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一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高考诗歌鉴赏》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鉴赏

古诗鉴赏

0306 2200

水调歌头 金山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珮,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镇江金山寺是闻名的古刹,唐宋以来吟咏者甚多。北宋梅尧臣的《金山寺》诗:“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绝妙地勾划出宋时金山矗立长江中的雄姿。苏轼在《游金山寺》诗中更以矫健的笔力,描绘江心空旷幽优的晚景。而张孝祥这首词则注入更多超尘的艺术幻觉。词的上片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自然景象。起二句直写秋夜江中金山的雄丽,落笔不同凡响。“寄声”二句,更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物体以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玉鉴”,即玉镜。“幽壑”三句承上抒写月光映照下所见江面的奇特景色,天上的星星、月亮,倒影水中,随波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图象,透过弥漫江面的无边无际的夜雾,仿佛听到潜藏在深水中鱼龙呼啸哀号

的声音。“涌起”二句是从上文“倒影星辰”而来。“白银阙”,指月宫。苏轼《开元漱玉亭》诗:“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这里是形容江上涌现的滚滚白浪,在月光下好象一座座仙宫。“紫金山”,此指镇江金山。这种高驻金山的奇景,给人一种似乎写真又是虚幻的艺术感受。

换头着重抒写沉浸美景而飘然出尘的思绪。表,特。这是用屈原《九

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的词句。珮,同佩,是佩带的玉饰。切云是一种高冠名。屈原《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如果说这三句是外在的描述,那么“漱冰”二句则揭示内心的感受。词人浸沉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里,他的目力仿佛能透视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回首”以下五句,宕开笔力,飘然欲仙。“三山”,我国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前人将三山融入诗词境界中的并不少见,如李清照《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然而象这首词中所具有的幻觉意识并不多。词人超越常态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似乎神仙在向我微笑,要我与之同往。结末二句展现乘坐凤羽做的华盖,用鸾鸟来驾车的情景,更富有游仙的意趣。

陈彦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读张孝祥词作“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想见也。”在这首词中所抒写的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思,不仅显示出开阔的心胸和奇特的英气,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词作个性和风貌。(曹济平)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二
《观月 张孝祥》

观月 张孝祥

中秋节金沙滩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人。南宋词人,书法家。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原文

观 月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

1

[7]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8]若夫:至于。

[9]必:一定。

[10]诚:果真。

[11]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12]之:往。

[13]蕲(qí):求。

[14]玩:欣赏。

[15]“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16]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7]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18]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9]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20]沙:指金沙堆。

[21]当„„之中:处在„„之间。

[22]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23]“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24]尽却:全部退去。却:退,退去。

[25]童隶:书童仆役。

[26]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27]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28]激射:喷射。

[29]目眩(xuàn):眼花。

[30]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31]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32]广寒宫:即月宫。

[33]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34]于是:在这里。

[35]备:齐全,完备。

2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三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共24分)

1.请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许多叱咤( )( )风云的著名人物长眠于此。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陵园的设计者独具匠心,把陵园设计成钟形,既与钟山吻合,又与“中山”谐音,且钟具有“示警”与“自由”的涵义……整个中山陵充满了安xiáng( )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因而,每天来中山陵参观的人很多,有时竟接zhǒng( )摩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

B.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清明节前夕,来自扬州大学、扬州新东方中学等学校大约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C.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

D.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茶汤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歇息 B、 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荡 歇息 D、 缭绕 飘扬 栖息

5.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飘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 ,金石为开。

(2) 山重水复疑无路, 。 (陆游《游山西村》)

(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4)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6) 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表达

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7) 孔子说:“ , 。”可见,在求学的道路上,

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8) 身处顺境,我们不妨用《〈孟子〉二章》中“ , ”

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7.综合性学习。(6分)

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不论是学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有

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盐城景山中学为此举行“节约无小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试为之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据路透社报道,近期联合国用“瑕疵”食材举办了一场宴会,招待各国政府部长和官员们,这些食材多为受损的非洲水果和蔬菜。此举意在向人们展示这些被欧洲市场“拒绝”的食物完全可以食用。

这场“别开生面”的宴会发生于为期一周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期间,地点位于肯尼亚首都马尼拉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有500人参加。菜品一共有5道,包括烤甜玉米面团包馅卷、黄扁豆以及一种类似意大利提拉米苏的甜点。

