活动。意识也是人的本能,它既可主动,也可被动,甚至它就是意识流。就主动看,意识可以有意的去意识,可以自主的去思考它所想思考和意识的内容,就被动看,既使它不是主动的意识,即使它想中断意识,如禅定,如止观时,我们会发现想不意识还不行,有许多念头浮现出来,也就是有许多意识被意识自身意识到。这些念头,也就是人的意识,想法,先不说其善或恶,也许不善不恶,它就是意识而已。人是行动的人,总有行为,行为总是在意识的指挥下进行的。行为会构成对他者它物的影响,佛教说“业”,业可以理解为行为的后果。后果总可以区分出善和恶、有意义和无意义,有价值和无价值来,当然行为也是无善无恶的。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开悟者所思所行总会是善的,至少不会是恶的。

一个开悟的人是觉悟者,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是无上正等正觉。正因为他觉悟,他就有智慧,就不会有行为的恶果,不会有恶念,他的意识就能接受和听从自性的指引。这就是为什么开悟者不会犯错,不会造恶业的原因。其实,一个人只要是在自性的指引下而产生的意识,念头就不会有恶果恶业,也是慧能在得法后告别师父五祖时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原因。人有时迷有时悟,当然这是对尚未开悟者,慧能在得法时还尚未彻底开悟,也借回答师父要为他摇橹时,一语双关。渡河与开悟本是两回事,但借渡河来喻开悟,是言简而意赅。一个开悟的人可“自度”,他见到了自性,能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自度”就是可以靠自力成佛了,可以无需“师力”了。“师度”是对迷者,迷者是尚未见自性者,尚不知自身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尚不知道通达佛道的方法,而“师度”,就是由师来告诉他,去其迷,就是如何通达开悟、如何通达自性。何谓师?师就是自己始终处于自性中,彻底了悟自性,并能帮他人找到自性、发现自性、并能听从自性的人。

处在意识状态的常人,看不到自性,意识被欲望遮盖、压抑和取代了自性。所以常人见不到自己的自性,只知道自己的意识对象,甚至连自己的意识也意识不到。只知道意识的对象而不知道意识自身,意识自身靠反思才能确定。常人是处于意识的自主自为,但非自性的自主自为。意识与自性不对立,但意识仅凭自身是意识不到自性的,只有当意识彻底退隐、中断,但又不是如同睡觉,而是清醒时,即让自性显现,并能看出自性时,意识与自性就能分离出来了。能做到这点,也就悟到了自性,看到了自性就在自身。但要“但用此心”去“直了成佛”,还需要时时能看清自性,请自性指引意识,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

前面问到慧能说“仁者心动”,他自己的心动了吗?可以说他的心也动也不动。说心动的人自己的心当然也动了,但他能观照自己的心,特别是他能通过观照而见到自己的自性之心。因此,他的意识之心动了,他的自性之心没动,他的意识之心是在他的自性之心指引下而动的,不像前面两人仅仅是意识在意识到旗和风,前面两人没见自性,意识不是在自性指引下去意识,因而有争论,隐含着“自己对,别人错”。处于非此即彼,彼此对立的思维状态。一个明自性的人不会争论,只会化解别人的争论。

对于前面两人的争论,当然也可说“旗也动,风也动”。这也是化解对立的禅的思维,不过仅此还没有见自性,因为这里“心”还没出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未现,何能“成佛”?至于风是旗动的原因,还是旗动形成了风?或者,旗不动哪知有风?旗动才使风显现出来。这样去说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见“心”见“性”,才是禅。可以说如果没有旗,就不会有旗动与不动;如果旗不动,你凭什么知道有风?如果没有风,旗怎么会动?如果没有你、我、他,怎么会有如此这般的争论?你我他都有心,心是什么?心是能意识到旗动与风动的意识,是那个能使人想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意识是意识的能力。意识能力来自意识本身,用古典哲学的话说,就是理性。“心动”之“心”,就是主观意识,“动”就是意识的作用。

不问旗是从哪来,不问你我他从哪来,而是强调心动。心动,亦即强调意识对于事实的优先性和规定性的肯定,这是一切形而上学哲学,亦即理性哲学的共同特点。形而上学哲学几乎都是唯心主义。套用中国流行的哲学教科书的说法,唯心主义把意识和精神当作世界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意识和主观精神当成世界本原。主观唯心主义的共性是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相反,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马克思的物质就是劳动,他是从物质生产劳动,亦即从实践开始思考的,他强调思考要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在这则典故中已有的事实是什么?“旗在动”是一事实,“风在动”也是事实,“心动”也是事实,但“心动”不是直接显现的,是内在于人的,“旗动”是“心动”意识到的,“旗动”作为事实在“心”的作用下,显现在“心”上。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在意识外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旗动”,唯心主义强调的是有意识才知道、才意识到意识外的“旗动”。

意识中的事实它也有客观性,但这个客观性在人的意识中,是人的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可看成是主观事实,也可说客观性是通过主观性才确证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有“同一件事”。“风动”作为事实有可见性,但不能直观,唯有“旗动”是直观的事实,是客观的。“风动”作为科学思维的结果,是推理、推论的结果,但必须看到,“同一件事”只是在意识意识到相同的内容时才有的,否则是没有“同一件事”的,如王阳明说:“山里的花,你不看它时,它就不开放。”爱因斯坦回答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一教授提问时说“人不看月亮时,月亮就不存在。”陈家琪在边缘丛书的扉页中说:“路,人不走不在,人走也未必在。”尼采的扎拉斯图拉对太阳说:“你每天到我的山洞里来,我的山洞里如果没有我,没有我的鹰和蛇,你将对你的光明和旅程感到无聊。”我们甚至会想“没有人赞美,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看花”、“人不看月亮”中的“人”,可以更具体为“人的意识”,也就是“心”,不用心不去体验花、不用心去欣赏月亮,花和月亮对于“此人”就没有意义。正如人走在路上,可“心”却在想“心事”一样。“花不开放”和“月亮不存在”都可理解为“花”与“月亮”没有意义,但人不是物,不是花和月亮,人的

