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最神奇的复利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3    阅读:

神奇的复利
最神奇的复利 第一篇

2007年红利分配情况

注:上述红利率适用至下次红利公布日止

神奇的复利—每年投资1万元

投资理财三要素:1.本金2.时间3.利率

复利的神奇威力
最神奇的复利 第二篇

复利的神奇威力、复利的重要性,很多人已经清楚了,很多人均宣称“不要一夜暴富,要持久的盈利”,但事实上,很多人“暴利”的思维仍在,只不过不再是单个年度的高收益率、“赚100倍”等,而是“35%的长期复合收益率”、“万倍不是梦”等变形。

芒格老说过“既要理解复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复利的艰难”,事实上很多人轻视了复利的艰难,居然有人轻松的假设“我只要一年盈利35%,

就„„”,这明显是缺乏数学常识,对长期收益率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低估了证券投资的难度。

我想很容易有2种错觉。

错觉1:只要绝大部分年度“整体”收益率佳,那么个别年度的亏损应该问题不大;

错觉2:不出现重大亏损,小幅亏损或者微利的话,其他年度适度盈利,长期收益率应该不错。

这里给2个case,验证一下这2种错觉。

先说第1个case。

情形A:持续盈利15%共10年;

情形B:持续盈利25%共9年,最后1年亏损50%;

情形C:持续盈利35%共8年,最后2年各亏损40%、50%

我们可以看看10年以后,哪种情形会胜出。

结果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情形A居然胜出了,有煌煌“长期盈利史”的情形B和情形C,因为某一个年度的重大亏损,大大的降低了长期收益率。重大亏损造成的“负复利”对长期投资的损害是极大的。这也是投资的残酷之处,绝对要避免“惨败”、“重大亏损”,风险意识要放在首位,“不要亏钱”作为投资的第1原则,不是盖的。

上面的假设也许有点“狠”,下面再给一个case,看看“没有重大亏损”时的情形如何,给2个“温柔”一点的假设。

情形A:持续盈利15%共10年;

情形B:奇数年盈利25%,偶数年各盈利2%、3%、4%、5%、6%; 情形C:奇数年盈利35%,偶数年各亏损-2%、-3%、-4%、-5%、-6% 这也符合很多人的实际情况,风险倒是“控制住了”,没有出现重大亏损。情形B有部分年度是微利、情形C有部分年度是微亏。

那么长期收益率如何呢?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 15 25 35【最神奇的复利】

2 15 2 -2 3 15 25 35 4 15 3 -3 5 15 25 35 6 15 4 -4 7 15 25 35 8 15 5 -5 9 15 25 35 10 15 6 -6 累计 3.05倍 2.71倍 2.65倍

复合 15% 14.0% 13.8% 结果仍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15%的收益率,再次在长期拉锯战中胜出,微利的方案次之,只有14%,微亏的方案最差,只有13.8%。

这是复利的又一错觉:表面上不起眼的微利、微亏,累积起来却对长期的复利有很大的影响。

也许有人真的很天才,在牛市熊市均能大赚,但基于数学法则及长期投资的艰难,还有市场运行的非平稳性及黑天鹅之“必然出现”,我们恪守“抑制亏损”、“平稳复利”这2个目标,并不是口头上喊的口号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数学法则。在与市场的长期拉锯战中,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多想想自己可能在哪里跌倒,多研究一下“负复利”、“微利、微亏过多”的情形,比起憧憬“长期复合收益率达到35%”这样惊人的目标,是更有意义的。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保持超长时间的较高复利,是几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巴老的天才已经是很恐怖的长期收益率了,Neff在31年投资生涯中的13.7%的长期收益率记录至今仍没有基金经理能破。与市场的长期拉锯战,对于很多人来说,才刚刚开始而已,未来的投资生涯中,会发现种种难以预料的重大变化、新问题、新事物,常持一颗惕厉的、警悚之心、深刻理解芒格老所说的“既要理解复利的重要性,更要理解复利的艰难”,深刻理解证券市场“收益率不平稳”。

假设中国未来继续“国泰民安”,社会稳定,而且有“证券市场长期走牛”的环境,拉长到30年以上的长期投资规划,多想想“复利的艰难”,时刻提醒自己证券市场的结构和收益率的非平稳性,时刻想想负复利的可怕杀伤力,最好在年轻时就想透这层逻辑,不失为一堂较好的思想教育课。

