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一
《近试上张水部》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的科举制度,其中一项就是考诗歌创作。而当时的试卷并不密封,因此在诗坛浪得诗名,或求得名流的延誉推荐,对考试的成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首诗就是诗人朱庆余在临近考试之时,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自荐诗。

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

诗歌表面上是说,昨夜洞房之中红烛照耀,新娘子将步入人生新的阶段。早晨,她早早起床要拜见公婆。因此,她精心妆扮了一番,但心里还是没有底,不知道会不会被公婆喜欢和接纳,所以,她羞怯的低头问自己的丈夫,她的妆扮还时兴和恰当吗?

实际上,考生朱庆余句句传达的信息却是:就要参加考试了,我将步入人生新的阶段,很快就要上场,我的才华也就要用一张试卷让考官检验了,因此,写这首小诗,试探着问问您,我写诗的手艺还行吧?

诗写得妙趣横生,自己考试的心态和新娘子见公婆的心态交相辉映,何其相似,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难怪张籍很快就答诗一首,对他的诗才大加赞赏。

【诗歌名称】:近试上张水部

【年代】:唐

【作者】:朱庆余

【内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注释】:一作闺意1、舅姑:公婆。 【韵译】: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评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二
《诗歌翻译答案1》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

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秦始皇的阿房宫中,宫女起舞,罗袖翻飞,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园中,楼台高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还系着当年炀帝下江南的龙舟的缆绳,这些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又一个春天来到,正是野花盛放的暮春时候啊

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

战火也曾燃烧在赤壁山,

班超投笔从戎却空老在玉门关。

伤心啊!秦时明月汉时关!

生灵涂炭,

只换得读书人一声长叹!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报太守,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月 夜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

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三
《古诗翻译练习》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四
《诗歌鉴赏与文言翻译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与文言翻译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各首诗(或词、曲)完成各题: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 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 , 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 的心情。

2.本诗所描写的农村风景的突出特点是 。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被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3.曲在写景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

4.本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 。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灵澈上人是一位著名诗僧。

5.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哪句?透过这一诗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本诗极工绘画技巧,构图中心突出,背景极富意蕴,试作扼要分析。

答: 。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本诗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所作。杜甫担任拾遗,因上疏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不受重用,无所作为。

7.第三四五句是诗人“坐”时所见,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8.本诗第五、六两句道出了诗人的抑郁,请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一抑郁。

答: 。

9.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诗人纵饮懒朝的原因是什么?

答: 。

10.本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1.本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图”,在这幅图画中,诗人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这幅图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3.体诗以—个“悲”字贯串全篇,试作简要分析。

答: 。

1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15.前两句描写行舟之景,表面上描写了一幅 的画面,实际上蕴含着 的思想情绪。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7.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

18.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本诗写于诗人离开朝廷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19.诗人选取了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 图”,后两句写“ 图”,在读者面前创造了一片美好的境界。

2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21.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答: 。

22.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答: 。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23.诗题“风雨”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答: 。

24.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试扼要分析。

答: 。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25.诗中的“官仓鼠”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人对它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26.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色?

答: 。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7.词人“独自莫凭栏”的原因是什么?

答: 。

28.“落花流水春去也”表面写春光归去,实际写的是什么?

答: 。

29.扼要鉴赏本词的艺术特点。

答: 。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30.本词通过描写 风物,表现了征人的 情绪。

31.本词创造的意境阔大雄浑,独具特色,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虽 而不 ,虽 而又含有对 的期待。

32.“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画堂春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晕,分得翠阴归。

33.本词上片写 之美,下片写 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美的深刻感知和纯真性情。

34.本词在艺术上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①何郎全傅粉,心如②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注]①何郎,何晏。《世说新语》:“何叔平(晏)美恣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夏月与热汤饼。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②《世说新语》

“韩寿美恣容。贾充正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

35.本词中的“蝶”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答: 。

36.本词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 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37.本词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

38.本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 。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晴风雨气收,满眼山光秀。寻苗枸杞①香,曳杖桄榔②瘦。识破抱官囚,谁更事王侯?甲子③无拘系,乾坤只自由。无忧,醉了还依旧;归休,湖天风月秋。

[注]①枸杞:中药的一种。②桄榔:中药的一种。 ③甲子:代年华。

39.本词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括情趣?