意义不是他人给予的,而是自己赋予的。人生的意义作为理论问题,可有很多回答,但作为个人的问题,就是找到当下行为的价值和理由,最有意义的行为就是不求回报地爱他人、奉献社会。尼采被称为视觉主义,扎拉斯图拉的话亦即从人的立场来看太阳的意义,正如没有病人,医生就无意义一样,亦即医生不治病、治不了病就不是医生啊,教师呢?教不了学生就不是教师。这里的医生和教师都不能从外在的身份来理解,而必须从“理念”,从“名”的高度去理解,即医生要是医生,教师要是教师,要符合医生和教师的名分、身份和规定才是。这也有要将事实提升为关于事实的“理念”的意思。

这是读《坛经》读出的一些思想。看到这个尽人皆知的典故,想到它蕴含的丰富的含义,或者说由这个典故做引子,引出了这些思想。典故简单,意蕴不简单。意蕴是“心”的创造。

关于心动篇三
《风动还是心动》

风动还是心动?

――从奥义书看《齐物论.》的理路

郭智勇

内容提要

本文从奥义书等印度思想的框架对《齐物论》开篇部分进行全新的定位,对“吾丧我”、“天籁”等观念(概念)有更本位的阐明,指出《齐物论》齐物观的基石是“物”在本体意义上的虚妄不真。

关键词:吾丧我 天籁 奥义书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核心,而《齐物论》开篇部分又是《齐物论》的主旨所在。古往今来,解庄者层出不穷,对上述章节的解释时有妙思巧想,但总体上看,不是失之空泛,就是过于穿凿。有几个问题是所有庄学爱好者都渴望知道而迄今未得满意答案的。一句“吾丧我”就使人茫然不知所从。何为“天籁”?“怒者其谁?”“南郭子綦在做什么?”“吾丧我”的感慨为何与吹万不同的风声联系在一起?虽各家意见纷呈,却似乎都没有落到实处。本文尝试把这段文本放到印度思想体系中,用奥义书的理路对此进行梳理,不期有“謋然已解,如土委地”之效果,但或许它的意义当在寻常比较研究之上。

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

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此节分三层。第一层讲南郭子綦因修持上一个新台阶而引发“人籁,地籁,天籁”之感悟。第二层具体描述各种风声。第三层作一总结。

关于第一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的南郭子綦似乎不是在普通地家居闲坐,总像在有目的地做些什么。如果用印度文化予以观照,则不难想到南郭子綦应在进行“瑜珈”修炼。以往的解说都以《庄子》内篇为虚写、为想象,现在看来,《庄子》内篇也可能有不少实写的地方。“隐机而坐”应为瑜珈修持活动的第一步,为“坐法”之一种。“仰天而嘘”不是指普通的调息,似在发瑜珈行,亦为印度文化中一特殊的声音“唵”(om)。1此唵声为一极神秘而又极神圣的一个语词,所有的宗教和祭祀活动都必须以“唵”开始和维持。“唵”声甚至可代表梵。《唱赞奥义书》之二,二十三就有“唯‘唵’是此万有矣”之感叹2,有关瑜珈的《尼理心诃奥义书》下篇更详尽地赞叹说:

唵!此声,此宇宙万有也。其说如次:凡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此一切皆唯是唵声。其余凡超此三时者,此亦皆唯是唵声。人由‚唵‛而以‚大梵‛与‚自我‛合一也,由‚唵‛而以‚大梵‛与‚自我‛合一也,则享受彼太一,无老,无死,无畏者于此‚唵‛声。此世界一切三身,化入此中为一,盖皆唯由是而成也,皆收攝于此‚唵‛声。3

通过念颂“唵”,并按照有关程序,就能达到主客泯一,物我不分的境界,故说“荅焉似丧其耦”。喻精神超越形体这个小我,超越了主客对待,与大道(大我)合一。唯其精神超越了形体,所以才能“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以才能“吾丧我”。何为“吾丧我”呢? 1 陈鼓应先生说:“《释文》:‘吐气为嘘’,成玄英解“嘘”为叹,不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第34页,中华书局,1983年。

2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1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应该承认,“吾丧我”这样的观念(命题)放在中国先秦的语境中似乎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古印度思想体系中,这一观念却极为普通。我们知道,在印度思想史上,佛教主张“无我”,而大多数哲学流派都主张“有我”。印度主流之吠檀多派认为“梵”为世界的本体和本原。它是宇宙的创造者,世界的维护者。它是世界的始基,世界的一切由它变现。它不仅创造物质世界的一切,同时也是精神的基础。它构成人们的思想意识,是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观是印度人对“天人关系”的特有看法。“梵”强调世界本体的客观方面,而“我”则强调世界本体的主观方面。4梵本为一,由于人们的无明而分为上梵和下梵。上梵又称无德之梵,它无形无相,不可知,不可表诠;下梵称为有德(有相)之梵,它有形有相,能被把捉。与梵一样,“我”(Atman)也分为“真我”和“假我”。真我是不变之我,它为遍在的宇宙本体,也称“大我”。假我即为世间 “小我”(Aham),表现为各个有情个体内的“生命”――个体灵魂,为大我之相。“大我”和“小我”本是同一“我”(阿特曼)的两个方面。5 世人由于无明而坚执小我,不知梵我一如的真理,流转于生死苦海。故解脱之方在于消除无明,了悟个体自我与梵(大我)本来为一之真际,舍弃小我而归向遍在的精神。此即“丧我”也。6