上面总结了2个错觉,其实拉长到30年期的收益率向量,其中的分量有许许多多的组合,更多的人跑不完全场就倒下了。我们常说的“抑制亏损”,还只是最起码的一课和长期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已,远远不是“较高的复合收益率”的充分条件,第2个case就是明证。

“如何实现长期复利” ?这是一个战略课题。而“理解复利的艰难”,则是最起码的思想基础。

-------------------------------------------

抑制亏损,关乎数学基本法则的问题;

平稳盈利,则是另一个“正态分布律”、“均值回归”、大数定律的问题。

证券市场的收益率分布,有“尖峰厚尾”的特征,“每年盈利15%”这样的数据结构,只在理论中存在,在实践中断无可能。证券市场的运行,一定是不均匀的。

“正态分布律”几乎是与“复利法则”同等重要的另一法则,甚至关系到价值投资的逻辑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了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及正态分布律的普遍性,才有可能在实践上破解“如何实现长期复利”这个难题。 有效的抵制亏损,只是万里长征走的第一步而已!

2011年04月21日 06:28苏曼丽新京报

中国千万富翁热衷投资移民

招商银行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昨天,招商银行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千万富翁投资国内房地产的热情下降,投资移民意愿强烈,该报告受访者的亿万富翁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

投资性房产配置降到13.7%

这份由招商银行和贝恩顾问联合发布的报告将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群体界定为高净值人群。随着我国陆续出台多条房市调控政策,从限购、贷款等方面对房价进行调控,这一人群投资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呈下降趋势。

该报告显示,投资性房地产在千万富翁资产配置的比重从2009年初的17.6%降到2011年初的13.7%。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将不再增加房地产市场投资,一半的高净值人士表示逐步在撤回房地产市场上的资金。另外,对于选择继续投资房地产的高净值人士,投资方式也有所改变。他们渐渐从直接投资购买住宅转为更多地购买商铺,或通过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方式进行间接投资。

27%亿万富翁已投资移民

近年来,中国个人境外资产增加迅速,2008年至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00%。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向境外投资移民人数出现快速增长。以美国为例,中国累积投资移民的人数最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到73%。

投资移民迅速增长这一趋势在调研中也得到印证。近60%接受调研的千万富翁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而亿万富翁(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中,约27%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

看点

北京千万富翁超4万人

报告显示,在中国50万的千万富翁中,北京市的千万富翁为4.4万人。报告预计,2011年高净值人士数量将达到59万人。

2010年末,千万富翁数量超过1万人的15个省市合计拥有千万富翁40万人,占全国80%比例。其中广东省的千万富翁最多,约7万人,占全国千万富翁的15%,上海和北京分列2、3位,人数约为4.7万人和4.4万人。

千万富翁绝对数量和增量最大的省市为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等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而千万富翁增长率最快的天津、辽宁、湖南、四川和湖北5个省市其增速超过30%。

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而千万富翁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5万亿元,这意味着50万名千万富翁拥有的财富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此前,胡润也发布过类似报告称,去年底中国内地的千万富翁人数已达96万人,其中6万个亿万富翁,这与招行的调研报告差别较大。

个人财富的迅速膨胀也让国内的私人银行快速发展,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昨天透露,该行私人银行去年实现盈利6亿元,该行千万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超过1.3万人。 中国人海外移民现状调查

中国移民=有钱

中国人移民海外,古已有之。但现在的中国移民,是移民历史上财力最雄厚的一拨。上海一家移民公司的澳大利亚合伙人李华学说,如今的中国移民,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核心是“有钱”。

因为申请者太多,2010年,加拿大投资移民政策修改了8次,美国投资移民政策修改了2次,澳洲和新加坡各修改了1次。这些国家都是中国人移民热门国家,而政策修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高门槛。以加拿大为例,目前加政府投资移民要求申请人个人资产从原来的80万元加币(约52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160万元加币(约1040万元人民币)。

北京和中联合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王力民告诉记者,技术移民的收紧,客观上逼迫中国人只能走投资移民的道路。但中国人海外移民的速度没有因此减缓。按照美国《世界日报》的说法,自2010年以来,中国人申请美国商业移民的人数增长了20%到30%。

人移民了,生意留下

投资移民和商业移民,理论上是带着巨额资金,去国外投资的创业者。但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是:人移民了,生意却没带走。