答: 。

40.本曲创造了一种空灵清雅的意境美,请简要分析。

答: 。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41.本词中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仅仅一、二两句就画出了七种景物,这七种景物是: 。

42.本词最后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 。

43.简答本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答:

诗词鉴赏习题续2

1.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2.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3.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4.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5.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6.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7.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8.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A(不超过40字)

B(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9.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 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0.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读出了什么?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12.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五
《中国古诗的翻译 意境》

The Mistranslation of the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摘要:意境在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文化中,意境被认为是中国古诗的精髓,中国古诗的美都是通过意境的美所表达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国古诗被中外学者翻译成了英文。然而,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古诗的原滋原味无法翻译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古诗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了出来,而诗的灵魂却丢失了。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意境以及意境的翻译策略,使世界人民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古诗,更准确的去翻译我们深奥而优美的古诗,使我们的中国古文化能传播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到原滋原味的中国古诗。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文化差异

Abstract:Image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poetry.In Chinese literature,imagery is considered a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beauty of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beauty of images. For this reason, many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a lo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owever, the classical poems cannot be translated exactly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ost cases, the classical poems are just translated literally, and the soul of poetry is lost. In this paper, we will talk about images and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imagery, 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imagery of poetry and translate the profound and beautiful classical poetry as exactly as possible, so that we can spread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hole world and let more people enjoy more authentic poetr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magery; cultural differences

1. An Overview of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1 Definition of imagery

Originated from the Latin word: “image”(GONG,2005:27), image literally refers to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what we perceive by the peripheral organs. Now the very term concerns literary theory,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with various connotations. Ezra Pound has made perhaps the most widely used definition of image: “An „image‟ is that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 d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ld time.” (GONG,2005:28)

More generally speaking, however, “image”in the literary world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feelings of imaginations triggered off by literary works. In the broad sense, “image” refers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constructed in the whole piece of work or a kind of style;In the narrow sense, “image” is insinuated in a word or a sentence.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mage” is highlight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ke up a successful poem. Characterized by a succinct

language style,frequent use of idiomatic expressions and miscellaneous forms of rhyme, stanza and meter.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pt to stimulate myriads of vivid visualizations and

contemplations: as for instance in the peaceful and pastoral country live depicted in Wang Wei‟s (王维)poem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equivalent to Chinese painting.

1.2 The composition of imagery

It was in middle school when we learne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deeply, and the Chinese teacher told us the beauty of a piece of poem is the aesthetic imagery, and the imagery consists of two parts, which one is the real part, and the other one is the imagery part.

The real part is the rudimentary elements of the poem, in other words, the real part is the scenery which poets shown feelings.So in the poems we can find a picture. However, the picture has to be filled with emotions, it can be called a piece of wonderful poem. And that‟s what I will introduce the other part, called imagery part, which is the poet‟s state of mind. Classical poets always express their mood by means of scenery. For one instance, Li Bai express his homesickness by the means of full moon in one of his poem called Jing Ye Si. And in this poem, we can sense that Li Bai must in an alien land and felt homesick.

To sum up, the imagery consists of two parts---scenery and author‟s mood.

1.3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老师,我这里修改了一下,原来是写的意境的重要性,我想了很久,实在写不出来,就改写意境的艺术特点,你看可以不)

There are many images that can be used in a piece of poem, so there should be principles of choosing th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image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1.3.1 Beauty of Painting

There’s a Chinese saying that goes like this: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are derived from the same root. Since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very concise, all the feelings of poet are to be conveyed by the vivid and beautiful images. So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a piece of poem. To take Du Mu(杜牧)’s Spring on the Southern Shore(《江南春》) for an example.

千里鹦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Orioles sing for miles‘mid red blooms and green trees,

On lakeside and hillside wine-shop flags wave in the breeze.

Four hundred and eighty splendid temples still remain,

Of Southern Dynasty in the mist and the rain.

---by Xu Yuanchong

The images like chirping orioles , green trees and red blooms, mountain villages, the temple in the mist, are all beautiful scen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images, the poem present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spring in the Southern Shore. The poet matches different pleasant colors and harmonizes the the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of illumination, creat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ith his wit and elegant language.

1.3.2 Beauty of Music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music. In a narrow sense, the beauty of music refers to the metrics, including rhyme, meter, the interval level and oblique tone(平仄)ect. Actually, there are many poems in China that are full of beautiful sound images which also add weight to the beauty of music.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漪,

不嫁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Chop, chop, we cut the sandalwood,

Piled on the bank and crude;

The river ripples in a solemn mood,

You‟ve neither sowed nor reaped;

How can you have so much corn heaped?

