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三国演义感悟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三国演义感悟篇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五个时段:黄巾起义、董卓掌权、群雄争割、三分天下、三国归晋。黄巾起义始于巨鹿人张角,因为看不惯朝政腐败,因此发动黄巾起义。而刘、关、张就此桃园结义,为朝廷效力。不久就灭了黄巾军。刘备的力也一天天强起来。皇后的哥哥何进因为误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进京。结果何进被十常侍杀后,董卓就掌权了。曹操曾想杀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为拉拢人心,封袁绍为勃海太守,出让了赤兔马给吕布。逼得诸侯联军抗董,虽败军了,但最后也给吕布所杀。张飞、关羽、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出“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曹等计划,使刘备的大业扎下了结实的基础。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吴、蜀也打退了曹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占据强大的北方,刘备占据西蜀、荆州等,孙权占据江东。从而崛起吴、魏、蜀,三分天下。最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逐渐去世。蜀、吴都归降魏主司马炎,三国一统归西晋。 这本书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谨慎多疑的曹操, 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刘备出谋划策,建功立业,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可惜与诸葛亮平等的“凤雏”庞统不幸遇难落凤坡。

这部书的人物形象性格显露无遗、活灵活现,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好坏都不能隐埋,所以我们要改掉缺点,每件事做的更好。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

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人物分析

天下第一武将,黄忠,黄忠斩夏侯,那是硬碰硬,年老对中年。力斩!其他人没一个能力斩大将的!

天下第二武将,关羽,关羽斩华雄(其实是孙坚,但是这里说三国演义),他虽然抗不住吕布,但是也看看吕布的装备,糜夫人都知道,将军多靠马力!关羽自打骑上了赤兔马,砍颜良文丑五关六将,千里飞单骑,成就军神名声!

天下第三武将,吕布,张飞,赵云,前面两个是智商有问题的,打仗没智商那有可能还自己打自己人,吕布张飞都是自己打自己人G的,赵云嘛,他那七进七出那是曹操帮的忙,活捉,活捉比死抓困难百倍不止!赵云这段要打折,斩五将,都是些小猫小狗,就一个韩德还凑数。 天下第一谋士,司马懿,天下三分,尽归司马。别人打的你死我活,最后都是为他做嫁衣。毒!毒也是智慧的体现嘛,只不过是不正当的智慧罢了!

天下第二谋士,贾诩,徐庶。贾诩徐庶都有个特点,全身而退,就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是谋士的一种境界!谋身再谋国。

天下第三谋士,诸葛亮,周瑜,陆逊,郭嘉,庞统,法正,吕蒙。不用说都是些,光长脑袋没长心的家伙,诸葛,你说你要是多花一点时间在刘禅身上,少沽名钓誉,那蜀国又是另一番光景。周瑜不论是不是仗着自己是开国元老,但是孙权一党已经这么认为了。陆逊走周瑜的老路,老是在孙策的儿子和孙权争,这是别人主公的家事儿,你管的可真宽,不让你死让谁死。郭嘉是个奋不顾身的蠢材,庞统是个急功近利的蠢材,法正是个自交自傲的蠢材,吕蒙,你不读书以前还可能多活几年,你和周瑜陆逊一党,搞什么孙家的大事儿,国家栋梁不是国家!

天下第一美女,甄妃 ,美得曹操动心了,曹植动心了,曹丕动心了!袁绍他儿子就更别提了,这并不是说四票,而是这些人都是有权优势的人,美女见得不少吧!

天下第二美女,貂蝉,倾国之人!董卓,吕布都是因为她啊!当然了说她第二,可能不服,但是曹植没有很色的名声啊!董卓,宫女都搞,吕布是将领的妻子都不放过的!有可能是两人色鬼投胎!

天下第三美女,大小乔,糜夫人(糜芳之妹)等一众美女,字数太少,不可考!

三国演义感悟篇二
《三国演义给予我的人生感悟》

生活闲隙,品读国粹《三国演义》,思绪跟随它逆溯时间洪流,游历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不禁被它的波澜壮阔深深吸引,神为之夺。搁卷感叹的同时又觉感悟良多,反复品嚼,受益匪浅。

翻开扉页,伴随一首低吟的挽词,顺着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溯流而上,金戈铁马的气息扑面而来,世界瞬间便纷乱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之乱暴发了。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桃园结义了。

“宁可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曹操擎着犹自滴血的长剑,冷漠的面庞令空气也为之冻结。群雄并起,成王败寇!