“目前,只有很少部分的新移民会将主要资产和生意带到国外,在当地主要的投资行为以拥有房产和股票为主,而房产又占绝大部分比重。”李华学说,在他接触到的所有客户中,不到一成在当地新办了公司,“也都是做当地和中国的贸易生意,他们原本在中国也是靠外贸发迹。”综合新京报、人民、瞭望东方周刊等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
最神奇的复利 第三篇

世界上最神奇的十个经典定律

世界上许多神奇的人生定律、法则、效应,运用这些神奇的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人生中的诸多现象,使我们能洞悉世事;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能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变我们的命运。不管你是否知道这些定律法则,这些法则和定律都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我们很少去关注它们。

1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2墨菲定律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根据“墨菲定律”: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3华盛顿合作定律

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

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4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NorthcoteParkinson)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一书。

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

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第二条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定律,注定要起作用。 5蘑菇管理定律

【最神奇的复利】

“蘑菇管理”指的是组织或个人对待新进者的一种管理心态。因为初学者常常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只是做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有时还会被浇上一头大粪,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组织或个人任其自生自灭,初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情况与蘑菇的生长情景极为相似。

6破窗效应(BreakPaneLaw)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7奥卡姆剃刀定律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奥卡姆剃刀定律在目标管理中的运用:“奥卡姆剃刀”三法。

对于组织在目标设置与执行过程中因上述种种原因而出现的目标曲解与置换,有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即“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这也正是“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化”法则:保持事物的简单化是对付复杂与繁琐的最有效方式。具体而言,有三种措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目标曲解与置换现象的发生:

1、精兵简政,不断简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扁平化与组织结构非层级化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变革的基本趋势。在新型的组织结构中,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组织中上下有序的传统规则被淡化,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基层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他们有可能参与部门目标甚至于组织目标的制定,组织内的信息不再是上下级之间的单向传递,而是一种网络化的即时式双向沟通。在这种组织中,顾客的需要成为员工行动的向导,人们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由于员工的积极参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得到最大程度地消除。

2、关注组织的核心价值,始终将组织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专长

也就是说,组织需要从众多可供选择的业务中筛选出最重要的、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在自己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确定组织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组织集中精力,就可以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丰厚的利润。反之,如果目标数量过多,往往会使经营者难以同时兼顾太多的业务,从而顾此失彼。韦尔奇上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时,从简洁高效的角度出发,提出“非一即二”原则:必须把本产品做成本数一数二的产品,否则一律卖掉。

3、简化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文书作业

事实上,由于个体受自身思维方式的限制,简单的信息远比复杂的信息更有利于人们的思考与决策。因此一个优秀企业的主要特征,就是他们知道如何保持事情的简单化,不管多复杂的事情都能将其变得简单易行。

尽管导致组织目标曲解与置换的原因很多,但奥卡姆剃刀定律对解决目标的曲解与置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理念与思路。

8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的启示:

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2、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

9彼得原理(ThePeterPrinciple)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的影响: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最神奇的复利】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10手表定律(WatchLaw)

又称为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带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

1、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情无法完成;

2、对于一个人,也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3、而对于一个企业,更是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法发展;

当面临多块手表时,扔掉多余的手表,只留下一块。

“复利”是成功人生的秘诀
最神奇的复利 第四篇

“复利”是成功人生的秘诀

很多人以为获取功名的先决条件是不菲的资金支持,庞大的信息人脉网和超出常人数倍的能力,其实并非如此。即使你的起点很低,只要你有清晰的人生计划和长期坚持的耐心,复利会使你走向真正的成功。

复利的效果

以理财举例,比如你现在往银行存入100元钱,年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无论您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利息,本息合计是一样的,全是110元。但到了第二年差别就出来了,如果用单利计算利息,第二年的本息合计就是120元;可复利就不一样了,第二年的本息合计成了121元已比单利计算的多了1元钱,如果本金或利率再大一点,年限再长一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复利公式=本金x(1+利率))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它显示了复利效果的威力。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 ,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多次乘方,形成了庞大的数字。

算算你的人生投资何时翻翻

金融学上有所谓的“72法则”,用“72除以增长率”估出投资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出的是复利的结果。举例来说,假设最初投资金额为100元,年利率9%,要想计算本金翻倍的时间,使金额滚存至200元,就利用“72法则”,将72除以9(增长率),得8,即需约8年时间。虽然利用“72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72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的忙。