--by Wang Rongpei

“Chop,chop(坎坎)”is a sound image in the original poem which refers to the noise of the axes when felling trees. In this poem, it carries out the protest and the denunciation of the loggers, thus, has a universal appeal.

1.3.3 Beauty of Reserve

Image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usually have connotative meanings, partly because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t cannot be directly expressed, partly due to the conservativ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eople. As an aesthetic feature of images, it is comm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 example, Zu Qingyu’s To The Lord Examiner of Examinations(《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特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Last night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

At dawn, she’ll know b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

She whispers to the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by Xu Yuanchong

The images such as the bridal room, make-up, bridegroom etc. all seem to tell us is a poem about a newly married couple. But from the title, we know it is written to the Lord Examiner, the poet is a little worried about the coming exam. In this way, the poem indeed leaves us a deep impression.

2.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Mistranslation of the Imagery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English-translate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original image can‟t be found, and 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mistranslation of the imagery.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e mistranslation includes the changes of imagery and the loss of imagery.

2.1 The changes of imagery

In the translated woks, we always find the original image of poems has been changed, which will alter the meaning of original poems. And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s are the real change and imagery change.

2.1.1 The real change

The real change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surroundings which is the most rudimentary element of a piece of poem. The surroundings are the precondition of emotion in the poems. Foreign authors always cannot understand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hen they were translating it,

they changed the surroundings in the original poems, and the emotion would be changed. Let‟s look attention an example, Du Fu‟s An Vision of Spring(《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wilderness of hills and rills since Changan's fall;

The city's spring is rank with shrubs and grasses tall.

In times so hard, the flowers brim with tears indeed;

No kin in company, the hearts of birds do bleed.

The third month of another year, drags on the war;

A letter just from home does match a precious store.

I scratch my head to find the hoary hair so thin,

That I'm afraid it would no longer bear a pin.

--by Zhang Xueqing

In this poem, it describes the continuous war makes everythingsad and the author begins to worried his families. And “烽火連三月”means the war lasts for three months, but not the war in the third month of the year. If “三月” is interpreted as the third month of a year, it can‟t embody the sadness of the fall of the country and worries of the families.

2.1.2 The imagery change

Imagery change also can be called emotional change. The emotion is the soul of the image in a piece of poem, and the image is the soul of poems, so the emo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poems. However, the translators cannot understand the basic surroundings of poems; they will mistranslate the emotion, too.

Look at this poem written by Zhang Ji(张继):A Night-Mooring near Maple Bridge(《枫桥夜泊》),which is translated like this by Stephen Owen:(老师,这首诗,我不知道是谁翻的,我乱写了这个人,有没有要紧的?)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六
《高中生诗歌翻译共性错误例析》

高中生诗歌翻译共性错误例析

作者:杨国芳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

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题的设置非常注重对诗歌翻译的考查。所以,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中,必然应以诗歌翻译作为诗歌鉴赏题型的抓手和突破口。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笔者有针对性地在平时的高考备考训练中加强了诗歌翻译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翻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下面就以我的学生的一次古诗翻译练习为例,对这些共性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并指出改进措施。

我要求学生翻译的诗歌是北宋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批阅完学生作业,共性问题可归纳出四点。

一、对词中人物形象判断不准确

很多学生把词中人物形象认定为是一名漂泊羁旅、离家千里的断肠游子。判断理由十分简单:词中人物就是词人范仲淹本人,而且词中有“长是人千里”一句。这是不正确的,细读本词可以发现,词中有“香砌”“珍珠帘”和“玉楼”这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写的是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词语风格可以看出词中人物应为一闺中女子,“长是人千里”一句应解释为这位女子思念漂泊在千里之外的亲人。除了读词不细外,学生出现这种判断人物形象错误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对古代诗人的“代言”传统不了解。古人写科举文章有“代圣人立言”的传统,而在诗词领域则有“自比女子”或“代女子立言”的小传统。这种做法从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就开始了。后世最著名的此类诗歌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和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在解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到有这样一类诗存在。

二、缺乏古诗鉴赏字句方面的常识

有学生把“纷纷坠叶飘香砌”解释成:纷纷落叶飘香,堆积在台阶上。如果说是落花飘香还有点道理,但是“落叶飘香”,这是什么样的落叶呢?显然不符合生活常识。学生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不知道“香砌”是一个词而误认为“飘香”在本句中是一个词。其实“香砌”应是台阶的美称。古诗词中有时为了营造特有的诗意美,诗人会使用“美称”。课本注释中提到“美称”的地方有两处:《望海潮》中“凤池”是对中书省的美称;《雨霖铃》中“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关于“玉楼