数论――瑜珈派认为,生命原有不变清净之本体,是为“神我”(Purusa )。而其余一切心理物质之现象,亦有一本体,是为自性(Prakrti)。“神我”,为静者;“自性”为动者。神我为心灵,为纯粹知觉之本体,不变不动,自体光明。自性则其能力亦其程序,神我无所为,但反映能力之动作及其程序;自性属机械者,既反映于神我中,则现为种种活动之知觉性,并生种种现相。自性则由三“德”所组成(曰萨埵,曰刺阇,曰答磨),此自性的三种能力如相互均衡,互为牵制,则为自性之本体,即为上梵的无相,无差别,遍在状态。一旦均衡失坠,则变动生,现象世界因此展开。三德失衡源自自性与神我结合,自性为神我故而转变为世界万有之色心诸法。7自性之所以会与神我结合,则由于“无明”。神我本来清净独存,与自性和现象界无涉,可谓真我。因无明故而误认此自性所转变之心色4

5 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第16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参见孙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第73页,东方出版社,2002年;又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第173页,东方出版社2000年。

6 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第17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诸法为自身之属,以现象之流归于自我,于是演娈为含识诸生感受经验之世界,以假我(名色中之我、肉身中之我)的形式流转于现象世界的生死苦海中。而瑜珈修持的目的就在于使神我领悟到自己的本性,体悟到自我本来与现象世界之心物诸法毫无关涉,神我因而获得清净独存之智,而现象世界就会消溶于冥漠无差别的自性。是谓解脱,亦即丧我。

无疑,这里丧的“我”是“小我”,是“假我”。依瑜珈经,当人修持到“等持”这个阶段时,就能进入主客合一、物我双融的“无我”境界。8《弥勒奥义书》有对瑜珈训练导向“无我”境界的记述。其一:

余处亦云:‚高于是者,则以舌端抵前上颚,而收攝语言,心思,呼吸,由是修观而见大梵也。‛心念皆息,则以其自我而见‚自我‛,微逾极微,光芒发越;见其自我为此‚自我‛已,则可以无我。以无我故,当思彼乃不可计量,无有初始,――此解脱相也。9

其二:

余处亦云:‚(人身)有一脉名‘苏门寿那’者,导引上气,贯上颚而上达。以此,合之于气息,传之以‘唵’声,因之以专念,可以上出。以舌端抵前上颚,收敛诸识于一,则可以为至大者而见至大者。‛于是入乎无我,以无我故,乃无有于苦乐。于是而得解脱也。10

值得指出的是,在瑜珈实践中的“我”是实实在在的,“丧我”也是可真切体悟感受到的过程。如《瑜珈真性奥义书》中所说:“‘三摩地’者,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同一之境也。若其愿蜕弃己身者,则自蜕弃之。”11

这一节第二层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南郭子綦要把自己修炼的成功与“吹万不同”的声音连起来?传统的解释似乎都不得其门而入。原来南郭子綦是在叙述自己作瑜珈时的内在经历。各种奥义书告诉我们,作瑜珈修炼时,开始会听到身体内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随修炼持续,则渐次入于无声的境界,与梵――大我8瑜珈修持一般分为八支或六支,等持为最末的一支。参见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之《瑜珈论》, 载《汤用彤全集》第三卷10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9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5页。

10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465页。

融合为一。

《声点奥义书》:

瑜珈师静坐,当作‚成就式‛,结‚维师鲁印‛,更当在右耳,常闻内中声。 习此大梵声,他声尽皆掩,困难全克除,修之半月后,可入第四境。 闻之在初修,声音种种大,修习倘增进,所闻愈微妙。

初声如起自,海洋与云霄,大鼓与悬瀑。中声如细鼓,铜钟与吹角。 末声如轻铃,吹管与琵琶,蜜蜂及无声,微妙愈微妙。……

外物若全忘,意与声音合,如水乳交融;遂尔归于一,心空顿然入。…… 乃至更无声,此为超上梵,无上之‚自我‛,是为同一者。……

修士如尸居,彼为解脱者。……心思恒定止,其身如槁木。12

徐梵澄先生对《声点奥义书》的概括是:“两卷主旨皆在闻声入道。其事始于持‘唵’,中间习听,听入无声,终得‘唵’之内中声音相。是则与宇宙创造之原始合契,个人心灵返乎至上心灵之源。”13

《弥勒奥义书》对瑜珈修炼时的“由声入道”也有具体的描述:

余处亦云:‚诚然,有二大梵当念,声与非声是也。非声者由声而显。此处有声大梵为‘唵’!循此上达,终乃入于非声大梵。‛故又云:‚诚然,此乃道也,此即永生,此即结合,此即永福。‛……有余声论师说(声)异是。(谓)以拇指掩耳,则闻心内空中之声。其取况有七:如江河之声,如钟声,如铜鼓声,如车轮声,如蛙鸣,如雨声,如空谷中语。过此各别取譬之声已,人乃入于无上,非声,不显之大梵中。是中无有个人性相,无有差别。如种种香花之液,酿化而为蜜汁矣。14

此段颂赞有两层意思。其一的大意是:作瑜珈修炼时需要记念两种梵,有声之梵和无声之梵。声音即相当于有德(有相)之梵――下梵;寂漠即为无声之梵,相当于无德(无相)之梵――上梵。通过念颂有声之梵――唵,就可上达无声之梵,获得永生,获得解脱。故《弥勒奥义书》六,二十三:

余处亦云:‚有声大梵者,唵也!其极顶为寂静,无声,无畏,无忧,极乐,美滿,坚定,不动,永生,不摇,恒常,名为维师鲁者,导往超极者也。故人当12

13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852~856页。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第844页。

关于心动篇四
《《怦然心动》影视分析》

关于心动篇五
《从心动到行动》

从心动到行动

——对于宣教行动观的一点不成熟地思考

壹、引言

上了课后,再结合看的参考书可谓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不知从何下笔。林博士以圣经的宣教观谈到身边的宣教事件,从近代华人差传的历史到差传的模式,从差传的意识更新到提高整个差传的战略构架,包罗丰富。在本文中笔者拟就以人为本试图给出一条鲜明的宣教行动观给那些被神所呼召,决意完成大使命的信徒。

