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什么动物来做官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2    阅读:

生肖资料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一篇

应该是兔子

十二生肖的特性与缺点 鼠:吸引力,社交能力,影响力,智力,俭省,魅力,紧张,权力欲,赘言

,狡计,贪得,干预 牛:正直,创新,有目的,勤勉,稳定,善言,固执,冷漠,偏见,缓慢,报复 虎:热诚,好运,勇敢,慈善,魅力,权威,冲动,吹嘘,易怒,放纵,不服从,飘荡 兔:机智,谨慎,技巧,长寿,德行,,秘密,业余,过于拘谨,忧郁,自炫,复杂 ,善良,希望,温柔,爱心,美丽,可爱 龙:力量,热心,成功,胆量,健康,多情,僵直,迷惑,不信任,自夸,不满多言

蛇:直觉,睿智,吸引力,机敏,谨慎,同情,掩饰,贪得,奢侈,傲慢,懒惰,孤芳自赏 马:说服力,时尚,自治力,灵敏,受人欢迎,成就,自私,急促,狂妄, 急躁,反抗,自负 羊:发明,奇想,敏感,有礼,毅力,品味,依附,悲观,缺乏远见,不实际,迟缓,担忧 猴:即兴,领导力,机智,聪慧,稳定,忠心,狡诈,自信,用计,愚蠢,饶舌,投机

鸡:弹性,保守,热心,漂亮,坦诚,幽默,傲慢,自炫,夸耀,盲目崇拜,放荡 狗:持久,责任,英雄气息,聪颖,可敬,道德感,不安,嘲讽,批评,不善,社交,自以为是,圆滑 猪:审慎,逸乐,勇敢,文化,真挚,诚实,轻信,重物质,愤怒,犹豫,愚顽

所以,综上兔子的特点与纪晓岚的个性比较接近

“青梅竹马”指的是少男少女无拘束地在一起玩耍。硬要说是指十二生肖中的哪种动物,只能说马吧

欣欣向荣是指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种动物

生肖中的哪种动物是

七嘴八舌是鸡

歇后语狗嘴巴上贴对联用十二生肖的哪种动物解释最合理?

歇后语狗嘴巴上贴对联用十二生肖的哪种动物解释最合理?

佳答案

狗嘴巴上贴对联 -- 没门;无门

用十二生肖的哪种动物解释:牛!

名落孙山的动物生肖是鼠

心小志大的是狗

最佳答案 狗

胆小的在12生肖之中.

只有 老鼠 兔子 羊 鸡 猪

然后贪心.兔子 羊 鸡可以去掉.

只剩下 老鼠和猪

然后注意"上狗"

上面一个是狗

猪排12 上一个是11 那就自然是狗

所以说"胆小贪心四方傻,公鹅下蛋猫上狗"

应该说的是猪!

在十二生肖中怕狗的是什麽动物

最佳答案

应该是羊。请问是( )朋狗友啊!要求:填十二生肖里的一种动物。最佳答案 猪朋狗友

拼音: zhū péng gǒu yǒu

释义: 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出处: 欧阳山《苦斗》四十四担心的是咱爷儿俩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份家业,将来不够他跟那些猪朋狗友天天去吃醋溜纹银子!”

朝里无人莫做官是指十二生肖中的哪只动物呢

最佳答案 猪

“忠诚反落丑名冤”是指十二生肖中哪只动物?

最佳答案 戌.狗

可恨人间事事昏

【什么动物来做官】

忠诚反落丑名冤

来年得道升天去

张口敢将日月吞

三宫六院皇上欢!是指十二生肖中的哪只动物呢

三宫六院皇上欢!是指十二生肖中的哪只动物呢

最佳答案 龙

皇上都是龙

十二生肖中爱偷东西的动物是指哪种动物

有谁知道十二生肖中形容做贼或爱偷东西的动物是指哪种动物.是老鼠还是猴子.

最佳答案 老鼠

取经头子是指十二生肖里哪种动物

最佳答案 猴

十二生肖那个动物最长命

推荐答案

龙~最最最长命的

永远都死不了的,龙的传人一代接一代的,永不间断。

十二生肖中最凶的动物是什么 理由

最佳答案 龙啊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 龙既可以在天上飞还一在水里游,在陆地行走也行,试问,老虎可以么?老虎也不过凶了点了,可,比起龙来,还是有过之而不及的,鼠么,太小,一点都不凶,龙一脚就可以踩死了!