空”的解释,有学生解释成:玉楼上空无一人。这个“空”字解释得不到位。联系全词,“空”不是空无一人,而是空荡荡的玉楼上只剩下“我”(思妇)一人在望月怀人,这个“空”字暗示出了“我”(思妇)的孤独寂寥的情感。关于“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解释,部分学生不会颠倒诗句去解读诗歌。应按照“眉间心上,都来此事,无计相回避”的顺序翻译。课本就有翻译诗句时调整语序的例子。姑举一例:《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下注释就将“多情应笑我”注解为“应笑我多愁善感”。

三、正面迁移能力弱

迁移能力弱表现在不能从课内学过的古诗或从虽没有选入课本但广为人们引用的古诗句中找出与需要解读的诗句类似的诗句,用已知猜测未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很著名的诗句,使用率也相当高。如果学生曾经见过或听过这句诗,就可以看出“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手法、情感、用语方面的相似之处。看起来范仲淹对自己这个从“酒”到“泪”的创意颇为看重,才一再写入词中。如果看出了这两句诗之间的关联,解读时就会感到心中有数,不至于胡猜乱写。“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与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课文),用词造意都相同。不过从时间先后上讲,应该是李清照借鉴的范仲淹才对,而不是相反。另外,课本上还有词人间相借鉴的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柳永的“怒涛卷霜雪”和苏轼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本体、喻体和动词“卷”的运用方面都可以明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借鉴,但后者更青出于蓝。

四、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合常理

“寒声碎”,有学生解释成:寒声破碎。这个解释不容易理解,声音又不是玻璃器、瓷器,如何破碎?要正确解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寒声”。联系语境和生活常理,我认为,寒声是指秋夜里传来的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各种有名无名的细微声响,所以“碎”应解释成“细碎轻微”才切合前句“夜寂静”所表现的意境。有的学生对“月华如练”的解释更是奇葩:月光好像在练习;月光好像在反复练习;月光好像在训练……“练”就是白绢—— 一种薄而轻的丝织品。学生因不了解这一常识,导致翻译时出了笑话。

针对上述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多读细读勤积累,联系课本常练习。话很简单也很老套,但学起来需要有悟性、能坚持、广泛联系,才会使古诗鉴赏能力更上一层楼。

附:

1.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誗编辑 董慧红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七
《语文卷五》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

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

C、庠序(yáng)氓隶(méng)度长絜大(duó)抛头露面(lù)

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胳膊

B、坚韧

C、诱惑

D、伶俐些须辜负放诞布让遍体鳞伤漫不经心心安理得奋不顾身自言自语不经之谈理曲词穷星罗棋布分值:150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不能用句后括号中的短语替换的一句是()

A.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当机立断,顾不上向连部请假,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不管三七二十一)

B.两个单位有点矛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这么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哪方都没好处。(针尖对麦芒)

C.办事情要有个轻重缓急,有的事虽然是好事,但是时机不对,只凭一厢情愿,即使办成了也会招来不少意见。(剃头挑子一头热)

D.张主任本以为问题不大,调解一下问题就解决了,谁知道他们两个各执一词,怎么也谈不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B.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流正侵蚀我国实体经济,为了“驱寒保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应对措施,积极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

C.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D.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张和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5.在横线处依次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黑龙江大沾河湿地是典型的森林湿地,湿地里的植物稀有珍贵,动物种类繁多,而且景色奇特。湿地内的___、____、____、____小岛竟会漂浮起来,随风转动。现在,这片没有人迹的神奇土地正被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①小岛四周有70多个泡泽

②水鸟和其它野生动物常来这里戏水

③小岛上长着茂密的冷杉

④而随着雨季的到来,湿地漫水

A.③①④②B.②③④①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

1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D.“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7.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初期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很少见了。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8.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形方孔的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因此显得“神”。

B.钱成为利之所聚、决定人的命运、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东西,也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C.根据“无盐氏”的发家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汉社会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

D.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钱的神力,一是文化内涵,一是钱本身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

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呜呼。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B.是自誉自伐功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诣:往,到伐:征伐徒:只,仅仅拜:任命,授予官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自请与太守俱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C.①各任之以其能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②夫人之相与②齐彭殇为妄作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11.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分)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⒔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14.阅读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6分,每小题3分)