贰、差传的忿激之情

一、“忿”的含义是:是指眼见未得之民,耳闻未得之声,足踏未得之地的那种悲愤,可惜与立志。对那些还没有耳闻目睹或得到福音的群体、文化感到迫切,忿忿不平的心态,就如同保罗所描述的那种“着急”,甚至大声疾呼,迫切呐喊!有了对差传的这种“忿然”,就有一种为主传福音的迫切感与冲劲。我们没有对未得之民的“忿然之情”就谈不上有负担与使命。

二、“激”指的是:为主的福音而激动心志,具有一股出去,被差派的热忱。就如同以利亚站在神面前说:“我在这里,请差派我!”一样,这个“激”字特别关注培养宣教差传的“激情与动力”,认为我们应当看重使徒保罗当年的“激情”,那是一种由利己害人的发热心转变而来的关心上帝荣耀的“急切心志”。现在我们身边的信徒,甚至教会,特别是在生活条件优越的地方,往往失去这一激情与动力。不是说我们需要身在困境、逼迫中才能够激发出为主受苦,传福音的“热忱”与迫切之心。而是,不论在任何境况下,我们都应该为基督的福音激越,满腔热情。所谓“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要看到“未得之需”,随时随地将主的担子愿意挑起来!

“忿激”是我们今天所必需的。我们对于未得之地、未得之民的麻木心态有时就如死水一般,再有“风起”都不会有太大的波澜,因为失去了对主使命的热忱。忿然与激情相辅相成,前者是针对差传对象的迫切之心,后者针对个人看见后的心志迸发。而要树立、培养这样的“忿激”必须从自我、从教会做起。要落实在实际,主要有一下几点:

1、改善宣教事工作与宣教士栽培(安排进修、审核增加汇报透明度,增强事工挑战性,掘发恩赐与呼召)

2、加强推行教育。(周刊、宣传咨询、多媒体信息与讲座等)

3、异象基石。(属灵生活、关怀天下、勤练祷告,博采众长、切实短宣)以上只是一些与实践结合的进路,而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在于点燃我们的“忿激”之情,才让我们看到需要之后,包饱含激情,愿意走出去!

三、因材施教

这些福音的战士有了激情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我们的全力支持,我们要看见他们或者使他们自己看见自我的恩赐与能力,这样才能够将工场的需要与自己的恩赐相结合,做到“扬长避短,尽其器技”。招募生力军是教会、牧者的的伟大恩赐与使命,需要我们主动地去“伯乐识良驹”,但这并非易事,我们要“反客为主”,就是叫我们要在平时就慢慢观察,培养,不论纵向从灵命品格、横向从侍奉教育、远向从策略战略来看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本身就是融入在差传事工中的成熟事工。

我们不应该在差派礼结束的那刻或者在宣教士到任工场的那时起才宣告“我们的差派正式开始”了,也不应该在宣教士回到母会的时候宣告这个差派事工告一段落,差派应该深入在我们平时事工的每个点滴与角落,是从始到终的过程,因为教会的使命就是一往无就的,从看见工场、了解需要、寻找宣教士、发掘恩赐、栽培教育、短宣实践、完成差派„„.一系列过程都是一脉相承的,始终有目的有看见有计划的,而非一个差派礼就开

始就结束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做到对人员的“因材施教”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完成走出第一步。

四、因地制宜

笔者不想多谈具体策略的问题,关于这点,学者总结了很多策略无论是“福音好土法”还是“保罗志向法”,无论是“高受苦指数法”还是“马其顿异象法”这些都是结合圣经在实践中所总结力行出来的战术方式。而笔者认为,关键是必须亲身了解工场的状况,如:人口,自然、文化、社会、信仰、教育甚至气候、风俗等,这样,一个准备献身当地作福音工作的教会和待发的福音斗士才能够“有的放矢”,做多方位的针对性培训与准备,不然你培训一个搞棉花纺织业背景的宣教士去泰国,其不但不能够学有所用,反而无所适从,有心无力。所以我们在“因地制宜”的方面必须谨慎,一定要看到,了解工场的情况,熟悉且深入,多方位了解后才能够设计我们的策略,派出我们的福音战士,不然很可能事半功倍,铩羽而归。

五、小结:综上所述,笔者最大的感想就是我们要有“任差”的忿激之情!满怀热忱与信心走出去,向主说:“任凭主差派我!”而对于“何往?”,我们要有智慧,这智慧是寻求神而来,使我们看到工场的客观境况与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与恩赐,发掘自我的优势,避开不足与劣势,将自己的优势好好培养与发挥,求神保守,将刀刃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求神给我们激情与智慧——我任差,身必往;主智慧,求引领。

叁、胸怀普世 进入“群体”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福音进入某某国家与地区就是“渗入”某个文化,而非常可惜的是,此观念一直以来作为我们传福音的单一“异像”而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应该“颠覆”这概念。地域与国家的概念在今天这个多元、多彩的世界已经可谓“淡化”,世界上单一种族或者民族所构成的国家已经很少很少,这不需要多谈。像中国这样有56个民族的国家已经是

属于“普遍现象”。民族的融合,价值观的相互渗透,文化的互动„„都市这个世界呈现更加复杂、多变而丰富的景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将眼光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个“在地图上看得见的地方”,温德认为,“群体”观念将显性的“国家、地区”等行政、地理分类改成了以语言、文化、宗教、血缘、阶层等各种类群的隐形分类,这样我们被“扫盲”,我们的亮眼才“亮起来”,这种从宣教策略角度引发出来的观念使我们自己在宣教与差传的实战中更加“有的放矢”,也使宣教更加游刃有余,这正是“开胸怀之情,结普世之缘”的大使命精神所在!