了解了复利,再利用72法则,我们就可以轻松算出自身价值何时翻倍。举例来说,阿伊和阿荣同时大学毕业,阿伊在内地家乡找了份工作,而阿荣则南下深圳求发展。两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样高,都是年收入3万元。阿伊身处经济发展速度为1%的内地,要翻一番需要72(72/1)年的时间,而在阿荣所处的深圳,收入按3%增长,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24(72/3)年左右。开始时的一点点投资,经过利滚利的发展后,差异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投资的微妙。仔细再想想,这样的投资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经典的缩影吗?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可怕”。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拥有良好基础素质、条件的年轻人,“复利型”的职业规划,是成长之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对这个年轻人本身,更对他的家庭以及他将工作的企业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复利人生的三特性

要想拥有复利型的人生,参照已有的观点,我认为必须具备三点:首先,是目标导向性。我个人认为复利思维是以最终结果为目的的,它要求每个有理想的人都要有清晰的目标,而且要可以量化,让计划的执行者可以明白自己每天的任

务,以及在计划中所处的位置,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

其次,越早越好的时效性。复利的作用需要在时间的隧道中发挥作用,如果行动过晚,时间很短,那么复利的作用不会太明显。所以凡事最好有了计划,尽早行动。执行力很强的人往往会提前行动,争取时间。有了目标,没有了时间的话,复利一样无法发挥作用的。所以有了目标,还要有时间,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了。做的不到位,最终目标一样无法实现的。

【最神奇的复利】

第三,长期维持的趋势性。有评论道:“我们每人每天都有一笔不菲的投资基金,谁都不多不少,那就是时间。时间一样,关键是你把它投资在哪里。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学习和工作中,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家庭中,有的人则把时间押注在混沌当中。似乎这一天的投资不足以决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是两天、三天、四天……或者一直持续70年,那么,当初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像被施展魔法似地发生,而施法者正是复利也。

这有点像中国人的养生,二十岁时看上去人人身体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岁,而有人却活到90岁呢?就是每天一点小努力,一点小坚持,比如早睡半小时,少用一根烟、多笑一次、多锻炼20分钟……一直坚持,寿命自然会多二十年。

要说明的是,复利只是一个中性词,是褒是贬取决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不同产生的结局可想而知。每天固定的投资额经过长久的持续,就会像雪球一样滚起来。十年寒窗所回报的不仅仅是考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且会是更多:好的工作,待遇,认识更高层次的人,接触更高的工作层面。而这些又会给你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宽广的见识,简言之就是良性循环。而当初把时间荒废在吃喝玩乐中的人,

可能(不能说绝对)获得的回报是为生活四处奔命,而在为糊口而忙的时候却已经已无暇顾及自身的进步和长远规划,追不上前进的脚步了。简言之就是恶性循环。”

李嘉诚先生从16岁开始创业一直到83岁时,白手起家67年,家产就已达260亿美元,对于普通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但是我们仔细来算,如果我们有一万美元,每一年复利达到24.7%,用同样时间,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诚一样出色。猛然看,一年24.7%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也许会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获得比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艰难不是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续的努力与保持。

每天我们的人生都有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每天睡觉之前都反问一下自己:这一笔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我所追求的目标上了吗?又坚持了多久?

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一点点的投入,也不断地利复利,进入良行循环当中。即使开始的时候辛苦点、受点挫折也不要紧,坦然面对,要明白最终这一切都会有不菲的回报。

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利用复利的威力,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也许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吧,我生活在与投资、房产等等毫无关系的乡村里,因此自小对于财富的认识就是它是一个随缘的东西,即: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随缘而来的。因此,我对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敏感。但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发现,懂得这些的人,生活才有计划性,工作生活和财富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比我们持有朴素原始财富观的人普遍生活得好得多、稳定得多!所以,我会试着去多了解,

但我潜意识里还是觉得自己学不会这些东西,也把握不住。所以,如果我手里有财富,我想还是会把他用在我喜欢的事情上投资,而不是直接扔进金融市场享受利息。对了,个人认为,考虑投资的复利收益,是否还要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马超【最神奇的复利】

读完“复利”是能觉得心潮澎湃,但是想来“复利”就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么?在人口基数这么大的人类社会中,做到“复利”计划,没有成功的人肯定也不在少数。不过不管怎么样,“复利”计划总是成功的一种捷径也是必须的一种投资。——杨文

