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卢旺达饭店影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1    阅读: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一
《卑微的救赎——《卢旺达饭店》影评》

卑微的救赎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那些血腥的、暴力的、泯灭人性的,是那么安心的存在。因为,我们总喜欢说:我们是卑微的、渺小的、无能为力的。

难道面对在自己眼底的暴行,我们就不能做一点什么?

电影开头:最近的一轮停火来的太晚,这新村庄未能幸免。

电影结尾:“听说没位子了。”

“永远会有位子的。”

故事结果: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在基加利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庇护了1268名图西人和

胡图人难民。2002年,奥古斯丁比兹蒙谷将军于安哥拉获捕并遣送至坦桑尼亚的联合国战犯特别法庭,再在此同一法庭,英特哈瓦首脑乔治·鲁塔干达被判处无期徒刑。屠杀于1994年7月结束,图西人民反抗军将胡图军队以及英特哈瓦民兵驱逐至越过边境的刚果,留下了满地将近百万名得尸体。

整体分析:平静的画面、克制的镜头诉说着残酷的真实。这和很多灾难战争电影不同,

《卢旺达饭店》中没用使用大张旗鼓、煞有介事地渲染鲜血淋漓的暴力场景,而是以克制和内敛的镜头,以表面上的若无其事,表现内部翻滚的波涛汹涌的真实。让观众看到,血腥,屠杀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和很多灾难战争电影相同,《卢旺达饭店》中使用一个主人公推动故事的发展,使得电影结构紧凑,故事的冲突部分更加突出。让观众看到,救赎只是一念之间,如此而已。电影不想单纯地赞扬保罗,而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纪念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散发出的光辉,不止是保罗一个人,还有无能为力的联合国驻军司令官尼克·诺特,为了卢旺达的孩子们无数次返回前线的白人女性苏菲·奥康尼多。在这一点上,电影成功地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因为不管我们看到了多少交叉横叠的尸体,面对多少血流成河的镜头,这种在冰冷的反人性中维持的庄严和勇气,才是人类能够避免下一次大屠杀发生的真正力量。

角色分析: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尼克·诺特,苏菲·奥康尼多。六十亿分之三的存

在,却救赎了一次六十亿人的内心。他们在遇到血腥、暴行,屠杀时,没有

畏缩的明哲保身,没有所谓的真诚的怜悯,没有无助的捂住双耳、蒙上双眼,

没有让泪水和雨水一样流淌,而是选择挺身而出,做出实际行动,将绝望留

给自己。但是当人类陷入到疯狂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任何一缕悲悯的情感都

显得那么珍贵,这个时候,背过身去的冷漠远比挥舞屠刀的残暴更让人绝望。

他们抗争了,努力了,最终胜利了。所有的观众,无论是看电影的,还是那

些搞政治的,内心伴随着保罗的挺身而出而受到震动,受到教育,受到救赎。

世界上永远都有位子。

结束语:我记得一句台词:西方人不会因此改变他们的态度,他们只会说“哇!真惨!”

然后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这样的事实:不只是西方人,而是整个人类的几乎

都会这样做。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你自己处于那种状态,你会是什么角

色,你会怎么抉择。保罗的做法将会使所有观众陷入沉思。

面对在自己眼底的暴行,我们需要勇敢的行动,不要让自己内心永远背负而不得安宁。 逝去的历史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忘却,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二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

一、历史背景: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是一个

落后的农业国家。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民族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9%,其中胡图族人口占85%,图西族占14%。

16世纪,图西族人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

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入侵。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握政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1994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

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利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在当地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

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另外还有25万至50万卢旺达妇女和女孩遭到强奸。同年7月,卢旺达爱国阵线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击败了胡图族政府。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一些屠杀参与者,由于害怕遭到图西族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二、影片赏析:

1、剧情介绍:该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编,以1994年卢旺达

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2、人物分析:

1影片中的保罗是一个处事圆滑、社交手段高超的饭店 ○

经理。他八面玲珑、机智幽默,但是他作为一个商人的同时,他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出于丈夫与父亲的责任他必须用商人的身份来为家庭营造更好的环境。可是保罗的家庭有些特殊,因为作为胡图族的他却娶了一位被称为“蟑螂”的图西族女子作为妻子,特殊的背景注定了不平凡的事情的发生。但是影片中的保罗毕竟只是

一个小人物,因此他有小市民的自私、怕事、怯懦,这些表现在当妻子希望他帮助被带走的图西族邻居时选择拒绝;当动乱扩大邻居躲到他家避难时所表现出的不满;一开始难民逃至饭店时尽力选择避免卷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保罗的内心是善良的,因为当警察来他家搜查时,他谎称那些邻居是他的亲戚,在邻居图西族身份被揭穿时愿意倾其所有去赎回他们,屠杀疯狂进行时奋力保护难民。保罗的心还是柔软的,当他从湖边经过,下车看见千千万万的尸体时,整个人近乎崩溃。。。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有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性格多样化的真男人。

2 说道保罗就不能不提他的妻子—塔莎娜,一个成熟、 ○

有魅力的图西族女人。影片中的塔莎娜并不是一个花瓶,而且也并不是只有温柔的一面,她除了作为保罗的妻子还是保罗走向成熟、担当的动力与引导者。为了得到并保护她,保罗努力工作;在她的大义与善良的感化下,保罗同意并竭尽全力去保护图西族难民;救援失败重新回到饭店后对保罗发火。。。这些事件使得塔莎娜这个人物也比较丰富。