这些食材多是被挑剔的欧洲买家拒绝的食物。这些欧洲买家经常在食物收获后取消订单。由于在当地早已供大于求,那些被拒绝的食物往往直接腐烂或被用来喂养牲畜。

(2013年2月25日人民网)

(2)3月4日,记者在部分驻济南高校食堂调查发现,约半数就餐者盘子中或多或少有剩饭现象,甚至有学生将没吃几口的饭菜全部倒进了泔水桶。针对此事,“节约论坛”展开了热议,请你以“网友粒米虽小”的身份跟帖,写一则评论,不超过30个

字。(2分)

网友粒粒辛苦: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网友粒米虽小:

(3)“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中国“热词”,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官民中蔚然成风。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请你以景山中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则“加入„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的宣传语。(2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36分)

(一) 诗词鉴赏。

(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 的心情。(2分)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练习。(12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秋之月 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乐何极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C、其喜洋洋者矣 公问其故(《左传》)

D、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13、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14、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9分)

禽流感病毒如何危害人体

随着2005年冬季的到来,人们的周围环境也日渐增多了许多寒意。但是,在这个寒冷的等冬天里,最让人们担心的还是禽流感H5N1病毒是否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当然,这种担忧尚需时间和事实去加以证明。在目前已出现人被感染上H5N1病毒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以及这种病毒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

最近,香港、越南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仅为其十分之一。这一发现足以证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使作用。

研究人员介绍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的加强,可以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两种因子的频繁活动还可以使感冒病情加重,诱发会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生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已有64人死于该疾病。所有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尽管这些病例动物传染给人的个案,但是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禽流感H5N1病毒进一步变异,成为一种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那人类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全球大流行。

为了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科学家们将H5N1病毒与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感病毒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与H1N1病毒相比,H5N1病毒所刺激产生的炎症蛋白要多得多。当被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H1N1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从人类感染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吻合。当禽流感H5N1病毒接触到人的气管和肺部小气泡后,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则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炎,以帮助人体抗击病毒。但问题是,有时这种被激发的炎症会大超出正常所需,从而引发对人体的间接损害。这种间接损害又可再次引起炎症,对人的肺部产生损害作用,最终使人难以呼吸。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四
《(北京专用)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18) 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配套作业(解析版) Word版含答案]》

专项训练(十八)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亵渎 赎罪 初生之犊 穷兵黩武 ....

B.敕造 不啻 整饬纪律 叱咤风云 ....

C.锃亮 逞能 惩前毖后 游目骋怀 ....

D.婢女 裨将 稗官野史 刚愎自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放浪行骸 正经危坐

繁文缛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和颜悦色 闲情逸致

励精图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高屋建瓴 趋之若鹜

委屈求全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璀璨夺目 穿流不息

图穷匕见 项庄舞箭,意在沛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

B.一些人的散文不仅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于把一个好端端的文学体裁搞得没有一点文学的味道,读之便味同嚼蜡,不忍卒读。 ....

C.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

D.北京时间2月7日,在尼克斯VS爵士的比赛中,林书豪首发出场,全场拿下28分、8次助攻,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华丽转身。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用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C.据中新网10月6日报道,苹果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并在其官方网站登出讣告。

D.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初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__________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__________反应太过激烈。我们岂能去______________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渴求

B.质疑 未免 苛求

C.置疑 未免 苛求

D.置疑 不免 渴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①水调歌头 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

②③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珮,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

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 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冠: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着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美的要素简化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情感,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生发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使人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形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8.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十八)

1.B [解析] A项中“赎”读shú,其他读dú;B项全读chì;C项中“锃”读zèng,“惩”读chéng,其余读chěng;D项中“裨”读pí,“稗”读bài,其余读bì。

2.B [解析] A.“放浪行骸”应为“放浪形骸”,“正经危坐”应为“正襟危坐”;

C.“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百尺杆头”应为“百尺竿头”;D.“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项庄舞箭”应为“项庄舞剑”。

3.B [解析] B.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原句无悲惨之意。A.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C.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十分热爱而沉浸于其中。D.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4.B [解析] A.饱受,指“充分经受,屡次遭受”,含有“受够了”的意思,与“赞誉”搭配不当,可改为“备受赞誉”。C.最后一句缺主语。D.成分残缺,可在“屈原”后加“的习俗/风俗”等。

5.B [解析] 质疑是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而置疑则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重在评价。如:“你的顾虑未免多了些。”渴求:迫切地要求或追求。苛求:过于严格的、过高的、不合情理的要求。