又一则成功学的雄文。把一些半通不通的数学概念和具有煽动性的成功故事联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是我就想问一句,为什么非得成功?我就不想成功不行么?正是这种片面的成功心态,让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不仅对别人冷漠,对自己也冷漠。——王俊岭

看着数字我就有点儿发晕,不过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文中的意思,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做乘法,要持之以恒才能接近财富和成功。——程鹏丽

复利的计算规则应用到人生的生存法则上,不免有些抽象,但是读懂之后,它所渲染的道理却很浅显易懂,努力的指数越大,越接近成功。——李斐 复利人生的成功之道很简单:坚持、坚持、还是坚持。——李特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优秀品行,好的人生规划可以避免走失方向,有时候大脑运用起来后还真能给人意外。——何林

财富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复利”就像是开了“加速器”。——周金

把握神奇复利,股神传奇
最神奇的复利 第五篇

巧用周K线判断中期底部

散户投资者都比较重视对日K线图的分析,但日K线由于变化太快,往往由于突发性事件产生波动,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的中期趋势。月K线则因时间周期过长,反映的信息相对滞后,因此,月K线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参考价值较小。而周K线过滤了绝大多数的偶然因素,能够真正代表市场的中线行情,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技术指标。

周K线系统包括周K线、周均线、周成交量等技术指标。使用周K线系统判断大盘中期走势的方法很简单:周均线拐头向上、同时MACD指标和5日均量线在低位形成“金叉”,便提示大盘一波中期行情来临。如上证指数在跌破2400点后,在7月23日收盘的这周,以2399点开盘,以2572点收盘,形成今年最大周涨幅,且成交量放大3倍,并站上了10周均线,这就昭示了2400点以下就是今年的底部。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买卖时机的把握,首先要分析周K线是否安全,然后再分析日K线的组合和量价关系配合是否合理,最后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操作方向。将周K线和日K线结合起来分析,操作上可以避免失误。如果仅仅依靠日K线组合来判断中线的操作方向,难免会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也容易形成追涨杀跌的习惯。

分析周K线,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周K线在连续出现阴线而超跌时,即如果出现两根以上的周K线阴线组合表明有止跌迹象,其后可能会有力度较大的反弹,这时可选择买入。2、在连续的下跌行情中,周K线较长的下影线和成交量极度萎缩同时出现,可选择买入。3、在上涨行情中,如果周K线呈现出量价齐增的态势,下周应该还会有新的高点出现。如果下周初盘中出现低点,一般不要依照日K线的提示考虑卖出,反而应当视回调是短线介入时机。(苏渝)

三大妙招巧断股市底部

那么,究竟依据什么来判断市场重要的大型底部是否确立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判断。

市场状况

一是下跌时间长空间大。

大盘下跌时间较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指数下跌幅度也较大,一般在40%左右。市场中不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均处于亏损状态,市场亏损面达70%以上,散户亏损幅度在30%-50%以上,机构在20%以上。

二是个股大面积破发、破净。

新股大面积破发,机构打新资金也被套,一些机构斩仓出局。尤其是一些大盘绩优股出现破发,成批的个股或板块集体大幅下挫或集体跌停,或开始有股价跌破净资产的个股出现,市场一片悲观,跌势随时有加剧迹象,绝大部分投资者已经失望并丧失方向感。

投资心理

一是投资者对利好变得麻木。

一次次利好的推出,换来的都是一次次的下跌。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投资者对利好已经完全麻木了,利好再度推出对大盘影响已不大。此时,熊市思维变得极其严重,前期看多的机构开始悲观和开始实际做空,此前一直看多的分析师、咨询机构对市场前景开始出言谨慎,渲染利空的同时对宏观面和政策利好变得麻木不仁。

二是投资者对市场绝望。

投资者对利好利空基本上都麻木了,所以市场保持一种匀速下跌态势。无论是利好的推出还是利空的出现,大盘都毫不理会,既不会因利空而加速下跌,也不会因为利好而大幅反弹,而是保持自己匀速下行的趋势。此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市场彻底绝望而选择了离开。而既然要离开了,这时候市场的下跌与否或者跌多跌少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值得关心了。

资金情况

一是成交持续低迷

如果市场仍有许多投资者对未来看好,那么大盘在下跌的过程中,就会经常出现反弹,而成交量也会因为多空双方的分歧而加大,相应地,换手率也较高。但多头不死,空头不止。底部来临时,绝大多数人都对市场绝望了,该斩仓出局的人大多都已经退出,剩下的是一些零星的卖出盘,也没有什么人愿意买入,所以较小的卖盘也能让个股甚至指数下跌,不过下跌的速度也不会很快,毕竟卖盘有限,所以指数呈现出连续的阴跌,在成交量方面则表现为成交的持续低迷。