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余

(唐)朱庆余(唐)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床余平日深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完成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申之以孝悌之义,。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八
《古代文学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

复习思考题一:

一、名词解释:上古歌谣、神话。

二、填空:

1

2

3

4。

5、古代最有名的“四大传说”

6、填写出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出自《淮南子》;“盘古开天”出自《艺文类聚》;“女娲造人”出自《太平御览》。“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出自《蜡辞》。

7象的传统。

8。

三、背诵题:1、《击壤歌》。2、《近试上张水部》。3、《酬朱庆馀》。

四、翻译题:翻译《精卫填海》。

五、简答题:举例说明上古神话的分类情况、主要内容以及代表篇目。

六、思考题:“精卫填海”的现代启示。

复习思考题二:

一、名词解释:诗经六义。

二、问答: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三、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四、填空:

1

2、《伯兮》是典型的 《氓》是典型的

3

4、。

复习思考题三:

一、名词解释: 《春秋》三传

二、简答问答:

1、举例说明《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2、简述《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微言大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填空选择:

1、“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属于甲骨卜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属于周易经文。“段不弟,故不言弟”属于春秋传文。

2。

3、“易”题。 潜龙勿用:爻辞。

4“春秋外传”“春秋内传”。

5、

6、《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舞 台上的谋臣策士们纵横捭阖的斗争,游说诸侯的言辞以及朝秦暮楚的行径。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并相沿至今。

7、孔子主张

8、

9、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记》。

10、成语的出处、篇目的出处、人物的出处。

自强不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一鼓作气、众怒难犯。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狡兔三窟、门庭若市。

四、翻译默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5页、课文3段。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85页、课文最后一段。

3、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101、课文3段。

4、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122、倒数2段。

5、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130,2段。

6、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119页

7、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8页

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137页.

复习思考题四:

一、简答问答题:

1、请阐述孔子“兴观群怨”的理论。

2、中国古代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请简介其中的几大流派。

3、《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填空题:

1

2气节说、得道说,他注重人格修养,提倡内养浩然之气,并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3品,也是汉赋形成的渊源之一。共5篇礼知云蚕箴。

4

5、,共5000祸福相依、民不畏死、道不可说等等。

6结合的核心思想。

7

8子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老子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韩非主张重质轻文,崇实反虚,反对以文害用。

9、成语出处。

三、默写题: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辞让之心,人皆有之,礼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默写、翻译题: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

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九
《2015如何读懂诗歌整理完整版》

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其基础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一首古诗,应该由表及里,综合把握。

一、抓语言,读懂诗句

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歌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往往对语言作出变形处理,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常健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定语的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既是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又是声律的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2012年湖北卷“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藏”“透”和 2014湖北卷 “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 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可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例(2012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2分)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2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回答1点1分,2点2分。)

[即时应用]1 (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二、抓暗示,捕捉信息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春日忆李白》《别董大》;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春夜喜雨》《西宫春怨》;或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标题往往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是我们读懂诗歌的重要向导。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以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2014广西卷)为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即时应用]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的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适,对官场的厌弃,常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杜甫的诗则忧国忧民,厚重沉郁。生活在南宋的诗人词人,陆游、辛弃疾等,则有着共同的心中块垒,那就是因山河破碎而带来的忧国的激愤,因志存恢复而不得产生的报国无门之憾。

例(2013年新课标I)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陆游杰出的爱国诗人,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往往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即时应用]3、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3.读注释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对理解诗句和读懂诗歌有着重要作用。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第②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注释中提供的信息,对回答第②问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即时应用]4 (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1】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读题干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暗示着诗歌的内容范围。

三、抓内容(写了什么)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

1、理对象——景、物、人、事、情

诗歌一般都离不开“景”“物”、“人”、“事(典故)”“情”等要素,其中“景、物、人、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辨析它们与情的联系,揣摩推导出诗的主旨。

例 (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解析:这里的景是: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这里的事件是: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不难看出,前者写

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往事。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即时应用]5、 (2013 辽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2、悟关键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 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趣。“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古诗意象丰富,无论是自然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还是生活中的羌笛、羌管、凭栏、折柳、床前明月,都被古代诗人赋予特定的情感内涵。了解这些常见意象代表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如折柳代表送别,凭栏代表吊古怀远、羌笛羌管代表边人思乡等。

例、(2009年湖北卷)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近试上张水部翻译篇十
《怎么读懂诗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