一场生与死的角逐在利与欲的驱使下上演了。

战火开始在每一寸土地上肆虐,犹如蝗灾过境,啃噬成一幕幕残垣断壁,遗留下一片片惨雾愁云。

饿殍遍野,血流成河。

到处是流离失所的惊慌,到处是妻离子散的哭喊,到处是病痛折磨的呻吟。

一曲催泪断肠之殇在天地间游荡,无情地回旋。

三国,这个时代无时不刻不在诉说着它的残酷和哀伤。

审视历史车轮的辙痕,不难想见,战火烧过的地方,祸害最深的永远都只是平民百姓。

然而,他们的生命并没有书写着“卑贱”二字,甘心任由宰杀?只能听天由命?不!他们没有自甘堕落,他们也有思想,他们也会愤怒和反抗。

男儿何不带吴钩?

是谁的召唤萦绕在耳畔低声呢喃?

是不屈服的灵魂,是骨子里的血性!

胸膛里的血液开始沸腾燃烧,男儿们穿上戎装,跨上战马,纷纷奔赴沙场投访明主,用血和泪坚守着心中执著的那一道光明。

于是,一幅幅震憾人心的画面悲壮放映,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扼腕叹息,让我们感动流泪。心绪随之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空城拂琴,单刀赴会。他们的从容不迫。曾让多少人拍案叫好?

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关公偃月刀挥落的地方曾令多少豪情男儿为之热血沸腾?

落日余晖中的长板桥,张飞那一声炸雷似的虎吼震碎了曹营多少士卒的胆?百万甲士在单人单骑面前踟躇不前。那人横戈立马的影子此刻竟是魔神般高大!这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大勇气,俯视古今,谁堪比拟?

羽扇纶巾,登临绝顶的才智,感念临终托孤他六出祁山。出师未捷身先死,五丈原上他流下了泪水,这个风华绝代的男子用一生诠释了那一份至死不泯的忠诚!

围城上燃起的烽火,北海岌岌可危,那于兵戈铁戟中冲杀而来的一骑,只因母命难为,身为子女的孝义使人淡忘了生死!它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字--东莱太史慈。

《三国演义》,它教予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魄力、勇气、忠诚和孝道。

刘备的仁德,关公的重义,孔明的智谋,三顾茅庐之礼,桃园结义,同生共死之信。仁、义、礼、智、信这些崇高的品质都在《三国演义》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在它曲折迂回的情节中,无不蕴藏着对人生的启迪。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郁郁而终,天之骄子的陨落使人明白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他的事迹提醒人们要明辩忠奸,勿信谗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虽是乱世奸雄,为了充盈军资甚至不顾道德谴责盗坟撅墓,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他的成功有目共睹,它告诉我们“欲成大事,须不拘小节!”

乐不思蜀告诫世人不可玩物丧志,大意失街亭警醒世人不可骄狂自大,应谨小慎微。三顾茅庐教予人们礼贤下士。越是细心阅读,感悟收获便越多。如果我们把从它字里行间学习到的人生道理都运用到生活中,又何愁事业不成功?何愁家庭不美满?何愁国家不富强?

政治外交,我们需要从容不迫的冷静,保家卫国,那份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可或缺。侨居四海,当不泯赤子情怀。子女孝顺才能使家庭和睦,谨小慎微才不致于铸成大错。一个团体若能有一个礼贤下士的领导者,它的向心力将更加凝聚牢固,这样上下一心,兢业奋斗,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三国演义》能教予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研习。请不要用单一看待小说的眼光去看待它。它不仅仅只是一部小说名著,它更是一本沉重的历史教科书,这是前人血和泪的凝结。阅读它,是一种亲切和蔼的感觉,犹如与历经沧桑的老祖父贴心地交谈,他会把他用一生归结出的人生道理向你娓娓叙说,帮助你矫正身姿,让你行得更正,走的更直。

如今,三国这个磅礴大气的时代已经从岁月中匆匆走过,漫随着浩淼的江水远远离去,只留下一道道高大伟岸的身影供后世仰望,但他们的气节、他们人生领悟的精髓都已经凝注成了一本书,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是他们留予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艺术也是教育在历史衍变熏陶下长久积淀得来的瑰宝。它将随同着亘古流淌的两河流域一齐哺育整个中华儿女,它会用它慈柔的光芒洗涤一个民族的心灵。这样的文化将注定要被人们世代延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它将注定要在时间的河流里熠熠生辉,源远流长。

2

三国演义感悟篇三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打开《三国演义》,里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当时社会,分离久了就会统一,统一的形式久了就会分离。我觉得我们班里的同学有时也是这样,几个人好好的在一起,会因为矛盾而分开来,过了不久,关系好起来,又重新团结在一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因此,第一句话就激起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致。