二是基金销售进入严冬。

基金折价现象普遍,尤其是市场主流基金的操作理念受到普遍质疑,主流基金似乎也失去方向感。新基金发行受挫,发售开始显得困难,部分银行甚至出现分派新基金发行任务的情况。

三是资金有入市迹象。

资金入市是大盘形成底部并步入升势的基本条件。西南证券研究显示,形成底部前5日的日均成交金额基本接近或超过当时流通市值的1%,日均换手率基

本接近或超过1%。形成底部后日均成交金额基本上为之前的3-4倍以上,并为当时流通市值的2%以上,日均换手率基本接近或超过2%。

解密巴菲特:永不过时八大预测

巴菲特像一个谜,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全世界。世界的热点在变,投资的热点也在不断改变。但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却从未改变,他最喜欢的投资时间也是“永远”,这在变化无常的今天非常的少见。

《财道》对话1999年起专注于研究巴菲特的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刘建位,向读者解开以下谜底:如何看待巴菲特午餐会的拍卖行为?如何准确理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国的价值投资之路是否能够走通?

《财道》:在您研究巴菲特投资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是“永不过时”、奉为圭臬的经典,包括投资规则或者预测?

刘建位:在美国CNBC的巴菲特观察节目中,曾说过巴菲特“永不过时”的八大预测,我愿意将其翻译出来并告诉大家。

1 衰退不可能永远避免。在2007年快到年底时,巴菲特曾说,如果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多米诺骨牌将会随之倒掉,美国经济2008年将会陷入衰退。他的预测是对的,但他并没有拉响警报。“资本主义经济的本性是同期性发生经济衰退。人们经常反应过度。”

2 我们将会挺过现在的和未来的衰退,就像我们成功挺过历史上的多次衰退一样。

3 衰退将会创造机会。“我的一生中至今为止最好的股票买入机会是在1974年。那是一个极度悲观的时期,石油禁运,经济停滞不前,还有很多类似的不利事件。但这却使股票变得非常便宜。”

4 并非所有的股票都是便宜的。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像棒球明星TedWilliams等待有利的一个击球机会一样,等待合适的股票跌到合适的价位才出手,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天都有的。你应该根据你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出手买入,不想买你可以一直不出手。

5 大多数人会是错误的。巴菲特经常引用他的导师格雷厄姆的一段名言:“你是正确的,是因为你的事实根据是正确的,你的推理是正确的,这是唯一使你正确的原因。如果你的事实根据和推理正确,你就不用再考虑别人是什么看法。”

6 投资者总是错误地认为股价下跌是坏事。任何将来你想要购买的东西,你都希望会变得更便宜。”

7 越是大牛市越可能导致重大错误买入决策。巴菲特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把那些在股市很高时大量疯狂买入的投资者比喻成舞会上的灰姑娘,这些头脑发晕的参加者都只想最后一刻来临之前才离开。但问题是,他们是在一个时钟根本没有指针的房间跳舞。”

8 人们根本不会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投资一定要学巴菲特?

投资一定要讲巴菲特,学投资一定要学巴菲特,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年底评出的“20世纪八大投资大师”中名列榜首,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他创造了三个投资方面的世界之最:

一是收益率最高:从1965~2006年,他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投资收益率是同期美国股市标准普尔指数涨幅的55倍以上。

二是赚钱最多:2006年巴菲特以519亿美元名列《福布斯》全球第二大富翁。

三是捐钱最多:2006年巴菲特把个人财富的85%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有识有胆有钱下金子时要用大桶接

《财道》:在您的研究中,对巴菲特最新的认识是什么?有什么投资理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建位:是今年巴菲特发布的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这封信里我个人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当天上下金子时,要用大桶去接。这句话道出了巴菲特投资成功的关键。

股价变化无常,很容易让你把狗屎错以为是黄金,因此巴菲特根本不关注过去几个月、过去一年,甚至过去几年的涨幅。他关注的是公司的长期经营前景。

市场低迷是投资良机

《财道》:那么,从您的研究来看,天上什么时候会“下金子”呢?