所以,我的答案是龙

十二生肖里面牵肠挂肚指的是 什么 动物

十二生肖里面牵肠挂肚指的是 什么 动物

最佳答案 马

“影响力最大的人”指十二生肖什么动物【什么动物来做官】

最佳答案鼠吧

鼠看是不起眼

但位生肖之首

有时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

所以影响力最大应是鼠吧

井阳岗中挡去路指十二生肖哪些动物?

最佳答案虎啊。

武松打虎。。。就在井阳岗啊

子孙不贤有文章指十二生肖的什么动物

子孙不贤有文章指十二生肖的什么动物

最佳答案

个人觉得是龙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这本身就内容丰富 这是其一

其二:所谓“贤者” 即是有德之人 何谓有德

中国古代 龙代指帝王 其子孙众多 依据世袭制 皇位必定传予其子 且多为长子 但是 其他皇子多有不服 于是觊觎皇位 争夺战中 手段毒辣的人不是没有——毒杀兄弟 甚至弑父

此种行为算有德吗 既然无德 则这些个“能人”便是“不贤” 龙子龙孙们的不贤 自然文章众多

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拙见 不作参考 若有正确答案 或者我的推论不妥 还望众贤不吝赐教

十二生肖哪个运气最不好?(注意了 不是指属相的人 是指动物》

最佳答案

老鼠。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十二生肖中,那个属相的命最好!是不是属猪的!

最佳答案

不是属猪的!是龙

十二生肖中拜佛是指哪个动物,还有一言九鼎指十二生肖的哪个动物? 最佳答案

除了龙以外,其他动物都不识字也不认识释迦牟尼,不进庙(不知是否让进要不要票,多少钱),所以不拜佛

.龙是图腾,不是实在动物,它的动作都是人想象的 虎一言九鼎说到做到,绝不反悔。

蓄久发速定腾龙,望而却步见红到是指十二生肖中哪只动物?

最佳答案

洞察万物知所取, 运筹帷幄出奇兵. 莫笑寻常逶迤去, 蓄久发速定腾龙. “性情虽凶全身宝”是指十二生肖里哪只动物?

最佳答案老虎!

请问十二生肖送才送宝送到家是什么动物

请问十二生肖送才送宝送到家是什么动物

最佳答案 猪,都说金猪。

铁树银花送英雄/龙凤呈祥庆太平是跟十二生肖的那个动物有关呢?

最佳答案“ 铁树银花送英雄”应该是老虎。

“龙风呈祥庆太平”应该没那么简单的,这个应该是蛇和鸡。

dota英雄都有十二生肖中哪些动物

【什么动物来做官】

最佳答案

牛:ES 大牛

虎:POM

兔:黒贤

龙:双头龙 龙骑

蛇:剧毒? 蛇棒...

马:人马

羊:出把羊刀变吧...

猴:猴子...

鸡:场场必出的...

狗:小狗 地卜 还有新英雄诅咒狗..

猪:纲背 背背猪嘛..

在十二生肖中,忠厚善良送温暖是什么动物?

最佳答案

羊吧,羊性格温和,羊毛又很温暖。

十二生肖里有一个是不存在的动物有二个是下蛋的动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送分题超简单)

最佳答案

鸡 蛇

在十二生肖中,什么动物头脑简单

?

最佳答案 羊

尔雅西游记答案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二篇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西游记》的影响和价值是什么?() 1.0 分  A、 开辟了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  B、 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嘲讽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 C、 《西游记》中的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它是古代文学高峰,是浪漫主义的伟大杰作 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关于西游记在文学领域的演变,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1.0 分  A、 唐代《大唐取经诗话》  B、 宋代“取经壁画”  C、

元代《唐三藏西天取经》  D、 明代《西游记杂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唐僧形象的实质是()。 1.0 分  A、 慈眉善目  B、 妙手仁心  C、 慈悲施善  D、 大智若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西游记》中有三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 A、 以玉帝为首的儒教