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一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第一百二十回三分归一统,我认识了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刘备;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的曹操;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孙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杀气腾腾的张飞……刻画的近二百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就是关羽了,为什么呢?他有一颗正义的心,集重义气、大志于一身,立下了许多奇功: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镇守荆州、水淹七军等等,他为人仗义,打仗速战速决,办事果断利索最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就是诸葛孔明了,能神机妙算,想出许多计策,如用空城计退司马懿,用草船借到十万支箭等等,诸葛亮成了聪明智慧的代名词,这都要归功于他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因此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好好地读书,只有把书读好了,读懂了

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才会有成功的一天。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人,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求才能被幸福的阳光照亮。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着无穷的智慧,里面的哲理我们往往不能容易读懂,只有好好读,反复读才能把这本书读好。

新世纪五(2)班罗钧耀

2011年5月15日

三国演义感悟篇四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05微电子 陈涛 学号:P30514041

人们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我们不考究它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多少是虚构的。就其思想上,其中有很多迷信色彩,如: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五丈原祈禳北斗等故事。

汉朝没落时到处一片混乱。开始是黄巾造反,这时刘、关、张三人结拜为兄弟。其实三国中刘备、孙权、曹操三人中,我想应该算刘备运气最好,刚要出来为国家作贡献就碰到关、张二人,这两人在三国中应该都是无人能敌。后来又请出了诸葛亮这个智多星,又得到了具有万夫不挡之勇的五虎将军。虽然刘备后来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而我本人却认为刘备并不是个英雄。我们知道三英战吕布,讲刘、关、张和吕布厮杀。开始是翼德喝住吕布与其厮杀,后来云长也来帮忙,再后来刘备也来“助战”。《三国演义》里写刘备上场时是用“助战”。我想刘备顶多只能分散吕布的注意力,上去也没什么关键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云长的勇猛,杀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都成为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而张翼德当初在吕布夜袭徐州时,翼德已“酒犹未醒,不能力战”,然而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亦可见张飞之勇猛。后来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更加突现张飞的勇猛。刘备呢,整个《三国演义》中就是三英战吕布时看到他“有勇”,其后就只有“今久不骑,髀里肉生”。在智谋上面,刘备也没有过人的谋略,高超的战略,刘备能打胜战全都依仗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刘备能打几次胜战?剿灭黄巾时有功,是仰仗着关、张的勇猛;成功突破曹操的围剿,倚赖的是徐庶的智谋;奠定蜀国基业,依靠的是诸葛亮的奇才。刘备能做的就是对诸葛亮的言听计从。然而后来他孤注一掷,为报关、张之仇,不顾孔明的反对,坚持攻打东吴,最终大败而归。正如杜甫所言“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由此可见刘备无勇无谋,确实称不上英雄。那为什么当时世人都称刘备是枭雄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刘备胸怀大志,有一些心机,又有关、张辅佐吧!为什么说刘备有心机呢?大家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讲“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了,碰巧这时电闪雷鸣,他就说是被雷声吓住了。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他卖命呢?刘备有大汉皇叔之名,而曹操是汉贼,孙权也只是一方霸主,所以一些忠义之士选择了刘备。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人物,他的神机妙算真可谓有如天助,令人钦佩赞叹,也是后代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偶像。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点可能与历史事实不符,但这正映射出了后代文人的梦想,他们都期盼着与明主相遇、相知,然后大展宏图、尽职尽忠,以报明主的知遇之恩。然而哪来那么多好事,他们始终难以逃脱怀才不遇、大业不成的命运。当今社会亦是如此:以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而现在,毕业生必须自己找工作,甚至有些大学生仗着自己有大学文凭,在招聘会上乱投简历,然后总希望有公司主动来和他联系。却不知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不能等着公司来“三顾茅庐”。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曾谈到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其中原因众多,我们只谈一点:诸葛亮选择投靠谁,就像现在的毕业生选择公司一样。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是因为曹操太强了,手下已有众多的谋士,发展空间不大,而他的理想是与管仲、乐毅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名相。不选择孙权是因为孙权空间太小,而且周瑜,张昭跟孙权的关系非比寻常,去了也不