3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上校奥利弗,一开始时还是会打官 ○

腔,但后来他因为没能更好的帮助这些难民而在雨中淋湿的一幕确实让人动容。后来他积极参与救援工作,火

急火燎地前来告知有难民可以签到别处的机会时的场景让观众的心中一阵欣喜。再后来,他带领着士兵们保护难民们向机场行进的路途中遇到那些胡图族动乱分子时,表相出一种正义与勇敢。

4比齐蒙戈将军,一个唯利是图的将军,爱慕虚荣,热 ○

爱奢侈品尤其是名贵的酒,除此以外还易受激将法的控制,可是也恰恰是这一激将法让人们看到其实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荣誉感。

5乔治—米勒〃科林斯饭店物资的供应商,同时还从事 ○

非法交易。

3、和《辛德勒名单》比较:

(1)相同点:

1都体现了英雄主义思想,树立了榜样作用; ○

2都以一定历史事实作为依据; ○

3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惨状让人心惊 ○

(2)不同点:

1《卢》中的人物更为丰富,现代气息更浓 ○

2《辛》中的主角的地位更高,其个人魅力也更高 ○

3《卢》中的描述更加的质朴、一气呵成、传奇的成分少一些 ○

4《卢》的结尾让人回味, ○“座位总会有的”给人以希望

《辛》结尾的现实想让人不禁感到遗憾

5《卢》体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亲情由始至终的存在 ○

4、经典台词:

(1)杰克: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2)就好像通过电话能抓住他们的手。让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手,你们就将死去。我们必须使他们感到羞愧。

5、社会评价:这部电影,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

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观众们在看到翻倒在路边的那辆熟悉的,红十字的面包车的时候,一定都阵阵揪心:那个无私无畏的志愿者呢?她是不是也被杀害了呢?让观众关心影片中的人物,从而从人物中告诉观众影片想要表达的理念。

三、历史反思

1、大屠杀的影响: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

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个人看法: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三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动乱中呗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 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 的残酷。

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通过他的努 力使他的家人和朋友得到了安全。

米勒·科林斯饭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接待的也多是外国人,还有就是当 地有身份地位的人,作为一家四星级酒店,从它的设施,设备上来说,都是符合四星级的标准的,游泳池,专门的洗衣房,接待厅,餐厅等,影片中有一幕场景是饭店突然停电了,保罗丝毫不紧张,因为饭店有自行发电的设备,饭店的环境也很好,在夜晚也能给客人以温馨,浪漫,舒适的的环境。

从饭店的食品来讲,都是新鲜运输的食物,而在运输途中的死掉的龙虾,也并不会给客人食用,但仍然会利用起来,总的来说,在食品上面是有充足的准备的,到影片后期,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了,也是因为战争局势的影响,在那样的战乱环境下,食物的稀缺是很正常的。

饭店的房间也都是有区分的,有普通的,也有总统套房。入住的客人也都是有明确登记的,在当时已经用电脑进行登记和管理了。从影片中的房间来看,房间很大,有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应该说是一应俱全,但床上的被子却很凌乱,这也说明其服务的不到位。

饭店的服务方面,总的来讲还是很好的,但饭店的前台接待处的服务人员却不是很好,态度方面应该更具有亲切感,应该更多些笑容。在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很突出的“反面”人物,就是格莱格瓦。

饭店的保全方面,是维和部队进行进出的检查。更加安全,可靠。

最主要的,饭店的管理方面,我认为没有很明显的职责区分,最开始保罗

只是客房经理,但他做的事很大部分都超出了他的责任范围,但后面他成了老板,整个饭店也都是由他一个人直接的管理,这当然也与该影片的战乱背景有关。我认为他的管理是很有效的,直接命令使其员工执行,效率高,并且准确率高,不容易中间出错。影片中有一幕场景是所有工作人员都罢工,身为管理人员的保罗劝他们回去工作,并成功劝说。

在影片中,米勒·科林斯饭店是一家相当于和平饭店的存在,它保护了很多会被屠杀的图西族人,饭店的存在已不仅仅只是一家供人们吃饭,住宿的地方,它被赋予了更加多的“责任”,因为它的存在,才在一定程度上庇护了那些人,在影片中,它象征着和平,友好,安全。而这些正是所有人所希望的。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四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本片以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影片中在屠杀开始后,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因此给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全,影片中的一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盛夏的天空,下着雨。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在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神父凄凉的眼神中不是无奈无助,而是一种绝望.饭店在外国人撤离之后,维和部队的人员只留下4名守护饭店,经历了一次次生死磨难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饭店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政治难民,也就是说他们有机会离开,保罗就在其中,但在联合国的车队离开之时,保罗选择留下,因为整个饭店的食物与药品需要通过他的关系才能搞到,饭店里的人离不开他,人性光辉的一面在此刻迸发。故事的末尾在联合国维和部队和“爱国前线”的帮助下离开战区到达难民营,饭店里的人得到了解救,而那些死去的人再也无法醒来。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却让人寒心之极。联合国中主要负责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的机关是安理会,也是联合国体系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和的机关,安理会的议事规则使得联合国决议持续时间长,通过的难度大,让安理会在短时间内做出决议是很困难的,等到决议通过战争可能已经该结束了,尤其像这样的国家内部的战争冲突,一不小心就会被说成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绝对不会被允许的,在卢旺达维和的10名比利时军人不就是被图西族以干涉他国内政的名义杀死的。在联合国的主导下,组建维和干涉部队“以暴制暴”基本上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同。但怎样实施武力又成了问题的焦点,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本意是对都有和平意愿的冲突双方进行隔离和监督,维护当地和平,因而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在冲突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卢旺达大屠杀开始时,已有数千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当地,但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避免可能导致使用武力的举动”,在影片中负责保护饭店将军在每次见到那些狂热分子都会对着自己的士兵喊,“不要开枪“,也不让拿枪对着他们,避免激怒他们。维和部队在卢旺达的情况就是你所面对的持枪的人没有朝你开枪的话,你就无法开枪,就无法保护大批说救救我们的卢旺达人,没法保护他们,因为你无法首先开枪,就能阻止那些拿着枪,拿着刀去杀人的人。对于那些杀人的人就更加地有恃无恐,只要他们躲在人群中,你就无可奈何。联合国不是国家的上级组织,只是众多国际性组织中的一个,它的合法性是来自于成员国的认可,它