 B、 以老君为首的道教  C、 以如来为首的佛教  D、 以猪八戒为首的玄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结合的非常巧妙,体现在()。 1.0 分  A、 假借神魔鬼怪来寄托世态的炎凉  B、 三教合一、相争相融,佛道轩轾的适时表达  C、 多重结构,三段论与独立层次相结合 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及美学意义体现在()。

1.0 分  A、【什么动物来做官】人物形象的不统一  B、 人物形象言语、行动的矛盾  C、 猪八戒的性格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 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沙悟净的一生有五个阶段,其中不包括()。 1.0 分  A、 学道成仙  B、 遭贬成魔  C、 取经赎罪  D、 人间做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西游记》中提到了“太牢”,太牢指的是()。 1.0 分  A、 明清时代的民间祭祀典礼,牛、羊、猪齐备为太牢  B、 明清以前的天子祭祀叫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 C、 将动物的血涂抹在树枝上进行祭祀祈福的一种民间活动 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下列关于佛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 A、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  B、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中亚两河流域  C、

用动物来比喻人的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三篇

用动物来比喻人的

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 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笑面虎)

比喻鞠躬尽瘁,为民找福的人(孺子牛) 比喻卑鄙无耻的人(癞皮狗 )

比喻失去靠山,走投无路的人(丧家犬 ) 比喻奸诈狡猾的人( 老狐狸)

比喻带领众人前进的人( 领头羊)

比喻对知识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半瓶醋) 比喻使人仰望的出类拔萃的人( 人中龙) 比喻健壮勇猛的小伙子(下山虎 ) 比喻不明事理的人(糊涂虫 ) 比喻痴心妄想的人(癞蛤蟆 )

比喻活泼好动,随机应变的人(小猢孙 ) 勤勤恳恳做事的人(老黄牛)

才华出众的人(千里马)

声音动听,人缘好的人 (百灵鸟) 十分小气,吝啬的人(铁公鸡) 代人受过的无辜之人(替罪羊)

缺乏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应声虫 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 寄生虫 老跟在别人背后的人—— 跟屁虫 失去依靠,无处投奔的人—— 丧家狗 讨好主人,甘当奴才的人—— 看门狗 死皮赖脸,卑鄙无耻的人—— 癞皮狗 强悍强横,恶如母虎的人—— 母老虎 制造障碍,阻挡前进的人—— 拦路虎 外表和善心地凶残的人—— 笑面虎 貌似强大,实则软弱的人—— 纸老虎 巧妙伪装善于变化的人—— 变色龙 才能出众有所为的人—— 千里马 恩将仇报,丧失良心的人—— 中山狼 外表慈善,内心狠毒的人—— 白脸狼 阴险狡诈,老奸巨滑的人—— 老狐狸 独霸一方,仗势欺人的人—— 地头蛇 心狠手辣残忍的人—— 火蝎子

爱财如命,吝啬小气的人—— 铁公鸡 浑身湿透,十分狼狈的人—— 落汤鸡 结成伙伴一致对外的人—— 窝里鸡 看似笨拙、大有前途的人—— 丑小鸭 表现突出、才能出众的人—— 出头鸟 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人—— 笼中鸟

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蓬间雀 喜欢晚睡,深夜工作的人—— 夜猫子 温顺驯眼,老实听话的人—— 小绵羊 出于无奈,带人爱(受)过的人—— 替罪羊 目光短浅,缺乏主见的人—— 井底蛙 落入绝境,难以逃脱的人—— 瓮中鳖 本领有限,自己用尽的人—— 三脚猫 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 老黄牛 甘心为民服务大众的人—— 孺子牛 血气方刚,富有朝气的人—— 初生犊 105

那些当官的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四篇

可怜、可恨的国妖

——转自《焦虑的中国人》朱建军 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角色,官僚阶级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心理,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状态。 官员的社会位置,是在一个中间层级,从整体上,官员是皇帝和百姓之间的中间层级。具体某一个官员来说,它的下面是更低级的官员或百姓,上面是更高级的官员或皇帝,因此官员的心理,无非是对上的心理,和对下的心理。而和官员有关的那些人的心理,你也可以归类为上级对官员的心理,和下层人员对官员的心理。

下面简要分析。

一、官员对自己的心理定位

(一)理想中的“父子”心理

秦以后,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是,“儒法表里”,表面主要是儒家,而里面实际上是法家为主。