6.(1)C [解析] “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有误,词人认为现在自己的处境如同仙境,所以就好好地体会这“仙境”,而不是想羽化成仙。

(2)[答案] 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冰雪般洁净,(2分)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1分)诗人借此映衬自己高洁的追求、旷达的胸襟。(1分)(意思对即可;仅出现术语,没有内容情感的准确理解不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作者情感的鉴赏。找出词中写月的语句:正面描写—玉鉴,侧面描写—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明确“金山月”的特点并分析这样的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玉镜般透亮,如冰雪般洁净,万里皓月营造了澄澈、清明、旷远的意境。(写月的诗句—月的特点—作用)

[诗歌赏析]

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之金山寺为著名古刹。作者在乾道三年(1167)三月中旬,舟过金山,登临山寺,夜间观月,江水平静,月色皎洁,如同白昼。如此景色触发起词人心中的遐想和情思,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词的上片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幅奇幻的自然景象。起二句直写秋夜江中金山的雄丽,落笔不同凡响。“寄声”二句,更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物体以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玉鉴”,即玉镜。“幽壑”三句承上抒写月光映照下所见江面的奇特景色,天上的星星、月亮,倒映水中,随波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图像,透过弥漫江面的无边无际的夜雾,仿佛听到潜藏在深水中鱼龙呼啸哀号的声音。“涌起”二句是从上文“倒影星辰”而来。“白银阙”借指金山寺,紫金山指金山。这种高驻金山的奇景,给人一种似乎写真又是虚幻的艺术感受。

换头着重抒写作者沉浸美景而飘然出尘的思绪。“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句意。珮,是佩带的玉饰。切云是一种高冠名。屈原《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如果说这三句是外在的描述,那么“漱冰”二句则揭示内心的感受。词人沉浸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里,他的目力仿佛能透视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回首”以下五句,宕开笔力,飘然欲仙。“三山”,我国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前人将三山融入诗词境界中的并不少见,如李清照《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然而像这首词中所具有的幻觉意识并不多。词人超越常态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似乎神仙在向我微笑,要我与之同往。结末二句展现骖鸾腾飞、登仙而去的情景,更富有游仙的意趣。

有人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这首词中所抒写的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思,不仅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奇特的英气,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词作个性和风貌。

7.D [解析] 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可答案却变成了“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形成的组合”。

8.[答案] 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

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干说“根据文章内容”,所以首先就是从文章中搜集相关信息,其次是抽象信息要点,整合内容,流畅表达。如将“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抽象为“之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将“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进行删改整理成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五
《张孝祥作品赏析》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六
《语文试题》

2014年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飘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共24分) 1.请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许多叱咤( )( )风云的著名人物长..

眠于此。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陵园的设计者独具匠心,把陵园设计成钟形,既与钟山吻合,又与“中山”谐音,且钟具有“示警”与“自由”的涵义„„整个中山陵充满了安xiáng( )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因而,每天来中山陵参观的人很多,有时竟接zhǒng( )摩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 B.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

的一项( )(2分) A.好文章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不必一味追求华丽,闪烁其辞....。 B.刚上初一,部分同学经常抱怨:文言文太深奥,不可理喻....

。 C.2006年5月20日陈水扁对环保志愿者说:“台湾义工的贡献是罄竹难书....。” D.虽然对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但是,我有做人的底线和生活的乐趣。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清明节前夕,来自扬州大学、扬州新东方中学等学校大约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C.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D.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缭绕 荡漾 歇息 B、 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荡 歇息 D、 缭绕 飘扬 栖息 6.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7.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1)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⑼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来警醒自己。

8.综合性学习。(4分)

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不论是学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盐城景山中学为此举行“节约无小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试为之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据路透社报道,近期联合国用“瑕疵”食材举办了一场宴会,招待各国政府部长和官员们,这些食材多为受损的非洲水果和蔬菜。此举意在向人们展示这些被欧洲市场“拒绝”的食物完全可以食用。

这场“别开生面”的宴会发生于为期一周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期间,地点位于肯尼亚首都马尼拉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有500人参加。菜品一共有5道,包括烤甜玉米面团包馅卷、黄扁豆以及一种类似意大利提拉米苏的甜点。

这些食材多是被挑剔的欧洲买家拒绝的食物。这些欧洲买家经常在食物收获后取消订单。由于在当地早已供大于求,那些被拒绝的食物往往直接腐烂或被用来喂养牲畜。(2013年2月25日人民网)

(2)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中国“热词”,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官民中蔚然成风。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请你以景山中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则“加入‘光盘行C、其喜洋洋者矣 公问其故(《左传》) ..