的现有权威是来自几个大国的意志和实力,联合国做出的许多决定都会带有一些强国的意志。各国都会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让联合国迅速反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影片中的故事已经结束十多年了,历史无法改变,再多的忏悔又有何用,但是痛定思痛。卢旺达大屠杀是对人权的践踏,对种族的的灭绝更是令人发指。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一位记者问身边的两位女性民族后说“两个民族根本看不出来又什么差别”,但对那些反叛者来说,身份证就能说明一切,只要你身上流着跟我不同民族的血,你就该杀。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没有任何的权利可言,谁有权力谁就有权利。

卢旺达累累白骨警示我们不能让惨剧重演,惩处那些施暴之人,上慰死去的人,下抚活着的人,还要警戒后人。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 The Tutsi and Hutu is the two ethnic groups in a country 因图西族和胡图族本是一个国家的两个民族

But because of ethnic conflicts in Rwanda massacre.

却因为民族冲突产生了卢旺达惨案。

This is how the chilling.这是多么令人寒心的事情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

However, regardless of your rac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wrong

然而无论你的种族,性别,歧视是不对的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

Rwanda massacre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great disaster brought to the mankind of ethnic conflict.

卢旺达惨案深刻的反映出民族冲突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In my opinion,Only live together in peace together,human beings can live better.

在我看来,只有和睦相处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

I hope Everyone can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 Try to avoid this tragedy happen again

我希望大家都能反对种族歧视,尽量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五
《卢旺达饭店影评》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六
《《卢旺达饭店》影评》

看过《卢旺达饭店》之后,感触很深,短短几个月,百万条生命荡然无存!当看到镜头中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的倒在马路上,我无法想象当时的胡图族对图西族有着怎样的仇恨。

我在网上大概浏览了卢旺达惨案的前后,我浅短的了解到。两个民族在起初的接触中并没有很大的冲突,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信仰,而且两个民族也在彼此通婚。但在殖民者无耻的入侵和一战二战之后,两个民族渐渐被这些势力所激化,进而使矛盾更加尖锐。而且当地的人口和民族比例也存在许多不平衡。诸多复杂的原因使两个民族冲突不断,在惨案之前,内战也在持续发生。而这次惨案,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种族灭绝行为。

首先,我从电影里看出,微观来说,胡图族和图西族彼此也在通婚,也在和睦相处,都在正常生活,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彼此敌对,相互仇恨。只是在胡图族总统被刺后,那些极端份子故意煽动民众,通过收音机这个快捷的通信渠道,渲染恐怖气氛。胡图族人民本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们对所谓的“蟑螂”有那么仇恨吗?之前还都是邻里朋友,一夜之间彼此就有了血海深仇,要用血的代价来偿还。但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这种仇恨心理又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对待生命如同草芥一般!嘴里打着民族的口号,对另一个民族的歧视,这种愚昧,无知,麻木使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他们想要什么,难道只是用杀戮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么?他们想要的社会被他们亲手摧毁。如果他们仔细了解“民族”这个概念,理智的去判断这件事情,也许也不会发生这些悲剧。可造成他们文化的落后,正是西方列强殖民后的结果。

其次,电影中那些当时有势力、有能力的人在这种恐怖的血雾中所展示的是无情和背叛,每个人脸上都写着贪婪,都在混乱中谋求自己的利益,彼此在利用。他们暴乱中依然麻木,像那位外国记者所说的:“人们看过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这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没有人去救助他们,他们只会自生自灭。当保罗对那位将军说出威胁的话后,我想他们才在醉梦中醒来,他们害怕身败名裂,害怕成为千古罪人。最终,他们依然获得了应有的制裁。正是因为他们对“民族”这个词汇没有真正的了解,使得他们没有想过事件的严重性,真是愚昧。电影虽然不是为教育而产生的,但每部使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电影却能打动人的内心。