一、“群体”的观念是扎根信仰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来无凭据。神学与圣经对于群体的认识与解释深植于神整个救赎的计划与历程中:民族、支派、信仰的族群就是圣经常常关注的对象。不论从新约还是旧约这一圣经没有“写下”但却“明示”的观念已经表露无遗,以前我们只是视而不见。

二、“群体”的观念是丰富的。在一个行政或者地理概念中是多样的,比如: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部落以信仰的某个支派或者血缘为根基,而部落可以影响整个国家。这是很多伊斯兰国家的特色,如果我们单单以以前的观念,去这个国家传,仅仅以“穆斯林”为对象,会举步维艰。因为表面上看这是个“穆斯林”国家,其实这是个多元文化的单一信仰国家。虽然,大多数人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在不同的民族、部落里有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有不同的阶层与亲缘所组成的不同群体。如果将几个你认为是一样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集中起来宣教是事倍功半的,因为他们或许都信“安拉”(伊斯兰教之“真神”),但他们也许是不同的语言与肤色,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阶层,甚至是祖辈为敌的不同部落!如果还以“国家、地域”等单一,僵化观念去按部就班,那么当我们遇见此情形时,怎么办?所以,“群体”的宣教模式是令人鼓舞的,笔者非常感悟这一与时俱进的宣教理念。

三、“群体”观念是切实的。“群体”观念是有效于实践的。从宣教实效来看,我们常常喜欢“飞来飞去”,当然不可否定的是我们需要“带着翅膀”去地极传福音,但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人。因为我们原来以为“回教”就是“住在中东”的阿拉伯人!所以,我们要长途跋涉地去“艰难传教”!可笑的是:身在我们隔壁甚至中间的就有这样的群体,他们才是真正的“回教”(在中国,回教指回族人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而非其它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我们没有关心他们反而跑很远去叫一群不是“回教”而是伊斯兰教的人群信耶稣,岂不荒谬。我们不关怀身边的回民,汗流浃背地跑去叫阿拉伯人抛弃“回教”改信基督,岂不可悲?!为何会这样?因为我们僵死在“群体的盲区”里,看不到群体,心中没有这样的概念!

“群体”在很多时候是切实有效的,这是相对与个人来说,但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个人性步道。但群体的“开荒”与“耕耘”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在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度教地区,国家的观念甚至比部落、种族、社会阶层更淡漠,而要向一、两个个体宣教步道是困难的,因为他/她所承受的家庭、阶层、社会压力非常大,即使回转信主,其单独的改变也是带来诸多问题,因为其置身的群体给他/她所带来的各方压力是巨大,甚至难以忍受的。

在伊朗就因为有两个“被结的果子”不堪其家庭(其家庭属于整个部落的一员)的极端抗拒与打压而逃离自己的故土!而在克什米尔,因为有“群体”的观念,在整个阶层中传福音,面对一群穷苦的,在铁道边以捡拾“垃圾”为生的“穆斯林”,他们相互影响,一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与生活习惯,从而先后信主,两个村落在3年的时间内几乎全部改变。这就是“群体”得福音的见证,如果没有这样的策略与看见,这些群体就被我们旧有的观念“弱化”掉,流逝掉!当了解到这样的“群体特色”后,在圣灵的做工下,他们可以“群体”鱼贯入主门!

关于心动篇六
《《怦然心动》电影分析》

影评:“怦然心动”,多么含蓄温婉而又极具张力的词汇,单从这个片名来审视,都有种被撩拨到心弦的悸动。大概,这也是很多人憧憬及追求的一种感觉,可它似乎又是可遇而不可及的。为此,若将它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初恋之上,那就是再美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影片《怦然心动》,正是诠释了一首青涩温馨,而不乏人生真谛的青春恋曲。早已刻骨铭心的初恋回忆,随着影像一帧帧地跳动与流逝,正缓缓地在我们眼前荡漾开来。

零散地截取恋爱中的桥段,通过大量对比的蒙太奇,来展现爱情的酸甜苦涩。《怦然心动》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推陈出新的影片结构上。同样一件小事,从男生、女生的角度各自呈现一次,略带闷骚的对比,让我们鸟瞰到了这段爱情的全貌。布莱斯与朱莉迥然不同感受与心思,表面上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往往更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五味杂陈。试问谁没有莫名地甚至是疯狂地喜欢一个自认为美好的人,而却羞于表达,只能默默地深埋于心中,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时刻让我们牵挂。将他(她)的悲伤当做自己的悲伤,将他(她)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这种最简单的质朴,才是爱情最难能可贵之处。在当下纸醉金迷,充满铜臭气息的时代背景里,返璞归真的爱情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无踪迹。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让最本真的文字影像淡化飘渺成了无形电波信号,急速地飞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爱情也在这样的快餐文化之下,变得越发单薄乏力,越发廉价短暂。

“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单相思上的一条单行道,有付出却没有施与。这大概也是爱情最令人痛恨纠结,却又妙不可言的常规法则。爱情好似一场酣畅淋漓的拉锯战,往往都处于进退维谷的僵持阶段,抑或是你来我往的交错。一方的释怀与淡然,注定着另一方的无限疯狂与思念。当真正达到平衡的时候,大抵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了。一双清澈见底的眼睛,在朱莉看来这就是世间最美好的风景,怦然心动的感觉,在那一刻无法抗拒地产生了。而作为被迷恋方的布莱斯,他的心却并不为之所动,平凡无奇,稍带怪异的朱莉,让他避之不及。爱情的付出与回报也许是等价的,但绝对不会是同时的。渴望爱情的男男女女,每天都在忙不迭地寻觅,而往往却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匆匆擦肩而过。这看似像莫大的讽刺与玩笑,其实恰恰也诏示了爱情的来之不易。

一棵梧桐树,让朱莉看清了这个“世界”的全貌,最美好的风景尽收眼底。她迷恋上了这种包容一切,感知万物的洒脱与享受。也正是这棵命运多舛的梧桐树,让朱莉重新对布莱斯产生了认知,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梧桐树正如朱莉对自己心中那小小苦涩爱情的守候,当最终它倒下的时候,爱情也随之陨落。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有消逝不见的那一天,傻傻地驻足停留,得到的只会是更深切的悲伤与困苦。勇敢地拭去眼泪,埋葬过往,再次踏上寻觅之旅,美好也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处。

