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3    阅读:

第一篇:《2016山东一模诗歌鉴赏+默写 含答案》

1(济南)

阅读下面一诗宋词,回答问题。(8分)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廖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请赏析上阕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答出两点即可)(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子夏谈到人生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从而达到“仁在其中矣”的句 是“ , ”。这句话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2)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 , ”。

(3)苏轼在《定风波》中用

“,”劝慰同行者,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

2(德州)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②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②者:通“这”

(1)请联系词的上片,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愁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5.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 ”两句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德行、至死不悔的心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 ”具体描写了茅草飞过江后四处散落的景象。

(3)《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3(滨州)(滨州)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①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②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注】①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高耸如云,终年积雪。②太白:指大白星。③泠(líng)风:和风,清风。

(1)诗歌的前四句是如何描写太白蜂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用流水作比喻,形象地表述“时光一去不复返”意思的两句是

“ , ”

(2)苏轼《念奴娇•怀古》中描写周瑜谈笑自若指挥水军战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两

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 ”

4(东营)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③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主张为政者必须立身端正,这样才能顺利推行政令。正如《论语·子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

“ , ” 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自已生活的安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

“ , ”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5(青岛)14.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8分)

对客

归子慕①

默然对客坐,竟坐无一语。亦欲通殷勤,寻思了无取。

好言不关情,谅非君所与②。坦怀两相忘,何害我与汝。

【注】 ①归子慕,万历十九年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打消为官念头,隐居江村,以诗为乐。

②与:赞赏。

(1)诗中写主客相对,诗人一言不发,内心却经历了微妙的心绪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心绪的变化过程。(4分)

(2)后人评价归子慕“其诗学陶(渊明)而得其神髓”,请从诗歌语言角度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先是一般地通晓知识,然后是喜欢上学习,最后则把学习当作乐趣。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 ”两句,侧面描写出作者听完音乐后,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深深打动的情景。

(3)苏轼的《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形式阐述人生哲理,其中

“ , ”两句,客人以物自比,形象写出人的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6(日照)1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朝中措

(南宋)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1)简要赏析“翻被梨花冷看”的妙处。(4分)

(2)简要分析“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蕴含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

子的话:“ , ”(2)

(2)苏轼在《定风波》中有

“ , ”的诗句,借

此表现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3)《赤壁赋》中

“ , ”写出了一世之雄曹操对江斟酒,横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情景。

7(烟台)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杭州在太原担任山西巡抚时所作。②底用:何用。

(1)两首诗中诗人对“春风”的主观态度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6分)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精神传承。无论是《岳阳楼记》(范仲淹)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还是《过零丁洋》(文天祥)中“ ① ? ② ”体现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抑或是《离骚》(屈原)中“ ③ , ④ ”体现的为家国理想至死不悔的执着信念,更不用说《登岳阳楼》(杜甫)中“ ⑤ , ⑥ ”体现的心系国家安危而怆然泪下的忧国情怀,都可以说是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这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胸襟,这种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8(淄博)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第二篇:《2016高三二轮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卷编号:03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① ,(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 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匮乏 风云变幻 毗(bǐ)邻 B.更叠 纷至沓来 记载(zǎi)

C.边陲 大相径庭 东渐(jiān) D.边缘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免 考察 重心 B.难免 考察 中心

C.难免 考查 重心 D.不免 考查 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人员流动,是因为人们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禀赋与公共治理水平可以确保该地区的就业机会。

B.沈约等人的设计没有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水平,因为人们对于语音的感受往往不像对音乐的感受那样,全力体验音声的高下低昂长短缓急。

C.都说全球在变暖,可是大规模寒潮席卷全球。无论变冷还是变暖,极端天气的

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愈发强烈之势,而这正是气候变化的集中反映。

D.在2016年初全球金融动荡的寒风中,以“创客天堂”形象令世界瞩目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正经历着一场从“产业创新”向“社会创新”的蜕变。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泰山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仁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清代学者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近代以降,‚石敢当‛习

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今,已逐渐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现国内诸多大型建筑物取泰山石为基座台,就是取‚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吧。

6.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古代的人们对灵石的一种崇拜、一种民俗,属于镇物文化。

B.人们在桥道要冲或者墙壁安置石碑或者灵石,目的是禁压不祥。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D.这种习俗逐渐由过去的迷信色彩转而成为现在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7.下面对石敢当历史与习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石敢当习俗起源并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

B.石敢当习俗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其功能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C.《茶香室从钞》韵记载说明,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已遍布家家户户。

D.泰山石敢当的提法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其功能也随之扩大。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石敢当的信仰与后来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使泰山石成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首选。

B.石敢当的习俗几千年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与我国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C.孔子、晏婴、曹植、苏轼等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借登临泰山一事来颂山石,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

D.因为泰山石是文化石,所以“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自古至今广泛地深入人心。

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月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