D、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动’,拒绝餐饮浪费”的宣传语。(2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36分) (一) 诗词鉴赏。

(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 的心情。(2分)

10、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练习。(12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秋之.月 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乐何极 此.

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14、 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禽流感病毒如何危害人体

随着2005年冬季的到来,人们的周围环境也日渐增多了许多寒意。但是,在这个寒冷的等冬天里,最让人们担心的还是禽流感H5N1病毒是否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当然,这种担忧尚需时间和事实去加以证明。在目前已出现人被感染上H5N1病毒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以及这种病毒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

最近,香港、越南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仅为其十分之一。这一发现足以证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使作用。

研究人员介绍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的加强,可以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两种因子的频繁活动还可以使感冒病情加重,诱发会威胁生命的肺炎和急性呼吸道

感染综合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生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已有64人死于该疾病。所有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尽管这些病例动物传染给人的个案,但是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禽流感H5N1病毒进一步变异,成为一种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那人类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全球大流行。

为了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科学家们将H5N1病毒与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感病毒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与H1N1病毒相比,H5N1病毒所刺激产生的炎症蛋白要多得多。当被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H1N1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从人类感染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获得的数据十分吻合。当禽流感H5N1病毒接触到人的气管和肺部小气泡后,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则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炎,以帮助人体抗击病毒。但问题是,有时这种被激发的炎症会大超出正常所需,从而引发对人体的间接损害。这种间接损害又可再次引起炎症,对人的肺部产生损害作用,最终使人难以呼吸。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还解释了一个常人不十分理解的现象,即那些免疫功能很好的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病毒后,其免疫功能所受到的损伤往往会比那些免疫功能较弱的人要严重。这是因为免疫功能很好的人,其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强。一旦这种能力被禽流感H5N1病毒激发起来后,所产后的破坏作用也就自然要胜过那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较弱的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临床上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并为人们更全面与奶奶一起合作。时至正午的阳光在这个秋天很亮,却让人感动一丝暖意,正潜潜融化我的坚冰。看那从袋子里喷薄而出的金色泉涌似已做好万千准备,只为这一次的喷涌。阳光穿过空气的媒介照射在金色的稻流上,有着跳跃的光芒,很刺眼,可我并不难受。

不一会,门前便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那都是金色的蛋白质啊。我看到有跳跃的光影从奶奶与乡邻的嘴角滑过。她们望着这片海,这片她们共同努力而来的大丰收,我看见最淳朴的老乡民脸上绽地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及对开发有关的新药,都打开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通路。

15.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禽流感病毒是如何危害人体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二自然段“这一发现足以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命作用”中加点的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只要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加强,就会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B. 禽流感H5N1病毒刺激人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后的炎症蛋白量是普通感冒病毒所产生的

炎症蛋白量的十倍。

C. 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病毒后,没有办法医治,只有等待死神的降临。

D. 全世界已发生了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其他

地区如美洲、欧洲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四)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拾起身边的阳光

逼狭的巷道,头顶是被凌乱的电线、凸起的烟囱和屋顶分割的天空。太多流失的岁月洪流带走了太多遗失的阳光。

自从进入初中以来,我一直将自己包裹在只属于我的小世界里。那里没有阳光,因为阳光太刺眼,太明敞,将我照得一览无余,我无以应接。所以,哪怕是白昼,我依旧过得暗夜的日子,像一只蹲踞在黑夜的猫,警惕得望着世界的黑与白,真与假,美与恶,从无阳光普照的恩典。 可是,即使在黑暗的也也会迎来翌日曙光的到来。那东方涌起的朝日了化一夜的寂寥。在这个难得的大秋收,难得的晴暖天,难得的家齐聚,让这一天变得更加明媚。而我也烟散开夜的扑朔,感受到久日重逢的阳光,还是依旧的刺眼,但眼皮下就多了些阳光般的人物。

秋收的日子总是忙碌的。轰隆隆的旧装货机驶进新铺成的大道上,直通我家门口。一袋袋载满的稻谷七横八竖地躺着,立着。奶奶与爸爸刚想动手晒稻子,乡邻便踏着激动的脚步来到我家门前