会被重用。而当时刘备虽然弱小,正缺谋士,得如此大才,必当重用,而且刘备是大汉皇叔,在当时代表的是正义,并且他很早就预料到将来会三分天下,刘备会雄踞一方。而现在大学生选择公司也跟这个情况一样,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大公司,好像三国中的曹操,势力雄厚。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大公司的门槛一向都很高,就算进了,也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有些毕业生并不了解市场行情,选择像三国中的孙权那样中小企业,也没有大的发展前途。很少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能够慧眼识珠,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在这些小企业中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诸葛亮能够正确地选择明主,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现况有很深刻的了解。当代大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要培养洞察力,正确的了解市场行情。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立了头等大功.他到东吴舌战群儒,激孙权与刘备联盟,这都表现了他杰出的外交才能。那时周瑜一心想除掉诸葛亮,可诸葛亮不想因私事而影响大局,于是处处忍让。周瑜让他三日内造出十万只箭来,他虽明知道是周公瑾想借此杀他,还是立下军令状答应了。而周公瑾实在器量太小,容不得孔明智谋在他之上,在双方联盟的情况下还多次想置孔明于死地,最后被气死。死前还叹道“既生瑜何生亮”!当代大学生要汲取教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不能嫉贤妒能。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虚心学习,切不可像周公瑾那样以自我为中心,遇到比自己有才能的就容不下,最后反是自食恶果。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后来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对后主也忠心不二。他对刘备的忠诚,值得我们钦佩。然而我认为,辅佐刘禅并不是明智之举,刘禅并不是明君,诸葛亮只是出于对刘备的忠诚才继续辅佐刘禅,在当时可能是理所当然。扶不起的阿斗到底有没有辅佐的意义?我认为孔明辅佐他并没有什么意义,三国时战火连天,最终必定要统一,像刘禅这样的君主能统一天下吗?孔明这样的忠义只是种封建思想,并不可取。当然,这是我们后人的看法。在当时社会的人来看,孔明的做法就是正确的了。孔明素知魏延有反骨,却留在身边,并不杀害。后来五虎将军只剩下赵子龙了,蜀国急需将才。孔明能充分的利用魏延的价值。孔明死后魏延造反,孔明在临死前遗计于杨仪、马岱,之后用此计斩了魏延。孔明能用魏延,也能控制魏延,使他不能造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也不能由于一些人有缺点而不能用其才,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也要尽量帮他们改正。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述成一个奸雄。其实前期,曹操也是忠心为国的,他也曾参加过平定黄巾的战斗,也曾不顾生命危险谋杀董卓这个汉贼。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平定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可以说那时的军阀混战基本上都是曹操平定的,那时的他虽然骄横跋扈,自立为魏王,但并没有自立为帝。这是明智之举,他要号令天下,就要利用皇帝的名义,成为正义之师。而董卓却一上位就要另立皇帝,后来又要自立为帝,处处表现出了他的狼子野心。论曹操的功绩,他是个英雄,而他却是反汉室的,是时代的逆流,所以也可以说是时代的局限性成就了一代奸雄。而我认为三国中也只有曹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他手下的谋士多不胜数,其中贾诩、荀攸、荀彧、郭嘉、程昱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曹操的武将也很多,其中夏侯惇、张辽、许褚、典韦、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都勇猛过人。与曹操比起来刘备、孙权就显得太单薄了。他并不是像刘备那样依靠某一个人成就霸业的,也不是像孙权那样只是继承父兄的事业,他完全是靠自己打下天下的。有人说曹操杀杨修是嫉贤妒能,其实不然,杨修是很聪明,曹操对他也是很欣赏的,他封杨修为主簿。而杨修却不安分守己,他介入了曹操的家事,他帮助曹植取得王位继承权,设计要曹操废长立幼。这曹操岂能容忍,必定

不会放过杨修。而不是因为杨修的才能出众。曹操其实是爱才的,当初关羽过关斩将,他也没有迁怒于关羽,还下令手下放行;赵子龙在乱军之中救出刘禅时,他也下令手下不要放冷箭,更可见其爱才,惜才之心。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有的以文韬闻达于世,有的以武略显著于人。而当今社会也一样是人才济济,我们要实现我们的理想,就要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而诸葛亮是很多大学生的偶像,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知识,但也不要忘了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有些思想我们要摒弃,不能全盘接受。

专家点评:本文主要谈对刘备、诸葛亮、曹操三人的感想。作者能结合实际谈一些感悟,所谈大都言之成理,可见作者是认真思考过的。本文语言也较通顺,条理也很清楚。

魏世民

三国演义感悟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是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他们分别为两国的重臣,且皆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而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在与司马懿交手之前,他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论才干,论智慧,诸葛亮较司马懿略胜一筹,可二人功业却相反。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正是因为他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死于五丈原,死在跟司

马懿的对抗当中。

对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正式出场,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称赞:司马懿“乃世之英雄”。 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这些人他全不放在的眼里,唯独将司马懿视作他的真正对手。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巨大缺陷,他不像曹操、周瑜,这些人都有突出的性格优势,同时也有明显的性格隐患,像曹操性格多疑,周瑜气量狭小。这些性格缺陷,易于被人把握,在真正的战争中,容易受到致命的攻击。虽然司马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是也没有太大的缺点,所以谁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非常难以对付。