第三篇:《2016济南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6届高三年级3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① ,(不免/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叠、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中心)与传统中国学者大相径庭。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继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 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匮乏 风云变幻 毗(bǐ)邻 B.更叠 纷至沓来 记载(zǎi)

C.边陲 大相径庭 东渐(jiān) D.边缘 一如继往 盎(àng)然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免 考察 重心 B.难免 考察 中心

C.难免 考查 重心 D.不免 考查 中心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招徕顾客。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圈层彼此之间休戚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C.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十八个罗汉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D.游人熟视无睹“禁止通行”的指示牌,据记者现场观察,仅1分钟就有8人骑自行车从此进入公园。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人员流动,是因为人们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禀赋与公共治理水平可以确保该地区的就业机会。

B.沈约等人的设计没有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水平,因为人们对于语音的感受往往不像对音乐的感受那样,全力体验音声的高下低昂长短缓急。

C.都说全球在变暖,可是大规模寒潮席卷全球。无论变冷还是变暖,极端天气的变化频率和强度都有愈发强烈之势,而这正是气候变化的集中反映。

D.在2016年初全球金融动荡的寒风中,以“创客天堂”形象令世界瞩目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正经历着一场从“产业创新”向“社会创新”的蜕变。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泰山石敢当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泰山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仁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清代学者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近代以降,‚石敢当‛习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泰山石敢当制石)、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今,已逐渐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现国内诸多大型建筑物取泰山石为基座台,就是取‚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吧。

6.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古代的人们对灵石的一种崇拜、一种民俗,属于镇物文化。

B.人们在桥道要冲或者墙壁安置石碑或者灵石,目的是禁压不祥。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D.这种习俗逐渐由过去的迷信色彩转而成为现在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7.下面对石敢当历史与习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石敢当习俗起源并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

B.石敢当习俗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其功能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C.《茶香室从钞》韵记载说明,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已遍布家家户户。

D.泰山石敢当的提法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其功能也随之扩大。

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石敢当的信仰与后来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使泰山石成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首选。

B.石敢当的习俗几千年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与我国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C.孔子、晏婴、曹植、苏轼等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借登临泰山一事来颂山石,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

D.因为泰山石是文化石,所以“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自古至今广泛地深入人心。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月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颌之。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武无奈之,忿塞欲死。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武惊喜,意稍得伸。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宰不听辨,欲笞恒。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宰大惊,窜去。樵人犹张皇四顾。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樵人乃自刭死。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以重金赂邑宰 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B.遣人探索其家 探索:探询

C.与宰关说 关说:通融说情

D.值晨进薪水 薪水:俸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龙钟而至 吾尝跂而望矣

B.又以百金赂仇主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C.见恶人则鸣跃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樵人乃自刭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B.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C.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D.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武承休的梦开头,暗示了田七郎的知恩图报能共患难的可贵品格,为下边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田七郎身陷囹圄为武承休搭救,却不说一句感谢的话。从后文可知是因为他已经决定将来武承休有难时舍命相助。

C.田母初见武承休就看出武承休将来有难,所以极力阻止儿子和武承休的交往。但在武承休解救了田七郎后却不再阻止两人的交往。

D.武承休的叔叔被打死,田七郎却不来安慰,是他认为杀死林儿已经报答了武承休的恩德,于是不再跟武承休交往。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诫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5分)

(2)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5分)

14.阅读下面一诗宋词,回答问题。(8分)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廖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请赏析上阕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答出两点即可)(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子夏谈到人生要多学习,多发问,多思考,从而达到“仁在其中矣”的句子是“ , ”。这句话后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2)一个人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 , ”。

(3)苏轼在《定风波》中用“ , ”劝慰同行者,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

五、(12分)

16.“民以食为天”充分反映出中国人的饮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下面这道菜会让食客们领悟到怎样的生存之道?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2个字)(3分)

某餐厅推出一道名为‚哲学鱼‛的菜:把基围虾剖成两半,酿一些五花肉馅在虾里面,再一起塞进煎好的鲫鱼肚里;然后把鲫鱼和另外一些调料一起酿在大鲤鱼肚子里,最后用火烤熟。食客们在吃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然的生存之道。

17.阅读下面的框架图,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或者短语,说明我国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总体思路。(5分)

第四篇:《2016高三期末汇编.诗歌.教师版》

高三期末汇编之2016诗歌鉴赏

海淀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7题。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①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②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

14.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杜甫《偶题》)

C.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15.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

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

16.《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发,

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7分)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从古至今富有“真性情”的优秀诗文不胜枚举。它们或表达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如周敦颐的“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或表现迁客骚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超脱豁达,如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 ”(《定风波》);或抒写青年才俊的壮志豪情,如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 , , ”(《沁园春•长沙》)。

14.(3分)D

15.(4分)评分要点:结合诗句(1分),解说虚词的意思(1分),具体分析虚词“于虚传处神”的特点(虚词与作者的口吻神情的关系,虚词对诗作思想内涵的作用)(2分)。

