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登城,望湖楼晚景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3    阅读:

第一篇:《题目919f03160b4e767f5acfced7》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二篇:《古诗文阅读理解:登 城(2011高考湖北卷)(含答案解析)》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城刘 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

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

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 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

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

容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利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还原诗中意境。根据诗中“半有无”“浅深

山色”“高低树”,可知《登城》写的应是江南细雨濛濛的景象。答案:濛濛细雨2.两诗第三

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必须要立足全诗意境,

刘诗写濛濛细雨,而“浅深山色高低树”既写出了细雨的景象,又是下一句“江南水墨图”

的主要内容。苏诗主要表现的是疾风骤雨,经历了一番“横风吹雨”,出现“雨过潮平”的静

景,正是要为下一句“电光时掣”蓄势。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

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

雷电蓄势。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信息,从诗中的关

键意象入手,比如刘敞笔下的细雨、山色,再加上想象中的“江南 水墨图”可见其“优美”,

苏轼笔下的“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再有“雨过潮平”的蓄势,更见其“壮美”。答案:刘

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

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

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

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第三篇:《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

语文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誊值千金

C.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迁徙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句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 (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6.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登城,望湖楼晚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9.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以北山石为椁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四、(24分)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5.填空。(6分)

(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 ,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 ”,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③”,意境澄静;《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 ”,情景交融。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16.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草,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稿起死回生。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18.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分)

六、(12分)

20.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

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4分)

21.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要求: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4分)

(1)结论:。(2分)

(2)原因:。(2分)

22.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七、(60分)

23.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6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A卷:1.B2.A3. C4.C5.B

B卷:1.C2.B3. D4.D5.A

二、(12分,每小题3分)

A卷:6.D7. A8.D

B卷:6.D7. B8.C

9.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3个即可)

三、(9分,每小题3分)

A卷:10.D11.B12.A

B卷:10.D11.C12.A

四、(24分)

13.(10分)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14.(8分)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15.(6分)

(1)狂人日记

(2)川端康成

(3)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烟光凝而暮山紫④别时茫茫江浸月

五、(18分)

16.(3分)

A卷:C

B卷:C

17.(4分)

第①处: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18.(6分)

答案示例:

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目从俗,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现出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

第四篇:《诗歌赏析》

咏物诗(事物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②眇:小。

(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咏竹”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

1.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4分)

三、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四、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答案:

一.(1)燕子虽然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2分)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2分)

(2)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2分)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2分)

二、1.第一首:拟人。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对比。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答案要点: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卓尔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用香草象征词人高洁(高尚纯洁)的品格与节操

四、(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一、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 咏柳登城,望湖楼晚景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登城,望湖楼晚景

⒉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语言(炼字)

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登城,望湖楼晚景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想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的环境,交代

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字。(1分)

2.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

(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5】简要述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分)

答: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1分)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分)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1分)

【6】全诗是围绕着一个什么字来逐渐展开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4分)

答: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1分)“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1分)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1分)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1分)

14.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

“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景色氛围术语:孤寂冷清、凄清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意境: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

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意象:月,思乡情人;菊,清高;梅,高洁;松,孤直傲岸;莲,爱;梧桐,凄凉悲伤;杜鹃鸟,凄婉

哀伤;秋蝉,高洁悲凉;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柳,离情依依;南浦、长亭,送别;芳草,离恨;芭蕉,孤独与忧愁;羌笛,凄切;乌鸦,衰败荒凉。

炼字答题模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或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形象刻画: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衬托

第五篇:《2011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 际jì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其余读作jí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qin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其余读作qing;

D.溺爱 丽lì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其余读作nì

【参考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誉值千金

C.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迁徙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参考答案】A BC项远见卓识,D项熏陶

3.【参考答案】C

4.【参考答案】C A成分残缺,遭受缺少宾语;B结构混乱,在“写实”前加“把”;D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

【5.B 去掉冒号或将第一个句号移到引号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

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北边,父母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

登城,望湖楼晚景

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

第六篇:《2011年语文试卷》

语文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A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棘手 际遇 极乐鸟 集腋成裘

B.嗜好 侍奉 试金石 适逢其会

C.钦慕 倾情 青云志 轻车熟路

D.溺爱 丽质 逆时针 匿迹销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平添 骁勇 秣马厉兵 路遥知马力

B.描摹 肖像 白璧微瑕 信誊值千金

C.披览 缕析 远见灼识 细嚼出滋味

D.迁徙 熏淘 不翼而飞 海阔凭鱼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她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C.三年来,地震灾区人民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空前奇迹,奏响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铸就了自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历史丰碑。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十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机……都难以办成。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是一句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 (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6.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7.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8.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9.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以北山石为椁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四、(24分)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5.填空。(6分)

(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 ,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 ”,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③”,意境澄静;《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 ”,情景交融。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16.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草,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稿起死回生。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18.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分)

六、(12分)

20.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

第七篇:《《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

《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着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 轼

《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湖平江海碧,

《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文章《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出自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4.(1) 《登城》写的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2)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第八篇:《登城刘敞望湖楼晚景苏轼阅读答案鉴赏》

登城刘敞望湖楼晚景苏轼阅读答案鉴赏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22、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3、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于濛濛 细雨叠加,形成下句所描绘的“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登城》诗歌鉴赏阅读答案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的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 本文来自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以上“赏析”部分,来自《宋诗鉴赏辞典》)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