最后,世界对这件事情居然是选择回避,认为这块土地无利可图,就撒手不管,让这些民族自生自灭。他们应该感到羞耻,他们曾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的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活动,也曾以人道主义为口号在世界各地干预他国内政,而对卢旺达却只是象征性的留下一些不可以开枪的士兵。历史不会说谎,这些大国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操控联合国,甚至种族歧视,这些行为终会被世人所唾弃。这些强势力让这些国家变的更加落后,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这部电影也是对这些列强的一个极大的讽刺!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卢旺达大屠杀,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而保罗的行为与以上那些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在群众的那次发言,“不会有人来救援我们、来干涉我们的事儿了。我们只能靠自己。我知道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认识在海外有势力的人,你们必须联系他们,必须告诉他们我们的处境,跟他们道别。但当你说再见的时候,就好像通过电话能抓住他们的手。让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手,你们就将死去。我们必须使他们感到羞愧,以至于这样他们就会 帮助我们了。”这是人性的觉醒,保罗终于知道用贿赂换来的救命稻草是不管用的,人们只能靠自己,去鼓动那些无助的人,让他们有抵抗的勇气。这句话的确打动了我,让我对这个狡猾的商人有了颠覆性的看法,他终于把他的聪明用到了真正该用到的地方了,他一个人拯救了一千多条人命,真的是难得可贵。但是这次屠杀,死亡100万,这的确也是一种讽刺。

一个民族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可以自强,靠别人那只能是

利用与被利用,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也是自己快要灭亡的时候。回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正是靠自己顽强抵抗,自发图强,以至于在当今世界中,中国可以抬起头来,不让其他国家所小看。

所以,只有和谐相处,我们就不会再为很多琐碎的矛盾、细枝末节的眼前利益而心烦、发怒,甚至失去理智。也避免让一件小事恶化到无法收场的地步。这样一天和谐的阳光就会天天照耀这我们,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物。 和谐的相处,就可以给我们新的思路去应对此类的矛盾,按照自然规律用最适合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实现共赢。让矛盾得到终极的解决。

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互相包容,才是解决民族间冲突的一个正确方式。看了这部电影,让人反思。它让我充分认识到学习民族理论的重要性,别让自己对民族产生无知,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更大的讲,要使我们民族如何与其他民族正确相处,需要对每个人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七
《卢旺达饭店影评》

太阳何时照常升起--《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12中加一班 谢作翔 120101150132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在卢旺达,于1994年4月6日至1994年6月中旬,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进行了一场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大屠杀共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

有时候,生命总是以如此一种卑微渺小的形式刺痛人的心灵。100万的生命,本是如此沉重的数量,但是就这么被历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人性的光芒,在彻底的恶意前面显得太过弱不禁风。希望在哪里,卢旺达人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外界援助的毫无作为,民族极端主义的丧心病狂不断摧残着卢旺达人的希望,但他们却没有等待到他们想要的和平。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这个世界需要奇迹,需要英雄站出来,需要救世主的降临。但可惜的是现实总归是现实,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想在这整个故事中,保罗的心情始终是无助无奈的。援助迟迟不来,维和部队毫无作为,民族极端主义的阴影不断的逼近,而他唯有些许靠钱贿赂来的薄弱关系,却要保护卢旺达饭店里1268条生命。而他,最后却依靠自己的机智聪明以及博爱之心,周旋于漩涡之间,不断的拯救周围的生命。他最终没有等到拯救他们的救世主,但却将微弱的自己,普通的自己,化作他人的绿洲。 看《卢旺达饭店》,深深的为主角在大背景下的顽强挣

扎所感动。从刚开始的为个体、家庭的存活,到庇护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难民于卢旺达饭店,一路坎坷,历尽艰辛。说到底保罗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小民,在卢旺达饭店担任经理。但就是他在敌人的荷枪实弹下庇护了一干人等。正是这种由普通人在苦难下不断展现的人性普世价值,才是卢旺达饭店最美丽的风景。

相同的主题还有《辛德勒名单》。在大的时代主题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显的太过渺小。保罗和辛德勒的成就就难度以人性方面考虑即使被称为奇迹也不为过。犹记得第一次看辛德勒名单时直接开始看最后的犹太人告别辛德勒的场景,并没有给我太大的震撼,但是当我回过头来再次从头开始欣赏电影时,我才意识到那幕的分量。被疯狂屠杀的犹太人,丧心病狂的纳粹分子,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辛德勒凭借个体之力冒着生命危险助如此数量的犹太人脱离苦海,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爱心,才是最催人泪下之所在。相同的还有《卢旺达饭店》的结局,尤其是当保罗被孩子们环绕走向象征着安全和平的大巴时,夕阳背景下的他宛若英雄凯旋。但是不同的是,辛德勒的名单终究成为了过去,但是卢旺达的惨剧依然发生在现在非洲的每一个角落。

《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句对白出自西方记者的口中:“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说,天那这太可怕了!然

后继续吃晚饭。”我们习惯了对一切于己无关的血腥冷漠,看惯了这种事不关己的杀戮然后觉得所有的流血事件都无关痛痒。然后世界上就多了那么多的伊拉克饭店黎巴嫩饭店利比亚饭店叙利亚饭店。当然在这里我不想争论所谓的人权主权的优先与否。我只是觉得,倘若真的可以助一方生灵过的更加舒适,活的更加尊严,那么任何的啥权都可以后置考虑。很多时候,当我目睹战乱区生灵涂炭之时,我只会考虑谁可以来救救他们,而从来没有只要国家的主权还在他们就还有希望这种那么高尚的想法。请原谅我的肤浅,我只是纯粹的同情那些难民啊。

回过头来想想,倘若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根本就不会去接触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这个历史悲剧。当悲剧只能通过电影警示后人,是幸运还是不幸?所幸的是终究还是有真正的艺术家愿为这个巨大的坟墓埋下流传万世的墓志铭,由得后人去祭奠。但反过来想想,又有多少哀伤事埋在了历史厚重的尘埃之下。英雄的价值远远不止带领难免走出困境,否则也就没有了我们歌颂他们的理由。英雄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于人性高尚情怀的传播,他们使得我们更加勇敢,更加高尚,更加善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罗密欧•达莱尔这个人。他是卢旺达惨剧中的另外一个英雄。在亲眼目睹了胡图族武装导演了卢旺达惨剧之后,达莱尔发出这样的疑问:“是所有的人都是人,还是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像人一些?”