多数官员在做官之前,学习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儒家对于人的基本期望,是希望人人都充满爱心,乐于助人,有责任心,儒家对官员的期望,是对最上面的君主,如同孩子对父母一样敬重,这称为“事君如事父”;对下面的百姓,如父母对孩子一样慈爱,这叫作“为民父母官”。

理想中的官,对上如子女,对下如父母。

(二)现实中的“妻妾”心理

但是当这些人学有所成,进入了官僚体系后,他们会发现实际上官僚体系中的人,做事并不是儒家的这个原则。而是以利益原则为主导,对上面要“逢迎谄媚”,因此古代有一个说法,说这些人是以“妾妇之道”对待上司或皇帝。对下面,可以欺压剥削,自己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对百姓,他们绝不像父母,顶多像一个“白雪公主故事中的后妈”。

现实中的官,对上如妾妇对丈夫,对下如后妈对孩子。

【什么动物来做官】

二、官员根本的心理矛盾

官员们年轻的时候学习到了一种价值观,但是他们却发现人生中通用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便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心理矛盾。

不同官员的种种不同表现,无非是这个心理冲突的不同的解决方式。

三、清官

有些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真正地认同了儒家精神。这种人进入官场后,会感到极度不适应。他们看到在官场中,实际上的那种自私、贪婪、无耻,会感觉是对精神的极端的亵渎。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极为愤怒的基本心理状态。他们会奋斗,想改变这个世界,至少他们会努力不同流合污。但是,现实极端难于改变,所以他们的奋斗几乎永远不可能成功,即使想不同流合污也会非常困难。这些人就是所谓“清官”。

(一)清官对上级的心理

所以我们会发现清官常常会显得性格并不友好,他们常常是很容易愤怒的。他们刚直,但是让人难受。历史上很出名的那些清官,比如海瑞,大多火气很大。海瑞火气上来了,连皇帝都骂。当然骂的还算文雅“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意思大略是,我们全天下的人,早就不稀罕你这个皇帝了)。【什么动物来做官】

因此,这些清官很难在官场长期存在。官僚体系受不了他。古代经常出现清官被害的故事,并非偶然。

更麻烦的是,其实他们对皇帝也会很不满,但是儒家的教育会不允许对皇帝不尊重。这个矛盾他们自己心里更难解决。王阳明好不容易抓住了造反的宁王,但皇帝说,你把他放了吧。我要自己抓他过过瘾。王阳明心里可能会想“你当是过家家啊,打仗要死人的”。但是他又不能对抗指责皇帝,这个憋着很难受。王阳明修为高,还能化解一下,一般的清官化解不了,只好把这口气发到贪官身上,对贪官发火去。贪官也觉得冤枉阿,“我是坏人不假,但你的愤怒也过量了啊”,于是贪官更生气,清官更成了贪官们的众矢之的。

清官很多都是“愤清”。

(二)上级对清官的心理

皇帝对清官还是比较接受的,这些人至少比较真诚,比较负责任,但是,从感情上说,皇帝也往往很受不了这些“充满愤怒”的人,因为清官没有短处在别人手里,理直气壮。他们虽然意识中尽量压抑对皇帝的愤怒,但是有时也难免对皇帝发

泄出来一些,这让习惯于被大臣哄着的皇帝来说,也是挺不舒服的。李世民是少见的好皇帝,也曾经在下朝后,气鼓鼓地和老婆说,“我真想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当然,他是一个有理智的皇所以不会真的这样做。但是那些心理不够成熟的皇帝,很多人就真的这样干了。

倒霉的清官,也许就被皇帝或同僚们给害死了。冷静一点儿的清官,就往往决定退出官场“老子不和你们玩了”。因此,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隐士群体。陶渊明就是这些人的一个代表。不论是场内的清官,还是场外的隐士,他们人性上都有一个相对偏高的要求,不太能接受人的那种世俗的、趋利避害自我中心的一面,因此,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的人所构成的世界。