诸葛亮“六出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无遗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最后他也没有消灭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

我们看到,诸葛亮一直打胜仗,甚至让司马懿在上方谷险些丧命。但最终司马懿还是保存着实力,还是没有被打败。诸葛亮好像胜了,但从来没有大胜,没有彻底地胜;司马懿好像败了,他却也没有被彻底打败,因为他始终是有实力的。

在魏蜀两国长期对峙中,正是司马懿的坚忍不拔才一次一次地阻挠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从而成为诸葛亮战略上和战术上的真正对

手。

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那股软磨硬抗的劲儿。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坚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战术就是: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

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六次,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在北伐中算无遗策,多次打败了司马懿,但却没有彻底打败他。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难题是粮食。蜀军的粮食要通过千里栈道运输到战争前线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时间利于魏不利于蜀。虽然诸葛亮认识到这一形势,但却没有从战略方针的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司马懿认识这一形势,采取了软磨硬抗的战略决策,最终活活拖累死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诸葛亮赢得一场战役,却输掉整个战争。

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情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北伐时,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亮。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

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所以我认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 ,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他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

三国演义感悟篇六
《《三国演义》读后感》

让“忠义之花”开满心田

————读《三国演义》有感

要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名字起的好,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愿苟同,因为毕竟“演义小说”只是小说的体裁之一。可我却要说这个书名真乃画龙点睛之笔!它不单是演绎一段三国时期的历史,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义”字贯穿全文,当然也不乏“忠”字作陪衬,在世人眼前呈现出一幕精彩的“忠义”大戏。

可能又会有人说,如今这个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论已深入人心,还有什么忠义可言,“忠义”是仅适于英雄身上的词汇,我们一介草民,何需忠义二字!我只能慨叹社会的发展让人性已凉薄至此,就连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也可抛弃吗?我坚信:我们今日依旧迫切需要这样的忠义品质,千百年前的儒家思想依然能在今日绽放其绚丽光辉!

何谓“忠”?不仅有“臣事君以忠”,还有平常人际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对刘氏一族的忠心,就连鬼神也要为之动容:面对昏庸之主刘禅,他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死不负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嘱;关羽忠义无双,“身在曹营心在汉”便是最好的见证。可反观吕布,反复无常,为了钱和女人,先后杀了丁原和董卓,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三姓家奴,留之何用!”最后的下场只能是惨死曹操之手。对于这样的忠君之道,演化到今天便成了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员工对老板的忠诚。现在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个公司没待几天就想着跳槽,最后一年到底还只是底层的一名小员工,而那些踏实苦干的人却总有一个升职的机会。其实,并不是为了钱就可以抛弃一切的,我们的内心里最起码要有一条做人的准则,要忠于自己的事业。这不仅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更在某一方面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身边亲朋好友的忠诚。看到“桃园结义”那一回,我深深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信念所震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对兄弟手足之情坚定的维护。宋弘敢于拒绝刘秀,“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对亲人的忠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忠恕之道”。下级对上级要忠诚,妻子对丈夫要忠贞,为人处事要忠厚„„ “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最后的归宿和升华,被尊为至高、至上、至美的道德境界。古往今来,“忠”成大器,“忠”是所有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共同特点,我们怎可能不让“忠”这一难得的优秀品质在今日发挥余热呢?

俗语说“忠义不分家”, 我当然不会忘记大力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义”了。“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义”不只是表现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更突现隐含了一种人道上的“义”,是从战争计谋演化中体现出来的,代表性的就是刘玄德的仁义之德。虽然这种仁义之德近乎伪,但若大力宣扬,也能多多鼓舞人们做一个仁义之人。另外,关云长义薄云天,气贯长虹;郭靖也是侠肝义胆;乔峰用他的生命将对朋友的义气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当下我们身边也不乏讲义气的朋友,这样的义气也有传承下去的必要,可这个“义”字不仅指的是义气,孟子曰:“声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用现在的话来说,前者指物质生活的需要,后者则是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孟子认为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宁可舍生取义。我不奢求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最起码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正因为“利”与“义”是相对的,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正义、忠义、仁义之人。

说实话,我以前并不认为“忠义”二字有多么重要,但是《三国演义》却让我为这两个字感动,我们需要忠义,让“忠义之花”开满人人的心田,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三国演义感悟篇七
《读《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与感悟》

读《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启示与感悟 《三国演义》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里有很多领导、同仁都研读过,也都了解书中的内容。