放出最憨实的微笑。不由得,我内心有一股暖流淌过,我知道我有个东西在融化,因为阳光明堂堂地照进我的胸膛,不刺眼,是暖的,在心窝。

时至傍晚,虽那轮残阳已近昏黄,可村里的大公鸡仍嘹亮着嗓子,高唱丰收之喜悦,村里仍是一片欢腾的景象。是谁家烟囱了冒出的烟雾氤氲了一大片雾霭。哦,原来是乡邻家在烧腊八粥,大锅灶的。只听到乡邻在扯着嗓子叫喊:“快来盛啊,多着呢!”随即,妈妈便盛了一大碗粥回来。空气里漂浮着粥的香气,将在暗夜里的我又重新勾回这个温暖的世界,大家庭。心中仍记得下午的阳光。头顶亮堂的灯光照着粥面,那上面仿佛闪烁着灿烂的阳光。我毫不犹豫地拿起勺子,将它送入我的蓓蕾,留在我心中。

即便是在逼狭的巷道,那最真挚的帮助与微笑,最坦诚的走街串巷和那最暖人的阳光也会将一直暗夜里的冷血动物爱上那刺眼的阳光。我知道我拾起了一地的阳光,心中住着一轮太阳,散着光。 (每一小题2分) 19.给划横线字注音。

蹲 踞 ( ) 氤氲 ( )

20.“逼狭的巷道,头顶是被凌乱的电线、凸起的烟囱和屋顶分割的天空。”此处描写有何作用? 21. “但眼皮下就多了些阳光般的人物。”“阳光般的人物”指哪些人?为什么说这些人如“阳光”? 2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知道我拾起了一地的阳光,心中住着一轮太阳,散着光。”的理解。 23.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阳光般的人物”,请你“拾起身边的阳光”写下那些阳光般温暖的故事。

第三部分 作文(60分)

24.人生的体验,来源于多姿多彩的生活。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校园,无论是在街巷,还是在田

野,哪怕是一抹微笑、一本好书、一棵树、一只飞鸟„„都可以引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观察、体味与思索。细细咀嚼,你就能品到生活的真味。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七
《2013高语文二轮复习配套作业(解析版):专项训练(十八)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北京市专用)》

专项训练(十八) [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亵渎 赎罪 初生之犊 穷兵黩武 ....

B.敕造 不啻 整饬纪律 叱咤风云 ....

C.锃亮 逞能 惩前毖后 游目骋怀 ....

D.婢女 裨将 稗官野史 刚愎自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放浪行骸 正经危坐

繁文缛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和颜悦色 闲情逸致

励精图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高屋建瓴 趋之若鹜

委屈求全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D.璀璨夺目 穿流不息

图穷匕见 项庄舞箭,意在沛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

B.一些人的散文不仅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于把一个好端端的文学体裁搞得没有一点文学的味道,读之便味同嚼蜡,不忍卒读。 ....

C.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 ....

D.北京时间2月7日,在尼克斯VS爵士的比赛中,林书豪首发出场,全场拿下28分、8次助攻,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的华丽转身。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用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C.据中新网10月6日报道,苹果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并在其官方网站登出讣告。

D.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初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对北大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歌》,网友们从专业角度评析倒也无可非议,但通过__________这首歌曲去指责周其凤本人,甚至推测“权力无所不能”,__________反应太过激烈。我们岂能去______________身为化学家的周其凤同时又是一位擅长作歌词的文学家呢?

A.质疑 不免 渴求

B.质疑 未免 苛求

C.置疑 未免 苛求

D.置疑 不免 渴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①水调歌头 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

②③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珮,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

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 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冠:一种高冠名。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色彩。

(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着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美的要素简化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情感,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生发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使人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

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形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8.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八
《2014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2013年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共24分)

1.请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上正确的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在浩荡的大江之滨,坐落着我国著名的古都——南京,许多叱咤( )( )风云的

著名人物长眠于此。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陵园的

设计者独具匠心,把陵园设计成钟形,既与钟山吻合,又与“中山”谐音,且钟具有“示警”

与“自由”的涵义„„整个中山陵充满了安xiáng( )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因而,

每天来中山陵参观的人很多,有时竟接zhǒng( )摩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2分)