16.(6分)评分要点:诗人主张(1分),所受启发(1分),结合阅读或写作实际(2分),具体阐释(2分)。

17.(7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谁怕”不赋分)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分)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西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墨花(并叙) 苏轼

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①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②③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7.“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 ①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3分)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

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

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②《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2分)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2分)

②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2分)

19.“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6.(3分)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

17.①(3分)C(这首诗只是描写芙蓉的外形)

②(2分)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18.①(2分)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②(2分)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19.(6分)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虎丘【1】题壁

【2】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7.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

18.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16.(3分)D

17.(3分)C

18.(4分)要点:

(1)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2分)

(2)“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2分)

(意思对即可)

19.(4分)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朝阳期末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⑴—⑷题。(17分)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注】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诗的第二联写“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其中“芳草”“落花”是古代诗文中

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①,②”之句,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③,④”,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也有“⑤,⑥”的描写。

⑴(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⑵(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

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

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

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

⑷(6分)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芳草无情 ④更在斜阳外

⑤桃花落 ⑥闲池阁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石景山期末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9题。

·燕山九日作【1】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2】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3】济黄流。寥落桑榆【4】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5】。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6】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1】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2】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3】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4】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5】

第五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2016.5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望行人

王建

自从江树秋,日日望江楼。

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州。

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

久不开明镜,多应是白头。

注:①珠浦:即合浦,地名,在广西南部。②鱼比目:比目鱼。双眼在一侧,常喻形影不离的夫妻。

诗中的“行人”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2.阅读下面一诗宋词,回答问题。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廖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⑤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农历九月九日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太原寒甚①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②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杭州在太原担任山西巡抚时所作。②底用:何用。 两首诗虽同写除夜感触,但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分。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

对客

归子慕①

默然对客坐,竟坐无一语。亦欲通殷勤,寻思了无取。

好言不关情,谅非君所与②。坦怀两相忘,何害我与汝。

【注:】①归子慕,万历十九年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打消为官念头,隐居江村,以诗为乐。 ②与:赞赏。

(1)诗中写主客相对,诗人一言不发,内心却经历了微妙的心绪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心绪的变化过程。

(2)后人评价归子慕“其诗学陶(渊明)而得其神髓”,请从诗歌语言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5.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游栖霞寺

李建勋

养花天气近平分①,瘦马来敲白下②门。 晓色未开山意远,春容犹淡月华昏。

琅琊③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注】①平分:春分节气。②白下:南京的别称。③琅琊:六朝时南京设琅琊郡。

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小题。

晚泊长台驿

张 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③。

【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颙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经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②回去也,千万遍阳光,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②者:通“这”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愁情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六篇:《题目f360b76925c52cc58bd6be18》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七篇:《鉴赏阅读答案__·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征西将

张 籍

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

战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

鉴赏阅读答案__·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鉴赏阅读答案__·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鉴赏阅读答案__征西将 张 籍 黄沙北风起,半夜又翻营来自【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文章鉴赏阅读答案__·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出自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诗词鉴赏

8.(5分)半夜时分军队紧急转移营地,在雪地上休息待命,同时派出士兵侦察敌情。为了袭击成功,军队偃旗息鼓,行进在深山大漠中,几路大军到达碎叶城后,同时出击,收复碎叶城。(宿营、侦察、行军、胜利这四个要点要答出来,文字表述可以不同。)

9.(6分)(1)平淡的叙事中蕴含着世人的真挚情感。诗人不事雕词镂句,用白描手法再现宿营、侦察、夜袭等战斗情景,但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诗人对这支队伍军纪严明,战士不怕艰辛、英勇无畏的由衷赞美之情。(3分)

(2)文字洗练,色彩平淡。多用精选过的动词,如“宿”、“行”、“展”等,突出行军之苦;用名词“雪”、“冰”、“碛”等,表现环境恶劣,且很少使用渲染物色的形容词,色彩最为清淡。(3分)

第八篇:《鉴赏阅读答案__范成大《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上行杯

孙光宪

离棹逡巡欲动【1】,临极浦,故人相送,去往心情知不共【2】。

今船满捧【3】,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1.“上行杯”为____名。(1分)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棹逡巡欲动”含蓄、传神地表达了离人的情绪。

鉴赏阅读答案__范成大《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鉴赏阅读答案__范成大《水调歌头·又燕山九日作》

B.“今船满捧”虽言盛情相送,却隐含离别悲情。

C.“绮罗愁,丝管咽”用比喻手法,衬托了离别之情。

D.本词多选送别常景,表意自然而有韵味。

鉴赏阅读答案__孙光宪《上行杯》来自

第九篇:《鉴赏阅读答案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

王安石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陂(bēi):池塘。

堑(qjàn):这里指水渠。

回:弯曲。

堑:沟渠。

鉴赏阅读答案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鉴赏阅读答案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冬至夜思家》

回塘:弯曲的池塘。

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北山: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

鉴赏阅读答案__王安石《北山》来自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指出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