我读三国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对三国并没有什么好感,只是认为做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读一下我国的名著,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初读三国,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给迷住了。比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关羽的义气千百年来成了男人心目中的典范,被封了神。张飞的鲜活个性,诸葛亮的高超智慧和谋略;周瑜的英才早逝等等都让我着迷,爱不释手。三国绝对是一部好书,百看不厌。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看三国,突然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不单单是一个故事了。三国之所以成为古典名著,除了故事的精彩,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人品味人生,品味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书中奥妙之处。

三国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写人物,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活,有血有肉!但在写人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人做事一切都不能“过度”。过度了,本来是好的也会变成坏的。这是我读三国从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中最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就这么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人物,却也有着致命的缺点!“多疑”,这也是写的最多的地方。诸葛亮在多次与曹操的较量中都充分利用了他的缺点,就连傻张飞在长板坡都知道利用疑兵之计使曹操上当!“多疑”最终也藏送了他的生命,这不能不让人有点扼腕惋惜!他有偏头痛,但在当时,华佗是唯一能救他性命的人!当华佗要给他开颅做手术时,他当时就疑心华佗有意害他,以致最终把华佗扔进大狱!死在狱中。同时也宣告了曹操自己的死期将近!读到书中这段时,我不禁感慨,这样一位英雄,却偏偏生性多疑,如果没有这个缺点,再多活几年,历史是否可以改写呢?

小说中另一个男主角关羽。大英雄吧?过五关斩六将,割骨疗伤。多大的义气,多大的英雄气概呀!在当时的三国里,关云长可谓是大大有名。正是这样的一位人物,也有缺点,狂!目中无人!最终导致败走麦城,留下千古遗憾!读史以鉴,一个人处身立世,不论你有多大的才气,获得多大的成功,谦虚待人待己,你才会一直成功下去,否则可能会像关羽一样败走麦城!

小说中的周瑜,周郎!年少有为,意气风发。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真实的事件是他独立打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对诸葛亮的描写都是虚构的,就连草船借箭这样事都是周瑜做出来的,而非诸葛亮。就这样的一个有才气的年轻军事家,偏偏气量狭小!眼中容不下比他智高一筹的诸葛亮,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临死时还大喊一声“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而且还大有人在。性格决定命运,今天的人们,为了有效的应对生存发展的挑战,首先应该练好自己的性格,做一个大度的人,因为这是成败的关键。现代人生存压力大,经常会有很多烦心的事,所以我们要不锻的修炼自身的性格,做一个有度量的人,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进步。

诸葛亮:小说的第一男主角!羽扇冠巾,智谋超人,忠心耿耿,为了忠于刘备,死而后矣!他神机妙算,每战必胜,用人,用计,可以说在三国中没有比他再厉害的了。但是他的缺点是自恃聪明,不识实务!他刚出道时,他的老丈人就说他“生不逢时”。这个道理他自己也懂,但他偏不识实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梦想着帮刘备实现霸业,统一全国。他带兵六出岐山,最终以累死的结局而告终!

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梦想,但要客观分析事物的存在价值和可行性,而不是一意孤行地去追求毫不现实的梦想!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个性完美的人物不多,我认为赵云算是其中之一吧!赵云在三国中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有勇能谋!忠义耿直!在三国所有战将当中,论勇,赵云仅次吕布,排名第二,论谋则胜于吕布,所以在三国中,战将的头把交椅应当属赵云。这样一位大将,他的威名应胜于关羽和张飞!功劳也不比关张小!刘备和诸葛亮都喜欢赵云,甚至刘备直呼子龙为四弟。但赵云做事卖力,做人低调!比起关羽的“狂”、张飞的“暴”则更显大英雄气节。他虽功高,但从不与关张争功,他清醒地知道,刘关张是三位一体的,他充其量排老四,所以每遇到功劳,总是谦让于关张!这也是他能与关张和睦相处的原因吧?就是这样一个人,既有才华又有谦与让人的美德,最后得以善终!所以值得朋友们借鉴的是赵云的做事高调,做人低调!

《三国演义》能教予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研习。这是前人血和泪的凝结。阅读它,能帮助我们矫正身姿,让你行得更正,走的更直。

虽然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三国中的智慧在当今同样能够被人借鉴。《三国演义》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这种文化必将被人们世代沿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它将注定在时间的河流里源远流长。

三国演义感悟篇八
《读《三国演义》感悟曹操》

读《三国演义》感悟曹操

以前读书时看过《三国演义》原著,后来也看过电视剧。最近再看,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受,尤其是曹操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而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描写最为成功的当所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粉墨登场的众多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还是曹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受当时“尊刘反曹”思想的深刻影响,曹操被描写成一个反面人物。而随着《三国演义》的不断深入人心,曹操的坏蛋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允许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曹操是英雄也好,是奸臣也罢,抛开这些不论,单就历史上曹操的军事和政治思想,我想对现今的社会,也是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的。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能够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最重要的就是是“唯才是举”和“赏罚分明”这两点。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