百科: 《怦然心动》罗伯·莱纳执导,演员摩根·莉莉、玛德琳·卡罗尔 等主演影片。

该片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间的有趣战争。

中文名: 怦然心动

出品公司: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导演: 罗伯·莱纳 主演: 玛德琳·卡罗尔,卡兰·麦克奥利菲,艾丹·奎因 上映时间: 2010年8月6日

剧情简介

二年级时的一天,布莱斯一家成为了朱莉·贝克一家的邻居,在看到布莱斯的蓝眼睛那一瞬间,朱莉就怦然心动了,布莱斯都对朱莉没有任何好感,他厌倦了朱莉对自己的纠缠,试图用各种方法摆脱朱莉。童年的朱莉一直坚信布莱斯一定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但随着这个女孩的成长,她渐渐体悟到了亲情、家庭、成就、情感等等,她的眼里不再只有布莱斯,她开始质疑当初自己的想法:布莱斯真的是整体大于部分的人吗,也许这只是当初自己的希望,而现实的布莱斯却那么的缺少内涵。但是,就在朱莉与布莱斯渐行渐远的时候,布莱斯突然对朱莉也怦然心动了,他意识到朱莉如此与众不同。此时,布莱斯才深深体会到了外公的话:“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个绚丽的人,她让你觉得以前遇过的所有是浮云。”

导演演员

老导演对孩童认知过程的思考

在2007年,当时60岁的美国导演罗伯·莱纳以一部《遗愿清单》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思考。而在3年后,他却骤然换了一个角度,以一部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著名小说的电影《怦然心动》,从在童年、青春时光时男孩女孩间的“战争”表达他对人成长的思考。1947年出生的罗伯·莱纳可谓好莱坞老资历的从业人士,早年作为演员参演了多部影片,不过大都名声不大,倒是从事导演行当后开始取得更大知名度,特别在1993年以一部《义海雄风》(1992)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更成为一名制片人,从更宏观的角度表达自己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从他的演艺生涯看,老头子一直以一种放松的玩,却又严肃思考和制作的态度从事他的事业,所以这一次,他的兴趣转向青春题材也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童星搭档演绎青涩情感

在片中扮演那位有着很多奇思怪想的女孩的便是14岁的小演员玛德琳·卡罗尔,尽管岁数不大,实际上玛德琳·卡罗尔的表演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她3岁时即成为小模特,7岁起就已经参与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此后已在20多部电视或电影作品继续着自己的星路。对于在本片中的角色,她也有她的理解,她认为当朱莉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布莱斯时,都会有一次巨大的认知转折。因为她爱他如此之深,而布莱斯却未能表现出任何对她的爱,她以为他会帮助她,但是很遗憾他没有这么做。在玛德琳看来,正是这份孤独,才出现了本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朱莉紧紧的抓着那棵树,“因为那是她成长的依靠”。正是带着这种对角色的深层次理解, 玛德琳很好的演绎了这个角色,也得到了导演的认可,罗伯·莱纳认为,玛德琳表现出了这种情感,献上了不可思议的演出。

与玛德琳·卡罗尔相比,来自澳大利亚的卡兰·麦克奥利菲这算是才刚刚在演艺圈扬帆起航,他于2007年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但是成长速度却非常快, 在2010年,2011年均有担当主角的影片上映,可谓童星中引人注目的新人。而《怦然心动》也是他在美国的首部剧情长片,因此他表示,整个过程他都充满好奇,感受到了拍一部长片整个过程的有趣,同时

还需要在口音上有些美国味儿。罗伯·莱纳的幽默给卡兰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在他看来,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教他们怎么演,而是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去表演。

关于自我成长的探索之路

正如罗伯·莱纳所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青春期阶段的不解,甚至惶恐,关于自我价值,关于成长,关于爱。而这部《怦然心动》则基于一种真实的那个年纪的情感,以一种梦幻的上世纪50、60年代风格带给我们一种怀旧感的成长记忆。女孩儿是早熟的,所以朱莉最先感受到了成长的变化,她期待这布莱斯的回忆,却始终需要继续守候孤独。在本片中,我们总是在她一次次失望之后,看到她紧紧的抓住她依靠的大树,那就是她信任的环境,她爱它的美丽,也是她可以获得的快乐。在这种不对等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投入下,男孩与女孩间进行着隐隐的角逐,这看上去有些幼稚,却是过来人当年都曾为止困惑、愤怒、伤心的经历,让我们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再一次回顾我们的自我认知探寻之旅吧,或许,直到今日,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认清:我们是谁。

一句话评论

《怦然心动》就是一部小众的,特别的电影,它将你置于一种温暖的、有趣的,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直到最后给你一个看上去也并不那么不靠谱的美好的故事。——《洛杉矶时报》

一部动机很棒的家庭电影,它本有关于初恋的细节和生活的课程,这远比电影将一些天才的角色置于影片中心要好得多。——《综艺》

关于心动篇七
《心动的感觉》

心动的感觉

妈妈有个习惯,每到天气晴朗的时候,总会把我小时候用过的枕头拿出来晒晒,是怀念过去的岁月或是枕头里装着什么秘密?