(三)下级百姓对清官的心理

清官对百姓,还真的是如同父母对子女一样,有不少关心的。所以百姓也都很喜欢清官,喜欢的方式也很像子女对待父母的方式。他们会像小孩子把父母理想化一样,把清官高度理想化。小孩子幻想父母几乎什么都能干,中国百姓对清官也会有这样的幻想。他们幻想清官可以“明察秋毫”,几乎什么都知道。他们不能想象一个清官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中国人幻想中的一个典范清官“包青天”,就是无比明察秋毫的人,他甚至有能力到地府去做调查,所以任何坏人不论多么狡猾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传说中他有“阴阳眼”)。而且他是一个永恒公正的人,绝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更有趣的是,他被皇帝给予

了不受限制的权利,他的铡刀有权铡任何地位的犯罪者。因为他无限的公正和无限的智慧,所以他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 这在心理学中,叫作全能幻想。儿童对父母有这种幻想是正常的,小孩经常很奇怪,为什么我说一个假话,爸爸妈妈都能揭穿,他觉得父母好像有无限的智慧。但是成年人对一个人有这种全能幻想并不正常——简单说,社会如果不利于人的心理成熟,百姓就容易有这种对清官的幻想。

下级对清官有全能幻想,因为下级的心理太低幼。

四、贪官

另一种官员是贪官污吏。他们是一些现实主义的人,很早就看明白了情况,知道儒家那些仁义道德只不过是个幌子。实际上官场就是法家那种争权夺利的“丛林社会”。他们接受人的趋利避害的动物性一面,接受“人本质上就是动物”这种类似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但是他们失去了人不同于动物的、更高贵的精神的一面。

他们看清了潜规则,知道基本的形势。说到底是权力,权力的分配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有极少数一个或几个人有最大的,几乎不被限制的权力。各级官员通过上级的授权,分享这个权利,并为这个上级服务。下层的人几乎没有权力,任人宰割。因此,为了活得舒服,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尽可能爬升到更高昀地位,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权力,千万不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位。

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的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五篇

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的?

大部分鸟类,如燕子等以地形为参照物,常常是沿着地面的河流、山川、海岸线等飞行,找回自己的“老家”;还有一些鸟像鸣雀等则是靠日月星晨等来辨别方向的;而另一些鸟如鸽类,它们大多都是靠地球磁场来定方向的,一旦遇到地球磁场被太阳耀斑等现象所扰乱,它们则会迷失方向,甚至死亡。当然鸟类不迷失方向,也要靠自己灵敏的感觉和惊人的记忆力。

还有一些动物,比如狗,它们是利用自己灵敏的嗅觉,不但可以辨别方向,还可以协助公安厅员破案;而蛙鱼、大马哈鱼则是靠神经感受气味和非凡的记忆力,回游几千公里,返回出生地,产卵生子;北极熊、海龟、白尼鹿等,它们都可以凭借很强的记忆力、气味、地磁来辨别方向,甚至有只乌龟年年都要回主人家“探亲。”

2016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述职报告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六篇

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着局党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履行工作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钻研动监业务,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人修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团结同志,关心群众,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

一、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方面

本人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处于党的领导之下,时刻勤奋为党工作,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组织领导能力方面

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更加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工作作风方面

1、工作之初,我所就确立了"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的工作思路,不推诿扯皮,形成了良好团结协作氛围。特别是在开展产地检疫监督执法工作中,带领全所监督员,不辞辛苦,不畏困难,坚持24小时巡回监督检查。因处理及时,打击有力,维护了辖区的正常检疫秩序,取得了明显效果。

2、加强外引动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制,所内监督员人员都有相应的责任区。认真宣传贯彻省政府《通告》,省局、省所关于外引动物报批、报验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外引动物落地后,所内监督员接到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妥善处理。

3、积极开展"两病"净化工作,严格执行规程,对检出阳性动物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拒检户进行说服教育。

四、加强所内监督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1、健章立制、每月学习一次,将学习知识更新做为全所的一项制度。

2、认真开展新修订《防疫法》的学习,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活动。若要执好法,首先得学好法,弄懂弄通法,只言片法,模棱两可的执法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大忌。(

五、廉洁自律方面

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洁身自好,做到廉洁奉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始终牢记职责,依法行政,并保证"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回顾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创新意识不够,有时办事过于情绪化,今后需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工作中,我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重托和期望,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努力学习,克苦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为动监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2、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塑造动监干部形象,当好反腐倡廉带动人。

3、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动监干部。

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不妥之处敬请局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县新立屯动物卫生监督所---陈 振 东