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举例说:陈平并不是一个纯厚的人,苏秦也并不守信用,然而陈平辅佐汉高祖奠定了西汉的帝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因此曹操认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处和缺点,又怎能废置他们不用呢?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决心刷新政治,曾给献帝上了一份表章,提出十四条改革建议。他在前言中强调了要富国强兵,必须推行“用贤任能”的政策,体现了他注重从能力这个角度考虑人才选拔的思想,直接激励了将士谋臣们的能力发展。此外,曹操还继承了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思想,“拨于禁、乐进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 ,且上表汉献帝,均封三人为将军。这对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使将士们都认识到,凡有某方面的能力者,都可受到重用。既满足了将士们的个性心理需要,又考虑到了这种作法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获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诚,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并吸引了不少敌人营垒里的名将谋士弃主来投。这说明“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当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是曹操势力由小到大,最终取统治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组织发挥较大的群体效能,就必须重视个体的能力。曹操在东汉末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曹操在其《孙子注》中也明确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公元207 年,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后,为了激励将士继续为统一战争贡献力量,下令封赏功臣。他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 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意思是说,我(曹操)起义兵平叛十九年来,每战必胜,这并不是个人的功劳,都是与将士谋臣的奋勇作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的。现在天下并没有安定统一,我应当同大家一起去为之努力,又怎么能安心地独自享受这些功劳和荣誉呢? 现在要尽快定功行赏,安抚将士。不难看出,曹操在另一方面,曹操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他“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加强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颁布了《败军抵罪令》。他说:“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意思是说,自从我(曹操)派遣将士出征以来,只赏有功的而不惩办有罪的,是不符合国家大法的。众将带兵出征,打了败仗要按法律治罪,造成损失的要免去官职和封爵。这样,使将士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紧张,强化了将士们的责任感。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而且贯彻执行过程中十分严格。曹操这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对于我们现代的管理心理研究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曹操是封建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其思维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蕴涵着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如果能取其精华运用到我国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发挥当今企业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作用,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意义。

三国演义感悟篇九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数日后,绍引兵至。耿武、关纯拔刀而出,欲刺杀绍。绍将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绍入冀州,以馥为奋威将军,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尽夺韩馥之权。馥懊悔无及,遂弃下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却说公孙瓒知袁绍已据冀州,遣弟公孙越来见绍,欲分其地。绍曰:“可请汝兄自来,吾有商议。”越辞归。行不到五十里,道旁闪出一彪军马,口称:“我乃董丞相家将也!”

乱箭射死公孙越。从人逃回见公孙瓒,报越已死。瓒大怒曰:“袁绍诱我起兵攻韩馥,他却就里取事;今又诈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报!”尽起本部兵,杀奔冀州来。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国演义感悟篇十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1、《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他们为此结为异姓兄弟,留下了“桃园三结义“ 这一千古绝唱。因为他们有一心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任何挫折和磨难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始终团结在一起,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后来的结拜都夹杂着个人利益,没有被后人认同。我们现在结交朋友也是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志存高远, 才能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去拼搏。千万不要结交那些为了吃喝玩乐而走进你的人,更要远离那些总是斤斤计较,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董卓废汉帝自立陈留王为帝,曹操为了除去董卓献宝刀的故事,读起来扣人心弦,为曹操捏一把汗。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这样的人,但是曹操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胸怀是举世无双的。曹操能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向董卓献刀,他的勇气就让我非常地佩服,是一个正义之士,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坏”,他有正义的一面。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他光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做错了一件事就认定他是一个毫无是处的人,应该有一个宽容之心,理智地看待人和事物。

3、《三国演义》第五回讲到,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决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主将作战故事。虽然三个人和一个人作战,

但吕布毫无怯意,而且越战越勇,勇气和胆识让人钦佩。我们学习和生活也要这样,要苦练能力,要踏实地学习,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艺高 人胆大,不怕任何考验,不惧怕挫败,永远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