在繁重的小学六年级阶段,我终于弄清了藏在枕头中的秘密。

由于长时间书写,小小年纪的我戴上了近视镜,患上了颈椎病。开心时,我总会笑言,这是学生职业病。但更多时我总会感到头晕,总想象“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一样拗过来,拗过去。

妈妈似乎早已察觉到了这一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妈妈买来几斤绿豆,说要给我缝制一个专治颈椎病的枕头。会缝纫的爸爸也决定帮忙。一个小时的功夫,绿豆枕头已经做好了。这是一个长六十厘米,直径约有一个苹果粗细的圆柱形枕头。“妈妈,为什么做的这副怪模样?细长条的枕头能用吗?”妈妈爸爸笑而不答,却将枕头放至床上让我试用。天啊,这枕头的高度正好是头躺在床上脖子和床之间的距离,虽然躺在上面,感觉有些冷,但脖子的沉重感顿时消失了。我惊异于父母的匠心!一种心动的感觉漾遍全身„„

夜晚,枕着绿豆枕,听着枕中绿豆的窸窣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于是明媚的春天有了它使人觉得舒适,闷热的夏天有了它使人觉得凉爽。 一日,邮递员在楼下按响门铃,“王林家有邮件 。”爸妈取回来了,竟是一大包绿豆壳!那是远在鸡西的姥姥托人买的。姥姥在信中说天气渐凉,得知孩子用绿豆枕头,怕寒着身体,现邮去一包绿豆壳,专门在冬天用,效果也一样。看罢,我的泪潮湿了眼眶,心中浮现出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爸爸妈妈又用它缝制了一只绿豆枕头。

“妈妈,为什么从小你们就特别在意我用的枕头呢?还有那只我小时候用过的枕头为什么不扔了呢?”我终于抑制不住,把藏在心中的疑团抛了出来。妈妈笑了,拿出我那个常晒的小枕头,轻轻解开带子从里面取出一只用红布缝制的葫芦大小形状的模型,说:“我把你的胎发放在这里面了。”一时我竟无语。 夜晚,睡在新枕头上面,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中弥散,连夜的精灵的都因此停住脚步。那一夜我睡得格外香。

我在小小的枕头世界里成长,枕着贮满一家人关爱的枕头,轻轻入睡,就总会感觉到一只手牵着父母,一只手牵着祖父母,来到了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满是粉色的温暖、粉色的柔情。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面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 ,可这种心动的感觉会伴随我一生一世。

六年二班

闫吉

关于心动篇八
《《怦然心动》台词整理打印版》

他和我聊各式各样的事情

He told me all sorts of things.

比如他怎么找到一份运输干草的工作,

比如他后悔自己没有完成大学学业 like how he got his first job delivering hay and how he'd wished he'd finished college. 有天,他出人意料地问

Then one day he surprised me. 你和对门那个布莱斯是怎么回事啊?

What's going on with you and, uh, Bryce Loski?

朱莉:啊?什么怎么回事啊?没什么啊 What do you mean? Nothing. 父:哦,那就好,是我想多了 Oh, okay .My mistake. 朱莉:你为什么这么想?

Why would you even think that?

父:没什么,只是你成天把他挂在嘴边 No reason .Just that you...talk about him all the time.

朱莉:我有吗?I do? 父:是啊 Mm-hm.

朱莉:我不知道I don't know.

我想是因为他那双眼睛,或者是他的微笑 I guess it's something about his eyes .Or maybe his smile.

父:那他这个人如何? But what about him? 朱莉:什么? What?

父:你必须看到整体

You have to look at the whole landscape. 朱莉:什么意思?

What does that mean? 父:一幅画可不仅仅是它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

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一头牛只是一头牛

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

草地只是一片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 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过是一束光线而已 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 但是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 却美的不可思议

and it can be magic. 爸爸的话,我一知半解

I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what he was saying

直到有一天下午,我在那棵梧桐树上

until one afternoon...when I was up in the sycamore tree.

当时我是想取一个风筝 I was rescuing a kite. 风筝挂在很高的树上,我从未爬到那么高的地方

It was a long way up ,higher than I'd ever been.

我爬得越高,风景就越发曼妙迷人

And the higher I got ,the more amazed I was by the view.

我感觉可以嗅到微风的芬芳,就像阳光和野

I began to notice how wonderful the breeze smelled .Like sunshine and wild grass.

我忍不住深呼吸

I couldn't stop breathing it in...

让肺中充盈着我有生以来最美好的气息 filling my lungs with the sweetest smell I'd ever known.

从那一刻起,那里就成为我最喜欢的地方 From that moment on ,that became my spot.

我可以坐在树上几个小时 I could sit there for hours, 看着这个世界

just looking out at the world. 有时候,日落是粉红或紫色,

Some 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

有时候,橙色的余辉点燃地平线的晚霞 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 range...setting fire to 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就是在某个那样的日落中

It was during one of those sunsets

我开始明白我爸爸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和”

that my father's idea...of the whole being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some in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moved satin...some in gloss. from my head to my heart. 但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灿烂的人

有时候,我会起得特别早,只为了在树上看B ut every once in a while...you find

日出

Some days I would get there extra early to watch the sunrise. 就这样,我哭了整整两个星期 I must've cried for two weeks straight. 虽然我仍坚持去学校 Oh, sure, I went to school and did the best I could... 但感觉什么事情都不重要

but nothing seemed to matter. 但无论我怎么做,我就是忘不了那棵树 But no matter what I did ,I could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父:你还好吧

are you okay 朱莉:那只是棵树 it was just a tree 父:不,那不只是棵树 no ,it wasn't just a tree 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在树上的感觉

i never want you to forget how you feel when you were up there. 那幅画是我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个看见的事

物 It was the first thing I saw every morning... 也是我每天睡前看到的最后一件事物

and the last thing I saw before I went to sleep. 当我不再面对画落泪时 And once I could look at it without crying... 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棵树

I saw more than the tree 我开始懂了在树上的那些时光对我的意义 and what being up there meant to me. 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I saw the day that my view of things around me started changing. 禁不住想,我

对布莱斯的感觉是不是也变了呢 And I wondered ,did I still feel the same things about Bryce? 外公:我们当中的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像缎子一样光彩照人,有些人浮华于外表 so meone who's iridescent. 当你遇到这个人, And when you do... 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我们边劳动边聊天 And the whole time we worked ,we talked. 他想知道关于那棵梧桐树的故事

He want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ycamore tree. 而且他完全明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意思! He knew exactly what it meant about the

whole being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他说这就和人一样 He said it was the same with people 但是,对于人而言,有时候“整体反而不如部分之和”

but sometimes with people ,the whole could be less.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趣

I thought that was pretty interesting. 我开始带着这一观点观察小学以来认识的同学

I started looking at people I'd known since elementary school... 试着发现他们整个人是大于还是小于他们的各个部分之和

trying to figure out if they were more or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ir parts. Chet说的对,大部分的人,整体而言都不如他们的各部分之和 Chet was right. A lot of them were less. 所有的同学中,只有布莱斯我不敢确定 Of all my classmates, the one person I

couldn't seem to place was Bryce.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毫不犹豫地说,布莱斯一定是大于部分之和 Until recently, I would've said with absolute certainty... 但是现在,我不确定了. But now I wasn't so sure (砰然心动FLIPPED)

关于心动篇九
《心动不如行动》

关于心动篇十
《怦然心动》

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 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flowers. 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 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 and it can be magic.