2015刺史制度
什么动物来做官 第七篇

第1篇:历史上的刺史制度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使丞相史出刺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是,丞相史出刺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及吏不奉法,乘公就私,凌暴百姓,行权相放,治不平正,处官不良,细民不通,下失其职”。

关于刺史之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条下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六条”内容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如《汉书·隽不疑传》载隽不疑为青州刺史,收捕欲谋叛乱的齐孝王孙刘泽……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进行举奏弹劾。

御史大夫张汤位高权重,其本身就是汉武帝的心腹和耳目,监察百官,但张汤本人也被丞相严青翟和长史朱买臣弹劾,被迫自杀。汉元帝时,掌管监察大权的御史中丞陈咸因与罪人朱云交往,被丞相举奏。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则会受到褒奖。如朔方刺史翟方进“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则不予许可,并要受罚。豫州刺史鲍宣“举措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被丞相司直弹劾免职。鲍宣免职的根本原因就是越权。

监察官职责虽然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第2篇: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刺史由朝廷派遣,秩仅600石,属于低级官员,但是职权很重,有权监察2000石的郡守和王国相,还有地方的强宗豪右,稍后甚至可督查诸侯王刺史受御史大夫所述的御史中丞直接领导,在人事上是独立的,在地方查明官吏的不法事实后,自己不能擅自处理,只能上报御史中丞,请求上级处理。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西汉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西汉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第3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基础知识目标

刺史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推恩令;察举;编户齐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汉承秦制”的内容,对比秦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而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培养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归纳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亡汉立,汉初统治者基本上承袭秦制,目的是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主流是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推动历史的进步。应当看到,秦虽第一个实现国家统一,但并不巩固,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才真正巩固下来。

2、两汉时期出现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关于治国理财的方针、制度和经验

,值得研究和总结。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3、要求认识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两面性,客观上有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封建剥削的制度。编户制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教学要点

一、刺史制度

1、西汉的刺史制度

2、东汉的刺史制度

二、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1、西汉的郡县制与封国制

2、推恩令

三、察举制

1、西汉的选官制

2、东汉的选官制

四、编户制度

1、两汉的编户齐民

2、农民生活的贫困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课的重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在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很多没有提到,学生比较生疏,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重点是抓住中央集权制度和编户制度进行讲述,从而加深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

本节课的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含义。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两汉是指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然后回忆一下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汉的制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是封建时代的必然产物。

从秦末到西汉建立前,历经8年战乱,社会经济残破不堪,一片荒凉景象(),即使统治阶级也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司马迁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这是关系到西汉政权存亡的首要问题。刘邦认识到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的道理,定都在渭河之滨,名为“长安”,其意是注意长治久安。这说明统治者在认真思考如何治国的问题。

汉初的几代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制定统治制度,因为只有明确的制度为依据,才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两汉的统治制度,基本上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希望和平、统一、安居、温饱的愿望。

汉初,基本上是承袭秦制。所谓“汉承秦制”,不能理解为照抄照搬,一成不变,而是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两汉的制度,范围广,课文只讲几个主要方面。这些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三、“刺史制度”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秦朝时,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西汉时,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权力很大。这样,就形成一套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东汉时,刘秀把西汉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变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成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又把刺史改称州牧,让其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些州牧后来又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四、“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一目,需讲明三个问题:

1、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西汉承袭这种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刘邦建立西汉前后,又实行封国制。被封的异姓王有7个,还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列侯。这就是王国和侯国的由来。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又分封9个刘姓子弟为王,即“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国中之国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分裂局面的隐患,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不利。

2、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又制定“附益法”,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郡国并存,不利于国家统一管理,且有分裂危险,这是历史教训。

五、“察举制”一目,需讲明: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新的选官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选拔人才有几种渠道,最主要的是察举(选举)制。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开拓型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是“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他就破格任为“将相”或“使绝国者”(出使外国)。因此,在他统治时期人才济济,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形成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局面(《汉书·公孙弘传》)。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

2、东汉时期,继续推行西汉的察举制。那时,虽然名义上,被察举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但不少士大夫为了博取高官厚禄,采取贿赂请托,营私舞弊,特权横行,“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王符《潜夫论·论荣篇》)。这些世家大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同时,那些所谓举主、府主和门生、故吏互相勾结,又形成一个个官僚集团。这些官僚集团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中,乘机扩大了武装力量,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六、“编户齐民”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216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文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