我们很难判断人性的初始到底是善恶与否,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后期的教育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善恶。而这也是英雄与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他们所传递的人类的普世价值才是人类的真正瑰宝。

最后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也是《卢旺达饭店》的结尾曲million voice,是wyclef jean唱的,略带伤感的非洲童谣背景,混着歌手沙哑的声音。卢旺达啊卢旺达,你的太阳何时能够正常升起。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八
《《卢旺达饭店》影评》

简析《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饭店》大致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饭店的名字其实叫米勒.科林斯饭店,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这个饭店里发生的事情,是整个卢旺达大屠杀的缩影。根据真实人和真实的事改编的电影,没有采用手持摄影跟拍,而是用冷静的第三人称镜头叙事;没有采用太多的长镜头,相反短镜头和升格镜头倒是占有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意地将血腥画面过滤掉,同时在一些场景特意增加烟雾效果。这些明显人工斧凿的痕迹又使影片看上去不伦不类。对于电影来说这些是硬伤,不过这倒是增加了影片的纪实感。不过演员真挚的演绎以及导演对镜头的把握又使的电影没有像纪录片一样令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沉重的教科书。这使得影片的反战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被观众接受。通过影片,其实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爱能够带来和平,疯狂的人带来的残酷的战争是不能够被理智的、充满爱的人所接受的。

主人公保罗〃路斯沙巴吉那,一开始出场的时候伴随着他的是非洲风格的欢快音乐,他和朋友的谈论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精明的商人,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他对龙虾造假也可以看出来。一个精明的商人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不会为了别人的性命让自己牺牲这么多。而他这么做则是因为爱。最初是因为要保护自己图西族的妻子。在卢旺达饭店外他用钱交换他的妻儿和邻居的性命,这个桥段让我想起同样是商人的辛德勒用钱交换犹太人。保罗和辛德勒的区别则是,辛德勒是同情犹太人,

而保罗则是爱他的妻儿。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这种用美好反衬血腥的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心理的变化,以致电影和观众脱节。在影片前面的那一部分,战争还没开始,卢旺达饭店是做为一个高档的酒店,能够进出的都是有钱人。在当地人心中感觉是神圣的地方。这里居住的以外国的游客和记者居多,跟着影片前后的剧情对比一下,这些人是受害者们的所有希望。这也是在大屠杀开始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想往卢旺达饭店里涌。影片中的几个外国人角色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几个记者,象征的是西方媒体。当大屠杀发生时,他们想着的并不是怎样帮助当地人,而是想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并且一直希望着离开卢旺达,保证自身的安全。一个记者杰克说的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人们看到这些影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享受他们的晚餐。”可以这么说,导演借着他的口,说出了那些臵身事外的人对这些没有人道的事情的主要看法。酒店的董事会主席提伦斯象征着的是西方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对于资本家来说,利益至上,而政治家则是选票,例如法国人卖武器给叛军,他们就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的保罗一样,不过他们做为局外人,并不像保罗一样,肯为当地人作出牺牲。当然做为为数不多的资本家的代表,他还是有感情的,当有董事决定关闭酒店,他还是让酒店开着作为当地人的避难所。当民兵要占领酒店时,他能够让政府帮忙帮保罗一个

忙。发放签证的时候有保罗一家人的名字,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指出是他帮的忙,不过仔细想想也应该只有他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奥利弗上校象征的是当时联合国对当地事务的态度。联合国并不是建立在世界政权上的的一个机构,可以说它是几个大国所承认并共同管理的一个维护当前格局的机构,上校有一句话,“我来这里不是创造和平,而是维持和平”。不过面对当地的民兵,他们不允许开枪,面对记者又不能抱怨,当得知增援部队不会让当地人一起撤离时,上校这样更是表现出一种无奈。所以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看的出来上校为饭店里的人还是跑了不少路,费了不少心思的。而作为这些外国人中从头到尾都扮演着好人的就是红十字会的代表阿彻夫人,虽然她一直帮助保罗和其他图西族人,不过在整个影片中的出场次数不多,而且并没有对局势有多少的帮助,是否暗示着这些国际慈善机构对类似事件的有心无力呢?这些我无从得知。不过最后,在阿彻夫人的帮助下,保罗找到了自己的两个侄女。可以说,虽然她们能做到的贡献很小,但她们能够给水深火热中的人带来希望。

我上网了解了一下当时的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

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从而拉开了长达100天的人类灾难的帷幕。屠杀开始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择臵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己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图西族和胡图族和平共处很多年,因为国际上的一些势力才使得他们有了矛盾,而这些势力并没有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这才有了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部电影还有西方向当年问题的忏悔,有一个部分很说明事实,各国开始行动撤走全部外国人和侨民。看到联合国的大巴士开来,神父激动地带着孩子们赶来。然而维和部队的士兵们说,对不起神父,只有外国人可以上去。天下着大雨,英国记者对服务员说别给我撑伞,我觉得可耻。以及之后奥利弗上校做的是都可以看出来,不过忏悔并不能让时光逆转。

今天的卢旺达已经恢复了和平,而且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人民能一直这样和平地生活,但愿这样的惨剧不要在任何一个地方再次发生,让这些永远成为历史。

龚敏茜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九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MPA2011 鲍红燕 政治学5月7日作业:

《卢旺达饭店》:对于民族、国家、国际政治的思考 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讲述了一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1268位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影片有效的将卢旺达发生的悲惨动乱和全世界对此的反响分割开来,在影片中,保罗对难民说:“我们必须要让世界感到羞愧而采取应有的行动。”卢旺达对于外界而言似乎只是牟利和旅游之地,暴乱发生之后,欧洲游客纷纷逃离卢旺达,远远的抛弃了这个获取快乐的地方。观众会因此而扪心自问,如果当年世界的反应不是如此冷淡,还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葬身种族清洗的漩涡吗?