A.啜泣 喑哑 齐心协力 迥乎不同

B.撺掇 崔巍 歇斯底里 销声匿迹

C.悲怆 睥睨 粗制烂渣 味同嚼腊

D.禁锢 帷幕 吹毛求疵 通宵达旦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

A.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和保障。

B.清明节前夕,来自扬州大学、扬州新东方中学等学校大约万名左右大中小学生到烈士陵园

缅怀先烈。

C.我国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并举。

D.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使我了解到扬大附中高一学生徐砺寒是一个敢

于担当、有责任心的诚信中学生。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缭绕 荡漾 歇息 B、 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荡 歇息 D、 缭绕 飘扬 栖息

5.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

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

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飘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

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

“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6.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5)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的远见卓识来警醒自己。

7.综合性学习。(6分)

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不论是学校

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

省。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

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盐城景山中学为此举行“节约无小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试为之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分)

据路透社报道,近期联合国用“瑕疵”食材举办了一场宴会,招待各国政府部长和官员

们,这些食材多为受损的非洲水果和蔬菜。此举意在向人们展示这些被欧洲市场“拒绝”的

食物完全可以食用。

这场“别开生面”的宴会发生于为期一周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会议期间,地点位于肯尼

亚首都马尼拉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有500人参加。菜品一共有5道,包括烤甜玉米面团包馅卷、黄扁豆以及一种类似意大利提拉米苏的甜点。

这些食材多是被挑剔的欧洲买家拒绝的食物。这些欧洲买家经常在食物收获后取消订单。由于在当地早已供大于求,那些被拒绝的食物往往直接腐烂或被用来喂养牲畜。

(2013年2月25日人民网) (2)3月4日,记者在部分驻济南高校食堂调查发现,约半数就餐者盘子中或多或少有剩

饭现象,甚至有学生将没吃几口的饭菜全部倒进了泔水桶。针对此事,“节约论坛”展开了

热议,请你以“网友粒米虽小”的身份跟帖,写一则评论,不超过30个

字。(2分)

网友粒粒辛苦: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

之不易,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3)“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中国“热词”,吃饭打包、

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官民中蔚然成风。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

种习惯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请你以景山中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

则“加入‘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的宣传语。(2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共36分)

(一) 诗词鉴赏。

(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 的心情。(2分)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练习。(12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

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

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1)春和景明( ) (2)沙鸥翔集( )

(3)未尝身至其地( ) (4)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秋之月 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乐何极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C、其喜洋洋者矣 公问其故(《左传》)

D、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13、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

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14、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三)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9分)

禽流感病毒如何危害人体

随着2005年冬季的到来,人们的周围环境也日渐增多了许多寒意。但是,在这个寒冷

的等冬天里,最让人们担心的还是禽流感H5N1病毒是否最终会演变成一种人际之间传播的

流感病毒。当然,这种担忧尚需时间和事实去加以证明。在目前已出现人被感染上H5N1病

毒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后,是如何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以

及这种病毒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

最近,香港、越南和美国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当禽流感H5N1病毒进入人体

细胞后,可以激发人体内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生大量的炎症蛋白仅为其十分之一。这

一发现足以证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使作用。

研究人员介绍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的加强,可以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

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两种因子的频繁活动还可以使感冒病情加重,诱发会威胁生命的肺炎

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生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

H5N1病毒的病例。其中,已有64人死于该疾病。所有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区。尽管

这些病例动物传染给人的个案,但是专家们警告说,如果禽流感H5N1病毒进一步变异,成

为一种可在人际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那人类将面临一次严重的全球大流行。

为了证实禽流感H5N1病毒的剧毒性,科学家们将H5N1病毒与一种叫做H1N1的人类流

感病毒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与H1N1病毒相比,H5N1病毒所刺激产生的炎症蛋白要多得多。

当被H5N1病毒感染后,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内的趋化因子IP-10的浓度是被H1N1病毒感

染后所产生的十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与目前从人类感染禽流感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所获得的数据

十分吻合。当禽流感H5N1病毒接触到人的气管和肺部小气泡后,会刺激产生大量的细胞因

子。细胞因子则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炎,以帮助人体抗击病毒。但问题是,有时这种被激发的

炎症会大超出正常所需,从而引发对人体的间接损害。这种间接损害又可再次引起炎症,对

人的肺部产生损害作用,最终使人难以呼吸。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还解释了一个常人不十分理解的现象,即那些免疫功能很

好的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病毒后,其免疫功能所受到的损伤往往会比那些免疫功

能较弱的人要严重。这是因为免疫功能很好的人,其体内“超量”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也很

强。一旦这种能力被禽流感H5N1病毒激发起来后,所产后的破坏作用也就自然要胜过那些

细胞因子产生能力较弱的人。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的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临床上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并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以及对开发有关的新药,都打开了一条很有价值的通路。

15.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禽流感病毒是如何危害人体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二自然段“这一发现足以说明禽流感H5N1病毒对人体可能产生的致命作用”中加点..