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教师要给学生讲明什么叫做编户齐民制度,然后指出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

2、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那时,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3、教师应指出,汉初的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较轻,但随着汉王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国家、地主和官吏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汉末,终于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料和注释

刺史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秦朝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内廷差遣,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之权。

西汉初,承袭秦制。至汉武帝时,就建立一套严密的监察系统,表现在:①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巡视以监察郡县长官;②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派用秩六百石的刺史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是典型的例子;③制定对地方监察的“六条”标准,包括住房超标、违法乱纪、以权谋私、以权代法、制造冤狱、任人唯亲、纵容子弟为非作歹、收受贿赂等内容。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于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

西汉初,郡、国并存。郡直属中央,王国的独立性较大。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这样,郡、国基本上是一样的。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增设若干内郡,又开疆拓土,增设若干边郡。全国约有一百二十多个郡国,都由中央直辖。公元前106年,除近畿7个郡以外,他把全国郡国分为13州(部),每部置一刺史,监察该部的官吏和强宗豪右,定为常制。13部中有11部采用了《禹贡》和《职方》里的州名,都称某州刺史部。习惯上以一部为一州,合称13州。据《汉书·地理志》载,共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等13个刺史部。

附益之法

附益之法,简称附益法,是汉代法律名,汉武帝时制定。《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又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和非法活动。

察举和征辟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定期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朝廷。这些被推荐的人,经过考核授予不同的官职。“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由朝廷征聘为朝廷官员的,称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称为“辟”,或称“辟除”。因此称为“征辟”。

孝廉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科目之一。凡是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就是孝悌的人,“廉”就是廉吏。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郭巨(今属山东长清人)“为母埋儿”的故事说:东汉时,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得。”这种残酷的“愚孝”,当时被渲染为大孝至孝的典型,郭巨遂被荐举为孝廉。后来,所谓以封建伦理为标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以图被荐举孝廉入仕,博取高官厚禄。例如邓禹一家,“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第4篇:汉武帝设立内外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从而完善了国家制度。

推恩子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但是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存在,再次成为半独立状态的割据势力。事实证明,武帝即位以后,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分封、内乱不止的问题。

西汉错金铭文铜虎节

元朔二年(前127),善于"揣摩圣意"的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推恩"之策:"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仅从元朔二年至六年(前127~123),封侯的数目就多达121人;元鼎至武帝末年(前116~前87),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

此外,对有罪的诸侯王,则削夺其封国。仅元鼎五年(前112),武帝以酎金(根据汉制,每年八月要举行宗庙大祭,王侯必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不合规定为理由,就削夺了106个人的爵位。

这种"恩"、"威"并施的政策,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诸侯王势力的问题。汉武帝以后,虽然诸侯王国继续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它已经失去汉初原有的活力了。

广开仕途为了维护西汉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必须有一大批官吏不断地充实到各个机构中去,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选择官吏的办法。汉武帝为了网罗人才,采纳了董仲舒的"求贤"建议,实现了察举制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

察举,即先行考察,再举为官之意。它源于高祖,而明文规定则始于武帝。武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每年一次。孝廉即孝子和廉吏,是察举的两个科目,后来混为一科。察举的对象是通晓儒学的儒生,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察举的科目除孝廉外,还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

选官的另一种途径是以博士弟子员入补官吏。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奏请,让博士弟子员受业一年,经过"射策课试",能通一经者就可以补文学掌故之缺,课试高第者可以任郎中。

这样的选官制度,保证了"独尊儒术"的推行,进一步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朝预政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皇帝控制朝臣的权力,二是加强朝廷控制各地的权力。而这些都要靠封建官僚机构来实现。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在政治体制上开设中、外朝,形成两个官僚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中、外朝体制形成的根源在于汉初政治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矛盾,换言之,它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汉初承袭秦制,以丞相辅佐皇帝,丞相权势之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形势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仍然没有什么改变。他即位不久,丞相田蚡掌握任免大小官吏的大权,可谓权倾朝野。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一日,田蚡入宫奏事,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仅一语便表明武帝不满丞相权柄之重,决心削弱相权,建立中朝。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