从16至17世纪,欧洲人便开始在非洲贩卖黑奴,并以跑马圈地来划分自己的领地,由此将一些民族和地域分隔开来,以至造成许多非洲国家长年来为边界、种族、宗教而发生战乱。卢旺达国由胡图族人、图西族人及少数的图瓦族人组成。1961年卢旺达独立时,由胡图族执政掌权,图西族的高层领导人流亡到乌干达,他们虽身在异国,却一直千方百计想打回本国,推翻现政权。一些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便利用胡图族与图西族长久以来的恩怨准备策划一场空前的种族清洗。1994年4月6日,当时的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试图以大屠杀的方式夺取卢旺达政权。他们组织游击队,购买并分发枪械和砍刀,通过有力的宣传机制使所有胡图族人相信,图西族人都是他们的死敌。趁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之机,反政 府武装从乌干达越过边界向国内进军,由于政府仓促应战,反击不力,结果从首都基加利一直退到尚古古省的基伍湖边,又从湖上退到了扎伊尔。一场大屠杀开始了,许多图西族难民都试图从基伍湖逃难到扎伊尔,结果由于没有船只,在岸边和河中遭到劫杀。在100多公里长,数公里宽的基伍湖上漂满了尸体。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害。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其中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这也许是二战结束以来,最纯粹和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这是一段世界遗弃卢旺达的黑暗历史,它的重现足以让世界

感到羞愧。 究竟非洲卢旺达有着怎样的民族状况,是什么让这些民族互不相容,而那里国家的权力形同虚设,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件时为何频频失效呢?

1. 部族、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说到民族,就不能不提到种族。民族和种族,区别在哪里呢?种族,是以血统和遗传来加以区分的,血统/遗传相同,为同一种族;民族,则是在种族之下的一个分支,按照文化来加以区分。换言之,以血统/遗传划种族,以文化划民族,种族包括民族。以文化划分种族,即为民族,民族为种族的子集,这是初始意义上的种族和民族的划分。

现在所用的“部族”一词,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过程中逐步明确的。在欧美学术界及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一般认为部落(tribe)和民族(nation)是族体的两个基本类型。中国有些翻译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常常将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之后,社会主义形态之前各发展阶段的 tribe及与之相应的外文词译作部族。

2. 卢旺达民族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在定义民族时, 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特征均为重要标志。卢旺达主要由两个民族构成,胡图族(占总人口的85% ) 和图西族(占总人口的14% )。这两个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们属于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 还是政治共同体? 是自我想象的共同体变成了他人制造的共同体?是天然形成,还是在卢旺达国家形成过程中由政治权力强加的分工?民族身份政治化跟殖民国家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有无关系?

卢旺达王国建立于16世纪。在国家形成过程中, 两个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块土地上, 创造了单一的文化, 说着共同的语言(即卢旺达语), 信仰同一种宗教, 拥有同样的神话体系和礼仪法典(乌布维鲁)。两个民族互相通婚, 不断交流。概言之, 它们具有共同的地域、经济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

胡图人早于图西人定居卢旺达, 图西人何时抵达尚无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 图西人在卢旺达国家建立过程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人认为这是种族差别所致。早期殖民官员建构了一种印象: 卢旺达存在两个主要共同体, 即从东北部迁来的图西人与属班图人的胡图人。作为种族主义解释非洲文明现象的通则, 此观

点的理论根据是含米特理论。为使这一观点更具说服力, 他们将两者外表差别夸大, 用褐色/黑色皮肤, 高大/中等身材, 优美/粗笨体态来强调图西人与胡图人的体质特征。然而, 两个民族的差别并不明显。有的胡图人因具有所谓图西人特征(高个头, 高额头, 直鼻子)受到迫害, 尽管持有胡图人的身份。事实上两者体质特征并不明显。

有人认为图西人确立其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是游牧者, 拥有牲畜, 而胡图人是农耕者; 图西人富有, 胡图人贫穷。然而, 以游牧者与农耕者来划分图西人与胡图人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胡图人早在图西人出现前已拥有牲畜; 胡图人与图西人同时占有牲畜和土地的现象确实存在。

两个民族的劳动分工并非永恒的、历史发展形成的职业, 而是在卢旺达国家形成过程中由政治权力强加的分工。有的胡图人富裕程度并不比图西人差, 而图西人中也有穷人。一旦富裕或有权势的胡图人威胁到图西人酋长的权力, 其家族便被吸收到统治集团, 其胡图族身份则被遗忘, 他们成了图西人。此过程称为奎胡图拉( kwihutura, 即抛弃胡图族性), 指胡图人通过敛财(主要是牛群) 来提高社会地位, 最后取得图西人的政治份。相反的社会演变也存在于图西人中, 失去财产也会失去图西人地位而成为胡图人, 这一反向社会过程称为古普皮拉( gupupira)。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国家建立过程中, 占有财富资源的统治集团成为了图西人, 而非因为是图西人才成为统治者。