一幅画不是众多物件简单拼凑而成的。牛只是一头牛,草地也只有青草 和鲜花,而穿过树枝的阳光也仅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将它们放到一起,就会产生魔一般的魅力。

The higher I got, the more amazed I was by the view.

《怦然心动》剧照我爬得越高,眼前的风景便

愈发迷人。

Some 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 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 orange setting fire to 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It was during one of

those sunsets that my father's idea of the whole being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moved from my head to my heart.

有时落日泛起紫红的余晖,有时散发出橘红色的火光燃起天边的晚霞。在这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我慢慢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总和的道理。

Sometimes a little discomfort in the beginning can save a whole lot of pain down the road.

有时起初的隐忍可以避免一路的疼痛。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

The first day I met Bryce Loski, I flipped. It was those eyes, something in those dazzling eyes.

见到布莱斯·罗斯基的第一天,我心动了。他的双眸有种魔力让我如痴如醉。 The next thing I know, hes holding my hand and looking right into my eyes. My heart stopped. Was this it? Would this be my first kiss?

接下来,我所知道的就是,他紧紧握住我的手,与我深情对视。我的心跳停止了。就要来了吗?我的初吻就要来了吗?

Sherry Stalls was nothing but a whiny, gossipy, backstabbing flirt. All hair and no substance. And there she was holding hands with Bryce. My Bryce. The one who was walking around with my first kiss.

雪利·斯道尔斯是个絮絮叨叨、阴险毒辣的长舌妇,头发长见识短。可她竟然牵起了布莱斯的手。那可是我的布莱斯!带着我的初吻到处招摇的布莱斯!

- And shes been stalking me since the second grade.

- Well, a girl like that doesnt live next door to everyone.

- 她从二年级起就老是缠着我。

- 这种女孩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One’s character is set at an early age. Id hate to see you swim out so far you cant swim back.

《怦然心动》剧照从小看到老,我可不愿看到

你做边城浪子回不了头。

The way she talked about what it felt like to be up in that tree to be he ld

above the earth, brushed by the wind. Who in junior high talks like that? This weird feeling started taking over in the pit of my stomach and I didnt like it.

她说起那种置身树梢的感觉时说就像被高高举起,微风拂面。哪个初中生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种怪怪的感觉在我胃里翻腾,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

树上掉下的苹果它落的地离树能有多远?(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

And I realized Garrett was right about one thing: I had flipped. Completely. 我意识到加利特一件事是说对了:我心动了。完全心动了。

《怦然心动》的电影海报很特别,整部电影看完的时候才恍然明白海报上的画面也许是电影最美丽的结局~~两个人坐在梧桐树上面眺望远方的风景~~《怦然心动》讲述了两个孩子的爱情故事~~朱莉在布莱斯第一次搬来自己家旁边当邻居的时候就对布莱斯怦然心动了~~朱莉开始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近和打动布莱斯的内心~~而朱莉的表达方式在布莱斯眼里却是古怪甚至厌恶的~~电影以两个人的内心独白来展开同一件事的讲述~~正是两个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于是,两个人无由的相互猜测也加深了彼此间的误会~~朱莉开始发现布

莱斯并不如以前自己认为那么的好,而布莱斯却在朱莉渐渐远离自己的同时喜欢上了朱莉

~~

电影虽然以两个孩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却还是可以得到不少生活寓意的~~尤其在爱情当中,不必要的猜测只会让误会更为加深~~我们大多数人若能在考虑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多能考虑一下对方的立场,多尝试去走进彼此的心里也许感情就更能长久的维系下去~~电影中布莱斯一家对朱莉一家的偏见和误解也证明了看上去的东西只是表象,若想知道实质的内涵也要敞开心扉的多去接触和体谅对方~~

怦然心动,可以是一见钟情也可以是日久生情~~朱莉和布莱斯刚好诠释了这两个感情的内心世界~~电影中的两个小演员表演的很抢眼~~Callan McAuliffe也俨然很有小帅哥的感觉~~朱莉和布莱斯的误会构成了电影的主线~~朱莉每天送给布莱斯家的新鲜鸡蛋在布莱斯一家的“怀疑”思维下被一一丢弃~~布莱斯在图书馆说的含糊的话语被朱莉认为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尊重~~还好两个人最后还是勇敢正视了对彼此的感情,布莱斯为朱莉种下了属于她们两人的梧桐树苗,也许下了要一直在一起的美好承诺~~

《砰然心动》是一部小清新到不像话的作品,你看着它的时候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柔软被莫名地牵动着。温暖干净的画面,美国式的乡村景色加上复古感非常强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烙印,这样呈现在你面前难以不被打动,撇开男女主人公青涩的初恋都无法让你取得共鸣的话,我相信你总能在其中体会别有一番的滋味。

原书作者和本片的导演在篇幅上都给予了我们小女主人公极多的展现,这使得她的性格尤为饱满,观看影片的时候我总想到另外一部电影《其实他没这么喜欢你》,突然发现孩子居然比大人的自省意识更强,在人格、价值观构造体系全部健全的同时我们似乎丢掉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对待爱情上,我们似乎更加信奉“爱你爱到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写友谊的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