4、《三国演义》第八回讲到董卓身为太师骄横自恃、妄自菲薄,常常以“尚父”自居,以皇帝的礼仪出行,还把自己的所有亲属安排到朝廷。另外,还建设豪华的宫殿,贪污财宝不计其数。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因为董卓的骄奢淫逸使他被大臣们所唾弃,最后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认为自己有了权力与金钱就等于有了资本,目中无人,过着奢侈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后都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习那些勤俭节约,有着高尚情操的人,被人所尊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5、《三国演义》第十回讲到曹操举贤纳士,真心诚意的广泛招纳贤能,是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这期间,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贤士之间相互举荐,互相推举的感人局面。荀彧最先来到曹操门下,他举荐了程昱,程昱举荐了郭嘉,郭嘉举荐了刘晔,刘晔举荐了满庞、吕虔,二人又共同举荐了毛玠。这种连环举荐实际上为曹操确立三分天下的形势打下了人才基础。可以看出,当时的贤能之士都是比较大度和宽容的,能够在封建社会下,做到不嫉妒他人的才能,还敢于举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现在人,多事互相猜忌,相互妒忌,更难做到推荐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来领导自己,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要向古代贤能之士学习

6、《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讲的是曹操用计大败吕布,攻陷濮阳城,吕布被迫弃城而逃。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武夫始终只能当将军。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勇无谋,空有一身武艺和力气,在深谋远虑、诡计多端的曹操面前,就显得很笨拙,很无能。其实,吕布的谋士陈宫几次很好的建议和计谋,但不被重视,最可气的是吕布与曹操会面,竟然不知道是曹操,还放走了曹操,看来真的是空有一把子力气是不能成就大事啊!现今时代,我虽然不需要用什么计谋,但是也要做到既要有一身本领,更要有智慧和思想,要懂得用恰当的方法去赢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讲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吕布攻取了徐州城。从中我们看出吕布是反复无常,重利轻义的人。以前认丁原为义父,因董卓以财宝相送,吕布便杀了丁原。后番又认董卓为义父,因王允和貂蝉巧使连环计,又杀了董卓。今番投奔刘备,因刘备、关羽不在,张飞醉之,趁夜把徐州拿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今社会,都要固守诚信,要有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能因为有了利益就背信弃义,最终会落得千古骂名。

8、《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讲到孙坚之子孙策,年18岁,为不能继承父亲遗志,图霸一方而着急落泪,旧部朱治、吕范献计,向袁术借兵。孙策以父亲的传国玉玺为证,借兵攻取秣陵,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收降太史慈,并击败吴郡严白虎叛乱,至此在江东开创了基业。 孙策18岁就有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他礼贤下士、严整军纪、爱护百姓,被东吴百姓称为“孙郎”。现今时代,18岁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远

大志向。周总理留学的时候,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志,最后成为全国人民爱戴的总理。我们要学古人,学习革命先烈,从小立志,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9、《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到曹操在行军路上见麦田成熟,下令将士不许践踏麦田,违令者斩。但是,曹操的马因飞鸟得惊吓,冲入麦田,破坏了大片麦子。曹操割发代首,将士悚然,无不畏惧军令。曹操治军严格,所以军令畅通,军纪严整。我们任何一个集体和团队,也要严格各种纪律,用铁的纪律来约束所有人得行为,让想违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步调一致,形成合力,这个集体才会有无往而不胜得战斗力。

10、《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得到谋士徐庶之后,就很器重他,便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学,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亲抓以此逼迫徐庶来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没有为曹操出一条好计策。这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代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互相桎梏。

11、《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邀请刘备到小亭畅饮,煮清酒,论天下。席间,刘备问曹操,谁才是一统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这时正值雨季,雷声大作,刘备忙捡起,不慌不忙地掩

饰说:“雷声一阵,吓得筷子掉了”。曹操因此没有多起疑心。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说明刘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强的。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尔虞我诈的场景很少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谈话还是很多的,这就要求谨言慎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甚至过于张扬都会招来人的反感,要机智、巧妙地回答,要善于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赢得大家的欢迎和尊重。 12、《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讲到曹操让张绣写书招安刘表。贾诩说:“刘表喜爱结交文人名士,要派个名士才可以“。孔 融推荐一人,名叫祢衡,字正平。曹操召见祢衡,祢衡口出狂言,把文臣武将贬得一无是处,还自夸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曹操见其狂妄,让其做一名击鼓的乐官,后被曹操用去招降刘表,因粗言不逊被黄祖所杀。可见,古往今来的英豪,不论是有多大的才学,有多大的本领,都要谦虚谨慎,要靠真本事说话,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大家所唾弃。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超群,也不要自卖自夸,要靠实际的工作成绩来赢得大家的尊重和好评。

13、《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讲到关羽探知刘备在袁绍处时,写书信封,辞谢曹操。信中说:关羽早年追随刘皇叔,誓同生死。如今辞别,不是不感激丞相的大恩,只是当初的承诺不能违背。曹操挂回避牌,遵守许诺,放关羽离开。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爱护是罕见的,倾其所有,但是关羽仍不忘故交,不弃故盟,这就是一种诚信,是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