根据安德森的观点, 民族是一种想像的政治共同体, 它被想像为本质上有限且享有主权。国家政权的集权化与社会演进过程相同步, 图西人和胡图人成为一种政治身份,想像的共同体逐步形成。图西人占有统治权, 胡图人是被统治者。殖民主义的到来不仅认可了这种权力分配, 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使这种政治身份制度化。当德国人建立殖民统治时, 他们利用已形成的卢旺达国家体制和官僚结构, 借助图西人酋长进行统治, 而白人殖民者的种族主义思想进一步加固了图西人原有的政治身份。比利时殖民当局接管卢旺达后, 于1933 年进行人口统计, 决定通过登记来实施身份证制度, 以确定卢旺达人的部落身份。由于缺乏任何标准, 殖民当局以占有牛群数量来决定身份, 该方法被称为10头牛标准,即占有10头牛的人被划为图西人, 其余的人再根据其职业分为胡图人和特瓦人。10头牛标准虽十分牵强, 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从体质特征上难以区分图西人与胡图人。然而, 正是这种划分强化了因传统政治身份带来的经济差别: 相对富有的图西人和相对贫困的胡图人。为了培养忠于比利时政府的统治精英, 殖民当局将酋长几乎全部换成图西人。这样, 民族身份(按殖民政府的说法是部落身份或种族身份 )的凝固使奎胡图拉和古普皮拉的现象不可能再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民族身份的政治化。当时酋长职

位绝大多数由图西人担任。根据1959年的统计, 图西人在45个酋长管辖区中占有43个, 其余两个空缺。在559个小酋长辖区里, 图西人占有549个, 胡图人仅占10个。大部分殖民政府辅助人员也由图西人担任。图西人在殖民统治中的重要地位一直维持到1959年的社会革命。在殖民统治后期, 比利时殖民政策有所改变。殖民政府开始倾向于支持胡图人及其反对图西人统治的斗争。有学者将这一政策变化归于比利时殖民官员地区身份的改变。我们认为, 这种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胡图人独立运动不可阻挡, 比利时力图通过制造民族矛盾为以后的调解角色留下余地, 从而保留自己的影响力。将殖民地人民分为受重用民族和受歧视民族分而治之是惯用的殖民统治手段, 这在非洲表现得特别明显。殖民政府通过殖民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及一系列的具体政策, 使种族集团 (这一用词在官方文件中正式采用) 的界线进一步明确: 它包括种族身份的法律化、政治地位的制度化和经济地位的标准化。民族身份的转变再也不可能出现, 占统治和被统治地位的民族划分成为殖民制度的有机部分, 两者在经济上的区别日益明显。自我想像的共同体在这里变成了他人制造的共同体。

两个民族既共生共存又互相对抗。这是与国家权力的运作分不开的。将卢旺达大屠杀是一次由国家机器策划、资助和操控的针对本国公民的恐怖行动。

3. 卢旺达大屠杀中的国际干预

1994 年4 月6 日, 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回国途中被击落, 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内战。在内战中, 大批无辜平民被杀害, 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内战爆发后, 联合国安理会于1994 年4 月21日通过增兵卢旺达的第912 号决议, 但因为意见不一而作罢。直到6 月22 日, 法国在得到安理会授权之后, 派出2500 人的部队, 对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代号为绿松石行动的人道主义干预行动。但面对卢旺达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和国际舆论的质疑, 法国政府严格限制了法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行动。在看到图西族武装已经取得全国政权时, 法国政府为不得罪新政府, 不顾非盟和卢境内胡图族人的请求, 草草收兵, 这使绿松石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在这次危机中态度复杂。美国政府先是采取观望、拖延态度待卢局势明朗, 爱国阵线取得胜利时, 美国又率先承认卢旺达新政府, 并宣布卢旺达实施人道主义援助。美国此举不仅降低了本国风险, 还达到了渗透到法国传统势力范围的目的。可以说,从卢旺达内战中, 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法国围绕争夺在非洲地区主导权而展开的明争暗斗, 但联合国以及西方大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 让非洲国家和非统组织感到失望, 非统组织开始意识到依靠国际社会难以实现本地区的和平,

从而转向推进本地区的安全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1998 年5 月,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卢旺达议会发表演说时承认在那段黑暗的日子( 卢旺达内战) 里, 世界舍弃了卢旺达。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没能一同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必须对这一失败表示深深的悔恨。首先, 大国利益的不一致, 是导致各国对非洲维和选择不同的原因。对美国来说, 除了担心可能遭到类似索马里的失败外,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 卢旺达缺乏可利用之处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因。出于维护其大国地位的需要, 法国一直把法语非洲国家视为它的后院和势力范围。卢旺达作为法语国家, 和法国有着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因此, 卢旺达内战爆发后, 法国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 积极介入, 后来又在安理会的授权下派出维和部队。卢旺达缺乏资源, 仅靠出口低级农产品维系经济。法国从经济、政治双重原因考虑, 介入卢旺达事务, 而其他大国如美国则因为没有密切的相关利益, 对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采取了观望态度。国际社会的态度, 特别是大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联合国的非洲维和行动。甚至可以说, 大国因素成为联合国非洲维和的关键。在卢旺达内战中, 法、美等大国明争暗斗; 在解决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的过程中, 美国和其他大国以及非联盟之间极力斡旋。大国因素的存在, 一方面表明了它对维和行动的重要性, 但从深层次来看, 联合国维和行动受到少数成员国的制约, 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联合国维和机制的不足。