刘建位:做股票投资,不同于做企业。做企业你可以决定生产销售,但做股票你却无法决定股价是高是低,要想得到真金,又只付出很便宜的价钱,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那么什么时候天上会掉金子,那些真金一般的好公司股票却只卖狗屎一样的价格呢?当大部分人都恐惧害怕纷纷低价抛售时。

巴菲特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只有资本市场极度低迷,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能够获取非常丰厚回报的投资良机才会出现。”

准备好资金多接金子

【最神奇的复利】

《财道》:还是回到巴菲特的那句原话,天上“下金子”时如何接得多呢?

刘建位:2008年股市大跌2/3,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爆发,恐惧气氛极为严重,尽管股价大跌,很多优秀公司股价非常便宜,就像天上下金子,但只有极少数人有识有胆又有钱大量买入。

巴菲特过去两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我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在过去两年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之中我们却大规模投资。”

能够耐心等到天上下金子,而且能够分析出天上下的真的是金子,而且早就准备好了大桶,勇敢地去接,才能真正接到大桶大桶的金子。有识,有胆,有钱,缺一不可。

10年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年年超过15%7只股票

购买持有时间 7只股票 上证指数 结论

1997年底到 2007 年底 平均涨 964% 涨341% 选择业绩优秀好公司,投资业绩也会超越指数

1997 年底到2008 年底 平均涨 414% 涨52% 大牛市“死了也不卖”,大熊市一来收益会降低很多

(2007 年底购买)2008 年 平均跌 52% —— 再好的公司,也不能不问价格,不划算再好也不买

价值投资适合中国股市

《财道》:投资界一个始终存在的声音是,巴菲特不适合中国内地股市。很多人始终宣称在中国无法进行价值投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建位:适合不适合,用数据说话。我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说明巴菲特投资策略对中国是否适合。

巴菲特认为衡量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最佳指标是股东权益收益率。“对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最佳衡量标准,是能否取得较高的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收益的增加。”

那么巴菲特的选股理念适合中国内地股市吗?我用WIND系统筛选,只选到7家公司符合过去10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年年不低于15%的标准。这些业绩明星同时是不是股市明星呢?分析这7家公司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同样适合中国内地股市,如果你选择的是业绩优秀的好公司,你的

投资业绩也会超越指数。1998年到2007年10年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年年超过15%的业绩明星,同时也是股市明星。这7只股票1997年底到2007年底平均涨幅为964%,而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只有341%,平均战胜指数623%。

第二、如果你坚持在大牛市“死了也不卖”的话,那么大熊市一来你的收益会降低很多。这7只股票如果你持有到2008年底,从1997年底到2008年底11年平均涨幅为414%。多拿一年,收益平均减少了550%。这表明,再好的公司,严重高估时,该卖也得卖。但是,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只有52%,这7只明星股仍然战胜指数362%。

第三、如果你在2007年底闭着眼睛买这些好公司的话,你也会亏得很惨。2008年这7家公司平均下跌52%。再好的公司,也不能不问价格贵贱闭着眼睛买股票,不划算再好也不买。

把握神奇投资复利 让钱“利滚利”

一、机遇:谁敢说你不可能发财

笔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发财的时代。

这说法有点由来。英国旅游学家克里斯托弗·霍洛韦把20世纪称为"大众旅游时代",理由主要是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试想:坐马车旅游,给你一个月的长假,你能到多少地方呢?火车、汽车就不同了,特别是飞机,有了它,一周时间你可以到太平洋彼岸去逛一趟回来。有了小汽车,双休日就可以载着妻子孩子到数百公里外度假,就像早晚到公园散散步一样。所以旅游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平民也可以享受。

那么,财富呢?

过去,财富总是依附生产要素。在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在工业社会,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财富。而今,人称"知识经济"时代,说是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财富。然而,足以用来发财的土地、资本和知识,都不是大众所能拥有的。就现状说,并不是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财富(否则专家教授最富),也不是谁勤奋谁就可以发财(否则农民工最富),这是有目共睹的。

笔者之所以说是"大众发财时代",主要基于以下更为具体的现实:

--大量"农民企业家"、目不识丁的"包工头"之类平民暴富已是事实。

--平民也可以通过彩票发大财。彩票被人称为"百万富翁生产线",区区2元的投入就可能立即获得百万千万元的回报。回报率之高,速度之快,无与伦比。特别是从2009年1月1日起,福彩双色球的高等奖派奖规则作出部分调整后,其奖池资金更快、更高地积累,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