的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只要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活动加强,就会使人的气管出现炎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

况。

B. 禽流感H5N1病毒刺激人体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所产后的炎症蛋白量是普通感冒病毒所

产生的炎症蛋白量的十倍。

C. 人一旦被感染上禽流感H5N1病毒后,没有办法医治,只有等待死神的降临。

D. 全世界已发生了125例人类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的病例,这些病例均发生在东南亚地

区,其他地区如美洲、欧洲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19.联系全文,研究下面几则资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资料1: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资料2: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目前尚未发现由于吃鸡肉和鸡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

资料3:同学们应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免疫力;食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以杀灭病毒。

资料4:中国内地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增势不减。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4月23日最新统计,全国共报告108例确诊病例,新增病例4例。山东省同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拾起身边的阳光

逼狭的巷道,头顶是被凌乱的电线、凸起的烟囱和屋顶分割的天空。太多流失的岁月洪流带走了太多遗失的阳光。

观月张孝祥阅读答案赏析篇九
《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精校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 文

2012.1

第一部分(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果腹 珠联璧和 木讷(nà) 嘉言懿(yì)行 ..

B. 奇葩 独辟蹊径 裹挟(xié) 曲(qū)突徙薪 ..

C. 法码 语焉不详 信笺(qiān) 舐(shì)犊情深 ..

D. 雾霾 认人唯贤 丰腴(yú) 握发吐哺(fǔ)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两个最大的黑洞,它们的质量是太阳的100亿倍,整个太阳系在它们面前都显得相形见绌。 ....

B. 尽管如今搞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社会上不少拍卖会却与平民无关,普通的收藏者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一般的藏品进不了拍卖会的门槛。 ....

C.姜文在电影《关云长》中饰演曹操,他的表演栩栩如生,极具个性,有人评论他诠释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带有“姜文”印记的曹操。

....

D.孙家栋院士如数家珍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了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的特点,并特别强调这五大系统处处是“中国制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迅速平息“冰箱门事件”,西门子公司就此向消费者诚恳道歉,以避免对公司终端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造成更大的损毁。

B.德班气候大会举行期间,场外的示威抗议活动持续不断,环保人士高喊口号,要求各国政要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更多努力。

C.在日本那些再现曲水宴的表演中,有着不少“中国元素”,但是由于现代年轻人对古代

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并不知道哪些元素来自中国。

D.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前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B.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首诗的高度评价了东晋诗人陶潜朴素真淳、自然天成的诗歌特点。

C.我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堪称乡土文学的代表,他创作的《边城》描写了湘西自然秀丽的风光,塑造了翠翠、傩送和爷爷等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

D.狄更斯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他的长篇小说还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

5. 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丽江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东北有黑龙潭,从雪山上流下来的水 到这里, ,形成 的独特景象,真可谓“常年都有清水流,家家户户有流水”。

A.汇集 沿街分流,走巷穿户,流入古城 小巷临水、跨水筑楼、主街傍河

B.云集 流入古城,沿街分流,走巷穿户 小巷临水、跨水筑楼、主街傍河

C.云集 沿街分流,走巷穿户,流入古城 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

D.汇集 流入古城,沿街分流,走巷穿户 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

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

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

..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

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

..

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

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

(取材于徐乐《言世务书》,有删改)

【注释】

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②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③负扆(yǐ):背对屏风。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

B.威足以严其境内 .

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 .

D.推数循理而观之 .资:参考、借鉴 严:使„„畏服 要:要旨、要领 数:规律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财足以劝其士民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

扬名广誉于当世 .

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 .

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然(七国)不能西攘尺寸之地

B.民多穷困,(又)重之以边境之事

C.不安故(民)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D.扬名广誉于当世,(则)亲天下而服四夷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

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

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

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赵简子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曰:“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

(取材于《吕氏春

秋·恃君》)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任选其中4道题) 。(8分)

①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①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