4. 联合国决策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采取大国一致原则来作为联合国决策的基本原则。大国共治的原则在联合国宪章的三项章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联大不能就政治事项作出决定;全体一致的要求限于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争执各方有权否决任何针对本国的强制措施

5. 大国因素对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影响

从联合国建立来看, 它是美苏两极格局的产物。在吸取了国际联盟失败的教训后, 联合国采取大国一致原则来作为联合国决策的基本原则。大国共治的原则在联合国宪章的三项章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联大不能就政治事项作出决定;全体一致的要求限于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争执各方有权否决任何针对本国的强制措施。但是,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今天, 一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难免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如美国势力渗入卢旺达, 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后冷战时期联合国非洲维和的实践来看, 大国因素对联合国维和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国安全机制在大国主导下建立和形成, 任何联合国的相关行动都难免不受影响

卢旺达饭店影评篇十
《《卢旺达饭店》影评》

《卢旺达饭店》影评

前言: 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之间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两国元首同时死于空难的消息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两族之间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种族大屠杀。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他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和与世界媒体的冷漠使得保罗夫妇和在饭店中避难的当地居民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决心,事态越来越严重,但是保罗在妻子的劝说下,想尽一切办法护得所有在饭店里的人们的安全。

电影是窗

巴赞说,电影是面向世界的窗户,而银幕外的世界是无限延伸的。

电影里,杰克说,“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现实中,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存在着权利的斗争,每天都发生着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阴谋诡计,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分歧与漠视,每时每刻都在打仗和死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仇恨?什么样的一种仇恨足以去使那么多的人去发起那样一种灭绝人性的屠杀?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无法生存的,因为他的心早就痛死了。随便翻开一版社会新闻足以把他杀死。在充满战争硝烟的国度里,那些人们饿得像骷髅一样,经常以青草为食,他们只是想吃饱肚子,维系他们微若尘芥的生命而已,可是他们无可奈何,他们的生命掌握在别人手里!

除去战争,即使是在安定如我中国,又有多少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在社会的夹缝中默默地生存着,他们在别人的不屑与嫌弃中卑微的活着。而另外一部分人呢,却挥金如土地用着公款,贪污受贿,各种官商勾结,各种欺负无知百姓。这些,和血淋淋的战争又有什么区别!每天打开新闻联播,看到的都是人民和谐,共同和平发展。但是当我打开网页,看到的又往往不是如此!多少人间惨剧在发生,多少罪犯逍遥法外,多少人性的冷漠暴露无遗。

我不知道我看到了多少,我没有看到的又有多少,我感觉到的只有悲凉二字。哲人在千年之前高唱着“人之初,性本善”,难道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是最初的人类的吗?

电影是镜

电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照出这人世间的善恶美丑。

《卢旺达饭店》中,那么多人面对令人发指的屠杀选择了视若无睹,选择了明哲保身,而正是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到了保罗的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美丽。

人类社会发明了良知,将良知的观念灌输给人们,是希望人类社会可以更

好的生存。灌输之后呢,出现了三种人:第一种将良知视为人生唯一的意义,这种人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几乎是见光死;第二种是怀着良知的心,像LZ,痛苦纠结,内心永难安宁;第三种是绝大部分人,一点点良知,但淹没于汹涌的自私。

遇见非良知的事情,痛,没有问题,问题是良知并不希望你内心永难安宁,良知要的是人类社会更好的生存,内心永难安宁对此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么是痛之后放下,理解人类社会真的没到足够良知的阶段,要么,就去消灭非良知,这才是良知希望你做的。

面对世界上的艰难困苦的人们,生活安定的我们做了什么?我们会为逝去的亲人流泪,会为肥皂剧里缠缠绵绵的男女主人公流泪,甚至会为一两句感动的歌词流泪……可是我们有想过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同胞吗?我们又为他们流过泪吗?

保罗说,不会有人来救援我们、来干涉我们的事儿了。我们只能靠自己。

我在听到这句话时,眼泪就下来了。“让他们感觉到:如果他们放手,你们就将死去。我们必须使他们感到羞愧,以至于这样他们就会帮助我们了。”难道一定要他们如此乞求,才能等到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良知呢!?我们内心伸出的善呢!?

无论是此前的小悦悦事件,还是富士康事件,还是“无声热线”,(一些热线非但无人接听,其电话甚至被直接接到了自动传真机上,讨薪民工每拨打一次电话不仅办不成事,还要白白送掉一笔电话费),无一不是在默默诉说着人性的冷漠。

如此这般的地球村,社会网,究竟是和谐还是疏离还是恐怖呢?

电影是梦

影像的虚幻与人生,似真似梦。

影片中没有对恐怖血腥的屠杀场面进行刻意的描写,而是转而刻画保罗铤而走险的紧绷心弦和住宿在卢旺达饭店的旅客们面对层出不穷的紧张态势随时引发的新的恐慌。评论家说,影片似乎有意淡化真实事件的残酷性,从视觉角度来说似乎削弱了整体的穿透力和表现力,这也正是该片的缺憾之处。但是,这不就是电影的特性吗?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

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